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與義務法治建設
Ⅰ 結合法律的權利與義務的關系談一談如何做一名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青年
邪惡法律的權利。預習我的關系,他也在如何做一沒有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制青年。謝了,周偉這個法律權利利用啊,作為我們沒有年輕人了,都應該遵守的我們要做到守法學法用法來法制的信念。yy醫生一樣多要安靜,從法律角度來來來來來來來來,走不讓你不讓干什麼容易不能違法?不能違法國家法律規定的有哪些可注意哪些可行也不可行的那一刻,朱那也不考助理一定要完了,呂發來來走。你又直播間才能夠做到守法學法用法的法制,請假。
Ⅱ 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的關系
法律權利和義務觀念,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公民應當具有的基本法治觀念。由於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影響,一方面,有些人不能認真對待權利,權利意識較為淡薄;另一方面,有些人也不能正確對待義務,履行法律義務的意識不強。不少人僅僅是出於對懲罰的畏懼或服從權威的習慣來履行法律義務,因而往往處於消極、被動狀況,不履行法律義務、規避法律義務的現象目前還比較嚴重。因此,全體公民樹立正確的法律權利與義務觀念,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項緊迫任務。
正確的法律權利和義務觀念,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正確理解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的性質
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是一對關系密切的概念,應當以相互聯系的眼光看待它們的基本性質,而不應當孤立地理解它們各自的性質。從這一前提出發,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的性質。
從來源來看,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一般都來源於法律的明文規定,或者法律雖未明文規定,但可以從法律的規定中推導出來。後一類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通常被稱為默示的或推定的權利和義務。
從范圍來看,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都有明確的界限。首先,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的種類及范圍,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政治文明程度以及文化發展水平制約,以社會承受能力為限度。其次,每項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都有法定界限。無論是行使權利,還是履行義務,都應當在法定界限內進行。我國《憲法》第51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2、正確把握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的關系
從法律的歷史和實踐來看,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之間存在著多方面的復雜關系。一般說來,可以把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的關系,概括為結構上的相關關系、總量上的等值關系、功能上的互補關系等三個方面。
結構上的相關關系——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二者是對立統一的。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一個表徵利益,另一個表徵負擔;它們是法律這一事物中兩個分離的、相反的成分和因素,是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同時,它們又相互依存、相互貫通。一方的存在和發展都必須以另一方的存在和發展為條件。可以說,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3、懂得如何適當行使法律權利,正確履行法律義務
(1)權利的行使要合法。
第一,依法行使權利,不得濫用權利。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比如,公民依法享有言論自由,但是不得發表違反憲法原則的言論,不得通過言論對他人進行侮辱和誹謗,等等;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也不可能有不受任何限制的所謂絕對的自由,自由作為一種權利,不僅要受到社會、經濟、文化條件的限制,還要受法律的限制。因為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群體之中,絕不能不顧其他人的利益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誰要享有自由,就要遵守法律。
第二,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當自身的合法權益遭受不法侵害時,應當學會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權,不是忍聲吞氣自認倒霉,也不是採用非理智的方法自行解決。
(3)義務的履行要自覺
我國憲法第33條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憲法不僅賦予公民廣泛的權利,而且規定了公民應盡的義務,每一個公民必須以國家主人翁的姿態,忠實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培養社會主義公民意識,自覺履行義務。
公民履行義務的要求是自覺。怎樣才能做到自覺呢?如果僅僅是出於對懲罰的畏懼或服從權威的習慣,那必然是消極、被動地履行義務,一旦無人監督或者可能逃避處罰時,自然就會產生不履行法律義務、規避法律義務的現象。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樹立一種新的守法觀念,那就是,履行法律義務是公民的基本社會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守法的自覺性。
權利義務是法律制度中的核心內容,在實踐中,法律權利與義務觀念是公民法律意識培養中的重要環節。公民如何正確看待自己的權利,如何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這是從公民守法的角度,說明法治國家每一位公民樹立的社會主義法治觀念。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Ⅲ 、論述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的關系,並結合之自身闡述大學生應如何依法行使法律權利
1、辯證統一。首先,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法律權利的實現必須以相應法律義務的履行為條件。其次,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
離開了法律權利,法律義務就失去了履行的價值和動力。同樣,離開了法律義務,法律權利也形同虛設。最後,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還具有二重性的關系,即一個行為可以同時是權利行為和義務行為。
2、一律平等。首先,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平等表現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確立為基本原則,這里的平等講的就是權利和義務平等。其次,在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的具體設定上要平等。再次,權利與義務的實現要體現平等。
3、互利互贏。實際上,在國家規定的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相一致的情況下,在實行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人人平等的制度中,一個人無論是行使權利還是履行義務,都是對自己有利的。
(3)權利與義務法治建設擴展閱讀:
權利特點:
1、它來自法律規范的規定,得到國家的確認和保障;
2、它是保證權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
3、它是與義務相關聯的概念,離開義務就無法理解權利,它得到義務人的法律義務的保證,否則權利人的權利不可能行使;
4、它確定權利人從事法律所允許的行為的范圍,在這一范圍內,權利人滿足自己利益的行為或者要求義務人從事一定行為是合法的,而超過這一范圍,則是非法的或不受法律保護的。
Ⅳ 談談如何正確認識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的關系,如何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任何事物都需要兩者兼顧,法律也一樣,既有你法律的障礙的權利,也有法律應盡的義務,如果只索取權利,承擔義務也觸發了法律,這原來有應該認真的履行法律賦予的義務,才能獲取法律自由的權利
Ⅳ 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在當今的法治理念當中,權利和義務並存,權利的實施必須有義務承擔者的存在,同時義務是權利存在的基石,沒有義務的承擔者的存在,權利邊無處發揮其作用。
Ⅵ 法律權利與義務論文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和社會主義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會對個人的要求越來越高,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依法辦事,已成為人們的共同信念。一個國家的法律體制完善與否也日益成為衡量這個國家現代化程度高低的標志。我國法律法規也日趨完善,只要留意不難發現我們身邊無處不存在法律的氣息。《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教師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現代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作為一名青少年要學習法律知識,學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護法,只有全體人民的法制意識加強了,才能實行依法治國,我們的國家才能不斷強大。 然而,根據管家有關數據表明: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長趨勢,可見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制觀念對我們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違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識淡薄、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比如在社會不講社會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毆、偷竊敲詐。在學校不遵守中學生守則、違反校紀校規。這些青少年學生雖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為是違法違紀的,但他們無法真心地體會到事態的嚴重性。因此校園中違紀的現象屢見不鮮。有的同學認為違紀與違法是兩碼事,違反校規校紀大不了被老師批評,沒什麼大不了的,殊不知習慣成自然,違紀就會逐步成違法,以後到社會就有可能作為法的事。有的同學認為如今是追求個性化的社會,如果被學校這個規那個矩束縛,不利於自己發展,作了違紀的事才能體現自己的瀟灑,但是,設想一下,如果學校沒有了校規校紀,那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如何保障?一個從小沒有遵紀守法的意識與習慣的人,長大了很難說他能成為一個守法的公民。 有人說「掌握電子計算機應用技術是跨入21世紀的名片,而具備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才是跨入21世紀的通行證」。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是促進生產力發展,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務是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現。公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學法才能明確哪些是可以做或必須做的,哪些是不該做或禁止做的,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維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四化建設的生力軍。青少年學法、知法、守法的狀況如何對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關系極大,青少年要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接受法制教育逐步把自己培養成四有新人。 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廣大青少年都想成為有用之才,而要成才首先必須健康的成長。由於青少年年齡小,閱歷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風氣的影響,青少年容易沖動,特別是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或自己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容易失去理智,導致違法犯罪。因此,為了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預防和減少犯罪,就需要對青少年進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確引導、讓他們能懂法、守法、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養成守法習慣,培養守法意識,提高守法能力。 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需要。維護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要運用好這個權利,只有學法懂法,才能認清和揭露違法犯罪行為。
遵紀守法,學法護法是一種被人們公認的美德。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校有校紀,遵紀是守法的基礎,青少年時代是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黃金時代,我們青少年學生要認真學習《中學生守則》、遵守校紀校規,遵紀守法,嚴以律己,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自強、自尊、自重、自愛,爭當一個文明的新時代青少年。
Ⅶ 依法行使權利與義務的重要意義
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和義務,有利於公民正確處理個人、集體和國家三者間的關系。
在我國,國家不僅通過憲法、法律確認和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而且通過改革政治體制和發展經濟文化事業,為公民行使自由和權利提供越來越多的保障。
公民的權利和自由越能得到保障,就越有利於激發他們的政治熱情和生產積極性,更自覺地履行義務;而公民自覺履行義務的積極性越高,國家就會越昌盛、富強,同時,公民的權利和自由也就愈加獲得更多的保障。
Ⅷ 法治思維的內容和如何培養,權利和義務的內容與關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
內容的核心是依法治國,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在我國主要有憲法,刑法,民法典,行政法,公務員法,行政復議法,選舉法等,如何培養就需要從年輕一代進教育,可以在義務教育階段引進一門法律課,講解一些常用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結合實際案例進行深入講解,另外在報紙,電視等媒體進行普法宣傳,各人民政府把普法納入績效考核。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的,權利以義務為前提。依法治國是前提,以德治國是對依法治國的補充和升華,保障公民守法的前提,進行道德教育,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道德素質和個人品格
Ⅸ 行駛權力與履行義務及如何提高自己的法治素養相關的案例
摘要 1、正確的法律義務的一個例子:在實際工作中,稅收是金錢的支付。實際上,納稅是納稅人最重要的法律義務。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方法進行合並。這是正確執行的義務。
Ⅹ 如何理解法律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律修養。不僅要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參與法律實踐,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思維方式,而且要樹立法律信仰,宣傳法律知識,敢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自覺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 一、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思維方式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進程能否順利推進,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社會主義法律思維能否深入人心。我國法制宣傳教育的任務不僅包括宣傳和普及法律知識,而且包括努力提升公民的法律思維水平。 (一)法律思維方式的含義 所謂法律思維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規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習慣與取向。在通常情況下,法律問題往往還包含著政治、經濟或道德問題,可以從道德的、經濟的、政治的角度來思考和處理,但一旦這些問題被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就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原理和精神來思考與處理。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按照法律思維思考與處理問題,與按照道德思維、經濟思維或政治思維思考與處理問題,會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結論,但在某些情況下,則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例如,欠債還錢是幾乎所有社會普遍通行的一項道德原則。法律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利,但法律中有訴訟時效的規定。按照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債權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債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也就是說,如果債權人在二年內既沒有向法院起訴債務人,也沒有向債務人提出還債要求,而且債務人也沒有表示要償還債務,那麼債權人的債權就不再受法律保護。法律雖然不強迫債務人履行義務,但並不反對債務人自行履行,因為從道德上說,一項債務不論過了多長時間,債務人都有義務償還。在此類情況下,法律思維與道德思維之間即產生了沖突。必須強調的是,在對法律問題的思考與處理上,法律思維應當優先,不能用道德的原則和道德評價取代法律的規則和評價。 (二)法律思維方式的特徵 講法律。法律思維思考與處理法律問題首先要以法律為准繩。某種行為是合法行為還是違法行為,是一般違法行為還是犯罪行為,是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應當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等,都應當以法律為標准作出判斷。如果脫離法律來思考與處理問題,就談不上什麼法律思維。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有時會遇到法與理、法與情的沖突,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情不合法的情況。但是,即使人們感覺到某些法律規定不合理、不合情,也不能漠視、違背或擱置法律。一項法律規定,只要它沒有被修改或廢除,就是有效的,人們就有義務遵守或執行。如果人們覺得某項法律規定不合理,可以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修改或廢除的建議,由有關國家機關修改或廢除該項法律規定,但在國家修改或廢除之前,仍然必須遵守或執行。 講證據。法律思維思考與處理法律問題要以證據為根據。正確地分析與處理法律案件,要抓住兩個關鍵問題:一是查清案件事實,二是正確運用法律。只有收集到充分的證據,才能查清案件事實。一般來說,證據就是以法律規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事實。法律上的證據不同於一般的事實。首先,證據要具有合法性,即證據的形式、收集和查證都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其次,證據要具有客觀性,即證據必須是客觀真實的,既不能捕風捉影,更不能主觀臆斷。再次,證據要具有關聯性,即證據只有與案件事實有實質性聯系,才能對案件事實具有證明作用。 講程序。法律思維思考與處理法律問題要從法律程序出發。程序問題在法律領域居於非常重要的地位。簡單地說,程序是法律所規定的法律行為的方式和過程,法律通過規定明確的程序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程序告訴人們實施某種法律行為時,應先做什麼事情,後做什麼事情,以及如何做這些事情才是符合法律的。與其他類型的思維方式相比,法律思維更為關注行為的程序問題。 講法理。法律思維思考與處理法律問題要運用法律原理和精神。法律思維的任務不僅是獲得處理法律問題的結論,而且要為法律結論提供充分的法律論證與法律理由。任何理性的思維都應當用適當的理由來支持所獲得的結論,而法律思維對理由的要求更有特殊之處。其一,理由必須是公開的,而不能是秘密的。其二,理由必須有法律上的依據。其三,理由必須具有法律上的說服力。就此而論,與其說法律思維的首要任務是尋求解決問題的結論,不如說是尋求據此作出結論的法律理由——那些認同法律並依賴於法律的人們能夠接受的理由。 (三)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途徑 培養法律思維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大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參與法律實踐等途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養成從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思維習慣。 學習法律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前提。一個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維方式。法律知識通常包括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識,這兩部分法律知識對於培養法律思維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規在某個問題上的具體規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則,才能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養成法律思維,並運用法律思維思考和處理各種法律問題。 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們從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方法。法律方法構成法律思維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維的過程就是運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過程。我們要培養法律思維方式,必須掌握法律方法。應當指出,法律工作者使用的法律方法相當復雜,有法律解釋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填補法律漏洞的方法、認定事實的方法等。每一種基本方法又包括一系列的具體方法。大學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參與法律實踐。法律思維方式是一種在法律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脫離具體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實踐,不可能養成法律思維方式。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才能養成一種自覺的法律思維習慣。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法律對社會生活的調整范圍將越來越廣泛,人們面臨的法律事務必然會越來越多。這既對培養法律思維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為培養法律思維方式提供了良好條件。 二、樹立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 社會主義法律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具有權威和尊嚴,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條件。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每個公民都有義務和責任樹立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的權威。 (一)維護法律權威的意義 法律權威是就國家和社會管理過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違抗性。法律權威的樹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強制力和內在說服力。法律的外在強制力是法律權威的外在條件,主要表現為國家對違法行為的制裁。盡管法律權威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外在強制力的基礎之上,但必要的外在強制力,是樹立法律權威不可缺少的條件。法律的內在說服力是法律權威的內在基礎。如果僅僅依賴外在強制力,法律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權威。法律的內在說服力既來源於法律本身的內在合理性,如法律合乎情理、維護正義、促進效率、通俗易懂,也來源於法律實施過程的合理性,如執法公平、司法公正。正是由於法律本身及法律實施具有這些內在合理性,法律才受人尊重,被人信賴,為人敬仰。 在當代中國,樹立法律權威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法律權威是國家穩定的堅實基礎。當國家的最高權威是領導者個人時,政治的穩定、國家的興衰就將寄託於領導者個人身上。隨著領導者的更迭,國家的政局就有可能大起大落,政策與法律也會頻繁變動。而當國家的最高權威是法律時,由於法律是一種超越於任何個人之上的普遍性規則,並且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盡管領導者會不斷流動和更迭,但政治統治與社會秩序仍將會保持相當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二)自覺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 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樹立,既有賴於國家的努力,也有賴於公民個人的努力。從國家角度來說,應當採取各種有效措施消除損害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因素。例如,要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保證法律的科學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實施的狀況,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從個人角度來說,應當通過各種方式努力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對於大學生來說,至少應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努力樹立法律信仰。一個人只有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會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大學生應當通過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深入理解法律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精神,從而樹立起對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信仰。 積極宣傳法律知識。大學生在自己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的同時,還要向其他人宣傳法律知識。特別是要宣傳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幫助人們徹底根除「權大於法」、「要人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殘餘思想,宣傳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優越性,使人們了解、熟悉和認同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從而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良好風尚。 敢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違法犯罪行為既是對社會秩序的破壞,也是對法律權威的蔑視。大學生不僅要有守法意識,自覺遵守國家法律,而且要敢於和善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自覺維護法律權威。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既包括事前採取有效措施預防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後制止、檢舉、揭發違法犯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