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發展的一般規律

道德發展的一般規律

發布時間: 2022-02-16 09:10:27

『壹』 教育333品德發展的一般規律是

後裔品德發展的一般規律,是首先你要進行一些道德方面的知識的傳授,然後通過學生的理解和使用,從而促進他們的道德水平的提升。

『貳』 簡述個人道德發展階段

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出生~3歲)。

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3~7歲)。

第三階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7~12歲)

第四階段:公正階段(11~12歲以後)。

科爾伯格的道德階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徵。

1、道德發展的各階段都是一個「結構化了的統一體」,一個有組織的思想系統。

2、每一階段的核心特徵標志著階段與階段之間的質的差異。

3、這些階段形成一個自然的連續順序,在發展過程中,新的階段從前一階段中發展出來,因而是舊與新的綜合體。

4、每一個體都是為建立他自己的綜合體積極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個社會文化所規定的現成模式。

(2)道德發展的一般規律擴展閱讀:

帶有沖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合於促進個體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兒童通過對假設性道德兩難問題的討論,能夠理解和同化高於自己一介階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於自己道德階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的小組討論是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

德育也象智育一樣,應該以促進兒童對道德問題和道德決策的積極的思維為基礎。兒童的品德是一個發展過程,兒童是從道德判斷和道德推理中逐漸理解道德的。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促進兒童道德推理的發展。

兒童道德成熟的標志就是能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是服從周圍成人的道德判斷。

基於這一道德教育觀點,科爾伯格認為,在學校道德教育中應該經常給兒童提供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兩難問題,引起他們的討論,激發他們向更高的道德階段不斷前進的願望和動機。

『叄』 道德的發展規律

道德的發展規律:

A、道德發展有其自身的相對獨立性。

B、道德進步是一個曲折前進的歷史過程。

C、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不斷進步。

道德發展是個體心理發展的一個方面。個體認識社會倫理道德規則和准則,形成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過程。既受到個體周圍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也受到個體的成熟和認知、情緒發展,特別是其從事的交往和道德活動的制約。

(3)道德發展的一般規律擴展閱讀:

科爾伯格的道德階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徵。

1、道德發展的各階段都是一個「結構化了的統一體」,一個有組織的思想系統。

2、每一階段的核心特徵標志著階段與階段之間的質的差異。

3、這些階段形成一個自然的連續順序,在發展過程中,新的階段從前一階段中發展出來,因而是舊與新的綜合體。

4、每一個體都是為建立他自己的綜合體積極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個社會文化所規定的現成模式。

兒童道德成熟的標志就是能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是服從周圍成人的道德判斷。

人際關系和諧協調的或(願做一個)「好孩子」的定向階段。好的行為就是幫助別人、使別人愉快、受他人贊許的行為。這很大程度上是遵從一種老看法,就是遵從大多數人的或是「慣常如此的」行為。

『肆』 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規律有哪些

學生發展的規律: 1,順序性和階段性 要求教育工作:循序漸進,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版,由具體到抽象,由低級到高級.同時權,要求考慮各 階段教育的銜接. 2,穩定性和可變性 要求教育工作:在一定時期內,教育內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要根據時代特徵,地域特點, 文化特點,不斷革新教學內容,方法,以適應社會和人的發展. 3,不均衡性 要求教育工作:教師要把握其發展的關鍵期,不失時機地採取教育措施,使其獲得最佳發展. 4,個別差異性 要求教育工作:深入了解每個個體的身心發展狀況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整體性 要求教育工作:教學要著眼於學生的整體性,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注意做到認知因素與非認知因素,意 識與潛意識,科學與藝術的統一.

『伍』 人類道德的發展規律是什麼 為什麼是這種規律

人類道德發展率是什麼?為什麼有這樣的規律?只要是人類都有這樣的規律。

『陸』 簡述道德發展的規律是什麼

道德發展有其自身的相對獨立性;道德進步是一個曲折前進的歷史過程版;道德發展的總權趨勢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不斷進步。

前道德階段指兒童從剛出生到3歲的階段,皮亞傑認為這一年齡時期的兒童正處於前運算思維時期,他們對問題的考慮都還是自我中心的。

(6)道德發展的一般規律擴展閱讀:

對這一發展的具體過程.不同學者看法各異。其中非階段論者(如哈茨霍恩和M.A.梅)認為兒童的道德行為是情境性的,沒有發展階段可言。階段論者(如,格塞爾、弗洛伊德、皮亞傑和科爾伯格)則認為,兒童或個體的道德發展與其心理發展的其他方面一樣存在一定的發展階段。格塞爾提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每五年循環一次的發展過程。

在第一階段歲~5歲)中,兒煮初步形成所有基本的道德態度。在以後的第二階段(5歲~10歲)、第三階段(1()歲~1 6歲)中,兒童只是進一步發展第一階段已經形成的基本道德態度,使它們更為精細和完善。

『柒』 道德的歷史演變和發展規律是什麼

這個問題太大了,簡單說,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思想道德就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受經濟基礎的反作用,至於發展規律,自然是趨於,理性全面和更高尚。

『捌』 論述道德發展的規律性。

道德發展的規律性 道德發展變化與社會生活的發展
變化的內在聯系,以及由此決定的道德自身的矛盾
運動過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倫理學所研究的一個重
要問題。歷史唯心主義者或是認為道德是永恆的,根本不
存在什麼發展變化的問題,或是認為道德是純主觀的東
西,是人的情感的產物,而人的思想情感變化多端,因而
道德變化無規律可言。黑格爾雖然探討了道德進步的必
然性,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思想,但是他講的道德進步實質
上是絕對觀念的發展變化。歷史唯物主義認為,道德起源
於人類社會生活的客觀需要,起源於人類最初的生產活
動。道德在本質上是由人們的經濟關系、生產方式所決定
的,是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反映和服務於社會存在的。
而人類社會是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變化的,經濟關系、生
產方式都是按照客觀規律發展變化的。因而,道德也必然
是有規律地發展變化的。它從多角度、多側面揭示了道德
發展的規律。
道德最初是從人類的勞動生產過程和人自身的生產
過程中產生出來的。人類兩種生產的不斷發展,社會生活
的矛盾、各種社會聯系越來越復雜,就使得最初存在於原
始人中的調節矛盾、維持正常生活的天然秩序,不適應發
展人類兩種生產的需要。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有一種新
的藉以協調自己戰勝自然的規范,這就是最初的道德,即
原始人的道德。由於當時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必須結成
某種集體,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相互協作,團結友愛,盡
心竭力維護集體,而沒有自私自利的觀念與行為,以維持
大家的生存。這就構成了原始人道德的基本特徵。原始人
的道德觀念和規范包含在風俗習慣中。隨著分工的出現,
私有制產生了。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的
道德觀念和規范亦隨之產生。人類進入了階級社會以後,
原來統一的社會分裂為相對立的階級,統一的道德也分
裂為階級道德。階級社會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
本主義社會三種社會形態。這三種社會形態有某些相同
之處,反映在道德上,構成整個階級社會的道德與無階級
社會道德的根本區別。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是社會主義
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它要求改
變與幾千年的私有制相適應的道德觀念與道德規范,建
立起與公有制經濟相適應的新的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
這種道德觀念和道德體系的核心就是集體主義原則。以
往的階級道德將逐漸地被統一的社會主義道德所取代。
將來隨著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過
渡,道德也要發展到更高的階段。縱觀人類道德發展的歷
史,就是由統一的道德發展到階級社會的階級道德,隨著
階級的消滅,全社會乃至全人類的道德又將取代階級道
德的過程。這是人類社會道德發展的三個階段。道德的進
步與每一社會道德生活中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對社會經
濟關系的進步與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一種反映。
在階級社會,道德的發展變化是直接受階級斗爭、政
治斗爭影響的。從根本上說,階級斗爭都是為了維護本階
級的利益。道德在原始社會是為了維護氏族集體的利益。
到了階級社會,各階級的道德不僅是它們實際經濟地位
的反映,同時也是適應維護本階級利益的需要產生的。它
的使命之一就是維護階級的利益。在這方面,首先是統治
階級為了統治被統治階級,拚命完善自己的道德體系,拼
命在全社會灌輸、宣傳和普及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念和道
德規范。他們運用手中的權力,向全社會進行道德的教
育,對被統治階級實行思想統治。中國的封建道德在兩千
多年的時間里,發展得十分完備。被統治階級在道德上一
方面受到統治階級道德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有自己本階
級所獨有的道德觀念與道德理想。他們反對剝削階級的
斗爭,也會促使本階級的道德隨之迅速發展。正如列寧所
說:「革命能迅速地把人們團結起來,能迅速地使人們受
到啟發」。(《列寧全集》第9卷第41頁)道德發展的這一規
律,對於新興的剝削階級也是適用的。資產階級反對封建
貴族斗爭的年代,正是它的自由、平等、博愛的道德觀念
和它的個人奮斗、個人主義的道德原則迅速普及、蓬勃發
展的年代,也是它取代壓抑個性、禁錮人慾、否定人的價
值的封建道德的年代。階級斗爭、政治生活對道德發展的
影響,更為直接和迅速。恩格斯說過,在歷史上「每一次革
命的勝利都引起了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巨大高漲」。(《馬克
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223頁)相反,政治上的黑暗、腐
敗也直接會使社會的道德風尚衰退。
道德發展的過程十分復雜,善與惡交織在一起,相互
作用,曲折前進,其中充滿了矛盾。首先,道德的進步往往
既包含著進步的因素和方面,又包含著退步的因素和方
面。由原始社會發展為奴隸社會,人類在道德生活方面有
著不小的進步。許多野蠻現象,如民族之間的血族復仇、
食人風氣、血緣群婚等,到了奴隸社會之後都不存在了。
但是與此同時,人的私有觀念產生了,殘酷的剝削、壓迫
產生了,「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貪欲、粗暴的情慾、卑
下的物慾、對公共財產的自私自利的掠奪」出現了「最卑
鄙的手段——偷竊、暴力、欺詐、背信」也產生了。與起原
始社會的純朴的道德相比,這是極大的退步。而且這種現
象一直存在了幾千年,直到現在還束縛著人的頭腦。其
次,階級社會的幾個剝削階級的道德都經歷了一個由進
步到落後的過程。當剝削階級處於革命時期時,它作為先
進的生產方式的代表,其道德觀念、道德理想具有進步的
意義。同時,統治階級與其他非統治階級在這一時期也有
著較多的共同利益。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某一統治階級所
代表的生產關系走向落後的時候,其道德也將隨著它所
依賴的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的落後而變得落後,成為整個
社會進步的障礙。隨著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新的道德逐
漸取代舊的道德,舊的道德終將被人民普遍拋棄。再次,
歷史上勞動人民道德的進步也充滿著矛盾。由於受剝削
階級的剝削與壓迫,他們有自己本階級的特有的道德觀
念與道德理想。但是他們又受統治階級的奴役,又會接受
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念。有些人還會因為生活條件與勞動
條件的惡劣沾染一些惡習。只有當他們在與敵對階級斗
爭的過程中,真正認識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的時候,勞動
人民的道德才能得到發展。恩格斯曾指出:「在偽善地掩
飾著工人的奴隸地位的宗法關系下,工人不能不仍然是
一個精神上已經死亡的、完全不了解自己利益的十足的
庸人。只有當他和自己的僱主疏遠了的時候,當他明顯地
看出了僱主僅僅是由於私人利益、僅僅由於追求利潤才
和他發生聯系的時候,當那種連最小的考驗也經不起的
虛偽的善意完全消失了的時候,也只有在這個時候,工人
才開始認清自己的地位和利益,開始獨立地發展起來,只
是在這個時候,他才不再在思想上、感情上和要求上象奴
隸一樣地跟著資產階級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第408一409頁)
道德的發展除受到社會生產方式的制約,受到階級
斗爭、政治生活的影響外,還直接受到文化、教育及上層
建築其他因素的影響。特別是文化和教育,文化教育越發
展,人的文明程度越高,道德觀念、道德情操等就越發展。
上層建築中的法律、宗教等與道德處於相互作用之中,對
社會的道德生活也會起作用。

『玖』 道德發展和進步的規律主要有哪些

社會發展一般說來是經濟的發展,一般先有經濟發展,後有道德,比如說過去人像食,就是應該經濟不發達啊,經濟是道德發展的基礎,有了經濟才能有道德,同樣道德也影響經濟,如果經濟上去了,道德沒有相應的提升,那麼道德會約束經濟的發展。

當的行動就是滿足自己需要的行動,偶爾也包括滿足別人需要的行動。人際關系被看作猶如交易場中的關系。他們相互之間也有公正、對等和公平的因素,但往往是從物質的、實用的途徑去對待。

所謂對等,實際上就是「你對我好,我也就對你好」,談不上什麼忠誠、感恩或公平合理。兒童一心想自己的需要,但體會到別人也有正當的需要。從而他有時願意為滿足各個方面的需要以平等的方式去「作出妥協」。

(9)道德發展的一般規律擴展閱讀:

科爾伯格的道德階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徵。

1、道德發展的各階段都是一個「結構化了的統一體」,一個有組織的思想系統。

2、每一階段的核心特徵標志著階段與階段之間的質的差異。

3、這些階段形成一個自然的連續順序,在發展過程中,新的階段從前一階段中發展出來,因而是舊與新的綜合體。

4、每一個體都是為建立他自己的綜合體積極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個社會文化所規定的現成模式。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

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道德定律與自然定律或邏輯定律不同,它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確定的定律,這是由於道德定律對應的題材本身的不確定性造成的,所以也有人因此懷疑道德定律是否存在。

『拾』 個體品德發展的一般規律

1、品德發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是主體在活動和交往的基礎上自我建構的結果。[兒童是現實的社會的人,他以他的活動與交往同外界建立不可分割的聯系,構成自己的生活環境。生活和交往的范圍擴展和方式的日益多樣化,他同外界的聯系關系也日益豐富。]
2、個體的品德發展是在其內部矛盾運動的過程中實現的,內部矛盾是促進品德發展的直接動力[品德發展來自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來自生活主體的活動和交往,但是,通過主客體的互相作用以促進品德的發展並不是無條件的,不是任何活動和交往都有益於品德的發展。]
3、個體品德的發展是品德各要素協調統一的發展。[兒童的品德是作為一個結構而存在的。雖然品德由哪些要素構成,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人認為,由三要素構成,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另有人認為,由四要素構成,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4、品德的發展是有階段的連續發展過程,是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主要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哈特肖恩和梅)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無任何規律性可循,不存在不變的發展模式,也無什麼固定發展階段。兒童的道德品質諸如誠實之類是有情境性的,在兒童的行為中並無一種普遍的、一貫的誠實品質。第二種意見則認為,所謂發展也就是成熟,如果說這種發展可以劃分為階段的話,那麼,也只存在由於成熟而自然帶來的量的增加,並無階段間質的差異。第三種意見(皮亞傑、科爾伯格)則認為,兒童的道德不僅是發展的,而且是有階段的,各階段間有著本質的差異][如果是簡答題就不答括弧內的]

熱點內容
經濟法自考論文選題 發布:2025-02-05 00:39:48 瀏覽:539
刑事訴訟法183 發布:2025-02-05 00:31:10 瀏覽:803
民法典實施日 發布:2025-02-05 00:19:43 瀏覽:379
businesslaw經濟法 發布:2025-02-05 00:15:55 瀏覽:721
中學生法律知識漫畫 發布:2025-02-04 23:56:24 瀏覽:968
法律服務護航產業占 發布:2025-02-04 23:31:48 瀏覽:366
法院審判部門 發布:2025-02-04 22:39:56 瀏覽:385
法治宣教外包 發布:2025-02-04 22:30:31 瀏覽:541
肛門周圍長猴子土方法治療 發布:2025-02-04 22:22:02 瀏覽:805
政府制定規章的程序 發布:2025-02-04 21:28:54 瀏覽: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