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人治還是法治的辯題
1. 人治與法治相比,哪個好
「法制」與「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治」則是一種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簡而言之,法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屬於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層面;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屬於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層面。與鄉規民約、民俗風情、倫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會規范相比,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法治與人治則是相對立的兩種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後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動性,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人的能動性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正是法治內在的本質要求。
法治與人治這兩種治理社會的理念曾經在古希臘同時並存。柏拉圖曾經熱烈主張的「賢人政治」實際上就是人治。他的基本立場是人治優於法治。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不是哲學家,則法治要比人治好。然而法治只能稱為「第二等好的」的政治,終究不如賢人政治好。亞里士多德在批評柏拉圖的人治論的基礎上建立起法治論。他明確指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應當說,西方社會的法治傳統發軔於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論。不過,在亞里士多德所處的奴隸社會里的法治和現代西方社會的法治顯然不是一回事,奴隸連人身自由都沒有,更遑論在法律面前與奴隸主平等了。根據英國法學家戴雪對於法治的經典定義,法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法律具有超越也包括政府的廣泛裁量權在內的任何專制權力的至高無上的權威;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須服從在一般法院里實施的國家一般法律;第三,權力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憲法性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實際判決上。」顯然,這樣的法治只能是啟蒙運動以來逐漸形成的。
在法律產生之前,當然也就沒有法制,更不會有法治,調節、制約人們社會行為的是風俗習慣、倫理道德,這樣的社會只能是人治社會。只有在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尤其是國家出現之後,法律才產生。但是,法制的產生,並不意味著法治的誕生。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法制並不必然地排斥人治,法制既可以與法治相結合,也可以與人治相結合。當法制與人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二位的,政府權威(在封建社會就是皇權)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為人治理念服務的。在那裡,調節國家行為的主要是政府權威,調節民間行為的主要是道德權威,法律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當法制與法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一位的,是一種超越所有權威,包括政府權威、道德權威在內的社會權威,法律成了所有社會群體、社會個人的行為准則。在那裡,政府權威源於法律權威,服從法律權威,道德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在法治社會里,法律權威源於大多數社會成員對法律的「合法性」的認同。所謂合法性,是指人們對法律或規則或制度的一種態度,是對有關規則的產生或有關規則制定者及其權威的判斷。正如英國法學家阿蒂亞所說的那樣,「只有當人們認為有某種道義上的義務遵守法律時,人們才有可能遵守法律。」所以,法治社會不僅是法治意識與法律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往往也是與民主制度相結合的產物請採納為最佳答案
2. 「人治」好還是「法治」好
對於一個社會來說,人治好還是法治好?恐怕如今沒有人不說法治好。但是我們現在說的是學術評價。 在學術評價中,所謂的「法治」,如今自然就是「量化」──單位時間內發表了多少SCI、EI、CSSCI論文、出版了多少專著(許多地方還要統計字數)、得了多少數量多少級別的獎項、拿到多少「課題」、入賬多少經費……,這些數據是「硬杠杠」,有了這些「硬杠杠」,往上一套,人人平等,似乎優劣立判。各種各樣的評估、申報等等,也都只看這些數據。這套做法近年愈演愈烈,許多有識之士都已經指出其種種弊端。然而維護這套做法的理由也很雄辯:你說這樣不好,那怎樣更好?! 當年梁啟超向清華校長推薦陳寅恪,校長問陳有何學位?,梁說沒有;問有何著作?梁說也沒有,校長表示,這就很難接受了。但梁啟超說,陳的論文,價值遠在我梁啟超的許許多多著作之上。校長相信了梁啟超的推薦,遂聘陳為導師。 在上面這個故事中,清華校長起先是打算「法治」的──講學位、著作之類的「硬杠杠」,但最後他卻採納了「人治」──人治者,信任某些個人的判斷力也。梁啟超學問深湛,名滿天下,校長認為他的判斷力是可以信任的。梁既享此大名,自己亦必愛惜羽毛,決不至於胡亂推薦。 沿著這個故事往下思考,我們可以看到「人治」和「法治」的兩種結果。 先看「人治」:陳寅恪之受聘清華,果名副其實,則在校長為用人有方,在任公為薦賢有力;如其名不副實,則在校長為用人不當,在任公為薦人失誤。校長即使想要推卸責任,至多隻能說一句「任公誤我」,作為校長,終究難辭其咎。 那麼如果某人有了學位和著作,受聘之後卻名不副實(這種現象如今太多了),又怎麼辦?我們能不能指責清華校長用人失當呢?也不能,因為他可以辯解說:他「硬杠杠」過硬,我怎麼能知道他會名不副實呢?學位是別的大學頒授的,著作是別的學術機構審查的,高學位而低能,學術著作中有水份,這些都非我個人之力所能左右,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全社會共同努力」,怎能專責我個人? 更重要的是,既是「法治」,聘任必經過某種委員會會議通過,通常,校長個人在這樣的委員會中也只有一票,這就更難要他承擔責任了。 在陳、梁故事發生的年代,在學術界實行「人治」是可行的——甚至可以說那時就是以「人治」為主的。但是現在的學術界能不能回到「人治」去呢?恐怕很難。周振鶴教授有名言曰:「現在是平庸的時代,是沒有大師的時代」,沒有大師,即使真想「人治」,恐亦不可得也。何況大師如今又很容易被指為「學霸」或「學閥」。 說到這里,我還是很想重復一遍當年梅貽琦的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現在這句話已經被人重復濫了(盡管經常有文字出入,甚至張冠李戴),許多大學校長也經常提提這句話。但是,很多人骨子裡其實根本沒有認同這句話。 為什麼?因為在量化考核中,「大樓」和「大師」的優劣是再清楚不過的:「大樓」可以「驗收」,可以「得分」啊!——「實驗室面積」多少多少平方米、「辦公用房」多少多少平方米……,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政績」啊!而「大師」算什麼?可以「驗收」嗎?可以「得分」嗎?「大師」不僅不能為量化考核作出貢獻,反而要花錢供養他,他還可能不聽校長院長系主任的話,我們要這種東西干什麼呢? 所以我們就遠離「人治」,依賴「法治」——就是量化考核。
3. 環保是人治還是法製作為辯題 從法制角度怎麼辯 我們是辯論隊的 請大神思考一下
再好的法制也要人來實施。環保應從源頭上進行治理,如燃油汽車必須從源頭上做到兩點:一是優質燃油二是優質發動機。再看鋼鐵火電等類企業能做到一點就足夠了,那就是將立式煙囪改造為卧式煙囪。所以說環保不是個人與單位的事,而是國家戰略層面的頂層設計。比如一件很小的事,一個發明家的發明只是他個人的辛苦,而這樣辛苦發明出來的東西過五關斬六將也很難運用到實際中。因為在別人的大腦中這都是空白。也就是說環保要扣好第一顆扣子,像優質燃油優質發動機已經得到了頂層的認可,在不久的將來即可實現。然而鋼鐵火電燃煤焦化石灰水泥等類使用卧式煙囪在頂層的思維中將長期處於空白狀態。再比如城鎮化應當提前考慮的環境問題:炊煙,噪音,光污染,由路麵粉塵造成的空氣污染等等。所以說環保是在法律保護下的人來進行治理的,法律保護什麼樣的人我們就會有什麼樣的環境。
4. 辯題:環境保護靠人治還是法治
人治
5. 到底是人治好,還是法治好
對比中西方現在以及歷史結論,當然是人治好,法治不人性。西方體系特別是西方現代政治,都是偏向人治型的法治,而中國自古以來都是重法治,不人性。秦朝因法而強,也因法而亡,因為秦法太繁復太具體,漢高祖入關中廢除一切秦法,只和百姓約法三章,這就是一種撥亂反正,重新回到人治的一面。但是中國自戰國確立法家思想以來,政治統治者為了方便御下,都喜歡嚴肅法律偏愛法治,這使自上而下形成了全國性的共識,這種中國特色的偏激的認識,現在仍然在毒害我們,一旦發生某些因為無法可依執法不嚴的事件,就會認為是法律不完善,需要繼續加強補充更多的法律條款,並繼續強調要法治,豈不知這種不斷加碼的法律,最後不過是秦法的翻版,最後必然是禍國殃民。
然而為什麼會這樣呢,中國明明一直是偏法治,卻還要加強法律呢?這就牽扯到中國法治的另一個特點愚民了,是法家都會推行愚民,讀過韓非子商君書就會發現,除了大量的以法治國的部分,其餘的中心思想就是愚民,只有百姓們變的愚蠢了,才會聽話更有利於統治者。所以讓你以為一切都是沒有法治的結果,為了讓你們生活的更好,需要更多的法律里加強法治,但是對普通百姓來說真的需要那些與自己日常只有一點關系,甚至毫無半點關系的法律么?答案是不要需要,那麼就給你灌輸不法治的壞處,人治的危害,借具體的事件增強這類刺激,以為所以的錯都是人治造成的,卻閉口不提人因何能治人,因為有法的存在,權實際無法制約人,能制約人必然是一個法,國王想殺人也得造個借口,無端殺人就會被指責,那個借口就是法,謀反啊不敬啊什麼的。所以人治沒有法治的殺傷力大,但凡極端法治的社會,必然是愚民的,民眾普遍自願要求法治,把不法治認為是一切錯誤的根源,人治的社會不會這樣關注個別人有沒有遵守法律,有沒有凌駕於法律之上,亦如人治的歐洲中世紀絕不會出現,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這種論調,因為貴族特權是常識,一律平等才奇怪?但是法治的中國就會很痛恨,因為法治的觀念深入人心,有人不遵法就會被指責,這也是偏重法治的一種現象,但是歸根結底法治,治的根本就是底層百姓,上層階級才是收益者,法律條款都是有利於上層階級,而奴役驅使下層民眾的,於是極端法治社會才會出現權大於法的現象,這不是人治造成的,恰恰是法治發展到極端的產物,法的根本就是統治管理百姓,由制權者解釋法律,人治不會讓法律違法人性,只有法治才會這樣,中國一直以來就是重法治,統治者鼓吹法治的好處,誹謗人治的不好。好好理解這個吧,不要被政治導向牽著走,繼續被驅使為愚民。
再完善的法律,也會有它的漏洞,會被刻意鑽盈變相發揮,法律再完善也解決不了現實中不斷增加偶發的問題,這就是個最簡單的熵增課題。
中國偏法治,法律太多太繁復,輕視人性化,這種狀況沒有改變。反過來看西方的法治,他們是偏人性化,也就是更趨向於人治。法律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執政者是民選產生的,也就是說這個人上台可以實現這部法律,下一個上台的或許就廢除了它。但是在中國這種情況就絕對不會發生,能否蕭規曹隨成了現任領導,考核下任接班者的必要科目,所以中國就是這種所謂的法治,法律條款只會越來越具體,越來越繁瑣,不重人性。不法官員鑽法律漏洞,藉助刻板的法律做事。到頭來再被歪曲成是這個官員人為的錯解法律,是人為的施政過失,同時也是法律出了問題,不完善。於是把這一結果以為是人治的不好,繼續增強完善法治,殊不知卻恰恰是刻板的法治導致的結果,這根本就是惡心循環。
所以,就我的觀點來看,人治好於法治。
6. 人治優於法治的辯論賽四辯的辯詞
一般一辯,二辯,三辯,四辯,就是你方提出的四個不同的問題,首先闡述表明己方觀念,然後開始反駁和提問。你直接說四辯,其他三個人的問題方向你清楚嗎?
7. 辯論賽 法治和人治哪個更重要
雙向結合的,在說的時候肯定不能直接否認對方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