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之至
❶ 道德至上什麼意思
每一個人都要講道德,道德排第一位。
❷ 你覺得叫做「道德的至高點」是什麼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標准,所以,每個人不應該被道德綁架,所以就會有一個道德最高點,如果一個人觸犯了這個最高點,那麼這個人就會讓別人覺得他非常的不行。
❸ 是道德之本到前一句名言是什麼
難道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出自:《論語·里仁》
網路給出的翻譯是孔子說:「道德上有修養的人明白大義,而那些心懷鬼胎的人只明白自己的利益。」。
參考白度網路。
❹ 道德制高點和道德至高點意思有區別嗎
道德制高點,是在爭執、爭端、爭論中,找到高度符合道德的立場、立足點或論點,而不會在道義上處於下風。
道德至高點,是指的用道德標准來衡量事物時的至高無上的原則,或者進行道德觀察時的觀點與視角的高位置,最高標准等。
所以兩者的區別在於,制高點是道德應和,至高點是道德屬性。例如一個人的站位(制高點),一個人的身高最多不超過1米8(至高點).
❺ 道德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引語
本章和十二章同樣,都是講人之尊嚴的,申述「柔之勝剛,弱之勝強」的「是謂微明」之術。講了柔弱可以戰勝剛強的原理,又講了「不言」的教誨、「無為」的益處。此意貫穿於老子《道德經》的全書之中。他指出,最柔弱的東西裡面,蓄積著人們看不見的巨大力量,使最堅強的東西無法抵擋。「柔弱」發揮出來的作用,在於「無為」。水是最柔的東西,但它卻能夠穿山透地。所以老子以水來比喻柔能勝剛的道理。
❻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的含義
所以學習倒了明禮的程度才停止,這就是道德的極致。這句話說得是學習的終極目的,一般人的學習只是為了某個功力目的(無論是實用還是娛樂),不是為了進入禮的境界。
❼ 「故學至於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中的「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的意思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❽ 道德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作品出處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❾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什麼意思
《莊子·人間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解釋
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註定,因而甘心承受,
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❿ 怎麼理解做人為本,道德至上
道德是基於承認和保證人類社會存續的理念,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發揮著旨在限制或倡導人們行為的規范作用。也可以說,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徵的法律,是社會意識形態長期進化而形成的一種無形的制約機制。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下,道德有效地調節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並在方方面面影響著人的行為。
具體地說,道德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它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到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其道德觀念都會有所變化。從目前所承認的人性倫理觀點來說,道德,是對事物負責、不傷害他人、不損害別人利益的一種准則。
道德在大眾的心中是一個很神聖的概念。千百年來,有多少人為了追求道德的真諦而孜孜不倦地鑽研。道德是一種社會評價尺度。一個人如果違背社會道德,比如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那麼人們就會給他負面的評價,從而對他形成一種來自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約束他的行為。另一方面,對很多人來說,道德是個人良心的自覺遵守,無需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制約。人們對一個人的道德評判,主要來自於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所謂「有言者不必有德」,口頭上標榜仁義道德的不一定真的有仁義道德,因此人們往往「聽其言而觀其行」,然後作出評判。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道德准則的約束。不管是正人君子還是黑幫地痞,在檯面上,道德總是占據著價值的制高點——盡管他們的道德標准和側重點有所不同。在道德上走在前列的人一般都會受到廣泛尊崇,並獲得顯著的話語優勢;另外,由於道德主體不分貧富貴賤,任何人都能夠擁有,標榜道德成為人們內心普遍的慾望。
對於有錢人來說,道德,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比權力和地位更加耀眼的光環。因為道德往往能夠造就一種好名聲。當一個人擁有了財富、權力和地位後,就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如果有人說他不光有錢有勢,還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那麼,他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般欣喜若狂,因為終於有人承認了他的精神魅力,這是很難得的,也是有錢人所希望看到的現象。當然,前提是這些有錢人必須做了一些「體現道德」的事情。
於是,很多富豪們開始熱衷於慈善事業,其目的就是為自己樹立一種有道德、有愛心的形象,並以這種高尚的形象向世人「擺譜」。因為慈善家們深深地明白,慈善的力量就是一種道德力量。
著名企業家李春平被人稱作是百年慈善「第一人」。他名下的基金會有李春平博愛基金管理委員會和李春平慈善基金管理委員會,目前,李春平已經向中國各界及世界受災地區捐獻過1?35億元人民幣。2009年,他被中華慈善總會評為最具有影響的「慈善楷模」。
當年,北京市福利院有一位103歲的老人過生日,李春平特地讓司機們開來自己的三輛勞斯萊斯為這位老人祝壽。他讓老壽星和其他老人坐著勞斯萊斯車逛京城,自己叫了一輛計程車跟在後面,從中他享受到了快樂。這就是李春平所倡導的「博愛精神」,他的慷慨義舉傳遍海內外,愛心灑遍中華大地。由此,我們可以深深地體會到這位大富豪崇高的道德情操,而他自己也是以「慈善家」的頭銜為極大的榮耀,他對「做人為本,道德至上」這種人生境界展開了不懈的追求,並以此為樂。
還有一類人也是道德忠實的標榜者。不過,這類人多數屬於貧窮落魄的弱勢群體。正因為他們一無所有,在其他方面拿不出任何東西來炫耀,所以,只能以自命清高的「道德家」自居,來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他們雖然沒有金錢和權力,但其「認認真真做事,老老實實做人」的風格也是一種擺譜的資本,同樣能讓自己在人群中挺直脊樑。
由於信息的不透明及鑒別的困難,口頭上標榜道德是一種相對安全的行為。不過,正如中國古老的格言所說,「衣食足而知廉恥,倉稟實而知禮節」,「無恆產者無恆心」,成功者的道德標榜更容易讓人相信。事實上,不管是因為手中已握有大量的資源,還是出於贏得更多的機會和利益,成功者更願意在道德上進行投入,為道德追求而犧牲其他利益。
道德有不同的領域,如政治道德、商業道德、公共道德、職業道德、家庭倫理道德等,又有高中低不同的層次。當一個社會某種道德要素最匱乏、公眾關注度最高時,炫耀這種道德要素最能引起人們的正面反饋。這樣的做法也最普遍。在中國傳統社會,淡泊名利、超凡脫俗具有極大的道德正當性,這培養了一大批著名與非著名的隱士。像赫赫有名的陶淵明先生,六齣六隱,數番折騰,一會兒稱貧出仕,一會兒因酒歸隱。
在崇尚競爭的現代商業社會,歸隱已顯得不合時宜,道德標榜也不斷轉換它的主題。由於當下社會還有欺詐行為,還有商業行賄,誠信、公平、社會責任就成為成功人士和企業家們爭相炫耀的焦點。
王石公開宣稱自己「不行賄」,「不做暴利項目」的商人。在行業論壇和大學演講等多種公開場合,他一再表示這是自己多年的底線,「我做萬科20年了,別的大話不敢說,『不行賄』這句話我敢說,這條底線我是把持住了。萬科的項目贏利不超過25%,拿到的地都不好,逼迫經理人在產品、營銷、服務上創新。」這種說法盡管遭到很多人的懷疑,但也讓很多人記住了這一點,敢於公開站出來說自己不行賄、不做暴利,畢竟也是需要勇氣的。
王志綱說得更「直白」:「下海10年了,我可以自豪地講,我們工作室從來沒有收過任何人的回扣,也從來沒有給任何人回扣。
「很多人都問,到底老闆們向王志綱工作室買什麼?老闆們的回答是:買信心,買方向,還有買公信力。我們向老闆推薦規劃設計、園林景觀、廣告代理等下游公司,從來不要任何中間介紹費,如果哪個員工敢這樣做,不管是誰,我一定要他走人。
「我們的做法恰恰相反,『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這樣說並不意味著我們比別人高尚,只表明我們彼此之間算賬的方式不同。」
在各種財富排行榜紛紛出爐,貧富懸殊引起社會熱議的時候,同情心、社會責任也成為老闆們的口頭禪。比如在《福布斯》2006年度全球富豪榜出爐時,曾連續三度上榜的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說:「我不在乎富豪榜,但想進入慈善榜和納稅榜。創造財富是一種責任,使用財富也是一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