道德經說無常
❶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說道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之爭。當然,這與老子沒關系,但是他的信徒們卻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與儒家展開了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的唇槍舌劍。戰斗意志最頑強的應該是莊子。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以此作為治世之策。莊子不僅不要這一套,還在《胠篋》借盜跖的口對此大加諷刺——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為老子也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什麼意思呢?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大道廢弛不用之後,才提出的;智謀權術出現之後,才會產生嚴重的虛偽狡詐行為;家人出現不和,親情淡漠出現之後,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現;國家動盪不安,內憂外患,才會有忠臣的產生。
我們怎麼看待這一則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說的老子所宣揚的是「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們先談「仁義」。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張以「禮樂」治國,人們都自覺地遵守著無形的價值規范,盡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們還可以過著一定意義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後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國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無義戰」,這是中國歷史上病態最嚴重的一段時期。所以,孔夫子出來了,他倡「仁」,用「仁」來去其貪,來拯救人心,滌清世道,說「克己復禮為仁」。倡導人們回到那種循「禮」而治的狀態中去,實現一種大同,使人民幸福。這一點,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莊子》也曾記載過這么一個故事。大意是子貢(莊子編了許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見一個老頭,用水瓮裝水去澆菜,一趟又一趟。子貢勸他,你老怎麼不用水車啊?多方便!老者臉頓時嚴肅起來,冷冷一笑「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羞而不為也」。這就是「慧智出有大偽」。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的智巧、謀略、權術也就越厲害,這樣的掩飾的更深,作姦犯科起來更厲害。所以說,小人並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實,老子的主張與儒家是並不矛盾的。孔子也說:「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罷,「智」也罷,「勇」也罷,用的過了都會走向反面,不如「絕」之。「無」的反面還是「無」,既然都是「無」,沒有「有」的羈絆和困擾,百姓便會安然自樂、逍遙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談談「忠」。要是讓老子戴著「愚民」的帽子來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飛、袁崇煥這些忠臣義士大約沒有什麼可謳歌的了。但大家走進歷史看一看,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忠心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了個人寶貴的生命。然而,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跡無不發生在那個腐朽昏庸、生靈塗炭的黑暗時代。一個朝代,忠臣越多,哪裡的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寧願「忠臣」們能少些。
再談「孝慈」。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倡導以「孝」治國。《二十四孝經》記述了許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時靜心細一琢磨。卻又發現這裡面又有不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為第一孝子,關鍵還應該得益於那兩位很不像話的親父繼母,他們為奪財產無所不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參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親,盡管也是孔子的弟子,為了幾棵小瓜秧就把曾參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參對這種不像話的責罰不逃不避,重重地給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筆……可細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個人的好,關鍵是有壞的存在。孝的倡導,主要是因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會、家庭一團和氣,大家和睦相處,個個看起來都是孝子賢孫,根本用不著標榜誰孝誰不孝。
俗話說,「缺嘛補嘛」,只有社會出現問題了,比如說天下大亂、背情絕義了,才會有忠臣良將、孝子賢孫的出現,人們也才需要他們來做榜樣,矯砭時弊。今天,我們呼喚公平正義,提倡和諧,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義、不和諧」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確,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裝得滿滿的,何必讓我們再去特別提倡呢?「願人常做好事,願天下常生好人」。
❷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這句話出自哪裡
感謝神!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九章。這一章表達了老子的政治思想。文中所講的「聖人」,是老子理想中的執政者。
這是人在有限的思維里思想出來的結果。真正的智慧在神那裡,聖經說: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5-8)。
願神祝福你!
❸ 怎樣理解無常
《道德經》上說「知和曰常」,所以無常可以視作是一種失去和氣的現象
諺曰「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
這個「無常」有近於戾氣,應該化戾氣為祥和
道家認為有生於無,人因為有身才會有無常的概念
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佛家認為佛法的最高境界是無我,以無我視我則不會囿於有而生出無常之心了
無我也就是佛家所一致追求的空的概念,空不僅是無,空連無都不存在了
❹ 道德經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而現代人講創意,創意多無常,那是不是創意為凶有沒有這方面說法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原文為: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復命:復歸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常:指萬物運動變化的永恆規律,即守常不變的規則。 復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凶。只要創意不違背常理就行吧
❺ 佛教說無常 就是說沒有規律 又說六道輪回 這不就是規律嗎 怎麼理解
世事無常是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沒有永恆存在的不是說沒有規律。
世事無常的意思和諸行無常一樣。
諸行無常。
〔成語解釋〕佛家語。指萬物變化多端。比喻人生無常。
〔典故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諸行無常,是生是滅。」
譯文:萬物變化多端,生生滅滅。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
(5)道德經說無常擴展閱讀
地獄道的眾生,並不由母胎所出,亦非因卵而出,而是化生出的。在八大熱地獄中投生的眾生,受著各式各樣的大苦。在有些熱獄中,眾生會互相砍殺,但卻不死去,只能經年累月地忍受不斷被殺害之痛苦,完全無法出離。
在其他獄中,眾生會被燒至七孔冒煙,或被肢解,又或被放入熔銅中煮至皮開肉爛。這些都是過往之惡業力成熟時,所幻化出來的慘況,苦不堪言。
在八大寒地獄中,有情眾生受著不同程度之寒苦所逼,甚至會被凍封僵立幾百億年之久,卻因業力未盡而不會死去。總之,地獄道是六道中痛苦最大的一道。
❻ 老子的道德經中,蘊含著哪些很有深意的人生哲理呢
六、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四十四章》,意思是說越是讓人喜歡的東西,想得到它就必須付出代價;珍貴的東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時候也會讓人感到越難過,所以人要知道滿足,懂得適可而止,如此才可長久。
很多時候,人們喜歡的東西,珍藏的事物一旦失去,便怨天尤人,與其那樣,還不如學會知足,滿足眼前,知足的人不會受到屈辱,而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會招致危險, 生活得更長久。
七、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六十四章》,意思是說在人們即將事業成功之時,卻突然放棄了,功虧一簣。而如果做事始終如一,持之以恆,就不會失敗了。
在很多情況下,人們之所以會面臨失敗的困境,並不是說外界因素影響多麼大,而是自己是否能夠遵循自然規律,是否能有始有終。
❼ 道德經里哪句是講沒有責任感的
道德經有句叫「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講的是君王聖賢應該為百姓謀福利,這是聖人的責任。
❽ 佛陀講世事無常,老子講知常曰明,請問怎麼理解
世事無常;意思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沒有永遠固定不變的東西。這個詞有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就是世間的人無常,也就是人心叵測的意思;第二就是世間的事情無常。
知常曰明;認識了自然常理就叫做明道(明道;明白天下的道理)。
一個是佛教,一個是道教。闡述的都是對世間萬物的認識。
希望能幫助到你
❾ 變化永不變無常永正常是老子說的嗎
肯定不是老子說的。
無常,是佛教名詞,所以這句話應該是某位佛教大能的原創。
至於核心思想~~變,就是不變。
個人判斷,也不能說源自老子。應該說源自《易》。
易者,變也。易也,不易。
~~易經,就是一門專門研究「變與不變」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