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促進法律
『壹』 道德和法律哪個更能促進社會秩序
道德的提高才是促進社會秩序的根本。
法律只是治標。
鍛煉才能加強體魄,吃葯是利用壓制和強制手段保持身體健康。
『貳』 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怎麼理解
探索·2015年第1期
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研究
岳樹梅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
摘 要:法律是道德建設的基礎、不可替代的內容、不可缺少的品質。法律對促進道德建設有極其重要的動因。法律可 以通過立法、司法、執法、守法等環節發揮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法律;道德建設;促進作用
中圖分類號:D9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5194(2015)01-0150-05
DOI: 10. 1650 1/j .cnki.50- 10 19/d.201 5.0 1 .029
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 的促進作用。道德和法律分別作為意識形態和制度 形態的上層建築,並存於社會規范體系之中,二者相 互聯系、相互交叉和相互促進[1]29。那麼,法律對道 德建設的促進作用在理論上是否具有合理性,在實 踐中是否具有可行性,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 的實現路徑與表現形式有哪些?這些是我們需要從 法理學的高度來認識與探討的主要問題。 1 法律對道德建設促進作用的動因 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有其深刻的動因, 法律既體現某些道德精神,又直接賦予某些道德以 法律效力,使其既是道德又是法。
1.1 法律對道德建設的相容性
1. 1.1 法律和道德在調整范圍上具有相容性
法律和道德都是一定社會價值的體現,都具有 一定的社會價值內容與精神。道德調整的范圍比法 律更加廣泛,內容更加豐富。但法律與道德都對社 會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關系加以調整,它們具有對 基本、重大的社會關系調整范圍上的交集。道德與 法律調整范圍的交集部分,給法律對道德的支持提 供了可能。法律可以將重合於法律調整范圍的那部 分道德通過立法的方式轉化為法而具有國家強制力 並使之規范化、制度化。
1.1.2 法律和道德在義務內容上都具有相 容性
道德是自發形成、代代相傳並為人們自覺認同 和遵守的行為規范,法律必須吸收認同某些道德義
務並賦予國家強制力,法律義務藉助道德義務的高 度認同性更易於為人們所接受,這樣會增強人們對 法律的認同感。道德義務因獲得法律的強力保障更 易於推行,二者存在滲透、轉化的可能性。
1.1.3 法律和道德在價值目標上具有相容性
法律和道德都是調控手段,都是通過平衡利益 關系與解決利益沖突的方式,來實現社會關系的融 洽、穩定、和諧。恩格斯指出:「道德的基本內容主 要是人們的利益關系特別是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 關系問題」,同樣,從歷史發展的視角進行考察,原 始法律制度都導源於利益沖突與整合,「利益決定 著法及其發展」[2]153 。道德和法律具有相同的價值 取向。
1.2 法律彌補道德建設中的不足
法律和道德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調控手段。法律 具有國家強制性,屬於外在強制;道德具有社會規范 的個人內化特點,屬於內在自覺。道德規范僅靠其 現有的軟手段從根本上是無法有效地解決道德失范 的隱患,而法律的強制手段恰恰可以解決道德的根 本缺陷。
1.2. 1 法律克服了道德行為准則的不確定性
道德規范內容都非常原則和抽象,如對「善」、 「惡」、「榮」、「辱」的定性評價。道德規范是在大眾 社會生活中反復實踐並經過人們進行概括、提煉、匯 總,有的還編撰成冊,它本身不具備權威機構的認證 和系統化。總的來說,道德僅僅作為一種人們自覺 的價值判斷標准,它是十分主觀和不確定的,而法律
收稿日期: 2014-12-1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民用核能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12XFX034),項目負責人:岳樹梅;西南政法大學 項目「區域合作法律機制及法律實務研究」( 2014-XZRCXM003),項目負責人:岳樹梅;「阿拉伯法律研究中心」項目 作者簡介:岳樹梅( 1967—),女,博士,西南政法大學法學教授。
·150·
『叄』 道德和法律對促進社會健康發展的作用
我們正在構建和諧社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懂得,和諧社會,法律是一個最基本的保障。和諧,是建立在法律基礎上的和諧。沒有法律,或者有了法律卻不被執行,社會的和諧也就根本無從談起了。歷史早已證明,無論什麼社會,不能一刻沒有法律。「凡是在人類建立了政治或社會組織單位的地方,他們都曾力圖防止出現不可控制的混亂現象,也曾試圖確立某種適於生存的秩序形式。」(E·博登海默著《法理學 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P220)即便是在初民的生活里,也是有自己的幼稚而簡單的法律,我們在路易斯·亨利·摩爾根的《古代社會》和的埃德蒙斯·霍貝爾《初民的法律》中,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在中世紀專制統治下,也不是沒有法律的,而且法律制度極其嚴密殘忍。至於現代,就更不要說的,每個文明國家,都建立起了自己的龐大的法律體系。為什麼需要法律,因為人類社會的生存,是有秩序的生存,而社會秩序不像自然秩序那樣沒有意識的成分,是在人的主觀能動性下發揮作用的。因此,必須要有法律來規范這個秩序。法律的本質,就是對社會秩序的反映,就好像科學是對自然運動規律的把握一樣。也正因為此,我們對秦始皇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的評價是很高的。沒有統一的法制,戰爭接連不斷,百姓不能安居樂業,生靈塗炭。結束戰亂,統一國家,建立法制,恢復秩序,促進了社會發展,這樣的功績是永垂不朽的。所以,德國法學家伯恩·魏德士說:「在人類共同生活中,人們寧可容忍有問題的、不符合目的的或者根本就是『不公正的』法律規則的存在,也不願意看到完全失去法律控制(沒有法律判斷)的狀態。在那些由於沒有規則約束而發生混亂,並完全失去法律控制的地方就是這樣。混亂有時比有組織的暴政更不人道,更難以容忍。」(伯恩·魏德士著《法理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P42)我們都知道,和諧不過是良好秩序的另外一種表述。我們很難想像,沒有了秩序,社會怎麼能夠保持和諧。而秩序和法律,就是一個分幣的兩面。它們之間是唇齒相依的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法律的作用,首先是維護社會秩序。譬如市場經濟從表面上看,比起計劃經濟來,好像很難保證有秩序的發展。因為,市場主體都各自為政,各干各的,似乎缺乏安排。然而,實踐證明並非如此。市場經濟在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揮下,有秩序地發展著。並且,還有一整套反映了價值規律的完善的民商法體系,加以保護。完善的市場經濟,必然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其次是糾正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仍然以市場經濟為例,這個體制運作過程中,一旦出現不良現象時,國家這只看得見的手,就發揮了巨大作用,有效地干預經濟發展。這樣的干預,就是法律的干預。很典型的就是美國的反托拉斯行為,通過國會制定一系列反壟斷法律,堅決有力地支解龐大的壟斷企業,恢復正常競爭的秩序。他們絕對不會只看到被支解的企業的發展和政府的眼前利益,而是著眼於社會整體和未來,很理性地處理這個問題。約翰·謝爾曼指出:「既然我們不能贊同作為政治權力的國王存在,我們就不能贊同一個控制生產、運輸和經銷各種生活必需品的國王的存在,既然我們不能屈從一個皇帝,我們也就不能屈從於一個阻礙競爭和固定了商品價格的皇帝。」 在他的力促下,議會出台了《保護貿易和商業不受非法限制與壟斷之害法》,即《謝爾曼法》。典型的反壟斷案例是支解美孚石油公司案。1911年,最高法院判定洛克菲勒財團的美孚石油公涉嫌壟斷,必須解散,並處以當時美國歷史上最高昂的「罰款」——2924萬美元。美國的經濟體制如此具有優勢,法治建設是一個基本的條件。可見,完善的法律體系,是完善的市場經濟的基礎。經濟如此,其他社會事業莫不如此。自然,社會的和諧是一個歷史概念。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和要求。如果說在過去的社會里,秩序離不開法律,那麼,歷史發展到了今天,要建設文明的和諧的社會,就離不開法治了。法治,是法律歷史從用法治人的法制發展到用法治權的成果。在當代,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良善的法律,並且被普遍地遵守,那它就是落後的國家。我們看一下那些強大的國家,哪一個不是法治文明的社會;而貧困的國度里,良好的秩序常常得不到保證,社會管理混亂,政局不夠穩定。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從法律的角度講,就是法治沒有建設起來。關於這點,毛主席是老早就講過的,據鄧小平說,「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前蘇聯是軍事強國,但絕對不是富國。筆者注),毛澤東同志就說過,這樣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國家不可能發生。」(《鄧小平文選》第293頁) 。比如,國家領導人的接替交換是一件重大政治事項,法治缺失的國家,在這個問題上常常釀成社會不和諧的悲劇,軍事政變是一個極端的表現。而法治健全的國家,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小布希第一次競選總統時,選票的絕對數不及戈爾,但選舉人票略勝一籌。於是,兩位候選人鬧得不可開交。這樣重大的政治問題,後來卻用法律手段順利地加以解決了。可見,法治建設對於當代民主社會的和諧的重要性了。因此,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法治建設。可以說,沒有法治,就沒有和諧。有了和諧,是因為有了法治。我們更要有這樣一個高度的認識,破壞法治,就是破壞和諧。這,難道是上綱上線的極「左」之語言嗎?!
『肆』 道德與法治的關系,二者應如何相互促進
道德與法律相互滲透、相互依賴。道德與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都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都可以成為指引、評價人們行為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法律側重對人們的外部行為進行調整,道德則更多的規范人們的內心世界,二者從不同角度作為人們社會行為的調節者,維持社會的公秩良序,使之和諧、文明、健康地發展。
道德與法律相互補充、相互作用。法律是人們共同生活下所必需的社會秩序保障系統,是調整當今社會經濟、文化、道德、思想等各種社會關系的巨大整合器,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但是法律功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覆蓋所有生活空間,一般說,違反法律的行為也違反了社會道德,但違反道德的行為卻不一定違反法律,法律作為一種成文的規范,有相對穩定性,不可能頻繁變動,因此法律對於社會具有滯後性,單純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在此時的作用就顯而易見。
(4)道德促進法律擴展閱讀:
道德對於人們的約束機制,是它能夠在不良行為發生前阻止其發生,具有前傾性,則重治本;而法律則適應實際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良行為,後發制人,側重治標,二者緊密聯系,相和益彰。法律離不開道德的支持、配合,道德也需要法制的保障和輔導,既要發揮教育的感化育人作用,又要同法制的強制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一手抓道德,一手抓法制,才能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保證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健康快速有效地發展。
『伍』 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道德和法律的關系是道德包含法律。
從規范的力度角度來講,法律的規范力度要大於道德的規范力度。道德和法律的關系區別如下:
1、法律與道德起源和存在的時間不同;
2、法律與道德的形成方式不同;
3、法律與道德的表現形式不同;
4、法律與道德的使用范圍雖有交叉但不完全相同;
5、法律與道德的外部約束力不同。
社會主義法與社會主義道德的聯系:
1、社會主義道德是社會主義法律制定的價值指導;
2、社會主義道德對法的實施的促進作用;
3、社會主義道德可以彌補社會主義法在調整社會關系方面的不足。
社會主義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作用:
1、社會主義法以法律規范的形式把社會主義道德的某些原則和要求加以確認,使之具有法的屬性;
2、社會主義法是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
法律與道德之間具有密切聯系,二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同時,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不同部分,法律與道德又有顯著的區別。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九百八十五條 得利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為履行道德義務進行的給付;
(二)債務到期之前的清償;
(三)明知無給付義務而進行的債務清償。第九百九十五條 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第一千條 行為人因侵害人格權承擔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的,應當與行為的具體方式和造成的影響范圍相當。
行為人拒不承擔前款規定的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在報刊、網路等媒體上發布公告或者公布生效裁判文書等方式執行,產生的費用由行為人負擔。
『陸』 法律對道德是促進作用嗎
法律分析:法律對道德是促進作用。法律是道德建設的基礎、不可替代的內容、不可缺少的品質。法律對促進道德建設有極其重要的動因。法律可 以通過立法、司法、執法、守法等環節發揮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 第三十六條 社區矯正機構根據需要,對社區矯正對象進行法治、道德等教育,增強其法治觀念,提高其道德素質和悔罪意識。對社區矯正對象的教育應當根據其個體特徵、日常表現等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其工作和生活情況,因人施教。
『柒』 道德對法律的實施有著怎樣的促進作用
輿論監督作用。此外法律是最底層的道德,法律合乎道德才容易得到良好的執行,被廣泛接受並實現秩序價值的法律才是真正意義的法律,否則只是一紙空文。
『捌』 為什麼需要思想道德和法律相互促進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
『玖』 道德和法律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與道德之間具有密切聯系,二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同時,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不同部分,法律與道德又有顯著的區別。法律與道德的區別:第一,法律與道德起源和存在的時間不同。第二,法律與道德的形成方式不同。第三,法律與道德的表現形式不同。第四,法律與道德的使用范圍雖有交叉但不完全相同。第五,法律與道德的外部約束力不同。社會主義法與社會主義道德的聯系:1.社會主義道德對法律的作用第一,社會主義道德是社會主義法律制定的價值指導。第二,社會主義道德對法的實施的促進作用。第三,社會主義道德可以彌補社會主義法在調整社會關系方面的不足。2.社會主義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作用:第一,社會主義法以法律規范的形式把社會主義道德的某些原則和要求加以確認,使之具有法的屬性。第二,社會主義法是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民法第一條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