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道德經
❶ 請問「道德」一詞 出自哪裡
是。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回老子說:「道生之答,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❷ 道,法,術,器,勢在《道德經》中有原句解釋么出自第幾章還有 以道御術 出自哪一章
摘要 道,在《道德經》中有原句解釋:
❸ 陰陽五行理論最早起源於哪黃帝內經 道德經、周易出現的先後順序
「五行」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範》中,在《甘誓版》中是指「有扈氏威權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洪範》中則指出「鯀矱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它提出了為人們所用的以水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質和作用,但是它沒有觸及「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系。
「五行」在《洪範》中已被明確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認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時,已將「五行」認定為構成萬物的五種基質。在《左傳》中也存在著「五行」,在這里,他是被認為是「地之五行」與「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關的。
❹ 《道德經》的內容是不是大部份來自《易經》
最近有一種論調很流行,說《道德經》不過是《易經》的注釋;《道德經》所講的道德不過是《易經》的坤德。我聽後的第一反應:說這個的人不懂《道德經》。為什麼呢?三個原因:
三、太極圖之謎
太極圖據說出自於宋代道士陳摶,後經其弟子之手傳給大儒周敦頤。那麼就有一個小問題了,陰陽學說既然早在先秦就已經完善,為什麼它的闡釋圖直到宋代才出現?大儒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認為陰陽是由太極化生而來的。
❺ 三人萬物是來源於《道德經》嗎
不是,道德經中沒有這句話
❻ 老子《道德經》的驚天學問是從哪裡來的
我們都知道,老子寫了一本《道德經》,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書中蘊含的大智慧,至今無人敢說超越。那麼老子的智慧是從何而來的呢?《道德經》中到現在也不能說是過時的超前理論知識,又是從哪裡得到的呢?
有人說,《道德經》作者並非一人,很可能是經過久遠年代的積累,經多人之手匯總而成。所以這本書可以看成是「群眾智慧的結晶」;
也有人說,老子是周王朝的圖書館館長,有機會閱讀先賢遺留下來的寶貴書籍,經過老子總結而成《道德經》。所以這本書是學習前人而來;
更有人說,老子不過是閱讀了「百家之源」的《易經》,得到啟發,《道德經》不過是他學習《易經》的心得體會而已。然而在我看來,以上種種,都不過是我們在以「俗人」之心,度老子之腹罷了。
老子有言:「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因為人間大道不行,故而順天應道之人,才會「獨異於人」,總是表現的和世俗之人不一樣。如此,我們用與老子相背的俗人思維去揣度老子,又怎麼可能不出錯呢?世人難解《道德經》,原因也在於此了。
1、「群眾智慧」是個偽命題
《莊子》說:「如果道可以拿來獻給別人,人們就會爭著拿它獻給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們就會拿它送給親人;如果道可以說得清楚,人們就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傳給別人,人們就會爭著傳給自己的子女。然而上面說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如果一個人心中沒有正確的對道的認知,那道就絕不會駐留在他心中;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道的規則,那道就絕不會在他身上呈現。」
有道的人,難以把得到的道獻送給別人;有智慧的人,難以把擁有的智慧贈送給別人;有境界的人,難以把體悟到的境界轉送給別人。所以學生能從老師那裡繼承的,是知識,而非智慧。我們現在,見聞知識超越老子的時代太多了,但智慧,卻仍然難以超越。
「三個臭裨將,勝過諸葛亮」,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當然罷了。一個白痴是白痴,一萬個白痴仍然還是白痴,並不會因為數量的變化就引起質變,從白痴變成了智慧超群。
智慧既然不能繼承,也就說明,智慧並不會隨時間而累積;智慧既然不能因為數量的變化而引發質變,也就說明,智慧並不會隨人群數量而累加。所以「群眾智慧」的結晶,不過是個偽命題罷了。古往今來,讀過《道德經》的「群眾」無數,然而可有智慧超越了老子的?能讀懂就不錯了。
2、知識靠學習,開創靠智慧
我們常想當然地以為,一個牛人的背後,必然還有一個更牛的人來教授他。比如:諸葛亮很聰明,那他的師傅肯定更厲害;鬼穀子學究天人,那他師傅肯定是個神人;老子寫出了《道德經》,那他師傅又該是何等境界呢?
這種思維,其實很可悲。既然我們認為牛人都是由更牛的人教出來的,那麼潛意識中,也就認為我們的文化發展,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既然我們認為徒弟都是要比師傅弱的,那麼潛意識中,中國的老師是教不出比他更強的學生的,因為他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我忘記是在哪裡看到的了,說是中國有一個朝代,師生關系是相當之嚴峻。老師教你什麼,你就只能學什麼,學生要是去搞超出了這個范圍的東西,相當於欺師滅祖,是得不到學界認可的。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學生又怎麼不會一代不如一代?
因此,我們看到新的學說問世,潛意識就總會去想,他是從哪裡學來的呢?卻不去想這是不是他個人開創出來的。因為我們的開創精神和創新思維,已經基本上被磨滅的差不多了。
老子開創道家學說,他就一定是師從古人而得來的嗎?總想著承襲舊制,承襲古人,依賴所謂古聖先賢之餘蔭而生存,卻拒絕創造和更新,這與發冢盜墓的蠹蟲又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我們的祖先也都是這樣的人,那我們連漢字都不可能出現。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我們能學習積累的,只是知識而已。書籍、資料都可以存儲進電腦,但電腦卻不會創新,因為電腦不具備智慧。知識,靠學習;而開創,卻要靠智慧。
3、《易經》指導不了《道德經》
《道德經》來源於《易經》之說,相當荒謬,因為這種說法是根本不了解《道德經》的理論體系。《道德經》作為道家理論總綱,涵蓋了宇宙形成、萬物發展、治國、用兵、教育、經濟、藝術、技術、管理,乃至個人養生、修養心性,幾乎無所不包。正如尼采所說:老子思想「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而《易經》是在儒家作《易傳》之後,才具備了一定的哲學意義,而作為一種理論思想流傳下來。據傳《易傳》是孔子所作,但孔子是晚於老子的,因此老子又怎麼有機會去學習《易經》的哲學思想呢?而孔子自己,倒是有過幾次問道於老子的經歷。
《易經》早於《道德經》,但《道德經》全文只有一處提到「陰陽」,通篇沒有提到過《易經》。因為老子從來就沒有把自己局限在陰陽乾坤之內,而是在講「天地之母」的生生大道。老子之道,並非那「一陰一陽」之道。
按今人所說,《道德經》和《易經》都是在講天地之道,宇宙規律。但《道德經》所講的天地之道,上能適於治國安民,下能適於修身養性,兵法謀略、經濟民生,甚至宗教、藝術都包括在內。然而反觀《易經》,無論是從歷史事實來看,還是從它的理論本身來看,並不具備這么大的體量。
4、以天地自然為師
所以老子的學問是從何而來的?是以天地自然為師,經老子開創而來的。我們學習,需要讀文章,需要老師言傳身授。有悟性的學生,讀文觀畫的時候,常常就會有所領悟,引起共鳴。然而天地又何嘗不能言傳身授、作文作畫?
這天籟地籟之音聲,就是天地之所言;這日月山川之運行,就是天地之所行;這鳥獸魚蟲、山水林木,就是天地之所畫;這四季輪換,雨雪風霜,就是天地之所書。如果我們能與天地產生共鳴,就相當於擁有了一個最博學,最智慧的老師。
人類的行動力能比得上天地更強大嗎?人類個體的實踐,能比得上天地萬物的運作更豐富、更生動、更全面嗎?道行天下而成理,天地至理就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裡。老子所謂「天之道,?然而善謀」。「?然」,是展示得很明白的意思。天之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就明明白白地展示在天地間,但卻沒有人能謀算得過它。
所以天地自然,本身就是一個大大的資料庫,只要掌握了開啟它的途徑,就能從中得到無窮的知識,領悟無盡的智慧。老子所謂「不出戶知天下」,「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正是以此。
❼ 道德經第一章「故」字源於哪裡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西遊歸隱時,在秦國函谷關留下的文稿,距今有近2500年的歷史。由於歷史過於悠久,在流傳過程中,出現抄錯、意改等現象在所難免,因此形成眾多的版本。據統計,清代以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
現存最早的版本,是一九九三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村戰國楚墓發現的郭店楚墓竹簡版《老子》抄本,其次是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再次是2009年初由北京大學收藏的漢簡本,是漢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時期的抄本。歷史上流傳最廣的是三國曹魏王弼注《道德經注》和河上公《道德經注》,所謂通行本一般是以王弼《道德經注》為底本。目前學術界較受重視的是王弼本和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甲、乙本。如陳鼓應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譯》即以王弼《道德經注》為底本,並參照簡本和帛本進行修訂。帛本《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年來較受學者推崇。我們讀古文的依據,是越老的版本,越接近真實的原貌。
您說的第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這個「故」字,在帛書本、河上公本、王弼本都是有的,表示「因而」,是承接上面幾句話。因此,我的判斷是原文有「故」,所有沒有「故」字的,都是由於某種原因(例如疏忽)溜掉了。只不過,「常」字原來是「恆」字,因為避諱漢文帝劉恆的名諱,改為了「常」字。本句的句讀,也分兩種,一種是」故常無,以觀其妙「,可以理解為」常從『無』的角度,來觀照道的奧妙「;另一種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可以理解為」因此,摒除任何雜念(也就是所有先入為主的理念,已完全超脫客觀的心態),來觀照大道的奧妙。「。這兩種句讀的含義,都不影響對《道德經》的理解,因為老子的哲學,就是絕對純粹的客觀主義,以完全超脫冷靜的態度,來參悟自然之道。
您認為如何?歡迎關注我的網路百家號「經史原道」,裡面有《道德經》各章的詳盡解釋。
❽ 樓觀台,大道希夷是源於道德經哪一章
1、「大道希夷」,典出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
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按任法融大師解釋:「大道本是純粹、素樸、無色之元氣,又是清靜、自然、無形之虛空。故以目視而無色可見,是真色無色;以耳聽而無聲可聞,是謂大音希聲;用手捉摸而無物可得,是謂大象無形。」
2、白話: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
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8)源於道德經擴展閱讀
賞析
超脫於具體事物之上的「道」,與現實世界的萬事萬物有著根本的不同。它沒有具體的形狀,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它無邊無際地無古無今地存在著,時隱時現,難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義的物,是沒有形體可見的東西。
在此,老子用經驗世界的一些概念對它加以解釋,然後又一一否定,反襯出「道」的深微奧秘之處。但是「道」的普遍規律自古以來就支配著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要認識和把握現實存在的個別事物,就必須把握「道」的運動規律,認識「道」的普遍原理。
理想中的「聖人」能夠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可以駕馭現實存在,這是因為他悟出了「道」性。
參考資料
網路-《道德經》
❾ 直言來源於道德經嗎
1、當然不是,這個詞出自《國語》;
2、詳解:
直言,漢語詞彙。
拼音:zhí yán
指誠摯地和直率地說。語出《國語·晉語三》:"下有直言,臣之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