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共幾本

道德經共幾本

發布時間: 2022-02-16 04:49:21

『壹』 老子寫過幾本書

老子作品有《老子》、《道德經》。孔子主要作品是編訂《六經》。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1)道德經共幾本擴展閱讀:

函谷關上,不知名的野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寂寞而執著地等待東方聖者的到來。

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一個要塞雄關,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名。這里群山蜿蜒,樹木青蔥,雲蒸霞蔚,鳥語花香。

公元前5l6年,即周敬王四年,函谷關迎來了一位重要過客:老子。那年,積弱已久的周王室又一次發生內亂,王子朝勢孤無奈,與大臣攜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國。作為周朝國家圖書館館長的老子蒙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被迫辭職。離宮歸隱的老子,悠然騎一青牛,欲出函谷關,西遊他國。

老子(約前571年~前470年),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本姓李名耳,字伯陽,又名老聃,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人。

相傳老子是異像奇人,他一出生就是白眉毛白鬍子,大眼睛大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老聃自幼聰慧,勤奮好學,常常向大人們請教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

面對日出日落,星轉斗移,老聃總有無盡的疑問:「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

無人回答!於是,老子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遇雨不知濕,迎風不覺吹,許多問題依然混沌未解。

偶然機遇,老聃得有機會赴周之首都洛陽,並開始了求學和工作歷程。他先入太學求學,後入守藏室為吏,並升任周朝國家圖書館館長。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聲播海內。春秋時期把學識淵博者稱為「子」,以示尊敬,所以,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離開周王朝洛陽不遠,但見四野一片荒涼蕭瑟,田裡不見耕種之馬,大道上卻戰馬賓士不息,灰塵蔽日。目睹刀光劍影,戰馬嘶鳴,老聃心如刀絞,他對戰爭有了自己的認識:「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適可而止,恬淡為上。」細看戰火烽煙飄散,他對治國之道有了自己的判斷:「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則戎馬生於郊。戎馬生於郊,則國亂家破矣。」

函谷關守關官員關尹,擅觀天文地理,愛讀古籍經典,修養極為深厚。一日夜晚,他獨立樓觀之上凝視星空,忽見東方紫雲聚集,形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里,聖人西行經此地。

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關尹早聞老聃大名,心想這次可是老子將來?於是派人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聖人。

七月十二日午後,陽光燦爛,光華四射,老子騎一頭青牛慢慢向關口行來。

關尹仰慕老子已久,見老子來到函谷關,便懇求老子說:聖人的智慧不只是聖人自己的,而是為天下人所有。先生你有那麼大的學問,一旦退隱,便無人能知。請先生在函谷關多住幾日,將你的聖智著為書作,為我留下一些教誨吧!」

不寫書就不放行出關,老子便在函谷關留了下來,以天下興衰成敗之道為鏡,以百姓安危禍福為鑒,追根溯源,寫上、下兩篇著作,合計五千言。

上篇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起首,故人稱《道經》,論述自然運行與國家治理之道;下篇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起首,故人稱為《德經》,論述個人修行處事之哲理,合稱《道德經》。

《道德經》一經問世,老子的思想便如拂曉的清新陽光,喚醒了睡眼朦朧的世人,於懵懂之中,有了一份清醒,老子的言論如一泓清水,澆灌在乾涸的中華大地,催綠了勃勃的智慧生機。

『貳』 道德經第二卷共有幾本

七本,科舉正確答案

『叄』 道德經 卷四共有幾本

道德經早期連章節都沒有,後來被人分為81章,再後來被人分為道經與德經兩部份。你要的是哪個時期的道德經??

『肆』 道德經有幾個原本哪個是最接近原著的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伍』 道德經一共有多少章一共又有多少字多少版本

不分章。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後改為《道經》專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屬為81章。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

『陸』 道德經有多大本多少頁

不多,5000真言《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
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
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
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
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
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經》提
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為一種政治原則,「無
為」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儒家也講「無為而治」,如《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
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認為「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實則表達了儒家的
德治主張。使「無為而治」系統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為統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
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
是「道」,現實依據是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
具體措施是「勸統治者少干涉」和「使民眾無知無欲」。

『柒』 道德經全文一共多少章

不分章。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7)道德經共幾本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捌』 道德經有多少篇

《易經》與《道德經》是我國文化史上最早的兩部偉大哲學經典,先後編定於洛陽。《易經》基本上是集體創作的,是我國先民在與大自然的斗爭和社會生活過程中保存自我的預測記錄。它直接繼承了夏代的「連山易」、商代的「歸藏易」,前後大約千年左右,最後經周公姬旦於西周初年編定於洛邑成周。⑴《道德經》是一部個人著作,乃由東周守藏史老子創作,大體上成書於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之前的國都洛陽。⑵這兩部經典,「以其人格之偉大,思想之精深,遂乃皋牢百代,獨步千古,二千年來,百家群籍,浩如煙海,沿流溯源,幾乎無不以此二書為其本根,學者有志於中國哲學,固舍此莫由也」。⑶可見其影響的深遠了。

《易經》經文包括卦象64個,卦名75字,爻題384個768字,卦爻辭字數4000掛零,合計近5000字。歷來視其為一部古占卜書,「卦以示象,爻以示變,辭以明吉凶」,這說明「古者事必有卜,國家大事,悉以卜決之」。⑷「《易經》雖然以占卜書的形式出現,但卻堪稱我國哲學史上的第一本著作。」⑸

《道德經》是一部純真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第一部從宗教哲學中脫胎出來的哲學專著,全書分81章,5000字,故又稱《老子五千文》,又因其分道、德兩篇,故又稱《老子上下篇》,後人簡稱《老子》。⑹

《易經》與《道德經》的內容,均是通過對宇宙現象的仰觀俯察,歸納總結出來的,其共同的核心是事物總處於變動不居的狀態。這種狀態是由事物的正反兩種性質所決定。盡管《道德經》的出世晚於《易經》500多年,而它的思想體系源溯於《易經》是不可置疑的。《道德經》傳世之後,道家學派遂崛世而立。此後,儒家興起,而《易經》由於種種原因被列為儒家經典。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兩部經典到東漢早期道教創建時,已被列為道教重要典籍,後被三國魏在洛陽任要職的青年學者王弼(226~249年)分別注釋,成為一家之言,遂盛傳於世。今就這兩部哲學著作的共同點略析於後。

一、 關於宇宙本體論

《易經》是以「棥薄? -」二爻所組成的八個卦象來體現宇宙中的萬事萬物的。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實際上,可以合為四種物質:氣土水火。世上的萬物皆本源於此,而最概括的體現則為一代表陽,- -代表陰。陰陽相合,化生萬物。《易經》尊陰,直接繼承商代的易觀,所以稱「陰陽」。這「陰陽」卻被《易經》提出的宇宙本體的「道」所統帥。當代易家宋祚胤通過《易經·隨》的研究,揭示出「道」為《易經》的宇宙料本體觀。他一掃2000年來斷句之誤,對《隨》卦爻辭作了正確的斷句。《隨》卦九四爻辭說:「有孚在,道以明,何咎」,⑺三國魏的王弼和北宋的程頤對這條爻辭的解釋,基本上是正確的。但他們斷句為:「有孚,在道,以明,何咎?」王注為「心有公誠,著信在道,以明其功,何咎之有? 」程注為:「其至誠存乎中,是有孚也。其所施為無不中,在道也。唯其明哲,故能如是,以明也。復何過咎之有? 」宋對王、程之注稍有糾正,他的正確解釋是:「只是由於內心有『誠'存在,作為宇宙本體的『道'能能夠彰明,從而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於是什麼壞事都能夠避免了。」⑻而《履》卦九二爻辭:「履道坦坦,幽人貞吉」中的「道」,也應作為宇宙本體的"道"的解釋才符合《易經》本意。而《易經》之《小畜》和《復》兩卦中的「道」才是按「道路」的「道」講。⑼《易經》中的「道」作為宇宙本體是在不起眼的爻辭行文中提出的,因此雖引起後來的王、程二位學者的注意並予以闡揚,但因他們的釋文欠明,所以又被淹沒了,最能根據《易經》探頤索隱、鉤深致遠並獨創一家的要數春秋學者老子了。

『玖』 道德經到底有多少版本

正常來講是來3個。
一是傳世本,就自是自古流傳在民間的本子。
二是1973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帛書甲乙本(光是出土的這兩個本子就是2個版本了,沒有分章,德經在道經之前)。
三是1993年郭店楚墓竹簡本(這個版本更古老,但是沒有完整篇次,更像是摘抄本或者是草稿本)。

『拾』 道家鼻祖老子的著作共有幾本都叫什麼

老子
老子(約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 (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

http://bk..com/view/2237.htm

熱點內容
icu護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5 02:19:18 瀏覽:200
民法哲學研究 發布:2025-02-05 02:09:11 瀏覽:464
注會備考攻略2020經濟法 發布:2025-02-05 01:37:32 瀏覽:409
吉安市安福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5 01:30:40 瀏覽:65
深圳律師合作 發布:2025-02-05 01:02:09 瀏覽:147
經濟法自考論文選題 發布:2025-02-05 00:39:48 瀏覽:539
刑事訴訟法183 發布:2025-02-05 00:31:10 瀏覽:803
民法典實施日 發布:2025-02-05 00:19:43 瀏覽:379
businesslaw經濟法 發布:2025-02-05 00:15:55 瀏覽:721
中學生法律知識漫畫 發布:2025-02-04 23:56:24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