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道德
⑴ 網路自媒體傳播下,道德是否可以虛擬為什麼
道德虛擬不是可不可以,而是事實就有了!這就是道貌岸讓的一種,因為有些人因為其道德觀不是豎立在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基礎上的,而是豎立在世俗的眼光底下的,而網路恰好遮蓋他!
⑵ 現在自媒體為什麼越來越沒有道德底線了
現在是流量為王的時代,就連很多媒體也深陷其中。出格也許更能博得熱度。
⑶ 自媒體下的道德約束機制
核心閱讀
由於自媒體傳播具有公開性,因此遵守公共輿論場的秩序和規則是十分重要的。自媒體在享有通訊權、信息傳播自由權、信息選擇權等時,也理應承擔道德上的
責任和義務。作為自媒體用戶,加強自身的媒介素養,提升信息傳播的自律能力,做到在製作或傳播信息時心中有一桿秤,避免不良信息的產生和傳播。
自媒體在傳播信息時不應忘記自身承擔的道德義務
近年來,隨著以個人傳播為主的自媒體時代到來,傳媒不再是新聞記者的專利,「我在現場」也已成為信息傳播和共享的主要模式。當沒有經過任何「專業」訓
練的人在突發事件現場對事件進行「現場直播」時,不可否認對事件的發展與解決起到了一些推動作用,但也出現了一些倫理失范現象。自媒體時代,如何提升自媒
體傳播者的自律能力,並構建起一定的自媒體傳播倫理規范,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話題。
倫理失范現象堪憂
今年招遠「5·28血案」發生後,一些現場血腥照片和視頻在網路上不斷擴散。視頻中,犯罪分子氣焰囂張,手段殘暴,就餐女子被打倒在地,慘叫聲讓人不寒而慄。
近年來,一些公共場所的惡意傷人事件、馬路上的車禍事件,或是在受災現場、爆炸現場,很多現場細節性描述、圖片及視頻,都是由在場網友通過微博、微信
等自媒體最先發布,並在自媒體環境下不斷復制轉發,隨後大眾媒體跟進。當暴力突發事件呈現在自己眼前時,很多自媒體用戶憑借自身技術和傳播特性,一躍沖上
事件發布的前台。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些恐怖、血腥的細節、鏡頭,帶給人感官上極大沖擊,達到震撼人心的宣傳效果,但也會讓受眾心理上感覺不適,留下不快的記憶。另
外,事故「原生態」地播出,沒有體現出對被拍攝者生命的關懷,容易引起受害者家屬的沉痛記憶,無異於對他們的「二次傷害」。從社會學角度來看,血腥、暴力
的「現場直播」還會給社會平添極端的負面情緒,甚至效仿犯罪。而這些都波及媒介傳播倫理問題。
倫理失范原因分析
自媒體用戶缺乏道德約束。與大眾傳播不同,自媒體傳播者大多為非職業新聞傳播工作者,沒有接受過專業媒介素養教育,沒有統一的職業道德約束。自媒體信
息發布無門檻,他們僅僅需要簡單的注冊申請,就可以在自媒體平台發布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面對暴力突發事件,他們拿起手機、照相機或攝像機將情況「記
錄」下來並傳播出去時,自然難以遵循傳統的職業倫理,也很少考慮這樣的行為是否符合傳播倫理規范。
自媒體及一些非新聞網站缺乏「把關人」監督機制。不同於傳統媒體,網路虛擬空間缺乏對傳播內容有效地審查、監管和約束。現實中,突發事件又常能引起
「轟動效應」。網路傳播的時效性決定了自媒體經營者及一些網站第一時間把類似事件新聞放到重要位置,輕視甚至是忽略了對其內容的審查。
自媒體博客 http://zhanxincheng.com/
一些傳統媒體盲目跟進報道。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後,一些傳統媒體的網站、微博,甚至一些傳統媒體自身,一窩蜂跟進,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負面效應,助長
了不良習氣。比如,一些傳統媒體依賴「在場」公眾拍攝的業余圖像和視頻進行傳播,為了收視率、點擊量而放鬆了對自我傳播倫理規范的約束。
構建自媒體傳播 倫理規范
自媒體時代,要消解自媒體傳播過程中產生的倫理沖突,需要構建起自媒體傳播倫理規范,需要自媒體用戶、經營者、傳統媒體以及相關政府機構共同探索與努力:
一、加強自媒體用戶的媒介素養
作為自媒體用戶,加強自身的媒介素養,提升信息傳播的自律能力,是題中應有之義。通過各種學習,自媒體用戶能對信息進行分析,清楚地判斷什麼樣的信息
是符合社會規范的,什麼樣的信息可能會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或社會公共利益,做到在製作或傳播信息時心中有一桿秤,避免不良信息的產生和傳播。
二、傳統主流媒體有效輿論引導
作為傳統媒體,就新聞倫理而言,在如何處理暴力突發事件血腥、恐怖的細節和畫面等方面,經過多年探討與爭鳴,已形成一定之規。面對自媒體對傳播生態的
諸多改變,傳統媒體應積極發揮引導作用,促進自媒體傳播倫理規范的建立。首先,要嚴守媒體及民眾所公認的傳播底線,不渲染類似血腥、災難、痛苦的畫面,避
免二次傷害的發生。其次,在對暴力突發事件進行報道時,不斷創新報道方式和手段,不僅回答「是什麼」的問題,還回答「應該如何」的問題,使受眾從悲劇中獲
得理性的思考。再次,藉助自身傳播資源和優勢,加大網路道德宣傳教育,提高網民的認知能力和對網路中各種事物的思辨區分能力。
三、政府相關部門積極規范管控
作為政府,要建立制度化的網路治理模式,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同時,應考慮自媒體這一平台的特點以及導致其倫理失范的原因,盡快制定符合我國國情
的網路公共道德行為規范,並開展相關網路道德教育宣傳,從而避免或減少自媒體傳播中倫理失范現象的發生。同時,採取防火牆等技術及時對不良信息進行處理或
過濾,並建立網路實名制及相應的行業規范。
⑷ 自媒體下的道德約束
核心閱讀
由於自媒體傳播具有公開性,因此遵守公共輿論場的秩序和規則是十分重要的。自媒體在享有通訊權、信息傳播自由權、信息選擇權等時,也理應承擔道德上的
責任和義務。作為自媒體用戶,加強自身的媒介素養,提升信息傳播的自律能力,做到在製作或傳播信息時心中有一桿秤,避免不良信息的產生和傳播。
自媒體在傳播信息時不應忘記自身承擔的道德義務
近年來,隨著以個人傳播為主的自媒體時代到來,傳媒不再是新聞記者的專利,「我在現場」也已成為信息傳播和共享的主要模式。當沒有經過任何「專業」訓
練的人在突發事件現場對事件進行「現場直播」時,不可否認對事件的發展與解決起到了一些推動作用,但也出現了一些倫理失范現象。自媒體時代,如何提升自媒
體傳播者的自律能力,並構建起一定的自媒體傳播倫理規范,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話題。
倫理失范現象堪憂
今年招遠「5·28血案」發生後,一些現場血腥照片和視頻在網路上不斷擴散。視頻中,犯罪分子氣焰囂張,手段殘暴,就餐女子被打倒在地,慘叫聲讓人不寒而慄。
近年來,一些公共場所的惡意傷人事件、馬路上的車禍事件,或是在受災現場、爆炸現場,很多現場細節性描述、圖片及視頻,都是由在場網友通過微博、微信
等自媒體最先發布,並在自媒體環境下不斷復制轉發,隨後大眾媒體跟進。當暴力突發事件呈現在自己眼前時,很多自媒體用戶憑借自身技術和傳播特性,一躍沖上
事件發布的前台。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些恐怖、血腥的細節、鏡頭,帶給人感官上極大沖擊,達到震撼人心的宣傳效果,但也會讓受眾心理上感覺不適,留下不快的記憶。另
外,事故「原生態」地播出,沒有體現出對被拍攝者生命的關懷,容易引起受害者家屬的沉痛記憶,無異於對他們的「二次傷害」。從社會學角度來看,血腥、暴力
的「現場直播」還會給社會平添極端的負面情緒,甚至效仿犯罪。而這些都波及媒介傳播倫理問題。
倫理失范原因分析
自媒體用戶缺乏道德約束。與大眾傳播不同,自媒體傳播者大多為非職業新聞傳播工作者,沒有接受過專業媒介素養教育,沒有統一的職業道德約束。自媒體信
息發布無門檻,他們僅僅需要簡單的注冊申請,就可以在自媒體平台發布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面對暴力突發事件,他們拿起手機、照相機或攝像機將情況「記
錄」下來並傳播出去時,自然難以遵循傳統的職業倫理,也很少考慮這樣的行為是否符合傳播倫理規范。
自媒體及一些非新聞網站缺乏「把關人」監督機制。不同於傳統媒體,網路虛擬空間缺乏對傳播內容有效地審查、監管和約束。現實中,突發事件又常能引起
「轟動效應」。網路傳播的時效性決定了自媒體經營者及一些網站第一時間把類似事件新聞放到重要位置,輕視甚至是忽略了對其內容的審查。
新成博客 http://zhanxincheng.com/
一些傳統媒體盲目跟進報道。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後,一些傳統媒體的網站、微博,甚至一些傳統媒體自身,一窩蜂跟進,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負面效應,助長
了不良習氣。比如,一些傳統媒體依賴「在場」公眾拍攝的業余圖像和視頻進行傳播,為了收視率、點擊量而放鬆了對自我傳播倫理規范的約束。
構建自媒體傳播 倫理規范
自媒體時代,要消解自媒體傳播過程中產生的倫理沖突,需要構建起自媒體傳播倫理規范,需要自媒體用戶、經營者、傳統媒體以及相關政府機構共同探索與努力:
一、加強自媒體用戶的媒介素養
作為自媒體用戶,加強自身的媒介素養,提升信息傳播的自律能力,是題中應有之義。通過各種學習,自媒體用戶能對信息進行分析,清楚地判斷什麼樣的信息
是符合社會規范的,什麼樣的信息可能會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或社會公共利益,做到在製作或傳播信息時心中有一桿秤,避免不良信息的產生和傳播。
二、傳統主流媒體有效輿論引導
作為傳統媒體,就新聞倫理而言,在如何處理暴力突發事件血腥、恐怖的細節和畫面等方面,經過多年探討與爭鳴,已形成一定之規。面對自媒體對傳播生態的
諸多改變,傳統媒體應積極發揮引導作用,促進自媒體傳播倫理規范的建立。首先,要嚴守媒體及民眾所公認的傳播底線,不渲染類似血腥、災難、痛苦的畫面,避
免二次傷害的發生。其次,在對暴力突發事件進行報道時,不斷創新報道方式和手段,不僅回答「是什麼」的問題,還回答「應該如何」的問題,使受眾從悲劇中獲
得理性的思考。再次,藉助自身傳播資源和優勢,加大網路道德宣傳教育,提高網民的認知能力和對網路中各種事物的思辨區分能力。
三、政府相關部門積極規范管控
作為政府,要建立制度化的網路治理模式,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同時,應考慮自媒體這一平台的特點以及導致其倫理失范的原因,盡快制定符合我國國情
的網路公共道德行為規范,並開展相關網路道德教育宣傳,從而避免或減少自媒體傳播中倫理失范現象的發生。同時,採取防火牆等技術及時對不良信息進行處理或
過濾,並建立網路實名制及相應的行業規范。
⑸ 你認為一個知名的自媒體該不該承擔一些社會責任
大丈夫能屈能伸,但是在一些高層次政策上,該有的底線還是必須遵守的,畢竟你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相當多人的關注,而避免自己的不良行為給別人帶來不好的影響是應該的,再者這也是對自己道路發展的重視。
⑹ 如何看待自媒體的熱評文章與道德准則的制定
道德准則的制定和媒體的熱評文章有著必然而然的聯系。批評的多了就會引起關注。
⑺ 如何理解網路中的自由網路自媒體傳播下道德是否可以虛擬為什麼
現在隨著網路的發達,自媒體這個行業也逐漸興起了。自媒體一直都是年輕人所喜歡的一個行業。他可以隨著自己的心情去拍攝自己喜歡的東西,展現給大家看,從中獲得大家的支持和喜歡,然後獲得自己的利益,很多自媒體都是正能量的存在,
但是也有一些自媒體被稱為了毒瘤,因為他們毒瘤般的存在,對社會的影響很大。一般就是它的內容是抄襲搬運的,不是講究實事求是,而是人雲亦雲,沒有責任感的散播謠言。
因為自媒體是網路平台,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言論自由的。所以說,他也不會接受任何懲罰,而拍攝自媒體的成本又低,就誕生了所謂的粉絲經濟,而一些人只要粉絲夠多,就單純想著自己的利益。
(7)自媒體道德擴展閱讀:
享受網路自由不能傷害其他人的權利,所以網路謠言、欺詐等都是不符合規定的、觸犯了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因為這樣的行為傷害了其他人的自由和利益,無論是從道德層面還是法律層面都是應該受到處罰的。
享受網路自由必須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規定,這樣我們的網路環境將得到真正的凈化,那些依託網路存在的謠言、欺詐等行為就沒有了生存的環境,那麼我們每個人都將享受到更加自由的網路空間。
自由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必須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的保護,自由才能真正得到實現,我們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才能不受侵犯,這樣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擁有這樣的自由而努力。
⑻ 無良知自媒體人只顧熱點輿論不顧道德正義之舉,該評判嗎
評判也是沒有任何意思,自媒體人只是想靠這些言論來博取流量賺錢,在利益面前,很多人都已經忘記了後者良知的問題。要想從根本解決問題,只能是這些平台要對自媒體人明文規定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