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動善時

道德經動善時

發布時間: 2022-02-18 06:50:20

㈠ 老子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本意是取自然界的水來比喻「道」,但絕非是真正的道,就像本章第一段的「幾於道」只是接近於「道」。本章可分為三個小段,下面看看第一段話。
原文: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譯文:高尚的品行好象水。水利於萬物生長,而且安靜處於低地,居處眾人都很厭惡的低窪的地方,所以接近「道」的特性啊!
簡析:
水的本性是靜,是處於低下而不動的。水的流動是因勢而行,是自然而動,這種自然的靜,是不爭、處於低下而接近於「道」。「靜」與「低下」正合老子所講的「道」。通行本記錄的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里的「不爭」與「處眾人之所惡」相近。「處眾人之所惡」,本意就是不爭,兩者意義相近,可作為「低下」。但是通行本記錄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並不能代表「靜」,所以說通行本中當是後學者篡改的。
大家不能從字的表面來解讀這段,有很多人對這段話的注釋為「德行高尚的人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而老子為什麼取水作為比喻,難道就是說水潤養了萬物嗎?難道水處於卑下就接近於道嗎?這顯然不是老子的本意。因為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就象近年來我國南方發生洪水一樣,摧毀眾多萬物。老子在第一章已經講過,「有」為萬物之母,天地間各種元素的結合,才能養育萬物,這一點已經被現代科學所證實。天地間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存在的,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在解讀這段經文時,思想意識不要外流,要內守,要參悟老子的本意,不要認為自己讀了《道德經》之後,就懂了一些道理,去給人講。如果去講,你就脫離了道的本意,你就不懂什麼是「道」了。我注釋這部經文,不是為了講「道」給大家聽,只是從大家不願再看以往注釋老子的精美華麗語言中,返回到簡單而朴實的「道」中來,還給老子「道」的本義。這也是我注釋《道經》的目的。
老子這段話主要講「水」的本性,水的本性接近於道。大家在前幾章已經了解,「道」在老子的筆下,「或不盈,不如守中」,「外其身而身存」,達到忘我的境界。前面七章處處講「虛」,句句講「空」,而這些都是講「道」的原理及所用。那有人會問,本章的水也是在講這個道理嗎?我說過,老子在《道經》的每一章、每一節都在講「道」。這一章是接近於道,還不是真正的「道」,而是老子取水其性所闡發,因為水的性質是自然流動,「因勢而行」。在四、五、六章,老子都在講虛空的「道」,大家想一想,其實再簡單不過了,水的所過、所停之處,都是虛空之地,如水庫、江河等都是虛空之地。如果水的所過之處遇到高山等障礙物,水只能繞其而行,這種行徑是自然所為,所以「水」接近於道。老子這句話,是取水的「靜」與「低下」來論述「道」的本義。
原文: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譯文:居住要處於低下,心地要像深淵,賦予要像天道,說話要講信用,中正的處理事物,做事看的是能力,行動要看準時機。
簡析:
本句的「政」應該改為「正」。如果用「政」,容易使人誤解為政治,認為老子講述的是治國之道。如第五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並不是推崇仁、義、理,老子只講無為而無不為。這七句從字面上看得出,他非常准確地把人們在社會中與名利包括衣、食、住、行等相關的事物最根本的道理講了出來。作為追求名、利、情的人,可以把這句話作為育己、育人的人生准則。但作為老子或者修道之人來說,這些表面的東西都不是老子所講「道」的內在含義。這七句講的是水的行為理論,水居低下,處空、虛之地,老子把它比做「善地」,體現了「道」的虛空。
「心善淵」,「淵」在這里再次出現。第一次出現在第四章「淵兮,似萬物之宗」。老子以「道」比水,以水比心,以心比「淵」,把心看作像「淵」一樣深遠而難以預知。「淵」符合「道」的深遠。
「予善天」,通行本為「予善仁」。老子不提倡仁學,假如本句是「予善仁」,那「仁」也是指效法於天道的「不仁」,所以將「仁」注釋為「仁愛」是錯誤的。因為老子在第五章已經講過,「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本句的「仁」如果是指「仁愛」,那就與「天地不仁,聖人不仁」自相矛盾了。帛書乙本的「予善天」應該是「道」的本意,因為天地與聖人效法於自然之道,並不講仁、義、禮等。所以「予善仁」的「仁」當是後人所染指。「予善天」是賦予要像天道,效法於天道。
「言善信」。這句雖然可以引申為說話要講信譽,但是「道」的本意是「不言之教」。本句的「言」是指「無言」。因為水只能因勢而行,不以言表,這才接近於「道」。不言之教是最佳的信譽,或解釋為言詞要自然的流露。
「正善治」。本句老子以水比「正」。水,不偏不移;正,平也。水是最為平整的,如現在測量時都以水平面為標准。所以老子用水的「平正」來喻「道」的沖氣與平衡,內在五行之氣達到「陰平陽謐」,也就沒有什麼不能治理的了。
「事善能」。老子把水的所行喻為辦事能力游刃有餘。水的性質是能圓能方,能隨形而變,處無為之事,無事不能。
「動善時」。水會自然的根據時令的變化而變化。如冬天結凍,夏天流動,隨其自然,應時而變,接近於道的自然狀態。
以上把水的空虛、深遠、無事、無言、平正、能力、應時比做「道」。接下來老子總結兩個字:不爭。

㈡ 老子的「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的哲學寓意是甚麼

老子的「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的哲學寓意是甚麼
寓意:
政務要善於調治(又「治大國若烹小鮮」),事情要善於去做,行動要善於掌握時機。也就是要善於認識和遵循事物(自然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順勢而為。不要違背客觀規律,不要逆潮流而動。

㈢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的意思

「居抄善地,心善淵,襲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出自《老子》。
居善地:居住要選擇好的地方,可止則止;
心善淵:心態深沉大度,中常湛靜;
與善仁:與人交往仁慈愛護,稱物平施;
言善信:言語平實又有信用,聲不妄發;
政善治:從政管理柔和有序,德惟無私;
事善能:行事根據能力而為,貴其能力;
動善時:擇機而行不妄動,可行則行。
基本介紹: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在先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㈣ 老子的「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的哲學寓意是甚麼

文章中摘取的觀點要放回到原文才能讀出真正的寓意,單獨拿出來怎麼都有斷章取義的嫌疑。
老子提出的這句話原文是這樣「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出自於《道德經》第八章。
其實,老子的哲學世界跟現在的哲學體系是不一樣的,很多話只能在語言當中自己去理解,很難明確地用現在的話講出來,老子自己也說,道可道,非常道。去解釋,就落了下乘了。

不過我也強為之容吧。
要理解這七個句式,其中有你所要問的「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的哲學寓意,理解其中的」善「是最關鍵的。
在這段文字裡面,上善若水,老子認為最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樣,那麼水是怎麼樣的?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
所以老子認為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這就是聖人的特點。
而那七個句式其實就是描述人若水的情況下,在各方面是怎麼樣的一個表現。

「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現在的翻譯通俗來講無非就是,為政要善於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但是老子的道如果是這么好理解的,就不會傳承這么久了,七個句式裡面的善怎麼可能會是善於這么簡單呢?這里的善可以是善於的意思,但是也有老子對」善「的理解在這里。
總之,這些翻譯都是有加上譯者自己的理解的,如果你要有自己的感悟,那麼就要先理解水是怎麼樣的,然後用水的善去套那三句裡面的善,你就大概明白了。

如果你是要問馬哲世界怎麼去理解這裡面的寓意的話,那麼無非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或者按照規律處理事物等等。

㈤ 關於道德經中的七善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理解:
老子認為水是上善的。
因為水滋養萬物,萬物離不開水,水卻從來不跟萬物爭。同時水往低處流,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它自願處在最低、最臟的地方,這是人所做不到的。水不分別,不選擇,對待無論好壞環境都一視同仁、謙虛守下。所以水最接近道。

水的七種品質:
居善地。水對於地位是無可無不可的。別人都爭上位,水就心甘情願地居下位。「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一個人姿態越高、地位越高,就越少有人能夠跟他交往、願意跟他交往,因此他就會越孤獨。人應該學習水,處得謙下,才能學到更多。

心善淵。水居下,卻不埋怨、不嫉妒、不反抗,兼收並蓄,才能博大深沉。它在最低處,匯聚所有細流,於是造就寬廣的大洋。如果大海很挑剔,不願意要小的、臟的河流,它又如何能夠成為大海呢?不計較大小好壞的吸收,像大海一樣融合、沉澱、自凈,方能博大深沉。

與善仁。水仁愛萬物、滋養萬物,毫不吝嗇。不會因為你是壞人就不讓你解渴,不會因為你喝得多就驅逐你等等,只要你需要水,主動接近水,就會得到水的幫助。我們應該學習水的這種平等向善、有求必應的品質,不管對方與自己何種親疏恩怨,我們一視同仁。

言善信。水有信期,江海的潮汐時間非常准確。同時水對於萬物的反映就像鏡子一般實在,美的人能從里頭看到美的樣子,丑的人能從里頭看到丑的樣子,決不會有半點欺騙。人要學習水守時、誠信、真實的品質。

政善治。水流分布條理有序。水又取法於地形,把它放在碗里,它就是碗的形狀;把它放在江河,它就是江河的形狀。水流分布條理有序。並且靜態的水面永遠都保持水平,一瓶水無論你怎麼翻倒,水的平面總是平的。人像水學習,無論何種環境、都能適應、因地制宜、公平公正。

事善能。水能繁育萬物、能解動物口渴、能載船使之航行,能洗滌去污等等。水不刻意作為,卻有能作為的品質。所以平時各種粗鄙瑣碎的事情都會做,處理大事就會變得簡單輕松。人平時要具備一定的技能,做起對應的事來才能游刃有餘,這是水給我們的啟示。

動善時。水的變化因時而異,春夏變暖萬物復甦,水流就變得湍急以便灌溉萬物;冬天變冷萬物沉寂,水也就凝結為冰塊。因此人們做事時都要掌握時機,該動時動,該止時止,這是流水對我們啟發。

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安守謙下、心胸博大容物容人容世、交往仁愛有加、說話謹慎誠信、為政井井有條、做事憑借能力、行動掌握時機等等。這些都是人人應該學會的。如果人人都具備了水一般的善舉,那麼社會就沒有動亂紛爭,也就不會出現重大災難。

㈥ 《道德經》第八章全文及翻譯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導讀】 水是最普通最常見的東西。老子借用水的無形無體的特徵來比喻人的心法(邏輯思維)也應該達到無形無體的境界。人因為受到形體的影響,所以總是難於達到「無」的境界。老子認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樣不受形體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獲得無所不能的效果。「爭」是以「手」抓「物」的形象,而所謂「不爭」,就是要拋棄萬物的意思。拋棄萬物是心法的基本要求。「不爭」和「無憂」指的都是「非常道」才能看到的的境界,是與宇宙相對待的范疇。老子認為,只有通過心法拋棄了萬物才算是做到了「不爭」,如此才算是達到了「無(憂)」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憂」。所謂「憂」,指的是宇宙中的種種因素。而第一個「憂」出現時,就可以被認為是宇宙的第一個因素,這個因素其實就是宇宙的始點。「上善」是「道德」的另外一種稱謂,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貴的品質「道德」。老子把「道」作為宇宙的第一個因素,把「德」作為宇宙的第二個因素。能找到這兩個因素,就等於達到了「上善」的境界。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就會表現出:「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㈦ 道德經裡面關於這個問題的原文,求高手解答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2章

㈧ 道德經 內容

原文
<老子》八十一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
門。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
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
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
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4.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
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
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11.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
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
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
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
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
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
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

15.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
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
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
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
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
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18.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9.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
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20.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
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
孩;????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
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
人,而貴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
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22.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
之爭。古之所謂∶

㈨ 動善時,為而不爭的意思

我猜您要說的,是動善時,和為而不爭,對么?

這是老子,《道德經》中的兩句話。

動善時,出自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大意是說:

行動時,善於把握最佳的時機。

為而不爭,出自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大意是說:

去做事,而不是去爭名爭利。

熱點內容
經濟法自然人 發布:2025-02-04 15:43:42 瀏覽:739
行政法庭審筆錄 發布:2025-02-04 15:22:21 瀏覽:280
民事訴訟法是民告官嗎 發布:2025-02-04 15:06:06 瀏覽:876
國家法官學院新校區 發布:2025-02-04 14:39:00 瀏覽:126
2014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考試試題 發布:2025-02-04 14:26:57 瀏覽:706
最新勞動法保胎怎麼發工資 發布:2025-02-04 14:12:58 瀏覽:161
兩高司法解釋最新 發布:2025-02-04 13:55:39 瀏覽:682
李榮凱律師事務所法律咨詢 發布:2025-02-04 13:55:26 瀏覽:233
違反工會法的法律責任分為哪幾類 發布:2025-02-04 13:49:52 瀏覽:403
專利壟斷條例 發布:2025-02-04 13:48:26 瀏覽: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