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中立法
Ⅰ 《中立法案》是怎樣被提出的
義大利發出入侵阿比西尼亞的叫囂。德國廢除了《凡爾賽和約》中限制其專軍備的條屬款,日本這時則在加緊侵略中國的華北。
面對此種情況,美國國會從3月就開始討論各種不同的中立法案。多數人主張制訂對所有交戰國禁運武器、凍結貨款和限制貿易的徹底中立法;主張集體安全體系的人則想制訂一項授權總統酌情處理的中立法,以區別對待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經過3個月的辯論、爭執,美國國會終於於8月24日通過了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皮特曼提出了《中立法案》。
美國總統府白宮
Ⅱ 美國二戰期間的《中立法》是什麼時候發表的
1939年9月1日,德國悍然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醞釀已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5日,總統羅斯福宣布即日起美國開始實施《中立法》。
Ⅲ 關於美國的《中立法》
頒布時間及內容:20世紀 30 年代 美國國會為防止美國捲入西半球以外的戰爭的立法。1935年,在義大利發動侵略阿比西尼亞 (衣索比亞的舊稱 )的戰爭的前夕 ,美國國會內外的孤立主義派利用美國人民不願捲入新的戰爭的和平情緒 ,推動國會於8月31日通過第一個中立法,規定「在兩個或若干個外國之間發生戰爭時或在戰爭過程中,總統將此事宣布,嗣後凡由美國或其屬地之任何地點把武器、彈葯及軍事裝備輸往交戰國港口,或輸往中立國以轉運至交戰國者,均屬違法」。並禁止美國船舶運載軍用品至交戰國和美國公民乘搭交戰國船隻旅行,但不禁止其他物資包括戰略物資出口。到1936 年2月底該法期滿時,國會隨即通過第二個中立法,將第一個中立法,有效期延長到 1937 年5月1日,並補充禁止向交戰國提供貸款的條款。1937年4月 29 日 ,國會通過第三個中立法,除前兩法規定的內容以外,又規定中立法適用於發生內戰的國家,授權總統判定戰爭狀態之是否存在,不僅有權禁止武器輸往交戰國,而且可以禁止任何貨物輸往交戰國。 1939年歐洲戰爭爆發前後 ,F.D. 羅斯福總統多次向國會提出修改中立法。國會經過長期爭論,於1939 年11月3日通過修正的中立法,廢除武器禁運的條款,允許交戰國在美國購買軍火,但實行「現購自運」的原則。新法案在武器和物資上支持了英法;在東方則有利於日本而不利於中國,因中國無力自運。1941 年3月11日國會通過羅斯福提出的《租借法案》。中立法至此名存實亡。12月,美國對德意日宣戰後,中立法正式廢除。
影響:因英國海上運輸興旺,又有強盛的海軍,新中立法有益於英、法而不利於德國法西斯權力。它的經過標明美國外交政策的調整,即在不直接參戰的前提下盡能夠支援反法西斯國度。
Ⅳ 美國的中立法案,對中日戰爭有什麼影響
我是「非本色」,這個問題算是問對了。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略中國,中日戰爭正式爆發。由於羅斯福家族同中國的關系,富蘭克林·羅斯福與大多數美國人一樣,對中國表示同情。早在1936年,美國就向中國提供2500萬美元的信用借款,1937年也向中國提供了1200萬美元的軍用借款,美國前國務卿科德爾·赫爾曾發表講話,勸阻美國飛機製造廠不要將飛機賣於日本等。可見,當時的美國一直在向中國提供援助。
實際上,美國傳統遠東政策,是維持中國的獨立完整和門戶開放,在中日戰爭爆發時,在美國一些孤立主義議員要求實施中立法案時,時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的皮特曼,在國會上說:「實施中立法案比較不實施更將援助了日本及法西斯國家,如果美國對中日戰爭實施中立法案,就等於放棄他的傳統政策和利益,完全退出遠東。」因此,從美國利益出發點來看,在中日戰爭中,應該援助中國,反對日本侵略。
老鐵求點贊。
Ⅳ 二戰為何德國對美國宣戰,是這個理由嗎
二戰中,德國對美國宣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聯繫到蘇聯,只能這么理解:
(1)德國對美國宣戰是在履行《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第三款:任何一方遭受攻擊,其他方會盡權力協助,包括政治,經濟和軍事等等。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是1940年9月27日由德國、義大利與日本在德國柏林簽署的。此項協定正式確立了上述三個軸心國的同盟關系,並被認為是對美國的警告:要麼保持中立,要麼兩面受敵。條約補充了1936年的《德日協定》和《反供鏟國際協定》的不足,目的是消除德國與日本因1939年蘇、德簽署《互不侵犯條約》而引起的嫌隙。
但到了1941年4月13日,日本正府仍然背著西特勒(以回敬1939年8月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協議),幾乎就在德國進攻蘇聯的前夜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樣的結果直接導致了在二戰的關鍵時刻,德國本指望從日本那裡得到支持,卻沒有得到。
(2)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了美國珍珠港,並取得了成功。而德軍當時則正面臨莫斯科戰役的失敗,軍心所措。次日,德國便對美宣戰,一個重要的目的就在於希望此舉能夠換取和促使日本能正式對蘇聯宣戰,從而緩解德國的壓力。但是很顯然,隨著日本把侵略重點放到了(西)太平洋地區,以及美國的參戰,德國的目的根本就沒有達到。
綜上所述,德國深陷蘇聯戰場的僵局不僅始終都沒有因為對美宣戰而被打破,而且反過來,正因為它對美宣戰,促使美國正式介入二戰,並連同其他西方盟國一同開辟了第二戰場,而從加速了德國法錫絲的最終滅亡。
Ⅵ 美國參加二戰前,羅斯福為什麼痛恨中立法案
1940年9月23日,德國、義大利、日本在柏林簽訂的《三國同盟條約》,可以說是軸心國公開地與美國叫板,威脅其不得染指歐洲和亞洲的事務。這顯然觸動了美國的利益,以及阻礙了其試圖主導全球貿易的總戰略,換作是誰都不會答應。
面對一片狼藉的歐洲,英國還在苦苦支撐,而深陷中國戰場多年的日本,也漸漸顯露出“南下”的野心。讓人擔憂的是,無論從哪個方向,矛頭都指向了美國。羅斯福坐不住了,但如何繞開《中立法案》支持抗戰,成為當下最要緊的事情。
他利用人們重新審視和思考戰爭的檔口,推送自己的戰略觀。很快,國會修改了《中立法案》,允許交戰國購買美國的軍火和軍用物資。也就是說,羅斯福以出售武器的形式幫助和支持盟國,並以此警示民眾,“戰爭來了,誰都不能獨善其身”。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Ⅶ 美國是在什麼情況下修改中立法的
這個不是一下子改過來的,是一步一步慢慢過渡過來的.最早是在1939年10月底至11月初,專在羅斯福的努力下,國會屬通過了新中立法,取消武器禁運條款,改為「現款自運」。英國海上勢力強大,有利於英國.而是到了1941年美國通過的租借法案徹底取代了中立法.
而下面這件事可以看作是1941年美國徹底取代中立法的誘因.
德國在二戰開始後進行了"無限制潛艇戰." 1941年9月19日,在巴拿馬注冊的美國商船「平克斯塔」號在冰島西南被擊沉,羅斯福就在10月9日向國會要求修改1939年的中立法, 要求武裝商船,恢復美船開赴作戰區域的貿易權。正當國會內辯論進行得難解難分之際,10月17日,美國驅逐艦「基爾尼」號又在冰島西南被擊傷,死11人。三天後,美驅逐艦「盧本?詹姆斯」號被擊沉,死96人
Ⅷ 《凡爾賽和約》和《德國中立法》誰更優於誰
沒有可比性
首先,美國孤立政策的由來與他本身的地理有關,美國領土孤立於當時的世界中心歐洲之外,其地理位置絕對他不需要如歐洲國家一般擔心,鄰國的強大威脅自己。當時的美國已經具備老英國的氣質,光榮獨立,大陸制衡,不讓歐洲的某一國家強大,威脅自己
而凡爾賽條約是赤裸裸的勝利者對失敗者的瓜分盛宴,他不光使得失敗國,比如德國失去了海外殖民地,還對其自身領土做了瓜分,對軍事做了限定,並付戰爭責任,做戰爭賠償,為第二次的大戰埋下伏筆
Ⅸ 令羅斯福頭疼的《中立法案》,如何繞開
1935年8月,美國頒布的《中立法案》,標志著國內的孤立主義大獲全勝。按照規定,美國在他國戰爭期間禁止武器出口和提供信貸,甚至購買非軍事物資,也必須是“付現金,不管送”,徹底將美國置身於戰爭以外,以免“引火燒身”。
在“羅斯福新政”的刺激下,美國走出了經濟大蕭條的陰影,經濟形勢開始明顯好轉,使得羅斯福有精力關注已經一團糟的世界。在他看來,紛亂的歐洲正是美國插手歐洲,甚至是引領世界的最好機會,只有這樣才能將美國的利益最大化。
不管怎麼說,高瞻遠矚的羅斯福,暗中支持盟國抗戰,擴大武裝力量積極備戰,甚至未雨綢繆地擬定“先歐後亞”戰略,卻始終受到《中立法案》的束縛。好在,他已經做好了參戰的准備,只差一個合適的時機,這就是後來的“珍珠港事件”。
未完待續,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Ⅹ 美國《中立法》是怎樣確立的
1935年初,隨著歐洲戰爭危機的加深和經濟恐慌的緩解,以及奈伊軍火貿易調查委員會引人注目的調查活動。使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傾向於持孤立主義的態度,他們認為,防止捲入歐洲戰爭的唯一辦法,就是放棄一向標榜的航海自由。2月,義大利發出入侵阿比西尼亞的叫囂。3月,德國廢除了《凡爾賽和約》中限制其軍備的條款,日本這時則在加緊蠶食中國的華北。面對此種情況,美國國會從3月就開始講座各種不同的中立法案。多數人主張制定對所有交戰國禁運武器,凍結貨款和限制貿易的徹底中立法;主張集體安全體系的人則想制定一項授權總統酌情處理的中立法,以區別對待侵略者和被侵略者。
經過3個月的辯論、爭執,美國國會終於於8月24日通過了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皮特曼提出了《中立法》。8月31日,羅斯福總統勉強簽署了該法案。這個法案完全反映了孤立主義者的主張,它規定對所有交戰國一律實施武器、彈葯和軍需品的禁運,但授權總統確定軍需品名單和宣布實行禁運時間;禁止美國船隻向交戰國運輸軍火,旨在防止通過貿易渠道捲入戰爭或糾紛之中;法案還規定,如有必要,總統可宣布不保護乘坐交戰國船隻旅行的美國公民。此外,確保對武器出口的控制,還建立了軍火管理委員會負責監督。
1936年2月美國國會通過了《中立法》的修正案,將《中立法》有效期延至1937年5月,增加了禁止向交戰國貸款和對新加入戰爭的國家實施《中立法》的條款。另外,還授權總統決定外國的戰爭狀態是否存在和是否實施《中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