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與法學
⑴ 「法律制度」和「法律規范」有什麼區別
法規是由國務院依照有關程序制定發布的各類法規的總稱
制度是適用內部管理
他們的效力范圍不一樣,
大致來說是法規的效力>制度的效力
⑵ 法律與制度的關系
法律制度和法律規則,並在法典內部以及法典與單行法之間形成一般與特別、指引與落實等順暢的關系。可以說,只有通過法典化,才會形成科學合理的法律制度安排,否則往往會浪費立法資源,而且事倍功半
⑶ 法律法規與制度有什麼區別
法律所指的是一個國家用來規范國家各方管理的一個政策。制度是內指運用法律規范來調整各容種社會關系時所形成的的各種制度。按規定,從地位上說法律高於制度,但由於具體操作時,制度優於法律,制度是在法律法規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執行起來優於法律法規,所以往往制度要高於法律法規。所以在我國往往強調的不是法律而是法制,即法律和制度的有機結合。
⑷ 企業規章制度與法律法規有何不同
企業的規章制度與法律法規最大的不同點是,規章制度是由企業自行制訂的,只對企業內部有效,而法律法規則是由國家制訂,面對的是全國,其次如果企業規章制度與法律法規相抵觸,要以法律法規為准
⑸ 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有什麼區別
法律制度更具體一些,通過文本條理性的規范要求,而法律體系,范疇更廣泛一些、與法律有關的系統性的制度建設。
⑹ 法律和法規是什麼區別制度和機制呢
簡單地說:法律和法規的區別, 主要在於制定機關的不同,一個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一個是國務院或地方人大等機構。再次,其效力層次也是不同的,法律的效力大過法規的效力。
制度與機制:制度最一般的含義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准則。機制是有機體的構造、功能及其相互關系。也可理解為指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
⑺ 制度和法律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法律與制度的區別至少體現在四個方面:
1、制定主體不同。法律的制定者是全國人大,而制度可以是任何主體。
2、效力和影響力不同。法律的效力和影響力遠遠大於制度。
3、二者使用范圍不同。法律一般在全國通用,而制度只在某一單位或區域適用
4、違反後承擔的責任後果不同。違法法律須承擔相應的刑事、民事或者行政等法律責任,違反制度只須承擔單位內部管理責任。
制度一般運用在組織的管理,法律是國家管理的規范,法律調整范圍要大於制度;
法律有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公民、法人必須遵照執行,具有強制性,而制度一般沒有強制性要求。
(7)制度與法學擴展閱讀
1、制度最一般的含義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准則。是實現某種功能和特定目標的社會組織乃至整個社會的一系列規范體系。
制度的第一含義便是指要求成員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辦事的規程。漢語中「制」有節制、限制的意思,「度」有尺度、標準的意思。這兩個字結合起來,表明制度是節制人們行為的尺度。制度包括可辨別的正式制度和難以辨識的非正式制度。
2、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所以其神聖無比。
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3、法律是按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通過的制度。
制度按照程序制定、修改、通過就變成了法律。
⑻ 制度和法律有什麼區別
區別:
1、制定主體不同:法律是由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起草並由國家主席簽發主席令後頒布實行。制度是適用內部管理。
2、概念不同:制度最一般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准則。是實現某種功能和特定目標的社會組織乃至整個社會的一系列規范體系。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
3、效力和影響力不同。法律的效力和影響力遠遠大於制度 。
4、使用范圍不同。法律一般在全國通用,而制度只在某一單位或區域適用。
4、違反後承擔的責任後果不同。違法法律須承擔相應的刑事、民事或者行政等法律責任,違反制度只須承擔單位內部管理責任。
法律:
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統稱,分別規定公民在社會生活中可進行的事務和不可進行的事務。
制度:
或稱為建制,是社會科學裡面的概念。用社會科學的角度來理解,制度泛指以規則或運作模式,規范個體行動的一種社會結構。這些規則蘊含著社會的價值,其運行表彰著一個社會的秩序。建制的概念被廣泛應用到社會學、政治學及經濟學的范疇之中。
(8)制度與法學擴展閱讀:
制度:
是一種人們有目的建構的存在物。建制的存在,都會帶有價值判斷在裡面,從而規范、影響建制內人們的行為。例如把選舉制度看成是建制的話,不同地方的選舉制度,規則都有不同,制度主義者便會解釋這是不同社會對選舉價值觀理解不同所造成的結果。
倘若一個社會認為應該表達多元聲音,重於執政效率等其他價值觀的話,那麼選舉制度便會傾向設定於有利表達多元聲音(例如:代表制),多個黨派都能藉助此制度得到相應民意支持而被選出。
制度的概念有一個盲點,就是難以解釋制度改變的原因。多年來不同學者均嘗試加以解釋,如社會上規范性價值觀的改變、人們的行為互動、歷史的因素會導致制度得到改革,可是始終難以充分解釋政治現象。
制度是以執行力為保障的。「制度」之所以可以對個人行為起到約束的作用,是以有效的執行力為前提的,即有強制力保證其執行和實施,否則制度的約束力將無從實現,對人們的行為也將起不到任何的規范作用。
法律: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
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法律首先是指一種行為規范,所以規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規范性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樣式和方向。法律同時還具有概括性,它是人們從大量實際、具體的行為中高度抽象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復適用多次的。
法律還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觸犯法律,便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對其教育,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