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批判理論
① 康德的三大批判批判了些什麼
康德的三大批判內容如下:
1、純粹理性批判:理論理性低於實踐理性,科學知識應該讓位給宗教信仰。
2、實踐理性批判:人在絕對服從道德律令的情況下,不應該只是去尋找快樂,而應該去尋找上帝賜予人們的幸福。
3、判斷力批判:尋求兩個分割的世界的溝通,認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現實世界實現出來,其中介是反思判斷力。
(1)道德批判理論擴展閱讀:
1、《判斷力批判》是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之作。它對費希特、席勒、謝林、黑格爾、叔本華等人,乃至整個歐洲和後世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2、《實踐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艱深難懂而又具創造性的哲學名著,為近代哲學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學思路,對洪堡特的思想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3、《純粹理性批判》推翻了舊形而上學的統治,是哲學史上的「哥白尼革命」。這部書常被稱作康德的「第一批判」,並與其後的《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並稱為康德的「三大批判」。
4、伊曼努爾·康德(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享年80歲),出生和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德國人,作家、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
② 後現代主義有哪些批評理論
後現代主義主要是反傳統。
1、反對以各種約定俗成的形式,來界定或者規范其主義。
2、反對本質主義。不考慮藝術的本質,抹殺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甚至斷言「藝術已經死亡」。
3、反對特定方式。即反對繼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
4、反對建築上的全球性風格。引起不同建築師的大膽創作,發展出既獨特又多元化的後現代式建築方案。但作品缺乏人文關注。
5、反對統一道德。但不是否認真理,而是設定有許多真理的可能性,從個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甚至是性的角度。
6、反對連貫的、權威的、確定的解釋(包括對聖經,和其它信仰宣告)。個人的經驗、背景、意願和喜好在知識、生活、文化和性上占優先地位。
7、批評權利和信仰的系統。認為政治黨派聯盟是基於短期利益,而非長期忠誠;信仰的好壞基於對其的個人體驗。使人們的思想不再拘泥於社會理想、人生意義、國家前途、傳統道德等等,從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徹底的解放,也使人對於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8、否定真理、進步等的價值。導致了價值相對主義、懷疑主義和價值虛無主義的產生,但也使人們認識到價值的相對性和多元性。
③ 道德評價有哪些理論方法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道德在被拋棄良久之後,終於漸漸重回視野,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然而似乎在當今中國,道德已成為大問題。缺乏社會道德素養的抱怨之聲次此起彼伏,地溝油、毒大米等為代表的食品安全問題更不斷刺激著人們脆弱的神經。這時,尋找一些道德原則以指導人們行事,似乎越發重要。
那麼道德是什麼呢?在我們一般人的常識體系中,道德就應當是一種教條,凡孔聖人所言即為修身之道就是一例。西方也大致相同,聖經中耶穌怎麼說的,就怎樣做,這才是道德。在這本書中,康德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道德不是命題,道德應當是原理,並且符合邏輯。整本書,康德正是在闡述為何道德是原理,以及這些原理具體應當如何。
據說,早年康德的理想是做一個研究自然哲學的大學教授,他想做一個有學問的人。但當他讀了盧梭的書之後,受到了啟蒙思想的強烈影響:
——「我生性是一個探求者,我渴望知識,不斷地要前進,有所發明才有快樂。曾有過一個時期,我相信這就是使人的生命有其真正尊嚴的,我就輕視無知的群眾。盧梭糾正了我。我意想的優點消失了。我學會了來尊重人,認為自己遠不如尋常的勞動者之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學能替一切人恢復其為人的共同權利。」
他覺得,如果他的工作不能找到尋常人安身立命的根基,那就顯得毫無意義。所以他將學問的目的設定於社會生活,十分重視在尋常人之中發現道德原理。他不願成為高高在上的道德學家,像孔子一那樣提出教條,認為不遵守教導的都是禽獸。相反,他立足於普通人,甚至那些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深入他們的內心,去探索道德在他們心中的根基。不難發現,書中正按著這思路,從最低層次,一步一步在人內心中挖掘道德。
人都應當有道德,因為人都有理性。理性本身是道德的根基。所以如果道德只是教條,那麼所謂遵從道德其實 是一種盲目的服從,與理性無關。且一旦教條出錯,人就只能學壞了。真正的道德,需要激發起人內心固有的理性法則,並進行引導。所以康德主張蘇格拉底式的教育。這種教育非常隨和,從不將思想強加在他人身上。蘇格拉底總是不斷提問,把人們從問題的表層一步步引入深處,讓人開動思維,將自己內在的理性催生出來。所以這也被稱為智慧的助產術。
因此,康德提出我們必須從日常道德出發,將日常理性中已經包含的道德法則單純的提取出來,加以論證,以便在哲學的層次上對任何行動的純粹道德內涵的判斷進行指導。
所以,他將本書分為三章,也即分為三個層次,三個過渡。
第一個層次,從普通的,最樸素的底層道德理性知識向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過渡。每個人都有道德理性,包括那些所謂的壞人,很多情況下他也會講道理,只是不願意去遵守罷了。要把這種道德理性提升到哲學的道德理性。當然,無論是樸素的還是哲學的,在日常生活中都非常大眾化的,例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所以都應當算作通俗的道德哲學。
第二個層次,即從通俗的道德哲學過度到道德形而上學。雖然我們的通俗道德哲學中已經集中了許多的道德智慧,但並沒有能夠形成一個體系,組成部分依舊零散。需要將其體系化,並找到一些基本的原理。
找到原理並不意味著結束,還需要找到這些原理的依據,所以還要上溯到第三個層次,從道德形而上學過渡到純粹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學的原理都是我們的理性原理,這些理性在實踐方面的應用叫做實踐理性,而實踐存在兩個層次,一個是日常生活,另一個是道德。一般的實踐理性,因為不純粹,所以不能稱之為道德,與之對應,這些實踐理性純粹的應用,就是道德。
下面結合書本具體談談這三個階段。
我們每天都在從事著各類工作,時時刻刻面臨著道德的評價。有些評價較為正面,而有些人則像魯迅所言「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摩中國人」——對於別人任何行為,總存在著懷疑——自然他們的評價多數負面,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陳游標。
康德發現,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些判斷道德與否的基本標准。即使所謂的否定一切道德標准、昧著良心做事的壞人,內心還是存在一種標准,只是因為他們不相信,所以把世界上的道德全部否定掉了。因此,康德總結出,普遍人類理性都會承認的一個用來判斷的標准,他把這個標準定義為「善良意志」。而「善良意志」的評判標准,既然不能求索於上帝,就只能藉由人類理性進行判斷,判斷行事究竟出於什麼目的。也即,如果行事的出發點是善良的,就應當被認為道德。他認為每個普通人僅拼憑自己的健全的知性就可以領會這一道理,所以「無需教導,只要解釋就行」。
但為什麼需要解釋呢? 在現實生活中,出於愛好還是出於某種別的想法,著實很難分清。,人心怎麼能夠摸得透。甚至有時候自己都不一定弄得明白,做一件事,究竟因為我是道德的,還是僅僅因為我做了利弊衡量,得出了一個明智的選擇。二者表現形式相同,實在難以區分。這種混淆同時存在於經驗和事實上。理論上,我們也經常將做好事等同於這個人是一個好人,而不進行區分。這才出現了那麼多偽善者。當然,我相信很多同學獻血,他絕對不是為了入黨。
康德說,往往人們的目的並非純粹或單一,「義務」和「愛好」時常無法做出良好的區分。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將普通的道德理性提升到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層面上。就是要將出於義務的行為與合乎義務的行為區分開來。只有哲學的道德理性,才能做到這一點。
於是康德列舉了四個例子來說明問題。
第一個例子,買賣童叟無欺。這是對他人的消極義務。思考童叟無欺的原因,必然非其所願,人們更願意相信商人的本質是利潤最大化。童叟無欺實乃一種為了長遠利益的策略,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把自己的義務當做手段,當然換不到敬重。但是,如果當其他商人都在賣假貨賺錢時,他堅持不賣,這就值得敬重,因為這時遵守不賣假貨的底線,即將其視作目的。
第二個例子,能不能自殺的問題。這是對自己的消極義務。康德認為,人出於本能都不會自殺,但是如果在某些惡劣環境下,人的處境十分困頓,一死了之是最好解脫時依舊活下去,那麼可以認為這種堅持是道德的。基督教說自殺是違背上帝的意願所以不能死,而康德說,如果活著僅僅出於人的義務,對於自己義務的遵守,例如考慮到自己的妻子,這才是道德的。
第三個例子,幫助他人。這是對他人的積極義務。例如陳游標把自己的錢捐出去,他感到很愉悅,得到了幸福感。但這是否道德卻不一定,因為不確定捐助本身究竟是否是陳游標的目的。還是為了增強自己的愉悅感。
第四個例子,增加自己的幸福。這是對自己的積極義務。增加自己的幸福是實現一切的前提。如果不增加自己的幸福,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情況下,我甚至沒法遵守道德准則。為了更好的履行道德義務,需要追求幸福。
從這四個例子康德得出了三個通俗的道德哲學的命題:
第一個,只有出於義務才是道德的。可以有別的考慮,但是出發點需要出於義務。見義勇為設立的基金等等問題康德不反對,但動機不應是為了錢才見義勇為。
第二個,價值不在於行為,而在於動機。這才有道德的價值。而行為帶來的效果是好是壞,則相對次要了。並且,一個推論是,好心辦壞事也不足以說這樣的事情是不道德的。所以對康德來說,後果不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這樣的評判標准,人們常說不要以成敗論英雄即一例。
第三個,義務是一個出自對法則尊重的行動的必然性,這敬重所針對的法則是一條普遍的立法原則。
這三個命題最後歸結為:行為的道德價值不在於所期待的結果,也不在於由期待結果而產生的任何原則,純粹的責任觀念能夠充分意識到自身的尊嚴,逐漸成為那些來自經驗觀念的主宰。
但是否到達通俗的道德哲學就夠了呢?康德認為顯然不夠,因為通俗的道德哲學受制於人們的既有觀念,很容易被人帶壞:表面上是義務,實際上有別的動機。那麼必須要從通俗的道德哲學提升到道德形而上學,把基本的原理梳理清楚。
道德形而上學,一般不太為中國人所理解。一般來講,中國人往往喜歡討論實際之物,對超越現實生活的不太關心。但康德認為,我們要搞清楚道德形而上學的原理,就必須要超越現實生活,甚至超越人類,超越到一切有理性者之上。故書中提及人類,總喜歡用「有理性的人」這樣的詞。因為有理性的人不僅僅是人,包括人類想像中的上帝,只要是有理性的存在者,都適格於道德形而上學的規則。這樣,才能從純粹理性出發,討論到義務概念的源頭,就可以從中提取出純粹的理性。
有理性的行動依據人的意志。意志為何物?以人為例,意志即「能夠按照對法則的表象來行動」的能力。 表象在這里就是一種目的,把規律形成一種目的,意志就是一種合目的的行為。凡是有理性的人都具有這樣的能力。這種能力當然超越自然規律,在自然規律尚未產生之前,我就能按照我對規律的表象來行動。目的是在目的實現之前就已經存在於我的表象之中了,它超越後果。這里存在一個問題,後果並不一定如預期般實現。為何?因為存在感性的干擾。所以達到目的,需要排除感性的干擾。如人所言,一個有意志力的人,就是能夠排除干擾做自己事情的人。意志在於不受到感性的干擾而能夠堅持實現自己的目的。從這點看,意志成為了一種自我約束的命令。既然如此,在道德領域,命令這個概念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康德將命令分為兩種,一種有條件的叫做假言律令,一種叫做真言律令。所謂假言律令是指那些有條件的命令,他們以感性的條件作為前提,存在於感性的目標之間。以假言律令,克服現在的感性慾望,是為了之後的感性慾望。做所有事情都是有條件的。這樣推倒下去最終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活下去。第二種真言律令是一種無條件的命令。即無條件的遵守某些准則。假言律令的形式是,如果有A那麼B就是C。而真言律令沒有如果,A就是B。康德說,在邏輯上真言律令是沒有前提的,也正因為它沒有前提,是絕對的,所以凌駕於一切假言律令之上。不管為了什麼目的,你也應當做,這就是真言律令,是道德律令。康德為道德律令列出了一個公式,「你應當按照你同時願意他成為一條普遍法則的准則去行動」。要成為普遍法則,這樣才是道德的。准則是直觀的。法則是普遍客觀的,要將准則升華為法則,就是要保持主觀准則的邏輯一貫性。 依其所言,這種成為普遍法則的過程就具有邏輯一貫性。個人的准則能否成為普遍法則,是道德律的經典。用孔夫子的話來說,「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甚至還可以拓展一下,不僅僅是自己,對所有人都可以這樣。孔子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對於絕對律令的公式,康德說需要解釋,將這個公式羅列為三條直觀理解的公式:
1,自然律公式。你要這樣行動,就像你的行動的准則可以像一條自然法則一樣。其實跟前文看起來相似,只是牽扯進了自然,類似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不妨判斷一下,如果人們生不如死就自殺,那麼自殺使之不再能夠擁有自殺這種狀態,就會出現自相矛盾,該條准則就自我取消了,因此無法認為它是道德的。騙人顯然也不能成為普遍法則。每個人都說謊,就沒有人相信任何人了。當沒有人相信的時候,說謊就失去了他的效力。反之大家都不說謊,促進社會發展,他也不會導致自我取消。這就符合絕對律令。
2.目的公式。永遠把你人格中的人性當做是目的而不僅僅是手段。簡化一下就是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其實生下來肯定要把別人當做手段的,衣食父母明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康德認為,雖然每個人都在把別人當做手段,但是不能僅僅當做是手段。所以人的目的需要把人性作為落腳點,作為最終歸宿,作為一個最高的目的。其實自殺也是此理,它要求的是不把他人的人性當做手段。康德認為真正的幸福是尊重,要讓人活的有尊嚴,不把他人當做手段正是對他人的尊重。由此可以看出所謂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致可以用來理解康德。但區別在於,要看他是否以人格人性作為目的。
3.自律公式。自己立法和別人立法完全不同。只有自律才是道德的,無論是什麼公式,都是有理性者自己建立的。康德要把道德建立在自律之上。真正的自由也是如此。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自由就是為所欲為,但在康德看來,這是一瞬間的自由,下一刻就不自由。真正的自由應當一貫自由。你自己為自己訂立法則,按照自己的理性,按照自由意志把他確定下來,這樣你就達到了不受感性目標限制的自由。自律公式最高的表達了他的道德理念,甚至可以把前面兩條概括進去。
每個人都是目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立法者。你不會把立法真當做手段。只有當你真正自律的時候,你才有責任。如果他律情況下完全可以講責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但是自律情況下只能承擔責任。一個不自律的人就像動物一樣,而擺脫人類動物性的做法,就是為自己立法,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這也是有尊嚴的體現,是對尊嚴的追求。
在邏輯上,每個人都應該把自己的行為准則作為一條普遍法則。理性上認可,但是根據何在呢?一般來說主觀的就是主觀的,為何可以把主觀的選擇客觀化?這就是借用了康德的第三個層次,純粹實踐理性批判。他的根據,就在於人的自由性。人可以不受其他的限制,比如說感性的慾望,各種沖動。如果人是自由的,那他就是超越一切的。
康德說:「於是真言律令之所以可能,就是由於自由的理念使我成為了一個理知世界的成員」,但由於我同時又是一個感官世界的成員,我的一切行為就不是合乎、而且是「應當」合乎意志自律, 「所以這種真言的應當就表現為一個先天綜合判斷,這樣,在我的由感官欲求刺激起來的意志之上,又加上了同一個意志的理念,但這個意志卻隸屬於知性世界而是純粹的、獨立實踐的」。就是說,自由使我具有了一個「理知世界」成員的資格,並以這種資格面對感官世界的種種誘惑而凌駕於其上,構成了「我應當……」這一真言的先天綜合命令。至於自由本身是如何可能的,康德認為這個問題是無法解決的,因為我們是出於意志(而非出於認識)要把自己看作是自由的,但自由卻不是一個經驗概念,不能形成知識。
但是,如果自由的知性世界與自然的感性世界完全不相謀,那麼道德律的真言律令就會永遠只是一個空洞的教條而不會發生任何實際的作用了。然而康德又認為道德律的作用還是看得出來的,這就是人們對道德律所感到的「關切」。這種關切在人們心中的基礎是道德情感,即「敬重」,它不是道德評判的准繩,而只是「道德法則對意志造成的主觀效果」;但他又認為,「關切就是那理性藉以成為實踐的、即成為一個規定意志的原因的東西。」理性只有在道德實踐中才有對行為的純粹關切或直接的關切,而在其他功利行為和認識活動中只有對行為的間接關切。
那麼,敬重究竟是「道德法則對意志造成的主觀效果」,還是使理性「成為一個規定意志的原因的東西」呢?康德的意思是,從理知世界的角度看,敬重只是道德律在感官世界中造成的效果;但從感官世界的角度看,敬重恰好成為規定意志的動機,它代表道德律在感官世界中作用於意志,使意志排除一切其他感性關切和愛好而為道德律掃清障礙,它是取消一切其他情感的情感,即「謙卑」。這就徹底解釋了在日常生活中由普通的道德理性所直觀地了解到但並未深究的道德律和義務概念的根源及運作機制。
康德本書的最後一句話是:「我們不理解道德命令的實踐的無條件的必然性,但我們卻理解它的不可理解性,而這就是對一個努力追求人類理性諸原則的界限的哲學所能合理要求的東西。」
由上,康德語境下的道德似乎已經清晰了起來。
參考書目:
伊曼努爾·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孫少偉譯 九州出版社 2007
伊曼努爾·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苗力田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弗蘭克·梯利 《西方哲學史》葛力譯 商務出版社 1995
波特蘭·羅素 《西方哲學史》 何兆武譯 商務出版社 2007
張寬前《康德道德哲學讀書報告》廈門大學哲學系學報
④ 哈伯馬斯的批判理論是什麼
哈貝馬斯的社會批判理論是以交往理性為理性基礎的。這一理論既保留了傳統的辯證理性觀強調理性的批判否定精神的一面;又吸收了當代理性主義思潮重視人的自由的一面,試圖建立以人類的自我反思為基礎的社會批判理論。(一)哈貝馬斯認為對現代性的批判需要一個規范基礎,要達到此目的,必須從意識哲學範式向交往哲學範式轉換,通過交往理性來重建理性。(二)哈貝馬斯認為交往理性是「生活世界」理性化的基礎。其社會理論的核心概念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與交往活動是緊密相聯的。要消除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必須藉助於交往理性潛能的釋放,阻檔體制的侵入而重建生活世界的合理化以整治社會的病態現象。(三)哈貝馬斯認為要以交往理性為基礎重建歷史唯物主義,以形成更新的社會批判理論,充分體現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關系和相互作用,提升人的意義。(四)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中的程序理性,強調在道德和政治的問題討論上,「正當」的問題是優於「善」的問題。理性交往的前提是民主程序的制度化,他指望通過理性平等的自由交往達成共識,形成超民族、超歷史、超地域的民主意志,來決定世界事務。(五)哈貝馬斯的社會批判理論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打破了科學界限,把哲學與社會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深刻反映了人們所關注的現實問題。傾注了對人類命運的關切,具有強大生命力,這為中國的學者們探索現實問題,謀求中國的工業文明之路提供了不少正反兩方面的啟示。
⑤ 道德悖論的十大經典思想悖論
沒有比所謂的「缸中的大腦」假說更有影響力的思想實驗了。這個思想實驗涵蓋了從認知學到哲學到流行文化等各個領域。這個實驗的內容是:想像有一個瘋狂科學家把你的大腦從你的體內取出,放在某種生命維持液體中。大腦上插著電極,電極連到一台能產生圖像和感官信號的電腦上。因為你獲取的所有關於這個世界的信息都是通過你的大腦來處理的,這台電腦就有能力模擬你的日常體驗。如果這確實可能的話,你要如何來證明你周圍的世界是真實的,而不是由一台電腦產生的某種模擬環境?
解讀:
如果你覺得這聽起來很像《黑客帝國》,那麼你說對了。這部電影以及其他一些科幻作品,都是在這個思想實驗的影響下創作出來的。這個實驗的核心思想是讓人們質疑自身經歷的本質,並思考作為一個人的真正意義是什麼。這個實驗的最初原型可以一直追溯至笛卡爾。在他的《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一書中,笛卡爾提出了能否證明他所有的感官體驗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由某個「邪惡的魔鬼」產生的這樣的疑問。笛卡爾用他的經典名言 「我思故我在」來回答這個問題。不幸的是,「缸中的大腦」實驗更為復雜,因為連接著電極的大腦仍然可以思考。這個實驗被廣泛的討論著,有許多對於此實驗前提的反駁,但仍沒有人能有力的回應其核心問題: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麼是真實? 薛定鍔的貓最早由物理學家薛定鍔提出,是量子力學領域中的一個悖論。其內容是:一隻貓、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氣一起被封閉在一個盒子里一個小時。在一個小時內,放射性元素衰變的幾率為50%。如果衰變,那麼一個連接在蓋革計數器上的錘子就會被觸發,並打碎瓶子,釋放毒氣,殺死貓。因為這件事會否發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鍔認為在盒子被打開前,盒子中的貓被認為是既死又活的。
解讀:
簡而言之,這個實驗的核心思想是因為事件發生時不存在觀察者,盒子里的貓同時存在在其所有可能的狀態中(既死又活)。薛定鍔最早提出這個實驗是在回復一篇討論量子態疊加的文章時。薛定鍔的貓同時也說明了量子力學的理論是多麼令人無法理解。這個思想實驗因其復雜性而臭名昭著,同時也啟發了各種各樣的解釋。其中最奇異的就屬 「多重世界」假說,這個假說表示有一隻死貓和一隻活貓,兩只貓存在在不同的宇宙之中,並且永遠不會有交集。 「中文房間」最早由美國哲學家John Searle於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這個實驗要求你想像一位只說英語的人身處一個房間之中,這間房間除了門上有一個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閉的。他隨身帶著一本寫有中文翻譯程序的書。房間里還有足夠的稿紙、鉛筆和櫥櫃。寫著中文的紙片通過小窗口被送入房間中。根據Searle的理論,房間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書來翻譯這些文字並用中文回復。雖然他完全不會中文,Searle認為通過這個過程,房間里的人可以讓任何房間外的人以為他會說流利的中文。
解讀:
Searle 創造了「中文房間」思想實驗來反駁電腦和其他人工智慧能夠真正思考的觀點。房間里的人不會說中文;他不能夠用中文思考。但因為他擁有某些特定的工具,他甚至可以讓以中文為母語的人以為他能流利的說中文。根據Searle,電腦就是這樣工作的。它們無法真正的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但它們可以運行一個程序,處理信息,然後給出一個智能的印象。 另一個在流行文化中佔了很大分量的思想實驗是「無限猴子定理」,也叫做「猴子和打字機」實驗。定理的內容是,如果無數多的猴子在無數多的打字機上隨機打字,並持續無限久的時間,那麼在某個時候,它們必然會打出莎士比亞的全部著作。猴子和打字機的設想在20世紀初被法國數學家Emile Borel推廣,但其基本思想(無數多的人員和無數多的時間能產生任何/所有東西)可以追溯至亞里士多德。
解讀:
簡單來說,「猴子和打字機」定理是用來描述無限的本質的最好方法之一。人的大腦很難想像無限的空間和無限的時間,無限猴子定理可以幫助理解這些概念可以達到的寬度。猴子能碰巧寫出《哈姆雷特》這看上去似乎是違反直覺,但實際上在數學上是可以證明的。這個定理本身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重現的,但這並沒有阻止某些人的嘗試:2003年,一家英國動物園的科學家們「試驗」了無限猴子定理,他們把一台電腦和一個鍵盤放進靈長類園區。可惜的是,猴子們並沒有打出什麼十四行詩。根據研究者,它們只打出了5頁幾乎完全是字母「s」的紙。 為了反駁亞里士多德的自由落體速度取決於物體的質量的理論,伽利略構造了一個簡單的思想實驗。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如果一個輕的物體和一個重的物體綁在一起然後從塔上丟下來,那麼重的物體下落的速度快,兩個物體之間的繩子會被拉直。這時輕的物體對重物會產生一個阻力,使得下落速度變慢。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兩個物體綁在一起以後的質量應該比任意一個單獨的物體都大,那麼整個系統下落的速度應該最快。這個矛盾證明了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是錯誤的。
解讀:
這個思想實驗幫助證明了一個很重要的理論:無論物體的質量,不考慮阻力的情況下,所有物體自由落體的速率都是一樣的。 最為古老的思想實驗之一。最早出自普魯塔克的記載。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幾百年的船,歸功於不間斷的維修和替換部件。只要一塊木板腐爛了,它就會被替換掉,以此類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開始的那些了。問題是,最終產生的這艘船是否還是原來的那艘特修斯之船,還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來的船,那麼在什麼時候它不再是原來的船了?哲學家Thomas Hobbes後來對此進來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來的老部件來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麼兩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解讀:
對於哲學家,特修斯之船被用來研究身份的本質。特別是討論一個物體是否僅僅等於其組成部件之和。一個更現代的例子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樂隊,直到某一階段樂隊成員中沒有任何一個原始成員。這個問題可以應用於各個領域。對於企業,在不斷並購和更換東家後仍然保持原來的名字。對於人體,人體不間斷的進行著新陳代謝和自我修復。這個實驗的核心思想在於強迫人們去反思身份僅僅局限在實際物體和現象中這一常識。 愛因斯坦著名的狹義相對論是受啟於他16歲做的思想實驗。在他的自傳中,愛因斯坦回憶道他當時幻想在宇宙中追尋一道光線。他推理說,如果他能夠以光速在光線旁邊運動,那麼他應該能夠看到光線成為「在空間上不斷振盪但停滯不前的電磁場」。對於愛因斯坦,這個思想實驗證明了對於這個虛擬的觀察者,所有的物理定律應該和一個相對於地球靜止的觀察者觀察到的一樣。
解讀:
事實上,沒人確切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科學家一直都在爭論一個如此簡單的思想實驗是如此幫助愛因斯坦完成到狹義相對論這如此巨大的飛躍的。他經過了好多年才證明了自己是正確的。 認知論領域的一個最重要的思想實驗就是「空地上的奶牛」。它描述的是,一個農民擔心自己的獲獎的奶牛走丟了。這時送奶工到了農場,他告訴農民不要擔心,因為他看到那頭奶牛在附件的一塊空地上。雖然農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還是親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間的形狀並感到很滿意。過了一會,送奶工到那塊空地上再次確認。那頭奶牛確實在那,但它躲在樹林里,而且空地上還有一大張黑白相間的紙纏在樹上,很明顯,農民把這張紙錯當成自己的奶牛了。問題是出現了,雖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農民說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時是否正確?
解讀:
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 Edmund Gettier用來批判主流上作為知識的定義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論,即當人們相信一件事時,它就成為了知識;這件事在事實上是真的,並且人們有可以驗證的理由相信它。在這個實驗中,農民相信奶牛在空地上,且被送奶工的證詞和他自己對於空地上的黑白相間物的觀察所證實。而且經過送奶工後來的證實,這件事也是真實的。盡管如此,農民並沒有真正的知道奶牛在那兒,因為他認為奶牛在那兒的推導是建立在錯誤的前提上的。Gettier利用這個實驗和其他一些例子,解釋了將知識定義為JTB的理論需要修正。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桿,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個瘋子在那另一條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應該拉拉桿嗎?
解讀:
電車難題最早是由哲學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來批判倫理哲學中的主要理論,特別是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提出的觀點是,大部分道德決策都是根據「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則做出的。從一個功利主義者的觀點來看,明顯的選擇應該是拉拉桿,拯救五個人只殺死一個人。但是功利主義的批判者認為,一旦拉了拉桿,你就成為一個不道德行為的同謀——你要為另一條軌道上單獨的一個人的死負部分責任。然而,其他人認為,你身處這種狀況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為,你的不作為將會是同等的不道德。總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為,這就是重點所在。許多哲學家都用電車難題作為例子來表示現實生活中的狀況經常強迫一個人違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則,並且還存在著沒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況。 如果你關注近幾年的政治時事,或者看過動作電影,那麼你對於「定時炸彈」思想實驗肯定很熟悉。它要求你想像一個炸彈或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藏在你的城市中,並且爆炸的倒計時馬上就到零了。在羈押中有一個知情者,他知道炸彈的埋藏點。你是否會使用酷刑來獲取情報?
解讀:
與電車難題類似,定時炸彈情景也是強迫一個人從兩個不道德行徑中選擇的倫理問題。它一般被用作對那些說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使用酷刑的反駁。它也被用作在極端形勢下法律——就像美國的嚴禁虐囚的法律——可以被放在第二位的例子。歸功於像《24小時》的電視節目和各種政治辯論,定時炸彈情景已成為最常引用的思想實驗之一。一份英國報紙提出了更為極端的看法。這份報紙提議說,如果那個恐怖分子對酷刑毫無反應,那麼當局者是否願意拷打他的妻子兒女來獲取情報。
⑥ 康德哲學的三大批判
康德的「三大批判」構成了他的偉大哲學體系,它們是:「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對於康德來說,要想回答我們能知道什麼這個問題,就要首先看看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古典哲學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相應,康德問道:這種一致如何才成為可能?事物是具體的和物化的,而語言是抽象的,這兩種東西怎麼會一致?實際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體的某些特性,如質量、體積、形狀、數量、重量、運動速度等,沒有這些特性,我們就無法對物體展開想像。這是物體的主要特性。物體還有其它從屬特性,如顏色、聲音、味道和溫度感覺等,這些從屬特性雖然是物體的一部分,但是人們可以進行不同的想像。例如我們可以把一輛藍色的桌子想像成綠色的桌子。這種主要特性和從屬特性的區別讓人進一步問:外部世界真實狀況究竟是什麼?因為如果我對物體的某些特性可以進行不同的想像,也就是說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樣才能肯定世界只不過是存在於我的頭腦當中?因此,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頭腦中才成為可能。
這當然是令人絕望的極端懷疑主義。如果人們不甘於接受這一觀點該怎麼辦?也許一種我們無法認知的外部世界確實存在,那我們又該怎麼辦?康德以前,哲學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就是把這一問題推給上帝:我們的思想與外部世界一致,因為這是上帝願意這樣安排的。但問題是:我們怎麼知道上帝讓我們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康德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
知性為自然立法。他的這一論斷與現代量子力學有著相似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類感知的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存在於時間和空間里的物質被人類的理解力加工為經驗,而康德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為「(絕對)范疇」,這些人類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設想,康德把它們理解為某種制約原則,人們的經驗世界就是通過這些原則得以構造。
「純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類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問題,而康德1788年發表的「實踐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倫理學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簡單化地說,康德告訴我們說:我們要盡我們的義務。但什麼叫「盡義務」?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范疇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s)」:「要這樣做,永遠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則能夠同時成為普遍制訂法律的原則。」康德認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為雖然受客觀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為人,就在於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判斷力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抱有什麼希望?康德給出的答案是:如果真能做到有道德的話,就必須假設有上帝的存在,假設生命的結束並不是一切的終了。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最關心的問題還有人類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學鑒賞能力和幻想能力。
但是,但是由於當時形而上學自然觀的排斥,此理論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長期被埋沒。直到1796年,法國著名數學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體系論》一書中,獨立地提出了另一種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人們才想起41年前康德已提出此理論,因而後人把此學說稱為康德一拉普拉斯學說。整個十九世紀,這種學說在天文學中一直佔有統治的地位。
⑦ 道德領導理論的局限性
薩喬萬尼的道德領導思想是建立在對傳統管理理論的反思與批判基礎上的,這一理論提內出學校道德領導容是以道德權威為基礎的領導,領導者甄別並確定學校這個學習共同體的的核心價值觀,建構學校共同願景與理念,教師基於責任和義務對共享的價值現、理念和願景做出回應.在團隊精神下相互協作,進而發揮領導的效能.
⑧ 恩格斯是如何批判費爾巴哈唯心主義道德觀的
「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對的視野之外;當對去探討歷史的時候,對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對那裡,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恩格斯主要是批判、揭露費爾巴哈在社會歷史領域中如何陷入了唯心主義,在揭露和批判中闡述對所論及問題的唯物史觀的理論和觀點。恩格斯寫道:「我們一接觸到費爾巴哈的宗教哲學和倫理學,對的真正的唯心主義就顯露出來了。」
1.對費爾巴哈宗教觀的批判
費爾巴哈把宗教看作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的關系、心靈的關系,對決不是要消滅宗教,而是要創立一種新的宗教—愛的宗教取代現實的宗教。對把**看作是對的新的宗教藉以實現的最高形式。恩格斯指出:「在這里,費爾巴哈的唯心主義就在於:對不是拋開對某種在對看來也已成為過去的特殊宗教的回憶,直截了當地按照本來面貌看待人們彼此間以相互傾慕為基礎的關系,即**、友誼、同情、舍己精神等等,而是斷言這些關系只有在用宗教名義使之神聖化以後才會獲得自己的完整的意義。在對看來,主要的並不是存在著這種純粹人的關系,而是要把這些關系看作新的、真正的宗教。」這是費爾巴哈在宗教問題上的錯誤之一。
費爾巴哈在宗教問題上的第二個錯誤是:認為人類的各個時期僅僅由於宗教的變遷而彼此區別開來。費爾巴哈的這個論斷表明歷史對他的確是一個未知的領域,對完全不對得宗教是適應於一定的經濟、政治和精神狀態而產生的,各個歷史時期的變遷歸根到底是由經濟的原因所引起的,歷史上引發各大階級之間斗爭的根源不是宗教,而是彼此物質利益的沖突。正是生產的發展及其所引起的歷史的變遷決定了宗教的變遷,而不是相反。
2.對費爾巴哈道德觀的批判
費爾巴哈在這個問題上的根本錯誤是對從抽象的人出發去研究道德問題。恩格斯對此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對指出:費爾巴哈「把人作為出發點;但是,關於這個人生活的世界卻根本沒有講到,因而這個人始終是在宗教哲學中出現的那種抽象的人。這個人不是從娘胎里生出來的,他是從一神教的神羽化而來的,所以對也不是生活在現實的、歷史地發生和歷史地確定了的世界裡面;雖然對同其對的人來往,但是任何一個其對的人也和對本人一樣是抽象的。」
費爾巴哈在這個問題上的第二個錯誤是:對對善惡的認識是形而上學的,把惡當作絕對的「壞」。完全不理解自從階級產生以來惡的另外一面—歷史發展的杠桿,對根本沒有想到去研究道德上的惡所起的歷史作用。在這個問題上同黑格爾相比,費爾巴哈顯得貧乏和膚淺石
3、費爾巴哈把追求幸福當作一切道德的基礎,然而,他不對得滿足慾望的手段和對象才是真正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例如食物、異性、書籍、娛樂、辯論、活動、消費和加工的對象等,費爾巴哈所說的幸福就是一文不值的空話。這是對從抽象的人而不是從現實的、具體的人出發所必然導致的結果。
4、費爾巴哈把追求幸福說成是每個人的平等的絕對的權利,是適合於任何時代和任何情況的。這又是一種非歷史的糊塗觀點。首先,追求幸福的慾望要*物質的手段來滿足,沒有必須的物質條件,追求幸福的權利就毫無意義。其次,費爾巴哈完全不對得在不同歷史時期平等的權利在不同階級那裡有著完全不同的內容。一切剝削階級為了滿足他們自己追求幸福的慾望,從來不允許被剝削階級有什麼追求幸福的平等權利,即使是高唱自由平等贊歌而登上歷史舞台的資產階級,它給予被剝削者追求幸福的權利,也未必比奴隸制或農奴制所給予的多一些。
5、在這種情況下,費爾巴哈所提出的「對自己以合理的節制,對人以愛」的道德的基本准則,是非常貧乏和空泛的,恩格斯不無諷刺地說道,證券交易所就是實現這種道德原則最高的道德殿堂。
費爾巴哈前進到社會歷史領域就同唯物主義不一致了,這不僅限制了對在理論上的發展,而且在實踐上也使對被排擠出歷史的舞台。因為正當現實需要鼓勵和引導無產階級用經濟上改革生產的辦法來實現自身解放的時候,費爾巴哈卻沉溺在空談中,主張*「愛」來實現人類的解放。
⑨ 怎樣解釋康德的"自由是道德的前提,道德是自由的保障" <<實踐理性批判>>
你思抄考一下:
沒有道德,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由行事,今天我恨你要殺了你是我的自由,被殺死的人,他的自由呢。你可能會說我有自由就行了,那麼有一天,你又被別人殺了,你還有自由嗎?
你看過蝙蝠俠:黑騎士的崛起嗎?
想想電影裡面,嬉皮文化,無政府主義給人類文明帶來的災難,這樣的自由就是建立在道德之外的,這樣的自由人類必定滅亡。
⑩ 什麼是道德批評
我們通常講的道德
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准。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
特徵是
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