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良好道德習慣
㈠ 弘揚中國傳統美德養成良好道德習慣
首先先了解一下傳統美德。美德指高尚的道德行為和優良的道德品質。美德基於文化之上,中國傳統美德可以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作為源頭,之後便是長達2000年的封建社會,而其中影響巨大的儒道法思想則是整個封建社會的准則。中國古代儒家提出孝、悌、忠、信四種美德。而在社會主義社會,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五愛是每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美德,同時肯定勤勞、勇敢、節儉、誠實等歷代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德。這些美德在傳統社會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因為封建社會是建立在農業文明上的,民主法治很不完善,美德就起到了一個穩定社會,輿論控制人民行為的作用。傳統美德以儒家為主,但是早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和自由民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社會化教育。六德就是傳統美德的核心:智,指辯析判斷,懂得辨析是非也是一種美德,一個是非不變,不懂得正確與否的人完全談不上有美德;信,指誠實信用,言而有信,誠信是人在與人交往的重要品質,並且從大量的關於「信」的成語俗語故事也可看出其重要之處;聖,通達事理,像是聖人一樣的思考,理解和學習,必然是有美德的;仁,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要有中土一樣可融萬物之污、可生萬物之命、可養萬物之靈的美德;義,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義,是有關於處理事物價值觀的美德;忠,忠誠無私,盡心竭力,在封建社會還特指對於君王的忠誠。這些核心思想通過代代相傳的經典的美德故事得到體現,都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故事:孔融讓梨、阿柴折箭、宴殊復試、無主之梨、誠歸玉帶、韓信乞食、郭巨埋兒、桃園結義……
回首過去,我們的民族在發展過程中,用自己智慧的頭腦與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瑰麗的文化,形成了許許多多的美德。無論雷電的轟烈,風霜的侵襲,霪雨的侵蝕,都不曾污濁了我們的傳統美德。我國素來被稱為「禮儀之邦」。熱愛祖國,愛祖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登山則情滿於懷,觀海則意溢於海」;並時刻關注著祖國的命運,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顆顆赤子之心,體現了多少愛國者的高風亮節!
中華文明可以延續幾千年而從未間斷,就因為我們的人民懂得 「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
感悟君子人格,體味人生真諦,敬老慈幼,善良正直,團結互助,尊師重教,誠信待人,幾千年的民族精神的沉澱,是中華民族奉獻給人類的智慧和財富。
我們生活在科學進步的21世紀。物質充裕,科學發展,這並不完全是時代進步的標志,對傳統美德的繼承發揚,才是一個社會前進的強大內在動力。愛國愛家,愛集體愛他人,這些平凡的道理永遠有著閃光點。
美德感是人的獨特品質的一個組成部分。
美德的根本,是自製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從全體。
美德的最大秘密就是愛,或者說,就是逾越我們自己的本性,而溶人旁人的思想、行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當良心、羞恥心、責任心和事業心在你的心靈中永遠紮下根來的時候,你就會形成美德。
㈡ 如何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來約束自己讓自己有自律性,讓自己能夠慎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做到一個政治優秀思想品德。
㈢ 怎樣養成道德好習慣
1998年1月28日至2月1日,全球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相聚在法國首都巴黎,為人類所面臨的重大科技問題進行研討。會議期間,有人向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請教:「您認為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獲得的知識最重要?」大家都在等待著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深思熟慮的答案。介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發蒼蒼的老者卻說:「是在幼兒園。」提問者一下了愣住了,接著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哪些最重要的東西呢?」這位科學家耐心地回答說:「我學會了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用過的東西要擺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錯了事要表示自己的歉意;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這位科學家一口氣說出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基本行為習慣。誰也沒有想到,在我們平時看起來最平常的行為習慣,竟是成就這位科學家輝煌事業的重要因素!這位獲獎者的確席話真是耐人尋味啊!
的確,良好的行為習慣會影響的一生,有了好習慣,失敗不容易;沒有好習慣,成功不容易。行為習慣是道德習慣的一部分。由此可見,養成道德好習慣對於一個人的一生是多麼重要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道德」的理念和規范,是最厚重的積淀,是維系中華民族持續發展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公民道德建設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關鍵所在。民族精神激發道德力量,道德力量支撐民族精神。平時看似潤物無聲的道德建設,在民族危難之時,如涓涓溪流匯集為波瀾壯闊的洪流!大家一定還記得,2003年春天,當傳染性極強的非典病毒突然襲來時,無數醫護人員、科研人員冒著生命危險主動投入到救治病人和尋找病因的戰斗中去。有人問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長鍾南山:為什麼會主動提出把危重病人集中到研究所來?為什麼60多歲了不不顧危險每天到病房查看病人?鍾南山的回答很簡單:「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沒有豪言壯語,在那樣的危難時刻,鍾南山教授想到的就是自己作為一名醫生的職責。這樣的回答令人肅然起敬,人們在此刻感受到了鍾南山教授身上崇高的道德——這就是道德的力量!
2001年9月20日,黨中央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綱要》一頒布,就引起強烈反響,全社會都掀起了一股學習《綱要》的熱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近9000字,共分8個部分;可以概括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20字基本道德規范。我們一定要記住這20個字的基本道德規范。
1、「愛國守法」是公民道德規范中最重要的內容
2、「明禮誠信」是每一個公民必備的道德素質
3、「團結友善」是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道德原則
4、「勤儉自強」是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應有的精神境界和道德要求
5、「敬業奉獻」是社會主義社會中每一個公民應有的工作態度和價值觀
㈣ 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身心素質和人文素養。怎麼
摘要 很高興我為您回答這個問題。
㈤ 如何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養成良好道德習慣,其實是要從小開始培養的,我們說三歲定80,其實是有原因的,從一開始行為習慣就要養成,你後來再去改並不容易改變這些習慣。
㈥ 如何培養青少年良好道德習慣
德國著名詩人海涅說過:「每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隨他而生,隨他而滅的」,教師所面對的不只是一個世界,幾個民眾,而是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世界,學生都可以以獨特的形象出現在教師面前,可以這樣說:綠葉如雲,尋不見兩個完全一樣的葉片,人海茫茫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學生在成為教師的教育對象之前,以受到家庭,社會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加之自我教育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所以教育的任務,教師的責任,不是讓學生順其自然、任意發展,而是要根據教育方針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引導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和自我教育,逐步克服不足,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這是教師的重要職責,這就要求教師要使學生知道社會對他們的期待,使每個學生逐步實現期待的條件,形成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達到這樣的目的,途徑和方法很多,一般說來應側重於以下幾點:
一、理解學生是教育學生的起點,要全麵塑造和培養學生就必須全面了解學生。
學生內心世界是極豐富的,也是多變的,對學生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至了如指掌,教育才具有針對性。了解的最基本手段是觀察,教師應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能從細微的表情中發現學生內心世界,把握學生內心變化不失教育時機,當然,要了解學生僅靠觀察是不夠的,學生更多情況是教師觀察不到的。例如,學生在思想品德發展中具有矛盾性。有時,他們對集體給予他們的品德上評價內心十分關心和敏感,但表面上卻對這一評價裝作無所謂,同時,學生在自我意識上追求道德理想,但在行為習慣上卻又無原則,所以,我們必須觀察了解學生,坐下和學生談話,開座談會等形式,通過學生行為了解動機,通過表面現象看到學生內心世界,掌握學生積極的思想意識,抑制消極的一切,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和高尚思想品質。
二、注意社會道德對學生思想品質,行為習慣的作用。
學生在社會中積極熱情、思想活躍、情感豐富,每天接觸大量的道德現象,容易接受正面教育的積極方面,但同時由於知識缺乏,社會經驗不足,分辨力較差,有的學生把不道德的行為概以思想解放,新觀念,予以肯定;甚至把自私自利個人主義看成合乎道德的;把制約不良行為的社會輿論和道德規范斥為落後保守反對。所以應對學生進行道德理論灌輸和教育,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道德評價,使學生分清行為的是非,榮辱,美醜,善惡界限,來提高學生認識水平,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道德問題的討論,舉辦道德知識講座和競賽,還可以組織學生就生活中遇到過的典型事件或常見現象進行討論,在生活中,教師應及時為學生做出道德評價榜樣,這是引導學生提高道德認識關鍵,同時通過有計劃組織學生道德實踐活動,比如為學校和社會做些有益的工作,加深學生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道德水平。
三、身教重於言教。
教師要教育學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除了理論上的說服,更重要的是以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學生,從某種意義上是說:「身教重於言教」,教師應表裡如一,言傳身教,如果教師言行不一,說得漂亮,做得差,這樣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沒有威信的,優秀的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在政治覺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應成為學生的楷模,「身教雖為貴,行知不可分」,這是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親切告誡教師的衷言。在教育活動中,無聲的「身教」往往勝於有聲的「言教」,學生的優秀品德,要靠教師的高尚品德來熏陶,教師的「言傳身教」,「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甚至教師每一個細小行為,文明習慣,都會對學生的世界觀和道德品質引起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師的表率作用,好比一絲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四、注重集體教育和個人教育相結合。
在培養學生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行為習慣時,要注意發揮集體的力量,培養集體主義情感,抓正確的集體輿論形成,啟發學生的良心,利用輿論揚善抑惡,對關心集體,尊重他人用於犧牲,樂於奉獻的行為,理直氣壯地支持宣揚,對於損公肥私,損人利己,講不道德的行為給予譴責,使學生在集體的力量中終止不道德行為,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五、注重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並不是一日之功。
需要耐心引導和反復強化,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有關的行為方式知識,使他們明白哪些行為方式是道德的,哪些行為方式是不道德的,在行為方式的指導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道德智力水平,使學生能夠在不斷地變化的社會環境中選擇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並經常自覺地反復練習和實踐,逐步形成道德習慣。
六、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必須從嚴要求,嚴格執行紀律。
培養和鍛煉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思想品質,必須從嚴要求,嚴格執行紀律。教師要善於把學生守則和學校有關的規章制度逐項分解,從學生實際出發,提出具體要求和可供量化分析的考核評比標准。紀律一經
㈦ 如何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
行為規范是指在行為方面的約定促成或明文規定的標准、准則,它告訴人們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凡小事做起,嚴格遵守行為規范。例如學生證、幹部證、文明監督崗的佩戴,遵守校紀、班紀、宿舍紀律等,在點點滴滴方面按照職高生的各種規范來要求自己
㈧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
作為一位低年級的班主任,如何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讓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學會做人,學會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精心策劃,不斷的用生動的、貼近生活的實例來充實它。有一句話說得好「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得法的老師」,由於我所面對的是一年級的孩子,他們的年齡比較小,對他們的德育教育活動就不單是靠語言文字教育,而是如何將教育活動滲透到每一日學習生活中去。下面我將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身教重於言教,建立良好的家教「行為場」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別注重家庭教育,俗話說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孩子的特點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強,而他們的學習最初多半是從模仿父母開始的。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將門出虎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說的都是「行為場」的作用。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堅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潔;他的衣服永遠整整齊齊,一絲不苟。這些都直接得益於他的母親。正如他自己所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見,父母給其子女的影響是多麼的深遠。因此,我在家長會上要求學生家長,為了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從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堅決不做.
二、良好的氛圍和環境可以造就人
我始終認為,環境也可以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自卑;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就學會了憂慮;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所以,在工作中,我非常注重賞識教育,並且教育學生對待他人要寬容,學會發掘他人的閃光點,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營造和諧文明的班級氛圍。
三、理解學生,用「寬容」的心去包容他們
了解學生,是真正理解他們,包容他們的過錯。只有充分地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現代的學生生活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學校本身,在信息社會的今天,他們的生活也不僅僅局限於學習,已經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同時也碰到了很多成長中困惑的問題。對於成年人,這些問題也許是幼稚可笑的,也許是不屑一顧的,但對於那些孩子,確是他們無法面對和解決的。
作為班主任,我必須從各個方面去關心他們,理解他們,幫助他們解決成長過程中碰到的各種困難。這就要求我去「熱愛」每一個學生,去包容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做的每一件事。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當然,這種愛不是溺愛,更不能一味的縱容他們。
這種寬容,不僅要體現在所謂的好的學生身上,也要體現在所謂的壞的學生身上。其實,每一個學生在我的眼裡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每一個學生都是有出色之處的。當然,一個班的學生存在差異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在整體上,還是在個別方面,學生的發展必然因人而異,作為班主任,我是以博大的胸懷去包容班級的每一個學生,無論他們的優點,或所謂的缺點。我現在所教的班中就有一位特別頑皮的男學生,一直以來教過他的老師沒一個是稱贊他的,甚至經常被叫到辦公室批評,還經常無故騷擾同學,同學很多也不願意跟他交往。後來我改變了以往對他的教育方法,每次他犯錯都耐心引導他、鼓勵他,慢慢的他接受了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經過近一個月的轉化教育,他思想紀律上有了進步,學習也更認真了。
四、耐心教育,以表揚為主
愛聽表揚是兒童心理特點,表揚運用得恰當,學生的積極因素就會像原子裂變一樣發生連鎖反應。例如:上課了,大部分同學在吵嚷,沒有做好上課准備,如果泛泛批評,收效甚微,如果點名批評,別人往往幸災樂禍;倘若從亂哄哄中找個坐得好,不說話,書本都准備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其他學生便會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揚有批評的作用,是不傷害學生自尊心的批評。我常用表揚某個學生道德品質、思想行為上的積極因素去影響和克服後進學生中存在的消極因素,寓批評於表揚之中。這樣有利於學生之間互相學習,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五、建設一個優秀的班集體
班級是學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單位,也是班主任進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組織保證。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對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有著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個良好的班集體,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
首先,我讓學生自己充分明確自己班級的目標。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應該有一個集體的奮斗目標,這個目標應是遠期、中期、近期目標的結合,只有全班學生參與制定,才有真正的集體目標,才能把班集體建設作為與自己戚戚相關的事情,他們的積極性才能真正的被調動起來,他們的個人目標和班集體的目標才能很自然地整合一致起來。這樣,才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
其次,發揮班幹部的核心力量。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必須擁有一個堅強的核心。學生集體能否形成往往取決於能否形成一支為班集體成員所信服所擁護的班幹部和團結在班幹部周圍的一批積極分子。有了這個核心才能帶動全班同學去努力實現集體目標。
最後,必須實行班級管理民主化、細致化。只有細致入微,才能使班級管理見成效,但是,這種細致入微的管理並不是獨斷專行,還應充分發揮民主。我有意識的讓學生參與管理,創設各種表現機會,充分調動全班每個同學的積極性,形成民主管理氣氛使學生自我表現心理得到滿足,民主意識得到培養,管理能力得到增強。這樣,才能真正的形成一個良好的班集體,使學生健康、全面的成長。
六、傾聽學生的聲音
為人師者,特別是班主任,我做到了為人師表,愛護和關心學生,以自己的潔言潔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學生,逐步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起自己的威信,贏得學生的信賴和尊重。這樣,當某個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難題或不順心的事時,就會想找信賴的人——那就是我,一吐為快,指點迷津。每個學生都有其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樂,因此,我是從學習和生活的每件實實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關心,與學生真心實意地融通,這樣學生才易於接受、樂於接受。
我認為,要做到這些,也許並不是很難,但確確實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一直努力去做,只有用真誠的心去聽,才能傾聽到學生心中最真的聲音……
㈨ 如何加強道德修養 養成良好習慣
要想加強道德修養,養成良好的習慣,必須多讀一些相關的書籍,在平時要多跟別人溝通,養成良好的習慣的一些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