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法相關
㈠ 立法法 93條怎樣解讀
1. 法律的針對性和可執行性
法律要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要適應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而且既然制定了法律,該等法律應當具有可執行性。因此,新《立法法》第六條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 「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的規定,並增加了第二款「法律規范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的規定。
2. 稅收必須法定
多少年來,盡管我國有所得稅法、稅收征管法,但是稅收稅種的設立、稅率等確定一直處於政府及部門的規定及其稅收征管活動之中,社會上不時會出現某些不確定的說法和預期。為此,許多學者、專家呼籲,全國人大代表提出議案,要求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必須法定。雖說經過一些曲折,但是最終這樣的呼籲、議案獲得了全國人大的通過。於是,在修改後的《立法法》「稅收」第八條中專門增設一項作為第六項,明確「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規定。這樣,今後政府收什麼稅,向誰收,收多少,怎麼收等問題,都得通過人大立法決定。
3. 為授權立法設限制
早在1985年,全國人大對國務院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制定暫行規定和條例有過一攬子授權。應當看到,國務院憑借這一授權制定了大量行政法規,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以及全國人大及常委會立法工作的不斷細化與深入, 這樣的授權出現了一些弊端,於是不少代表近些年來提出議案,建議對授權立法加以具體限定,明確授權形式、授權時限、監督方式、立法責任,避免「一攬子授權」和「無限期授權」,並對被授權機關不當的授權立法行為可以責成其及時糾正。討論通過後的新《立法法》在第十條順應了這樣的要求,在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范圍之外,強調還需要明確決定授權的「事項」以及「期限以及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同時,增加了第二、三款加以限制: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被授權機關應當在授權期限屆滿的六個月以前,向授權機關報告授權決定實施的情況,並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關法律的意見;需要繼續授權的,可以提出相關意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
4. 特定調整或暫停部分法的適用
隨著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立及其運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對在上海自貿區范圍內的一些法律及其部分規定作出調整及在試驗期內的暫停適用。實踐證明,這是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需要。但是,以往的立法沒有這樣的規定及其授權,有時候也會引來一些人的詬病。而且近期國務院又相繼批准設立新的自由貿易區。在這些區域,同樣需要部分法律法規的調整以及部分規定的暫停適用。為此,新《立法法》在第十三條新增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決定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這樣,類似開放、改革的區域及措施,在法律上得以有法可依。
5. 聽取意見促進民主立法
修改後的《立法法》將提高立法質量明確為立法的一項基本要求,同時要求建立開展立法協商,完善立法論證、聽證、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等制度,並健全審議和表決機制。新《立法法》在第三十六條新增了第二、三款,以確保在立法之前可以公開聽取各方面意見、促進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
「法律案有關問題專業性較強,需要進行可行性評價的,應當召開論證會,聽取有關專家、部門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方面的意見。論證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法律案有關問題存在重大意見分歧或者涉及利益關系重大調整,需要進行聽證的,應當召開聽證會,聽取有關基層和群體代表、部門、人民團體、專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有關方面的意見。聽證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6. 建立立法評估機制
為了充分保障立法質量,修改後的《立法法》還為國家立法建立了立法評估機制,包括立法前的評估和立法後的評估。前者體現在新增的第三十九條之中:「擬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的法律案,在法律委員會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前,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對法律草案中主要制度規范的可行性、法律出台時機、法律實施的社會效果和可能出現的問題等進行評估。評估情況由法律委員會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
後者則在新增的第六十三條作了體現: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組織對有關法律或者法律中有關規定進行立法後評估。評估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7. 地方立法權擴圍的同時劃定了邊界
修改後的《立法法》為地方立法權做了擴圍,依據第七十二條的規定,覆蓋到所有設區的市賦予了地方立法權,但同時新《立法法》明確了地方立法權的邊界,規定設區的市只是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這一修改的例外,是「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新立法法在相應條文中明確了具有地方立法權的市實現擴圍並同時劃定邊界這一點。
8. 制定規章不得限制公民權利
在允許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的同時,修改後的《立法法》強調了不得限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力或增加其義務,以保障公眾利益不受損害。其第八十條規定:「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以及第八十二條規定:「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
9. 司法解釋僅限於最高法、最高檢
修改後的《立法法》增設了關於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解釋權的條款,其第一百零四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主要針對具體的法律條文,並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則和原意。遇有本法第四十五條第二款規定情況的,應當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或者提出制定、修改有關法律的議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內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同時,新《立法法》明確限制該司法解釋的權力只能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行使,「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外的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不得作出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
㈡ 根據修訂的立法法規定,在授權立法中,被授權機關應實
立法法相關規定
第十條 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以及被授權版機關實施授權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被授權機關應當在授權期限屆滿的六個月以前,向授權機關報告授權決定實施的情況,並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關法律的意見;需要繼續授權的,可以提出相關意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
㈢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屬於法律絕對保留的情形有哪些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屬於法律絕對保留的情形有: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對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的事項。司法制度包括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以及訴訟制度。
根據《立法法》第八條規定,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
(七)民事基本制度;
(八)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九)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3)立法法相關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九條 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參考資料
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㈣ 關於授權立法,立法法規定最長期不得超過多少年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法律依版據:《立法法權》的相關規定:
1、第十條 :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以及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被授權機關應當在授權期限屆滿的六個月以前,向授權機關報告授權決定實施的情況,並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關法律的意見;需要繼續授權的,可以提出相關意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
2、第十一條:授權立法事項,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及時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後,相應立法事項的授權終止。
3、第十二條: 被授權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授權決定行使被授予的權力。
被授權機關不得將被授予的權力轉授給其他機關。
4、第十三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決定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
㈤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是不是 程序法
首先 立法法屬於憲法相關法,雖然該法立法程序作了規定,但在分類上是實體法。
㈥ 《立法法》中關於規范性法律文件審查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2000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2000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三十一號公布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法律
第一節立法許可權
第二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程序
第三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
第四節法律解釋
第五節其他規定
第三章行政法規
第四章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
第一節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第二節規章
第五章適用與備案
第六章附則
通常對於規范性文件的理解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情況。
廣義
一般是指屬於法律范疇(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國家機關和其他團體、組織制定的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總和。
狹義
一般是指法律范疇以外的其他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當前這類非立法性文件的制定主體非常之多,例如各級黨組織、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人民團體、社團組織、企事業單位、法院、檢察院等。
你這邊的審查,指的是狹義的規范性文件吧。
例如《江蘇省規范性文件制定和備案規定(省政府令54號)》
第十三條 規范性文件草案送審稿,由制定機關的法制機構負責審核。審核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內容是否合法,與其他相關規范性文件是否協調一致;
(二)程序是否符合規定;
(三)主要制度和措施是否合理、可行;
(四)體例結構和文字表述是否規范。
第十四條 制定機關的法制機構對規范性文件草案送審稿的審核,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一)初步審查;
(二)徵求和聽取意見;
(三)調研;
(四)協調;
(五)送審。
因突發公共事件等特殊情況,需要立即制定規范性文件的,可以對前款規定的程序進行必要的調整。
㈦ 根據《立法法》規定,法律議案審議的結果有哪些
你好,
立法法規定,法律案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議程後,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決定提交表決。具體由法律委員會同意審議,各專門委員會對相關事項提出建議。審議通過後,提交全國人大表決。
㈧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修改了哪些內容
一、將第一條修改為:「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二、將第五條修改為:「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三、將第六條修改為:「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法律規范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
四、第八條增加一項,作為第六項:「(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第六項改為第七項,修改為:「(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第八項改為第九項,修改為:「(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五、將第十條改為兩條,作為第十條、第十二條,修改為:
「第十條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以及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被授權機關應當在授權期限屆滿的六個月以前,向授權機關報告授權決定實施的情況,並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關法律的意見;需要繼續授權的,可以提出相關意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
「第十二條被授權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授權決定行使被授予的權力。
「被授權機關不得將被授予的權力轉授給其他機關。」
六、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三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決定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
七、將第十四條改為第十六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常務委員會依照前款規定審議法律案,應當通過多種形式徵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意見,並將有關情況予以反饋;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進行立法調研,可以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參加。」
八、將第二十六條改為第二十八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應當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列席會議。」
九、將第二十八條改為第三十條,修改為:「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經兩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調整事項較為單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各方面的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即交付表決。」
十、將第三十一條改為第三十三條,修改為:「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提出修改情況的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對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沒有採納的,應當向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反饋。
㈨ 請簡述新修訂的立法法有哪些亮點
對主要責任人的相關處罰更加嚴厲了。同時對加油站達不到國家法律規定的,處罰也更加嚴厲。
㈩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是基本法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屬於基本法律。
基本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回會制定和修改的法律。《中答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00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根據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決定》修正,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的法律,因此屬於基本法律。
普通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某種具體社會關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內容的規范性文件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