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具有部分立法權
㈠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有沒有立法職能
1949年還沒有人大 第一屆政協就是行使的人大職能 具有立法權
9月21日到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626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毛澤東致開幕詞。大會全體一致通過了下列重要議案:(一)全體一致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二)全體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三)全體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為北京;(四)全體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今年為一九四九年;(五)通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六)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㈡ 求老師解答:2003年以來,第十屆全
D |
㈢ 人民政協具有部分立法權嗎
人民政協不具有立法權。全國人大是立法機構。
人民政協履行了參政議政的職能,人民政協有利於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人民政協本身就是推動依法治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和作用。從職能上來看,人民政協依據憲法、政協章程和相關政策,圍繞黨和國家重大路線方針政策的科學民主決策開展政治協商,圍繞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工作開展民主監督,圍繞經濟發展、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等方面重大問題開展參政議政,有助於推動依法治國戰略深入實施。
㈣ 人民政協的特點有哪些
一是組織上的廣泛代表性和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在「大團結,大統一,囊括一切代表人物」方針下,盡最大可能地把各黨派團體、各族各界的代表人物吸收進來,達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的目的,並在共同政治基礎之上「求同存異」。
二是黨派合作性。人民政協以黨派團體為基礎組成,各民主黨派可以以政黨名義在政協發表意見,提出提案,開展參政議政的各種活動。人民政協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根據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履行各項職能,積極促進中國各黨派的團結合作。
三是民主協商性。人民政協是我國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組織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協商國家大事,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提出意見和批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㈤ 人民政協的性質是什麼
人民政協的性質是: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
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綜合承載政協性質定位,在協商中促進廣泛團結、推進多黨合作、實踐人民民主,既秉承歷史傳統,又反映時代特徵,是新時代賦予人民政協職能定位的新內涵。
(5)人民政協具有部分立法權擴展閱讀:
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組織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參政議政。政治協商是對國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針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在決策之前進行協商和就決策執行過程中的重要問題進行協商。
民主監督是對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通過建議和批評進行監督。參政議政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拓展和延伸,是組織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各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以多種形式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概括性表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㈥ 人民政協不能行使立法權決定權
D 人民政協是我國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不是國家機關,因此不能行使立法權、決定權,故①③錯誤。
㈦ 人民政協的相關規定出現在憲法的哪個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序言
... ...
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必須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已經結成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參加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這個統.一戰線將繼續鞏固和發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有廣泛代.表性的統.一戰線組.織,過去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今後在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對外友好活動中,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團結的斗.爭中,將進一步發揮它的重要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
... ...
㈧ 人民政協的性質是什麼
性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由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團體、各界愛國人士共同組成。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又稱「新政協」,以別於1946年1月召開的「舊政協」。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在重慶談判,決定為組建新政府而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8)人民政協具有部分立法權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的革命斗爭,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由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團體、各界愛國人士共同創立的。
它根據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對國家大政方針和群眾生活的重要問題進行政治協商,並通過建議和批評發揮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作用。
這有利於堅持和改善共產黨的領導,又有利於更廣泛地聯系和團結各階層群眾。人民政協的建言獻策有利於科學、民主決策。人民政協職能的履行有利於協商民主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