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境遇
Ⅰ 為什麼講道德
因為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例如,在對待恐懼時,有三種選擇,魯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這種選擇就被認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兩種選擇就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的,所以說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但是,一隻燕子帶不來春天,一次良好選擇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還要多加一個限定,即養成習慣。綜上所述,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
(1)道德境遇擴展閱讀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
道德定律與自然定律或邏輯定律不同,它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確定的定律,這是由於道德定律對應的題材本身的不確定性造成的,所以也有人因此懷疑道德定律是否存在。
一個有教養的人只尋求與題材的確定度相匹配的定律,對於道德定律不可強求其確定度,關於道德的知識只要有助於我們的活動或實踐也就足夠了。另外,知道了什麼是良好的選擇並不能使我們成為道德的,重點在於實踐,即習慣的養成。
Ⅱ 道德境遇是什麼意思
對於道德,如果完全不顧特殊的具體情況而一味堅持普遍化原則,這同先知的思想是不相容的。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的境遇,總是要聯系實際境遇的。社會道德行為准則對國家社會及人民的規范作用需要與具體的「道德境遇」結合起來才能體現其規范和導向作用。
道德境遇就是特定的環境中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Ⅲ 德魯克:人類如何走出正在面臨的三大境遇
管理大師德魯克自詡為「社會生態學家」,因為在他看來,管理思想只是他對社會生態思考的「用」,而對人類社會的生態思考才是他的重心所在。《已經發生的未來》這本書正式德魯克作為社會生態學家最經典的著作。今天我們分享一篇德魯克寫作於50年前的文章,看看德魯克當時對人類面臨境遇的思考吧。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討論了人所處的各種范疇:認識和理念的范疇以及政治秩序和社會制度的范疇。但是,人本身也是一個范疇。人類在哪裡融入這個後現代世界?
人的范疇也發生了變化——甚至比人所處世界的變化還要大。人的兩個重要而獨特的特質——知識和權力——也改變了含義。結果,人的含義在發生變化。然而,就像我們的哲學體系及社會和政治制度那樣,我們的理念、我們的方法、我們的關注和我們的修辭還仍然是快速淘汰中的早期時代的樣子。就人類所處形勢而言,我們也正處於轉變的歷程中。盡管我們已經駛進了全新的未知海域,但我們卻仍然試圖用舊的界標來導航。
20世界的人類已經可以用知識來摧毀自身肉體和精神。這一新的絕對力量為人類的存在增加了新的緯度。
人類無疑將走出無知;相反,我們知道的越多,就越意識到我們所知甚少——在所有的知識領域中,在所有的科學和藝術中。然而,我們獲得的知識是帶來絕對權力的絕對知識。很可能有比我們現有武器更「絕對」的毀滅性武器。但是沒有武器能超越全人類的最後滅絕;我們已經能作繭自縛。
人類總是擅長於大**。不過即便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他們的恣意毀滅也從未是「全面的」,總有倖存者能從頭開始。即便最慘絕人寰的**者也通常是地方性的。現在我們能在瘋狂的幾秒鍾內使得整個地球不再適宜我們居住。
通過向我們提供這種知識,科學已沖破了人類存在的核心。如果我們想生存,我們就必須學會與我們自身的新魔鬼一起生存,必須掌握手中的新絕對權力,必須面對知識帶來的自身毀滅的持久威脅。
同時,我們正在獲得或許更強有力——肯定也更難控制——的知識,即通過摧毀人類本性而從肉體和精神上摧毀人類的知識。
今天,普遍的觀點認為,與人類行為有關的學科,例如心理學,已遺憾地落後於物理科學的發展。哎!這是一種錯覺。沒錯,我們還沒有獲得能使人類生活更美好的知識。我們還沒有學到足夠多的知識來實現人類自我控制,倘若有的話。但是我們已經學會如何使人類生活變得更糟糕。我們已經學會如何控制他人——如何奴役他們,毀滅他們和讓他們喪失人性。我們正在飛快接近這個程度,即這些將變成絕對的知識從而把有道德、有責任和有人性的人類徹底毀滅。我們今天幾乎足以知道如何將人類變成由恐懼和情緒來操縱的生物機器,沒有信仰,沒有價值觀,沒有原則,沒有激情,沒有自尊,總之,沒有人性。通過系統地恐嚇、教化、欺騙以及對刺激、獎勵和懲罰的系統操控,今天我們能夠摧毀人類,使他們變成野蠻的獸類。
行為科學如果不能致力於實現人類自我控制,那麼它就與人類背道而馳了。行為科學如果不能確認人類是理性和精神的存在,那麼它就與科學背道而馳了。這樣的科學產生了毀滅性的後果,它們只能被濫用而沒有合法用途。但是這並不影響後果的效力。
摧毀人類本性的知識或許比摧毀人類物質生活的知識對人類境況有著更大的影響力。眾所周知,人必有一死;每一個主要宗教都在預測人類的最終滅亡。但是,無論在何時何地開始反省時,人類往往宣稱人與純粹的動物是有區別的,也就是人的生活要不只是生理上的存活。秉持這樣的觀點,人類建立了自己的宗教、文化、文明、藝術、科學和政府——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它們並不隨著人類個體的死亡而消逝。
兩千年來,基督徒對世界末日和反基督者的存在信以為真並將其作為啟示。現在,對世界末日的預見已成為過去。我們可以看到反基督者將所有人最公正的願望轉變為他的毀滅,而又將他的所有願望轉變為對人類的奴役。今天,一個嗜血如命的上校或者對雷達信號的一個簡單誤判都將使我們在一場噩夢和血雨腥風中、在一個不可挽回的時刻走向自我毀滅,我們誰不為這種知識感到震驚呢?
1.控制權力
除非我們學會控制知識所釋放出的這兩種新力量,否則人類將無法倖存。顯然,我們不能在生理毀滅中倖免。如果我們為逃脫生理毀滅而膽怯地摒棄人類本性和接受道德淪陷,顯然,人類將無法倖存,這樣至多隻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延長我們的軀體生命。
我們不能壓制新知識。我們只是擁有了它。實際上,今天每個國家都必須力圖進一步地發展它,不管他們多麼恐懼和憎惡它。
壓制知識及對知識的研究往往是人們對「危險的」發現的第一反應,但這從來都無濟於事。
我們甚至不能像過去經常嘗試的那樣力圖將知識限定於一小群的被傳授者、「再生」的僧侶階層或者在心理分析和安全調查的神秘儀式中被凈化過的人。相反,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掌握這些知識,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高級教育,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設計和建立全面物質破壞和道德破壞的方法。
我們必須接受新知識這個現實;我們必須掌握它。
我們必須從政治開始。新知識賦予政府的權力的確遠遠超越了——用《獨立宣言》的話說就是——「政府在人們之間組織起來」的目的。我們無論如何想像不到,摧毀人類竟是政府的合法權力。我們無論如何想像不到,將人類非人性化竟是政府的合法目的。而今天所有的政府都已經獲得了這些權力。
因此,通向生存的第一步是通過剝奪政府的這些權力來重新使其合法化。
很明顯,物質破壞的權力要比道德退化和人性泯滅的權力更容易。前者直接針對外國人——盡管今天它可能會摧毀外國敵人、中立者和本國公民。然而後者針對的是政府自己所管轄的公民。此外,雖然遠距離監控核武器可能很困難,但要遠距離監控施於人的精神的毀滅性力量根本就不可能。每個權力都和另一個一樣是反人類的,每個權力都和另一個一樣對人類生存構成重大威脅。
對權力的控制和限制不能靠單方面裁軍來實現。它也不能靠這個或那個超級力量的霸權來實現;過去15年應該已經教育了所有的人,包括蘇聯,圖謀霸權甚至是威懾優勢都是妄想。
我們需要法律來禁止所有政府使用這些新權力。這樣的法律必須以龐大而有力的政體約束為基礎,反過來,政體要求大國的多樣性,每個國家都足夠強大到能制定政策,每個國家都足夠統一到其內部是自由的程度,每個國家都足夠龐大到能發揮作用。但是這項任務也需要真正的國際機制來表達共同信念,即任何政府都不能被允許使用毀滅人類物質和道德的權力。這些政體必須能夠檢查並發現實情。但是它們也必須有真正的超國家權力,能夠對政府超越權力新限制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立法調節。
我從不幻想這是輕而易舉的。只有和只當西方世界能夠解決「新領域」任務時,這才似乎有些許可能。但這甚至應該成為西方世界人民和政府的目標和義務。就像廣播劇中的女主角一樣,我們可能在危機中跳來跳去求得生存。但是,每次危機都會比上次危機更糟糕,除非我們有目標。今天的目標只能是無例外地徹底否定政府擁有物質和道德的毀滅性力量,這些力量與任何合法目標相矛盾。
然而,政治活動只是在拖延行動。如果道德價值觀和心智判斷融入政治活動,它甚至不可能成功控制潮流趨勢,盡管仍然必須做出嘗試。科學知識突破所產生的問題對人類存在的核心來說並非政治性的,而是精神的和純粹哲學的。它提出了一個問題:知識和權力的意義是什麼?因為知識和權力在生物屬性中是人類特有的,這個問題實際是:人類存在和人類精神的意義是什麼?這些問題與人類一樣古老。但絕對知識為之增添了新的緊迫性和新的深度。
這都是純粹哲學的問題。「我們需要的」——因此答案會折返回來——「是回歸精神價值和回歸宗教」。
今天的西方世界出現了宗教復興。這至少在30年前就開始了——或許在世紀之交的法國由夏爾·佩吉(Charles Peguy)開啟。我懷疑,為衡量宗教復興的嚴肅性和程度來計算去教堂的人數,這與記錄天使的計數沒有多大關系。但是,如此深刻地成為現代社會300年特質的對宗教的偏離和**傾向確實被逆轉了,至少目前如此。一個世紀後的歷史學家——應該會有人記錄下我們的宗教復興——很可能把回歸宗教視作我們這個世紀最有意義的事件和從現代向後現代轉變的危機的拐點。
社會需要回歸到精神價值——不是要彌補物質而是要充足地生產物質。盡管大眾需求的實現還很遙遠,但今天可以承諾物質豐盈或至少物質自給自足。通過解除抑制人們需求的鐐銬——這曾經使錢財成為人類的主人而非僕人,經濟發展大有前景。我們利用物質財富的目的是什麼?考慮到人類大眾仍然生活在難以忍受的貧困中,像某些經濟學家那樣談論豐足經濟學還為時過早。經濟學家關注現實,而豐足離現實還很遠。但是,認真思考關於豐足的哲學和形而上學並非為時過早,因為哲學和形而上學處理的正是什麼能夠和什麼應該的觀點。
人類需要回歸到精神價值,因為他需要同情。他需要所有高級宗教所分享的你我皆一體的深刻體驗。在恐怖、迫害和大**的時代,例如我們的時代,道德麻木的堅硬外殼或許是生存所必需的。沒有它,我們或許會屈從於麻痹的絕望中。但是,道德麻木也是嚴重的精神和心理疾病,以及嚴重的威脅。如果它得不到緩解,就會引發野蠻和迫害。我們知道,19世紀**上的人道主義並不能防止人類變成野獸。只有同情能拯救人類——哪怕為最寥寥的上帝的孩子奉獻綿薄之力也是我們自身的責任,這是我的心領神會,這是精神的領悟。
每個人都需要回歸到精神價值,因為只有明確人並非只是生理和心理存在物,也是精神存在物,也就是上帝的創造物,為上帝的意志而存在並服從於他,唯有如此,他才能在人類今日之境遇中生存。唯有如此,個體才能明白,人類的瞬間物質毀滅帶來的威脅並未否定自身存在及其意義和責任。最重要的是,唯有如此,個體才能作為真正的人而存在。
2.知識和人類存在
但是,事情並不像「回歸宗教」這句斗爭口號可能暗指的那樣簡單。我們所處的危機不只是個人道德問題,也是哲學信念問題。人必有一死,和從前一樣,今天這仍然足以讓我們理解和相信「那些被賜福的人都是從現在起為上帝而死的人」。盡管精神體驗是深刻的,但它本身並不回答絕對知識和絕對權力的新問題。
西方世界將其出現歸功於對知識的認可。古希臘人教導我們,正確的知識通向正確的行為。這一說法暗含的兩點——人能夠獲得知識以及知識並非空洞的而是實際有效的——是西方特有的哲學觀。一千五百年後,西方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聖·波拿文都拉(St.Bonaventura)再次強調了這點。他的真理和現實觀成為現代科學的綱領。現代科學家會說,知識本身就是價值觀,因此它「中立」於其他價值觀。但是,這只是一個不同的術語;他仍然在重復著聖·波拿文都拉大約700年前所說的。
然而,這在今天已不適用。聖·波拿文都拉以及後來的所有的知識和科學思想家都關注對知識的危害。這不是我們今天的問題;我們知道,我們不可能通過抑制知識來解決知識產生的問題。我們在關注知識的危害。僅在六七十年前,學習知識基本上是個人的事情;科學是為了知識而研究。不論我們是否喜歡它,今天的科學越來越是為了權力而研究。我們還沒有知識理念來應對人類存在的新現實。
我們的傳統更加缺乏應對通過絕對知識獲得絕對權力的新現實的因素。
總之,對所有的人類基本現實的權力,我們研究和知道得太少。政治學者總是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總體來看,哲學家和藝術家放棄了這一領域。理論學家和道德學家則質疑它。政治家關注權力的組織而非本質。其他人則只關心不要把它混淆到別的領域。然而它是什麼?它屬於哪裡?權力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類存在的必要。傳統方法純粹消極地力圖將權力從人類生活的真正重要領域排除出去。不過,即便權力只是野蠻**而已,這種純粹消極的方法也幾乎無法奏效,何況權力通常遠不僅是**。
今天,權力的基礎是知識,而權力的本質是它變得絕對和全面的潛能。今天,我們的確需要有積極方法的權力哲學,它將權力視作現實和必然,它思考著權力的適當功能和正確目的。如果我們不知道權力為何而生,我們就說不出它的局限。如果我們不明確權力的適當用途,我們就阻止不了它的濫用。正是因為絕對權力如此鮮明地超越了它的界限,如此鮮明地被肆意濫用,我們需要知道權力的正當范圍和恰當用圖。
權力不再獨立於人類的存在和社會目的;它已成為二者的核心。如果我們不能成功地使它服務於人類和社會的目的,它將會摧毀人類及社會。
知識和權力——在傳統上以自身為目的——必須成為通向人類更高目的的手段。知識和權力必須以目的為基礎——這個目的超越了知識的真理和權力的榮耀。我們必須要求二者為實現目標擔負責任和在此目標之下自我控制、自我引導和自我限制。再沒有比新世界和昨日的現代世界之間的差距更大的了。正是在這里,我們向作為行動和事件基礎的目的做出了最大的轉變。關於知識和權力,我們將從現代人對權力的宣稱最大限度地轉向對責任的新認可,而責任是自由的原則。
我們不能再說「知識是真理」或者「所有的權力都**」。我們必須接受新建議:知識就是權力,而權力就是責任。
知識和權力自伊甸園以來就是困擾人類的問題。現在,它們正處於人類存在的核心。歸根結底,新時代發現的解決之道將決定它們的特徵和含義。如果這個方法不能解決問題,這將不僅是一個沒有星星照亮夜空的黑暗時代;這也很可能是人類的最後一個時代——即便征服宇宙也改變不了它。但是,如果新時代能成功解決這些問題,它將成為人類最偉大的時代之一。
3.生活在重疊的時代
現在,對後現代世界的報告可以作一番結論了。這份報告在樂觀主義情緒(如果不是狂熱的話)和憂郁情緒(如果不是失去勇氣的話)的交替中進行。因為後現代世界是一個轉變的時代,也是一個重疊的時代,充滿了令人興奮的挑戰和機遇,也充滿了令人恐懼的巨大危險;還是這樣一個時代,將未知的陶醉與恐懼結合在一起,也將有待完成的新任務的挑戰與有待宣判的舊罪行的懲罰結合在一起。
如果我強調了麻煩、問題和任務而非解決之道、答案和成就,我想這也正確反映出一個轉變和重疊的時代。是什麼將一個時代統一起來,又是什麼給了它特徵、勇氣和信心,這些幾乎不是答案,而是對麻煩和任務的普遍看法和對它們的確與這個時代息息相關的贊同。過去的成就是給老人們在爐火邊回憶用的,而未竟之業和需要逾越的障礙則是留給年輕一代——也是留給每個年輕人——的重要挑戰。
今天,我們正在中途。我們大多數人仍把舊世界視作理所當然;但有件事情是確定的:逝者如斯夫。如果有樣東西我們可以預測的話,那就是變化。未來的幾年將是急劇變化的幾年,我們的觀念、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應對的任務及其優先性,以及我們衡量成功失敗的標准都將急劇變化。新世界已經清晰可辨,這是本書的主題;描繪新世界的輪廓,這是本書的主旨。
這樣一個時代並非舒適的、安全的和懶散的。這是一個無法控制的歷史潮流席捲每個人的時代。這是一個痛苦、危險和災難的時代——至多也就是一個醜陋、可恨、殘忍和野蠻的時代。這是一個戰爭、大**和墮落的時代,一個嘲弄上帝和人類所有法則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沒人能對他所生活的世界、他所珍惜的事物以及對他來說如此顯而易見的價值觀和原則視作理所當然。那些沒有經歷過我們這個時代的特有恐怖的人們,那些從未經歷過全面戰爭、奴役集中營和**恐怖的人們,不但要心存感激,還要心存仁慈和憐憫。
但是,對在日常生活作為個人和公民的每個人來說,我們的時代也是一個新視角和新成就的時代、一個機遇和挑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在人類命運的戲劇中扮演著主角的替補角色。每個人都必須准備著在無告知的情況下接任主角,成為聖人和英雄或者惡棍和懦夫。在這個舞台上,偉大的角色不是用短長格五步詩體或英雄劇本中的亞歷山大式詩體寫成,他們是用散文體寫成——來自日常生活、工作、公民身份、同情心或缺乏同情心、堅持非大眾原則的勇氣,以及對認可殘忍的和道德麻木的時代的不人道的拒絕。
在一個充滿變化和挑戰、新觀念和新危險、新領域和持久危機、痛苦和成就的時代,在一個像我們這樣重疊的時代,個體既是無能為力的也是無所不能的。如果他認為能夠強加自己的意願和掌控歷史的潮流,那麼他就是無能為力的,無論地位有多尊貴。如果他知道自己要擔負的責任,那麼他就是無所不能的,無論地位有多低微。
Ⅳ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詞源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道德的定義與道德觀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
道德的階級性
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指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行為規范。
它是統治階級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創造的精神產物。目的是使被統治者自願的放棄自己的利益,心甘情願的接受統治階級的奴役。
因此階級社會的道德往往是一種最卑鄙的雙重標准,對於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行為規范。
統治階級往往把自己的利益等同於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要求被統治者的個人利益無條件的服從虛幻的集體利益(即統治階級的利益),甚至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個人的生命。
中國
中國道德從上古發展而來,傳說中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家經典學說,成為中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盡管各個時代中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家思想,但儒家學說是歷代中國社會道德觀的依據。
道德是判斷一個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范。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國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為補充。同時,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順應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條文,反映了社會道德觀念在法律上的訴求。
道德具有普適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皆適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學》:「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里,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1]。」
道德是人們評價一個人的一個尺度。一個人若違背社會道德,比如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那麼人們就會給他負面的評價,造成他沒有好的名聲,從而對他形成一種來自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約束他的行為。另一方面,對很多人來說,道德是個人良心的自覺遵守,無需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制約。人們對一個人的道德評判,主要來自於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所謂「有言者不必有德」,口頭上標榜仁義道德的不必定真的有仁義道德,因此人們往往「聽其言而觀其行」然後作出評判。個人對道德的意見,對己對人,有寬容者,有苛求者。中國文化中多有提倡對自己嚴格、對他人寬恕的思想。子曰:「厚以責己,薄以責人。」韓愈:「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中國傳統道德基本概念
四維:禮、儀、廉、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管子》。《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五常:仁、義、禮、智、信
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
仁和義是儒家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忠、孝、禮、樂等等都失去了意義。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義相比其他價值觀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仁、義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孔子: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子言:「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韓詩外傳》:「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仁 —— 子曰:仁者,愛人。仁之廣義,涵蓋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恭、寬、信、敏、惠」。「剛、毅、木、訥,近仁。」「仁者,其言也訒。」「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並非遠不可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無理性、無原則或者軟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必有勇。」
義 —— 子曰:「義者,宜也。」朱熹:「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子曰:「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四字:忠、孝、節、義
忠、孝在中國社會是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孝經》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則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興於夏,「夏道尚忠,復尚孝」。
忠 —— 《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禮記·表記》中載孔子言:「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恥費輕實,忠而不犯」,《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於民」。孔子講君臣關系的側重點,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此處「忠」指臣忠於君,而在後世帝王時代,這種含義幾乎演變為「忠」的唯一含義。孫中山曾說:「古時所講的『忠』,是忠於皇帝...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傳·昭西元年》:「臨患不忘國,忠也。」 忠,本指人與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謂之忠」,故忠「非專指臣民盡心事上,更非專指見危授命,第謂居職任事者,當盡心竭力求利於人而已」[3]。
孝 —— 《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從身邊之最近處做起的人間關系德目,被稱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經》中,子曰 :「教民親愛,莫大於孝」。「孝之為義,初不限於經營家族。」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主主義》一文中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內涵是子女對父母的孝。《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最首要的含義是尊親,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說孝,往往指子女贍養父母、晚輩贍養長輩,其實,尊敬先於贍養。至於祭祀祖先,祭享之禮,「其事似近於迷信,然尊祖敬宗實為報本追遠之正務」[4]。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三達德:智、仁、勇
三達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達德,所以行之者一也。」
縱欲、禁慾和天理欲求
到了宋代,朱熹針對當時的人慾氾濫和奢華風氣,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又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認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違背天理的人慾,而通常飲食、一夫一妻則是天理[5]。在先儒中也有類似思想,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載告子言:「食、色,性也」,《禮記·曲禮》:「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飲食男女的欲求,天經地義,滿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縱欲。
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到了現代,孫中山提出中國固有的八種道德,他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說:「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但是,現在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八德和四維,合稱「四維八德」。
[編輯] 對中國傳統道德的批判
世界上的大多數古代國家都是以宗教作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唯有古代中國的儒家學說強調「以德治國」。儒家素倡德主刑輔,因為道德教化可以「防患未然」,比嚴刑峻法更有利於統治。不但可以麻痹人民鬥志,而且有利於使統治階級的思想成為整個社會的統治思想。
儒家又重義輕利,特別是宋明理學鼓吹「存天理,滅人慾」,把人民爭取生存權利的斗爭說成「人慾」,也就嚴重地壓抑了人們的權利觀念。統治者一方面為了自己的利益為所欲為,另一方面卻要求人民「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大義滅親」,就算犧牲生命或殘殺親人也要遵守符合統治者利益的仁義道德。被犧牲者得到的補償僅僅是事後的精神慰藉而已。
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德特點是把宗法觀點和皇權至上合二為一,也就是讓皇權統治和家長制統治互相呼應,強調子女必須要嚴守「孝道」,絕對服從家長的命令,而皇帝則被視為全國的君父,全國的人都必須絕對服從他。孝親的目的就在於培養忠君的感情,以期移孝作忠。忠孝不能兩全時要以忠君為上,必要時「大義滅親」。
這些封建道德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忠孝節義四個字:
忠:臣子必須絕對服從君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是暴君也不得反抗。
孝:子女必須絕對服從家長,「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家長毆打虐待子女被看作理所當然的權利。
節:中國封建社會中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卻被要求守身如玉、從一而終。
義:指被統治者必須誓死服從道德規范,為了統治者的利益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自己的生命。
魯迅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中借狂人之口指明了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東亞
在日本、越南、朝鮮、韓國等其他東亞地區,道德觀念和中國存在很大的共性,同時也有一些差異。
東亞地區具有眾多相同的道德倫理。日本學者江上波夫說:「發展到兩宋後,新儒家文化更占上風,這段思想史的演變也決定並影響著『東亞文化圈』,『東亞文化圈』隨之變化就成為了現在東亞的『儒家文化圈』。」 韓國學者金日坤在《儒教文化圈的秩序和經濟》一書中說:「儒學是日本、韓國最具優勢的傳統文化,至今仍作為秩序和原理而發展。儒家文化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是由於儒學倫理具有經濟發展的適應性」[6]
西方
古羅馬
羅馬帝國的道德是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欺騙和鎮壓奴隸的精神工具。羅馬認為人類天生就被神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奴隸必須服從上帝的旨意,心甘情願的服從主人的命令。奴隸主認為奴隸只不過是一種有生命的財產、會說話的工具,否認他們的任何自由和權力。奴隸殺死主人是一種罪大惡極的行為,必須受到嚴厲懲罰。而主人隨意殺死自己的奴隸是合乎道德的,這只是行使他對自己財產的所有權而已。
在羅馬人眼中,女人只不過是一種家庭奴隸,是替丈夫做家務和生育子女的工具。她們的身體是被自己丈夫所擁有的財產。通姦被看作是可恥的罪行,是對自己主人的背叛。羅馬法規定,妻子必須順從丈夫,嚴禁和自己丈夫以外的任何人發生性關系。妻子如果被發現通姦會被處死,而丈夫和妻子以外的女奴隸發生性關系則不受任何懲罰。
其他地區
自由法則
一切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都應該受到保護。
這條法則是自由主義者提出的,檢驗一切道德規范的標准,不符合這條規則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隸道德。換句話說,只要是與他人無關的、沒有侵犯他人的自由和利益的行為都不應該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邪惡的、可恥的,不應該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輿論譴責。
例如禁止同性戀、禁止乞討、歧視性工作者等行為都是對弱勢群體的迫害,因為他們沒有侵犯任何人的利益、沒有傷害任何人,因此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干涉這些行為。
[編輯] 道德與政治
道德總體而言是凌駕法律之上的,因為道德來源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人文自覺,但它在實踐中又具有不能迴避的尷尬境遇,因為它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要求,而就人文而言,我們不能強制要求人們都以這種標准來要求自己的。並且在各種地區和宗教中的道德要求又是不一樣的,就導致了交流的不便捷。所以說,道德是法律最基本法理的來源,但不能替代法律而存在。
Ⅳ 什麼叫境遇主義者
境遇主義主張倫理方法的性質就是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作出道德決斷,以具體的境遇和實際經驗作為道德評價的標准
Ⅵ 什麼是道德
中國道德
《易經.系詞》雲:「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陰陽之說」是中國哲學重要的宇宙起源說,也就是我們大家都了解的矛盾統一的辯證法。太極陰陽之理,就是物質矛盾統一率。陰極之中有一陽生,陽極之中有一陰生,就是量變導致質變。也就是所謂的「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形而上就是有形物質的無形規律,這個規律就是「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顧名思義,有形之物為器,就是我們通常說到的物質。而德是什麼意思呢?當然依照道理行為,既是「善行」,積善成德。
地球是自然界,依賴宇宙而存在,同時也受著天體運行的制約,這就是矛盾。而人類需要自然界而生存,同時也受自然界的制約。原始社會,人類生存必須依賴人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形成人群對個人的制約。因此,上古時代理解道理的人就是有德之人,因為,他可以做到無私把人們集中起來。
人類群居自然根據道理建立秩序,這個秩序為「道德」。只有少數的所謂有智慧的人,才能建立秩序,並維持秩序,這就是古人所謂「得道」者。而那時人群大多是處在愚昧狀態,因此,這個秩序就是外力對人們的制約,用今天的話講叫做「倫理秩序」。德是聚集的力量,因此為大。而有德之人就是首領,因為他明白道理,能給人們化解矛盾,共同創造利益,抵抗野獸和自然界的威脅。
因此,給人們帶來福利的智者就承擔起人們的分工協作以及利益分配。而那時人們都認為有德之人是神和天的派遣,他建立的秩序都是依照天的啟示或者神的啟示。而《易經》就是聖人觀察自然界摸索規律的一部集哲學、科學、數學於一體的中國的神奇文化瑰寶。
《易經.系詞》有雲:「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這段對於「易」的描述,在今天看來是描述人處於異常安靜的狀態下,也就是苦思冥想中產生的靈感,既是「感而遂通」,進而發現內心世界的靈魂,也就理解天下萬物的道理。而原始古人把這種人類生命的一種奇妙狀態當成神的啟示,或者天的啟示都是很正常的。
而且,西方的古人先哲都有類似的經歷,也都認為是天啟或者神啟,後期笛卡兒在沉思中感受到上帝的存在——既是靈魂。無論東方與西方,人類在生命進程中的步伐都是一致的。西方的真理就是東方的道德,西方的上帝就是中國的天命。
尤其上古時期,人們都非常單純樸素,而這些得道的大德之人確實是找到了自己的靈魂,所謂靈感就是良知。這些偉大的靈魂都是無私地按照良知治理天下,因為,他們深刻地理解慾望對個人和子孫後代的危害。
後來,人們發現治理天下可以獲得分配權,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就出現了爭奪天下的中古時代,而中古時代的統治者無疑不是得道者,而是慾望驅使。因此,這個時期的道德就不是真理了,是偽道德。德者是積蓄數量以大多數為准則,因為陰陽之道理是量變導致質變,多數永遠是真理,違背這個真理,人類的分配就會失去真理。
因此,中古時期是人類物質慾望的強烈膨脹而導致的災難時期。所謂「物極必反」,人類開始了斗爭而不是和諧,矛盾發生對立,陰陽劇烈運動開始無休止地重復暴力,中古時期正是喪失道德的人類發展時期。
Ⅶ 道德對一個人的人生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
實生活就是奮斗和收獲,人生是短暫的,人生是應該有合適的目標,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無論做什麼總是要有所作為的.生活應該豐富多彩.應該是:不斷的求索,不斷的追求,不斷的奮斗,盡管前進的路上有汗水,可能還有眼淚,但一定會在成功中獲得快樂和享受. 時間會使你成熟.自信對一個人是重要的,適當的正確的選擇是需要的,對過程的承受力是必要的.自我心理調整必須是經常性的,對成功的爭取是需要不懈努力的.幸福和快樂在不斷的成功中獲得. 時間就是生命.時光不會倒流,珍惜現在,奮斗未來吧. 哲學常識。就是 一個人對 自己人生 。。世界的評價和看法 人生觀,就是對待人生總的觀點和態度 價值觀就是對待事物的取捨的總的原則和態度 活著就是幸福,生活什麼滋味自己放調料! 就是夢想啊 人生觀是指人們對人生的根本態度和看法,包括對人生價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基本看法和態度。它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觀主要回答人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價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問題。人生觀的基本內容包括幸福觀、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友誼觀、道德觀、審美觀、公私觀、戀愛觀等等。由於人們所處的社會地位、生活環境和文化素養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觀。我們必須提倡和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用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原則戰勝形形色色的個人主義,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價值觀」,往往也指「價值觀念」。在學理上,價值觀是指關於價值的理論、知識、學說體系,就像物質觀、時空觀、歷史觀等一樣;價值觀念則是指人們關於基本價值的立場、取向、態度等。這兩個概念的區別,相當於宗教學和宗教信仰、倫理學和個人道德之間的關系:前者主要是學者研究的話題,後者則與每個人的人生追求和選擇都有關。雖然這種區別在科學和法律上有嚴格意義,但在生活中人們已經習慣了把二者不加區分。 世界觀是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觀建立於一個人對自然、人生、社會和精神的科學的、系統的、豐富的認識基礎上,它包括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僅僅是認識問題,而且還包括堅定的信念和積極的行動。例如,共產主義世界觀就不僅僅包括對共產主義的認識和知識,而且包括對共產主義的信念和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奮斗精神和積極地行動。 世界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同的階級會有不同的世界觀: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就是要維護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就是要推翻資產階級的剝削制度,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制度。資產階級世界觀所信奉的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哲學;無產階級世界觀所信仰的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這兩種世界觀總是在不斷斗爭,總是相互對立的。 作為一個人來說,世界觀又總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機聯系起來的,世界觀總是處於最高層次,對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導向作用;同時世界觀也是個性傾向性的最高層次,它是人的行為的最高調節器,制約著人的整個心理面貌,直接影響人的個性品質。可以講,世界觀決定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需求所表現出來的評價,它包括對人的生存和生活意義即人生觀的看法,它是屬於個性傾向性的范疇。價值觀的含義很廣,包括從人生的基本價值取向到個人對具體事物的態度。人生觀被認為是對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根本觀點。一個人的世界觀是否正確,將直接影響他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關於人生目的、態度、價值和理想的根本觀點。它主要回答什麼是人生、人生的意義、怎樣實現人生的價值等問題。其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產物。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不同社會或階級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 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以下幾種有代表性的人生觀:①享樂主義人生觀。它從人的生物本能出發,將人的生活歸結為滿足人的生理需要的過程,提出追求感官快樂,最大限度地滿足物質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厭世主義人生觀。宗教的厭世主義認為,人生是苦難的深淵,充滿各種煩惱與痛苦,唯有脫俗滅欲,才能真正解脫。③禁慾主義人生觀。它將人的慾望特別是肉體的慾望看作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滅絕人慾,實行苦行主義。④幸福主義人生觀。一種觀點是強調個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另一種觀點是在強調個人幸福的同時,也強調他人幸福和社會公共幸福,認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所在。⑤樂觀主義人生觀。它認為社會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在於追求真理,對人生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⑥共產主義人生觀。它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人生觀。它把人的生命活動歷程看作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 ,把消滅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對社會所盡的責任和所作的貢獻,人生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在於努力為人民服務,無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貢獻給共產主義事業。 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層次.本文根據主體的不同,將價值觀分為員工價值觀、企業主價值觀、企業價值觀,並詳細闡述了三者的關系.根據分析得出,企業必須將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建立先進的價值觀,才能獲得企業、個人的雙贏.在價值觀的統一過程中,必須重視溝通. 人生觀: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人生觀是由世界觀決定的。 其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產物。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不同社會或階級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 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以下幾種有代表性的人生觀:①享樂主義人生觀。它從人的生物本能出發,將人的生活歸結為滿足人的生理需要的過程,提出追求感官快樂,最大限度地滿足物質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厭世主義人生觀。宗教的厭世主義認為,人生是苦難的深淵,充滿各種煩惱與痛苦,唯有脫俗滅欲,才能真正解脫。③禁慾主義人生觀。它將人的慾望特別是肉體的慾望看作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滅絕人慾,實行苦行主義。④幸福主義人生觀。一種觀點是強調個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另一種觀點是在強調個人幸福的同時,也強調他人幸福和社會公共幸福,認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所在。⑤樂觀主義人生觀。它認為社會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在於追求真理,對人生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⑥共產主義人生觀。它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人生觀。它把人的生命活動歷程看作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 ,把消滅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對社會所盡的責任和所作的貢獻,人生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在於努力為人民服務,無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貢獻給共產主義事業。 人生觀是對人生的目的、意義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內容包括幸福觀、苦樂觀、生死觀、榮辱觀、戀愛觀等。它是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觀的制約。人生觀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認識和處理個人發展同社會進步的關系,即私與公的關系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各種人生觀都是一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產物。由於各個時代的各個階級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生活經歷和境遇不同,對人生的意義和目的認識不同,人生觀也就必然不同。 價值觀 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准則。價值觀通過人們的行為取向及對事物的評價、態度反映出來,是世界觀的核心,是驅使人們行為的內部動力。它支配和調節一切社會行為,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包括人的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處於相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人,會產生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念,每一社會都有一些共同認可的普遍的價值標准,從而發現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為定勢,或曰社會行為模式。 前者是指對於生活來說 後者是對於人性來講 實現人生的價值就是報效社會,找到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需要你仔細回憶自己所做的事,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綜合思考一下就可以知道自己的人生換和價值觀,如果出現扭曲,那是需要積極糾正的 人生體現價值,價值升華人生!靠自己去摸索,去實踐,去尋找!!!
Ⅷ 道家的思想適合在什麼場合和境遇使用
道家的思想當然適合在大自然中才能深切的體會到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