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無名
『壹』 「無名,萬物之」中「無名」怎麼解釋
歷史上有兩種解釋,修行者的解釋是------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那些做學問的標點是-----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兩個,我還是絕對認同修行者的解釋。道德經是部極為深奧的經典。裡面容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上乘策略。修行者是通過長年的實際修持,對天地人以及宇宙萬物運作的規律有著切身的感受,而不是做空洞的學問。
道德經這里說的名,其實就是『為』的意思。不是名狀。大白話說------萬物始於無。這個無,就是萬物產生之前的狀態------虛無。混沌。
虛無,為萬物之始。(那時世界還沒有誕生)。混沌初開,宇宙開始萌發,既是有,為萬物之母。
『貳』 道德經中的有名,無名究竟是什麼意思,不是很理解
liuhua
名可名,
【謂富貴、尊榮,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常名當如嬰兒之未言,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處石間,內雖昭昭,外如愚頑。】
無名,天地之始。
【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
【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
【有名謂天地。】
【天地有形位、有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
【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也。】
——【 】內為河上公解釋。
註:名可名,非常名。出現三個【名】。第一、第三【名】為老子哲學的重要范疇,指【道】的真相。第二個【名】是動詞,,指用言詞正確地表達概念。
『叄』 道德經第一張原文是什麼我在兩本道德經上看不一樣。一本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還有一本是
第一個正確(其實都行,古文講究會意)
第二個而且好像也不算錯!
『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出自哪本書《道德經》嗎
道經上篇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對於我們今天的人有什麼幫助呢?
第一,他帶來了大部分哲學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懷的對於大道的追求與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巔、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同性,是世界的本原、本源、本質、本體,是世界的歸宿與主幹。讀之心曠神怡,胸有成竹,有大依託,有大根據。
第二,他帶來了一種逆向思維、另類思維乃至顛覆l生思維的方法。一般人認為有為、教化、仁義、孝慈、美善、堅強、勇敢、智謀是好的,他偏偏從中看出了值得探討的東西。一般人認為無為、訥於言、不智、愚朴、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認為是可取的。他應屬振聾發聵、語出驚人之人。你可以不認同他,卻不能不思考他。
第三,他帶來了「無為」這樣一個命題、這樣一個法寶。他提倡的是無為而無不為,是道法自然,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是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的辯證法出神人化,令人驚嘆。他的透視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
第四,他帶來的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是感悟與思辨的結合,是認識與信仰的結合,是玄妙抽象與生活經驗的結合;是大智慧的無所不在,不拘一格,渾然一體,模糊恍惚。
『伍』 道德經"有是萬物之所始無是萬物之所母"是什麼意思
(有大概就是存在,萬物都是存在的,且存在的必然是事物,因此說)存在就是萬物之開始,(有生於無,因此說)不存在是萬物之母體
『陸』 道德經中的有名、無名究竟是什麼意思,不是很理解
只要是能夠被認識,被講述明白的東西都稱之為有名,只能感受到但無法訴諸於任何文字的東西稱之為無名。有趣的是無名本身也是指代一切虛無的東西的名稱,所以無名也是有名的特殊形式。
你能夠想像一下多邊形嗎?任何畫出來的多邊的形狀都叫有名,沒有開始的劃的東西叫無名。開始和未開始之先才是真正的無名,你能描述嗎?
『柒』 道德經——老子,為什麼不懂天地的法則哪裡的道道常無名!沒名字!
天地之道在於無常,也可稱易,曰清凈!
『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意思是
意思是:
「道」是可以進行論述和說明的,然而本文所要專門討論的「道」是「非常道」。
「名」是可以進行命名和稱呼的,然而本文所要專門討論的「名」是「非常名」。
「無名」可以認為是天地的開始。「有名」可以認為是萬物的來源。所以,可以用「常無欲」的方式去觀察天地萬物的「妙」也就是「小」,可以用「常有欲」的方式去觀察天地。
本段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一章,原文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為: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道」,它就不是永恆的「道」;可以用言詞說出來,不是永的「名」』。
「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源,從「無」中去觀察「道」的奧妙;經常從「有」中去認識「道」的端倪。「無」和「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稱。它們都可以說是很幽深的;極遠極深,是一切變化的總門。
(8)道德經無名擴展閱讀:
老子認為無形產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為更復雜的東西,從而產生了整個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動力,它產生了宇宙世界之後並沒有消失,並且存在於每一個事物之中。
因為道永遠和這個元氣的「一」在一起,萬物能夠發展、壯大、成功,就是要適應這種能量。老子認為每一個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夠發展就是使用了他內在的無形的宇宙動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狀態,事物的自然本性產生的外在表現就叫做自然。
「不學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自然而然,本來就是。每個事物生來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現就是這個事物的自然。在道家看來「自然」是萬物的最佳狀態,「道」通過萬物的「自然」表現出來。
另一方面《道德經》中的「道」可以與「德」聯系起來理解。《道德經》主要論述了兩個問題:「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
「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總論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後面大部分論述修道之「德」。道德經三字,提綱挈領,概括全文的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
『玖』 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里的有名指什麼
出自老子《復道德經》,道制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代表的是道,天地之始是由道而開始的。有名,是因為道為虛含,天地之間萬物之氣均為其所化,就象人不至虛而難窺其性, 物不至虛而難為造化(象特異現象中的搬運、飛物和其他一些改變物質常性的過程)。
這就是《易經》中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的由來。這 里所說的道,特別不能排開人這種包含萬物屬性的生物。 人的無和有在修為中的把握,也恰好是修真進道的通行證。
老子首先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它的涵義博大精深,可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也可從文學的方面去理解,還可從美學原理去探求,更應從哲學體系的辯證法去思維……
『拾』 《道德經》「無名無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什麼意思
無名無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德經第二句 名可名, 非常名。
當世內界還不存在的時候容一切都沒有名字, 沒有疑慮 沒有迷惑 沒有善惡 沒有好壞
後來聖人帶來了智巧, 而智巧被用在正途也用於邪道。 隨著智慧的出現,名出現了。。 隨即而來的是一個個名 比如「善惡」 「好壞」 「多少」 「上下」 「貴賤」
屈原天問第二問就是 上下未形 何以考。。 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