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小滿

道德經小滿

發布時間: 2022-02-15 00:20:40

Ⅰ 誰能說說農諺及其有關的物候 謝謝了

一、農諺的起源

農諺流傳相當久遠,不少古書上已有記載。例如,現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麥要澆芽,菜要澆花」,「處暑根頭白,農夫吃一赫」,「稻如鶯色紅,全得水來供」等農諺,見之於明末的《沈氏農書》:「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見之於明末的《天工開物》;「無灰不種麥」,「收麥如救火」見之於16世紀初的《便民圖纂》;「六月不熱,五穀不結」,「六月蓋了被,田裡不生米」等見之於14世紀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麥,見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見之於8世紀初唐朝的《朝野僉載》;「欲知五穀,但視五木」,「耕而不勞,不如作暴」,見之於6世紀的《齊民要術》。古書中引用的農諺,還往往冠以「諺雲」或「古人雲」字樣,說明被引用的該句農諺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時,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獻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農諺可以遠溯至數千年前,如浙江農諺:「大樹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一句,同樣見之於西漢(公元前1世紀桓寬的《鹽鐵論》輕重第十四:「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驟雨不終日,颶風不終朝」與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相似。由於農諺的來源可以不斷地追溯,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農諺的起源是與農業起源一致的。而農業的起源遠早於文字記載,所以農諺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說,音樂、舞蹈、歌謠都起源於勞動,那麼,農諺實在是農業勞動中從歌謠分化出來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謠與農諺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傾訴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即著重社會關系方面的;而農諺則描寫勞動人民與自然斗爭,即著重生產方面的。這種區分是後來逐漸發展的結果,其實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截然劃分的界限。因為農諺本來也可以包括除了農業生產以外的「立身處世」的經驗,再說農諺本來也可以包括除了農業生產以外的「立身處世」的經驗,再說農諺的音律和諧,合轍押韻,形式動人,富有生活氣息,也難與歌謠截然劃分。古代農業社會更是如此。例如《詩經》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農事操作的,又是農民抒發感情的。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諺才從歌謠中逐漸分化出來的。同時,屬於純粹生產經驗的農諺,也不斷增加、豐富起來,成為指導生產的一個重要部分。

二、農諺在生產上的作用

農諺是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結晶,它對於農業生產必然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中,勞動人民被剝奪了讀書識字的權利,他們的經驗主要靠「父詔其子,兄詔其弟」的口頭相傳方式流傳和繼承下來,農諺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例如,在封建社會時期,還沒有同代的溫度計、濕度計等儀器,農民就拿多年生樹木的生長狀態作為預告農事季節的依據,因為多年生樹木的生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觀氣候條件,於是產生了「要知五穀,先看五木」的農諺。在指導播種期方面,有許多反映物候學的諺語,如「梨花白,種大豆」;「樟樹落葉桃花紅,白豆種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穀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據二十四節氣指出各種作物的適宜播種時期:如「白露早,寒露遲,秋分草子正當時」;「白露白,正好種蕎麥」等。農民有了這些農諺就能掌握適時播種。另外如「立冬蠶豆小雪麥,一生一世趕勿著」;「十月種油,不夠老婆搽頭」等諺語,卻是失敗教訓的總結,提醒人們要抓緊季節,不誤農時。

如果我們把作物生產的全部過程分成幾個環節,幾乎每個環節都有一定的農諺。例如水稻從播種起,選用良種有「種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壯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術有「會插不會插,看你兩只腳」,「早稻水上飄,晚稻插齊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間輕,兩頭重」等;田間管理有「處暑根頭摸,一把爛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項來說,浙江就有500條左右農諺。農民有了這些農諺,就好象現在有了技術指導手冊一樣,曾經起過很大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一些老農民中都還保留有這種習慣。1959年我們在麗水縣向一位老農了解當地播種粟的經驗,他就舉出「紅粟頭上一枚針,只怕淺來不怕深」的農諺,並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說:「芝麻頭上兩瓣葉,只怕深來不怕淺」的農諺,生動地說明了單子葉植物(如粟)和雙子葉植物(如芝麻)對播種深度的不同要求。我們在平陽縣總結當地種植龍爪稷(當地稱粟)的經驗時,農民又舉出「稻倒收一半,麥倒沒得看,粟倒一籮收籮半」的農諺,說明龍爪稷的特點是不怕倒伏。諸如此類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足以證明農諺對指導農業生產起著很大的作用。

三、農諺內容的特點

農諺講的是農業生產。廣義的農業生產包括農、林、牧、副、漁五業,農之中還包括農作物、果蔬、蠶桑等,這些內容在農諺中都有。再說,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壤、肥料、水分、溫度以至於季節、氣象、氣候條件,這些方面在農諺中佔有大量內容。農業生產又是由人在進行的,因此農諺中還有很多內容離不開人與人的關系,經營管理的經驗等。解放前費潔心所收集的《中國農諺》,是由時令、氣象、作物、飼養、箴言等五大部分組成的,雖然不很理想,但可以從這個分類中看出農諺內容的幾個特點。據筆者對該書5953條農諺的統計。[1] 屬於時令之部的為2961條,佔全部的40.45%;氣象之部1556條,佔26.22%,作物之部1020條,佔17.18%;飼養之部251條,佔4.23%;箴言之部707條,佔11.91%。從個分配的百分率可以看出兩點:其一,氣象與時令的農諺共佔2/3,反映了農業生產發展過程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不違農時,適時播種,是進行農業生產的先決條件,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現代化的機器耕種,農業技術起了多麼大的變化,只有適時播種是不能任意改變的。為了正確掌握農時,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總結了豐富的經驗,經受了足夠的教訓,因而以時令為中心的農諺竟佔到40%左右。旱、澇、風、寒等自然災害在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時期,更是無法克服的莫大威脅,因此企圖掌握自然災害規律的農諺也佔到1/4。

費潔心所收的農諺,限於他個人的條件,共只5953條。建國以後,農業出版社以呂平為主,進行了有計劃的全國農諺收集工作,共得10萬余條,經過歸並整理分類,共得31400餘條,分成《中國農諺》上下兩冊出版。上冊是農作物部分,包括大田作物、棉麻、果蔬、蠶桑、豆類、油料直至花卉為止,據筆者統計,共約16200餘條;下冊為總論及畜牧、漁業、林業等部分,總論包括土、肥、種、田間管理、水利及氣象等,共約15200餘條。又將該書上下兩冊按類分別統計結果,大體上同上述費潔心的統計結果類似。但所見的規律性更為明顯。即全部農諺中,以氣象農諺最佔多數,共得7903條,佔全部的25.16%。其次就是水稻,共4573條,佔全部的14.56%;第三是麥類,共3596條,佔全部的11.45%。其餘的分散到各種作物上,條數有多有少,都遠不及稻麥那樣多。稻麥及粟黍類農諺條數的比例,很像筆者對《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谷部文獻所作統計的結果,在《集成》中,也是以稻的文獻量占首位,各種麥合起來居次位,粟黍又次之,三者所佔比重超過其他任何的作物。[2] 文字記載量的比重同農民口頭諺語的比重如此一致,是客觀事物規律的如實反映。將果樹和蔬菜類供不應求也只得1571條,佔全部的5.00%。糧食方面,像玉米和甘薯是遲至明末才引進普及的。玉米很快積累起222條,當然比重不高,僅佔0.70%;甘薯積累起366條,佔1.16%。自古農桑衣食並舉,棉花較之蠶桑是後起的,但推廣極快,積累的農諺超過了蠶桑,棉花有1243條,佔3.95%;蠶桑只355條,佔1.13%,蠶桑的農諺不應這樣少,其原因待查。農作物和畜牧這糧畜兩條腿中,畜牧部分的農諺遠少於作物,只有1433條,佔全部的4.56%,這是中國農區食物結構的特點,農區人口增長的壓力使得農區拿不出更多的土地飼養家畜。在家畜的農諺中,以豬最多,豬在南方是舍飼雜食,不需草場牧地。家畜農諺一個突出之點,是對家畜的鑒別農諺較多,且很生動有據,很像漢代以來的《相馬經》、《相牛經》之類,只是句子短少而已。

下面再就農諺內容的特點試作分析,歸納為三點六性:

地域性和普遍性。農諺的地域性,實際上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區作物種類不同,播種、收獲季節不同等等。浙江農諺:「麥黃種麻,麻黃種麥」,陝西農諺則為「麥黃種糜,糜黃種麥」,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華北農諺「七金、八銀、九銅、十鐵」,「秋收不耕地,來年不能定主意」,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閑、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這樣,浙江農諺「草子種三年,壞田變好田」,「爛冬油菜旱冬麥」,反映浙江地區冬季不是種綠肥,就是種大小麥、油菜以及蠶豆、豌豆等,很少休閑,更沒有七月八月就耕地准備過冬的。地域性差別最大的是播種期,華北種麥的適期是:「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浙江則是:「寒露早,立冬遲,霜降前後正當時」。種芝麻和小米,華北是:「小滿芝麻芒種谷」,浙江則是「頭伏芝麻二伏粟」。

但在許多農諺里,盡管地區不同,條件不同,卻都有類似的說法。如大豆的「乾花濕莢,畝收石八」,南北各地都這樣說;浙江農諺「割麥如救火」和華北農諺「麥收如救火」一樣;「寸麥不怕盡水,尺麥但怕寸水」在浙江、蘇北等地都有同樣農諺:「六月不熱,五穀不結」,「有錢難買大肚黃」……等等都是普遍性的農諺。其所以這樣,是因為它們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學特性。作物的生物學特性是它本身遺傳性的表現,其所要求的環境條件、栽培原理往往是具有共同性的,還有一些基本原理相同的栽培環節如深耕、增施肥料、中耕培土等,反映在農諺上也大體一樣。如華北、陝西農諺「種田不上糞,等於瞎糊混」;蘇北農諺「不施糞,瞎胡混」,浙江農諺「種田無師叔,只要肥料足」;以及華北農諺「鋤頭有三分水」和浙江農諺「旱來鋤頭會生水」等等,意思都一樣。

不論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達形式的類似來看,說明當初某條農諺可能發源於某一地區,隨著傳播開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區的特點(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節的、口語習慣等)予以變通,最明顯的如播種期,幾乎「××早,××遲,××××正當時」成為各地農諺的共同表達公式了。

概括性和科學性。概括性和科學性是農諺的最重要特點,由於農諺是口頭相傳的,必須簡短流暢,便於記誦。但它的內容又很豐富,所以必須精練深刻,發人深思。許多農諺看來似屬簡單淺顯,其實包含著深刻的科學原理,需要我們予以分析說明。例如種植綠肥的農諺:「若要草子好,經常三分燥。」一般地說,草子是喜歡濕潤土壤的,但歡喜濕潤並不等於不需要空氣,農民特別指出「經常三分燥」。據科學研究證明,草子田土壤的濕度以70%左右最好,由於地下水位降低,增加了氧化層的厚度,縮短了還原層的厚度,可使根系及根瘤發展良好,這就是農諺的概括性和科學性所在。其他如「麥澆芽,菜澆花」6個字就概括了兩種冬作的施肥關鍵;「山園直插,盪園斜插」,指出甘薯要根據不同水分條件,採取不同的扦插方式。「牛糞冷,馬糞熱」,在牛馬糞中還分冷熱,似乎沒有道理,實際上由於牛、馬的飲料不同,糞中微生物的活動也不同,發酵發熱的能力是大有差別的。有些栽培措施不但影響產量而且影響品質。如農諺指出:「九耘谷無毛,三削麥無糟」,是很有道理的,應該如何解釋透徹,還值得深入考慮。有些農諺必須通過科學研究才能揭發其理論意義,例如「種稻難種三黃稻」,「有錢難買大肚黃」。農民水稻專家陳永康提出的三黃三黑問題,幾年來通過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分院和陳永康同志一起搞科學實驗,初步明確了「黃是代表晚稻個體發育過程中在轉折點上的一種生理狀態,每次落黃後,植株即轉向另一新的階段」。這才算初步闡釋了三黃問題,但是,目前還存在不同意見的爭論。農諺中像這種概括性強,富有深刻科學原理的,還有很多需要我們用現代科學知識或通過具體試驗研究,予以分析提高。

群眾性和通俗性。農諺極大部分作者是廣大的勞動群眾,這就決定了農諺的思想、感情以至於表達形式必然是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富有生活氣息、泥土氣息的,並且便於記誦,相互傳播。其中最常用的是把生產技術措施與人的關系聯系起來說明,最易為群眾所接受。如說明拔秧以前要略施起身肥,以利發根,但又不必太多,農諺就說:「秧苗起身,還要點心」,以「點心」來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處。冬季種麥子沒有灰肥是很大的問題,農諺用「無灰不種麥,無酒不請客」來強調說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葉片發黃,亟需增施肥料,農諺用「稻子黃懨懨,主人欠它豆餅錢」來諷喻。玉米打頂後可以促使植株生長有力,結棒子粗壯,農諺就用「玉米去了頭,力氣大如牛」來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種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薺」,「秀稻黃,吃塊糖;秀稻黑,沒得吃」等都是生動活潑而又含意深刻的好農諺。在我們繼承農諺遺產、總結農諺的特點時,必須把握農諺的群眾性和通俗性這一特色。

四、農諺結構的分析

為了更好地總結農諺,有必要對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農諺,就其句法結構和表達方法作些剖視,以便從中學習一些對發展新農諺、創造新農諺有益的經驗。

(一)農諺的句法 農諺的句子比較精煉樸素,但是把大量的農諺加以排以分析,就可以發現農諺的句子也相當錯綜復雜。先就每句的字數看,據筆者就全國農諺15823條(約36萬字)的分類統計,[3] 最少的是3字一條,最多的是196字一條。如將字數不同的各條稱為一個「句類」,則從3字一條順次到58字一條,共有56種不同句類:從60字到196字,共有34句類,總計從3字條到196字條共有90句類。值得注意的是,這90種句類中各類所擁有的句子數是不平衡的,絕大部分集中於10、8、14、12、7、6、13、5、16、20、9和11等12種句類中,共有14524條,占總數的91.79%;而這12句類中,又以10、8、14、12、7、6等6句類為最多,共11857條,占總數的74.93%。另就浙江農諺農作物部分的統計來看,也存在同樣的分配情況(表17)。

從下表可以看出很重要的幾點:

1、農諺是人們口頭流傳的諺語,除個別情況外(如九九歌之類),一般每句類字數不宜太多,否則不便於口頭傳誦。盡管有些農諺可達100多字,而實際上占絕大多數的不超過20字,更多的是不超過14字。又因為農諺的內容很豐富,太短了就無法表達較多的內容,所以6字以下的5字、4字、3字句也不太多,在全部15823句農諺中,5字句只出現468句,佔2.95%;4字句只出現150句,佔0.94%;3字句更少,僅出現6句(因限於篇幅,這里沒有將各句類所佔分配情況一一列表)。

全國農諺及浙江農諺句類的分配

句類|全國農諺90句類出現次數|占總數%|浙江農諺24句類出現次數|占總數%
10字句|3899|26.64|324|30.00
8字句|2185|13.80|151|13.96
14字句|2149|13.58|113|10.45
12字句|1335|8.43|12|10.36
7字句|1182|7.47|111|10.26
6字句|1107|6.99|92|8.51
以上6句類共計|11857|74.93|903|83.54
13、15、16、20、9、11句類共計|2667|16.86|127|11.74
以上12句類共計|14524|91.79|1030|95.28
其餘句類共計|1299|8.21|51|4.72
總 計|15823|100.00|1081|100.00

附註:全國農諺包括農作物、果蔬、畜牧、氣象、時令等各方面,浙江農諺僅為農作物栽培方面。

2由20字構成或由28字構成的句類(類似舊詩中的五絕、七絕)在農諺中不佔優勢(20字句共出現373句,28字句共出現132句),反之,卻以20字和28字的半數即10字句和14字句占絕對優勢,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現象。

3在占總數四分之三以上的6、7、8、10、12、14字等6個句類中,偶數句佔5種,奇數句僅7字一種,這也符合於我國人民口語或書寫中常以成雙表達的習慣。

在字數相同的每一句類中,其表達的方式還有好幾種,例如同屬10字句類,表達方式可以是5字加5字的(以5+5代表之,下同),也可以是3+7的,4+6的,6+4的等等。茲就常見的8字、9字、10字、11字、12字等5種句類的句式舉例說明如下(表18)。

農諺各句類所包含的句式示例

8字句
句式|例句
4+4|清水下種,混水插秧
3+5|立了秋,在小一齊揪
2+2+2+2|旱插,早活;快長,快大

9字句
句式|例句
4+5|不怕天旱,只怕鋤頭斷
5+4|七十天蕎麥,八十天雨
3+3+3|六月到,賣棉被,買灰料

10字句
句式|例句
5+5|會插不會插,瞅你兩只腳
4+6|買種百斤,不如留種一斤
3+7|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3+3+4|一季草,兩季稻,草好稻好
4+3+3|夏至後壓,一擔苗,一擔薯

11字句
句式|例句
5+6|會種種一丘,不會種種千丘
6+5|花草田種白稻,丘丘有谷挑
4+7|千處糞田,不如一處來糞秧
7+4|立秋前早一天種,早一天收
3+3+5|破糞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飯
5+3+3|種田不施肥,你騙它,它騙你

12字句
句式|例句
6+6|蕎不見霜不老,麥不吃風不黃
5+7|要想多打糧,包穀綠豆種兩樣
7+5|種種甘薯種種稻,產量年年高
4+4+4|頭麻見秧,二麻見糠,三麻見霜
3+3+3+3|春插時,夏插刻,春爭日,夏爭時

根據上表舉例,筆者曾試將浙江農諺農作物之部1081條24句類排比分類,結果共得64種句式。如果就全國農諺來分類,句式當然還要多些。需要指出的是,常見的句式基本上都集中在常見的句類中,其餘是比較次要的。而且由於口頭傳誦或文字記錄上的差誤,只要有一字、一音的出入,即會引起句式的改變。例如上表11字句類中4+7式「千處糞田,不如一處來糞秧」中,如果去掉「來」字,便屬於10字句的4+6式了。因此,從繼承遺產創造新農諺的角度看,值得注意的不是問到底農諺有多少句類句式,倒是要注意這許多句類句式中那些最為常用、易記易誦。例如9字句的「扒根的稻子培根的谷」,「打春的蘿卜立秋的瓜」,10字句的「立了秋,不論大小一齊揪」,「立了冬,只有梳頭吃飯工」,13字句的「立了秋,雨水收,有塘有壩趕快修」,「打了春,立了夏,先種黍子後種麻」,14字句的「頭鋤皮,二鋤泥,三鋤四鋤花花離離」等都是以短長相配取勝,容易朗誦上口的好句式,值得我們繼承學習。

(二)農諺的修辭方法 農諺除了句法結構的錯綜復雜變化以外,就其表達內容的修辭方法來看,也是豐富多採的。農民群眾知道通過各式各樣的修辭方法來表達其生產技術經驗,茲試舉例說明如次:

比喻:農諺善用比喻,因而容易使人理解、接受。農諺中的比喻有兩種,一種是明喻,一種是暗喻。以明喻較多,如「人無力,桂圓荔枝;地無力,河泥草子」,「熟土加生土,好比病人吃豬肚」,「冬雪是麥被,越壓會越長」,「蠶豆蓋層泥,好比三九蓋棉衣」。暗喻如:「秧草起身,還要點心」,以點心隱指起身肥。不論明喻暗喻都是常用人的生活來相比,顯得更加親切易曉。

借代:農諺中常多借代手法,以局部代表全體,以具體代表抽象,這樣就更其生動。例如「沒有泥腿,餓死油嘴」,這里以「泥腿」代表勞動人民,以「油嘴」代表剝削者。又如「隔重山,多一擔,隔條河,多一籮」,這是指異地換種可以增產,換種的距離、原則很難具體說明,農諺就用「一座山」、「一條河」來代表。

婉曲:這是農諺中應用得相當多的手法。農民喜歡用婉曲含蓄的話把本意烘托出來,例如「削斷麥根,牽斷磨心」,是說麥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後可以增產,但他不用增產等明字眼,而說麥子加工,磨大量的麥粉時可能會把磨心都牽斷了,這樣烘托來說,以鼓勵人們作好田間中耕工作。其他如「麥田舞龍燈,小麥同樣生」是指小麥苗期鎮壓作用的;「小暑不見底,有谷沒有米」是指不烤田會引起倒伏及秕谷的;「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是指天旱有利於芝麻豐收的;「立冬種豆一筷長,兩粒豆子換一雙」是警告不要失時播種的;「田頭地角出黃金」是鼓勵人們充分利用隙地種植各種作物的;「傷心割菜子,灑淚收芝麻」是指芝麻和油菜兩種作物成熟時極易脫粒,遺失很多的。

鋪張:這也是農諺中常見的手法,往往用於強調某種措施或某一環節的重要性。例如強調油菜臘肥的重要說:「千澆萬澆,不及臘糞一澆」;強調處暑前後稻子灌水的重要,就用「千車萬車,不及處暑一車」;強調秧田施肥的重要,說:「會施施一丘,不會施施千丘,施千丘不如施一丘。」遇到這種鋪張的農諺,就不可照字面直解,要認識它是文字誇張的手法。

比擬:大抵是將物比擬作人,富有感染力。例如:「大豆耳聾,越鋤越通」;實際是指大豆需要中耕,根系及根瘤才能生長良好。「麥子屁股癢,越圧越肯長」是指鎮壓促進了分櫱的。

疊字:是農諺中屢見的表達手法。例如:「多摜摜,割稻飯;多抖抖,割稻酒」;「頭耘堆堆平,二耘挖挖根,三耘捧捧圓」,「稻子黃懨懨,主人欠它豆餅錢」;「種種甘薯種種稻,一年兩頭好」;「玉米結婚,子子孫孫」;「麥嶺狹窄窄,一畝還無半畝麥,麥甽寬盪盪,一畝抵當半畝用」;「立夏播種,摘來棉花胖朵朵,小滿播種,摘來棉花癟塌塌」;「白露白迷迷,秋分稻頭齊」……等等都是。

省略:為便於口頭背誦,省略是農諺的重要手法之一。以省去作主詞用的名詞為最多。例如:「千籮萬籮,不如根頭一籮」,這是指草子施灰肥的,省去草子和草木灰兩個名詞。「早瘟遲凍,不瘟不凍,霜降立冬」,是指油菜播種和毒素病、凍害的關系的,省去油菜播種四字。「天花不嫁自家婆」省玉米兩字。也有省去動詞的,如「冬至中,暖烘烘,冬至頭,凍死牛」,是指冬至逢月中或逢月初之意。

對比:有的把兩種作物的不同生物學特性放在一起對比。例如「麥粟燥,稻要泡;麥怕浸,稻怕曬」,「紅粟田三日落,回家好換鍋;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稻倒一半麥倒無」,「爛冬油菜旱冬麥」等;有的把同一種作物的不同技術要求加以對比,例如「早稻搭一搭,晚稻插到塥」,「早稻水上飄,晚稻插齊腰」等;有的把不同操作技術要求加以對比,如「清水下種,渾水插秧」,「冬至前犁金,冬至後犁鐵」等。

農諺中還有一種突出的表現手法,是借主語和賓語的互調位置或定語的互調位置體現完全不同的意思。例如「田不等秧,秧不等田」,「麥不離豆,豆不離麥」,「麥黃種麻,麻黃種麥」,「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等等,都是通過主語與賓語互調位置收到效果的。又有「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九成黃老十成收,十成黃老九成收」等則是借定語互調收到效果的。

從以上對農諺的句法和修辭方法的初步分析來看,可以體會到農諺不但內容豐富,切於實用,就是在表達內容的句法和修辭方法方面也有同樣豐富的創造。這對我們以後如何總結農諺,分析農諺,創造新農諺無疑有很多啟發。

五、怎樣正確理解農諺

前面談到農諺的特點之一是群眾性和通俗性,似乎農諺的易曉易懂是不成問題的,事實並不盡然。由於農諺的地域性、概括性加上歷史因素,有些情況已經時過境遷,有時要完全正確理解一句農諺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例如筆者在某次油菜豐產座談會上,聽到平湖縣一位農民說到一句農諺:「冬至月中,香菜打一盅」,他表示不明確是什麼意思要求大家解釋。另一次,聽到一位河南農民介紹孬地小麥克風農諺「參不落,只管種」,也是不明其意。對於農業科學工作者來說,具有現代的農業科學知識,理解農諺應該不成問題,可是也不盡然。如果不充分熟悉農諺的各種特點,很容易「以今套古」,理解得過了頭。例如「小暑不見底,白露枉費心」,原是指單季晚稻排水烤田的,有的同志聯繫到水稻的群體結構,以為小暑不見底,指此時應該封行了,小暑不封行,到白露就太遲,葉面積系數太小,沒有充分利用光能……這是過頭之例。「千澆萬澆,不及臘糞一澆」,原是強調臘肥重要的意思,可是有的同志偏偏理解這句農諺只主張施一次臘肥就夠了,顯然是沒有從農諺的特點出發,理解過死了。我們在整理過程中,也曾發生自作聰明,把原來對的改成錯的例子。如「三月清明你莫慌,二月清明早下秧」,在整理中把「三」「二」對調了一下,變成「二月清明你莫慌,三月清明早下秧」卻反而弄錯了。怎樣正確理解農諺,據我們初步的體會,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意天文、氣象、歷法、節氣方面的常識 在農諺內容分類一節中已經指出,農諺中三分之二是屬於氣象、時令的東西,因此,要正確理解農諺,必須具備這方面的一些知識,包括常見的星宿,計算年月日時辰的天乾地支以及「九九」、「三伏」、春社、秋社之類。這些東西與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關系愈來愈疏遠了,如果不具備這些常識,遇到這一類農諺就不容易理解。例如「參不落,只管種」,參是古代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這是以參星不落為標准,來定小麥播種期的農諺。「箕與風,畢與雨」,「月麗於箕,風揚沙」等,箕和畢也都是星座的名稱。「分了社,滿天熟,社了分,沒得啃」,這是指春社和春分之前或在春分之後與糧食豐歉的關系的,「分後社,晚稻無上下;社後分,晚稻大株根」,這里的社是指秋社,分指秋分,這種說法本身是無稽的,可是不了解分與社的所指,就無從取捨抉擇。這類農諺還是不少的。[

Ⅱ 請問《道德經》、《三字經》、《易經》、《陰陽五行》、《論語》的目錄是哪些內容

不知道你要這些的目錄有什麼用處,如果想讀一讀,推薦先讀《易經》。

Ⅲ 請問命理高人,小孩出生在小滿日,但過了小滿時辰,怎麼起大運

一年中有12節12氣,正月立春雨水節二月驚蟄及春分 三月清明並穀雨 四月立下小滿芳,每句口訣中的前則為節後則為氣,八字起運是以節為界限不以氣上起運,玄學不應該去碰,另外孩子關煞還沒有過更不應該立四柱!每個人的因果以註定改不了的!作為父母進能力為子女放生守該守的戒律,父母是僅存世上的老師,一定要有耐心與良好的道德才可以教育好孩子!要是喜歡玄學卜筮正宗是一部好書,但給自家人卜卜可以,心中做到有數不要張揚!八字無名師學不會,最後導致精神錯亂,八字是念招的飯碗睜眼人不去觸碰!

Ⅳ 人生最好是小滿出自哪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又雲:「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此時麥子籽粒已經漸漸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小滿,是一個最具中國文化智慧的節氣。
四季有時,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美學和生活智慧所在。如果留心觀察,會發現很多節氣是相對應的,比如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而小滿卻沒有對應的大滿,小滿之後是芒種。
這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講中庸之道,忌諱太滿、大滿,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物極必反,圓滿和極致並不是一種吉祥和吉利的狀態。所以「小滿」之中,蘊含著以天道指引人道的大智慧。
論道德修養還是世間功業,皆堪稱中國幾千年典範的曾國藩,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就是「小滿」,他稱之為「花未全開月未圓」。連他的書房,都取名為「求缺齋」。曾國藩寫給弟弟的家書中說: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字,以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於此。
《菜根譚》中也說:「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爛漫酕醄,便成惡境矣。」花未全開月未圓,這是一種含苞待放的人生狀態,滿滿的從容和美好。

Ⅳ 急:蠶老一時 麥熟一晌是成語還是農諺是什麼意思

蠶老一時,麥熟一晌是農諺。

【詞目】麥熟一晌,蠶老一時。

【拼音】mài,shú,yī,shǎng,cán,lǎo,yī,shí

蠶老一時是說熟蠶上簇時間緊張,必須提前准備好簇室、簇具。麥熟一晌是說小麥到成熟時,早晨看還不熟,下午有可能就熟了,農民朋友要注意抓緊收割啦.

「 麥熟一晌,蠶老一時」這句話出自:晨楓《塬上「麥 客」》:「『麥熟一晌,蠶老一時』。因為地廣人稀,幾十萬畝麥子要在盡可能短的幾天 之內,割完、拉完、礙完、曬干、入囤,否則, 一場風刮來,一場雨下來,這眼看到手的年 成就會毀於一旦。」

Ⅵ 農諺6條!急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泥鰍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根據動物的各種行為來判斷天氣的農諺: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麻雀囤食要落雪。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泥鰍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判斷天氣及播種、收割、收獲的農諺:
雨打清明節,干到夏至節。
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適時。
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穀雨無雨,後來哭雨。
清明晴,六畜興;清明雨,損百果。
穀雨有雨兆雨多,穀雨無雨水來遲。
立夏不下,桑老麥罷。
立夏東風到,麥子水裡澇。
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
立夏刮陣風,小麥一場空。
小滿前後,種瓜種豆。
小滿暖洋洋,鋤麥種雜糧。
過了小滿十日種,十日不種一場空。
芒種不種,過後落空。
芒種麥登場,秋耕緊跟上。
芒種刮北風,旱斷青苗根。
夏至無雨三伏熱,處暑難得十日陰。
夏至無雨,囤里無米。
夏至未來莫道熱,冬至未來莫道寒。
夏至有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進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澆園。
夏至刮東風,半月水來沖。
小暑不種薯,立伏不種豆。
小暑風不動,霜凍來的遲。
大暑到立秋,積糞到田頭。
立秋無雨,秋天少雨;白露無雨,百日無霜。
立秋處暑雲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樣樣有,立秋無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來年好收成。
處暑種高山,白露種平川,秋分種門外,寒露種河灣。
頭秋旱,減一半,處暑雨,貴如金。
白露天氣晴,穀子如白銀。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秋分不割,霜打風磨。
秋分穀子割不得,寒露穀子養不得。
糧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Ⅶ 收集農諺

一、農諺的起源

農諺流傳相當久遠,不少古書上已有記載。例如,現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麥要澆芽,菜要澆花」,「處暑根頭白,農夫吃一赫」,「稻如鶯色紅,全得水來供」等農諺,見之於明末的《沈氏農書》:「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見之於明末的《天工開物》;「無灰不種麥」,「收麥如救火」見之於16世紀初的《便民圖纂》;「六月不熱,五穀不結」,「六月蓋了被,田裡不生米」等見之於14世紀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麥,見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見之於8世紀初唐朝的《朝野僉載》;「欲知五穀,但視五木」,「耕而不勞,不如作暴」,見之於6世紀的《齊民要術》。古書中引用的農諺,還往往冠以「諺雲」或「古人雲」字樣,說明被引用的該句農諺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時,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獻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農諺可以遠溯至數千年前,如浙江農諺:「大樹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一句,同樣見之於西漢(公元前1世紀桓寬的《鹽鐵論》輕重第十四:「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驟雨不終日,颶風不終朝」與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相似。由於農諺的來源可以不斷地追溯,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農諺的起源是與農業起源一致的。而農業的起源遠早於文字記載,所以農諺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說,音樂、舞蹈、歌謠都起源於勞動,那麼,農諺實在是農業勞動中從歌謠分化出來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謠與農諺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傾訴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即著重社會關系方面的;而農諺則描寫勞動人民與自然斗爭,即著重生產方面的。這種區分是後來逐漸發展的結果,其實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截然劃分的界限。因為農諺本來也可以包括除了農業生產以外的「立身處世」的經驗,再說農諺本來也可以包括除了農業生產以外的「立身處世」的經驗,再說農諺的音律和諧,合轍押韻,形式動人,富有生活氣息,也難與歌謠截然劃分。古代農業社會更是如此。例如《詩經》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農事操作的,又是農民抒發感情的。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諺才從歌謠中逐漸分化出來的。同時,屬於純粹生產經驗的農諺,也不斷增加、豐富起來,成為指導生產的一個重要部分。

根據動物的各種行為來判斷天氣的農諺: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麻雀囤食要落雪。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泥鰍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判斷天氣及播種、收割、收獲的農諺:
雨打清明節,干到夏至節。
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適時。
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穀雨無雨,後來哭雨。
清明晴,六畜興;清明雨,損百果。
穀雨有雨兆雨多,穀雨無雨水來遲。
立夏不下,桑老麥罷。
立夏東風到,麥子水裡澇。
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
立夏刮陣風,小麥一場空。
小滿前後,種瓜種豆。
小滿暖洋洋,鋤麥種雜糧。
過了小滿十日種,十日不種一場空。
芒種不種,過後落空。
芒種麥登場,秋耕緊跟上。
芒種刮北風,旱斷青苗根。
夏至無雨三伏熱,處暑難得十日陰。
夏至無雨,囤里無米。
夏至未來莫道熱,冬至未來莫道寒。
夏至有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進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澆園。
夏至刮東風,半月水來沖。
小暑不種薯,立伏不種豆。
小暑風不動,霜凍來的遲。
大暑到立秋,積糞到田頭。
立秋無雨,秋天少雨;白露無雨,百日無霜。
立秋處暑雲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樣樣有,立秋無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來年好收成。
處暑種高山,白露種平川,秋分種門外,寒露種河灣。
頭秋旱,減一半,處暑雨,貴如金。
白露天氣晴,穀子如白銀。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秋分不割,霜打風磨。
秋分穀子割不得,寒露穀子養不得。
糧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Ⅷ 太一的天地元氣

無極:道太一:炁兩儀:陰、陽三寶:精、氣、神四象:太陰、太陽、少陰、少陽五行:金、水、木、火、土六合:上、下、東、南、西、北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八卦:乾、坤、艮、兌、震、巽、坎、離九宮:乾宮、坎宮、艮宮、震宮、中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古代表示世界本原的其中一個環節的哲學概念,是形容炁的性質。
中國古代「太」又寫作「大」或「泰」,「一」或作「乙」。「太」為最先最高,「一」是唯一無對和混一未分。《莊子·天下》稱老子關尹子的學說「主之以太一」,按近代學者張岱年的理解,「太一」里的「太」是指「之前」「超越」的意思,所以「太一」即老子所謂「道」(見上面的《道的核心概念表》)。他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二」、「三」都是「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反過來對應的是:三寶歸兩儀,兩儀歸太極,太極歸無極。
道的核心概念為「無極」,「無極」原指「無邊際,無窮盡」,出自《莊子·逍遙游》。無極也指為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指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也就是無狀之終極。
「有」即正反物質世界或陰陽萬物。例如創世宗教認為是「終極」從「無」中創造「有」,所以可以說「有」生於「無」,亦可說「有」生於「終極」。終極即絕對自由意志,可見於宗教比較學。這就如同人用鍋炒菜,說菜出於鍋對,說菜出於人也對,但不能就此認為人即是鍋。人有自由意志。因此,將創世宗教的「終極」等同於「無」,這顯然是謬誤。
道家認為「有」生於「無」,同時也認為「有」生於「道」,但不可由此認為「道」即是「無」,道德經從沒有提到過「道」即是「無」,若有除非是後人擅加之注本。道和「有」「無」的關系是且只能是,道從「無」中生「有」。而且道的性質也不是「無」,而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無狀之狀,自己本來的樣子。
《悟真篇》「道自虛無生一炁,便從一炁產陰陽,陰陽再合生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萬物。」很明確的將道和虛無列為兩個事物,虛無只是道用來生產萬物的受權者。朱元育關於道的形態也有描述:大道本來無方無體,渾然太虛,不可道、不可名者也,強名之曰虛無,曰自然,曰未見炁然。然才謂之虛,即實矣;才謂之無,即有矣;才謂之自然,即該具因緣矣;才謂之未見炁,而元炁已生,道生一矣。故曰「道自虛無生一炁。」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來,虛無、自然等修飾詞,都是「強」名之,實在無法名而名之。道事實上就和一切創世宗教的創造神的內涵等同,而外延和發展方向則有所不同。
「有」和「無」的關系,就是「有」=「無」。從宇稱守恆角度看,即(+1-1)=0的關系,+1是正物質,-1是反物質,正反物質各構成「有」,正反物質除非相遇,相遇則湮滅,正如空生萬物,萬物歸空,循環往復。有和無,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而硬幣的一面不會比另一面高級,如果「有」在道之下,那麼「無」也在道之下,不可能道在「有」之上,道又和「無」同義,這是避免謬誤觀念的另一個角度。
無形之物並非就是「無」,比如思想是無形的,卻不是無。自由意志也無形,卻能指揮人對對象世界行權,當然也不是無。無狀只是它們的形狀,並不代表沒存在過。
接下來就要談到太一的真正概念。道首先化生的是先天之氣,此氣非氣,是靈體之能量,即為炁。 於《道的核心概念表》可知,炁的性質是太一。
炁者水上之無相物也,即非物質肉體所需要的能量,是人的第一個靈體所需要的能量,比物質能量更為細膩,不同於氣。中醫中,「炁」指的是先天之氣,而「氣」指的是後天之氣。
太一的意思是:最先最高、唯一無對和混一未分的。
那麼「炁的性質是太一」這句話就是:無相物的性質就是最先最高、唯一無對和混一未分的。
由《道的核心概念表》亦可知,太一和道並非同等,道生萬物,道是創造者,而太一是萬物受創的第一環「炁」的性質。然古人時有作「道」用,也不為怪。
在《呂氏春秋》中,「太一」指世界的物質本原。《大樂》中說:「音樂……本於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又說:「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這個「至精」的「道」或「太一」,也就是「精氣」,即精細的原始物質。在《禮記》中「太一」也指元氣。《禮記·禮運》說:「夫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孔穎達認為「大一」即「太一」,「必本於大一者,謂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也」。「太一」范疇的提出,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家對世界的統一性和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發展過程的認識。漢武帝時,「太一」被封建統治階級塑造成「天神之尊貴者」。此後,「太一」一般不再作哲學范疇使用。戰國時期神靈之天的形象為無形,帝的形象文獻中沒有記載,可能仍為人形或無形。五帝的說法在《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同)、《史記·五帝本紀》中雖有不同,其形均為人形。五行神逐漸和青、赤、黃、白、黑相配。楚地太一神的形象可能尚未形成,由於道家認為太一無形,楚人難以賦予其形象。神仙既然可稱仙人,當為人形 。 五帝崇拜缺乏至上神的觀念,這不利於統一的中央政權的鞏固,於是在五帝之上出現了新的天神,便是太一神。所謂太一,秦朝時,即稱為太皇,它與天皇、地皇並稱三皇。這是秦漢時流行的三個天神,但是把太一神提高到至尊的地位,成為漢統治者尊奉的天帝神,應該是漢武帝的功勞。
漢武帝時,西漢社會已得到恢復發展,由於削弱諸侯王勢力,中央集權日益加強,在政治上已出現大一統的政治局面。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方士謬忌首先奏請祭祀太一神,說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用大牢①。謬忌提出建設至尊的太一神的方案,打破了秦至漢初的天帝神的觀念,明確指出五帝只是太一神之佐,突出了太一是至上神的地位。漢武帝採納這個建議,命令太祝在長安東南郊立了太一壇,按謬忌的方案祭祀。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汾陽(今山西河津南)出土一個古鼎,公卿大臣視為寶鼎,都認為是一種祥瑞。漢武帝下令將它迎至甘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正式在甘泉建立太一祭壇(泰畤),壇分三層,五帝是太一的輔佐,所以他們的壇環繞在下面,青、赤、白、黑四帝,各按東西南北方排定。只有黃帝壇,置於西南方。祭的時候,殺一白鹿,把豬和酒裝在它的肚裡;又殺一白氂牛,把白鹿裝在它的肚裡。掌祭太一的祝宰別具一格,身穿紫色綉衣,掌祭五帝的分穿青赤諸色衣。
同年十一月,漢武帝舉行隆重的郊祀,親自祭拜太一神,正式欽命太一為漢家至尊的上帝神。第二年,漢武帝以祭天禮儀親自到太一壇祭祠。從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開始,武帝還帶人幾次到泰山舉行隆重的封禪儀式,所採用的也是如郊祠太一之禮。武帝的贊饗辭說: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復始,皇帝敬拜太一①。至此,太一作為漢王朝至高至尊的國神,終於被塑造成功。 太一究其源,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楚地信仰「東皇太一」神,又稱「東君」,即為神化了的太陽神(太陽星君),此為東王公之前身。
由於其名和中國神系的第一神「太之初一」很接近,所以經常有人把他們倆個搞混。
傳說中為洪荒大地妖族王者,妖皇帝俊之弟,同為開天金烏。據說福緣深厚,抱著混沌鍾(又稱東皇鍾)出生,巫妖大戰後不知去向。(此是網路小說《佛本是道》內容,不可當做正史記載)

熱點內容
合同法第79條規定 發布:2025-02-05 08:01:58 瀏覽:693
1986年到1995年的勞動法 發布:2025-02-05 08:00:27 瀏覽:450
廣東立法徵用 發布:2025-02-05 08:00:25 瀏覽:922
考研法學案例 發布:2025-02-05 07:58:44 瀏覽:36
落實經濟法的宣傳教育 發布:2025-02-05 07:51:41 瀏覽:119
2017年南京勞動法 發布:2025-02-05 07:51:07 瀏覽:99
上海有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2-05 07:16:44 瀏覽:498
中級會計職稱經濟法基礎視頻 發布:2025-02-05 06:48:34 瀏覽:692
異世界法官 發布:2025-02-05 06:05:19 瀏覽:292
道德底線開頭 發布:2025-02-05 05:55:37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