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道德感
Ⅰ 如何理解"沒有道德感就沒有道德痛苦
道德感既是一種道德的主觀意志,也是一種見諸行為的道德沖動。「意志作為主觀的或道德的意志表現於外時,就是行為」,而且「道德的意志表現於外時才是行為」。作為一種主觀形態和沖動形態的道德,道德感具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質。[1]
得道感
道德感與倫理感一體相關,道德感由倫理感轉化而來,這種轉化的過渡環節,就是倫理的「實體感」內化為個體的「得道感」。道德的真諦是「得道」「,得道」的內涵是對倫理的實體性的分享及其在個體意志行為中的外化,是個體內在的實體性。「得道」是由倫理感向道德感轉化的中介。在這里,道德之「道」一方面由倫理之「理」轉化而來,另一方面,它又揚棄了倫理實體抽象的普遍性而獲得個體內在的實在性。
「得道」,一方面是對倫理之「理」的獲得,對倫理實體的分享;另一方面更是倫理的實體性要求和倫理的客觀意志向道德的主體性確證和主觀意志的轉換。「道」就是個體內在的倫理實體,或者說,是個體性、主觀性的「實體感」;而「得」的方式不是佔有,而是分享。倫理作為一種共體和公共本質,作為「單一物與普遍物的統一」,既包含、統攝單一物,又不讓任何「單一物」或個體占為己有。個體對實體和道德對倫理的「獲得」方式,只能是「得道」。「得道」的要義是獲得倫理的要求,並轉化為個體行為的法,從而使個體獲得倫理的實體性。這些形而上的抽象邏輯,被黑格爾用法哲學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倫理性的東西,如果在本性所規定的個人性格本身中得到反映,那便是德。」德,就是在本性中所體現的個體的倫理性格。一個人的行為符合倫理的要求,如果這種「符合」成為一種穩定的性格,那麼就是「德」。所以,「德,毋寧說是一種倫理上的造詣。」
「得道感」就是倫理上的造詣感,造詣感的核心,是「單一物」與「普遍物」、個體與實體統一的感覺。不過,作為一種主觀意志,「得道感」與思維形態、純粹理性形態的道德的區別在於,它是求道、持道、行道的那種沖動。「求道」是「得道」的基礎。「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道德的本質、教育的本質,就是自由,而自由的本質,就是解放。解放的第一要義,就是將人們從自然沖動的束縛和壓迫下解放出來,以獲得人性的自由。
「求道」,就是過有道德的真正的人的生活,使自己從本能壓迫下解放出來的那種沖動。人之所以需要道德,就是因為人身上具有動物性;道德之所以可能,就是因為人性中具有善的本根。正如西方倫理學家所說,人性與獸性的區別,在於人有道德;人性與神性的區別,在於人需要道德。道德的可能性與不道德的危險性在人性中共存,於是,「求道」之後,還有要「持道」的意志力。「持道」即對道德的固持,即孟子所說的「不動心」,亦即孔子所說的「造次必如是,顛沛必如是」。「持道」的確證在於「行道」。「行道」才能將倫理的要求外化為現實,也才能使道德的主體得到確證,也才是真正的「知道」和「有道」。「知行合一」就是道德的理論態度與實踐態度和思維形態與沖動形態的統一。「求道—持道—行道」,就是「得道」感的內在結構。
敬重情感
康德認為,道德法則直接受道德意志決定,是道德價值的本質。「行為全部道德價值的本質性東西取決於如下一點:道德法則直接地決定意志。」純粹理性的任務是為人們提供道德法則,純粹實踐理性要將道德法則變成意志的直接決定者,就必須為人們找到道德行為的動力,即意志服從道德法則的內在沖動,這種動力或沖動,康德稱其為「靈魂驅動力」。關於這種沖動的本質,康德與黑格爾的觀點是一致的,即認為這種沖動的本質應當是一種特殊情感。「因為一切稟好和每一種感覺沖動都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所以(通過稟好所遭遇的瓦解)施於情感的否定作用本身是情感。」產生這種情感的理智根據就是對道德法則的敬重。在道德法則的動力之外尋求的動力,都可能使道德成為「無法持久的」和「危險的」偽善。「對於道德法則的敬重是一種情感,它產生於理智的根據,並且這種情感是我們完全先天地認識的唯一情感,而其必然性我們也能夠洞見到。」於是,實踐理性的根本動力,就是對道德准則的「敬重情感」。「這種情感現在也可能稱為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情感;而出於這兩個理由,它也可以稱為道德情感。」
敬重情感是人內在的對道德法則的肯定情感,是意志對道德法則景仰和禮贊的快樂情感。它是由純粹理性向實踐理性的轉化,是人的道德行為的唯一合法的根據。「於是,對於道德法則的敬重是唯一而同時無可置疑的道德動力,並且這種情感除了僅僅出於這個根據的客體之外就不指向任何客體。」µξ道德法則的敬重情感何以可以產生道德沖動而成為實踐理性的動力?「因為對於我們尊重的、卻又(由於意識到我們的軟弱)畏懼的東西,由於更加容易適應它,敬畏就變成偏好,敬重就變成愛;至少這會是獻身於法則的意向的完善境界,倘使一個創造物某個時候能夠達到這一點的話。」所以,在《實踐理性批判》的最後,康德寫下了那句給後人帶來無限啟迪和警示的話:「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始終新鮮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人們今天可能對康德將對道德准則的「敬重情感」作為道德的唯一動力的觀點提出許多異議甚至批評,但它至今仍然具有真理性和啟發意義的是:道德感本質上是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情感」,而且,這種「敬重情感」推動人們由對道德的理論的態度或道德的思維形態,向實踐的態度或實踐形態轉換。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情感」,既是沖動形態的道德,也是實踐理性的根本動力。
義務感
康德如此凸顯義務之於道德的意義,以至認為倫理學「一般地,它也叫做義務論」。道德感與道德沖動的義務感以「敬重之情」為基礎和前提。「倫理義務只有當我們尊其為義務時才成其為義務。說我們有義務敬重,等於說我們有義務去有一項義務……因為人必須先有了對內心法則的敬重心,才可能懂得什麼叫義務。」義務與道德、與德性是一體的,德性是人的行為准則在履行義務時體現的力量。德性指的是意志的道德力量,德性本身不是義務,擁有德性也不成其為義務,但它命令人有義務,伴隨著其命令的一種(只可能由內在的自由的法則所施加的)道德強制。義務產生於對道德法則的敬重,德性是履行義務的力量,義務是一種道德的強制或絕對命令。於是,道德感就是履行義務、執行「絕對命令」的一種道德沖動。義務感與敬重情感一樣,同樣是一種道德情感。
義務不僅與德性一致,而且與沖動一致。黑格爾認為,德、義務、沖動,三者在內容上是相同的。「採取義務的形式、然後採取德的形式的那種內容,與其有沖動的形式的那種內容是相同的。沖動也同樣以這種內容為其基礎。」黑格爾強調,義務的本質不是強制,而是自由,或道德解放。義務限制的僅僅是主觀任性,而不是沖動。「具有拘束力的義務,只是對沒有規定性的主觀性或抽象的自由和對自然意志的沖動或道德意志(它任意規定沒有規定性的善)的沖動,才是一種限制。但是在義務中個人毋寧說是獲得了解放。」義務使人擺脫了對自然沖動的依附,將人從自然沖動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又使人擺脫了個體的偶然性與主觀性,獲得實體性與現象性。「在義務中,個人得到解放而達到了實體性的自由」「,所以,義務所限制的並不是自由,而只是自由的抽象,即不自由。義務就是達到本質、獲得肯定的自由。」
道德感就是履行義務、執行道德法則的「絕對命令」的情感沖動,即道德感就是義務感。道德感就是得道感、敬重情感、義務感。道德感教育的重心,就是使人們因獲得「倫理上的造詣」而得「道」;以對道德准則的敬重,培育道德上的「優美靈魂」和源頭性的「靈魂驅動力」;培育以自我解放為本質和追求的義務意識。[2]
Ⅱ 女人對待男人是不是不能道德感太強
尊重源自於彼此,所以道德感是相對的。對方若沒道德感,自己也用不著講究什麼道德感。反正要亂來,大家就亂來吧!
Ⅲ 大學里不道德情感有哪些
不道德情感...
每個人的道德認知是不同的,樓上有人說姐弟戀、同性戀是不道德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偏見。
三角戀無可非議,做鴨做雞、暴力型性行為如果是雙方願意,那麼也無可厚非。
但是若是要通過情感單方面獲得利益,或者影響第三方的利益,則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如做小三,是找小三的人和做小三的人共同的不道德行為,但若是告知原配,三方說定,做出選擇改變,也無不可。如果是欺騙性的性行為,或者通過性行為或者其他不正當關系獲得在組織之中的地位,那麼就是不道德的了。
Ⅳ 沒有道德感的人是怎麼樣的
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感,陌生人之間會變得冷漠,如果親人再發生這樣的變故什麼的,那麼這個人就沒有活著的意義和價值了,他會迷茫,會不知所措,會停止成長,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或者做這些是為了什麼無法認真的工作學習,那樣對社會的發展是沒有任何作用,甚至成為社會的累贅。道德感會催生幸福感,而幸福感是我們生而為人的共同追求目標。
Ⅳ 『不道德的感情』怎樣形容
婚外情,
Ⅵ 是不是道德感所以總是自責
實在是一個心腸太軟的人,這樣的人生活的比較累,因為你時時處處在為他人著想,對自己太苛刻了,你這樣的人給別人帶來了幸福和歡樂,可是自己很累
Ⅶ 我不知道怎麼辦,感覺不道德
知道不好還這樣,你這個人真是不知道怎麼說你好,醒醒吧那不屬於你,繼續下去傷害會更大
Ⅷ 沒有道德感的人有怎樣的行為
沒有道德感的人的行為應該很可怕的。就是如果他無意中做出了可怕的事,他也覺得沒什麼,好像還理所當然的,不覺得理虧呀,不覺得是不對呀,反正是這種人心腸很硬很狠。最好遠離這種人,心腸硬的人沒有同情心。
Ⅸ 唯物主義、無道德感、心高氣傲、排除他議
你可以這么說。
不過道德感有什麼用呢?慈禧為什麼喜歡別人叫他老佛爺,仁慈的老佛爺,是表現他的道德感吧。更細致更真實的道德感,你還可以從溥儀的我的前半生去找。
當他打死一個孤兒,確實覺得心裡過意不去了,道德感驅使他做的事情是,把十分聽命的奴才們再毒打一頓。每天,他為各種事情對付自己良心的法子是,多去幾次欽安殿拜各種各樣的神,而且非常管用,不但心安理得,根本就覺得自己因此得福,預備著下輩子都是好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