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性也
1. 性與道德
現在也逐漸被接受了啊,現在談戀愛的有幾個沒有性行為的呢
2. 「天」是人的道德性的提升,也是道理性的意義,這是哪一家的觀點
這是儒家的觀點。
在儒家,「人」是一個道德性存在,而「天」則是人的道德性的提升內與折射,從而亦有道德性的意容義。儒家主張「天人合一」,其目的在於從形而上的高度確證人的道德原則或道德生活的當然與必然。儒家的「性命」說,集中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根本意旨。
《中庸》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孟子提出「盡心、知性、知天」,《易傳》提出「天道變化,各正性命」。「性」乃人之所以為人者,亦即人的道德本性,在內容上主要指仁義諸德,它上達天道,與天道為一。
從孔子始,儒家都講「天」或「天命」,但儒家很少真正相信有與人相對待的人格神存在。所謂「天命」,並不是說上帝命令人如何如何,或說上帝以自己之性而賦予人,而是說,人性是天道命之於人而使人成為一個道德性存在。
(2)道德性也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的特徵
1、以孔子為先師,為思想領袖;
2、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等書為經典;
3、在思想上形成了仁與禮的一種張力結構;
4、由內聖而外王,通過內體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學;
5、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並將之運用到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性的原則。
3. 「一陰一陽之謂道,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陰一陽的相反相生,運轉不息,為宇宙萬事萬物盛衰存亡的根本,這就是道。繼續陰陽之道而產生宇宙萬事萬物的就是善,成就萬事萬物的是天命之性,亦即道德之義。
出自:遠古至漢代《易傳·系辭傳》
原文: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譯文:
一陰一陽的相反相生,運轉不息,為宇宙萬事萬物盛衰存亡的根本,這就是道。繼續陰陽之道而產生宇宙萬事萬物的就是善,成就萬事萬物的是天命之性,亦即道德之義。有仁德的人見此性此道,即認為是仁,聰明的人體察此性此道,就認為是智。百姓日常受用,遵循此道此性而各遂其生,而不知曉,所以君子之道能含蓋萬有,為萬物之根,而知之者卻很少呀!君子之道(即易道)顯現之仁道,是可以見之於實行的。
蘊藏之以致用,是可以舍之則藏的。能鼓動萬物的生機,而不與得天子之位的聖人同其憂思,可以樹立盛明的德行,偉大的事業是多麼的完美呀!
作品介紹:
《系辭》是易學類著作,一般是指《易傳·系辭傳》或《周易·系辭》。它是今本《易傳》的第4種,它總論《易經》大義,相傳孔子作了7篇闡發和總結《周易》的論述,即通常所說的《易傳》。
《系辭》是這7種論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辭》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論述,應當經過了孔子以後儒家的整理,可以說《系辭》是先秦儒家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大成。
4. 道德兩重性的出現及選擇
什麼是負面道德 那些是負面道德 可以講講么 什麼又是正面道德啊 正面道德又是么哪些呢 我感覺你所說的 並不是道德 應該是主觀認識標准 例如說 大部分人認為范跑跑不是負責的人 因為他拋棄了自己的職責 而一小部分人認為范跑跑這個做法 很正常 因為他是為了自己的生命啊 當生命受到威脅時 談那些大道理有什麼用啊 看看你所謂的統治者怎麼說的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 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
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 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 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 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這個你應該知道吧 八榮八恥 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裡的核心 它可沒涉及這件事 你說這是正道德 還是負道德
5. 「食色性也,性則色也,色則罪也,色乃生命大欲」請問這幾句詞出自哪裡是什麼意思
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食慾和性慾都是人的本性,夫妻外的色就是犯罪,色是人生命中最大的慾望。
6. 性道德的基本原則
性是人的本能,但性行為是人發起進行的,應該受到道德的約束。以下是傳統的性道德的7個原則:
自願原則
性行為自主權是人的基本權利之一,非自願下的性行為,是對他人的粗暴侵犯,會給被害者造成肉體和心靈上的巨大創傷。
相愛原則
男女之間發生性行為,必須具有愛情。它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沖動,更主要是復雜的情感交流活動,是對對方相貌、體魄、氣質、思想、品質、才華等許多方面愛慕的表現。
因此,男女之間只有在相互產生愛情的基礎上發生的性行為,才是高尚的、道德的。
合法原則
男女之間發生性行為,必須建立在依法締結的婚約基礎上。
必須根據《婚姻法》的規定,履行結婚登記手續,才是合法婚姻。
隱秘原則
性生活都具有較強的隱秘性:
一是指對他人的性生活不應窺看,更不能拍照、錄像加以傳播(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除外)。
二是指性生活的雙方,應注意隱蔽保密,在易被人發現的地方發生性行為,或者在公共場所表現性感極強的動作,都是不道德的。
常規原則
就是男女之間發生性行為,應採用常規模式。
不傷原則
性行為具有明顯的社會性,盡管只是男女之間的事情,也會給社會帶來種種後果。
如:導致生育、引起疾病傳播等等。
因此,嚴重的傳染病、精神病、性病患者,以及有遺傳病的人,隱瞞其病,與健康人發生性行為是不道德的。
對後代的撫養、教育不承擔義務的非婚性行為,是不道德的。
不潔性行為,往往會給對方帶來肉體上的疾病,因此,也是不道德的。
勿仇原則
夫妻離婚以後,雖然不能共同生活,但是可以一起共事;不是夫妻,還是朋友;沒有愛情,還有友誼。
建立這種離婚後的新型人際關系,既有利於自身的工作,又有利於撫育幼者,關照長者,這才是高尚的性道德。
7. 道德的普遍性如何理解
道德作抄為一種價值觀、社會意識、文化形式、上層建築,是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政治的歷史與現實結合在一起的,是在一定社會群體的實踐中形成的。
既有共性也有鮮明的民族個性。因此,道德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都是相對的,不能誇大。
普適性有時也叫普世性,在不同的民族與不同的國家,這種道德的普世性是有條件地存在道德作為群體的整體意識,在群體內具有普遍性
8. 道德的社會性是指什麼
事業單位考試中道德一直是一個重要考點,其中道德的特徵在近年來考試中多次出現,這就需要大家在識記道德的特徵的基礎之上,理解道德特徵這幾個方面的具體含義:
第一,道德具有廣泛的社會性。道德的社會性主要是指道德與人類社會共始終,道德存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滲透於各種社會關系和人們的一切思想行為之中。
第二,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具有階級性。在階級社會里,各個階級在社會經濟關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奴隸社會,奴隸主階級認為買賣奴隸甚至處死奴隸都是道德的,而奴隸階級則把反對奴隸主虐待、爭取做人的地位看成是道德的。封建社會官僚地主則把維護封建制度的「三綱五常」作為他們道德體系的核心。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把剝削工人階級的剩餘價值看作是道德的。
第三,道德具有歷史繼承性和共同性。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作為意識形態的道德觀念也存在著連續性、繼承性和共同性。
道德的繼承性是指道德自身發展的客觀延續性,它所表明的是道德上前後相承的歷史關系。道德不僅具有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特殊內容,而且也包含著過去時代存在的一般內容。如「孝敬父母」這個道德規范,產生於奴隸社會,發展於封建社會,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是一種美德。當然,對道德的繼承,不是對歷史道德原封不動的保留,而是「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道德的共同性是指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除了對立和差別之外,還存在一些不同階級都承認的並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則。首先,同一個時代對社會各個階層有相同的要求。因為,在同一個社會中,各個階級都處於同一個社會統一體中,生活在同一個經濟發展階段,有著共同的歷史背景,為解決必需的衣食住行問題,全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某些共同的生活准則,這就決定了各個階級的道德有某些共同之處。其次,同一歷史背景下社會不同的發展階段,道德有共通性。由於文化的傳承性,人們接受共同的文化熏陶,在人們的意識形態中已經形成並滲透到骨子裡的帶有本國傳統文化色彩的道德觀念,如中華五千年文化積淀下來的「仁」「善」「和諧」等道德觀念,在中國歷代都是人們共同的道德規范。最後,在社會和諧中,不同的國家雖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積淀,但也會有相同的道德准則。國家的交往如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只有遵守共同的准則,才能保證社會的和諧發展和人際交往的順利進行。如「切勿盜竊」「尊老愛幼」等就是社會里各個階層、階級都要遵守的道德規范。現代社會中,愛護自然環境、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平衡、講究公共衛生等已經成為所有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道德內容。
9. 「食色,性也。」是什麼意思
「食、色,性也」這句話並非孔子所說,而是《孟子·告子上》中告子的觀點,意思是:對於人來說,享受吃喝也好,喜歡繁華美好的事物也好,都只是人的天性罷了。
告子主張性無善無不善論,與荀子主張的性惡論及孟子主張的性善論構成了對人性的三種認識。告子所提出的「食、色,性也」這句話告子只說出了人有動物的相類似的特性。
孟子的觀點
孟子並未駁斥告子對食和色的論述,而是強調了義也是本性,這已經很能說明儒家的觀念了。
儒家首先是把仁義道德放在第一位的,把人的慾望放在第二位,但儒家並未否定人的慾望,在儒家的經典《禮記》中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溫飽和男女關系,是人類最大最基本的需求和慾望。),由此可見儒家是主張人有基本的慾望和需求的。
孔子在衛國見衛靈公和南子時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沒見過喜歡美德如同喜歡美色的人),這句話並不該以孔子感嘆人喜愛美色而不是道德更多來理解,而是從這句話里體現了孔子自己的主張。
也就是追求道德應該是和追求美好事物(即好色)的這種天性是一樣的,即「人天性崇尚道德」就如同人天性追求美好事物,兩者都是孔子所認可的人的天性。
10. 性道德和性倫理有區別嗎
在權利和利益的關繫上,哲學家們始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用利益取代了權利,完全以功利主義的態度對待權利問題,認為只要為了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即使有損於少數人權利的行為也是可以允許的;但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雖然利益應當是權利的核心,但在這兩者的關繫上卻不應當是功利主義的,而應當是道義的,是從道德權利出發的,因為根據他們的解釋,在權利和利益的關系中,權利是決定性的;一個政府為了所謂大多數人的利益而犧牲個人權利的行為是錯誤的。在權利與利益關繫上的這兩種對立觀點,反映了哲學家們對權利的不同解釋,但深入分析可以看到,這兩種解釋都是把權利和利益放到了兩個極端:或者是以利益的滿足來決定權利的行使;或者是以權利的實現來判定滿足利益的合法性。
問題的焦點仍然是,究竟把權利看作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根據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確立的西方社會和國家理論,基本上是把個人看作社會和國家構成的基礎,個人之間由契約組成的社會也不能因為社會的某種需要而完全犧牲個人的權利;如果個人為了集體的或社會的利益而放棄自己的權利,也必須是出自個人的自由意願,而決不能是外在力量迫使的結果。這種基於個人主義的社會理論始終是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傳統,也構成了自由主義的強大理論根據。但在當代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傳統受到了來自社群主義的嚴重挑戰,對個人權利的絕對維護遭到了社會和國家作用的質疑,出現了在權利問題上根據社會共同體的最終確認。
社群主義的思想背景被看作是來自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的思想傳統,但另一個思想來源也開始引起哲學家們的關注,這就是來自東方思想傳統中的社會和國家理論。的確,儒家傳統強調了社會對個人的決定性作用,把大家和國家看作是體現個人價值的主要因素。但儒家思想的社會基礎是封建制度,君臣關系是人際關系的基礎,這種關系顯然不是西方契約論所確立的平等關系。所以,在這種關系中建立起來的國家和社會理論就只能是以「朕即國家」為模本的主奴思想,因而無法真正體現個人的價值和權利在社會中的實現。在這種意義上,以儒家的國家理論來說明社群主義,其結果就只能是在個人與國家關繫上的後退,不利於妥善地解決現代人類在這種關繫上面臨的困境。
根據以上的分析,對權利和利益關系問題的恰當解決不應當是以一方來決定另一方,而應當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兩者的權重,但在根本的出發點上是要保證個人權利的實現,同時,在尊重個人自由意願的條件下,可以請求放棄某種個人權利以保證更多人的利益得到滿足。顯然,這里包含了雙重意義:其一是,在權利和利益問題上沒有最終的決定者,兩者的權重需要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加以確定;這就是說,一方面,當權利與利益發生沖突時,這要根據發生沖突的權利大小或利益的多少等具體情況,確定究竟應當是權利服從利益的實現,還是利益服從權利的實施;但另一方面,如果權利或利益中的一方重於另一方,譬如需要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而犧牲少數人的權利,那麼,這也需要考慮被犧牲的權利究竟屬於什麼性質,並盡可能地採取其他方法保證這種權利被犧牲的程度降到最低限度,而不是一概地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去徹底放棄少數人的權利。其二是,在個人權利與集體權利的關繫上,個人權利是首要的和基本的,因為集體權利的獲得是為了保障個人權利的實現而不是相反。然而,當集體權利與個人權利發生矛盾時,我們既不能簡單地用個人權利去反對集體權利,也不能粗暴地以集體權利的名義取消個人權利,而是應當仔細分析發生矛盾雙方的具體情況,確認這里的集體權利與個人權利之間的平衡關系,找出矛盾的焦點所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證個人權利的不受侵犯,才能使個人權利與集體權利得到協調一致。當然,這樣的協調一致往往是一種理想狀態,在現實的關系中,兩者很難完全取得一致;但追求這樣的理想卻是我們處理兩者之間現實關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