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觀後感600
A. 六篇道德經讀後感八百字左右😊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一)
「無為」就是合道之為。通行本《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稱作「無」(無,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麼也沒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運行,布生天地和萬物。可見「道」就是世界產生、發展、變化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現在所稱的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無」是道的根本屬性。「無為」即是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採取的管理對策,是在對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有透徹理解後而採取的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無為」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境界。
那麼怎樣才算是「無為」?怎樣實施和推行「無為」?由於現階段對世間萬物及其客觀規律的認識還很有限,對這些問題也許還沒有準確一致的答案。但個人認為「無為」必有以下特點:
一、「無為」以平等為基礎。雖然用現代科學的眼光看,天下萬物因進化程度或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動物、有機物和無機物等的分別,但在老子看來,天下萬物都是由道產生的,它們既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貴踐之別。在天地和聖人的眼裡它們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都是一樣的、平等的。從人類社會的角度看,天下萬物有些是我們生活所必須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從某種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們都是道安排給我們的朋友,它們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為天地萬物一員的人,不能也不應該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其它萬物的生死。比如細菌會使人類致病,許多人都討厭它,但現代科學已證明如果地球上沒有細菌,動植物的殘體將無法分解,綠色植物將因缺乏養分而死亡,人類將無法從食物中得到營養,最後地球上的生命將會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沒有土壤等無機物,植物就沒了食物來源無法繼續生存,若沒了植物,食草動物就沒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沒了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也無法繼續存在。由此可見地球上的萬物是一個生命鏈條,每一個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們只能按道的要求與萬物平等共處。人和人之間也一樣,雖然膚色不同、語言各異、所從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區別,但在道這個母體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這個世界的平等一員。
萬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樣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樣是必然的結果,因為萬物是平等的,它們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規律即有各自的「德」。誰也不屬於誰,誰也不能命令別人該怎樣生活。世間萬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採取無為策略,讓萬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長、生活。
在一個合道的社會里,因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們在世間享有的權益(陽光、空氣、財富、權勢、自由、親情、健康、病痛、快樂、痛苦等的總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財富,你佔有的財富是少了,但你卻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樂,你的權益並沒有因此而減少;你搶劫得了許多錢,你的財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著警察,天天受到心靈的譴責而痛苦,你的權益也並沒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變這種均衡性,這是不符合道的准則的,長期看也是肯定辦不到。只有採取切實的措施來保護這種平等的權利,保障均衡的權益,才是社會長治久安的最優選擇。「聖人」正是透徹地理解了這一點,才順勢而為,採取「無為」的策略。
二、「無為」以加強個人修養和以身垂範為手段。「無為」就是按客觀規律辦事,就是不妄為、不胡為。因此,要推廣和實行「無為」就必須加強對客觀規律的研究和探索,以增加所採取對策的目的性和准確性。同時,更為主要的是要加強個人修養,做到以身垂範。要秉持「道德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慈」就是平等對待天下所有人,不分善、惡、美、丑都要照顧和關懷,象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儉」就是不甚、不奢,不佔有別人的資源和權益,天下人的資源天下人共享,天下人的權益天下人均分。要做到少私寡慾,多予少取。少私寡慾是前提,只有做到少私寡慾了,才可能多予少取;「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在一定的范圍內不提倡什麼,也不反對什麼,即不幹涉別人的自由,同時,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有了這樣的修為,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就會更深入、更全面,採取的管理措施才會更合道。
道布生了天地,衣養了萬物,但道並不佔有萬物,也沒有從中獲得一點私利,因為他不謀私利,所以道成了世間萬物的母體,它的功勞和功用才永遠不會失去。受此啟發,創建和管理一家公司也不能僅僅為了本公司的利益而巧取豪奪,所採取的管理措施必須要以有利於公司員工和合作夥伴的成長為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百年老店;同理「聖人」治國也不是為了個人或為某個小團體獲取私利,而只是為了保護萬物的平等權利,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是為了民眾生活得更自由幸福。只有以此為目的而採取的措施才是符合廣大百姓利益的措施,才是合道的「無為」政策。
三、「無為」以達至和諧為最終目標。實行「無為」就是為了達到人和人、人和環境、各環境因素之間的全面和諧。要實現這樣的全面的和諧。領導者除了前述加強個人修養外,在目前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還很有限的條件下,尤其要做好以下二點:一是善於傾聽百姓的心聲。「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處於第一線的「百姓」對客觀事物的接觸最直接,認識也最清楚,他們總結出的經驗往往也最接近客觀規律,他們也最清楚自己是不是得到合道的對待,他們的心聲往往也就是「道」的要求,「以百姓心為心」就容易按客觀規律辦事,是實行「無為」的捷徑。二是要當好調和萬物矛盾的「氣」。「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個世界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不光人和人之間,人和物、物和物之間都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陰陽),矛盾本是對立的、不可調和的,但因為(道向陰陽之間)沖填了「氣」而實現了和諧,由此可見「氣」是調和矛盾、實現和諧的關鍵。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二)
天地無名:天尊地卑,天虛地實,虛則至賤,實則至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此天之道,地之德。故曰:天道清,地德寧。天無以清而貴實將恐裂,地無以寧而貴上將恐發,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是故尊當以守卑,貴當以守賤。天尊以虛故清,地實以卑故寧,侯王居高而自謂孤、寡、不轂。
治國無執無為之妙可用射箭之道來闡述。弓身(天子)制定執政方向要跟手(百姓)的需求相合一。雖然是弓身(天子)制定方向,而實則手(百姓)在執弓,故弓身攘無臂,執無執。
方向對了,弓弦(三公、諸侯)、箭(百官)的施政目標手(百姓)自然願意去實施完成,弓、箭(百官)無執而手(百姓)執箭拉弦盡其力去完成目標。手(百姓)執弓、箭是為民主;若弓、箭執則為非民主,是專制。弓者為道己日損而善用箭者之才能,弓者為無為,使箭者發揮才幹射中目標。故弓身弓弦無執無為,箭者無執有為,手者有執有為。弓、箭、手三者不可缺一,若有一失,自然之道不行也。
弓者有為,事倍功半,則施政目標難以達到,為者必敗之。若弓者有執,則執政方向與百姓需求相背,執者必失之,民心必亂,百姓畏勢不畏死而重物質享受而多遠走他鄉他國(遠徙)。故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必敗之,執者必失之。
無為者必無執,無執者未必無為。
治國有以下六者:道者、德者、上仁、上義、上禮、前識者。
(1)弓身無執無為(道者),弓弦無執無為(德者),下知有之。
道生之,德畜之,候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德者可謂貞臣,道者宜為下,故名德道經。
聖人損有餘而補不足,藏富於民,民用充足,消除了因百姓購買力不足而產生的難得之貨(不貴難得之貨)。
上位者儉己而不奢,不鋪張浪費,則能漸除奢華浪費之風。
聖人不欲見賢,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是以下知有之。
功成事遂,聖人功成而不居並歸功於下,聖人使己無功,下欲親譽之而無能名焉。百姓都說:我只是做了理所應當做的事,而不爭功(我自然)。上下皆不爭功,故老子曰:聖人不尚賢,使民不爭。
以其不爭,不居功,故道者德者無為而無以為。上功成不居,則民不爭。天人合一之道。
候王居上位而當自謂孤、寡、不轂,守之以下守之以柔;國大民眾而守之以寡小(小國寡民),則大國能兼畜小國,大國小國各得其所欲,則有核彈、導彈等百倍於人的軍事武器而不必使用(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百姓不在因民用不足生活不安定而去使用車船等工具遠走他國他鄉以求豐厚的物質生活,車船不再因民大逐私利、生活不安定、缺乏安全感而使用,百姓能安居樂業。百姓歸於純朴,結繩記事以立約而民不會不守信。
(2)弓身無執有為(上仁),為者必敗之;弓弦不能盡其才,下親而譽之。
上仁之君執政方向與百姓需求相合一,無執也。無為者必無執,無執者未必無為。
上仁之君施政目標有所達到,則功成而居,使己有功,百姓親而譽之,下亦必爭功之大小。有功之君有為也,用人有誤,不能盡用人之才能,勤政為民,敗於有為而不能無不為,施政目標有所不能達到。施政目標未能達到,故民無以為。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3)弓身執者(上禮),執者必失之,弓弦無執有為(上義),下畏之。
執者之昏君用無執之能臣,故為上禮。執政方向與百姓需求相背,故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與上禮進行對比,弓弦能勸諫上禮之君,有所調整而無執為民,故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執者之君高稅食於民,損民之不足。民知其惡而畏其勢,民畏勢而賄,長此以往,天下人多用私權謀利貪腐(民多利器),而全民皆腐敗。故國君不可用私權使百姓畏(國之利器不可示於人),魚脫於淵則失水,君使民畏則失民。大國不可恃強使小國畏,大國宜為下。
民用不足,民觀上奢華,必追逐豐厚的物質生活,製造各種假冒偽劣產品以圖利(奇物滋起),偽造各種民用不足產生的難得之貨,偷盜成風,法律多因執者之官太多而難以執行,百姓畏勢不畏死,雖有諸多律法但百姓已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故曰:上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4)弓身執者攘臂而扔之(前識者),弓弦執者,下侮之。
執者之君強推與民需相背之政,無執之臣必不能久存,故上禮為之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為前識者。前識者自見自是攘臂而扔之,故曰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夫使眾畏以至於惡貫滿盈,則下侮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而不居其薄;處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大道廢,焉(安)有仁義?智慧出,焉(安)有大偽?六親不和,焉(安)有孝慈?國家昏亂,焉(安)有貞臣?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另有所囑: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試解:芻狗者,敬而用之於祭祀,天地當愛萬物為本,敬而用之。天地無名不以己仁,致虛守中之道。故以此可知:大道非恆道,廢之而無道。無名非恆名,失之而有名。(無執無欲不以己有德謂無名)。
老子三寶:夫盜跖為盜以圖利,多欲也,多欲而奢,舍儉也。夫勇有三勇:慈勇不敢為天下先而為是謂義勇,慈勇敢為天下先而亂為是謂亂勇,舍慈而勇是謂盜勇。入先出後以盜財物,舍慈而勇也,盜勇也。分均,圖結黨也,結黨以使眾畏而為強梁者,結黨以謀私利而使眾畏而失眾,不知也。為盜而自以己有功自誇己聖是為敢為天下先也,夫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夫為盜而舍三寶,是謂不知常,大凶也。
老子:弓身無執無為,弓弦無執無為。孔子:弓弦無執無為,箭無執有為。墨子:箭無執有為,手有執有為。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三)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無為老在《道德經》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B. 道德經讀後感600字
道德經讀後感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後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盪,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跡,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道德經》全書原本分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律。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於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於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麼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老子說「是以聖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的萬物又不據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定。如今社會物慾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慾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麼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道理還得我們親自閱讀才能理會,《道德經》是一部值得永遠學習,永遠研究的經典之作。
C. 道德經讀後感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構成和開展起來的比擬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聰慧的結晶。傳統文化產生於過去,帶著過去時期的烙印;傳統文化創成於本民族的祖先,帶著本人民族的顏色。等到時過境遷,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或者抱殘守缺,固化為明日黃花。
道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無足輕重的位置,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釋兩家一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關於我國社會的影響持久而深遠。
道家文化在產生和長期的開展、成熟的過程中,浸透到了認識形態的許多范疇之中,對我國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以及民族心理、社會風俗等各個方面都曾產生過深入的影響,發揮過嚴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並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退出歷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
作為道家的經典著作《道德經》,它充沛表現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用不多的字數,論述了道家對事物的產生、開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語有些晦澀難懂,在此摘錄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來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開《道德經》劈頭就是這一句。這句話的字面意義是說:道是可遵照的籠統的運動規律,但又不是一種恆定不變的籠統運動規律。依據事物的特性來冠以稱號,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這種相貌不是原封不動的。而道的轉義是道路,也能夠引申為人生道路。人的終身都在屬於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來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謂「道」,就是一條人人都能夠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這個道理。但我們大多都是走在能夠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進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勞。同樣,「名」也不用專指稱謂,他能夠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價值。當我們自以為完成了許多人生價值時,老子卻說你所完成的價值是真的完成了嗎?這就是所謂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並不是要否認我們所做的一切活動,而是要讓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恆久存在的。在這可道可名之外,還有一層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恆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們留意這真正恆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D.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道德經》的核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範》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並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老子》將視角放在宇宙之外,與「道」相比,宇宙萬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內容博大精深,直到現在,在某些方面對《老子》的研究還沒有定論,《老子》之於研究者,一如它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約意豐,視角獨特,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理國際關系、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為學、修身、處理各種人際、社會關系的精神圭臬。
以上是重慶出版社書立方系列口袋書《老子》的前言,也可以作為《道德經》的讀後感,我想以我個人觀點修正幾點內容:1,我對上文「視角獨特」異議,應該說《老子》的思想已經擺脫了「視角束縛」,正所謂盲人摸象、各說異端,現代人很難理解和不能正確定論《老子》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的視角的局限性所致。2,我對「大而言之」的觀點做點補充,《老子》的宇宙觀,不能只局限於地球,他能解釋我們現有的宇宙觀,他甚至對星際探索、天外生命、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都有指導和啟發作用。可以說它沒有時代性,它可以隨時間無限延長。3,它可以小到,分子生物學甚至更微觀的科學領域,因為人類還沒發現0.1飛米以下的物質結構是什麼樣子。
E. 《道德經》讀後感(500字)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是: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民不去爭奪功名利祿;不以難以得到的東西為珍貴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盜;不顯現那些能誘發人們貪欲的東西,使人民的本心不被擾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要純潔人們的心思,滿足人們的溫飽,減損人們的遺志,增強人們的體魄。永遠使人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使那些自以為聰明之人不敢自作主張,以無為的方式去對待一切,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老子主張無知無欲,與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有密切關系。周王朝分崩離析,五霸代興,戰爭頻繁,野心勃勃的諸侯們都像代周而立,社會生產力在不斷的爭斗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老子面對戰亂痛心疾首,因此提出人的本性本來是清靜純潔的,只是受到了名利物慾的隱憂,爭名奪利,貪圖物慾,於是就產生了奸詐巧偽之心。二者是引起社會動亂的根源。主張去除名利,凈化人們的心靈,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從對於人類文明發展史進行反思這一角度來看,老子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生存意識。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人類已經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人類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動物,同時也是破壞地球、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由於人的活動,地球的臭氧層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平均氣溫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氣、水源、土壤等極大地損害和惡化。大自然已開始瘋狂報復人類。據統計,全世界有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污染的大氣環境中,引用這不符合衛生要求的水。這些污染又翻過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生存,全球每年有500萬人死於癌症,而癌症決大多數十有環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母親已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人們為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知識、財富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人類在不斷著創造文明,同時也在不斷為自己挖掘著墳墓。
F. 《道德經》觀後感6篇,要短小的,急用。
不會是什麼畢業論文吧
G. 《道德經》讀後感(3000字)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 《老子》的文體,不像是《論語》那樣的語錄集,也不像一般意義上的「文章」。全書約五千字,是由一些簡短精賅的哲理格言組成。各章節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連貫性,但結構並不嚴密,前後常見重復。各章的先後順序也不能准確地確定。《老子》中的語言沒有太多的修飾,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奧而深刻,需要反復的體會。牽涉個人立身處世的准則。 《老子》又稱為《道德經》,是因為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關於道的論述。德的部分是老子關於仁義、禮信的論述。 一、老子對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萬物之生的總原理稱為「道」,而且老子認為道的作用,是沒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萬物之所以成為萬物的原因就在於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老子對「道」的一個總的理解。 在老子看來,「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道,無形無狀,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實在,是萬物的根源。並且在本質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說的,不能以任何對象來限定它,我們也很難將其特性用語言表達出來。而老子對「道」的稱謂也有很多,包括「無」、「朴」、「一」等。道是一種無限的、無終止的狀態,是一切事物產生的源泉。「道」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遠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過程中。「道」還可以視作陰陽、剛柔等兩相對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轉化。 在「有」、「無」這兩個概念上,老子認為無是對於具體事務的有而言的,所以無並不是零或什麼都沒有的意思。「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老子對於道「無」的外表的形容。 2、道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不是指具體的事物而言的,而「德」為具體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來,德是道寓於具體事物的表現,也就是說德是物體從道那裡得到,而可以成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這句是老子對於道與德之間的關系的論述。在老子看來,物體的具體表現是「形」,而物體之所以可以成為物體本身,是道德兩者作用的結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結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變化的看法。 老子認為,事物的變化規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稱為「常道」。而從常道內除的「德」,可以稱為「常德」。而稱道為「無」,就又可以稱「常無」;稱道為「有」,又可以稱為「常有」。老子認為「知常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來規范日常的行為,不輕易為自己謀私利,就可以稱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則又可以稱之為「襲明」,或「習常」。而如果我們不知道宇宙間事物變化的規律,而違背規律,任意而為,是不利於事物的正常發展。 而事物的變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當一個事物的發展如果達到了極點,則必然會向事物的相反方向發展。老子稱為「反」或「復」。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和「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樣的論述。 三、老子在為人處事的做法上的觀點。 因為一個事物的發展至極點,必然會向其反面發展變化。所以要能維持它的發展而不至於變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發展過程中不讓其到達極點。有人說老子的哲學是強人的哲學,他教導強者要收斂光芒,以弱居之。這是老子正反兩面會互相轉換的理論的運用。如三十六章雲:「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自居於弱勢、靜態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誇張發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生盛衰的對轉,這確實是看得很深。 老子強調「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老子的這一原則叫做「無為而無不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張「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是說,學習知識要積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則要用減法,步步否定。老子認為,真正的智慧,必須從否定入手,層層除去表面的偏見、執著、錯誤,穿透到玄奧的深層去。也就是說,面對現象,要視之為表相;得到真理,要視之為相對真理;再進而層層追尋真理之內在本質。 四、老子對仁義、禮的見解。 不同於儒家學派的觀點。《老子》十八章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意思是說:大「道」被廢棄之後,才有所謂「仁義」。出現了聰明智慧,才有嚴重的虛偽。家庭陷於糾紛,才有所謂孝慈。國家陷於昏亂,才有所謂忠臣。《老子》三十八章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但不是說老子視就反禮,因為禮有形式與內容兩個層次,老子所反對的是禮的形式,即反對形式復雜的禮儀條規。 在老子看來,我們所講的仁義和倫常,都是因為「道」喪失的結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廢、國家混亂和家庭不和的時代,仁義禮法才會成為社會的需要。所以老子認為應該廢止文明和仁義,從小康社會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時代,即沒有邪惡,不需要道德規范制約人們行為的,真正充滿道德、仁義、孝慈、信義的小國寡民時代。小國寡民的社會是老子的理想社會模式,在這個社會中人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五、老子的政治及社會哲學 《老子》的中心,是闡述自然無為的政治哲學。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張「虛靜無為」,即反對以人為的手段,包括種種文化禮儀來干涉社會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狀態;關於人生態度,《老子》也主虛靜、退讓、柔弱,但這並不像後人所理解的那樣消極,因為《老子》所推重的「陰柔」,實是一種長久之道和致勝之道。 因為物極必反的規律,所以在社會政治制度上,如果太過於強調某一反面,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張的政治哲學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無為」。即注重於取消一切導致混亂的源泉。以無為為之,以不治治之。「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來,「無為」是聖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則。老子提倡「無為」,其形上依據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其現實政治理由是「我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是針對有為而發的。老子認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無為」也指感物而動,遇事而為,事先沒有設想要做什麼事。 老子的「無為」,由於是針對「有為」而提出來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無所作為」、「不為」,將無為視作政治上的無所作為、放任自流,這是從消極的方面去理解無為。「無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和行為方式,其基本特徵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而採取相應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狀態。「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襲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認和肯定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農民的普遍願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順應民心、不要剛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對於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論述。當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極的一面,如果太過因順自發的行為沒有很好的規范管理,社會也會變得很混亂,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為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一定的作用。
H.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300字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內含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能夠互相轉化的,在必須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於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老子」是人們對他的稱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此刻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於掌故,熟於禮制,不僅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並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戰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捲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於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變,由守禮轉向反禮。
老子由於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之後,他西行去秦國。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明白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於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之後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此刻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後人作了許多註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方我們就透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第五十一章》)這樣,老子遂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好處,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於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之後有的哲學家把它發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I. 要一篇<<道德經>>讀後感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說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夠滋潤萬物卻又不與萬物相爭,而停留在別人都不喜歡的地方(低窪處),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老子在自然界萬物中最為欣賞的應該就是水了,能「聖人」的化身,更是「道」的完美詮釋。
開始想小學的路上游著小蝌蚪的水,老房子門前臭水溝的水,98抗洪電視里驚濤駭浪的水,外婆家把石頭「砸」出了小坑的水,早年隨媽媽去那漳河風景區讓我頭暈目眩的水,中考那年濕了我的衣服和課本的水,在陽台上我用來細心澆灌花草的水,我日日飲下的形形色色味道各異的水,乘輪渡過江時漢江歸入長江處那「涇渭分明」的水,寢室後的楊柳依依下波光粼粼的水,我時時叨念「靜如止水」的水……
我想,我有必要來重新認識一下這個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了。
首先,「潤物細無聲」是我們眾所周之的了,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體都是離不開水的。「水乃生命之源」是不爭的事實,牽強些說,這應該算是水的一種「博愛」了。不禁有些疑惑,人類的信仰有上帝,有佛祖,有神明,都還是人類自己的形象的變異,潛意識里還是覺得自己是最了不起的。其實,大膽設想一下,我們似乎應該把水的化身作為信仰之源。當然也絕對不是傳說中所謂「龍王」、「河神」之類了,只是水本身。
其次,是「水往低處流」,又是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了,應該也算是它「不爭」的寫實。因而才有了「人往高處走」的對比了。水源自高山之巔,能俯瞰世界,卻是甘心一路順流而下,滋潤萬物已是最偉大的了,卻又不與萬物相爭,甚至是安身於別人都不喜的低窪處。而且水是最善於循環的物體了。只要有一點不平,便會開始流動。循環著,「生命不息,流動不止」永遠想著前方行進。難得的是,停下來的時候,表面是最平靜的,而在平靜之下仍是不斷的滲透、循環。這世間,有多少人能放棄自己所在的高出而甘心去卑下的地方呢?有多少人能做到不與為爭?又有多少人能永不停留,在不斷自我循環的過程中又不斷向前呢?
「以柔克剛」是我極為欣賞的一條處世之道。而水應該是當之無愧「柔」的典範了。之前,我從一本寫給女子的勵志書上看到「當女人溫柔到了極處,就是一種力量」時,還有些不太能理解,如今再看,這「溫柔到極處」應該也就是如水了。「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不知,莫能行。」滴水穿石乃是最好的寫照,而洪水沖垮堤壩,形如猛獸,造成災難也讓我們對水的力量絕對不敢小覷。柔弱如水,可以不與世為爭,慢慢化解剛強的力量。而水的「柔」更是到了一種「無形」的狀態,只要有一點點間隙,水就能滲透進去,然後將其占滿。當然,我們的至柔絕對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溫柔的堅持。女人既是「水做的」,當是應該好好利用自己身上「柔」的力量。特別是在這個弱者強食的社會,當所有的人都在極力變得更強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時,溫柔的女人是便是清涼劑、暖手寶,給人舒適之感,讓人信任、親近。
《莊子•山木》有語:「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這里的水,可能是山中的清泉,沾滿了大山的靈氣;可能是甘甜醇爽的有著井之魂靈的井水;可能是小溪中綿長的涓涓細流……總之,這水,明凈、清澈、甘甜、充滿靈性,如此便成了對友誼至高的評價。而且水能洗滌污垢,讓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心保持明凈。如此才能乾乾凈凈、清清爽爽地立足於這世間。
「上善若水」,若水乃為上善。「道」是產生萬物的總根源,先於具體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間萬物的基本規律及本源。「道」應該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們需要有明確的認知和理解。而水,便是這世間最接近於道的了,水「無所不利」正如「道」無所不在。水舍高趨下,而不受阻礙;水能流淌於世間各處滋養萬物,洗滌無垢;水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靜,實則深不可測;水源源不斷地流淌,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
若「水」,無疑是至仁,至善,至德,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