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美國南北戰爭後防止各州獨立法案

美國南北戰爭後防止各州獨立法案

發布時間: 2022-02-18 06:10:26

Ⅰ 為什麼劃分州和聯邦權力是引起美國南北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因

首先要說明南北戰爭的起因,5分時不夠的,不過單純從州和聯邦矛盾上,我可以簡單說一說。
美國內戰的社會經濟基礎是工業繁榮的北方地區,需要自由流動的工人,主張廢除奴隸制,而以手工業和農業為主的南方地區則希望將黑人束縛在土地上,且因為白人勞動人口短缺,堅決反對廢除奴隸制,由此引發了南北矛盾。
美國的建國基礎是由各個州聯邦形成的,各個州由於人口規模小從而出讓了外交等權利,從而組成美國,屬於聯邦制國家,隨著美國的強盛,美國越來越需要一個聯邦政府(聯邦制政體是地方向中央出讓外政,單一制政體是中央向地方出讓內政)。而美國的建國基礎則使得美國政府在控制各個州的內政方面顯得乏力,而且作為一個海洋法國家,憲法並不凌駕於州憲法至上,各州有脫離聯邦的自由。
中央與地方的權力斗爭隨著美國版圖的擴大而愈演愈烈。在工業化為主的密蘇里州加入聯邦時,美國國會通過了密蘇里妥協案,規定國會有權利禁止新加入聯邦的州蓄奴,但是為了維持國家穩定,討好南方的奴隸主,國會通過了了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法案允許以奴隸制農場為主的兩個州可以自行決定是否適用奴隸制,這引起了北方的強烈不滿,這個法案認為州內法律應有州議會決定。
隨後為了爭奪當時人口稀少的堪薩斯州,南方勢力與北方勢力都積極向堪薩斯移民,以爭取未來在堪薩斯議會的多數席位,終於雙方相峙不下引發流血沖突與屠殺,這就是流血的堪薩斯事件,這一事件中美國政府無能為力,嚴重損害了聯邦的權威。同時南方普遍出現了抗聯邦稅的事件。
1857年發生了斯科特訴桑福德案,簡單說就是黑人奴隸斯科特被主人帶到自由州住過幾年,根據當時自由州的一些法律,引用憲法,斯科特獲得了自由人身份,是美國公民。而斯科特的主人死後,斯科特返回蓄奴州,被主人遺孀賣掉,斯科特由此訴新主人桑德福,認為自己應該是自由人,在這個案件中,法院將憲法的曖昧暴漏無疑,法官認為,如果一個主人將奴隸帶到另一個州,根據該州法律,這個奴隸將成為自由人,這等於侵犯了原主人的財產權,最終法院裁定,斯科特仍然是個奴隸,否認了黑人的美國公民資格。這一判決使得原先存在於美國的各個政黨圍繞著廢存奴隸制及聯邦與州權力之間的平衡問題都出現了分裂,並引發了美國全社會的道德觀崩塌,並形成了現在的共和黨與民主黨。1958年林肯在演說中講出了著名的美國不能一半自由,一半奴隸。
最後隨著代表北方的林肯在1860年大選中勝出,南方最終決定脫離聯邦。

Ⅱ 美國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是一回事嗎

美國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不是一回事。

美國獨立戰爭是大英帝國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由於英國一直以來對殖民地進行剝削,對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起到嚴重阻礙作用,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北美人民奮起抗爭。

獨立戰爭始於1775年4月的萊剋星頓槍聲,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傑斐遜執筆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誕生。

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內戰,參戰雙方為北方美利堅合眾國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戰爭以南方聯盟炮擊薩姆特要塞為起點,最終以北方聯邦勝利告終。戰爭之初,北方為了維護國家統一而戰,後來,演變為一場消滅奴隸制的革命戰爭。

(2)美國南北戰爭後防止各州獨立法案擴展閱讀

獨立戰爭起因

1773年12月16日夜間,北美人民為了反對英國的「茶葉稅法」而爆發「波士頓傾茶事件」,這標志著矛盾已激化到了非訴諸武力不可的地步。

南北戰爭的起因

美國獨立後,南方和北方沿著兩條不同的道路發展。在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從19世紀20年代起,北方各州開始了工業革命,到50年代完成了工業革命。而在南方,則實行的是種植園黑人奴隸制度,南方奴隸制度是生長在美國社會的贅瘤,它嚴重窒息了北方工商業的發展,南北矛盾和斗爭自19世紀初起日趨激烈。

Ⅲ 美國的聯邦法律允許各州公投獨立嗎在南北戰爭的時候,南方諸州根據什麼發起獨立,具有合法性嗎

你的問題在史學界和法學界有爭議性,大體解釋一下:

1787年5月,美國各州(當時為13個)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同年9月15日制憲會議通過《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直到1789年,獨立戰爭勝利後的6年,法定建國日的13年後,美國憲法的前一部分才被通過、美國政府才開始工作。凡是有該州代表在憲法上簽過字的,該州就屬於美國的一部分;但美國屬於聯邦制,意思就是每個州可以進行公投獨立,這是符合美國憲法精神的。但是19世紀的南方各州獨立是農場主和寡頭政治家們發動起來的,一般不屬於公投。



註:爭議性就是,美國第一部憲法允許奴隸的存在,這是因為華盛頓等人為了爭取南方諸州加入聯邦做出的妥協,南方奴隸較多,北方種族歧視較少,直至現在也差不多這樣。

在1861年內戰前,羅伯特領導的南方政府界認為奴隸不能參與公投(種族歧視),農場主和政治家完全可以代表南方宣布獨立;

而北方林肯政府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應該舉行全民公投(包括黑人),歧義在此發生,再加之南方棉花之爭、墨西哥戰爭等等前期導火線,最終有關民權、維護憲法的美國內戰開始了。


所以你上面問的合法性,不太好回答,現在爭議也特別大。

Ⅳ 美國南北戰爭戰後重建的成果及其局限性

美國在南北戰爭中北方軍隊擊敗了南方軍隊,實現了美國的國家統一,一年後美國決定開發南方地區因為南方地區因為那裡有很多沒有開發的礦產資源,幫助國家國防和人民迅速發展起來,美國才剛剛統一全國因為戰爭的關系,國民生活沒有提高,而且美國正面臨著歐洲國家的對美國戰爭危險,美國經過才時間的發展,到至今已經成為世界頭號強國!

Ⅳ 美國內戰與獨立戰爭之間的關系

我認為樓上的各位說的有道理,但是沒到點子上。
樓主想知道的應該是美國內戰與獨立戰爭的關系。

我的看法是,美國內戰是美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是獨立戰爭在美國國內的延續。
因為獨立戰爭首先解決的是使美利堅民族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了國家的獨立。雖然美國憲法的頒布和美國權利法案相繼在1787年和1791年得以頒布。但是美國國內存在著工商資本主義和南北奴隸制之間的潛在矛盾(資產階級要求勞動力自由流動,提高關稅,發展工商業等等,但是南方奴隸主卻是持相反的態度,兩者的矛盾不可調和)。當初為了共同的利益,所以有潛在矛盾的兩者結成了暫時的同盟。獨立戰爭後兩者結合的共同立場沒了,所以矛盾就顯現出來了。從第一任總統華盛頓開始,就面臨著南北各州的矛盾沖突。如何處理好北方和南方的矛盾,對總統們來說都是高超的政治藝術,簡直就是走鋼絲,有多次差點分裂和擦槍走火。後來採取什麼方式暫時延緩矛盾呢?那就是雙方各讓一步。比如關於關稅,奴隸主要求盡可能的低,北方要求盡可能的高,最終妥協的結果就是中間數;還有西進運動,新加入的西部各州都是採用一個州加入蓄奴州,另一個州加入自由州的折中方案。這些方法只能暫緩矛盾的最終爆發,但是卻消除不了矛盾。
隨著美國工業革命的完成,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逐漸興起,北方資本主義大大發展,與南方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不論是人口,經濟實力,還是軍事上。與此同時,與南方的政策矛盾則是愈來愈尖銳。傳統的政治妥協已經無法再進行下去了。
俗話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最後的政治手段。既然落後的奴隸制阻礙了先進的資本主義的發展,那麼先進戰勝落後,取代落後,消滅落後,就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這只是時間問題。所以林肯總統恰好就走到了這樣的歷史舞台。看看林肯的演講,他的首要目的是維護國家統一,而不是奴隸制的廢除。這在戰爭的進程中可以看出兩者必須都做到。奴隸制的廢除(1862年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發表),可以贏得民心,增強北方軍隊的實力,削弱南方,從而加速戰爭的勝利進程。
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南方失敗,奴隸制被廢除,美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為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騰飛,和美國資本主義的大發展掃清了障礙。南方各州在此後的一百多年裡,經過後續的斗爭,在種族問題上取得了進展,雖然現在仍然不時地有種族問題的顯現。但是歷史畢竟在進步。

所以說獨立戰爭和美國內戰,那是後者對前者的延續,是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進一步發展。
以上是個人看法,僅供樓主參考。歡迎批評和討論。

Ⅵ 美國南北戰爭與獨立戰爭的聯系

美國南北戰爭與獨立戰爭的聯系?
一、相同點:
1、兩次的起因都與經濟發展有關:獨立戰爭前,北美殖民地經濟發展迅速,但英國為維持殖民統治,採取高壓手段竭力壓制北美殖民地經濟發展,從而使獨立戰爭的發生不可避免。南北戰爭前,新興的工業資本主義經濟與以奴隸為制為基礎的種植園經濟南轅北轍。南北兩種經濟矛盾日益顯露和激化。
2、兩次戰爭的爆發都與英國有關:第一次是為了反對英國的殖民壓制;第二次是北方資產階級同南方種植園主爭奪原料和市場,而南方種植園主把原料運往英國,又從英國輸入大量工業品,北方與南方的矛盾實質是北方與英國爭奪市場的矛盾。
3、兩次戰爭都有傑出的組織領導者:分別是華盛頓和林肯。華盛頓是大陸軍總司令,美國歷史上第一任總統。華盛頓領導北美人民以弱勝強,戰勝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英國,贏得了國家獨立,被尊稱為「美國國父」。林肯是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他代表北方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指揮戰爭中顯示出他的雄才大略,美國資產階級要求要維護聯邦統一的前提下廢除奴隸制,林肯審時度勢地制定策略完成了這一使命。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都成為深受美國人民尊敬和愛戴的總統。
4、兩次戰爭中都頒布了影響深遠的法律文件: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頒布《獨立宣言》,北美殖民地獲得字面上的獨立,理論上宣告美國的誕生。1862年林肯政府先後通過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兩個法令的頒布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南北戰爭進入「以革命方式進行戰爭」的新階段。
5、都有轉折性戰役:獨立戰爭中的薩拉托加大捷(1777年),戰後形勢開始向著有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並得到法國和荷蘭等國的援助。南北戰爭中的葛底斯堡戰役(1863年),北方開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6、兩次戰爭都是正義的一方獲得勝利:獨立戰爭以1781年10月約克鎮英軍將領康華利率部投降為標志,戰爭結束。北美人民擺脫了殖民壓迫,贏得了民族獨立,實現了國家統一;南北戰爭在1865年4月9日南方軍隊總司令李將軍被迫投降,南部同盟被打敗。分裂不得人心,正義戰勝邪惡,美國聯邦復歸於統一。
7、戰爭性質有相同的一面:獨立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獨立戰爭為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南北戰爭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騰飛鋪平了道路。
8、都遺留了一些問題:如種族歧視問題等。
二、不同點:
1、戰爭目的不同:獨立戰爭是為了擺脫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掃除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主題是反英獨立。南北戰爭是為了避免國家分裂而戰,目的是維護美國的團結和統一。
2、主要矛盾不同:獨立戰爭前以北美人民與英國殖民者的民族矛盾為主;南北戰爭以北方工商業資產階級與南方奴隸制種植園主的階級矛盾為主。
3、導火線不同:獨立戰爭的導火線是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南北戰爭是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
4、戰爭態勢不同:獨立戰爭爆發時敵強我弱,英國占優勢;南北戰爭爆發時我強敵弱,北方占優勢。
5、戰爭所面臨的國際形勢不同:獨立戰爭得到法國、荷蘭等國的援助和支持;南北戰爭北方沒有得到國際援助。而南方分裂勢力得到了英國的援助。如1862年夏,英國為南部聯邦建造的290艘戰艦下水,給北方海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6、性質有差異:獨立戰爭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具有雙重性質;南北戰爭是單純的資產階級革命。
7、戰爭後果不同:獨立戰爭後保留了奴隸制;南北戰爭廢除了奴隸制。1865年1月國會以119票對56票通過了《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明確規定黑人奴隸制度不得存在於合眾國任何一個地方。
8、影響不同:獨立戰爭實現了國家統一,南北戰爭維護和鞏固了統一。獨立戰爭沒有經歷重大的反復。這有利於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安定,更有利於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完善和鞏固;林肯之所以成為美國歷史上與華盛頓齊名的歷史偉人,正是因為他在美國歷史的關鍵時刻,領導聯邦軍民進行「第二次革命」,拯救了聯邦,為美國的長遠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戰略空間。重新實現統一的美國,擁有廣闊統一的市場和投資場所,加上排除了奴隸制的阻礙,資本主義生產力得到空前解放,美國經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至19世紀末,即南北戰爭結束30年後,美國資本主義無論在發展速度還是規模上,都超過了當時最先進的英國,一躍而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這與美國贏得反分裂戰爭的勝利無疑是分不開的。

Ⅶ 美國南北戰爭以後,西部開發的舉措

美國建國時,有不少州在西部都擁有領地。建國者意識到這些土地的問題一定需要解決,於是就成立了一個五人專門委員會,最後出來的結果,是 Land Ordinance of 1785。

委員會里,最有影響力的,是托馬斯・傑斐遜同志。在處理西部問題上,傑斐遜同志作出了幾點重要的指示:
要按新英格蘭式的方式對土地進行丈量
公共土地要賣出,所有權和使用權要轉讓給私人
聯邦政府不應向土地收稅
西進過程中新獲得的土地,要先成為領土(territory),再申請加入美國,並且,地位與現有州平等
要善待印第安人

傑斐遜的觀點,其實就點出了美國西進過程中的幾個要害問題。每個都是大問題,要專著來論述的。

就比如新土地最終以平等地位加入美國,就是一個非常前衛的想法。因為在這一原則下,歐洲式的殖民地就很難存在了。因為殖民地和其他州的關系是不平等的。所以,美國在打到菲律賓後,就止步了,因為他們無法同化菲律賓人,無法認同,也就無法接納。

那有人就會問,印第安人算什麼?這就跑到種族問題上了。

在對待少數族裔上,一般分成三種政策。

一種是排,以排華為最典型。
一種是隔,以黑人為最典型。
一種則是同化,就是印第安人。

早期的印第安政策,是認為印第安人是生活在美國土地上的外國人。最終,因為對土地的需要,東部的印第安人被趕了出去,擠到中西部。這個時候,印第安人和他們的土地都被認外國人看待。為了達到所謂的「保護」印第安人的目的,印第安人被排斥在了正常土地交易之外,只有聯邦政府有權和印第安人作交易(這樣就避免了印第安人被「無良」商人欺騙)。但結果當然是民眾通過政府對印第安部落施壓,把他們趕走以強占土地。(諸多答案中提及的 Trail of Tears 就發生在此時)

到南北戰爭後,美國政府的政策開始改變。這時大平洋鐵路開始建了。美國政府開始把印第安人當成受自己管的人,而不是外國人了。隨著1870年代 plain of wars 結束,美國就開始對在保留地中的印第安人進行同化。

主要方法是,打破印第安人公有制的社會形式,引入土地私有,同時,文化上改變印第安人。讓印第安小孩上西式學校,放棄自己的本族語言,禁止各種傳統文化活動,比如舞蹈。像服裝,發型這樣的也西化。生活上強迫印第安人土地私有化分配給個人,學白人自耕農。在完成了這樣的西化過程化,印第安人可以獲得選舉權。

(像鳳凰城有一條路叫 Indian School Road,就是因為原來在這里有一個專門給印第安小孩開設的學校。)

(這也不是美國專利,若你看過《Rabbit Proof Fence》,就知道澳大利亞那時也在對原著民干類似的事情)

基本上,整個過程非常失敗,因為印第安人沒有經營私人土地的經驗,最終整個過程成了白人變向偷印第安人土地,印第安文化整體迷失的時期。(因為強制印第安人接受白人的飲食習慣,印第安人肥胖率高,現在是糖尿病發病率最高的人群,而長期的社會壓力,造成酗酒率也是極高)

這個過程到大蕭條時期算告一段落,因為白人這時候也無法證明自己的優越性了。新政時期,聯邦政府又把一些土地權利還回了印第安人。

但是到40年代中-50年代,政策又變。這次的想法是試圖取消保留地,讓印第安人進入城市,融入美國社會。又遭到印第安人的全面反對。(現在的一種說法是,聯邦政府為什麼這樣做是因為在很多保留地發現了鈾礦)。最後還是不了了之。其實大部分印第安人到此時,也已經離開保留地了。

民權運動開始後,印第安人加入,開始「佔領」運動,保留地的貧困問題開始被社會關注,1988年, The Indian Gaming Regulatory Act 通過,允許印第安人在保留地里開設賭場。算是一種補償吧

故事還在繼續。現在美國的印第安政策還是問題多多,印第安人的境況,總體上依然不好,等開賭場這種優待政策,也並不能說是公平。長期的錯誤的民族政策,到現在流毒已深,改變起來,極為困難。

下一個回答經濟問題。或者說,土地政策。

土地是資源,資源是用來創造財富,提高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發展的。聯邦政府的責任,就是找到最好的方法,能讓社會利用西部的土地資源。

之所以能這么做,就假設,西部的土地是歸聯邦政府的,由聯邦政府處理。因為獨立後,有不少州在西部擁有大片領地。最後,它們都把自己的領地交了出來,在地方權力極大的美國建國早期,這是很不容易的。

下一步,就是開發土地。

傑斐遜的原則,就是要把土地,以最快的速度,私有化。他的目的,是耕者有其田,能打造一個自耕農的小農帝國。但從經濟學角度,這個和現代經濟學的理論還是比較一致的,畢竟私人能更有效的開發和利用資源。

但這里就有一個如何分配土地的問題。

最後傑斐遜所在的委員會,採用了新英格蘭式的土地丈量與分配原則。這個也相當不容易,因為委員會里,其實是南方人佔多數。

這個是當年的土地丈量分配系統:
(來源:美國內政部 National Atlas:The Public Land Survey System (PLSS))
每個大格是一個 Town,每個 Town 里有 6 x 6 = 36 個 section,每個 section 是一 英里寬的土地。36 個 Section 里,有一個的土地收益必需用於當地教育。大約如此。

問題焦點在哪裡?

土地的單位與價格。

土地轉讓給私人是要進行開發的。當時的決策者認為,如果把土地無償的轉讓給私人,那就會有人囤積土地而不開發。所以,要把土地賣給私人,花了錢了,就相當於有了投資在裡面,就會認真開發。

但賣多少錢好呢?首先聯邦政府的目地不是為了掙錢。而價錢太高,普通人也買不起。但太便宜了,又達不到賣的目的。類似的,是土地的單位面積,太大了普通人買不起,太小了又失去開發的意義。

一開始,土地的單位面積比較大,價錢較高。但隨著民眾的反對,尤其是民主化的加深,無地產選民數量的增加,土地的價錢和單位面積都在下降。只要觀察一下這期間的數個 Land act,就可以看到這個趨勢。

因為這樣一個政治較力,基本上有意無意的,美國西部的土地分配就大約是這樣一個過程。有錢的人先把最大最好的地買走了,然後不那麼有錢的人再把稍小的地用略少的錢買走,到南北戰爭後,剩下的劣質土地被很廉很民主的分配給了那些能出得起錢的人。再剩下的,就是真的沒人要的了。

(但其實到今天,美國西部的大部分土地,其實還沒分出去,仍然處於聯邦政府的保護之下。)

光賣了土地還不行。前面說了,賣地是為了開發。

美國人那時候是 John Locke 的信徒,相信土地是天賜,但你必須要開發它,才擁有它。

所以那時土地分配的原則里,還有一個特別的條款,就是你雖然買了地,你只是土地的名義擁有者,只有連續開發數年(一般七年)以上,土地才是你的。(比如南北戰爭時因為建太平洋鐵路,政府把鐵路沿線一半的土地送給了鐵路公司,但是條件是九年之內必需開發,否則就要收回)

這樣又誕生了一些個怪現像,比較著名的,就是 squatter。

有很多人,不是老老實實的等聯邦政府賣地,而是跑到聯邦土地上進行開發,等到政府的丈量員來了,要賣地了,他們說我已經在這土地上進行了開發,創造了價值,你只能把這土地賣給我,而且我只能出這么多錢雲雲。

大部分人就這樣把土地給佔到了。

另一部分人鑽得是另一個空子。為了分到更多的土地,他們在自己的地上建一個房子,找個人住進去,算是開發了,然後馬上去買下一塊地……

這裡面,就有美國人的另一個思維,就是聯邦政府的公共資源是大家的,人人都可以開發得益。最典型的,就是淘金,與牛仔放牧。他們其實都是直接掠奪公共資源為己所用,但是只要加入了自己無差別的勞動,就好像名正言順了。這種思想,在前些日內華達放牧的所謂民兵沖突中,就能看出來。

但其實,上面這些土地分配方法問題是很多的。鑽法律空子的方法太多了,尤其是在那時法制太不建全的西部。

另一個方面,是這種土地丈量分割的方法。

上面說了,這種方法是照新英格蘭的模式。但是,新英格蘭的土地特點,不適用於西部的很多地區。在中西部,因為水資源的缺乏和不均勻分配,這樣整齊劃分出的土地其實是不平等的。很多土地因為沒有水資源,其實不適合傳統的農民耕種,又不夠牧場來放牧。有水的地方,又應該細分到幾家,好充分利用水資源。

這個就是政治信念壓倒了科學的結果。

比如,因為要求對土地進行開發,美國居然出現了砍伐樹木越多,越能拿到土地,越受政策鼓勵的嚴重破壞環境的現像,一些地區因為砍伐嚴重,出現了大規模的火災,堪稱環保災難。

所以,慢慢的,土地分配的趨勢,在部分地區又開始向更大面積的土地劃分回歸。而對自然資源的保護,也在 19 世紀末開始被意識到。像 U.S. Forest Service 成立了,國家公園出現了。

那這些方法如果都不能算成功的話,美國西部開發相對成功的地方有哪些呢。

是市場。

重要的不是政府用多少價錢,多少單位把土地賣給私人,重要的是把土地推向市場,由市場來決定土地的價格,合適的面積。

與市場相伴的,是土地稅。

有了土地稅,就無法坐在土地上不開發。業主會有更強烈的需要,把土地轉入到有開發慾望的人手中。在業主收到地產稅估計時,價值是按 fair market value 為參照來計算的。

像在德州,裡面不僅有土地價值,土地上建築的價值,還有農產品價值,礦業價值等。這農產品和礦產價值不是按你所有的土地出產了多少農產品或多少礦產,而是它能產出多少。也就是說,它不是按你過去的收入收稅,而是按你未來的正常收入收稅。這樣如果你所有的土地可以種田,你不種,你還是要按種田的產出價值抽稅。

這種情況下,美國西部的農民,就無法安心作一個傑斐遜想像中的自己自足的自耕農,而是要商業化,盡最大可能的開發自己的土地價值。美國西部的農業,也就很快進入工業化大資本投入的農業生產,原本分碎了的土地,很少就被真正有能力的農業企業所整合,進行商業化生產。到 1900 年,美國出口的糧食佔世界糧食出口的一半。

像加州 Miller and Lux 這樣的農業公司,曾經是美國前 20 名的大企業,控制著 5 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直接擁有 5 千多平方公里)。但在老闆去逝後,因為後人沒有能力經營這么大的土地,公司馬上瓦解,土地重新回到市場。

(這也不是說美國沒有投機買地等升值的。比如美國大城市的市郊,經常見到很多小塊的農田。這些農田裡,有很多都是等城市擴張土地升值的投機者買的。他們也要找人種田,這樣至少在現金流上會好很多。同樣,大量的出租房,也是房地產投機者在等房子升值時的選擇。)

上面大約就是幾個關於美國西部開發的思路。主要靠記憶,沒怎麼查證,肯定有不少錯誤。畢竟只是外行人略有了解。

另,最後給一個美國各地區平均收入的圖:
來源:G. M. Walton and H. Rockoff.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South-Western/Cengage Learning, Mason, Ohio, 11th ed edition, 2010.

可以看到美國現在的人均收入,各地區已經趨同,地域差別在不斷減小。這算是個不小的成績。其中,最上面的那條線,是西部(太平洋地區,沒辦法)。而中西部,是中間那條線,從南北戰爭後,就在全國平均水平左右。相對起來歷史上較窮的,是南部,也包括中南和西南。所以說西部開發,也不能一概而論,如果說真有那麼一段騰飛期,應該是中西部從南北戰爭後那二十年。

也就是說,傳統意義上的美國西部,歷史上一點也不窮。

Ⅷ 美國兩黨在各州的勢力分布是否是在美國南北戰爭中決定的自那以來有沒變化

兩大黨的差別,其來有自。在美國南北戰爭之前,民主黨長期把持美國政治,從1828年到1856年,民主黨共選出五位總統,任期累積共24年。其間主要對手輝格黨只選出兩位總統,都在任內病逝,由副總統接班,全部累積任期不過8年。 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民主黨是反對廢止奴隸制的黨,與輝格黨分裂後新興的共和黨剛剛相反。所以在從南北戰爭起,在南方以外,民主黨在全國政治上處於明顯劣勢:從1860年林肯當選第16任總統,一直到1912年威爾遜當選第28任總統,民主黨除了克利夫蘭總統之外,與白宮基本絕緣。
如果「兩黨大同小異」論成立,則美國總統選舉中兩黨的輸贏,可以比擬為概率均等的隨機賭博過程。既使不考慮民主黨在與輝格黨對壘時的出奇好運,從1860年到1912年之前的13次大選,民主黨卻出奇倒楣地每賭必輸,只有克利夫蘭一人獲勝兩次。正如目前許多族裔集團議員的兩黨懸殊比例一樣,這樣的結果從概率統計規律上是無法解釋的。
說到底,美國民、共兩黨有其截然不同的歷史傳統和基本群眾。從林肯當選到塔夫脫競選連任失敗的52年間,共和黨代表美國的民族主義主流,到今天,共和黨還是新教各派佔多數的黨,大部分工商界和農人也都屬共和黨。
民主黨的歷史比較復雜。美國內戰中,南方參叛奴隸主大多屬於民主黨。由於林肯遇刺,內戰後的南方重建工作沒有做好,原奴隸主和分離主義勢力在南方各州紛紛復辟,厲行種族隔離制度,新解放的黑奴重新淪為變相奴隸。從1877起,到1968年共和黨尼遜成功開展「南方戰略」,民主黨控制南方政治凡九十年,共和黨在南方實際銷聲匿跡。
羅斯福的政治天才,便是他盡管身為荷蘭裔加爾文派教徒,卻及時看出在工業化的美國北部,由猶太人、黑人、和工會力量(包含許多愛爾蘭、義大利和東歐等移民後裔成份)結成的聯盟,在經濟大蕭條之後,是一支戰無不勝的政治力量。黑人們拋棄曾在林肯領導下廢除奴隸制的共和黨,而紛紛加入民主黨,便是羅斯福的歷史功績。作為超級政治高手的羅斯福,為了保持南方民主黨對他的支持,又對南部的種族隔離制度裝聾作啞,視而不見。至今為止,經過羅斯福大力整頓的民主黨,仍然基本保持這種社會族裔背景,成為為猶太人、黑人、愛爾蘭、義大利、東歐和拉丁美洲移民後裔認同的黨。
至於民、共兩黨立場的異同,也不能以「大同小異」一筆帶過。在人工流產、政府貼補私立學校學費、管制槍械、同性戀等重大問題上,兩大黨的立場幾乎是南轅北轍,基本取決於各自的歷史背景與選民族群、宗教成分。這些差異實在繁多,下面舉幾個比較重要的例子。
共和黨主張大幅度減稅,讓老百姓(當然是有錢人的考慮居多)自己決定如何花費這些錢。而民主黨則希望用部分財政贏余來支付各種新舊福利計劃。共和黨主張削減移民數量,而民主黨近年來在工會的壓力之下,卻開始支持增加移民數目。其真正的理由是統計數字表明,72%的新移民支持民主黨。
有趣的是在國際貿易問題上,歷史上的共和黨曾力主保護主義,以保護北方的工業,而民主黨則主張以奴隸們生產的棉花去交易廉價的歐洲工業品。如今兩黨在國際自由貿易問題上的立場,卻正好調了一個頭。前些時候美國國會對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系法案的爭論和其中兩黨多數議員的立場,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民主黨在國防軍事上是相對的「鴿派」。可是歷史事實卻表明民主黨才是美國擅長對外戰爭的黨。在民主黨總統任內,美國發動美墨戰爭,結果墨西哥喪失一半領土,其中包括德克薩斯和加利福尼亞兩個最終被美國吞並的「共和國」。美國參加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等,都是民主黨總統的決策。另外,民主黨有「重歐輕亞」的傳統。共和黨則相反,有界乎孤立主義與「輕歐重亞」之間的傳統。這些傳統對中美關系和台海和戰,會有極大的影響。

Ⅸ 美國南北戰爭北方參戰各州,南方參戰各州

美國南北戰爭亦稱美國內戰,是1861-1865年美國聯邦政府反對南部種植園奴隸主武裝叛亂,維護聯邦統一的戰爭。

北部自由州:俄勒岡、新罕布希爾、加利福尼亞、明尼蘇達、衣阿華、新澤西、堪薩斯、威斯康星、伊利諾伊、密執安、印第安納、俄亥俄、賓夕法尼亞、紐約、緬因、佛蒙特、馬薩諸塞、羅德艾蘭、康涅狄格。

南部蓄奴叛亂州(11個):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喬治亞、佛羅里達、亞拉巴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得克薩斯、弗吉尼亞、田納西、阿肯色。

(9)美國南北戰爭後防止各州獨立法案擴展閱讀:

美國南北戰爭的影響:

1、南北戰爭摧毀了奴隸制,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但較好地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維護了國家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並為美國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奠定了基礎。

2、南北戰爭中工業革命帶來了軍事上的巨大進步,雙方使用了金屬彈殼和後裝填步槍作戰,使用鐵路和蒸汽船實現快速的兵力機動和集結,使用蒸汽鐵甲戰艦進行海戰。

3、機械連發槍第一次投入實戰,特別是北方發展了製造標准化零件組裝武器的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工業生產效率,推動了美國歷史上的進步。

Ⅹ 南北戰爭後美國到底有沒有全部廢除奴役,有的書說是廢除了奴役制,有的只說廢除叛亂各州

美國南北戰爭時總統林肯發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言上明確表示廢除奴隸制,並且黑人可以參軍作戰,這也是美國南北戰爭勝利的一部重要文獻。所以確實是廢除了,但是即使法律上為黑人爭取了權力,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黑人還是受到白人的歧視。美國雖說是人權國家,但是到現在還是沒有消除種族歧視的問題。

熱點內容
經濟法自然人 發布:2025-02-04 15:43:42 瀏覽:739
行政法庭審筆錄 發布:2025-02-04 15:22:21 瀏覽:280
民事訴訟法是民告官嗎 發布:2025-02-04 15:06:06 瀏覽:876
國家法官學院新校區 發布:2025-02-04 14:39:00 瀏覽:126
2014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考試試題 發布:2025-02-04 14:26:57 瀏覽:706
最新勞動法保胎怎麼發工資 發布:2025-02-04 14:12:58 瀏覽:161
兩高司法解釋最新 發布:2025-02-04 13:55:39 瀏覽:682
李榮凱律師事務所法律咨詢 發布:2025-02-04 13:55:26 瀏覽:233
違反工會法的法律責任分為哪幾類 發布:2025-02-04 13:49:52 瀏覽:403
專利壟斷條例 發布:2025-02-04 13:48:26 瀏覽: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