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讀後感200字
『壹』 要一篇<<道德經>>讀後感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說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夠滋潤萬物卻又不與萬物相爭,而停留在別人都不喜歡的地方(低窪處),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老子在自然界萬物中最為欣賞的應該就是水了,能「聖人」的化身,更是「道」的完美詮釋。
開始想小學的路上游著小蝌蚪的水,老房子門前臭水溝的水,98抗洪電視里驚濤駭浪的水,外婆家把石頭「砸」出了小坑的水,早年隨媽媽去那漳河風景區讓我頭暈目眩的水,中考那年濕了我的衣服和課本的水,在陽台上我用來細心澆灌花草的水,我日日飲下的形形色色味道各異的水,乘輪渡過江時漢江歸入長江處那「涇渭分明」的水,寢室後的楊柳依依下波光粼粼的水,我時時叨念「靜如止水」的水……
我想,我有必要來重新認識一下這個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了。
首先,「潤物細無聲」是我們眾所周之的了,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體都是離不開水的。「水乃生命之源」是不爭的事實,牽強些說,這應該算是水的一種「博愛」了。不禁有些疑惑,人類的信仰有上帝,有佛祖,有神明,都還是人類自己的形象的變異,潛意識里還是覺得自己是最了不起的。其實,大膽設想一下,我們似乎應該把水的化身作為信仰之源。當然也絕對不是傳說中所謂「龍王」、「河神」之類了,只是水本身。
其次,是「水往低處流」,又是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了,應該也算是它「不爭」的寫實。因而才有了「人往高處走」的對比了。水源自高山之巔,能俯瞰世界,卻是甘心一路順流而下,滋潤萬物已是最偉大的了,卻又不與萬物相爭,甚至是安身於別人都不喜的低窪處。而且水是最善於循環的物體了。只要有一點不平,便會開始流動。循環著,「生命不息,流動不止」永遠想著前方行進。難得的是,停下來的時候,表面是最平靜的,而在平靜之下仍是不斷的滲透、循環。這世間,有多少人能放棄自己所在的高出而甘心去卑下的地方呢?有多少人能做到不與為爭?又有多少人能永不停留,在不斷自我循環的過程中又不斷向前呢?
「以柔克剛」是我極為欣賞的一條處世之道。而水應該是當之無愧「柔」的典範了。之前,我從一本寫給女子的勵志書上看到「當女人溫柔到了極處,就是一種力量」時,還有些不太能理解,如今再看,這「溫柔到極處」應該也就是如水了。「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不知,莫能行。」滴水穿石乃是最好的寫照,而洪水沖垮堤壩,形如猛獸,造成災難也讓我們對水的力量絕對不敢小覷。柔弱如水,可以不與世為爭,慢慢化解剛強的力量。而水的「柔」更是到了一種「無形」的狀態,只要有一點點間隙,水就能滲透進去,然後將其占滿。當然,我們的至柔絕對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溫柔的堅持。女人既是「水做的」,當是應該好好利用自己身上「柔」的力量。特別是在這個弱者強食的社會,當所有的人都在極力變得更強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時,溫柔的女人是便是清涼劑、暖手寶,給人舒適之感,讓人信任、親近。
《莊子•山木》有語:「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這里的水,可能是山中的清泉,沾滿了大山的靈氣;可能是甘甜醇爽的有著井之魂靈的井水;可能是小溪中綿長的涓涓細流……總之,這水,明凈、清澈、甘甜、充滿靈性,如此便成了對友誼至高的評價。而且水能洗滌污垢,讓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心保持明凈。如此才能乾乾凈凈、清清爽爽地立足於這世間。
「上善若水」,若水乃為上善。「道」是產生萬物的總根源,先於具體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間萬物的基本規律及本源。「道」應該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們需要有明確的認知和理解。而水,便是這世間最接近於道的了,水「無所不利」正如「道」無所不在。水舍高趨下,而不受阻礙;水能流淌於世間各處滋養萬物,洗滌無垢;水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靜,實則深不可測;水源源不斷地流淌,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
若「水」,無疑是至仁,至善,至德,至道……
『貳』 求道德經讀後感!
「道可道,非常道……」一陣陣讀書聲回盪在校園里。自從學校開展「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以來,校園里每天都飄盪著整齊而有節奏的讀書聲。
當老師第一次捧著《道德經》,告訴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就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地學習它。可是當老師第一次用清脆的聲音帶領我們讀《道德經》時,我感覺到枯燥無味,一點兒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來。雖然如此,我還是不忘每天讀一讀,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它。於是每天清晨,伴著鳥兒的歌聲,迎著初升的朝陽,我坐在陽台上,一邊享受著清鮮的空氣,一邊開始了晨讀。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從小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讀《道德經》後,我漸漸發現,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心地思考問題了,原來作業中潦草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能戰勝別人,更應該有勇氣戰勝自己。
《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叄』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道德經》的核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範》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並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老子》將視角放在宇宙之外,與「道」相比,宇宙萬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內容博大精深,直到現在,在某些方面對《老子》的研究還沒有定論,《老子》之於研究者,一如它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約意豐,視角獨特,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理國際關系、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為學、修身、處理各種人際、社會關系的精神圭臬。
以上是重慶出版社書立方系列口袋書《老子》的前言,也可以作為《道德經》的讀後感,我想以我個人觀點修正幾點內容:1,我對上文「視角獨特」異議,應該說《老子》的思想已經擺脫了「視角束縛」,正所謂盲人摸象、各說異端,現代人很難理解和不能正確定論《老子》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的視角的局限性所致。2,我對「大而言之」的觀點做點補充,《老子》的宇宙觀,不能只局限於地球,他能解釋我們現有的宇宙觀,他甚至對星際探索、天外生命、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都有指導和啟發作用。可以說它沒有時代性,它可以隨時間無限延長。3,它可以小到,分子生物學甚至更微觀的科學領域,因為人類還沒發現0.1飛米以下的物質結構是什麼樣子。
『肆』 《道德經》讀後感(500字)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是: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民不去爭奪功名利祿;不以難以得到的東西為珍貴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盜;不顯現那些能誘發人們貪欲的東西,使人民的本心不被擾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要純潔人們的心思,滿足人們的溫飽,減損人們的遺志,增強人們的體魄。永遠使人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使那些自以為聰明之人不敢自作主張,以無為的方式去對待一切,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老子主張無知無欲,與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有密切關系。周王朝分崩離析,五霸代興,戰爭頻繁,野心勃勃的諸侯們都像代周而立,社會生產力在不斷的爭斗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老子面對戰亂痛心疾首,因此提出人的本性本來是清靜純潔的,只是受到了名利物慾的隱憂,爭名奪利,貪圖物慾,於是就產生了奸詐巧偽之心。二者是引起社會動亂的根源。主張去除名利,凈化人們的心靈,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從對於人類文明發展史進行反思這一角度來看,老子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生存意識。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人類已經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人類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動物,同時也是破壞地球、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由於人的活動,地球的臭氧層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平均氣溫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氣、水源、土壤等極大地損害和惡化。大自然已開始瘋狂報復人類。據統計,全世界有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污染的大氣環境中,引用這不符合衛生要求的水。這些污染又翻過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生存,全球每年有500萬人死於癌症,而癌症決大多數十有環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母親已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人們為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知識、財富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人類在不斷著創造文明,同時也在不斷為自己挖掘著墳墓。
『伍』 道德經讀後感8
[道德經讀後感8]
元旦和女兒一起去普陀山燒香祈福,前幾天又去了次香港,都有點感慨,略記一二,以作道德經的讀後感吧,道德經讀後感8。
今年女兒要參加中考了,而她的成績又屬於中等水平,考重點高中沒有把握,因此,我這個做媽媽的也蠻焦慮,所以,乘著新年伊始,帶她一起去普陀山燒燒香,希望菩薩保佑,讓她開智慧,能靠近理想的高中。幾個大的廟宇都拜了,做了佛事、請了吉祥物,還因為機緣巧合,在賓館里抄了一遍心經。
回來的路上,我突然有種感悟:小孩子是否考進重點高中,並不是關鍵。現在按部就班的正統教育,對孩子到底有多少幫助,對社會有多少意義,真的很難說。看著孩子們這么辛辛苦苦地在學一些今後的人生和工作中都未必有用的知識,甚至還經常聽聞有孩子因為不堪壓力而跳樓的惡性事件,真是可憐又可悲。現在的高校教育,很多人只是去混個文憑,以便今後找一份還算體面的工作,又有多少人是為了學習知識?而這些知識又有多少是在今後的工作崗位上派上用場的?何況,顧老師曾和我們說過,他讀到哲學博士,現在回頭看,學校教育的很多內容還都是錯誤的!
所以,我不禁坦然了,也不要給女兒和自己太多壓力,讀後感《道德經讀後感8》。如果女兒真的不能考上重點高中,索性讓她去學一些實用的技能,比如中醫、烹飪,今後還能利益眾生,說不定對她個人事業發展也是條蠻不錯的出路呢。當然,現在還不能和她多說這些,在沖刺階段,還是讓她努力一把。盡人事知天命!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一切都是老天最好的安排!
去香港是因為正好去深圳出差,時近歲末,想不如順道去香港血拚一下,為自己和家人買點新年禮物,犒勞一下。
結果在那些物質極度發達、擁擠不堪的街道上,我最強烈的感受就是這么多世界名表、電器、化妝品、名牌包包。。。。。。看得頭暈目眩,也是一種極度的浪費。真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更令我感到汗顏的是,在最繁華的街道,充斥的大都是歐洲品牌的產品,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真是慚愧啊!
當我帶著大包小包的「戰利品」,坐在鬧市區里的「香港公園」,讀幾段《道德經》,頓時感到神清氣爽。不禁自我安慰一下「知其白,守其黑」,奢侈品要買一點,道德經更要讀,這樣才能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雙豐收啊,呵呵。何時我能修煉到不需要奢侈品也能活得很快樂了,那才算真正得道了吧。
〔道德經讀後感8〕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陸』 一期道德法制觀後感200字
道德經讀後感200字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至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毋疵乎?愛民活國,能毋以智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有點懂又不太懂。「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孕育而不佔用,養育而不主宰,是有德啊。這是在批判君臣父子封建等級制度嗎?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個說的是無用之用,空空什麼都沒有,反而才能當容器。就像一個滿的水杯,要想倒入茶或者別的,必須把裡面的水倒掉,才能在裝進別的。所以有是優點,沒有是用處;)如果心理面有太多成見,或是意見,就不容易客觀看待事物。反而看不清事實。打破偏見,放開心胸,兼容並蓄。
『柒』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300字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內含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能夠互相轉化的,在必須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於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老子」是人們對他的稱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此刻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於掌故,熟於禮制,不僅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並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戰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捲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於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變,由守禮轉向反禮。
老子由於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之後,他西行去秦國。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明白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於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之後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此刻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後人作了許多註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方我們就透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第五十一章》)這樣,老子遂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好處,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於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之後有的哲學家把它發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捌』 《道德經》的感悟有哪些
《道德經》的感悟如下: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價值影響
《道德經》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玖』 對道德經的感悟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經的「道」並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二者相輔相成,若能合二為一,則能「修道」成功。
《道德經》「德」的部分,我覺得,並不是僅僅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其實,這也是老子在教給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升華。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即是「德」關於仁義、禮信的論述。
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會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遠嗎?不修德,又怎麼會得「道」呢?讀過《道德經》,我又查閱了資料,發現,《道德經》又有一說法為《德道經》 ,即德在先,道在後。我想,這也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意 。「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內涵,更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道的深刻意境。
僅是淺略的閱讀兩遍《道德經》,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窺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語堂曾講過的——「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夠堅持學習《道德經》,修德明道。
『拾』 道德經讀後感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上善若水,當屬人生的最高境界。
水是無私奉獻的。古有雲:「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哪裡有水,哪裡就會有生命,水作為生命之源,無私地像萬物獻出它晶瑩的身軀,卻不索取一分一毫。當酷暑籠罩著大地萬物,當連片的土地相繼裂開,水幻化成另一種身姿,從天而降,化為甘霖,滋潤著生靈。
水是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莊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如山中清泉,自然而純潔;淡如涓涓細流,清澈而透明;淡如一畝方塘,平靜而清幽。水,以其低身的姿態,穿行在崎嶇的土地之間,從不與人爭高下,只默默地,悠閑地開墾出生命之園,流出一曲又一曲的佳謠。它沒有虛名浮利,只懂得寧靜致遠,悠悠地流向遠方。
水有其寬廣的胸襟。因為寬容,才有了浩瀚無垠的大海;因為寬容,才有了那山林深處的溪流;因為寬容,才有了那波濤滾滾的江河。包羅萬象,影布水面,給日月星辰一個夢幻的世界。河水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水不擇優去劣,而是以有容乃大的胸懷,接受萬物,洗凈除塵。
水是謙虛,虛懷若谷的。水以其最低的姿態,穿行逶迤於土地山川之中,俯身親吻著那一方土地,即使到最高處,也會找個罅隙縱身跳躍,然後摔個粉身碎骨,回到它賴以生存的寄居所,也就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瀑布。水從不居高自傲,即使用它的身軀喂養了人們所需的大米,也默默地流淌著,教會稻穀即使豐碩也要垂下頭顱,謙虛地飽含鮮食等待人們的豐割,才造就了人們的一日三餐。
水,不僅是我們的生命之源,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榜樣。人心亦如水,於淡泊以名志,寧靜以致遠的淡然中,陶醉於雲卷雲舒的人生境界里,漫步於水流低吟的閑情雅緻中,臨溪側畔,靜聽流水嘩啦,細思人生哲理。
上善若水,以其無私奉獻,淡泊名利,有容乃大,虛懷若谷的精神,詮釋人生的品質,它將永遠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難以迄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