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陳平道德經

陳平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2-17 17:12:45

Ⅰ 道家創始人是發揚者有哪些

創始人是老子 發揚者如莊子

Ⅱ 陳平為什麼能不受倫理道德等拘束,辦成大事

陳平,1944年生於重慶,祖籍浙江鄞縣;中國經濟學家、理論物理學家,自稱研究經濟問題的物理學家;中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兼職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兼職教授、春秋綜合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資本主義與社會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量子復雜系統中心訪問科學家。陳平1962年畢業於上海格致中學5年制試驗班;1968年畢業於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1974年至1979年任中國科學院合肥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實習研究員;1987年獲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物理學博士;1988年至1996年任北京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教授;1996年至2013年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任復旦大學新政治經濟學中心高級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2012年1月任上海春秋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根據2020年4月北京大學官網顯示,陳平教授研究范圍包括宏觀經濟學,金融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復雜經濟學,政治經濟學,轉型與發展經濟學,演化經濟學,文化人類學,經濟史,科學史等。在非平衡態物理學、經濟物理學、歷史唯物主義和文化人類學、復雜演化經濟學等領域有深入研究。
可看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
陳平:中國培養出來的人才,卻甘願去為西方「抬轎子」!為什麼?

Ⅲ 陳平為什麼能不受倫理道德等拘束,辦成大事怎麼看待陳平的用間

說白了,評價歷史人物大多是從大處評價的(也就是對當時所處社會所做的正面貢獻以及對後世做出的正面貢獻來說,也就是公德),如果論私德要,真細摳古今中外幾乎沒有幾個不是私德上有缺點的。
陰謀陽謀,只看它被用在造福社會還是危害社會,兩者並無什麼差別,只是陰謀詭計比較容易被人用來做壞事謀取私利,讓人防不勝防,所以人們不太喜歡陰謀。

Ⅳ 老子無為的思想

黃老思想,無為而治。中國戰國時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故名。黃老之學始於戰國盛於西漢,假託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為道家和法家思想結合,並兼采陰陽、儒、墨等諸家觀點而成。《史記·樂毅列傳贊》稱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 、安期生等 。黃老之學繼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認為「道」作為客觀必然性,「虛同為一,恆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

Ⅳ 求《史記》中對老子的描述,越全越好!

1、《老子韓非列傳》對老子的描述
司馬遷對老子的描述十分奇特,一開始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這樣詳細的描述,但是越往下讀,越有雲里霧里的感覺,不禁讓人感慨老子真乃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偉大思想家。比較完整的一段描述:「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莫知其所終」五字將老子徹底湮沒在歷史的風霜中。
司馬遷對老子的評論:「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司馬遷十分欣賞老子,老子認為,無為而治,百姓自然趨於「化」;清靜不撓,百姓自然會歸於「正」。「太史公曰: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老子韓非列傳》

2、莊子是老子的思想繼承人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老子韓非列傳》
這段話大致意思是莊子中心思想卻本源於老子的學說,作品大多托詞寄意,部分作品用來來詆毀孔子學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學說為目的的。現在《莊子》的文章被很多人喜愛,其超凡脫俗,無拘無束。試想如果沒有莊子對老子思想的繼承,那麼寡言少語的老子的思想現在會不會還是一個謎呢?

3、韓非,申不害等人對老子思想的辯證吸收
春秋時代的老子思想在戰國卻步履維艱,大國之間的征戰民不聊生,由此法家,兵家等以國家為中心的學派開始興旺。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干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老子韓非列傳》
「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老子韓非列傳》
司馬遷對申不害等人的評價:
「太史公曰: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老子韓非列傳》
大致意思是申子勤奮自勉,推行於循名責實。韓子依據法度作為規范行為的繩墨,決斷事情,明辨是非,用法嚴酷苛刻,絕少施恩。都原始於道德的理論,而老子的思想理論就深邃曠遠了。

4、孔子與老子歷史性的會面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雲。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孔子世家》
這段話是《史記》中最著名的語段之一,描寫了中國古代兩位最偉大的思想家的會見,其歷史價值堪比唐朝李杜的會見。大致意思是:魯國人南宮敬叔對魯昭公說:「請讓我與孔子一起到周去。」魯昭公就給了他一輛車子、兩匹馬,一名童僕,隨他出發,到周去學禮,據說是見到了老子。告辭時,老子送他們時說:「我聽說富貴的人是用財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辭送人。我不是富貴的人,只能竊用品德高尚人的名號,用言辭為您送行。這幾句話是:『聰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脅,那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的緣故;博學善辯識見廣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罪惡的緣故。做子女的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孔子從周回到魯國之後,跟從他學習的弟子就漸漸多起來了。
此外孔子曾師從老子對其無比尊敬。

「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於衛,蘧伯玉;於齊,晏平仲;於楚,老萊子;於鄭,子產;於魯,孟公綽。數稱臧文仲、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然,孔子皆後之,不並世。」---《仲尼弟子列傳》
「孔子師郯子,長虹,師襄,老聃」---《進學解》韓愈

司馬遷在《酷吏列傳》中對孔老思想進行了比較: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酷吏列傳》
孔子認為民眾缺少道德是因為沒有禮教的管束,老子卻認為道德低下的人,執守著形式上的德,因此沒有實際的德。法令越是嚴酷,盜賊反而更多。

5、景帝朝竇皇後愛老子之言:
吳楚反時,竇太後從昆弟子竇嬰,任俠自喜,將兵,以軍功為魏其侯。竇氏凡三人為侯。竇太後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外戚世家》
"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會竇太後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者皆廢。"---《孝武本紀》

雖然百家爭鳴的時代已經行將落幕,但在董仲舒之前,我們看到了竇皇後酷愛老子的學問。
「太皇竇太後好老子言,不說儒術,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綰、王臧吏,後皆自殺。申公亦疾免以歸,數年卒。」---《儒林列傳》
「竇太後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後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乃使固入圈刺豕。」---《儒林列傳》
這兩段話可以看出竇太後推崇老子的言論思想在漢朝宮室引起過軒然大波。很有可能對武帝朝採納董仲舒「諸子百家,獨尊儒術」思想有影響。

6、陳平生平崇尚老子的思想。
太史公曰:陳丞相平少時,本好黃帝、老子之術。方其割肉俎上之時,其意固已遠矣。傾側擾攘楚魏之間,卒歸高帝。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陳丞相世家》
陳平是《史記》中的一位陰謀家,陰謀一詞便出自《陳丞相世家》,此外,「善始善終」也被司馬遷用於形容陳平,可見這位隨從漢高祖打天下,後來官至左丞相,並且後來隨從絳侯周勃扳倒呂氏政權。無不思慮周密,是與「漢初三傑」齊名的漢初賢才。他的善始善終很大程度上與其推崇老子學說有關。

7、文景武帝三朝多位政治家對老子思想的推崇。
「不疑學老子言。其所臨,為官如故,唯恐人知其為吏跡也。不好立名稱,稱為長者。不疑卒,子相如代。孫望,坐酎金失侯。」---《萬石張叔列傳》
直不疑學習老子的學說。他治理每個地方時,擔任官職都因循前任所為,唯恐人們知道他做官的事跡。他不喜歡樹立自己的名聲,被人稱為長者。

"參子窋為中大夫。惠帝怪相國不治事。窋既洗沐歸,間侍,自從其所諫參。參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當言也。'至朝時,惠帝讓參日:'與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諫君也。'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日:'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曹相國世家》
這段話便是著名的蕭規曹隨的出處,可以看出曹參是在對老莊思想有深入見解的情況下才有如此的政見。

」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台,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綉,以示敦樸,為天下先。「---《孝文本紀》

這段話說明孝文帝執政期間十分節儉,推崇老莊的無為而治思想,也正是漢初這樣修養生息的國策才讓民眾在秦末動盪之後得到緩沖,國家逐漸富強。

Ⅵ 陳平曾經是劉邦的得意謀臣,為何卻倒戈投靠了呂雉呢

秦朝末年也是一個天下大亂的時代,而往往在亂世當中能人異士便會不斷的涌現出來,個個能人異士們不斷的分析當下的局勢然後進行站隊,最終保的一方得到天下讓本來戰火紛飛的局勢穩居太平。在秦朝末年那樣的一個天下大爭的時代,能人異世也是不斷地涌現出來,單單是在謀臣上就有張良,陳平,蕭何范增等等的人再三的嶄露頭角。


陳平是不是韜光養晦,為將來盪平諸呂做准備呢?雖然後來的情況確實如此,但我個人認為,在陳平決定投靠呂後的時候,他應該沒有這個計劃,估計他也不敢保證自己能活過呂後。他的行為,無非為了自保而已。

Ⅶ 太史公曰:「陳丞相平少時,本好皇帝,老子之術,」與材料相關的中國古代盛世是

西漢。說的是西漢開國功臣丞相陳平。

Ⅷ 三字經中的;五子者,有荀楊。文中子,及老莊.請問文中的五子是五子的代表作分別是什麼

諸子中的下面五位,可以對初學者了解百家學術有所裨益。 五子者,有荀楊,文中子,及老莊。 這里介紹的五子有荀子、揚雄、文中子王通、以及老子和莊子。諸子百家既然是指先秦時期,各主要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和學術觀點,楊雄是西漢人還算沾點邊,王通是隋唐時期的,怎麼也放進來了呢?因為歷史上一向認為,中國文化思想的傳承大體上走兩條路線,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繼承派和發展派。 第一條路線,是以繼承整理傳統文化為主,也就是孔子說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一系。「述」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保留傳統文化的種子,使其能夠以本來面目流傳下去。「不作」是自己不搞創作、不對傳統文化加註自己的觀點,以保持其純潔性。 孔子刪詩書、定禮樂、系易辭、著春秋,都是對傳統文化的整理,自己並沒有創作。《論語》是在孔子身後,弟子們討論老師的言行,集結而成的,並不是孔子的本意。老子的《道德經》也是因為出不了函谷關,生生被守關的尹喜子逼著說出來的。老子明知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反而留下五千言,不是自己摑自己的臉嗎?釋迦摩尼佛做的最徹底,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一路說一路擦,說完了也擦完了。在《金剛經》中,佛告訴弟子們:我一個字也沒說。誰認為我留下了什麼法,那就是誹謗我。三藏十二部經典是釋迦摩尼圓寂後弟子們集結的,也不是佛的本意。 為什麼儒釋道三教的聖人要「述而不作」呢?他們自己不能著書立說嗎?非不能也,實不敢也。他們怕傳統被弄走了樣,怕文化被自己的思想污染,怕後人「拿著雞毛當令箭」,歪曲、利用自己的思想來害人。一言以蔽之,聖人要對後代子孫負責任。我們今天剛好相反,都是「作而不述」,不講繼承、不要傳統。作不出來,就東抄一段、西抄一篇,反正是「千古文章一大抄」。 第二條路線,是以發展創新為主。這里說的發展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在傳統學術思想中融入自己的觀點,絕不是東抄西抄的大雜燴。其中有在全面繼承基礎上的發展,如孟子,他將孔子「仁」的學術思想,具體落實為「仁政」建設,不但繼承而且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其次有就傳統文化的某一點進行創新,發展出另外一種全新的學術思想,如荀子,他 就孔子思想「禮」的部分進行創新,融合自己「性惡論」的觀點,發展出後世的法家學派。 諸子雖有189家之多,實際上都是走這兩大路線。所以宋代學者孫明復在《孫氏小集?信道堂記》中說:「吾之所謂道者,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軻、荀卿、揚雄、王通、韓愈之道也」。前者是繼承派,後者是發展創新派。我們學習諸子的學術思想,首先要明白自己需要什麼,是傳統的東西還是後人創新的觀點,這是很重要的。 %9答案補充 %9荀子 首先出場的是荀子。荀子是繼孟子之後,戰國末期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雖然還是以儒家思想為主,但是他綜合了儒、墨、道三家的思想,屬於創新派,不代表原汁原味的孔子思想體系。荀子自稱繼承了孔子、仲弓的儒家傳統,不同意子張、子夏、子游、子思、孟子等人的學術觀點。荀子提出「性惡論」,認為人的善良是後天教育出來的,不用禮法去約束,人的行為永遠不會變善。他將孔子「禮」的思想,向自己「法」的觀點轉變,所以荀子的學生中才出了李斯、韓非這樣代表法家思想的人物。司馬遷在《史記?孟子旬卿列傳》里,用兩段話介紹了荀子的生平。其文說:「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學於齊。騶衍之術迂大而閎辯;奭也文具難施;淳於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髡。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 %9答案補充 %9荀子名況,尊號為卿,戰國末期趙國(今山西臨猗縣)人。五十歲的時候才到齊國來游說講學。齊國有遐邇聞名的「稷下學宮」,相當於今天的社科院。荀子「三為祭酒,最為老師」,三次被推為年高望重者、最高職務做到學宮校長,培養了一大批學者。他的思想更多地吸收了齊文化里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使儒學達到王道、霸道並重的高度。司馬遷認為,戰國時期雖然有許多大思想家,但鄒衍的學說曲折誇大,論辯空洞;鄒奭的文章完備周密,但卻難以實行;淳於髡,非與他相處日久,才能學到一些精闢的言論。田駢等名人都已在齊襄王時代就死了。此時的荀卿最年長、資歷最深,故被視為宗師。後來,齊國有人毀謗他,荀子就到了楚國,春申君讓他擔任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卿被罷了官,便定居在蘭陵(今山東蒼水縣蘭陵鎮),不幾年就去世了,死後就葬在蘭陵。 %9答案補充 %9荀子憎惡亂世的黑暗政治,鄙視亡國昏亂的君主,認為他們不走常理正道卻被裝神弄鬼的巫祝迷惑,信奉求神祈福這一套迷信的把戲。於是綜合儒家、墨家、道家的思想精華,編著了幾萬字的文章。漢代流傳的荀子著作有三百多篇,經過劉向的刪訂定為《荀子》三十二篇,也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荀子》一書。著名的「勸學篇」,就是其中之一。 %9答案補充 %9楊雄 第二位出場的是楊雄。楊雄(公元前58-公元18年),字子雲,蜀郡成都人,是西漢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漢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王莽時校書天祿閣被升為大夫。楊雄以文章詞賦聞名於世,早年所作的《長楊賦》、《甘泉賦》,在形式上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等賦,故與司馬相如、班固、張衡,並稱「漢賦四大家」。揚雄博學多才,年長以後覺悟到「詞賦非賢人君子詩賦之正」,於是不再搞這些「雕蟲篆刻」的辭賦,轉而研究哲學。他仿《論語》的體裁作《法言》,仿《易經》體裁作《太玄》。老子之學已經是「玄之又玄」,楊雄自稱「太玄」,比老子還玄。楊雄還著有《方言》一書,記述了西漢時期中國各地的方言,是研究中國古代語言的重要資料。現存的楊雄文學作品有《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何東賦》;專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著作。楊雄尚有其他文籍,但多已散佚,見不到了。明人輯有《楊子雲集》,清代人嚴可均曾有重編,是目前了解楊雄學術思想最為詳備的資料 %9答案補充 %9文中子 第三位是文中子王通。王通,字仲淹,隋朝龍門人,是隋唐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學問家,也是歷史上著名的隱士,著有《元經》、《眾說》等著作。王通年輕時有澄清天下之志,想干一番大事業,曾至京城向朝廷獻經邦治國的《太平策》。但由於當時朝政已經相當腐敗,亂象四起,王通在見過隋煬帝楊廣以後非常失望,即使自己從政出任也不能解決當時的政治問題,可以說隋朝沒救了。接著就是隋末的天下大亂,他覺得自己再出頭已經沒有必要了。於是,返回家鄉在黃河汾水之間講學傳道,創立了以重建儒家「王道政治」為理想的「河汾之學」。文中子通過講學傳道、著書立說,培養了大批年輕人,這些人輔佐唐太宗打天下,成為唐朝的開國功臣。如李靖、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人,幾乎都是他的學生,史稱「迭為將相」。如果說到開創唐朝文化思想的代表人物,文中子應居首位,是最有功勞的人。 %9答案補充 %9唐《語林校證?卷一》中有一段描述:「文中子,隋末隱於白牛溪,著王氏六經。北面受學者皆時偉人,國初移居佐命之列。自貞觀後,三百年間號至治,而王氏六經卒不傳。至元和初,劉禹錫撰宣州觀察使王贇碑,盛稱文中子能昭明王道,以大中立言,游其門者皆天下俊傑;自余士大夫擬議及史冊,未有言文中子者」。 文中子的學生們將老師的理想,具體落實到治國安邦的大政方針上,在唐朝的立國思想上,堅決主張以儒家文化作為治國的基本原則,以儒家王道仁政治理天下,反對長孫無忌等人提出的「亂世須用重典,嚴刑以治國家」,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歷史上有「自比尼山」的故事,王通的弟子不但多,而且都是天下俊傑,簡直可與孔子相媲美。實際上以功業來說,他確實比孔子還要幸運。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賢,大都是在孔子死後成名的,而王通親眼看著自己培養的一代年輕人,開創了唐代的國運與文化。初唐四傑之一,作《騰王閣序》的王勃就是文中子王通的嫡孫。今天使用頻率最高的名詞「經濟」,也是文中子最早使用的。《文中子?禮樂篇》中就有「經濟之道」的用語。 %9答案補充 %9 老子 最後兩位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秦漢以前,主要以儒、墨、道三家為主。東漢明帝永平十年,佛教傳入中國,唐宋以後的文化思想變成儒、釋、道三家,影響著整個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建立。 三家文化思想中,佛家偏重於出世。雖然大乘菩薩道是入世普度眾生,但一般學佛的人,特別是出家的僧人,還是偏重於出世。儒家的學問,則是偏重於入世,教人從倫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的道。當然,《大學》《中庸》中都談了一部分形而上的思想,但到底還是偏重入世。道家的學問,老莊之道就更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隨心所欲。像一個人站著,一隻腳在門里一隻腳在門外,所以道家的學問,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個人的養生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 %9答案補充 %9南懷老認為,研究中國歷史會發現一個秘密,就是每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自漢唐開始,到宋元明清為止,都是如此。內在真正的指導思想,是黃(黃帝)、老(老子)之學,即中國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標榜的(宣傳教育上),則是孔孟的儒家思想,從來都是說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曲仁里人。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是掌管圖書典籍的史官。老子是世人皆知的古代的哲人,他的《道德經》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哲學思想和由此建立的道家學說,不但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生活於春秋末期,與孔子同時代,確切的生卒年月已無可考,大約比孔子年長三十歲。據說他的母親感應到有一顆大流星入腹,懷孕十一個月才生下老子,母親卻因難產而死。神奇的是,老子在李樹下「從母左腋出」,出生時上唇有一道淡淡的白鬍子,兩只耳朵大得出奇,因而取名為李耳。 %9答案補充 %9 老子博學多聞,是一個頗有聲望的學者,因此作了周朝守藏室的史官,負責管理周王室的藏書典籍和檔案資料。這個機會使老子接觸到大量的王室密藏典籍、絕密的檔案和史料,這是其他學者望塵莫及的。老子的聲名越來越大,許多學者都前來討教,孔子也專程前往洛邑,向老子請教有關禮的問題。司馬遷的《史記?老子列傳》記述,廟堂階前有一尊「三緘其口」的金人,孔子問其背後的銘文「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慮」是何意?老子回答:「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齋已」。孔子離開後對弟子們說: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 %9答案補充 %9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內亂,周景王崩,王子朝(庶子)叛變,攜帶大批王室的典籍文物逃到楚國。老子是守藏室史官,負責管理圖書典籍,為此受到了牽連。老子只好辭職,離開周都,准備從此隱居。行至函谷關時,關吏尹喜請求:「先生要隱居了,請為我們後人留下點東西吧。」於是老子口授了一部書,就是《道德經》。 《神仙傳》講得就更神奇了:有一天清晨,函谷關的關長尹喜子在關樓上望氣。看到紫氣東來,斷定必有聖人過關,決定向他求道。果然,須發皆白的老子倒騎著一條青牛,踱到函谷關前要出關西行。關員要他出示通關文碟(今日的護照、簽證),老子拿不出來,這可給了尹喜子機會。他正言正色地對老子說:沒有關碟是不能過關的,你一定要過關就得留下點「好處」。老子窮得都沒錢買馬,哪裡交得出「好處費」?被尹喜子逼得無奈,才傳了這部《道德經》,然後出關西去不知所終。 %9答案補充 %9 尹喜子得到老子的傳授,果然也成道了。於是他官也不做了,掛冠而去,亦不知所終。依道教的說法,老子之道的傳承順序是:老子傳尹喜子,接下去是壺子、列子、莊子,一路傳下去。到了唐朝,道家學說搖身一變而成為國教,老子變成「太上老君」,《老子》改稱《道德經》;莊子變成「南華真人」,《莊子》改稱《南華經》;列子變成「沖虛真人」,《列子》改稱《沖虛經》。 後世對道家思想與《老子》的研究趨向和應用領域,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大類:第一類是學術的老子,純粹走哲學思想的研究路線,此類研究者,大都各有心得,各有各的「老子」。乃至後世「謀謀老子」何其多也,西方「老子」也為數不少。 第二類是修身的老子,就是把《老子》的思想,純粹地用於個人的修身工夫、神仙丹道上面去,從唐朝的呂洞賓,一直到清朝的黃元吉,幾千年來自成一個體系。 %9答案補充 %9。 第三類是政治的老子,把《老子》歸到謀略學中去,而且錯誤地認為《老子》講的是謀略之術。於是說到老莊,就聯想到謀略;說到謀略,就聯想到老子學說是很陰險的學問,是搞陰謀的,這就大錯特錯。老子是主張用陰、用柔。但陰與陽一體兩面,只是在用上有正面與反面的不同而已,但目的是一個,即達到陰陽間的平衡。 所謂用陰柔,是因勢利導,不搞對抗、不勉強而為。是用順道不用逆道。後世人誤以為老莊的陰柔之學是陰謀之學,學老莊的人、用老莊之學的人自然都是陰謀家。歷史上的陳平,曾幫助劉邦奠定漢朝四百年的基業,劉邦有六次重大決策都是採用陳平的計謀而成功的。但是陳平自己卻說:「我多陰謀,道家之所禁,其無後乎」!道家最忌諱陰謀,所以陳平斷定自己沒有後代,至少後代的福澤不會長久,後來果真如此。 至於老子其人,由於缺乏可以考證的資料,歷史上一直就是個謎。司馬遷自己也搞不明白,所以在《史記?老子列傳》中談了李耳、老萊子和太史儋三個老子。老萊子著書十五篇,肯定不是他。但李耳與太史儋歷史上都確有其人,到底哪一位是真老子呢?孔子見老子、老子西出函谷關,歷史上都確有其事。老子西出函谷關, %9答案補充 %9發生在公元前374年,如果是李耳老子,那時他至少也有200歲了。200歲的老人還移民,這件事連司馬遷也不信。莫非是周太史儋?又苦於沒有證據,所以老子的身世一直就是個謎。 1993年,中國湖北荊門郭店發掘的楚墓,出土了戰國中期的竹簡804枚,絕大部分作品是子思的儒家著作,但內中有《老子》,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儒道早期是不分家的。此次出土的竹簡《老子》為戰國中期的文物,墓主人的身份屬「士」級,從出土的耳杯上鐫刻的「東宮之杯」四個字看,墓主很可能是東宮太子之師。 子思少於孔子65歲,少於老子95歲,子思時代的竹簡《老子》不是李耳親筆,也是他的弟子所書,幾乎就是原版《老子》。竹簡《老子》才二千言,而非後世的五千言。比較發現,二千言《老子》的一百四十句話被改動,五千言《老子》的四分之一不符古意。很顯然,我們今天見到的《老子》五千言是秦漢時期的修訂版。 %9答案補充 %9 因此老子其人的懸案,今天可以下結論了:第一個老子是李耳,他是二千言《老子》原著的作者;第二個老子是「周太史儋」,是他西出函谷關,到秦國去見秦獻公。太史儋是五千言《老子》修訂本的作者,他在老子原著的基礎上擴充、改造,重新組合篇章,使《老子》一書從內容到深度,都更加高遠深邃。 莊子 老子《道德經》最能代表道家思想,而闡揚、詮解老子最清晰、最正確,發揚道家思想最透徹、最徹底的,則是莊子。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宋國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宋後為楚所滅,故又稱莊子為楚國人。早年曾為漆園吏,楚威王曾以千金聘他為相,莊子拒而不仕,隱居抱犢山中,據傳得道成仙而去。唐玄宗時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宋徽宗時封為「微妙元通真君」。 %9答案補充 %9 幾千年來,歷代人物偷偷運用莊子的學術,都取《外篇》和《雜篇》中的精華。因此,真正把五千年來中國文化,發揮得光輝燦爛的,就是道家的老莊之學,尤其是《莊子》的《外篇》與《雜篇》部分貢獻最大。 前面說到,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佛家偏重於出世思想,儒家偏重於入世思想,道家則偏重於可出可入、或出或入的「間世」思想。「間世」一詞,就語出《莊子?內篇》的「人間世」。實際上《莊子》內七篇是一個圓滿的整體,講了完整的七步修身功夫,不可以割裂開來。第一篇「逍遙游」,言明做人首先必須逍遙,不能為名利等世間的枷鎖束縛羈絆。能逍遙才能齊物,才能天人合一,與天地萬物一體等齊,所以第二篇是「齊物論」。能齊物方知養生,才有第三篇的「養生主」。知道養生就不去找死,懂得養生之理,才能間世。所以第四篇就是「人間世」。前四步功夫為修因,後面三步功夫是果報,就是「德充符」,此為第五篇。德充滿了就是「大宗師」,應用於世間法就是「應帝王」,此為第六、第七篇。 %9答案補充 %9。 莊子說:「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一個得道的聖賢之人,對於帝王之術、謀略之學,不過是閑暇餘事而已。如果只是求為帝王師,志在謀略學,那是下等中的下等。《莊子?內篇》是完整的七步修身功夫,與曾子在《大學》中提出的,「內聖外王」的八步功夫,沒有區別。莊子七步功夫的關鍵在「人間世」,「間」字是動詞居中央,前可間人,後可間世。莊子告誡我們,處人處事都要「間」,就是要獨立、不走偏鋒,這就又合於子思的《中庸》思想。要間人間事,就不能硬碰硬,所以給你講寓言「庖丁解牛」,懂了「以無厚入有間」的道理,就可以在人世間游刃有餘了。 與厭世、棄世、憤世嫉俗的「出世主義」相反,莊子主張「間世主義」,他視天地萬物之有若無、視功名如糞土、視帝王如蔽履。他熱愛自然、珍視生命、不走極端、不感情用事,這種間世思想是充滿智慧的人生哲學,是道家思想的最高結晶。後世將莊子的「間世」曲解為「玩世」,一字之差,結果則完全不同。 %9答案補充 %9。 至於養生之道,最好先讀讀《莊子》的「天下篇」和「讓王篇」。「讓王篇」中說:「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這是老莊之道的人生原則。懂了此道的人就知道富貴雖然是舒服的事,但太過了就會縮短壽命,所以處富貴中時要不以養而傷害自己。(注:現在貪官,貪錢好色,養小;現在有的家庭,經常第三者插足,就出在這個問題上)相反地,在貧賤之間不應以利累形。人在貧賤中就要為生活而奔波,但過分的貪求、過分的勞累,同樣地會損害健康而危及生命,也就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道理。 以上是《三字經》的第四部分,介紹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典籍四書、五經和諸子百家的思想,以及讀書求學必須遵守的次第。 這一部分內容,以四書、五經為先導,引領我們進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使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整體內容,得以窺斑見豹。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與下面的中國通史綱要一起構成《三字經》全篇的主體。 %9答案補充 %9 古人總結求學的最佳途境,就是「聽話」二字。「聽話」就是遵從古訓,就是聽老師的話,按部就班的求學,不搞躐等,不好高騖遠,踏踏實實地做學問。這種傳統的治學方法,正是我們現代人最缺乏的,是治療浮躁病的良方。 治學一定要按部就班,不能揠苗助長,不能搞想當然。所以先讀《孝經》、次讀《四書》、再讀《六經》,不能逆道而行。四書五經的底子打好了再涉獵諸子百家,一上來就學百家之言會迷失方向,失掉自我。

Ⅸ 陳平經過刻苦拼搏,終於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用幾句名言給予他肯定、贊賞、激勵。

每一發奮努力的背後,必有加倍的賞賜。
——威廉·詹姆斯【美】

努力不懈的人,會在人們失敗的地方獲得成功。

——海格門斯頓【德】

先天環境的好壞,並不足奇,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己之努力。
——王永慶【中】

熱點內容
律師職業險 發布:2025-02-04 18:20:05 瀏覽:116
什麼情況下有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4 17:44:37 瀏覽:221
滿城哪有律師 發布:2025-02-04 17:12:56 瀏覽:863
房產聯系人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4 16:52:25 瀏覽:256
刑法宮廷劇 發布:2025-02-04 15:59:01 瀏覽:588
經濟法自然人 發布:2025-02-04 15:43:42 瀏覽:739
行政法庭審筆錄 發布:2025-02-04 15:22:21 瀏覽:280
民事訴訟法是民告官嗎 發布:2025-02-04 15:06:06 瀏覽:876
國家法官學院新校區 發布:2025-02-04 14:39:00 瀏覽:126
2014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考試試題 發布:2025-02-04 14:26:57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