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關於法治的摘要

關於法治的摘要

發布時間: 2022-02-16 07:53:44

1. 求一篇《人治和法治》的論文,1500左右,要有摘要,關鍵詞和參考文獻

http://wenku..com/view/af14a00f7cd184254b353500.html

2.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摘要

法治的解釋有很多,但最有價值的就是公平公正,人類世界是個充滿矛盾的世界,個體的自由需要團體的維護,而團體是由各種個體構成的,所以便會產生來自不同個體自由意志的沖突,因此就需要有效的方法去協調,這裡麵包括有各種機構律法的擬定,對於國家而言,讓民眾理解法治的目的更加重要,人民明白到個體利益與國家利益相互依存的關系,才會真正去學法守法,而這樣的法治才能長久。能理解這些,法治也就成為信仰了。只要能達到公平公正的目的,法治人治這些概念其實沒什麼好探討的。而對於鑽空子的人,就更不重要了,律法只是手段,而不會是信仰。

3. 關於法治內容

第十三章法與社會
第一節法與社會的一般關系

一、法與社會的相互作用

第一,社會是法律的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

社會是法律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律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第二,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整器。

法對社會的調整,首先是通過調和社會各種沖突的利益,進而保證社會秩序得以確立和維護。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對社會的調整手段主要有三種:即法律、道德和宗教。

當然,法律不是萬能的。

首先,在某些社會關系領域,法律的控制不是唯一的手段,或者說不是最佳的手段。

其次,我們還應當看到:徒善不足以為 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所以,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其意義絕不僅僅在於號召民眾守法,更重要的還在於教育民眾用法。只有人人都善於使用法律,法律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二、法與社會和諧

【當代中國法律在建構和諧社會中的地位】

黨中央提出了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 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和諧社會不可能自發地實現,有關和諧社會的價值理想需要一系列方針和措施來體現,其具體要求也 必須通過有效手段來實施和保障。

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必須藉助於法律制度的推動和保障。

首先,和諧社會的原則精神與基本目標和要求不僅涉及個人與社會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復雜的利益關系,而且還關繫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們必須上升為國家意志,轉化為法律,通過法律來體現,以獲得全體社會成員的共識。

其次,由於涉及上述復雜關系,和諧社會的原則、目標和要求在實現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來自各個方面的干擾甚至破壞,這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總之,和諧社會離不開法,法也離不開和諧社會的建設。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第一,法對於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和基礎,社會 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體現和保障。

第二,法通過確認並保障正義標準的實現,協調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

第三,法可以為誠信友愛的實現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第四,法為激發主體的活力創造制度條件

4. 法治原則的內容

中國的法治原則的具體內容有:(1)在序言中鄭重宣告中國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國家,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確認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政黨、團體、組織和個人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在總綱中明文規定:"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2)在"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中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等。(3)在國家機構中規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不受社會團體、行政機關和個人的干涉。
拉茲提出的法治八項原則:(1)法不溯及既往,應公開明確;(2)法律應相對穩定;(3)特別法的制定應受公開、穩定、明確的一般規則指導;(4)保障司法獨立;(5)遵守自然正義原則:公開審理、不得以偏見司法;(6)法院應對於其它原則的執行握有審查權,即審查議會和行政立法等;(7)法院應易於接近:省時省錢;(8)預防犯罪的機構在行使裁量權時不得濫用法律。《人權與公民權宣言》提出的法治原則的內容主要有:(1)法律目前人人平等;(2)未經審判不為罪,法律不得溯及既往;(3)未經正當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權利和自由,憲法所未列舉的權利應為人民保留;(4)國家機關不得行使法律所未授予的職權;(5)司法獨立;(7)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律,任何法律、法令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8)國家機關之間應嚴格實行分權。

5. 法治原則主要有哪些內容

法治也稱「法的統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國家事務法律化、制度化,並嚴格內依法進行管理的一容種國家組織原則。其核心內容是:依法組織和治理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任何機關、組織和個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與法治對立的主要是人治。凡是法律權威高於個人權威的都是法治,而法律權威屈從於個人權威的則是人治,法治和人治絕不可能結合起來的。法治一詞並不意味著只是單純的法律存在,它是要創造一種法律的統治而非人的統治,也就是說,法的權威高於人的權威,由法律支配權力才是法治的根本。

6. 關於法治的經典事例有哪些

1、陳毅制定「入城守則」

1949年5月24日夜裡,上海街頭響起半夜激戰的槍聲。第二天,天蒙蒙亮,市民們小心地打開一點門,從門縫里望出去,只見馬路兩側,整齊地躺滿了抱著槍,合衣而睡的解放軍戰士,市民們感到奇怪,「這些軍隊怎麼和以前不一樣的呢?」

不一會,市民們開始走出家門。他們看到戰士已經起來了,有的在洗漱,有的在吃飯,吃的是饅頭、鹹菜。於是,不少市民拿出熱水瓶,給戰士們倒開水。戰士們笑嘻嘻地搖著頭,謝絕了。

天大亮了,「解放軍露宿街頭」,「解放軍秋毫無犯」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上海,市民蜂擁上街頭,歡迎人民子弟兵,慶祝上海獲得新生。

原來上海大戰役打響前,陳毅就讓秘書長起草了《入城守則》,為接管上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7. 關於法制的事例

以下為法制的事例:
案例一:
一天晚上,某縣中學的4位學生,傍晚闖進了城郊某中學的男生寢室里,掏出匕首威脅並毆打宿舍學生,共搶劫200餘元。由於受害學生報案及時,

8. 法律的明確性論文摘要

法律的明確性指法律規則要做到具體、確定,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便實現可預期的效果,人們便可依此實現生活的法律規劃,此乃法律之為法律的本質屬性之一,我們也深信不疑。法律廣義上分為成文法和習慣法,這里主要探討成文法,對此有兩點可做學理上的探討:一是法律真能做到明確性?(或者說能做到多明確?);二是當法律做到明確性就一定符合立法的效用預設嗎?
先談第一個問題,一切事物的存在都需由語言所表述才能建構其本體上的社會意義,法律亦不例外,公平、正義、秩序、效率等價值的表達同樣需由語言成其為載體。在語言學上,語言本身是一個抽象的符號系統,索緒爾把語言理解為「所指」與「能指」的結合體,二者的關系並非一對一的線性必然,而是不特定的任意安排。所指即語言所指向的實體對象,而能指是形式上的語音符號,二者的組合具有隨意性,並無規律可言,例外的是擬聲類詞。當然,語言也具有社會性,受到文化習慣、思維方式等的制約而成為社會普遍意識的共同定義,但這不足以顛覆語言作為抽象符號的本質任意性。法律由語言符號所表徵,自然就不能完全建構出我們力圖達到的語言「所指」上的定向。也就是說,語言的內在不確定性和開放性註定使我們所期望的法律內涵得不到預設的表達,以致法律適用在實踐當中經常得不到明確的回應,這也是法律由語言表徵造成的必然缺陷,或者說是制定法的一個不可治癒的先天性疾病。習慣法在這方面則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並非由語言所表徵,而由言語和行為所承載。語言和言語是兩個不同的語言學概念,「言語是個人運用自己的機能時的行為,它運用的手段是通過社會慣例」(索緒爾語),即言語是具體的變化的,它能有效地承載起習慣法則在人們共識中的解讀,從而使法律得到基本沒有歧義的運用。由此可見,法律要真的做到明確性實非容易,或許正因做不到我們才呼籲要去做,但二者卻是一個悖論,我們要做的只能是盡可能地接近明確。
再看第二個問題,對此可先舉例明之,假若我們搞個招聘啟事,明文規定身高170cm以上,要有2年以上工作經驗,如此等等,盡可能細化條件以做出最有利的篩選。然而這樣的規定具有一定的缺陷,假若某人非常優秀正是我們所需之人,卻因身高為169cm或一年零10個月工作經驗的細微差別而被硬性條件所排除,這豈非遺憾,我想這也違背了我們招聘人才的初衷。既然如此,我們何不規定為中等以上身材或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等較模糊的條件,從而加大對人才的網羅范圍,因為主動權依然在我們手裡,我們照樣可以把不需要的人排除而只留下最心儀的對象(當然這可能招致波斯納的懷疑,因為這樣處理涉及經濟學意義上立法成本的增加,在此不論)。我想,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或有些清楚了,法律的明確性或許不一定符合我們做出立法設計的意願。正因如此,法律在規定時同時賦予了法官較大的自由裁量權,並經常冠以「其他 ……」作為可能出現例外的口袋條款,這不正是法律對自身無法做到明確性的默認?
「一方面,法治表示對法律的確定性和穩定性的需求,以便人們得以相應地規劃和組織他們的安排;另一方面,法治又強調需要法律得有某種靈活性並且能夠讓自身適應公共觀念的變化。「正如沃爾克這句話所言,法律本身就是一個邏輯矛盾體,既強調明確性又不排斥模糊性,二者的內在緊張關系是法律自身固有的悖論。當然,這樣一種內在沖突或許也為法律提供了一種發展的契機。

9. 關於法治的經典事例

清朝末期,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規定了臣民的義務和權力 中華民國建立時,頒專布了臨時屬約法,那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對袁世凱的權利進行了約束。還提出了五權分立,國民的權利等等。 在1922年,國民政府收回了部分關稅自主權,在1943年完全...

熱點內容
icu護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5 02:19:18 瀏覽:200
民法哲學研究 發布:2025-02-05 02:09:11 瀏覽:464
注會備考攻略2020經濟法 發布:2025-02-05 01:37:32 瀏覽:409
吉安市安福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5 01:30:40 瀏覽:65
深圳律師合作 發布:2025-02-05 01:02:09 瀏覽:147
經濟法自考論文選題 發布:2025-02-05 00:39:48 瀏覽:539
刑事訴訟法183 發布:2025-02-05 00:31:10 瀏覽:803
民法典實施日 發布:2025-02-05 00:19:43 瀏覽:379
businesslaw經濟法 發布:2025-02-05 00:15:55 瀏覽:721
中學生法律知識漫畫 發布:2025-02-04 23:56:24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