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兒童道德發展包括兒童

兒童道德發展包括兒童

發布時間: 2022-02-16 03:52:33

❶ 試述幼兒道德發展的特點有哪些

幼兒教育是我國發展的最關鍵的教育,以引導為主。

❷ 幼兒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幼兒教師擔負著學前兒童啟蒙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重任,其職業道德研究內成為一門與時俱進容的重要課題。本書主要從幼兒教師職業道德的范疇與規范,幼兒園教育活動、生活活動、游戲活動及家園合作中的教師職業道德,幼兒教師職業倫理與職業素養等幾個方面,詳細闡述了新時代背景下,提升幼兒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答了如何加強幼兒教師職業理想和道德水平的措施。本書力求以現代教育學為基礎,反映當今社會對幼兒教師職業道德提出的新要求,將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術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具有較高的時代性、通俗性和指導性意義。

❸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出生~3歲)。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3~7歲)。第三階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7~12歲)第四階段:公正階段(11~12歲以後)。

❹ 皮亞傑把兒童道德發展的階段劃分為

皮亞傑認為,認知(或智慧)的發展是整個心理發展的核心,通過對認知(或智慧)發展階段的描述,能展示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徵。他認為發展進程是一個具有質的差異的連續階段,心理發展階段出現的先後順序固定不變,每一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格式或認知結構,前一階段的結構是後一階段的基礎。他把個體認知發展的過程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這一階段兒童認知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兒童依靠感知和動作來認知外部世界,即思維與動作密切相連。在10個月時,兒童獲得了客體永久性概念,即當客體在他的視線中消失的時候,仍然認為客體是客觀存在的。此後,兒童可以將自我從外界客體中區分開來。在該階段的後期,兒童建立了初步的因果關系概念,開始認識到主體既是活動的來源,也是認識的來源。但兒童在這個時期還沒有達到運演的水平,他們所具有的只是一種圖型的認識,即僅僅是對刺激的認識。嬰兒看到一個刺激,如看到一個奶瓶,就開始做出吮吸的反應圖型的知識依賴於對刺激形狀的再認,而不是通過推理產生的。
(二)前運算階段(2~6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各種感知運動圖式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圖式,特別是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使兒童日益頻繁地用表象符號代替外界事物。但他們的語詞或其他符號還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維仍受具體知覺表象的束縛,難以從知覺中解放出來。這一階段思維的主要特徵是: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思維不具有可逆性等。
(三)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認知結構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重要標志是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恆。所謂守恆,指兒童認識到客體在外形上發生了變化,但其特有的屬性並沒有發生變化。這個階段思維的主要特徵是:兒童能夠完成從多維對事物進行歸類的任務;思維具有了可逆性;逐漸學會從別人的觀點看問題,意識到別人持有與他不同的觀點和解答;思維不再局限於靜止表象;兒童能憑借具體事物或從具體事物中獲得的表象進行邏輯思維。但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
(四)形式運算階段(11歲至成人期)
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已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賴,使形式從內容中解脫出來。兒童形成了解決各類問題的推理邏輯,由大小前提得出結論。不管有無具體事物,都可以了解形式中的內涵與相互關系。這一階段思維的主要特徵是:兒童的思維以命題的形式進行,並能發現命題之間的關系;能夠通過邏輯推理、歸納和演繹的方式解決問題;能夠理解符號的意義、比喻或隱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維水平已接近常人。

❺ 科爾伯格認為兒童道德發展的時期包括

科爾伯格用「道德兩難故事法」(即讓兒童對道德價值上相互沖突的兩難情境故事作出判斷),並解釋作出這種判斷的理由,然後確定被試道德認識發展的水平。根據被試的回答,柯爾伯格把道德認識劃分為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三個不同的發展水平。每一水平又有兩個不同的階段,共有六個階段。
前習俗水平(9歲以下) 【無道德】 懲罰與服從道德定向階段 行為標准:避罰
1.服從權威或規則——為了避免懲罰(認為受贊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 2.沒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例:兒童認為不應該做某事的原因是會被老師批評/被警察抓起來/被狼吃
相對功利道德定向階段 行為標准:利己 1.道德價值來自對自己需要的滿足。 2.評定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例:「你幫我,我也幫你」
習俗水平(9—16歲) 【基本道德】 尋求認可定向階段 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 行為標准:謀認可——塑造好形象
1.道德價值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旨在謀求贊賞和認可。 2.盡量按照「好孩子」的標准思考 3.好的行為是使人喜歡或被人贊賞的行為。
例:「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遵守老師/家長的要求行事
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行為標准:知法懂法守法——重法律權威,法不容情
1.道德價值以服從權威為導向,服從社會規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懂法。
2.准則和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應當遵循權威和有關規范去行動。 例:兒童認為應遵守班規班紀/交通法規
後習俗水平(16歲以後) 【超越道德】 社會契約定向階段 行為標准:法律可改——重法律效力,法外開恩
1.法律和規范是一種社會契約,更看重法律效力(是否可以幫助人維持公正)。 2.契約和法律的規定可應大多數人的要求而改變。
3.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強調盡個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例:生命高於法律,法律可更改
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也稱原則或良心定向階段 行為標准:公正、平等、尊嚴——道德判斷的最高階段 1.只要動機是好的,行為就是正確的。
2.人類普遍的道義高於一切。 例:沒有什麼比生命更有價值;動機好就可行。

❻ 兒童道德品質的發展有哪些特點

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對於兒童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和適應集體生活,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從心理學看來講,人的道德品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道德意識的發展和道德行為的發展。道德意識是掌握首先原則或信念;道德行為是將這些原則和信念在一定場合付諸行動的能力。
一、 道德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掌握道德原則和信念是道德意識形成的標志,從小學階段開始,兒童開始具備了自覺運用道德意識來評價和調節道德行為的能力。小學生道德意識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道德知識的理解上,兒童從比較膚淺的、表面的理解逐步過渡到比較精確的、准確的理解。
2、 在道德品質的評價上,兒童從只注意行為的效果逐步過渡到比較全面地考慮動機和效果的統一關系。
在道德原則的掌握上,兒童的道德判斷從受外部情境的制約逐步過渡到受內心的道德原則或道德信念的制約。
二、 道德行為的發展
小學生的道德行為屬於依從傳統慣例行為型,特點是符合社會提倡的模式,遵從集體的決策,自己很少採取單獨的主張。
在整個小學階段,小學生道德意識與行為基本上是協調的、相稱的。但是其中還有這樣一種規律,即兒童年齡越小,言行越一致;而隨年齡增長,逐步會出現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分析小學生言行不一致的原因,研究者認為,可能是由於模仿、出於無意、在不同人面前有不同行為表現、只會說不會做等等。針對小學生這種言行不一致、言行脫節的問題,教育者應該做到正確了解兒童的內心情況和體驗,針對實際情況,採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不應該一味地責怪、懲罰。

❼ 皮亞傑關於兒童品德發展的階段性理論是什麼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7)兒童道德發展包括兒童擴展閱讀:

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為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擺脫了遺傳和環境的爭論和糾葛,旗幟鮮明地提出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發展觀,即心理發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皮亞傑認為智力是一種適應形式具有動力性的特點。隨著環境和有機體自身的變化,智力的結構和功能必然不斷變化,以適應變化的條件。

在皮亞傑的理論中,格式既可被看成是有機體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子結構,又可被看成是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元素。認知結構就是協調了的格式的整體形式。

他將生物學的同化這一概念應用於心理學中,意指人們把知覺到的新鮮刺激融於原有的格式中,從而達到了對事物的理解,同化是個體認識成長的機制之一。

依據皮亞傑的觀點,平衡化指通過多重的去平衡與再平衡,導致從一接近平衡的狀態向著質上存在差異的平衡狀態遞進發展。而自動調節是介於同化與順應之間的第三者,對同化與順應進行調整以達到兩者的平衡。

皮亞傑認為一切知識,從功能機制上說,是同化與順化的統一;從結構機制上分析,則是主體認知結構的內化產生和外化應用的統一。而運算是組成認知結構的元素,各個運算聯系在一起就組成了結構的整體。

皮亞傑認為,發展有四個條件,即成熟、實際經驗、社會環境的作用和平衡化,前三者是發展的三個經典性因素,而第四個條件才是真正的原因。

隨之而發展起來的各種活動與心理操作,都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起著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第四個因素平衡化促進了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和諧發展,並使得成熟、實際經驗和社會環境之間處在協調狀態。更為重要的是,平揚的傾向作為一種過程,總是把兒童的認知水平推向更高階段。當低層次的平衡被沖破以後,由於有了這種傾向,平衡才能在高一級的水平上得以恢復,從而導致了智力的發展,因此是最為根本的因素。

熱點內容
icu護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5 02:19:18 瀏覽:200
民法哲學研究 發布:2025-02-05 02:09:11 瀏覽:464
注會備考攻略2020經濟法 發布:2025-02-05 01:37:32 瀏覽:409
吉安市安福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5 01:30:40 瀏覽:65
深圳律師合作 發布:2025-02-05 01:02:09 瀏覽:147
經濟法自考論文選題 發布:2025-02-05 00:39:48 瀏覽:539
刑事訴訟法183 發布:2025-02-05 00:31:10 瀏覽:803
民法典實施日 發布:2025-02-05 00:19:43 瀏覽:379
businesslaw經濟法 發布:2025-02-05 00:15:55 瀏覽:721
中學生法律知識漫畫 發布:2025-02-04 23:56:24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