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什麼是道德責任感

什麼是道德責任感

發布時間: 2022-02-16 04:26:24

❶ 什麼是責任和責任感

我們常常認為只要准時上班,按時下班,不遲到,不早退就是敬業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領工資了。其實,敬業所需要的工作態度是非常嚴格的。一個人不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心中常存責任感,敬重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表現出忠於職守、盡心盡責的精神,這才是真正的敬業。

每個人都肩負著責任,對工作、對家庭、對親人、對朋友,我們都有一定的責任,正因
為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責任,才能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社會學家戴維斯說:「放棄了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就意味著放棄了自身在這個社會中更好的生存機會。」

工作就意味著責任。每一個職位所規定的工作內容就是一份責任。你做了這份工作就應該擔負起這份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所擔負的責任充滿責任感。

責任感與責任不同。責任是指對任務的一種負責和承擔,而責任感則是一個人對待任務、對待公司的態度。責任感是簡單而無價的。據說前總統杜魯門的桌子上擺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Book of stop here(責任到此,不能再拖)。他桌子上是否有這樣一個牌子,我不能去求證,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這就是責任感。

一個人責任感的強弱決定了他對待工作是盡心盡責還是渾渾噩噩,而這又決定了他做事的好壞。如果你在工作中,對待每一件事都是「Book of stop here」,出現問題也絕不推脫,而是設法改善,那麼你將贏得足夠的尊敬和榮譽。

當我們對工作充滿責任感時,就能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的經驗,就能從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過程中找到快樂。這種習慣或許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懶散敷衍成為一種習慣時,做起事來往往就會不誠實。這樣,人們最終必定會輕視你的工作,從而輕視你的人品。粗劣的工作,就會造成粗劣的生活。工作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做著粗劣的工作,不但使工作的效能降低,而且還會使人喪失做事的才能。工作上投機取巧也許只給你的老闆帶來一點點的經濟損失,但是卻可以毀掉你的一生。

那些責任感不強的泥瓦工和木匠,將磚石和木料拼湊在一起來建造房屋,在這些房屋尚未售出之前,有些已經在暴風雨中坍塌了;那些責任感不強的醫科學生不願花更多的時間學好技術,結果做起手術來笨手笨腳,讓病人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責任感不強的律師在讀書時不注意培養能力,辦起案件來捉襟見肘,讓當事人白白浪費金錢;責任感不強的財務人員,在匯款時疏忽大意寫錯了一個賬號,給公司帶來災難性的損失……這樣的人,因為給老闆和顧客帶來災難而失去了工作的資格。

責任感是我們戰勝工作中諸多困難的強大精神力量,使我們有勇氣排除萬難,甚至可以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完成得相當出色。失去責任感,即使是做我們最擅長的工作,也會做得一塌糊塗。

喬治做了一輩子的木匠工作,並且以其敬業和勤奮而深得老闆的信任。年老力衰,喬治對老闆說,自己想退休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老闆十分捨不得他,再三挽留,但是他去意已決,不為所動。老闆只好答應他的請辭,但希望他能再幫助自己蓋一座房子。喬治自然無法推辭。

喬治已歸心似箭,心思全不在工作上了。用料也不那麼嚴格,做出的活也全無往日的水準。老闆看在眼裡,但卻什麼也沒說。等到房子蓋好後,老闆將鑰匙交給了喬治。

「這是你的房子,」老闆說,「我送給你的禮物。」

老木匠愣住了,悔恨和羞愧溢於言表。他這一生蓋了那麼多華亭豪宅,最後卻為自己建了這樣一座粗製濫造的房子。

同樣一個人,可以蓋出華亭好宅,也可以建造出粗製濫造的房子,不是因為技藝減退,而僅僅是失去了責任感。如果一個人希望自己一直有傑出的表現,就必須在心中種下責任的種子,讓責任感成為鞭策、激勵、監督自己的力量,使自己在工作上沒有絲毫的懈怠。

或許有人說,只有那些有權力的人才需要很強的責任感,而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員工,只要把事情做完了就行了,至於責任感有無皆可。事實上,企業是由每一個人組成的,大家有共同的目標和共同的利益,企業里的每一個人都負載著企業生死存亡、興衰成敗的責任,因此無論職位高低都必須具有很強的責任感。

缺乏責任感的員工,不會視企業的利益為自己的利益,也就不會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影響到企業的利益而感到不安,更不會處處為企業著想,為企業留住忠誠的顧客,讓企業有穩定的顧客群,他們總是推卸責任。這樣的人在老闆眼裡是一個不可靠的、不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一旦傷害公司和客戶的利益,老闆會毫不猶豫地將其解僱掉。

一個有責任感的員工,不僅僅要完成他自己分內的工作,而且他會時時刻刻為企業著想。老闆也會為擁有能夠如此關愛自己的企業,關注著企業的發展的員工感到驕傲,也只有這樣的員工才能夠得到企業的信任。事實上,只有那些能夠勇於承擔責任、具有很強責任感的人,才有可能被賦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資格獲得更大的榮譽。

對待工作,是充滿責任感、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還是敷衍了事,這一點正是事業成功者和事業失敗者的分水嶺。事業有成者無論做什麼,都力求盡心盡責,絲毫不會放鬆;成功者無論做什麼職業,都不會輕率疏忽。

❷ 什麼是責任感

責任感從本質上講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業、利國家、利社會,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時,要以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為重。人只有有了責任感,才能具有驅動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才能感到許許多多有意義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才能真正得到人們的信賴和尊重。

(2)什麼是道德責任感擴展閱讀

對責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為兩個意義。一是指社會道德上,個體份內應做的事,如職責、盡責任、崗位責任等。二是指沒有做好自己工作,而應承擔的不利後果或強制性義務。責任意識,是「想幹事」;責任能力,是「能幹事」; 責任行為,是「真幹事」;責任制度,是「可幹事」; 責任成果,是「干成事」。責任心就是關心別人,關心整個社會。

❸ 什麼是道德感

時代發展到今天,人們對於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經認識得越來越清楚,但對諸如「什麼是道德」「什麼是道德教育」、「學校道德教育旨在達到何種目的」等更為本源性的問題卻很少做進一步的追問。如果我們不能從理性層面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反思,那麼我以為,一種缺失了思想根基的道德教育實踐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首先表現在外向型經濟對學生的思想影響。改革開放國門大開,外向型的「三資」企業,中西方文化混融,各種思潮紛紛湧入,使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發生了變化,一些不健康的思想開始悄悄侵蝕學生的靈魂。涉外企業中的外方管理方法、手段及思想意識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一些學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畢業生將外企作為擇業的熱點目標,國營企業即使有正式錄用名額也不受他們青睞,祖國意識在一些學生的心目中漸漸淡化。其次是市場經濟與學生價值觀念的轉變。由於部分學生對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認識不足,界線劃不清,不能全面理解其共性、特性和作用,以及積極主流與消極支流的關系,致使認識上出現誤區,價值觀念發生扭曲。商品經濟的等價交換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原則,一些學生錯誤地將其視為思想行為的准則,導致了做事講價錢,付出要索取,把自己的行為用「等價交換」來衡量。在為社會付出的價值觀上具有濃厚的「務實性」,在利他的同時首先要利己,更有甚者表現出只顧自己的方便和利益,而不顧他人和社會公德,認為生活的真諦就是享受。無私奉獻已不再成為人的價值范疇,造成理想境界的空虛。第三是勞動力市場及用人制度的變化,提出了新的人才質量要求。
企業之間的人才競爭,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為企業輸送人才的院校在培養人才上向質量要效益,應培養出覺悟高、能力強、懂理論、會操作的復合型人才。企業為適應商戰競爭,還突出表現在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上的變化,強調制度的執行與制裁要獎罰分明。培養人才與工廠生產的產品一樣,受到供求關系的制約,培養的人才類型、規格、特點、素質及管理手段,必須與人才市場的需求、管理制度相吻合;否則,我們的畢業生將會在人才市場的競爭中失去競爭力,甚至失去人才市常第四是市場經濟給思想品德教育帶來的困難。在我國市場經濟運行中,社會觀念的變化,知識的更新,信息的接受,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來說幾乎是同步的。】
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現狀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確實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價值取向趨於實惠,社會責任感淡薄,自我意識彰顯,公德素養較差,認知與行為脫節,求職和學習目的功利化等等。 大學生道德素質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經濟全球化,社會轉型,網路信息社會的到來,科技革命給大學生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以及行為帶來了雙重影響,東西文化的交匯碰撞,加劇了大學生道德發展的矛盾性和復雜性;高校教育方面,高校道德教育存在「德育首位」名存實亡,德育目標過於理想化,教育內容的安排欠合理,德育方法單一,德育工作者隊伍不穩和素質不高等問題,是大學生道德素質方面存在問題的重要原因;大學生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是這些問題形成的內在原因。 要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及其道德綜合素質:一要樹立明確的德育新觀念,確定恰當的德育目標;二要豐富和發展高校道德教育的內容;三要改進德育方法,拓寬德育渠道;四要加...

從古到今,關於人性的討論從未停止。有人認為人類天性善良,所謂「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有人認為,「人性本惡,其善者偽也」。他們舉例說基督教里就認為人類具有原罪,有經常做錯事的根源。也有人認為人性是亦善亦惡的,比如休謨說:仁慈是存在的,不管它有多麼地少。在人性中除了狼的兇殘,蛇的歹毒,總還有鴿子的善良。
歸總起來,人們爭論的關鍵在於人性是利己的還是利他的。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學者彼特拉克之所以會認為人性自私,就是因為他看到個人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損害他人,為了 求得個人的幸福而不受一切道德規范和社會義務的約束。
但我覺得彼特拉克的觀點很值得商榷。首先,人當然有利己的天性,人只要活著有各種的需要。按照馬斯洛的理論,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只有需要滿足了,人們才有可能獲得幸福。追求幸福是天經地義的,是人們不可被剝奪的一項權利。被馬克思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的美國《獨立宣言》就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從他們的『造物主』那邊被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在人性本惡的理論下,自私行為似乎是被定義為那些對個體有益,或者是個體感到愉快的行為。這實際上是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功利性的,追求個體的幸福是可恥的。顯然,這於理不合。彼特拉特批評的行為在我看來,只是某些人在追求自己幸福的時候侵犯了其他人追求幸福的權利。損害踐踏他人的權利,是惡的行為,但並不代表惡的人性。第二,人有利己的天性是人類能生存、發展的重要特性,是求得人類幸福的人性基礎。人類社會的全體幸福,並不是鏡中花,水中月,抽象模糊,高高在上,虛無飄渺,它應該是落實到每一個人的身上的。所有的個體幸福才能組成全體的幸福。個體的幸福,首先要由該個體來追求,而不能由他人給予。只有個體本身才最能體會到自身的需要,最有去滿足個體需要的動力,因此他會用各種辦法來滿足自己。別人的給予雖然也是需要的,但不是首要條件。
總得來說,我不認為人具有利己的天性利的天性就是「性本惡」;同理,我也不認為人有利他的天性就是「性本善」,單憑人有母性、友情和感恩等利他的本性就認為人性本善,顯得過於武斷,不嚴謹。我更願意這樣去看:人是具有各種各樣的需要的生命,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她)必須不斷滿足自己的需求。
當然,人們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的過程中的確出現了很多問題,我們看了許多爾虞我詐,不折手段的卑鄙行為,我們還看到追求個體幸福中出現了許多極端個人主義的行為。當代美國學者尼斯說,在美國,個人主義使社會組織瓦解,社會已不再是人們由共同利益、共同志趣所匯合凝聚成的團體,而是演化到了這樣一個地步:這里至多是個沙礫場;若從壞的方面說,則是孤單兇狠,靠掠奪而生的人們活動的熱帶草莽。這確實令人深思,這是一個從以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為理想建立的現代西方社會發出的聲音。我們常常說解放人性是進步,但在美國是不是已經到了放縱的地步呢?個人主義,是不是真的使社會瓦解呢?
應該說,尼斯看到了個人主義帶來的弊病,但觀點未免有片面之處。最大的組織是什麼?是政府。在今天來看,政府的權力並沒有削弱,而是加強了,對公共利益不是淡漠了,而是重視了。最典型的例子是財產權原則的改變。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強調的是絕對自由。「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意味著財產權益是一種絕對的所有權,即所有權人完全可以任意地使用和處分自己的財產,其他任何人包括政府都不得干涉。但是20世紀以來,情況發生了改變,資本主義法律在肯定私有財產權的同時,重視了社會利益和公共福利服務,「私有財產的絕對權利」原則改為了「所有權行使的限制」原則。顯然,個人自由受到了限制,在社會公平面前低了頭,向公共利益作出了一定的讓步。而且,國家在住房、醫療衛生、最低工資標准、失業救濟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福利措施。這一切不能不說是一個進步。
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制度設計,使人們在滿足自己的需要,追求自己的幸福時,達到個人與社會雙贏的局面。具體來說,好的體制至少要做到:1人們只為社會提供了某種服務,滿足了社會上的某種需求,才能使自己的私利得到滿足。從而實現為私的行為能達到增進公益的目的。2使社會上每一個有利他之心的人都有機會去施善,促進社會道德的提高。比如建立為社會公益或慈善事業捐款的制度。這樣,我們就可以盡力避免尼斯所說的情況出現,將個人主義的不良後果降到最低。
基於對人性和與人與社會關系的分析,我認為,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可以這樣處理人我關系。
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所以我們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必須相互尊重對方追求幸福的權利,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人際交往中的黃金規則。這樣做即便不能增進他人的幸福,至少也不會增加他人的痛苦。
人人都追求自己的幸福,並不是註定我們要進行生存爭斗式的競爭,而是提供了相互合作,攜手齊進的機會。我們應該抦棄損人利己的觀念,建立利己利人的信條。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人人都有享受生活的資源,他人所得不必視為自己所失。假如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永無休止的競爭中,必然會陷入永無休止的焦慮和痛苦之中,那時生命將是多麼的可怕。因此,我們應該用互助與合作增進幸福。

❹ 人的道德感和責任感

道德是人的本質,也是底線。責任感就不好說了,各人的標准不同。但是條件好的男人就會有優越感是一定的,這是社會現象

❺ 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共同點是;都是有承擔的底線。不同的是;社會責任一定要去履行是。道德的靠自覺去遵守。

❻ 什麼是責任感

責任感從本質上講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業、利國家、利社會,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時,要以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為重。

人只有有了責任感,才能具有驅動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才能感到許許多多有意義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才能真正得到人們的信賴和尊重。

責任感是一種自覺主動地做好分內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狀態。責任感與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屬於社會道德心理的范疇,是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內容。

(6)什麼是道德責任感擴展閱讀:

人生之大,是父母養育之恩。一個人對父母要盡到兒女的孝心,那就需要在方方面面做出努力。

在精神上努力讓父母愉悅,在物質上盡自己能力幫助,在生活上努力幫父母分擔,要在學習上少讓父母操心,在工作上少讓父母牽掛,要努力讓父母感到心情快樂、精神愉悅。

一個人來到世上,總不能稀里糊塗的混日子,要對自己有一個現實的規劃,努力學習、好好工作,做點實實在在的事。

要學會生活的本領,能自食其力,要有能賴以生存的經濟收入,要讓自己的生活有點色彩,從小到大都不虛度年華,到老了有點回憶的內容。

人在社會做事,在職場當中工作,要有一定的工作目標和自律性,工作就意味責任,干工作不要過分計較多得與失,多干點活是偏得,多干工作吃虧是福。

一個人的工作經歷與工作經驗是財富,要堅持學習業務知識,要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努力為工作單位多分擔一些責任,切實體現自身的價值。

❼ 什麼是道德責任

道德責任是一個重要的倫理學范疇,它涉及道德領域許多根本性理論問題。《世界倫理道德辭典》把道德責任界定為「人們對自己的行為的善惡所應承擔的責任」。也就是說,道德責任是指道德主體在道義上對其選擇的現實行為的善惡及價值所應承擔的責任,康德則簡練地概括為「做應該做的事情」。

❽ 什麼是責任心

責任心是具有責任感的心態,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是健全人格的基礎,是家庭和睦,社會安定的保障。 具有責任心的員工,會認識到自己的工作在組織中的重要性,把實現組織的目標當成是自己的目標。
責任心是指對事情能敢於負責、勇於主動負責的態度。 例如社會上有些人結婚後不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不檢點、我行我素,把對方的感情和自己應盡的責任棄置腦後,最終導致家庭破裂。這就是對家庭缺乏責任心的突出表現。

熱點內容
icu護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5 02:19:18 瀏覽:200
民法哲學研究 發布:2025-02-05 02:09:11 瀏覽:464
注會備考攻略2020經濟法 發布:2025-02-05 01:37:32 瀏覽:409
吉安市安福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5 01:30:40 瀏覽:65
深圳律師合作 發布:2025-02-05 01:02:09 瀏覽:147
經濟法自考論文選題 發布:2025-02-05 00:39:48 瀏覽:539
刑事訴訟法183 發布:2025-02-05 00:31:10 瀏覽:803
民法典實施日 發布:2025-02-05 00:19:43 瀏覽:379
businesslaw經濟法 發布:2025-02-05 00:15:55 瀏覽:721
中學生法律知識漫畫 發布:2025-02-04 23:56:24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