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者評價

立法者評價

發布時間: 2022-02-17 01:19:57

『壹』 孔子對自己一生的評價是:

孔子對自己一生的評價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白話譯文: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1)立法者評價擴展閱讀:

著名文人對孔子的評價:

顏淵(孔子門生):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

子貢(孔子弟子):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論語.子張》)

宰我(孔子弟子):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戰國思想家):自有生以來,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

荀子(戰國思想家):彼大儒者,雖隱於窮閻漏屋,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爭名,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國莫能與之爭雄,笞棰暴國,齊一天下,而莫能傾......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荀子.儒效》)

司馬遷(漢代歷史學家、文學家):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史記》)

孔子的地位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貳』 什麼事法律工具論和目的論

看樓上寫的太復雜了,好像是復制過來的,也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說的白話一些,希望對專你有所幫助屬。
所謂法律工具論,是指這樣一種觀點,也即將法律當做治理社會的一種工具。工具是為目的的,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是目的,法律只是一種促進穩定與和諧的工具,其本身不具備太多的意義,完全是為社會服務的。
所謂法律目的論,是指這樣一種觀點,也即,法律本身有其內在價值,法律制度是社會不可缺少的制度。目的論認為,法律不僅要為完善國家社會關系而存在,並且,法律自身也需要不斷完善。

法學的發展趨勢而言,近代以來,早期法學多以工具論為主調,然而,二戰後,隨著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反思,目的論逐漸成為法學界的主流。

『叄』 刑法司法解釋的解釋

在刑法理論上,關於如何對刑法進行解釋,存在主觀解釋論與客觀解釋論之爭。
主觀解釋論認為,法律是立法者為社會一般人設計的行為規范,表達了立法者希望或不希望、允許或不允許人們從事什麼樣的行為的主觀願望,因而法律應該具有明確性。就刑法而言,刑法應以成文法的形式明確規定什麼行為是犯罪以及應受何種刑罰處罰。依據法律規定的行為規范,人們就可以在社會生活中設計自己的行為方式,預見到自己行為的法律後果。法律的明確性同時促使法官嚴格依法辦案,在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范圍內行使權力,禁止法官濫用職權,侵犯公民的合法權利,即使是犯罪人也不應受到法外製裁。法律的安全價值由此得到保障。法律的這種可示人以規范的明確性是安全價值的保障。因此,任何對法律的解釋都是對立法者在立法時表達的立法原意的理解,亦即找出立法原意。由於這種法律解釋的主張以立法原意為認識目標,企圖達到立法者的主觀狀況,因而被稱為法律解釋上的主觀解釋理論。
客觀解釋論認為,法律是社會的產物,法律解釋必須符合實際的社會生活。因此,所謂客觀,在詞義上是指客觀的社會現實的需要,以此對應於主觀解釋理論主張的立法者的主觀狀況。客觀解釋論者指出,法律並非死文字,而是具有生命的、隨時空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行為規范。立法者一旦頒布了法律,法律便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逐漸地並越來越遠地脫離立法者而獨立自主地生存下去,並逐漸地失去了立法者賦予它的某些性質,獲得了另外一些性質。法律只有在適應社會需要的情況下才能保持活力。激進的客觀解釋論者認為所謂立法意圖只是一個純 屬虛構的概念。從否定立法意圖開始,法官對法律的解釋逐漸演變成在法律解釋的名義下對法律的創造,即法官造法。在上觀點中,激進的客觀解釋淪顯然有悖於解釋一詞的原義,從而混淆了立法與司法的界限。解釋一詞,字面含義是指分析說明。解釋不同於創作,而頗類似於翻譯,它是以一定的客體(往往是文本)為前提的,是在對文本所包含的意義的理解基礎上的闡發。創作雖然要有所本,但其所本的客體並非一定的文本,而是直接面對社會生活的—種精神性創造。立法,根據馬克思的說法,是將一定的客觀規律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認下來。雖然馬克思在說明立法對客觀規律的反映時使用翻譯一詞,但這只是借喻而已。立法是否反映客觀規律或者反映得好壞,這是評價立法的一個客觀標准。但立法者在立法時有著充分的自由度。解釋則有所不問,它受到文本的制約,不像立法那樣是一種從無到有的確立,而是一種從隱到顯的闡發。法律解釋即是如此,它只是把已經或者應當包含在法律文本中的意義 (可以稱之為立法意蘊)闡發出來。因此,離開了法律文本的意義,像激進的客觀解釋論者所主張的那樣,從根本上否認立法意圖的存在,就已經不是在解釋法律,而是在創制律了。因此,只有從解釋的特定含義出發,才能進一步闡發如何解釋的問題。我認為,刑法解釋應當堅持罪刑法定原則,不得僭越刑事立法權,堅持嚴格解釋。刑法的嚴格解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申出有利於被告人解釋的原則。」當然,刑法解釋又不能拘泥於立法原意,而應在立法意蘊所允許的范圍內,使刑法解釋起到闡明立法精神,補救立法不足的功效。

『肆』 關於法治內容

第十三章法與社會
第一節法與社會的一般關系

一、法與社會的相互作用

第一,社會是法律的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

社會是法律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律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第二,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整器。

法對社會的調整,首先是通過調和社會各種沖突的利益,進而保證社會秩序得以確立和維護。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對社會的調整手段主要有三種:即法律、道德和宗教。

當然,法律不是萬能的。

首先,在某些社會關系領域,法律的控制不是唯一的手段,或者說不是最佳的手段。

其次,我們還應當看到:徒善不足以為 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所以,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其意義絕不僅僅在於號召民眾守法,更重要的還在於教育民眾用法。只有人人都善於使用法律,法律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二、法與社會和諧

【當代中國法律在建構和諧社會中的地位】

黨中央提出了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 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和諧社會不可能自發地實現,有關和諧社會的價值理想需要一系列方針和措施來體現,其具體要求也 必須通過有效手段來實施和保障。

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必須藉助於法律制度的推動和保障。

首先,和諧社會的原則精神與基本目標和要求不僅涉及個人與社會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復雜的利益關系,而且還關繫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們必須上升為國家意志,轉化為法律,通過法律來體現,以獲得全體社會成員的共識。

其次,由於涉及上述復雜關系,和諧社會的原則、目標和要求在實現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來自各個方面的干擾甚至破壞,這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總之,和諧社會離不開法,法也離不開和諧社會的建設。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第一,法對於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和基礎,社會 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體現和保障。

第二,法通過確認並保障正義標準的實現,協調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

第三,法可以為誠信友愛的實現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第四,法為激發主體的活力創造制度條件

『伍』 評價薩特的自由觀

在薩特看來,人有自己選擇自己的自由,人在被投入到世界以後便會進行自由選擇,並為自己做出的選擇承擔責任。他認為自由選擇是人的一種本能,自由選擇實質上是人對自己下過定義之後進行的合法的選擇,人不僅僅是一個單獨的存在,同樣也是一個巨大的群體,這個巨大群體中包含著每一個單獨存在的人,人與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每一個個人在進行自由選擇時必須要為自己正在進行的選擇負責任,因為此時作為個人的存在不僅僅是自己的存在的「立法者」,同樣也是作為整個群體的人類的「立法者」,所以作為個人的存在是無法擺脫整體所賦予其自身的使命和責任的,必須為自己所要做出的選擇負責,在這一前提的保證下,每一個個人所做出的選擇才是自由的。

『陸』 客觀目的解釋

溫德施雷德、黑克等人認為法律的解釋目標在於:以探求歷史上立法者的心理意願;以克勒、拉德布魯赫等代表認為法律的解釋目標在於:以解析法律內存的意義為目標。主觀解釋論的真理性在於,其看到法律背後隱含了立法者的規定意向、其價值追求,以及對於事物的考量,認為今日法律見解所要求的「法律拘束」不僅受法律文字,也包含立法者的評價及意向的拘束。客觀解釋論的真理性在於,看到了多樣生活關系背後立法者目光的局限性,而對一些立法者根本沒有考慮到的問題,法律必須提供答案。 法律是立法者意志的具體化,其中既包含「主觀的」意志目標,也包含「客觀的」目標及事物必然的追求。由於立法者在立法過程中受到時代法律觀念和表達方式的分離局限以及對當時某些問題的面對,不能同時兼顧兩者。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當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法律解釋的最終目標只能是:探求法律在今日法秩序的標准意義(今日的規范性意義),而只有同時考慮歷史上的立法者的規定意向及其具體的規范想法,而不是完全忽視它,如此才能確定法律在法秩序上的標准意義。這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且沒有終局。 在法律解釋過程中,不應該放任由解釋者個人自由解釋,必須提供解釋者一些可作為准則的解釋標准。這些標准有的取向於「歷史上立法者的意志」,有的取向於「規范性意義脈絡」。薩維尼已經區分了「文義」、「邏輯」、「歷史」和「體系」的解釋因素,認為這些要素不應個別地發揮作用,應相互合作。不同的解釋標准之間還有更多的解釋可能,在不同的觀點之間經常需作「比較衡量」。推薦閱讀讀書筆記|《民法典》第646、647、967條——「類型化」:將「債權合同」歸屬法定的「合同類型」讀書筆記|《民法典》第142、148、149、150、151條(法官如何解釋當事人意思表示)讀書筆記 |《民法典》第595條(買賣合同)之「意思表示的解釋——確定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讀書筆記 |《民法典》第22、171、409條:(方法論辯)之利益法學—評價法學讀書筆記|《民法典》第322條:加工、附合、混合——「法律解釋的任務」

『柒』 簡述魏德士的法律適用過程理論

首先,他介紹了法律適用過程中最基本的原則:演繹推理法,並用許多實例來演示如何進行「涵攝」。但指出演繹推理並不等同於法律適用。演繹推理只是法律適用的一種手段,法官的主要工作是基於法律規定的一般性價值對具體的事實作出價值評價,他們的主要任務不在邏輯領域,而是目的的實現。

其次,作者認為,任何法律規范,都是以實現立法者的價值判斷為目的,而任何法律規范後面,都隱藏服從立法者的價值判斷的目的和目標。立法者的價值判斷不僅存在於事實構成與法律後果的關聯之間,還存在法律規范的事實構成與法律效果的聯系中。法律適用就意味著在具體的案件中實現法定的價值判斷。法官首先要服從立法者的價值判斷,這就意味著,法官要正確地適用法律,不僅要探究立法者的目的,還要查明法律中包含的立法者的價值判斷。法律解釋與立法者價值判斷的探究是互為手段和目的的。
在這其中,有文義解釋、歷史解釋、體系解釋等方法供法官選擇,來探究立法者的意圖,以符合目的的適用法律。

然後,作者指出,「只有法律評價存在之處,法律才對判決具有約束力」,而法律的漏洞之處,則要求不能拒絕裁判的法官自己制定對將來的類似案件都具有效力的規范。在漏洞的填補方面,漏洞的填補因其類型的不同而分別處理。對於規范性漏洞(某個規范是不完整的或者不清楚的),法官之應當回答法律沒有規定的問題;當存在目的性時,也就是如果立法「忽視」或者「遺忘」了某一特殊的利益狀態,作為立法者助手的法官必須在「有思考的服從」中按照已經確認的規范目的,通過類推或者目的性限縮來對缺乏的特別規定進行補充;

在法的漏洞領域,法院造法的空間更加廣泛。但是在這里,法院並沒有立法者的自由。他們必須尊重現有的法律秩序,也必須尊重對其他法律領域產生遠程影響的法律評價。做好漏洞填補工作,還必須運用好填補工具,如類推(刑法領域要禁止)、反向推理或者目的性限縮。
最後,在法律適用方面還存在法官對法律的背離問題,即法官完全拒絕該法律的適用或背離已經認識的法律的規范目的,但是為了實現立法的目的而對文義或法律進行修改卻不是對法律的背離。處於危機為重大的事由時,法官可以對法律進行修改;如反對納粹的統治。總之,一切都是為了法的目的的實現——正義。

『捌』 誰有法律案例+評析!急求

30.1990年10月,辛慶國與任曉蘭結婚,他與前妻有一個女兒,名叫辛紅,已滿8歲。婚後夫妻感情融洽,母女關系也很好。辛慶國於2000年不幸身患重病,於2001年1月病故。此時,辛紅已經在某街道工廠上班,能夠獨立生活。料理完辛慶國的喪事後,任曉蘭便回到娘家居住。2003年5月,辛紅收到其父親辛慶國生前完成的一部小說的稿酬40000元,私自留作自己用。而任曉蘭於2002年再婚。直到2003年10月,任曉蘭才得知辛慶國稿費一事,於是多次找到辛紅,要求分得稿費的一半,但都被辛紅拒絕。辛紅認為,任曉蘭已不是辛慶國的妻子,不能繼承他的遺產,自己作為辛慶國的唯一的子女,當然有權繼承全部遺產。任曉蘭於是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依法處理。請分析應如何處理?
31.1972年王世炎與宋巧玲結婚,婚後生一子王英傑,一女王英英。1990年王世炎患病,從此長期卧床。兄妹二人與母親一起照顧生病的父親。1993年8月王英英結婚,家中送嫁妝8000元。婚後,王英英經常回家看望年邁的父母,由於經濟條件較好,每年春節還給父母100元錢。1999年5月和2001年2月,王世炎與宋巧玲相繼去世,留下兩套兩室一廳的住房。二位老人也沒有留下遺囑,王英傑認為房屋理所當然歸自己所有,根本未徵求王英英的意見,就到房產部門辦理了變更登記,將兩套房屋全部登記在自己的名下。王英英得知這一情況後,馬上找到其兄王英傑要求將其中的一套住房重新登記在她的名下,遭到王英傑的拒絕。王英英又要求繼承其他遺產,同樣遭到拒絕。王英傑認為王英英已是出嫁的女兒,沒有資格繼承父母的遺產。王英英在多次要求並請人出面調解均無結果的情況下,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依法處理。請你分析應如何處理?
32.杜玉軍,農民,1970年結婚,生有兩個孩子,兒子叫杜廣平,女兒叫杜廣梅。兒子杜廣平在縣城工作,並已成家。1992年杜廣梅與外村青年於東方結婚,婚後生有一女兒於梅。2003年杜廣梅因患癌症,不久去世。由於杜廣平夫婦居住在縣城,離家很遠,不能經常回家照顧父母,而杜玉軍夫婦年邁多病又的確需要照顧。為此,於東方留了下來,帶著女兒於梅與兩位老人一起生活,承擔起照顧老人生活的重擔。兩位老人曾多次勸他再婚,都被他婉言拒絕。2007年1月和3月杜玉軍夫婦先後去世。在清理遺產過程中,發現杜玉軍夫婦除了留有6間平房外,還有存款18400元。杜廣平認為這是他父母留下的遺產,應當由他全部繼承,不過考慮到於東方對他父母的照顧,分給於東方3000元。於東方則認為自己是上門女婿,俗話說:「一個女婿半個兒」,那麼他應當繼承2間平房和6100元錢。杜廣平堅決不同意,於東方只好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依法處理。請分析應如何處理?
33.1972年1月,陳立志與鄭春梅離婚,經協商,由鄭春梅撫養年滿4歲的小兒子陳小軍。1973年鄭春梅再婚,陳小軍同母親與繼父共同生活,其與繼父的感情較好。同年5月,陳立志也再婚,婚後生了兩個孩子,兒子叫陳鵬飛,女兒陳艷玲。陳小軍長大成人後,不僅贍養了繼父和生母鄭春梅,還經常看望生父陳立志,父子感情較深。1991年陳小軍的繼父在車禍中喪生,由他和母親鄭春梅共同繼承了全部遺產。1992年春陳立志因病醫治無效去世。生病期間,陳小軍、陳鵬飛,陳艷玲都對父親陳立志進行了精心照顧。陳立志死後留下遺產42000元,由於沒有留下遺囑,被陳鵬飛和陳艷玲平分了。陳小軍也要求參與繼承,因為他畢竟也是陳家的人。陳鵬飛兄妹則認為陳小軍已隨其母改嫁,並且也繼承了繼父的遺產,因而無權繼承生父陳立志的遺產。陳小軍不服,就起訴到法院,要求依法保護他的繼承權。請你分析陳小軍是否可以再繼承生父的遺產?
34.李某與女青年王某經人介紹相識,於2001年1月登記結婚。婚後,兩人陸續購置了彩電、冰箱、洗衣機、音響、空調等家用電器,並有銀行存款6萬元,但未生育子女。2002年3月,王某以感情不和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解除同李某的婚姻關系。經過審理,人民法院於同年6月8日作出第一審判決,准予雙方離婚,並對共同財產作出分割。同年6月15日,李某因搶救公物不幸身亡,有關部門發給其家屬撫恤金5000元,保險公司給付人身保險金1萬元(李某生前與該保險公司所簽訂的保險合同未指定受益人)。為上述財產的分割,王某同李某的父母發生爭執,遂訴至法院。請分析應如何處理?
35.張某(19歲)與林某(15歲)共同商量搞錢,於是一天晚上潛入一倉庫,抱走3台手提電腦,價值3萬余元,後在銷贓時被抓獲。請你運用犯罪構成理論分析他們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構成犯罪,犯了什麼罪?
36.楊某(男,17歲,中學生)2006年10月20日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等候一個同學。該校高中三年級學生龍某和另一個同學從楊某身邊走過,龍某故意撞楊某一下,楊某沒言語,只是瞪了他們一眼,龍某返身詢問到:「你看什麼?」說著打了楊某一耳光,同時龍某的同夥七人蜂擁而上,用拳頭和書包打楊某,楊某用兩手抱住腦袋往後退,其中一個學生一拳打在楊某胸部,另幾個人又追打過去,這時楊某抽出隨身攜帶的匕首,龍某過來打他時,他右手握刀,朝上捅了一刀,正扎中龍某的頸部,造成龍某頸部動脈斷裂,楊某等將龍某送往醫院,經搶救無效,因大量出血休剋死亡,楊某後到公安機關自首。
楊某的行為是否屬於正當防衛?
37. 被告人某甲,男,二十歲,學生。2006年11月6日傍晚七時許,被告人看到一男青年在大街上侮辱自己的女友某乙,即上前指責,遭男青年毆打,某甲被迫自衛。在對打時,身穿便衣的民警某丙由此路過,即抓住甲某的手制止打架。由於某丙沒有表明公安人員身份,某甲認為是對方同夥,便用刀刺某丙左臂一刀後逃跑。某丙受輕傷,經治療已痊癒。對本案的處理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某甲的行為屬正當防衛。另一種意見認為某甲是過失傷害行為,但情節顯著輕微,不構成犯罪,可無罪釋放。
某甲的行為是否屬於正當防衛?
38. 2007年6月3日,許某在學校食堂打飯時和外系學生朱某撞到一起,許某手裡端的飯盒被撞翻,菜湯潑到了朱某身上,兩人遂發生爭吵,後大打出手。由於許某身高力壯,在廝打中佔了便宜,後被本班同學拉開,朱某懷恨在心。6月5日晚9點左右,朱某糾集校外無業人員姜某、白某等人,截住下晚自習後從教室回宿舍的許某,二話不說,用准備好的鏈鎖、匕首、木棍向許某身上、頭上一陣亂打,打得許某頭破血流。許某奮力反抗,奪路而逃,三人猛追不舍。許某跑到一個修自行車攤位前,被朱某等人團團圍困進行毆打,許某慌亂之中順手操起一個氣筒,抵擋三人的鏈鎖、木棍,不料一氣筒打在朱某太陽穴上,朱某當即昏迷不醒,後送到醫院搶救無效,於當晚11點左右死亡。
請你分析許某的行為是否屬於正當防衛?
39.王某(男)與李某(女)戀愛,錢某要求王某放棄李某,並商之於李某,李某回答決不會與錢某戀愛,錢遂懷恨在心。某日午後借約李某商談工作之名,拿預先投下毒葯的開水給李喝,李喝後回家毒性發作「暴死」。李家以為她是急病死亡,並按當地風俗當日即用棺材裝殮埋葬。王某聞之即買了一套新衣來到墳上痛哭,爾後啟開墳棺,要為李穿新衣,竟發現李身體未僵,心有微跳。王急忙送李至醫院。經搶救,李得以復活,問明經過事由,懷疑錢在水杯里放了毒葯,後查明杯中尚有剩餘的毒汁。請你運用犯罪構成理論分析錢某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構成犯罪,犯了什麼罪?
【參考答案】:
30.答:(1)沒有遺囑,按法定繼承。
(2)關於遺產的范圍。所謂遺產,是指公民死亡時遺留下的個人合法財產。根據我國繼承法的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持續期間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財產,除有約定以外,如果分割遺產,應當將共同所有的財產的一半分出為配偶所有,其餘的為被繼承人的遺產。婚姻法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持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雙方另有約定除外。辛慶國與任曉蘭並無其他約定,因此這40000元稿費應作為夫妻共同財產來處理。故辛慶國的遺產有20000元。
(3)關於法定繼承人的范圍。根據《繼承法》第10條的規定:配偶、子女、父母均為第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在本案中,雖然任曉蘭已經再婚,但是辛慶國的40000萬元稿費是他的遺作所得,當時任曉蘭還是他的妻子,繼承法規定: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因此,任曉蘭和辛紅均為第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
(4)繼承法規定: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定額,一般應當平均等。所以,辛慶國的遺產20000元,任曉蘭和辛紅應各分得10000元;最終任曉蘭分得30000元。
31.答:我國繼承法規定:配偶、子女、父母均為第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這里的子女包括兒子和女兒。而且,我國婚姻法規定,男女平等;繼承法也規定:繼承權男女平等。因此,王英英向其兄王英傑要求將其中的一套住房重新登記在她的名下,是合法的,應該得到法院的支持。
32.答:於東方應當享有繼承權。因為,我國繼承法規定:配偶、子女、父母均為第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同時規定了:喪偶的女婿對岳父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的繼承人。而且,繼承法還規定了代位繼承,「被繼承人的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是繼承他父親或母親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所以於梅可代其母杜廣梅去繼承杜玉軍夫婦的遺產。因此,杜廣平、於東方和於梅都是杜玉軍夫婦的第一順序的繼承人。繼承法規定: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定額,一般應當平均等。對生活有特殊困難的缺乏勞動能力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應當予以照顧。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贍養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本案中,繼承人於梅年幼,繼承人於東方對杜玉軍夫婦盡了主要贍養義務,因此他們兩人分配遺產時可以適當多分,杜廣平雖為杜玉軍夫婦的親生兒子亦應少分。
33.答:陳小軍是可以繼承生父的遺產。陳小軍與陳立志的確依然是父子關系,因為,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天然的血緣關系,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並不會因為父母的離婚而解除,也不會因為父母離婚後一方的再婚從而與生父或者生母的關系消滅,不僅血緣關系不能夠消滅,而且父母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也不能夠消滅,這與父母離婚後子女由哪一方撫養沒有絲毫的關系。即使子女與繼父母因共同生活,相互扶助,形成實際上的撫養關系,也不會影響該子女與生父母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本案中陳小軍正是由於與其繼父形成了撫養關系,他才有權繼承其繼父的遺產,如果不是因為他贍養了他的繼父,他就無權繼承其遺產。然而,無論陳小軍是否繼承其繼父的遺產,他與生父母之間都具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而不管他與其生父陳立志是否生活在一起。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1條規定:「繼子女繼承了繼父母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生父母的遺產。」所以,陳小軍盡管已隨母親改嫁依然應當享有其生父遺產的繼承權,有權要求與其同父異母的弟弟陳鵬飛和妹妹陳艷玲共同繼承遺產。而且,他們都是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法規定: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定額,一般應當平均等。陳小軍可以繼承生父遺產只的14000元。
34.答:(1)沒有遺囑,按法定繼承。
(2)關於遺產的范圍。所謂遺產,是指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遺產。本案中李某的遺產包括:①、夫妻共有財產中屬於自己能有的那一半財產。②、保險公司給付的1萬元保險金。因為根據我國有關法規,人生保險金沒有指定受益人的,則應作遺產處理。而李某因公死亡後有關部門發給的5000元撫恤金,是國家對其家屬的精神安慰和生活補助,應由受撫恤的對象所有,不屬於李某的遺產。故遺產包括家用電器的一半和7萬元。
(3)關於法定繼承人的范圍。根據《繼承法》第10條的規定,配偶子女,父母均為第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在本案中,雖然人民法院已經作出了准予離婚的一審判決,但在李某死亡時,上訴期尚未定,一審判決也還沒有生效,因此,王某仍是李某的配偶,與李某的父母一樣,同是李某的第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
(4)王某可得全部家用電器及人民幣4萬元;李某父母分得人民幣3.5萬元。
35.答:張某已經構成了犯罪,林某未達到法定年齡,未構成犯罪。
犯罪構成是指按照刑法的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總和。犯罪構成包括:犯罪主體,指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犯罪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自己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持有的心理態度,它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過失等;犯罪客體,即我國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危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觀方面,指刑法規定的構成犯罪在客觀上需要具備的諸種要件的總稱,具體表現為危害行為、危害結果等。
本案中,張某是犯罪的主體,他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且張某有盜竊國家財產的故意,具備了犯罪主觀方面的要件;張某實施了盜竊了倉庫里的三台手提電腦,具備了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張某盜竊了倉庫里的三台手提電腦,侵犯了國家財產的所有權,具備了犯罪客觀要件;張某實施了盜竊行為,對國家財產造成了較大的損失,具備了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總之,張某具備了犯罪構成的四個要件,他已經構成了犯罪。
36.答:楊某的行為屬於防衛過當。《刑法》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必須具備四個條件:(1)防衛目的要正當,即在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正在受到不法侵害時,可以實施正當防衛,楊某面對幾個人的追打,抽出隨身攜帶的匕首,龍某過來打他時,他右手握刀,朝上捅了一刀,這屬於正當防衛;(2)防衛要實時,不法侵害正在進行時間;(3)防衛對象只能是不法侵害或者,不能針對第三人;(4)正當防衛不能明顯的超過必要的限度。楊某造成了龍某死亡的嚴重後果,其防衛行為顯然過當,應當負必要的刑事責任。但是,楊某是在遭受不法侵害時,實施防衛過程中超過了必要的限度,而且是未成年人,又具有積極搶救和自首等情節,應當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37.答:某甲的行為屬於假想防衛。《刑法》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必須具備四個條件:(1)防衛目的要正當,即在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正在受到不法侵害時,可以實施正當防衛;某甲遭男青年毆打,被迫自衛,這屬於正當防衛。(2)防衛要實時,不法侵害正在進行時間。(3)防衛對象只能是不法侵害者,不能針對第三人;某甲把某丙誤認為是對方同夥,便用刀刺某丙左臂一刀後奪路逃跑,這是他的假想防衛。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由於某丙突然抓住甲某的手,而且身穿便衣,並未表明本人身份,故某甲不可能預見到某丙是來維持秩序的民警。總之,本案被告人某甲不負刑事責任。(4)正當防衛不能明顯的超過必要的限度。
38.答:許某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衛。《刑法》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必須具備四個條件:(1)防衛目的要正當,即在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正在受到不法侵害時,可以實施正當防衛;由於姜某、白某等人用准備好的鏈鎖、匕首、木棍向許某身上、頭上一陣亂打,打得許某頭破血流。許某奮力反抗,奪路而逃,三人猛追不舍。許某跑到一個修自行車攤位前,被朱某等人團團圍困進行毆打,許某慌亂之中順手操起一個氣筒,抵擋三人的鏈鎖、木棍,不料一氣筒打在朱某太陽穴上,朱某當即昏迷不醒,後送到醫院搶救無效,於當晚11點左右死亡,這屬於正當防衛。(2)防衛要實時,不法侵害正在進行時間。許某一氣筒打在朱某太陽穴上,這是他正在受到不法侵害時所實施的行為。(3)防衛對象只能是不法侵害者,不能針對第三人;許某的防衛行為是針對不法侵害或者。(4)正當防衛不能明顯的超過必要的限度。許某用一氣筒向朱某打去,雖然造成了朱某的死亡,但是在當時的緊急情況下所為,這是他不能預料的,因此不屬於超過必要的限度。故許某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衛。
39.答:錢某已構成犯罪,犯了既遂罪。犯罪構成是指按照刑法的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總和。犯罪構成包括:犯罪主體,指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犯罪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自己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持有的心理態度,它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過失等;犯罪客體,即我國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危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觀方面,指刑法規定的構成犯罪在客觀上需要具備的諸種要件的總稱,具體表現為危害行為、危害結果等。本案中,錢某是犯罪的主體,他實施了危害她人生命的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且錢某因懷恨在心,有投毒的故意,具備了犯罪主觀方面的要件;錢某實施了投毒的行為,侵犯了李某的生命權,具備了犯罪的客觀要件;錢某投毒,使李毒性發作「暴死」,具備了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雖然李經搶救得以復活,但是錢某投毒殺人的行為已經實施結束,故錢某已構成犯罪,犯了既遂罪

『玖』 漢謨拉比的人物評價

僅僅就統一兩河流域,建立巴比倫王國的功績而論,漢謨拉比就足以躋身於最有影響的帝王之列。然而更具影響力卻是《漢謨拉比法典》,《漢謨拉比法典》無疑深刻地影響了上古中東地區的法律體系,但隨著古巴比倫文明失去了光彩,《漢謨拉比法典》也在歷史上一度湮沒。盡管《烏爾納木法典》是人類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早於《漢謨拉比法典》),但《漢謨拉比法典》體現出崇高的正義精神和倫理精神,其內容豐富,調整范圍廣泛,對於後來的中期亞述法典、赫梯法典、《舊約》中所見的猶太法典,乃至古希臘、羅馬的立法都有重要的影響。
後世學者普遍將漢謨拉比譽為一位卓越的立法者,一些美國政府大樓內可以發現他的形象。漢謨拉比是美國國會大廈眾議院會客廳大理石淺浮雕上雕刻的23位立法者之一。在美國最高法院大廈南牆的橫飾帶上刻有漢謨拉比從巴比倫太陽神沙瑪什手中接受《漢謨拉比法典》的形象。

『拾』 勞動合同法第六十六條「一般」「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體現了立法者極其不負責的態度。

已圈閱。

熱點內容
法院審判部門 發布:2025-02-04 22:39:56 瀏覽:385
法治宣教外包 發布:2025-02-04 22:30:31 瀏覽:541
肛門周圍長猴子土方法治療 發布:2025-02-04 22:22:02 瀏覽:805
政府制定規章的程序 發布:2025-02-04 21:28:54 瀏覽:274
2014年陳印法規講義 發布:2025-02-04 21:17:34 瀏覽:976
法官助理立案 發布:2025-02-04 21:13:45 瀏覽:177
房屋外牆法律法規 發布:2025-02-04 21:12:57 瀏覽:775
北京勞動法病假 發布:2025-02-04 20:26:20 瀏覽:373
行政法由哪兩部分組成 發布:2025-02-04 19:15:17 瀏覽:543
經濟法期末測試卷 發布:2025-02-04 19:07:38 瀏覽: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