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與陰陽

道德經與陰陽

發布時間: 2020-12-20 23:17:21

⑴ 陰陽五行理論最早起源於哪黃帝內經 道德經、周易出現的先後順序

「五行」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範》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洪範》中則指出「鯀矱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它提出了為人們所用的以水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質和作用,但是它沒有觸及「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系。
「五行」在《洪範》中已被明確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認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時,已將「五行」認定為構成萬物的五種基質。在《左傳》中也存在著「五行」,在這里,他是被認為是「地之五行」與「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關的。

⑵ 道德經中老子是對天道的理解還是對人道的理解

《道德抄經》就是用《易經》中陰陽的法理,來講解人世萬物的。古人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陰陽生化而成,所以有句話很有名:」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經》是用陰陽爻來展現陰陽的核心變化規律,《道德經》是把萬事萬物中所隱含的這種規律講述來,告訴人們怎樣符合這種」陰陽之道「。
所以《道德經》中有句話: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人對於名利情的牽掛太深,就不容易割捨,而陰陽之道,要清心寡慾,去掉私念的,天下之人,熙熙攘攘,為名利情而奔忙不已,要踐行,《道德經》,易乎?!

這里朋友把人道和天道分開了,是不了解傳統文化的緣故。古人認為,天,地,人是相貫通的,所謂」天人合一「是也!《道德經》中也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道德經》是統言宇宙和生命的經書,是具有非常深刻的內涵的,其中把天地人三才的道理都囊括在內了。而當我們思維層次比較淺的時候,就只能看到淺顯的內涵,而思想深刻的人,就會看到更深的內涵。

⑶ 陰陽五行理論最早起源於哪黃帝內經 道德經、周易出現的先後順序

「五行」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範》中,在《甘誓版》中是指「有扈氏威權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洪範》中則指出「鯀矱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它提出了為人們所用的以水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質和作用,但是它沒有觸及「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系。
「五行」在《洪範》中已被明確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認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時,已將「五行」認定為構成萬物的五種基質。在《左傳》中也存在著「五行」,在這里,他是被認為是「地之五行」與「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關的。

⑷ 請問《道德經》、《三字經》、《易經》、《陰陽五行》、《論語》的目錄是哪些內容

不知道你要這些的目錄有什麼用處,如果想讀一讀,推薦先讀《易經》。

⑸ 易經&道德經是一本書么

不是滴`` 《易經》與《道德經》是我國文化史上最早的兩部偉大哲學經典,先後編定於洛陽。《易經》基本上是集體創作的,是我國先民在與大自然的斗爭和社會生活過程中保存自我的預測記錄。它直接繼承了夏代的「連山易」、商代的「歸藏易」,前後大約千年左右,最後經周公姬旦於西周初年編定於洛邑成周。⑴《道德經》是一部個人著作,乃由東周守藏史老子創作,大體上成書於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之前的國都洛陽。⑵這兩部經典,「以其人格之偉大,思想之精深,遂乃皋牢百代,獨步千古,二千年來,百家群籍,浩如煙海,沿流溯源,幾乎無不以此二書為其本根,學者有志於中國哲學,固舍此莫由也」。⑶可見其影響的深遠了。 《易經》經文包括卦象64個,卦名75字,爻題384個768字,卦爻辭字數4000掛零,合計近5000字。歷來視其為一部古占卜書,「卦以示象,爻以示變,辭以明吉凶」,這說明「古者事必有卜,國家大事,悉以卜決之」。⑷「《易經》雖然以占卜書的形式出現,但卻堪稱我國哲學史上的第一本著作。」⑸ 《道德經》是一部純真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第一部從宗教哲學中脫胎出來的哲學專著,全書分81章,5000字,故又稱《老子五千文》,又因其分道、德兩篇,故又稱《老子上下篇》,後人簡稱《老子》。⑹ 《易經》與《道德經》的內容,均是通過對宇宙現象的仰觀俯察,歸納總結出來的,其共同的核心是事物總處於變動不居的狀態。這種狀態是由事物的正反兩種性質所決定。盡管《道德經》的出世晚於《易經》500多年,而它的思想體系源溯於《易經》是不可置疑的。《道德經》傳世之後,道家學派遂崛世而立。此後,儒家興起,而《易經》由於種種原因被列為儒家經典。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兩部經典到東漢早期道教創建時,已被列為道教重要典籍,後被三國魏在洛陽任要職的青年學者王弼(226~249年)分別注釋,成為一家之言,遂盛傳於世。今就這兩部哲學著作的共同點略析於後。 一、 關於宇宙本體論 《易經》是以「棥薄? -」二爻所組成的八個卦象來體現宇宙中的萬事萬物的。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實際上,可以合為四種物質:氣土水火。世上的萬物皆本源於此,而最概括的體現則為一代表陽,- -代表陰。陰陽相合,化生萬物。《易經》尊陰,直接繼承商代的易觀,所以稱「陰陽」。這「陰陽」卻被《易經》提出的宇宙本體的「道」所統帥。當代易家宋祚胤通過《易經·隨》的研究,揭示出「道」為《易經》的宇宙料本體觀。他一掃2000年來斷句之誤,對《隨》卦爻辭作了正確的斷句。《隨》卦九四爻辭說:「有孚在,道以明,何咎」,⑺三國魏的王弼和北宋的程頤對這條爻辭的解釋,基本上是正確的。但他們斷句為:「有孚,在道,以明,何咎?」王注為「心有公誠,著信在道,以明其功,何咎之有? 」程注為:「其至誠存乎中,是有孚也。其所施為無不中,在道也。唯其明哲,故能如是,以明也。復何過咎之有? 」宋對王、程之注稍有糾正,他的正確解釋是:「只是由於內心有『誠'存在,作為宇宙本體的『道'能能夠彰明,從而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於是什麼壞事都能夠避免了。」⑻而《履》卦九二爻辭:「履道坦坦,幽人貞吉」中的「道」,也應作為宇宙本體的"道"的解釋才符合《易經》本意。而《易經》之《小畜》和《復》兩卦中的「道」才是按「道路」的「道」講。⑼《易經》中的「道」作為宇宙本體是在不起眼的爻辭行文中提出的,因此雖引起後來的王、程二位學者的注意並予以闡揚,但因他們的釋文欠明,所以又被淹沒了,最能根據《易經》探頤索隱、鉤深致遠並獨創一家的要數春秋學者老子了。 《道德經》是老子在洛陽任職期間的業余之作。他從《易經》中受到啟示,以鮮明的觀點,描繪和論證了「道」為宇宙的本源。老子提出: 「道者,萬物之注(主)。」(64章)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1章)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25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14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2章) 老子對道的功能作了揭示,對道的性狀作了描述,千方百計用人世間的有形物予以比擬,讓人們知道這個恍恍惚惚、無上無下、無頭無尾、不可名狀的東西就是「天下母」,全面、深刻,精入地說明了宇宙的本源。這就是用今天的科學術語所講的「元氣」、「能量」和「氣場」。可見,「道」是物質性的東西,雖然無形無象卻充滿宇宙。老子所說的「精」是指「其小無內」的「太素元精」。也即通常所說的粒子。它由至小的能量子組成至大無形的統一場,充斥宇宙,無所不在。簡言之,老子的「道」是能量化的氣場。這一明確的宇宙本源的論題的提出,就連外國科學家也為之折服。卡普拉說:「在中國哲學中,『道'只是隱含著場的觀念,而『氣'卻明確地表達了場的思想。」愛因斯坦說:「物質是由場強很大的空間組成的……在這種新的物理學中,並非既有場又有物質,因為場才是唯一的實在。」〔10〕這是說場是基本的物理實在,粒子只是場在局部地區的凝聚,是能量的聚合體,有形物體只是場的暫時表現而已。老子從中國古典哲學《易經》中得到啟發並形成自己獨特而完整的「道」論體系,代表了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華,也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偉大的里程碑,它對中國甚至外國的文化、藝術、科學、技術、政治、宗教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老子在提出「道」的同時,又提出了「無」,二者是「同出而異名」的。他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這就是「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1章)的不同說法而已。這個實同名異的命題,兩千年來,人們都認為「玄之又玄」不可理解。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老子「有生於無」的論題到20世紀80年代成為世界天文物理學家們主攻的目標,並且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82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召開的一次早期宇宙討論會上,首次把「宇宙創生於無」作為一個研究題。當時蘇聯物理學家林德說:「宇宙創生於無的可能性,是非常有興趣的,應當進一步加以研究。有關奇性的一個最令人困擾的問題是:宇宙創生之前,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似乎是絕對的形而上學的,但是我們有關形而上學的經驗告訴我們,這類玄學的問題,有時卻由物理學給出答案。」〔11〕1983年,劍橋大學霍金教授即致力於發展一種宇宙自足理論解。〔12〕1984年,霍金和他的合作者、中國物理學家吳忠超教授共同研究給出了第一個「宇宙創生於無」的數值解。〔13〕這個創生解,是基於霍金等人所研究的量子宇宙理論而得到的,按照宇宙的定義,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存在於宇宙之外。利用這一條件,就完全確定了宇宙空間創生的幅度,只要根據動力學規律,就可以計算宇宙空間的創生幅度,這也就是「宇宙創生於無」的幅度,當然,這個目的的達到為期是不會太遠的。老子「有生於無」的宇宙創生說的偉大哲學論題,將揭示出自然之源的大迷。 由此可知,《易經》所闡述的基本原理和《道德經》里的縱橫原理是相同的。「易」理也就是「道」的運化原理。老子之後,《易經》「大傳」的作者受《道德經》的啟示,闡述了《易經》的陰陽學說,大大發揮了「道」的本意,把《易經》的哲學思想推到一個相當完美的高度,被推為「群經之首」,堪與《道德經》並列。 二、關於認識的辯證觀 中國的辯證法首先見示於《易經》,用於《道德經》。《易經》的辯證觀體現在卦與爻的相對變動上,先看對卦(圖一省略)。 上面32對之64卦,是兩兩相對的,即每二卦之陰陽爻相對(現行《易經》64卦排列,未按辯證但易辨認可查),這種相對的關系是辯證關聯關系,邏輯機念,非矛盾關系。因為按辯證邏輯原則,這兩兩相對之卦,有相互的蘊涵性,含有相同的本質因素。〔14〕 再說單卦: 每一單卦,其六爻也有辯證邏輯的關聯關系,不過它們這種關系是以陰陽周流六虛的變的原則顯示出來的。「每一個卦的內卦或下卦的第三爻,是該爻主題之初極;初極之時,其正意或願意已否初級;然後,上卦之下,反之正起,五變而辯證之,至上卦之上,一卦之極。本卦原意之反臻成,蘊蓄新的開始。這就是極而必反,反復遵也的意思。」〔15〕 對《易經》這種卦爻辯證的演變法則,當代易學專家金景芳先生作了另一種明確的探索:「《易經》64卦之排列,皆兩兩相對,而首《乾》、《坤》終《既濟》、《未濟》。每相反對之二卦,可視為一環。此一環中之前一卦為正,後一卦為反或對,其相鄰次環之前一卦可視為合,此與唯物辯證法之第三法則棗否定之否定棗相符合。為發展運動中進入一較高之階段,又每環中之前一卦。可視為一種事物、現象、過程所規定之質;其卦由初爻至上爻之遞進,可視為其質之量的逐漸變化而繼長增高;後一卦可視為突變轉化之新質。而否定其前卦之質,以下各環,依此方向而向上發展,適與唯物辯證法之第二法則棗質變與量變(由量到質及由質到量之轉化)棗相符合。又全《易》六十四卦可視為一鏈,以《乾》《坤》為始,《既濟》《未濟》則為向出發點之復歸,仍與否定之否定相合。而其每卦中所構成之質料,則為陰陽兩種符號,是又合於對立的統一也。」「否定之否定是向出發點復歸,為辯證法運動特徵之一,其所謂夏歸也,意非絕對的夏歸,乃成螺旋曲線以向上發展也。」〔16〕 《道德經》的辯證觀對後人的啟發最大。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是說向著相反的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保持柔弱的狀態,是「道」的作用。一語道出了辯證法的重要原則。老子受《易》之啟發,又見到宇宙現象的變動軌跡是進退、得失、安危、存亡、成缺、損益、寒熱、靜躁、新敝、先後、榮辱、禍福等一正一反兩種作用;剛柔、強弱、雌雄、白黑、美惡(丑)、善不善(惡)、巧拙、辯訥、明昧、上下、大小、長短、曲全、枉直、窪盈、多少等種種形性及其呈現的積極消極現象。 老子認為道的運動是有規律性的。從上述的宇宙現象的形式來看是在對立相反的狀況下形成的,這種轉化過程是無盡止的。再者,道的運動規律形態是循環性的。老子說:「有物混成……周行不殆」(25章)、「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各復歸其根」(16章)。這種萬物的形成與運動在於物本身的陰陽轉化。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2章)萬物內涵著陰陽兩種相對的勢力,這陰陽兩氣在互相激盪中而形成新的和諧體就是指的這一轉化過程。 我們認為老子「道」的「周行不殆」不是准圓周運動,而是與《易經》的「復歸」一樣的螺旋曲線向上發展。 看來,《道德經》與《易經》關於物質的形成的運動軌跡將是殊途同歸了! 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的《從歷史角度看四種相互作用的統一》一文中說:「在70年代99%的物理學家都相信,另有一個數學觀念要引用到物理中來描述所有的相互作用,這個數字觀念叫做纖維叢,物理觀念叫做規范場。」「其中電磁相互作用是一個規范場,……引力理論……弱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現在大家也都相信是規范場。總而言之,所有物理里的基本相互作用都是規范場。」 「普遍的規范場等同於纖維叢上的連絡。什麼叫作不平凡纖維叢……繆畢烏斯帶子,就是一條帶子的兩端一正一反連接來。一個纖維叢最基本的性質,不在它的某些部分,而在它的連接方式上……但目前絕大多數物理學家都認為規范場和纖維叢的觀念引入到物理中來是一個大家都接受的事實。」 當代著名數術學者陳維輝教授將《易經》的陰陽、八卦、64卦組成的圓形圖棗太極圖和《道德經》里的陰陽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周行」圖給合了起來,並進而統一在楊振寧的纖維叢觀念之下,得到了高度的、和諧的、科學的統一。他說:「不難發現,我們把太極環以陰偶環節點打開以後,形成了一個S型螺旋,不管上下自旋,卻有一定的自由度。」 由於上下兩個S形螺旋,按繆畢烏斯反帶就形成了一個8字的不平凡纖維叢。 這時,8字不平凡纖維叢有三個特點。 其一是:陽的部分從外而內,陰的部分從內而外,陽在外時為前進,陰在內時為後退,這是太極模型。 其二是:首先把太極開放成S形,二次把兩個S形封閉成8字形,三次把8字形開放成螺旋。這就是開放、封閉、開放的三生萬物。這時,三五相包,寓意五行於其中,螺旋外為五行相生,內為五行相剋,土位居中,這就是三五相包原理。 其三是:三生萬物。 我們把帶子反接成8字後,從縱向剪開。 道生一:那麼第一剪後,成為大8字不平凡纖維叢。 一生二:那麼第二剪後成為兩個套扣的8字型不平凡纖維叢。 二生三:第三次剪開後,形成三個8字型不平凡纖維叢。 三生萬物:剪開n次,形成套扣和n個8字型不平凡纖維叢。(圖二省略) 這樣,把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統一在太極模型之中,這個模型就是規范場和不平凡纖維叢。〔17〕 由此,《易經》與《道德經》這兩部各為5000文的哲學經典的「眾妙之門」已被自然科學的金鑰匙打開,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之源,也將面目真現,流澤萬代。

⑹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什麼意思解釋

譯文:

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

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

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世間萬物有陰就會有陽 ,和八卦的原理一樣陰陽相合沖氣,世間萬物的根本就是相互融洽以為和。

就是一切事物有正有負,通過知道他的好壞,選他最有利對大家都好的一面,就是所謂的平衡學說了先說到這里。

(6)道德經與陰陽擴展閱讀:

「萬物負陰而抱陽」是老子的話,其意義同中庸之道。

萬事萬物都有陰陽兩方面,這陰和陽的對沖才能保持中和。這是自然界的規律。比如,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如果地面不支撐它,就會繼續加速度運動。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就是對沖的兩個力,好與壞,大與小,多與少,都是對沖的意思。只有大沒有小就會越來越大,不會平衡,不大不小,不多不少,就是中道。

「沖氣以為和」是一個「食氣」的時代。又是一個回歸自然的時代。「和」就是合和、通和之意,也就是合為混沌狀態。即超越後天的時代。這也是宇宙的再生現象。

⑺ 對老子陰陽觀的理解

老子將"陰陽"概念上升為哲學范疇來反映世界萬物對立統一的辨證關系,無疑具有十分深刻的內涵。全面准確地理解老子陰陽思想的深刻內涵,不僅需要立足於對《道德經》第42章全部文字本義的合理領會,還需要聯系《道德經》的其他有關章節,對老子辨證思想進行比較系統的把握。我認為,有關"道"、"一"、"二""三"、"萬物"、"朴"、"器"、"有"、"無"等幾個十分重要概念的含義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是我們正確理解老子陰陽思想內涵的關鍵。

縱觀人們關於老子《道德經》的注釋、研究和爭論文章,不難看出,"道"在老子哲學中作為最高范疇,主要是指形成世界萬物的本原或構成世界萬物的本體以及世界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這幾乎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一"與"朴"含義的相通許多人也都能接受,但有所區別的是,有些人將"一"或"朴"與"道"完全等同,即認為"一"就是"道"、"朴"就是"道",或"道"就是"一"、"道"就是"朴";有些人則將"一"或"朴"看作是由"道"所形成的陰陽不分、鴻蒙未辟、混沌狀態的一元之氣,簡稱"元氣"。人們將"二"理解為由"元氣"剖判而成的"陰氣",與"陽氣"也大體沒有太多的異議(當然也有如高亨將"二"看作"天、地"的見解4)。關於"三",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中指出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指陰陽相合所形成的一個均調和諧的狀態,二是指陰陽相合而形成的'和氣'"5。我看這兩種說法實際上是一致的。"器"就是形而上的本原之"道"向下落實為形而下的世界"萬物"。因此,在老子哲學中,世界被分作"二相"存在:一相是用人的感覺器官無法感知的"無形"、"無狀"、"無象"的虛性存在,如"道"、靈魂、智慧、德性等,它們在哲學上一般被稱作"形上存在"或"超驗存在",人們對這種存在的體認和把握只能依靠人所特有的理性思維來實現;一相則是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或感覺器官附加科學儀器,以感性方式就能加以認識的"有形"、"有狀"、"有象"的實性存在,如一棵大樹、一所房子、一群牛羊、一座高山等,它們在哲學上可稱作"形下存在"或"經驗存在"。前者就是老子的"無",後者就是老子的"有"。因此,作為老子特有的哲學范疇,"有"與"無"主要就是指有形、有狀、有象的"實相存在"(或"實性存在")和無形、無狀、無象的"虛相存在"(或"虛性存在")。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老子的"無"或"虛相存在"或"虛性存在"仍然是一種"存在",仍然為"有",和"實相存在"或"實性存在"一樣具有客觀性,仍然是一種客觀存在,決不是像部分人誤解的那樣,老子的"無"就是"什麼也沒有"(Nothing)的"非存在"。

在當代大家中,我認為張岱年先生對老子的把握是比較准確的。張岱年先生認為,在老子哲學體系中,"道"是其本體論的最高范疇,而"一"是"道"所產生的"最原始的統一體",亦稱"朴","道"與"一"或"朴"有層次上的不同。6這種正見令我豁然開朗--原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老子對由形而上的本原"道"向形而下的萬物"器"轉化所必然經過的由幾個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的復雜階段所構成的一個完整過程的簡單而抽象的描述!具體些講,就是本原的"道"首先形成一個陰陽未分的"原始統一體",這個陰陽未分的"原始統一體"就叫"一"或"朴",這就是所謂的"道生一"。"原始統一體"接著發生的陰陽剖判或分陰分陽就是所謂的"一生二"或"朴散"。陰陽既分,隨即就以陰陽互根的方式形成無數"新的陰陽統一體",其中的"三"就是指由陰陽對立統一而構成的"新的陰陽統一體"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而正是由於"新的陰陽統一體"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才形成了豐富多姿的世界萬物,這就是所謂的"三生萬物"。

⑻ 求解道德經與電腦代碼之間的關系

電腦中所採用的二進制代碼,即0和1,與道德經中的陰陽相對應。易經中的陽表示一個長線版,陰表示二個短線。權更能形象表示,與1和0相對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指一表示一種方向,二表示陰陽或1和0 或正負,三表示天地人,天地由陰陽而產生,人也是由陰陽產生。三生萬物表示天地間的萬物都由天地和人產生。
道德經中有許多表示相對的理論:有無、長短、高下,善與不善,陰陽。後人主要是用在人事上。莊子對相對的解釋更多、更細。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更細更深,主要應用在物理上。
他們看到的世界和自然現象是一樣的。愛因斯坦與莊子可以一比。

⑼ 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都成書於何時哪部成書在前陰陽五行八卦辯證這些思想是誰先首創提出的

易經 什麼時候成書有爭議,周朝,春秋,西漢都有說法,現代比較傾向於內不是哪朝哪代某個人獨立完容成,是長期的累積發展。黃帝內經也是如此,先秦、戰國、西漢都有說法。也是長期發展而來的。
道德經比較確定,應當是春秋時代,所以是這三部書裡面成書最早的。
所以陰陽五行八卦這些思想誰先提出也不可考。

⑽ 道德經的疑惑

愚見 個人認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表述了老子思想中,道是萬物根本的觀點。這句話表述了一個數量遞增的現象,而且在中國文化中,數字三,往往是虛指,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具體數字,往往代表了很多的意思,比如,三人行 必有我師,,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等等。
而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我的想法是 表述了運動的絕對性。 無極對應無 太極對應有 兩儀就是大家很熟悉的陰陽 關於四相 八卦雲雲 我也很小白 我想說 也許老子認為 世界存在於 運動 和變化之中

熱點內容
代表兩會傳達民法典 發布:2025-01-16 21:06:52 瀏覽:848
消防法治警營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6 21:03:28 瀏覽:267
民法典的全程 發布:2025-01-16 20:25:58 瀏覽:348
法院公告的形式 發布:2025-01-16 20:16:53 瀏覽:999
海商法第五十六條 發布:2025-01-16 20:02:11 瀏覽:39
易制爆化學品各項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9:47:58 瀏覽:256
公民法形成 發布:2025-01-16 19:39:06 瀏覽:750
著有道德經為道家始祖的是 發布:2025-01-16 19:29:13 瀏覽:187
四川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04 發布:2025-01-16 18:35:23 瀏覽:965
天津勞動法賠償金額 發布:2025-01-16 18:01:14 瀏覽: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