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柔道德經
A. 水於無形剛柔,川流不息環繞萬物是哪個裡面的句子
應該是下面這句話演變而來的,具體出自哪不知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道德經》第八章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B.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是不是體現了儒家剛柔並濟的思想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C. 老子所說的柔弱勝剛強的柔弱於剛柔並濟的柔到底哪個對
這種東西無所謂對錯的。。像是人性本善和本惡一樣 沒個標准
D. 《道德經》與《金剛經》有哪些關系
老君西去做佛,
金剛經里有道德經的影子,
一人所傳嘛!有啥奇怪?
麻煩下,影子在哪?
E. 孔子和老子的陰陽剛柔矛盾觀
不能妄斷孔子無以於易之說。孔子思想是先秦時各種上古思想的總結和粹取。而孔子一貫復周公之禮必演《周易》於群倫。後傳儒家各個門人,無不以孔子之教為道統而非《周易》一支而睹全學。而孔之以「仁」一以貫之而愛人於人人,以克已復《周易》禮,仍然貫穿自已的思想之中。而最具哲學思想還不在爻詞內而在儒家《系辭》之中,更非在市井卦攤之內。
老子同然繼承《周易》有源之水,主要是「天人合一」以及「一陰一陽謂之道」
而老子創設「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辯證和諧新生事物誕生,以及「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的宇宙本源論。
F. 對於老子的「柔弱勝剛強」王真是如何解釋的
對於老子的「柔弱勝剛強」,王真也有自己的解釋。他說:「『柔弱勝剛強』,此亦非謂使柔弱之徒必能制勝剛強之敵,直指言王侯者已處剛強之地,宜存柔克之心耳」。這一解釋實際上否認了柔弱可以勝剛強,而強調處於剛強的一方,要「存柔」,這是王真「無為」思想在剛柔問題上的體現。
G. 論述老子」以柔克剛」的思想
老子」以柔克剛」的思想是源自於《道德經》,以水為例,說明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的道理。老子所舉水的例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最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堅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軟弱無力,卻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擋的力量。
這就清楚地說明,老子所講的軟弱、柔弱,並不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軟弱無力的意思。此處,由於水性趨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闡揚卑下屈辱的觀念,實際上反而能夠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堅強的力量。本章後面有一句話:「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辯證法思想,其含義十分深刻、豐富。
(7)剛柔道德經擴展閱讀:
老子」以柔克剛」的思想是源自於《道德經》中的: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釋義: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
老子認為,體道的聖人就像水一樣,甘願處於卑下柔弱的位置,對國家和人民實行「無為而治」。
H. 上善若水,剛柔並濟哪裡體現出辯證思想
老子《道德經》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之道就是隨物賦形,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隨著別人的訴求給出自己的見解,是水的品質。老子想表述的「善」,多指人在有品德的基礎之上,學會水的不爭與爭之道。
假設我之主觀為至善,爭與不爭、剛與柔、好與壞等等,不過都是方法而已。「善」其實自在人心,只是人們不願去正是罷了。
I. 過剛易折 剛柔相濟才能天人合一。這句是什麼意思呀
「過剛易折,剛柔相濟,才能天人合一」的意思是:事物過於強硬反而容易折斷。比喻意義做人要圓滑,不要太過於直沖,否則容易得罪人,遭人忌恨,被人陷害,所以叫物過剛則易折。 剛柔要協調,才能做到與外部世界和諧統一。
也可以理解為做事不能一味地強硬,那樣只會適得其反,最好的辦法就是軟硬兼施,既能有做事的強硬又不會顯得太強行。
"過剛易折"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意思是做人要圓滑,不要太過於直沖,否則容易得罪人,遭人忌恨,被人陷害,所以叫物過剛則易折。
(9)剛柔道德經擴展閱讀:
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1、做人不能太過於強硬,也不能過於圓滑,要恰到好處。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2、啟示做人要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而在這里水是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
J. 道德經倡導的懷柔克剛和剛柔並濟、恩威並施的思想有沒矛盾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往往剛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因此,為人處世更需要以柔克剛。以剛克剛,兩敗俱傷,以柔克剛,馬到成功。以柔克剛是為官處事的至高境界。
《明史》記載,有一次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提督江彬隨行護駕。江彬素有謀反之心,他率領的將士,都是西北地區的壯漢,虎背熊腰,力大如牛。兵部尚書喬宇看出他圖謀不軌,從江南挑選了一百多個矮小精悍的武林高手隨行。喬宇和江彬相約,讓這批江南拳師與西北籍壯漢比武。江彬從京都南下,原本驕橫跋扈,不可一世。但因手下與江南拳師較量,屢戰屢敗,氣焰頓時消減,蓄謀篡位的企圖也打了折扣。喬宇所用的就是「以柔克剛」的策略。
毋庸置疑,領導者是強者。然而,強者行使權力,要取得理想效果,卻不一定非要靠強悍。有時善於示弱,在那些吃軟不吃硬的下屬那裡,是很管用的。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領導者必須注意了解對方的性格、興趣,真正做到知己知彼。許多領導,當他們面臨眾人的反對或排斥時,當其想法與眾人的意見相左時,習慣於採用高壓政策、大棒政策,希望藉此消滅反對者的呼聲。面對剛直不阿、態度強硬之人,許多領導者想到的第一個概念,常常是如何去制服他們,而不是如何用最委婉的手段從心靈的最深處去征服他們。領導者常常忽略了懷柔手段的重要性。殊不知,領導者越是強硬,往往越能激起對方強烈的反感、敵對和排斥抵觸情緒。因此,領導者必須注意避免這種錯誤傾向,學會以迂迴、柔順的領導手段來征服大眾,達到最終要達到的目的。
許多用高壓政策、強硬手段征服不了的人,若領導者能改變一下方式,以溫和、柔順的態度與他們推心置腹地商榷交談,反而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領導者不一定凡事都要板起面孔,更不一定非得用強權才能制服眾人。他們完全可以採用另一種方式,以真情流露、懇請贊同的方式,來達到前者達不到的目的,獲得前者所不能獲得的成功。
領導者要學會以柔克剛,必要時要善於向下級示弱,並不是說領導者就可以凡事一味妥協,也不是說柔弱之術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誠然,有時用柔術的確能夠達到用強硬之術所這不到的效果,但如果領導者長年累月一貫如此,就會給下屬造成一種心理定式,認為自己的領導是軟弱無能之人。長此以往,領導者就會在下屬面前失去自己的威信和尊嚴,領導的嚴肅性、指揮性、強制性和權威性也會一掃而光。領導者要學會用辯證分析的方法,結合具體公關對象和具體環境背景,採用綜合的領導公關手段,發揮自己的領導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