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本乎仁義道德之懿明乎

本乎仁義道德之懿明乎

發布時間: 2022-02-14 17:10:45

❶ 劉基的《郁離子》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郁離子》,明代劉基撰。這是一部寓言兼議論的筆記體散文集,是劉伯溫傳世著作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書;是他協助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巨大功勛的思想理論寶庫,被後世歷代政治家譽為「明乎吉凶禍福之幾,審乎古今成敗得失之跡」、「其言確然,鑿鑿乎如葯石之必治病,斷斷乎如五穀之必療飢而不可無者也」的奇書寶典;是治國安邦大智能的錦囊秘籍;也是待人處世、解決人際關系、交朋結友、革陳圖新的鏡鑒箴言。它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郁離子》分上下兩卷,共一百八十二條。每條多則千言,少則百字。「其言詳於正己、慎微、修紀、遠利、尚誠、量敵、審勢、用賢、治民,本乎仁義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禍福之幾,審乎古今成敗得失之跡」(徐一夔:《郁離子序》),其思想內容所涉及的面是相當廣泛的。從政治、經濟,到軍事、外交;從思想、倫理、哲學、歷史、文學,到宗教、鬼怪、神仙;從天文、地理、氣象、農業,到化學、物理、動物、植物;從個人、家庭,到國家、社會,可謂無所不有。書中所提到的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近二百個,各種動物近一百八十種,各種植物近百種。全書除《九難》篇外,其餘各條基本上敘述一件事,闡明一個道理,以寓言故事兼發議論的形式,取譬事物,發人深思,啟人悟省,長人智能,給人教益。特別在形象地揭示深刻的哲理和有關用賢、治國、待人、處世等方面的精闢見解,至今仍閃爍著不可磨滅的光輝。 《郁離子》以《千里馬》開篇,是頗有深意的。作者反復強調發現、培養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性。以「千里馬」比喻人才難得,對於「馬則良矣,然非冀產」便置諸外牧(《八駿》)的做法,寄寓了他對元末統治者以種族、地域劃分等級和按封建鄉土觀念用人政策的強烈怨憤之情。劉基認為,能否任用賢能,是關系社稷興衰的大事。在《規執政》、《子余知人》、《使貪》、《待士》諸篇中,他主張用人要知人善任,量才使用,揚長避短,不求全責備,要任人唯賢。強調「君子之使人也,量能以任之,揣力而勞之;用其長而避其短,振其怠而提其蹶;教其所不知,而不以我之所知責之;引起所不能,而不以我所能尤之」(《立教》)。他指出,對於人才的培養不可急功近利,要做長遠的打算,如果「不待其成而輒伐之」、「不待其老成,至於不克負荷而輒以法戕之」,那幺「棟梁之材竭矣」(《種樹喻》)。他還告誡人們,取士要有標准,務擇有用之才,不能把「梟鳥」當做「鳳凰」供養,不可寄希望於「狗偷鼠竊無賴之人」,更不能將其當做人才培養和使用(《養梟》)。簡而言之,則用忠藎賢達之士,「俾之提紀綱」,是劉基重要的社會思想。 在《郁離子》中,劉基以一位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精闢地闡明了治國理民等方面的社會政治觀、民本觀。他認為,國君要治理好國家,就要象醫生治病那樣,必須「切脈以知症,審症以為方」,「當則生,不當則死」,並指出:「道德、政刑方與法,人才,葯也」(《喻治》)。「力生於德,天下無敵」(《德勝》),「仁義之莫強於天下也!」(《假仁義》二)因此,他主張國君只有施仁德於民,才能得天下、治天下。他在《雲夢田》、《飲漆毒水》等篇中指出,治國首在愛民,要關心民生疾苦。倘若只「見利而不見民」,「志利而忘民」,則「國危矣」!在《好禽諫》、《晉靈公好狗》、《姑蘇圍》諸篇中,劉基對衛懿公、晉靈公、吳王這些不懂得治國理民之道,而只知追求享樂、寵幸奸佞的昏君、暴君,予以嚴厲譴責與嘲諷。在《術使》篇中,他寫了一個寓意很深的故事。狙公驅使群猴每天上山采果,所得果實由狙公分配,群猴僅得十分之一,後來群猴覺醒,「破柵毀柙」,一齊逃入山林,狙公最後餓死了。從而揭穿了統治者欺騙、剝削、壓迫人民,必然遭到覺醒人民的反抗,藉以諷刺了統治者治民無道的後果。 劉基關於治國理民的主張和觀點,雖然仍屬於儒家「仁政」、「王道」之類,但充分表現了他重視民眾力量以民為本的思想。他在《摶沙》篇中指出,「民猶沙也,有天下者唯能摶而聚之耳。」強調團結人民的重要性。他反對用「朝三暮四」之權術伎倆治民(《道術》、《畏懷》)。他還抨擊了只知向民眾搜刮、索取,而不知愛惜民力的做法與行為(《靈丘丈人》)。 為了使國家「長治久安」,在《虞卿諫賞盜》、《刑赦》等篇中,他主張以法治國,「立賞罰」,並且要做到「刑有必行」。要實現社會安定,必須賞罰嚴明,「立賞罰以勸懲善惡」,「賞禁僭,罰禁濫」。這些見解,在今天無疑仍具有借鑒意義。 在《郁離子》中,還有不少篇目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對天地與人、自然與社會等問題的具體認識,從而表現作者進步的哲學觀、生態觀。劉基認為宇宙是物質的,是由物質的「氣」所構成的,「夫天渾渾然氣也,地包於其中,氣行不息,地以之奠」(《天裂地動》)。他還認為,天地自然是可以認識的,也可以為人所用。「天無極乎?凡有形必有極」(《聖人不知》)。在《天地之盜》中,他把人們向大自然索取財富,稱之為「天地之盜」,而把統治者對人民的剝削、榨取,稱之為「人之盜」。他說:「人,天地之盜也。天地善生,盜之者無禁」、「春而種,秋而收,逐其時而利其生;高而宮,卑而池,水而舟,風而帆,曲取之無遺焉。而天地之生愈滋,庶民之用愈足。」在這里,作者積極鼓勵人們合理開發利用大自然,發展生產。並且指出,由於統治者的殘酷壓榨掠奪,造成「物盡而藏竭」,於是「天地盜息,而人之盜起」。最後他指出解決的辦法:「遏其人盜,而通其為天地之盜。」 劉基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同時也融合了道家、法家和兵家的思想觀點,其中有許多樸素的、唯物的、辯證的觀點,並且運用這些觀點解釋自然界的發展變化,觀察人類社會的治亂興衰,從而闡述了許多深刻的哲理:「畜極則泄,閟極則達,熱極則風,壅極則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無往不復。」「一晝一夜,華開者謝;一秋一春,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東陵侯》)。「觀其著以知微,察其顯而見隱」(《論物理》)。「貪與廉相反,而貪為惡德,……匹夫貪以亡其身,卿大夫貪以亡其家,邦君貪以亡其國與天下」(《貪利貪德辯》)。諸如此類對立而辨證的觀點:著與微、顯與隱、貪與廉、眾與寡、利與害、得與失,等等,在《郁離子》中,比比皆是。 《郁離子》又是一部文學作品,其文學價值,在於它繼承了先秦兩漢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中古代寓言的傳統形式和寫作技巧,發揚了韓愈、柳宗元的「雜說」體,以及晚唐諷刺小品的優良傳統,創造出一種別具一格的寓言兼議論的雜文體。其風格古樸雄放,鋒利遒勁,而又幽深秀麗,富有形象性。清代劉熙載認為,《郁離子》是唐宋以後的子書中「窮極精奧」、「托寓萬物,因淺見深」、「義理頗有實用」的一部著述(《藝概�6�1文概》)。它對後世寓言故事、雜文小品以及寓言體的短篇小說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❷ 郁離子的《莊子》對《郁離子》的啟示

一般認為,膾炙人口的寓言體政論散文集——《郁離子》,是劉基對蒙元王朝徹底失望、隱居青田故里而著。《郁離子》作為劉基為天下後世「立言」的不朽名著,其創作動機與學理體系,吳從善《〈郁離子〉序》稱雲:「夫鬱郁,文也;明兩,離也;郁離者文明之謂也。非所以自號,其意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23]劉基高弟徐一夔《〈郁離子〉序》稱:「郁離者何?離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鬱郁然,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離子》。……本乎仁義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禍福之幾,審乎古今成敗得失之跡,大概矯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劉基在《郁離子》未了也提到:「仆願……講堯舜之道,論湯武之事,憲伊呂,師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時之政,明法度、肄禮樂,以待王者之興。」[24]《郁離子》確是一部為後代「立言」的經世名作![25]
劉基《郁離子》的寓言體風格可謂「牢籠萬匯,洞釋群疑,辨博奇詭,巧於比喻,而不失乎正。」[26]在這點上頗似《莊子》的語言風格,即汪洋恣肆、想像奇幻、文辭富麗、氣勢磅礴、感染力強。更為重要的是,《郁離子》還吸收改編了一些《莊子》的寓言來就事論理。茲舉數例以說明:
《莊子·齊物論》中有「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狙公賦茅,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27]《郁離子·天地之盜》篇則痛斥艾大夫「使役民」的權術,而主張「聚其所欲而勿施其所惡」的養民觀,劉基以為艾大夫之術「無非朝四而暮三」,並無實質改變。[28]劉基在《郁離子·瞽聵》篇中又對「狙公賦茅」的寓言進行改寫,旨在說明百姓造反起義、反抗剝削壓迫的正義性與合理性,實對「有道伐無道」的湯武革命論的謳歌與贊美:
楚有養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群狙於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箠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與?」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則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言未既,眾狙皆寤。其夕,相與伺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入於林中,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郁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覺也,一旦有開之,其術窮矣。」?[29]
不難看出,莊子筆下的「眾狙」尚未開化,處於蒙昧愚鈍狀態,「狙公」與「眾狙」是一種飼養與被飼養的關系;劉基筆下的「眾狙」已經擺脫愚昧,要求獲得自由、新生,實即對反抗壓迫、造反革命精神的一種肯定。
《莊子·逍遙游》有「蟪蛄不知春秋」的例子,[30]意指生命短暫,總會錯過一些美好的東西。《郁離子·螇螰》篇稱螇螰「冬春不知也」,[31]顯然源於《莊子》,因為「螇螰」即是「蟪蛄」,即一種壽命很短的蟬。《莊子·秋水》有「鴟得腐鼠」句,[32]《郁離子·神仙》篇則有「鴟鴞之見人而嚇也」[33]的引用。《莊子·逍遙游》:「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34]莊子與惠施的對話向我們闡釋了「無用之木」之「不夭斤斧」的道理。劉基在《郁離子》中也有徵引「樗以惡而免割,婁瓜以苦而不烹」[35],也是同樣的事理。
除卻《郁離子》,劉基的眾多詩文中也有許多《莊子》痕跡。《雜詩四十一首》中「大鵬摶扶搖,斥鷃笑蜉蝣」即借用了《莊子·逍遙游》中大鵬、斥鷃與蜉蝣的故事。劉基《樵漁子對》藉「隱者之口」說明了老莊道家「全身避害」的「中心問題」:「貴賤,命也;窮通,時也。是以鷃雀不思霄漢之翔,麋鹿不羨攀援之能,故能全其身。」[36]劉基這里引用《莊子·逍遙游》篇中之「鷃雀」與《齊物論》中之「麋鹿」的原型,來說明如何「全身」的法則。《莊子·齊物論》有莊周夢蝶的典故:「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37]而「物化夢蝶」也是晚年劉基的渴望,劉基有多首「夢蝶」詩作,比如《睡起》詩「病身只與睡相宜,覺來卻怪莊周蝶」,[38]《秋興》詩「誰遣莊周化蝴蝶,不勝憔悴為花愁」句,[39]就說明了這一點。
《莊子·應帝王》還有「七竅出而渾沌死」的故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竊,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竊,七日而渾沌死。」[40]莊子筆下的「混沌」喻指一種因循自然、無知淳樸的嬰兒狀態。劉基古樂府詩《上雲樂》中的「老胡」形象就取材於《莊子》:「西天老胡名文康,自從盤古到今日,不老不少,氣體充實如嬰孩。性情和易顏色好,恰似初釀匐萄醅。激之而不見其怒,撓之而不見其咍,甘之而不見其喜,苦之而不見其款。所以於物無所忤,於人無所猜,於事無所礙,於藝無所能,不生不死在人世。」[41]「老胡」自盤古開天闢地以降,日常起居生活一直處於「混沌無孔竅」的狀態中,對身外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皆「不識」,與世無爭,「不生不死」。這個「老胡」形象實際上就是莊子筆下的「混沌」的翻版。

❸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志莫大乎以天下養。的釋義

釋義:孝子行孝的極點,沒有超過尊奉 雙親的;尊奉雙親的極點,沒有超過用天下來奉養父母的。

出自:戰國 孟子《孟子·萬章上》

原文選段: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詩》曰:『永言孝思,孝思惟則。』

釋義:

孝子最大的孝,莫過於使父母尊貴;使父母尊貴的最高標准,莫過於用天下奉養父母。做了天子的父親,這是最尊貴的地位了;用天下奉養父親,這是最高的奉養了。《詩經》 上說: 」永遠行孝道,孝道就是法則。

(3)本乎仁義道德之懿明乎擴展閱讀

孟子繼承了孔子對「孝」的學說,對於什麼是真正的「孝」他也有與孔子相似的觀點。孟子認為曾元只是在奉養父母的嘴巴和腸胃,算不上真正的孝子,而像曾子那樣奉養父母的心志,才是真正的孝子。可見,只是從物質上贍養雙親,那還只是孝養,不是真正的「孝」,只有懷著愛心恭敬有禮地去贍養雙親,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孝」。

在孟子看來,「孝」亦是一切仁義道德的根本,「仁之實,事親是也」、「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絕不止於侍奉父母,而像是一顆種子,從這顆種子能生長出仁、義、智、禮這四個非常重要的枝幹來,而一個人有了「孝」,又具備了「仁、義、智、禮」,便是一個非常完美的人了。

本篇里,孟子除了闡明聖人以孝事親的涵義之外,還談到了對「天」的一些看法,這一點集中體現在五、六兩章中。「天」本是一種自然之物,在先祖的崇敬與想像之中漸漸發展成為一種至高無上的存在。

無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儒家內部的傳承演變來看,「天」的含義都是十分復雜的,說不清道不明的事,不如各自體會,無須多言。孟子的學說中,「天命觀」並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他更為關注的是人力所及范圍內的追求,但對人力之外、天命所在的部分也並不是毫無感觸的。

❹ 《郁離子劉伯溫》文言文閱讀答案是什麼

《郁離子》序徐一夔《郁離子》者,誠意伯劉公在元季時所著之書也。公學足以探三才之奧,識足以達萬物之情,氣足以奪三軍之帥,以是自 許,卓然立於天地之間,不知自視與古之豪傑何如也。年二十,已登進士第,有志於尊主庇民。當是時,其君不以天下繁念慮,官不擇人,例以常格處之,噤不能有為。已而南北繹騷,公慨然有澄清之志。藩閫方務治兵,辟公參贊,而公銳欲以 功業自見,累建大議,皆匡時之長策。而當國者樂因循而悅苟且,抑而不行。公遂棄官去,屏居青田山中,發憤著書。此《郁離子》之所以作也。
郁離者何?離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鬱郁然,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離子。其書總為十卷,分為十八章,散為一百九十五條,多或千言,少或百字。其言詳於正己、慎微、修紀、遠利、尚誡、量敵、審勢、用賢、治民,本乎仁義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禍福之幾,審乎古今成敗得失之跡,大慨矯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牢籠萬匯,洞釋群疑,辨博奇詭,巧於比喻,而不失乎正。驟而讀之,其鋒凜然,若太阿出匣,若不可玩。徐而思之,其言確然,鑿鑿乎如葯石之必治病,斷斷乎如五穀之必療飢而不可無者也。豈若管、商之功利,申、韓之刑名,儀、秦之捭闔,孫、吳之陰謀,其說詭於.聖人,務以智數相高,而不自以為非者哉!
見是書者,皆以公不大用為憾,詎知天意有在,挈而畀之維新之朝乎?皇上龍興,卒以宏謨偉略,輔翼興運。及 定功行賞,疏土分封,遂膺五等之爵,與元勛大臣,丹書鐵券,聯休共美於無窮,不其盛哉?《傳》有之曰:楚雖有材,晉實用之。公之謂也。初公著書,本有望於天下後世,詎意身親用之?雖然,公之事業具於書,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書見於事業,此皇明之所以興也。嗚呼!一人之用舍,有關於天下國家之故,則是書也,豈區區一家言哉?
一夔蚤嘗受教於公,後謁公金陵官寺,出是書以見教,一夔駭所未見,愧未能悉其要領。今公已薨,其子仲璟懼其散軼,以一夔於公有相從之好,俾為之序。顧一夔何敢序公之書?然得系名於簡編之末,亦為榮幸,因不讓而序之。公諱基,字伯溫,栝蒼人。若其言行之詳、官勛之次,則具在國史,茲不著。
洪武十九年冬十有一月,門生杭州府儒學教授天台徐一夔謹序。
6.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已而南北繹騷 繹:連續不絕
B. 孫、吳之陰謀陰謀:暗中策劃
C.俾為之序 俾:使
D. 因不讓而序之 讓:推讓,推辭
7.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A. 而公銳欲以功業自見 出是書以見教
B.而不失乎正 而當國者樂因循而悅苟且
C. 俾為之序 皆以公不大用為憾
D. 其說詭於聖人 然得系名於簡編之末
8.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 本乎仁義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禍福之幾,審乎古今成敗得失之跡,大慨矯元室之弊。(4分)
(2) 一人之用舍,有關於天下國家之故,則是書也,豈區區一家言哉?(4分)
9. 作者從哪些方面贊揚了《郁離子》?請簡要概括。(4分)

試題答案:

6. B (陰謀:用兵的謀略)
7. B (A項介詞,憑借/連詞,表目的。B項都表轉折。C項替/當作,作為。D項介詞,比/介詞,在)
8. (1) 以仁義道德的美好風范為基礎(以……為本),明了吉凶禍福的苗頭,通曉古今事業成敗得失的情況,對矯正元朝的弊病有深深的感慨。(每句1分)
(2) 一個(有才能的)人是被任用還是棄置不用,關繫到天下和國家興衰(緣故),那麼這本書,難道是微不足道的一家之言嗎?(每句1分)
9. 作者才能方面,劉基才華出眾,學識淵博,氣度超群;作者的寫作目的方面,作者因政治抱負無法實現,發憤著書,以期後人以此參考,達到治世;書籍價值方面,內容廣博,思想深邃純正,雄辯有力。(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
【參考譯文】
《郁離子》,是誠意伯劉基在元末時寫的書。劉公的學問足以探究天、地、人的奧秘,學識足以通曉所有事物的情狀,氣足以改變軍隊的首領,以此評價自己,在天地之間卓然不群,自認為與古代的豪傑相比並無差別。二十歲,已經獲得進士第,有志於推崇君主庇護百姓。在那時,國君不多思念考慮天下,任用官員也不認真選擇,事情按慣例處理,(有才能的人)閉著嘴不能有所作為。不久南方北方相繼發生騷亂,劉公慷慨激憤有安定天下的志向。藩衛國土的封疆大吏正致力於出兵作戰,授予他參贊的職務,而劉公急欲建立功業來顯露自己,多次提出建議,都是挽救時局的長遠之計。但當時的執政者因循守舊並樂於苟且偷安,建議都被壓制不被實行。劉公就棄官離開,隱居在青田山中,發憤著書。這就是《郁離子》寫作的緣由。
郁離是什麼?離是火,有文採的樣子,使用它,文章就文采興盛,國家就會達到太賓士世。這本書一共十卷,分為十八章,散列為一百九十五條,多的有上千字,少的有上百字。書中詳 細談論了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謹慎處理微小的細節、修繕法紀、不求近列、推崇規勸、偵察敵情、審視形勢、任用賢才、治理百姓,以仁義道德的美好風范為基礎,明了吉凶禍福的苗頭,通曉古今事業成敗得失的情況,對矯正 元朝的弊病,有深深的感慨,有激憤的言論。文章包容萬物,徹底消解各種疑惑,辯論的文辭富麗,比喻工巧,又不背離正道。快速閱讀這書的時候,書中的鋒芒令人敬畏,就像太阿劍離開劍匣,好像不可把玩。慢慢思量,書中的道理正確,言之鑿鑿如同治病的葯物,確定無疑如同療治飢餓的不可缺少的五穀,哪裡像管仲、商鞅的功利之說,申不害和韓非的刑名之術,張儀、蘇秦的游說之術,孫武、吳起的用兵謀略,他們的學說都違背聖人(的思想),追求高超的謀術,卻不認為自己不正確!
看這本書的人,都把劉公(之前)不被重用當作是遺憾的事,怎知天意在此,要將天命給予新朝呢?皇帝興起,(劉公)最終完成偉大的謀略,輔佐皇帝,時運昌隆。等到論功行賞,裂地分封,最終接受五等爵位,與開國的元勛大臣,享受丹書鐵券的榮光,永享美好,這難道不榮耀嗎?《傳》上說:自己國家的人才不被任用,就可能被敵國使用。這就應該說的是劉公吧。劉公寫這本書,本來寄望於後世使用它,怎料到會親身實踐?雖然如此,劉公的功業都體現在這本書上,這是元朝失敗的原因;劉公的書(裡面的思想)被運用於事業中,這是我朝興盛的原因。哎!一個(有才能的)人是被任用還是棄臵不用,關繫到天下和國家興衰,那麼這本書,難道是微不足道的一家之言嗎?
我早年曾經在劉公處接受教導,後來在金陵官寺拜見過他,他拿出這本書來教導我,我吃驚於前所未見,遺憾於不能完全掌握這本書的要領。現在劉公已經死去,他的兒子仲璟擔心這本書散失,因為我與劉公有跟從學習的關系,讓我為這本書作序。但我哪敢為劉公的書寫序啊?只是能夠把自己的名字寫在這本書上,也是很榮幸的事,所以就不推辭為之寫了這篇序言。劉公諱基,字伯溫,是栝蒼人。像他詳細的言行,官職功勛的等第,都詳細記錄在國史里,這里就不詳細記錄了。
洪武十九年冬十一月,弟子杭州府儒學教授天台徐一夔謹序。

❺ 郁離子文言文的啟示

一般認為,膾炙人口的寓言體政論散文集——《郁離子》,是劉基對蒙元王朝徹底失望、隱居青田故里而著。《郁離子》作為劉基為天下後世「立言」的不朽名著,其創作動機與學理體系,吳從善《〈郁離子〉序》稱雲:「夫鬱郁,文也;明兩,離也;郁離者文明之謂也。非所以自號,其意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23]劉基高弟徐一夔《〈郁離子〉序》稱:「郁離者何?離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鬱郁然,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離子》。……本乎仁義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禍福之幾,審乎古今成敗得失之跡,大概矯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劉基在《郁離子》未了也提到:「仆願……講堯舜之道,論湯武之事,憲伊呂,師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時之政,明法度、肄禮樂,以待王者之興。」[24]《郁離子》確是一部為後代「立言」的經世名作!

❻ 《鬥牛而廢耕》文言文翻譯是什麼

原文:

衛懿公好禽獸,見牴①牛而說之,祿其牧人如中士。寧子諫曰:「豈可!牛之用於耕而不在觝。觝其牛,耕必廢。耕,國之本也,其可廢乎?臣聞之,君人者不以欲妨民。」弗聽。於是衛牛之觝者,賈十倍於耕牛,牧牛者皆耕而教觝,農官強能禁。

譯文:

衛懿公喜歡動物,見到鬥牛就很高興,給那些放牛人的俸祿同一般官員一樣多。寧子規勸說:「不能這樣。牛的用途在耕田,不在鬥牛,那些牛都去鬥牛,耕地就必定荒廢。農耕,這是國家的根本,怎麼可以荒廢呢?我聽說有這樣的話,做官的不因私慾妨礙百姓。」衛懿公不聽。

於是衛國好鬥的牛,比耕牛的價格高十倍,放牛的人都放棄了農耕而訓練牛抵角,農官都難以禁止。

評語

牛的天職在於耕田,牛廢耕而抵角,不司其職棄本逐末,只能民窮國危。該典故告訴我們使物用人應用所長,避其所短,否則廢事失職,必然天下大亂,陷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出處:

《郁離子》·《好禽諫》

作品賞析:

《郁離子》,乃元時誠意伯劉公憤然辭官,隱居於山林四野所著之書。離為八卦之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鬱郁然,為盛世文明之治,故得其名。

書總十卷,分十八章,其言詳於正己、慎微、修紀、遠利、尚誠、量敵、審勢、用賢、治民,「本乎仁義道德,明乎吉凶禍福之幾,審乎古今成敗得失之跡」包羅萬象,明察秋毫,長於奇辯,工於句式,諸多巧喻,趣解說教之沉悶,使獲婉轉頓悟之喜,喟然慨嘆其思其智。

❼ 三國演義

1:「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煞人。巧將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這首詩說的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和曹操的一段故事。這個故事是:(青梅煮酒論英雄 )

2:下面的一幅對聯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參考示列,把列出的六項,寫出具體所指。
收二川,排八陣,六齣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駁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列)三顧:三顧茅廬
六齣: 祁山
東和: 東吳
收二川: 東西二川
七擒: 孟獲
北拒: 曹魏
排八陣: 八陣圖

10:結合《易中天品三國》和《三國演義》,談談你對曹操這個人物的理解和看法?

有政治和軍事頭腦,盡用賢才,但為人疑心較重

❽ 文言文郁離子序所在試

《郁離子》,郁,有文採的樣子;離,八卦之一,代表火;郁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思想內容以道為本兼與儒家相結合。立意與行文變幻奇詭,頗得莊子精髓。嘉靖丙辰與宋濂《龍門子凝道記》合刻於開封。劉基認為萬物有道,道不可逆;二、物有兩極,對立統一;三、理一分殊,探其本質;四、智勝於力,知所未知;五、以物以理,取象思維。思維深得道家思維的精髓。 "郁離子"是劉伯溫的托稱,劉寫作《郁離子》的時候,是在他47-50歲,一生中最鼎盛之際,此前的半生他鬱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負,後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一般認為,膾炙人口的寓言體政論散文集--《郁離子》,是劉基對蒙元王朝徹底失望、隱居青田故里而著。《郁離子》作為劉基為天下後世"立言"的不朽名著,其創作動機與學理體系,吳從善《〈郁離子〉序》稱雲:"夫鬱郁,文也;明兩,離也;郁離者文明之謂也。非所以自號,其意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23]劉基高弟徐一夔《〈郁離子〉序》稱:"郁離者何?離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鬱郁然,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離子》。……本乎仁義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禍福之幾,審乎古今成敗得失之跡,大概矯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劉基在《郁離子》未了也提到:"仆願……講堯舜之道,論湯武之事,憲伊呂,師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時之政,明法度、肄禮樂,以待王者之興。"[24]《郁離子》確是一部為後代"立言"的經世名作![25]
劉基《郁離子》的寓言體風格可謂"牢籠萬匯,洞釋群疑,辨博奇詭,巧於比喻,而不失乎正。"[26]在這點上頗似《莊子》的語言風格,即汪洋恣肆、想像奇幻、文辭富麗、氣勢磅礴、感染力強。更為重要的是,《郁離子》還吸收改編了一些《莊子》的寓言來就事論理。茲舉數例以說明:
《莊子·齊物論》中有"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狙公賦茅,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27]《郁離子·天地之盜》篇則痛斥艾大夫"使役民"的權術,而主張"聚其所欲而勿施其所惡"的養民觀,劉基以為艾大夫之術"無非朝四而暮三",並無實質改變。[28]劉基在《郁離子·瞽聵》篇中又對"狙公賦茅"的寓言進行改寫,旨在說明百姓造反起義、反抗剝削壓迫的正義性與合理性,實對"有道伐無道"的湯武革命論的謳歌與贊美:
楚有養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群狙於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與?"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則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言未既,眾狙皆寤。其夕,相與伺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入於林中,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郁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覺也,一旦有開之,其術窮矣。"?[29]
不難看出,莊子筆下的"眾狙"尚未開化,處於蒙昧愚鈍狀態,"狙公"與"眾狙"是一種飼養與被飼養的關系;劉基筆下的"眾狙"已經擺脫愚昧,要求獲得自由、新生,實即對反抗壓迫、造反革命精神的一種肯定。
《莊子·逍遙游》有"蟪蛄不知春秋"的例子,[30]意指生命短暫,總會錯過一些美好的東西。《郁離子·螇螰》篇稱螇螰"冬春不知也",[31]顯然源於《莊子》,因為"螇螰"即是"蟪蛄",即一種壽命很短的蟬。《莊子·秋水》有"鴟得腐鼠"句,[32]《郁離子·神仙》篇則有"鴟鴞之見人而嚇也"[33]的引用。《莊子·逍遙游》:"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34]莊子與惠施的對話向我們闡釋了"無用之木"之"不夭斤斧"的道理。劉基在《郁離子》中也有徵引"樗以惡而免割,婁瓜以苦而不烹"[35],也是同樣的事理。
除卻《郁離子》,劉基的眾多詩文中也有許多《莊子》痕跡。《雜詩四十一首》中"大鵬摶扶搖,斥鷃笑蜉蝣"即借用了《莊子·逍遙游》中大鵬、斥鷃與蜉蝣的故事。劉基《樵漁子對》藉"隱者之口"說明了老莊道家"全身避害"的"中心問題":"貴賤,命也;窮通,時也。是以鷃雀不思霄漢之翔,麋鹿不羨攀援之能,故能全其身。"[36]劉基這里引用《莊子·逍遙游》篇中之"鷃雀"與《齊物論》中之"麋鹿"的原型,來說明如何"全身"的法則。《莊子·齊物論》有莊周夢蝶的典故:"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37]而"物化夢蝶"也是晚年劉基的渴望,劉基有多首"夢蝶"詩作,比如《睡起》詩"病身只與睡相宜,覺來卻怪莊周蝶",[38]《秋興》詩"誰遣莊周化蝴蝶,不勝憔悴為花愁"句,[39]就說明了這一點。
《莊子·應帝王》還有"七竅出而渾沌死"的故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竊,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竊,七日而渾沌死。"[40]莊子筆下的"混沌"喻指一種因循自然、無知淳樸的嬰兒狀態。劉基古樂府詩《上雲樂》中的"老胡"形象就取材於《莊子》:"西天老胡名文康,自從盤古到今日,不老不少,氣體充實如嬰孩。性情和易顏色好,恰似初釀匐萄醅。激之而不見其怒,撓之而不見其咍,甘之而不見其喜,苦之而不見其款。所以於物無所忤,於人無所猜,於事無所礙,於藝無所能,不生不死在人世。"[41]"老胡"自盤古開天闢地以降,日常起居生活一直處於"混沌無孔竅"的狀態中,對身外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皆"不識",與世無爭,"不生不死"。這個"老胡"形象實際上就是莊子筆下的"混沌"的翻版。

❾ 讀明史時,哪些人物或事件讓你印象深刻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除了明初和明末,最關鍵的一位人物,便是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虜,京師三大營在內的明朝精銳全滅之後,力守北京,拒絕南遷的兵部尚書於謙同志,不是郭德綱的搭檔。

❿ 郁離子的徐一夔

《郁離子》序
《郁離子》者,誠意伯劉公在元季時所著之書也。公學足以探三才之奧,識足以達萬物之情,氣足以奪三軍之帥,以是自許,卓然立於天地之間,不知自視與古之豪傑何如也。年二十,已登進士第,有志於尊主庇民。當是時,其君不以天下繁念慮,官不擇人,例以常格處之,噤不能有為。已而南北繹騷,公慨然有澄清之志。藩閫方務治兵,辟公參贊,而公銳欲以功業自見,累建大議,皆匡時之長策。而當國者樂因循而悅苟且,抑而不行。公遂棄官去,屏居青田山中,發憤著書。此《郁離子》之所以作也。
郁離者何?離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鬱郁然,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離子。其書總為十卷,分為十八章,散為一百九十五條,多或千言,少或百字。其言詳於正己,慎微修紀,遠利尚誠,量敵審勢。用賢治民,本乎仁義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禍福之幾,審乎古今成敗得失之跡。大概矯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牢籠萬匯,洞釋群疑,辨博奇詭,巧於比喻,而不失乎正。驟而讀之,其鋒凜然,若太阿出匣,若不可玩。徐而思之,其言確然,鑿鑿乎如葯石之必治病,斷斷乎如五穀之必療飢而不可無者也。豈若管、商之功利,申、韓之刑名,儀、秦之捭闔,孫、吳之陰謀,其說詭於聖人,務以智數相高,而不自以為非者哉!
見是書者,皆以公不大用為憾,詎知天意有在,挈而畀之維新之朝乎?皇上龍興,卒以宏謨偉略,輔翼興運。及定功行賞,疏土分封,遂膺五等之爵,與元勛大臣,丹書鐵券,聯休共美於無窮,不其盛哉?傳有之曰:楚雖有材,晉實用之。公之謂也。初公著書,本有望於天下後世,詎意身親用之?雖然,公之事業具於書,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書見於事業,此皇明之所以興也。嗚呼!一人之用舍,有關於天下國家之故,則是書也,豈區區一家言哉?
一夔蚤嘗受教於公,後謁公金陵官寺,出是書以見教,一夔駭所未見,愧未能悉其要領。今公已薨,其子仲璟懼其散軼,以一夔於公有相從之好,俾為之序。顧一夔何敢序公之書?然得系名於簡編之末,亦為榮幸,因不讓而序之。公諱基,字伯溫,栝蒼人。若其言行之詳、官勛之次,則具在國史,茲不著。
洪武十九年冬十有一月,門生杭州府儒學教授天台徐一夔謹序。

熱點內容
司法考試考點組 發布:2025-02-05 09:29:15 瀏覽:780
術前簽字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5 09:27:47 瀏覽:399
法院康翻身 發布:2025-02-05 09:25:35 瀏覽:856
崇陽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5 08:55:02 瀏覽:47
雨水污水分流法規 發布:2025-02-05 08:48:05 瀏覽:632
經濟補償金協議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5 08:34:53 瀏覽:979
法律非法學就業 發布:2025-02-05 08:28:51 瀏覽:380
合同法第79條規定 發布:2025-02-05 08:01:58 瀏覽:693
1986年到1995年的勞動法 發布:2025-02-05 08:00:27 瀏覽:450
廣東立法徵用 發布:2025-02-05 08:00:25 瀏覽: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