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弱生
㈠ 道德經 弱者怎麼變強
「柔弱者,生之徒也;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的,是生生不息的;堅強的,是死氣沉沉的。為什麼呢?「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刮風不會整天一直刮個不停,下大雨也不會整天下個沒完,要是整天刮個沒完下個不停,就要出現災害了,平靜才是生活的常態。
所以,堅強是偶爾的刮風和大雨,柔弱才是生活的常態。假設讓你一直保持堅強,你撐不了多久的,和刮風下雨一樣,不能下個沒完的。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天底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攻擊堅強的,卻沒有能超過水的,所謂「水滴石穿」嘛。
㈡ 老子道德經中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已知於強,未可知也的意思是什麼
摘要 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
㈢ 道德經中的弱其志是什麼意思
這句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章,本章講的是聖人知天下的道義,原版文是:不尚賢,使民不爭權。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意思是說聖人在治理天下的時候對黎民百姓的政策就是讓他們不要有太多的願望,不要有太多的想法,要安於自己的生活,實際上是在說大家不要起來造反的意思,但可能在道德經原文的意思更深一層,守分安命,重於國君。
㈣ 為什麼《道德經》是弱者的斗爭哲學
老子的《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可見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內容博大精深,許多人窮其一生都在研究《道德經》的內涵,並孜孜不倦;另一方面《道德經》又被稱為弱者的斗爭哲學,那麼為什麼這么說呢?下面為大家詳細解析一下。
1、不爭
《道德經》提到「夫唯不爭,故無憂」,這句話說要像水那樣不爭,所以能萬事無憂。當你還處在弱小的時候,這個時候你首要的則是要保全自己,只有保全了自己,才能有後續的發展崛起。所謂剩者為王也!當年朱元璋採納了劉伯溫的「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策略,就是不做出頭鳥,保全自己,發展自己,等到自己壯大之後,一舉擊破對手,贏得最終勝利。弱者如果以卵擊石,那麼必然會落得慘痛的下場。
2、若水
《道德經》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若水,就是要有像水一樣的潛力和特質,水的特質就是柔而綿延,柔中又帶有剛,作為弱者亦是如此,要有水的柔性,善於化解任何的不利局面,以時間換空間,來獲得長久的生存和發展。一味的剛,則會容易折斷,一味的柔,則會懦弱,柔中帶剛,剛柔相濟,才是為人處世之道。
3、無為
《道德經》提到「為無為,而無不治」。無為的意思就是說,不要瞎折騰,作為弱者,資源有限、精力有限、機會有限,一旦錯過就沒有翻身的機會,務必要積累能量,一擊必中,方能魚躍龍門,改變命運,改變局勢。
4、無欲
《道德經》提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過份貪欲必然會有大的耗費;過份地斂聚必然會有過多的喪失。簡單的說,你擁有的越多,你失去的也越多。作為弱者不要有太多的慾望,慾望太多,這些慾望就會引導你走向滅亡,當你資源比較少,關系比較少的情況下,就需要你聚焦於一點,減少其他雜念的誘惑,持續的向目標奮斗,如果多年的堅持,才能是你邁向成功。
5、若愚
《道德經》提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局話的意思就是說,最耿直的看上去好像彎曲的,最靈巧的看上去好像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像木訥。我們都知道「大智若愚」,其實就是不要太過於鋒芒畢露,槍打出頭鳥,看上去愚笨,實則保全了自己,看上去無知,實則最為明智。
6、為道
《道德經》提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意識即是說,做學問要積累,學道理,卻要減少自己的主觀意識。作為弱者這點非常重要,弱者之所以弱,是因為思維和能力不足以強大,這個時候就需要減少自己主觀思維的局限性,去思考更大格局的思維,如此,才能讓你邁向上層。基層思維是導致你處在基層的根本原因,只有具備了高層思維,你才能邁向高層。
綜上幾點,《道德經》的博大精深,方方面面詮釋了,作為剛起步的人,或者尚處在職場初期,創業初期的人,應該怎麼做,怎麼樣去奮斗。思想是行動的指導,只有具備優秀的思維,方能成為優秀的人才!
㈤ 為什麼說《道德經》是弱者的生存法則
因為它給了弱者們一定的行為思想上面的指導,讓弱者可以擺正自己的思想,更順心的活下去,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㈥ 道德經中強與弱的觀點賞析
柔弱勝剛強。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版之能守;富貴權而驕,自遺其咎。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現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㈦ 柔弱生之餘,老死皆剛強 道德經
語出《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
㈧ 在看老子的《道德經》,裡面有幾句「弱則生,柔則存
水柔,不去爭得不到的東西,它不會去改變沙漠,但是會讓江河充滿活力。生活有很多回必答須的,空氣,食物,空間,金錢,人不可能完全擺脫外物而生存。所以有所爭,有所不爭。爭值得去爭取的,比如追求夢想,夢想實現,價值實現,物質就不能羈絆一個人。而為了金錢利益不擇手段,很累而且容易傷到自己。老子眼裡的水絕對不是一個完全沒有追求的水。
㈨ 《道德經》「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如何解釋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天意想要讓它收縮,一定是因為它不斷擴張的緣故;天意想要削弱它,一定是因為它已經變得非常強大的緣故;天意想要廢除它,一定是因為它過於興盛了;天意想要去奪取、滅亡它,一定是它太不自量而越度。這些叫做隱蔽微妙的道理。柔弱就這樣勝過剛強。魚不能離開深淵——它的根本之地,國家的鎮國重器絕對不能顯示給人看。
所以說,老子提倡安守柔弱,因為柔弱是生機旺盛的;提倡「守雌」,「雌」就是柔順安忍。要「處其實不居其華」,要「處其厚不居其薄」。這種明悟就叫做「微明」。說它是「微明」,是因為它是隱蔽而微妙的,是不容易為世人所發現、所領悟的。
柔弱為什麼能勝剛強?就是因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這是「生之徒」與「死之徒」的較量,時間會證明誰才是最後的勝利者。這是包含「道」的慧眼所看到的世界的真相。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為什麼不能離開深淵?因為深淵是魚的根本,是魚的藏身之地,魚躲在深淵里,可以自由自在,人不能發現它更加進一步地去想傷害它。如果魚非得跳出來去顯示自己的存在,那麼魚的災難就開始了。
「國之利器」為什麼不可以示人?因為「國之利器」是國家的根本。一旦有意地炫耀和無意的泄露之後,就會把「無形」的利器轉化為「有形」,天下所有有形的東西都是可以破解的,這樣,再好的「國之利器」也就形同虛設了,國家的災難就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