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權意義

立法權意義

發布時間: 2022-02-18 11:54:07

❶ 什麼是立法權,什麼是決定權

談到立法權,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立法。「立法」一詞早見於我國古代典籍《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律書》和《漢書·刑法志》,但我國古代典籍中所說的立法不同於近現代立法一詞的含義,它主要指製法設刑。《漢書·刑法志》說:「聖人制禮作教,立法設刑。」《史記·律書》中說 :「王者制事立法」。

國外學者對立法的解釋也有所不同。美國《大網路全書》認為「立法是指國家機關為了規范社會行為,而制定法律規范的活動。」《牛津法律指南》對立法的定義是「立法通常指有權的個人或由法律確認的機關有意識地制定或改變法律的過程,是一種意志的表達。」《牛津法律大辭典》認為,立法「指通過具有特別法律制度賦予的有效地公布法律的權力和權威的人或機構的意志制定或修改法律的過程。」日本末川博所編《全訂法字詞典》則解釋為:「立法,是與行政、司法相對應的概念。從形式意義上講,不論法律名稱如何,是指制定一般抽象的法規的工作。」

中國法學界目前對立法概念的解釋不下十餘種,其中最普遍的有所謂廣義立法、狹義立法、和介乎廣義狹義之間的立法等觀點。而由於對廣狹范圍的理解也不一樣,因此,對立法概念的最普遍解釋至少有四種:第一,立法是指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和它的常設機關,依據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廢止法律這種特定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第二,立法是指從中央到地方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制定、修改和廢止法律規范的活動。第三,立法是指一切國家機關,即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廢止各種不同的規范性 文件的活動。第四,立法是指一切有權制定、修改和廢止法律和法規的國家機關,依據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廢止法律和法規的活動。本人認為立法就是國家機關依法創制、修改、廢止法律的一種活動。國家統治者可基於不同的需要設計不同的立法體制,對立法許可權進行不同的配置。

什麼是立法權,學者之間也有不同的認識,並形成明顯不同的兩種對立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立法權是指以國家名義制定法律的權力,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專有權力;[1]立法權是國家權力體系的一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相對於行政權、司法權而分離的權力,是最高國家權力和整體權力,地方並不享有獨立的完整的立法權。它們在立法上的權力宜稱為「立法規權」,而不宜籠統稱為「立法權」。[2]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現行憲法第58條規定的是「國家立法權」,不能將國家立法權等同於立法權。立法包括國家立法權、地方立法權和委託立法權等,是各種立法權的總和。[3]我以為要正確界定立法權,必須正確處理 好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立法權和制憲權的關系。所謂制憲權是指制定憲法的權力。按照現代民主理論,這一權力屬於人民,不受任何限制。制憲除由人民行使外,還可委託人民的代錶行使。依照法國大革命時期著名思想家西耶士的主張,制定憲法的權力和由憲法創立的權力是兩種不同的國家權力。前者是指制憲權,後者是指依憲法而成立的國家權力,如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等。立法權只能制定一般的法律,其地位低於制憲權。但在各國立法權和制憲權具體行使的實踐中,卻採取了不同的做法:⑴制憲權和立法權並無嚴格的區分,都由立法機關行使,如英國的議會既制定憲法性文件也制定普通法律;⑵將制憲權和立法權明確加以劃分,制憲由特別的制憲機關行使,立法權由代議機關行使,如美國憲法便是由專門的制憲會議制定的;⑶制憲權和立法權都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但兩者適用范圍和制定程序有明顯的不同,如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法律只需要二分之一的多數,而制定和修改憲法則需要三分之二的多數。

第二 ,正確認識立法權的性質。立法權是近代分權理論與實踐的產物,是國家權力體系中一種相對獨立的權力,是具有政治性質的一種重要國家權力。所謂立法權是一種相對獨立的權力,是指這種權力較之行政權、司法權而言,在適用范圍、運作特點、合法性基礎等各方面都有明顯的不同,雖然近些年來,在許多國家出現了三權之間相互滲透的情形,如委託立法,行政司法等,但上述現象並沒有從根本上動搖三種權力劃分的根基。之所以說立法權是一種具有政治性質的權力,是因為立法權通常與國家的最高權力相聯系,體現或代表國家主權或人民主權,並且管轄具有普遍意義的事物。在這方面,許多思想家都有過重要論述。英國啟蒙思想家洛克說:「立法權是享有權利來指導如何運用國家的 力量保障這個社會及其成員的權力。」[4]他還說:「立法權是最高的權力。」「因為它有權為社會的一切部分和每個成員制定法律,制定他們的行為的准則」,而「誰能夠對另一個人 訂定法律就必須在他之上」。同時,立法權也是其它一切權力物的淵源,「社會的任何成員或社會的任何部分所有的其它一切權力,都是從它獲得和隸屬於它的。」[5]孟德斯鳩從分權制衡的角度主張立法權不是絕對的,也應該受其它權力的制約;但他認為「立法權應該由人民集體享有」,並由人民的代表通過議會來行使。[6]盧梭從其人民主權的理論出發,強調「立法權是屬於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屬於人民的」,它作為一種普遍性的權力,屬於主權者;而不像行政權那樣只限於個別性的行為。[7]

馬克思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同時,也對法的問題作過深入地研究。他認為立法就是「在議會中,國民將自己的普遍意志他提升為法律,即將統治階級的法律提升為國民的普遍意志」,「立法權是組織普遍事物的權力」,「凡是立法權真正成為統治基礎的地方,它就完成了偉大的根本的普遍的革命。正因為立法權當時代表著人民,代表著類意志,所以它反對的不是一般的國家制度,而是特殊的老朽的國家制度。」「要建立新的國家制度,總要經過真正的革命。」正是「立法權完成了法國革命」。[8]

第三,現代社會的多樣化發展和人類所面臨事務的日趨復雜,要求立法權的理論與實踐也表現出一種與時俱進的精神,因為法律本身是文明的產物,也是人類生活方式的體現,所以立法和立法權的多樣化發展,本身就是人類邁向自由王國的進步表現。另外,我們同時也應認識到立法權的配置固然與國家結構有密切聯系,但是國家結構形式並不是立法權配置的決定因素。單一制國家也可以出現多元立法形態,這種現象的出現,正好反映了現代兩種不同國家結構形式的國家相互借鑒和吸取治國經驗的趨勢。

❷ 賦予地方立法權,有什麼歷史和現實的意義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
今年8月25日,旨在規范國家立法活動的重要法律——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審議。該法是自2000年頒布施行14年來的首次修改,擬將過去49個較大的市才享有的地方立法權擴大至全部282個設區的市,這些設區的市可就城市管理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
在法學界看來,放開地方立法權早就具備了現實可行性。一些發達地區,人口都在百萬以上規模,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普遍較高,法制機構建設普遍較好,加之立法法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地方立法體系,對地方立法許可權、程序等都做出了十分明確的規定。與此同時,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備案制度也在不斷完善,放開地方立法權的條件已經較成熟。

❸ 最高立法權和最高決定權的區別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最高立法權、最高專決定權、最高任免權、屬最高監督權。
立法權是制定、修改和廢止法律的權力。
決定權是討論、決定重大事項的權力。
區分立法權和決定權的關鍵是:如果通過的「決定」是有關法律的立改廢,那麼就是立法權,如果通過的「決定」是有關重大事項,那麼就是決定權。

❹ 立法權的概念

統治階級通過行使立法權把自己的意志以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使之具有普遍遵行的效內力。從立法權概念的實際容運用情況來看,各國一般在三個意義上使用立法權概念。 立法權,是指立法主體依法行使的制定、認可、解釋、補充、修改或廢止法律的權力。
立法權就是為主權者所擁有的,由特定的國家政權機關所行使的,在國家權力中占據特殊地位的,旨在制定、認可和變動規范性法文件以調整一定社會關系的綜合性權力體系。
立法權是一定的國家機關依法享有的創制、修改、廢止法律的權力,是國家權力體系中最重要的、核心的權力。享有立法權是進行立法活動的前提。立法活動是行使立法權的過程和表現。
立法權是指統治階級通過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國家政權,按照一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制定法律規范的一種能力。

❺ 如何理解立法權的特徵及其法治意義

立法活動具有如下的特徵:

第一,立法是由特定主體進行的活動。

第二,立法是依據一專定的屬職權進行的活動。

第三,立法是依照法定程序所進行的活動。

第四,立法是具有專業性和技術性的活動。

第五,立法是制定、修改、廢止或認可法律規范的活動。

❻ 法律意義、法律權利的含義

內容提要: 法權不是權利主體單方面的行為自由,而是一種關系,這種關系既涉及與權利對應的義務人及義務,也涉及國家保護及救濟的責任。法權有其特殊的構成。法權總是按自己的構成來回應社會的要求,社會的要求如要轉化為法權,也必須適應法權的結構特點。在人權的法律保護中,法權正是以其特有結構來回應人權要求的。法權一方面需要以基本人權為自己的內容和自己的正當性根據,另一方面,法權的實現又受到經驗領域條件的制約。要能確保人權的實現,法權應當是價值與現實,理性與經驗的結合。 導論 在人權研究的進程中,將人權納入法律保護的范圍越來越成了一種當然的要求,由此,法律在獲得新的正當性根據和更豐富的社會內容的同時,也正遭遇了一種自身結構適應性與其正當性之間的緊張。法律不確認和表達人權,就將失去自己的正當性根據;法律要確認和表達所有被認為是人權的東西,又有其自身結構的局限性。 人權得到法律的確認,人權就獲得了法權(本文所用"法權"一詞,是指法律權利,即國家法意義上的權利)的表達形式,並得到法律調整機制的保障,這自然是人權得以實現的最有效途徑,但是,法權是有其特別構成形式的,它只能以自身的結構來回應社會的要求;由此,一種以直接社會權利形式(註:"直接社會權利"指被社會正義觀認可的一定自由,這種權利以道德權利或習慣權利的形式存在。啟蒙思想家所提到的"天賦人權"的內容,實質就是這種直接社會權利。可參見筆者拙文: 法權的形成[J]. 中山大學法律評論.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表現的人權或者以純權利主張形式表現的人權,其要得到法律的確認而成為法律上的權利,必然要符合法權構成的特點。比如,作為人權一項內容的生命權在被表達為法律權利時,我們至少會問:它的主體是什麼?內容是什麼?當我們將生命權界定為人的生命不被任意剝奪時,我們還會進一步要求法律界定什麼是"任意",還會要求法律對生命權的界定能夠回答諸如墮胎或安樂死是否為對生命權的侵害等問題。又比如,我們經常提到生存權,如果將其表達為法律權利它的含義又是什麼?當我沒有飯吃的時候,我是否得據生存權向社會成員或政府要求食品,而誰又有義務滿足我的要求?我的疾病嚴重需要移植器官才能保證我的生存,但我窮得不名一文,生命權是否意味社會或政府必須安排我進行器官移植並支付相關費用?這些問題都涉及到法權的構成。 人權的法律保護,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它牽涉法律和社會的多個方面,存在多種因素的制約。如果從法與社會的關聯性角度作一下梳理,大致可分為三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它是一個法律的價值問題,即法律的正當性問題,這一問題研究所解答的是法律的"應當";第二,它是一個規范實證的問題,即法權自身結構的問題,這一方面研究所解答的是法律規范層面的可能性;第三,它還是一個經驗領域的條件問題,即在我們可感知的經驗領域是否存在能夠滿足法律規范要求的條件,規范的要求是否能夠在經驗領域實現。這三個層面關聯密切。法權應當承接價值上應當的東西,同時它們必須得到經驗領域的條件支持,否則權利就無法實現。但是,它們也極有可能是不相應不協調的。價值上應當的東西在規范層面不一定可能構成權利;在價值上和規范構成上能夠成立的東西,在經驗領域不一定有條件支持。只有三者協調,人權的法律保護才是現實的。因此,對人權法律保護的探討應當關注到這三個層面,而法權構成的分析,則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一、法權的構成 關於什麼是法權或法律權利歷來有著多種多樣的解釋,而我國學界至今也還沒有一致的界定,我國當前的法理學教課書對權利的不同表述正展現了學界在這方面的不同理解。通常,一個學科的主流學說總是在教課書中得到表達的,通過教課書來了解主流觀點也就是一條捷徑。在此,我們將以孫國華、沈宗靈、張文顯三位教授主編的不同版本教材為例來展現這種權利界定的差異,因為這三部教材在全國的影響力是得到公認的。

❼ 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的意義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

體現了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職權,有利於充分發揮中央與地方的兩個積極性。
地方立法權的賦予,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體現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❽ 立法權包括哪些要素

「立法」(Legislation),一般又稱法律制定。西方國家的學者對立法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古代中國與現代意義上的立法含義也有所不同。立法是通常指特定國家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認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活動。
1.立法的概念

我國當今法學中,對「立法」一詞有四種理解。
從狹義的解釋來看,根據我國現行憲法,立法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制定和變動法律這種特定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從廣義來看,立法是指從中央到地方一切國家機關制定和變動各種不同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兩者之間的解釋,立法是指一切有權主體制定和變動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動。
北大教科書解釋:立法是由特定的主體,依據一定職權和程序,運用一定技術,制定、認可和變動法這種特定規范的活動。
編輯本段
2.立法的特徵

第一,立法是國家履行職能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國家的一項專門活動。
第二,立法既包括有立法權的專門國家機關進行的立法活動,也包括經授權的國家機關進行的立法活動。
第三,立法是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活動。
第四,立法是一項包括多種法律變動的專門活動。
編輯本段
3.立法部門

立法部門是現代社會中負責制定法律的機構,通常由當地公民按人口比例組成,通常稱為國會或議會,但亦有使用不同名稱。立法部門除了制定法律外,通常亦負責審批政府(行政部門)的公共開支要求、監督政府運作、同意司法首長的任命等。在議會制中,行政部門亦是由立法部門產生,向立法部門負責。在總統制中,行政首長並不由立法部門產生,而是分開選舉。但不論在何種制度中,由於立法部門掌握了公共財政的大權,可以說是最根本的權力來源。
編輯本段
4.不同時期的立法

制定法律的權力不是一開始在議會手上的,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家中,立法權不盡相同。在原始社會時代,法律一般是習慣法,由一個氏族內大家共同的習慣組成,大家共同遵守。
在奴隸社會時代,法律已經成文,不同國家法律制定的權力也不同。獨裁君主國家,立法權屬於君主。在古代印度,則屬於祭司階層 - 婆羅門,隸屬於神權。古代雅典,立法權由奴隸主組成的議會共同決定。
在封建社會,立法權一般都掌握在君主手裡。
編輯本段
5.現代的立法

現代社會,各國的立法權一般都是掌握在議會,各國的議會制度也不相同。三權分立的國家,議會單 相關書籍獨掌握立法權。議會除了具有立法權外,通常都具有運用稅款的權力。兩院制的議會制度國家,一般下院掌握最根本的賦稅權,能以否決政府財政預算的方式控制稅款的運用。
在美國,立法權和行政權完全分離,互不幹涉,互相牽制,各自單獨選舉。行政權首腦 - 總統對立法有部分否決權,但如果經議會2/3多數通過,總統無權干涉。經常有總統的反對派掌握議會多數的情況。
在日本,議會多數黨首自動接管行政權,擔任首相,所以行政和立法互相配合。要犯了錯誤,大家一起下台。
荷蘭女王不僅是禮儀元首,尚掌握部分立法權。
芬蘭總統不僅是行政機構首腦,也掌握部分立法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不僅是立法機構,而且是最高權力機構,掌握任命行政長官 - 總理和司法長官的權力,但不單獨掌握全部立法權,行政機構 - 政府也有部分立法權,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單獨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規章。
編輯本段
6.院制

現時大部份國家的議會都可分為兩院制或一院制兩種。兩院制的來源通常有兩種:英國式或美國式。英國式是源於英國國會建立初期,貴族和平民的利益無法平衡,於是設立由貴族組成的上議院和以平民組成的下議院以互相制衡。美國式是源於合並成美國的州份各有自己的淵源和文化,為避免人口多的州份侵害人口少的州份的利益,於是設立參議院,各州不論人口均派有兩名代表,以平衡以人口比例分配的眾議院。一院制的好處則是簡單,實行的多是人口少的國家。
編輯本段
7.立法程序

1.提出法案
2.審議法案
3.表決和通過法案
4.公布發

❾ 高中政治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的意義體現的哲學原理

立法法來是自2000年頒布施行14年來源的首次修改,擬將過去49個較大的市才享有的地方立法權擴大至全部282個設區的市。我覺得從哲學角度來說 ,只能從這個角度來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我感覺從政治生活角度更好說一些 比如說人大的權利、人民的民主權利 ,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

熱點內容
刑法宮廷劇 發布:2025-02-04 15:59:01 瀏覽:588
經濟法自然人 發布:2025-02-04 15:43:42 瀏覽:739
行政法庭審筆錄 發布:2025-02-04 15:22:21 瀏覽:280
民事訴訟法是民告官嗎 發布:2025-02-04 15:06:06 瀏覽:876
國家法官學院新校區 發布:2025-02-04 14:39:00 瀏覽:126
2014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考試試題 發布:2025-02-04 14:26:57 瀏覽:706
最新勞動法保胎怎麼發工資 發布:2025-02-04 14:12:58 瀏覽:161
兩高司法解釋最新 發布:2025-02-04 13:55:39 瀏覽:682
李榮凱律師事務所法律咨詢 發布:2025-02-04 13:55:26 瀏覽:233
違反工會法的法律責任分為哪幾類 發布:2025-02-04 13:49:52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