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學法學院高巍
㈠ 削奪諸藩的原文及翻譯
太祖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建文帝即位,詔改明年為建文元年。帝,太祖之孫,懿文太子之子也。生十年而懿文卒,高祖年六十有五矣,御東角門,對群臣泣。翰林學士劉三吾進曰:「皇孫世適,富於春秋,正位儲極,四海繫心,皇上無過憂。」高皇曰:「善。」九月庚寅,立為皇太孫。時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遜。一日,太孫坐東角門,召侍讀太常卿黃子澄告之曰:「諸叔各擁重兵,何以制之?」子澄以漢平七國事為對。太孫喜曰:「吾獲是謀無慮矣。」初,太祖建都金陵,去邊塞六七千里,元裔時出沒塞下,捕殺吏卒,以故命並邊諸王得專制國中,擁三護衛重兵,遣將征諸路兵,必關白親王乃發。洪武九年,五星紊度,日月相刑。
訓導葉居升應詔陳言,極論分封太侈,略曰:「日者,君之象也。月者,臣之象也。五星者,卿士庶人之象也。臣愚不知星術,姑以所聞於經、傳,並摭前世已行之得失者論之。《詩》曰:『彼月而食,則維其常。』今日刑於月,猶之可也。而日月相刑,則月敢抗於日者,臣敢抗於君矣。《傳》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國家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競之弊,秦、晉、燕、齊、梁、楚、吳、閩諸國,各盡其地而封之,都城宮室之制,廣狹大小,亞於天子之都,賜之以甲兵衛士之盛,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後削之地而奪之權,則起其怨,如漢之七國,晉之諸王。否則恃險爭衡,否則擁眾入朝,甚則緣間而起,防之無及也。今議者曰:『諸王皆天子親子也,皆皇太子親國也。』何不摭漢、晉之事以觀之乎?孝景皇帝,漢高帝之孫也。七國之王,皆景帝之同宗父兄弟子孫也。當時一削其地,則構兵西向。晉之諸王,皆武帝之親子孫也。易世之後,迭相擁兵,以危皇室,遂成四裔雲擾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禍患立生。援古證今,昭昭然矣。昔賈誼勸漢文帝早分諸國之地,空之以待諸王子孫,謂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無邪心。願及諸王未國之先,節其都邑之制,減其衛兵,限其疆里,亦以待封諸王之子孫。此制一定,然後諸王有聖賢之德行者,入為輔相,其餘世為藩輔,可以與國同休,世世無窮矣。」
太祖怒,系死獄中,後無敢言者。至是,太祖崩,遺詔曰:「朕受皇天之命,膺大任於世,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專志有益於民。奈何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智,好善惡惡,不及多矣。今年七十有一,筋力衰微,朝夕危懼,慮恐不終。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炇,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輔佑,以福吾民。葬祭之儀,一如漢文帝勿異。布告天下,使知朕意。孝陵山俱因其故,勿改。諸王臨國中,無得至京。王國所在,文武吏士聽朝廷節制,惟護衛官軍聽王。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辛卯,皇太孫即皇帝位。葬孝陵。援遺詔止諸王會葬。詔下,諸王不悅,謂此齊尚書疏間也。
六月,戶部侍郎卓敬密奏裁抑宗藩,疏入,不報。於是燕、周、齊、湘、代、岷諸王頗相煽動,有流言聞於朝。帝患之,謀諸齊泰。泰與黃子澄首建削奪議,乃以事屬泰、子澄。一日罷朝,召子澄曰:「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乎?」對曰:「不敢忘。」子澄退,與齊泰謀之。泰曰:「燕握重兵,且素有大志,當先削之。」子澄曰:「不然。燕預備久,卒難圖。宜先取周,剪燕手足,即燕可圖矣。」乃命曹國公李景隆調兵猝至河南圍之,執周王及其世子妃嬪送京師,削爵為庶人,遷之雲南。
冬十一月,代王居藩,有貪虐狀,方孝孺請以德化道之。帝遣之入蜀,使與蜀王居,時蜀王素以賢聞故也。
十二月,前軍都督府斷事高巍上書論時政曰:「我高皇帝上法三代之公,下洗嬴秦之陋,封建諸王,凡以護中國,屏四裔,為聖子神孫計至遠也。夫何地大兵強,易以生亂。今諸藩驕逸違制,不削則廢法,削之則傷恩。賈誼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臣愚謂今宜師其意,勿施晁錯削奪之策。效主父偃推恩之令,西北諸王子弟分封於東南,東南諸王子弟分封於西北,小其地,大其城,以分其力。如此,則藩王之權不削自弱矣。臣又願陛下益隆親親之禮,歲時伏臘,使問不絕。賢如河間、東平者,下詔褒賞,不法如淮南、濟北者,始犯則容,再犯則赦,三犯而不改,則告廟削地而廢處之,寧有不服順者哉!」上嘉之,然不能用。
建文元年春二月,令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吏士。更定官制。夏四月,人告岷王梗不法事,削其護衛,誅其導惡指揮宗麟,廢為庶人。又以湘王柏偽造鈔及擅殺人,降敕切責,仍遣使以兵迫執之。湘王曰:「吾聞前代大臣下吏,多自引決。身高皇帝子,南面為王,豈能辱仆隸手求生活乎!」遂闔宮自焚死。又以人告齊王榑陰事,詔至京,廢為庶人,拘系之。幽代王桂於大同,廢為庶人。未幾,靖難兵起。
谷應泰曰:
聞之《周南》始化,二公分陝,及其東遷,晉、鄭焉依,以故眾建諸侯,分王子弟,屏藩天室,拱衛京師,勢綦重也。高皇帝大寶既定,剪桐論封。燕王居北平,代王居代郡,寧王居大寧,棋布星羅,屹然玄社。揣其深謀,不特維城之盤石,抑亦北門之鎖鑰耳。惟是並州警備,多蓄重兵,馬邑防秋,得專節制,鄭京城實危庄公,晉曲沃實弒孝侯,大都耦國,禍之本也。又況奏、晉四府,湘、岷六藩,莫不帝制自為,偃蹇坐大,藉神明之胄,挾肺腑之尊,《揚水》以粼粼而興,周道以親親而弱,變所從來,非無故矣。況乎沖齡御極,主少國疑,強宗亂家,視同赧、獻。斯時賈生抱哭,即召吳、楚之兵,主父設謀,便啟晉陽之甲,將使三家盡分公室,餘地悉入廩延,正所謂養虎貽患,畜必潰者也。故論者以建文之失,在於削諸藩。而予則以諸藩者,削亦反,不削亦反。論者又以建文之失,在於削強藩。而予則以不削強藩者,燕王最強最先反,寧王次強必次反。母怪齊泰、黃子澄輩,拊膺厝火,握手閣門,次第芟除,計安宗社。然而忠則竭矣,算亦稍拙焉!考其時,周王、岷王都被掩捕,齊藩、代藩並皆幽廢,寧邸護衛見削,湘王闔宮自焚,數月之內,大獄屢興,案驗未明,葛藟不芘,必有托蒼天以報仇,生皇家而勿願者。況又中涓入燕,逮系官屬,幾於十王並戮,七國行誅,釁起兵端,非無口實矣。
以予論之,方太祖小祥之時,正諸藩遣子之日,宜於大內置百孫院,因而留之,仍擇名臣傅之禮義,四小侯就學於漢,即長安君入質於齊也。而又分命洪武舊勛,以撫綏為名,開閫通州,分屯河、濟,仿亞夫之堅壁,立辛毗於軍門。仍賜溫綸,躬行德化,梁王罪狀,咸悉燒除,吳王不臣,錫之幾杖,則天潢諸嗣,逆節雖萌,反形猶戢。而稍俟諸子弟年各冠婚,即以尺一之詔分裂其地。國小則永無邪心,內割則未遑外事,天下亂絲,可徐理而解也。獨奈何葉居升之奏被譴於高皇,而方孝孺之謀不行於嗣主。比齊、黃輩分道徵兵,直出無策,而石頭被詔,激變蘇峻,江陵蒙討,逼反桓玄,謀之不臧,誰執其咎哉!逮至燕兵南下,建業合闈,而谷、橞獻門,安、楹首附,周、齊列藩,以次復爵,同惡相保,理固然也。獨是蜀王之賢,無與興廢之謀,超然評論之外,雖河間之書集博士而畢讀,東平之樹望咸陽而俱靡,何以加焉。
㈡ 尋人:雲南大學 刑法老師——高巍
說起來像個監獄刑法執行官似的,不過很可惜,這位老師,真不知道。改天我去雲南玩,幫你問問,問到了我再回來回答
㈢ 為什麼在中超跟CBA都沒有廣西的球隊
廣西足球,根基不深,還有就是,沒有人投資錢組建球隊,很花錢的哦,廣西要是象雲南有個紅塔山集團一樣,不要說中超球隊,在CBA打籃球的隊伍都有了。
2016-17賽季,CBA有20支球隊。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hina Basketball Association),簡稱中職籃(CBA),是由中國籃球協會所主辦的跨年度主客場制籃球聯賽,中國最高等級的籃球聯賽。CBA自每年的10月或11月開始至次年的4月左右結束,長度和NBA相仿。截至2015-2016賽季,總共有五支球隊奪得過總冠軍,八一隊和廣東隊都曾八次奪冠,北京隊奪三冠,上海隊曾奪冠一次,2015-16賽季CBA總冠軍是四川金強隊。
進CBA現在有3條路可選。
A:進體校 所有俱樂部的三線隊都是從體校挑人的。
B:上大學打CUBA。作為籃球特長生,成績不是特別的被看重了。
C:多參加社會性的各類比賽,多去俱樂部所在的訓練場館打球。 畢竟籃球的這個圈子還很小,沒准就被哪個教練看上了推薦。 還有就是,在CBA不一定能多賺錢,在社會上打球掙得也不少。 每年各個行業的籃球比賽非常的多, 基本上都是找人打。
㈣ 我國將端午節定為法定日有何意義
從2008年起,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又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中國傳統節日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種種舉措顯示,國家對這些傳統節日的重視與保護。從傳統節日到法定假日,不僅是一種文化符號的改變,更讓人體會到傳統文化回歸的意蘊,這實際上也就是一種民俗文化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端午節按照傳統民俗,既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等習俗,也有迎接炎夏、預防疾病的寓意。可是在現代生活方式下的人們是否了解這些傳統文化,是否能很好地延續並尊重這些傳統習俗呢?
「端午節就是『粽子節』」
從今年起,端午節成為全民法定節假日。三天的小長假讓很多上班族欣喜,他們表示要在放假期間走親訪友、看書「充電」。在昆明一所中學工作的馬路紅,准備回大理老家過端午節。「每年端午節,媽媽都要包粽子給我們吃,她包的粽子可好吃了!」馬路紅美滋滋地說。
記者發現,許多人對於端午節不甚了解,認同感也不強。上班族孟先生說:「端午節不就是『粽子節』嗎?」當記者問及他端午節放假准備干什麼、知不知道端午節的來歷時,他坦率地說不知道。
雲南大學大二學生堯晶說,班長用班費給每位同學預訂了兩個粽子。除了吃粽子,端午節的過法和平日里沒什麼不一樣,其實大家都很想知道端午節的一些民俗文化知識。
正在菜市場挑選粽葉的市民胡櫻告訴記者,一提到端午節就想起包粽子,自結婚到現在,一包就是20多年。端午節那天,還要吃鴨蛋、糖糕,但她幾十年來沒參加過和端午節有關的活動,更不知道過端午節的意義是什麼。
「端午節被忽視和遺忘了」
說起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人們首先會想到詩人屈原。端午節當天,許多地方開展以「屈原頌」為主題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以賽龍舟等水上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全民健身活動、以除舊布新為重點的全民愛國衛生運動。但不少市民表示,這些活動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參與,覺得離自己很遙遠。
「在我看來詩人屈原就像個符號,僅僅在端午節這天拿屈原來對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在太泛泛了。」在一家媒體工作的張妮說:「相比於春節、中秋節全家團圓的美好意義和清明節祭奠先人的情感追思,端午節顯得單薄了許多。」
「端午節是我們民族的大節日,但被忽視和遺忘了!」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蕭放說:「節日有著特定的民俗文化內涵,是一種特殊意義的文化資源。」
蕭放說,端午節有三重內涵,一是農歷五月初五正值天氣燥熱,瘟疫流行,容易生病。因此,它蘊含著清潔環境、保健養生的意義,提示人們這個時候應該關注健康了。采葯、掛艾草、蘭湯沐浴以及飲雄黃酒等節俗也逐漸形成,體現的是對生命的關懷。二是端午節也是上古時期祭祀「龍」圖騰的日子。三是以吃粽子、龍舟競渡、誦讀經典的節俗紀念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端午節便有了中國人傳遞愛國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意義。
民俗文化回歸任重而道遠
從今年起,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民俗學家普遍表示,傳統節日被確定為法定假日是對復興傳統文化的一種號召。
民俗學專家、蘭州大學教授柯楊說,政府和媒體應積極倡導國人熱愛自己的傳統文化,提升國人的文化自覺。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回歸生活,光靠政府唱獨角戲是遠遠不夠的,應讓百姓感受到平民氣息。
「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已經被我們中斷了幾十年,傳統節日也被淡化了。現在我們要將它重新拾起,就需要政府、媒體等各方共同努力,幫助人們認識這些傳統節日。」蕭放說,媒體應提供給人們較為全面的節日民俗知識,讓民俗文化深入人心,學校的老師以及知識分子也不妨適時向學生傳輸中國民俗文化的知識,政府應當舉辦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調節每個人的心靈。
北京市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認為,目前我們的很多傳統節日由於挖掘不夠,都成了一個簡單的「吃」的節日,其實裡面有很多文化內涵。文化的傳承應該把文化內涵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結合起來。現代人關注生活、關注生命的質量、關注親情和友情,因此弘揚傳統文化應將文化創意更好地融入民族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