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道德
A. 如何認識道德的社會作用
道德的社會作用亦稱道德的社會功能。
1、認識、辯護功能——認識客觀規律,確認行為善惡;
2、調節、導向功能——激勵善良行為,譴責惡劣表現。
3、溝通、交往功能——密切人際關系,促進入類和諧。
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會作用是調解功能。
B. 思想道德品質包括什麼內容
1、道德認識
道德認識是人們對是非善惡的認識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觀念,包括品德知識和品德判斷兩個方面。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做是非、善惡判斷時引起的內心體驗,表現為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愛憎、好惡的態度。品德情感是學生產生品德行為的內在動力,是實現執行轉化的催化劑。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們為實現一定的品德行為目的所做出的自覺而頑強的努力。品德意志是調節學生品德行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通過實踐或練習形成的,是實現品德認識、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產生品德動機的行為定向及外部表現。品德行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標志,是衡量少年兒童認識與修養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2)識道德擴展閱讀
思想道德品質的價值:
從青年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看,當代大學生正處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歷史條件下,正置身於利益主體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價值取向多元的歷史背景中。對此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不僅要從治理社會大環境入手,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而且,要從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課,對大學生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艱苦奮斗創業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C. 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怎樣區分
道德認識,指對道德這方面的認識,認識到道德是怎麼回事兒,社會普遍怎麼認為有道德和沒道德以及怎麼評價。
道德信念,說的是認識了道德自後形成的自己的關於道德的觀念,自己怎麼認識道德,自己人么認為有道德和沒道德,以及怎麼評價。
道德意志,是指堅持自己的道德意志的那種情感力量。
掌握道德概念能使人們較好地把握一定的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本質,懂得應該怎樣做以及為何這樣做,同時也可對社會行為進行道德評價,它使人們自覺地把理智和情感結合起來、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感情的陶冶。
按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去行動對客觀存在的道德關系以及處理這種關系的原則和規范的認識。
理解和把握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道德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加以內化,是道德認識的重要階段;認識的作用下。道德認識是形成道德品質的基本條件,並用於指導和支配自己的行為。
(3)識道德擴展閱讀:
這三個詞在程度上是逐漸加深的,道德認識可以理解為對一些道德事件的看法。道德意志中的意志就像大家說的意志力強不強,它比認識的程度深,但會在面對誘惑的情況下會發生動搖的;道德信念是堅定不可動搖的。
因此包括道德概念的形成,並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質。人正是在頭腦中"內隱道德",從而提高自己形成一定道德品質的自覺性。
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可以促進個體比較全面認識和評價自己的道德行為。道德認識是在人們的道德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和加深的,道德認識在人的品德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表現出相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
D. 如何認識道德,論道德的概念、本質、特徵、層次等
先有信仰,人的心靈和身體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的命運如何,怎麼變化在這個社會版中?這個人生來就要面對權的問題的答案就在他的信仰里,信仰是標准,道德是對信仰的個人解釋,信仰的內容應該是不改變的,而人的道德卻可能會隨環境變化而變化而違背了他的信仰,個人組成集體,如許多不同的信仰團體,在現在的環境下,按少數個體服從多數個體規則確定集體的信仰和道德,集體組成國家,少數服從多數的規則確定社會公共信仰,即國家法律,按少數服從多數規則確定社會公共道德。「道」可以認為是人對信仰的理解標準的解釋,「德」可以認為是人對信仰的執行標準的解釋,「道德」可以認為是人對信仰判斷標準的解釋。同一種信仰的標准應該是唯一的,可是人因為各人的悟性或智慧不同,所以道德也不同,信仰和道德在內容上都有必須做什麼,禁止做什麼,許可做什麼。
E. 1怎樣認識道德的本質
道德是對社會中弱者的保護。
道德是一種詭計,一種獲取權利的詭計;強者和富有創造性的人不需要這種詭計(因為他們已經擁有這種權利),而弱者則永遠離不開這種詭計,他們要靠這種方式來對抗強者以保護自己.如果我們再思考一下各種各樣的道德規則,例如「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欺騙」,我們也許會注意到這些規則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禁令,也就是禁止我們做某事的規則.
為什麼這樣?倘若我們改變一下提問方式,這樣發問:「誰將從這些禁令中獲益?」答案不是「每個人」,而是「那些不能保護自己的人」,換而言之就是弱者.現在我們就理解了,為什麼那麼多規則都是否定性的禁令,而不是肯定性的美德(如勇敢,誠實,機智,溫和,友愛,慷慨等等):這些規則通過防止社會成員中的強者施展他們的力量,從而使社會成員中的弱者得益.
強者能夠照顧自己,道德是對弱者的保護.
F. 亞里士多德是如何認識道德方面的美德的
在淡到道德方面的美德時,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的「中庸」學說。他指出,人的靈魂包括三個部分,即激情、官能和性格狀況。激情是指慾望、憤怒、恐懼、快樂等伴有愉快和痛苦的感覺,官能是指我們藉以體驗上述感覺的東西,性格狀況則是指我們如何對待和處理這些激情的方式。亞里士多德認為,激情和官能都談不上是美德,只有性格狀況才存在美德和惡行的問題。一個人如果能以一種不偏不倚、執兩用中的態度來對待激情,這就是美德。亞里士多德明確指出:「美德乃是一種中庸之道……它乃是以居間者為目的的。」「過度和不足乃是惡行的特性,而中庸則是美德的特性。」
G. 道德認識 道德意志 道德信念,這三個詞有什麼區別
道德認識,指對道德這方面的認識,認識到道德是怎麼回事兒,社會回普遍怎麼認為答有道德和沒道德以及怎麼評價。
道德信念,說的是認識了道德自後形成的自己的關於道德的觀念,自己怎麼認識道德,自己人么認為有道德和沒道德,以及怎麼評價。
道德意志,是指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的那種情感力量。
H.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指的是什麼
指的是最初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的教導,所做的許多惡事還可以原諒。就是說在沒有遇到正法之前,造作了很多罪業,甚至於毀謗佛法,這是可以原諒的。因為不是自己故意造作的;縱然是故意造作的,也是無知,對於佛法真相沒能理解,誤會所產生的。
出自《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
是民國年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唐、宋五種原譯而成。
在佛教史里,像凈宗的祖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念儒書,自以為是孔子的門生,反對佛教。不但口頭上常常污衊佛教,還寫文章來批評佛教。
這都是造毀謗三寶的罪業,就是「不識道德」,不認識佛教;「無有語者」,沒有善知識開導他,沒人教他;「殊無怪也」,這是可以原諒的,可以不責怪的。
(8)識道德擴展閱讀
《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簡稱《無量壽經會集本》或《會集本》。
凈土宗為佛教三大宗門之一。凈土法門,乃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
而其中之《無量壽經》者,乃凈土群經之首要。此經以實相為經正體,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以往生極樂世界凈土,證得三不退轉為歸宿。
1946年,夏蓮居自1932年發願會集《大經》,已歷十五年,稿經十易。初冬,黃念祖居士為祝母梅太夫人六十壽辰,敬承母命,發心重印千部。舅父梅光羲居士為作長序,備陳會集緣起與始末經過。岳父蕭龍友老先生作跋。
夏蓮居值此勝緣,重加修訂,將初本三十七章增為四十八章。又於本經印成後,決定補入「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四句,列於勘誤表中,而成最後定本。
這部經是夏蓮居居士依據五種原譯本會集而成的,當時,慈舟法師曾經在濟南講過,並且為作科判。梅光羲居士曾經在中央廣播電台播講過這部經,還有一些大德們也在各地宣講。佛門出家、在家的高僧大德們,都肯定此會集本是《無量壽經》最完善的版本。
夏蓮居將全經分為四十八章,或者稱為四十八品。他在最初會集的本子,分作三十七品,以後修訂成為現在的四十八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