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的挑戰
㈠ 法學專業就業前景
法學專業就業前景:
從法律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來看,他們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能夠在檢察機關、審判機關、行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仲裁機構以及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服務工作。
法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非常廣闊,做警官、檢察官、法官、行政機關公務員;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務、做律師;到高校做法學教師;到研究所做法學研究者都是不錯的選擇。
而從能力和綜合素質來看,社會各界對法學人才的要求更高了。這種要求不僅局限在傳統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上,更多地體現在能力和綜合素質等方面。
「凡進必考」的政策是畢業生就業求職中的公平競爭、一視同仁原則的體現。而能否「過關斬將」,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就業競爭力。國家司法考試制度的的實施,便是法律專業畢業生從事相關職業必須首要攻克的「難題」。
(1)法學的挑戰擴展閱讀:
自2002年開始,從事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職業必須通過國家統一的司法考試,只有取得法律職業資格證書後才能從事這四大法律職業。而對於法律專業的就業形勢,隨著社會形式也在變化化。
在九十年代,法律專業畢業生在社會上比較搶手,社會需求旺盛,當時社會輿論也似乎一邊倒,法學是熱門專業似乎已是不爭的事實。加上辦學成本投入不大,於是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許多高校紛紛上馬興辦法律專業。
近年來法律專業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似乎是門庭冷落,一些學生紛紛抱怨社會需求的有限以及法學教育繁榮下面掩蓋的「泛濫」現象,一些法律專業畢業生甚至被迫放棄法律專業而從事其他工作。
㈡ 中國法律可以隨便挑戰嗎
你說指的參考對象是天下第一的李小朋友嗎?依據法律規定,十年以上,因為沒有材料,不好分析是否構成無期、死刑,但因其不滿18歲,量刑不可能上到死刑,甚至無期。
法律不是被挑戰的,法律是被遵守、被運用,以保障社會成員的權利、維護社會秩序,實現最大限度的自由、人權。隨便挑戰,就更說不上。
中國當前法律體系基本建立,但是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法律的作用好象是專政著的工具,用來對付他想對付的人或人群。這種觀點是否正確,難下置評,但有一點就是,無論是誰,挑戰法律,都沒有必要,也不值得。要不然,那些高官、巨富,畢竟有些還是被法律懲處了。
所以,結論是,法律不是可以被挑戰的,更不是可以被隨便挑戰的。中國法律,也是法律,不能例外。否則,將面臨極大的風險。天下第一的李小朋友就是力證。
㈢ 國際環境問題對於傳統法學特別是國際法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涉及到一些國家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問題,一般都是雙邊或多邊條約中國與國之間的約定,這方面應該有相關專著,建議你到國圖去找找看。
㈣ 法學難學嗎
其實也不太難。只要多看書。豐富自己的知識,還要有一個良好的口才。我們單位的司機是法學生。因為磕巴來我們這當司機了。
㈤ 「法治中國」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與歐美、澳洲相比,亞洲憲政和法治相對滯後,但近年來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也得到了長足發展。農歷大年初四,新加坡國立大學組織召開了「亞洲憲政的變化版圖」研討會。除新加坡本地學者和代表中國大陸的筆者之外,還有來自香港和台灣地區、韓國、印度、印尼等地的學者提交論文並發言。雖然這些國家和地區對我們來說或許不算起眼,但制度改革很有起色。在談論法治和憲政時,都有相當豐富的司法判例作為研究的基礎。「老牌」民主國家印度自不必說,不僅因長期作為英國殖民地而深受普通法傳統熏陶,而且1950年獨立並立憲後一直實行司法審查,最高法院的判例幾乎涉及所有領域的憲法問題,為印度基本人權保障立下了汗馬功勞。韓國和台灣地區則是在1987年幾乎同時轉型後,步入憲政和法治軌道,目前也已產生了相當豐富的憲法判例;從羈押陳水扁或彈劾盧武鉉總統這些引起國際關注的政治性案件中,足以看出司法介入國家生活的端倪。印度尼西亞則是隨著政治轉型到2003年前後才建立司法審查制度,不過從學者論文提供的判例看,印尼以及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法院已經產出了不少憲法判例,甚至對解決政教分離、族群和諧等憲法敏感問題有所作為。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孟加拉國等相對「落後」的國家也有值得探討的憲法判例,甚至連新加坡都有些許算得上憲法性案例的判決。 相比之下,中國大陸是亞洲最大及經濟發展最快的,卻至今連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憲法案例都沒有;2001年好不容易出了一個針對齊玉苓案(見下注)的批復,但是不僅「後無來者」,而且2008年底最高人民法院還以「已停止適用」的理由廢止了該案的批復。這樣,憲法進入不了人民的實際生活,難以切實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法律文本和現實差距越來越大,法學研究自然也就失去了基本素材。別人都在討論案例,我們除了孫志剛案、鄧玉嬌案、唐福珍案等個人悲劇或群體性沖突產生的社會事件之外,還能談論什麼呢?這些事件中有的確實就是法律訴訟,但司法判決卻沒有為解決問題提供值得探討的方案--相反,某些判決不僅沒有適當解決問題,反而是造成問題的根源,鄧玉嬌案、李庄案都是例子。因此,我們缺乏通過制度本身解決的成功事例,而至多隻能討論一些推動制度改良的社會事件;而這些事件本身就是由制度造成的,它們的存在正印證了制度實施的失敗。坐在憲政和法治都不那麼成熟的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學者中間,筆者仍不免感到一種發自內心的孤獨。 制度的問題並不是偶然的。筆者一直認為,除了新加坡這樣的個例外,威權主義國家不要說施行憲政,就連法治也很難實現,前蘇聯和東歐即為例證。因為無論政體性質如何,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對政府都存在一些基本道德約束,譬如都要求政府「以民為本」,或用我們過去的話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民本主義是所有政府的合法性基礎,而民主和專制的區別不在於政府的目的,而在於實現目的的手段,也就是對政府組成結構和權力行使方式的制度設計。威權國家因為缺乏程序意義上的民主正當性,因而尤其強調實質性「政績」以彌補合法性缺失。除了經濟增長、社會穩定這些可見的「政績」之外,一個主要標志就是立法成就。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法律看上去都相當漂亮,憲法規定一大堆的公民權利,看起來比美國憲法「先進」得多。但這些憲法和法律的承諾是不可能兌現的,因為一旦要「動真格的」,掌握國家權力的既得利益者就不幹了。 雖然憲政與法治可能對整個掌權集團來說長期有利,但是具體掌權者的理性是有限的。尤其是現代威權國家結合了民主形式和專制形式最糟糕的方面。對於古代世襲統治者,孟老夫子還能用「王者無敵」、「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套說教開導梁惠王之類的庸君;但在任期有限的現代國家,這一套就不管用了。憲法和法律在某些人手裡只不過是好看的門面,是不可能指望得到真正實施的。由此可見,所謂「潛規則」不只是中國現象,幾乎所有威權國家都有。而無論在前蘇聯或東歐還是在韓國或台灣地區,這種現象也都是在政治民主化轉型之後才有所遏止。所有上述國家和地區都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政治轉型之後才建立司法審查制度,台灣地區的大法官會議也是在轉型之後才開始真正發揮效用。民主是法治的前提條件,如果政府不通過周期性選舉等民主機制對人民負責,那麼即便政府主動推行的法治也可能是空中樓閣。 如果憲法和法律不能得到有效執行,制度內維權就成了一條死路。我在新加坡會議上提交的論文探討了中國近年來憲政發展的兩條路徑:一是自上而下的「官方路徑」,一是自下而上的「民間路徑」,但目前看來官方路徑已被堵死,民間路徑還是一條艱難曲折的「活路」。首先不可否認,體制內不乏銳意改革的開明人士,企求主動採取改良措施造福於民,或至少為自己的執政基礎增添合法性。這類自上而下的改革猶如「天上掉下的餡餅」,成本低而效率高,但不可靠。這也並不奇怪:既然上面施與的權利不是人民自己爭取來的,那麼上面收回也是順理成章之事。前面提到的齊玉苓案就是這么一塊「餡餅」,當時誰都沒有預期最高法院會下達這么一個瑕不掩瑜的批復,為司法審查制度的建構提供這么好的機會,也為法學界帶來了不小的驚喜、震動和樂觀,但最後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事實上,比齊玉苓案早兩年並為此案鋪路的司法職業化改革也基本上失敗了,而司法改革也是當時的最高法院自上而下推動的結果。當然,當時法學界有改革的呼聲,現在也還是有改革的呼聲,但由於沒有得到人民的廣泛認同和支持,法學精英的力量並不足以推動制度進步,司法改革終於停滯不前了。 官方路徑不通,並不意味著中國的制度無所進步。事實上,齊玉苓案兩年之後的孫志剛事件另闢蹊徑,那就是通過民間自下而上改革某些剝奪民生、激發民憤的不合理制度。從2003年孫志剛事件到2009年底的唐福珍事件,中國制度改良基本上都是沿著這條民間路徑:某個由來已久的制度(譬如收容遣送條例或城市拆遷條例)激勵官員濫用權力,長期濫用權力最終造成某起嚴重剝奪人權的惡性事件,經過媒體或互聯網報道產生了廣泛而激烈的社會反應,最終震動中央並促使其採取糾錯措施。媒體評出2009年中國的「十大案例」大都涉及公民「身體維權」,通過「開胸驗肺」、斷指甚至自焚等劇烈方式震撼社會良心,最終推動制度的有限進步,而公民之所以不得不採取代價高昂的「身體維權」,正是因為政府主動實施的制度維權之路走不通。 在制度環境未能改善的情況下,民間路徑是一條目前可行的維權之路,但是沒有政府主動參與,民間維權註定帶有根本局限性。一是維權成本極高,有時只有出了人命才可能吸引大眾眼球。二是結果高度不確定,目前維權成功的事例都帶有相當大的偶然性。孫志剛並不是收容遣送致死的第一人,唐福珍也絕不是因城市拆遷而自焚的第一人。在他們之前,早已有人因為這些制度而死,卻沒有得到媒體和社會的充分關注。更為根本的是,民間路徑其實不只是一條自下而上的單行線,而是一種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復雜結合,因為要在憲法和法律框架內維權,就必須得到政府配合,由此產生社會-媒體-中央-地方的諸多環節,而任何一個環節受阻都將造成制度改良無功而返。即便悲劇發生,也得通過媒體或互聯網自由報道才能產生影響,但如果言論自由受到控制,中央就無法知道悲劇發生和全國人民的呼聲;即便悲劇得到報道並產生反響,如果中央猶豫不決,改革措施還是無法出台;即便中央下達了改革舉措,如果地方陽奉陰違,玩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游戲,人民仍難以得到中央利民政策的實惠……最後,雖然透過一些案例,我們一路見證了中國公民法治意識的成長,但是公民意識本身並未完全成熟,例如李庄案即顯示相當部分的網民法治意識薄弱。民間路徑完全是靠公民推動的,但若公民自己的維權和法治意識不強,中國制度進步就失去了原動力。 中國是一個世界大國,理應至少在亞洲發揮「榜樣模範」作用,但是比較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制度現實,筆者不得不說中國未來的法治進步仍面臨相當嚴峻的挑戰。 【作者簡介】 張千帆,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㈥ 學法學是不是壓力很大
如果有哪個留學黨告訴我他在美國讀法律,合合菌一定是先膜拜膜拜再膜拜,這貨絕壁學神!而且是個很有耐心,對學術研究具有奉獻精神的學神!第二,我會向他表示深深的同情,因為在美國讀法律,實在是……太辛苦了!沒日沒夜的讀書背法律,人都要傻了。真的是心疼他們!
3. 對任何法律都抱有一種「神經質」的敏感
不知道你看過律師相關的美劇沒?裡面的那些律師好像真的是百事通,對什麼細節都能信手拈來。
美國的法學院相當重視學生們對細節觀察的培養。對法律一知半解的學生們是拿不到律師資格證的,只有那些對無論是憲法,州法,地方法都了如指掌的人才有望成為優秀的律師。
所以,法學院的學生們經常天數天地在圖書館里研究一個案子。
一名資深的法學院學者說,優秀的法學院學生們能對歷史上記載的所有重大案件倒背如流!法學院學生們,你們可以嗎?
4. 總有些親朋好友咨詢法律建議
但,法學院學生們並不樂意……
在法學院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好像懂得越多,反倒還越不自信了。
法學院的學生,因為長期學習一些很復雜,爭議很大的案子,在面臨一些小問題的時候反倒是有點兒措手不及,容易想很多。
而且,法學院的學生會學習到這么一件事:你給別人法律建議,你就得承擔相應責任。
了解到這一點的學生們,對於給親戚朋友們相關建議的這一事兒,就變得更猶豫了!不是不想給,是給錯了負不起責…
㈦ 法律全球化時代法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有哪些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的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據統計,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在改革開放之初(1979—1982年)累計為11.66億美元。以後逐年上升,進入20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