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稅收立法權
㈠ 全國人大何時收回稅收授權
人大是否收回稅收授權:全國人大還要認真研究分析
在回答關於人大是否收回稅收授權的問題時,信春鷹說,立法法第8條規定了全國人大專屬立法權的范圍,稅收立法是人大的權力,但人大可以授權。1984年和1985年全國人大授權國務院在稅收、改革開放、經濟改革等方面制定行政法規。1984年的授權決定已廢除,但1985年的授權決定現在依然有效。
她說,至於什麼時候收回稅收授權,全國人大還要認真研究分析,在適當時候考慮這個問題。
關於勞教制度改革:用不了太長時間一定會有成效
郎勝說,勞教制度需要與時俱進進行改革。他說,勞動教養制度最早產生於上世紀50年代,對預防和減少犯罪、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維護社會秩序等發揮了應有作用。但隨著民主法制建設的不斷發展和法律制度的不斷健全,隨著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憲法原則的落實和公民維護自身權利意識的提高,弊端逐漸暴露。
「如何改革這樣一個執行了幾十年的制度,還有一些工作要做。」郎勝說,比如現有一些體制機制要作出相應調整,有關法律規定要進行清理和修改。各有關部門正認真研究,做好准備工作,積極穩妥地推進這項改革。「我想用不了太長時間,這項工作一定會有成效展示給大家。」關於預算審查監督問題:
首先要加強對公共預算監督
在回答關於預算審查監督的問題時,姚勝說,全國人大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發揮作用:一是決定預算,二是監督預算執行,三是規范預算管理。近年來,全國人大在歷次預算審查中提出了70多條意見建議,在整體平衡的基礎上,強調保障民生、教育、科技、社會保障等領域的重點支出,同時對貧困群眾補助、扶貧等一再提出要求。
他說,對政府全口徑收支預算、決算進行監督,是全國人大對預算審查監督的重要部分。下一步要督促政府部門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全口徑預算的編制工作,同時建立規范性的預算編制制度。
他說,加強對預算的審查監督,首先要加強對公共預算的監督,同時進一步加大對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的審查監督。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將開展加強政府全口徑預決算審查監督的專項調研,進一步摸清情況,加強人大對預決算的審查監督。
32代表提交「征稅權收回人大」議案
3月7日下午4時,在山東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全國人大代表趙冬苓拋出一份《關於終止授權國務院制定稅收暫行規定或條例的議案》,向廣大人大代表發出了徵集代表簽名的邀請。截至3月8日17時,隨著全國人大代表樊芸在趙冬苓領銜的議案上簽名,該議案的簽名代表達到32位,達到法定聯署人數。趙冬苓說,自己將在10日正式上交這份《關於終止授權國務院制定稅收暫行規定或條例的議案》。
根據《立法法》規定,只有在人大或人大常委會授權的情況下,國務院才可以制定稅收法規。據悉,1984年,根據當時的經濟發展形勢需要,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改革工商稅制和發布試行有關稅收條例,翌年,全國人大又授權國務院在經濟體制改革與對外開放方面可以制定暫行規定或條例。
趙冬苓認為,現在國家經濟快速發展,我國財政收入已達到10萬億元,旁落已將近30年了是時候收回了。
㈡ 稅收立法權收歸人大有什麼好處,求指點,謝謝。
1.人大是具有立法權的權利機構,國務院是行政機構理論上不具有立法權,人回大的作用就答是將權利關進籠子,盡可能的使人民受益;
2.要立法得要經過人大,也就是需要有一定比例的代表同意才能通過,而國務院授權立法則不需要這一前提條件;
3.假設人民代表能代表人民利益,而國務院作為一個行政機構要絕對服從領導人的命令,那麼國務院授權的立法必定不是以滿足人民的意願為先決條件,而有可能是在服從領導及其所屬的利益集團的利益為先決條件,也就是說不需要經過人大的認可就可以擅自頒布或修改稅收制度。
舉例來說,近來的房產交易環節個人所得稅按所得額的20%徵收就是國務院未經人大審議就通過的一項通知,這是與人民的利益直接相關的,但卻不經過納稅人的代表同意大的。事實上我國18項稅法只有3項是經過人大審批通過的法律。
個人以為,今天的這種情況是過去的歷史造成的,而現狀難以改變則是由於現實的約束(其中有些是客觀條件的缺失,有些則是認為的因素)。這種人大授權立法可能是有利於效率而不利於公平的,需要辯證看待。
想要更具體的了解,建議學習下人大、國務院、稅收法治等詞條
㈢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否具有最高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具有最高立法權。
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全國人大共同行使立法權。主要包括: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這樣,除了憲法和基本法律外,大量的立法工作都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承擔。
最高立法權是指對憲法和基本法的立法,這只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制訂。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㈣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一名人大代表建議全國人大按照《立法法》規定收回稅收立法權,並終止國務院制定
A
㈤ 除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立法權,地方人大也有立法權嗎
一、我國的立法機關只有一個,即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㈥ 地方政府有沒有稅收立法權 你好,地方人民政府一般來講對於我國立法體系屬於中央立法,地方立法除西藏、特別行政版區外權是有制定稅收法律和法規的許可權,但要報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或國務院備案的。像內地除稅收法律法規有立法授權,也可以制定稅收規章。 ㈦ 現行憲法對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權是如何規定的
第六十七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解釋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 (二)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三)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四)解釋法律;
第七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第八條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第九條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第十一條授權立法事項,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及時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後,相應立法事項的授權終止。 第十三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決定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 第二十六條委員長會議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 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如果委員長會議認為法律案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可以建議提案人修改完善後再向常務委員會提出。 第二十七條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不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應當向常務委員會會議報告或者向提案人說明。 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二十八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除特殊情況外,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七日前將法律草案發給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 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應當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列席會議。 第二十九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一般應當經三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再交付表決。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一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的說明,由分組會議進行初步審議。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二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修改情況和主要問題的匯報,由分組會議進一步審議。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三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由分組會議對法律草案修改稿進行審議。 常務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根據需要,可以召開聯組會議或者全體會議,對法律草案中的主要問題進行討論。 第三十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經兩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調整事項較為單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各方面的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即交付表決。 第三十一條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根據小組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第三十二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可以邀請其他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三十三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提出修改情況的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對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沒有採納的,應當向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反饋。 法律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應當邀請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三十四條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應當召開全體會議審議,根據需要,可以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派有關負責人說明情況。 第三十五條專門委員會之間對法律草案的重要問題意見不一致時,應當向委員長會議報告。 第三十六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員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法律案有關問題專業性較強,需要進行可行性評價的,應當召開論證會,聽取有關專家、部門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方面的意見。論證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法律案有關問題存在重大意見分歧或者涉及利益關系重大調整,需要進行聽證的,應當召開聽證會,聽取有關基層和群體代表、部門、人民團體、專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有關方面的意見。聽證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將法律草案發送相關領域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及有關部門、組織和專家徵求意見。 第三十七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應當在常務委員會會議後將法律草案及其起草、修改的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委員長會議決定不公布的除外。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時間一般不少於三十日。徵求意見的情況應當向社會通報。 第三十八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收集整理分組審議的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以及其他有關資料,分送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並根據需要,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第三十九條擬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的法律案,在法律委員會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前,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對法律草案中主要制度規范的可行性、法律出台時機、法律實施的社會效果和可能出現的問題等進行評估。評估情況由法律委員會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 第四十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委員長會議同意,並向常務委員會報告,對該法律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四十一條法律草案修改稿經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決稿,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法律草案表決稿交付常務委員會會議表決前,委員長會議根據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情況,可以決定將個別意見分歧較大的重要條款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單獨表決。 單獨表決的條款經常務委員會會議表決後,委員長會議根據單獨表決的情況,可以決定將法律草案表決稿交付表決,也可以決定暫不付表決,交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一步審議。 第四十二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法律案,因各方面對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問題存在較大意見分歧擱置審議滿兩年的,或者因暫不付表決經過兩年沒有再次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審議的,由委員長會議向常務委員會報告,該法律案終止審議。 第四十三條對多部法律中涉及同類事項的個別條款進行修改,一並提出法律案的,經委員長會議決定,可以合並表決,也可以分別表決。 第四十四條常務委員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四節 法律解釋 第四十五條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一)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第四十六條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要求。 第四十七條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研究擬訂法律解釋草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 第四十八條法律解釋草案經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審議、修改,提出法律解釋草案表決稿。 第四十九條法律解釋草案表決稿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由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五十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㈧ 國家更改稅收是否需要人大立法人大決定改變某項稅收屬於決定權還是立法權
現行稅法的效力等級由高到低分別為法律、行政法規、規章等等。稅收法律由全國人大及人大常委會制定;稅收行政法規由人大授權國務院制定;稅務規章由國務院授權財政部、國稅總局制定。有些稅收制度的更改不需要人大立法,而是人大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或是國務院授權財政部、國稅總局制定部門規章的形式更改。 ㈨ 國務院和各部委的稅收立法權怎麼區分 國家稅收立法權,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依法享有的制定、修改和廢止稅法的權力,即特定的國家機關依法享有的進行稅收立法的權力。 我國稅收立法權劃分的層次: (1)全國性稅種的稅收立法權,即包括全部中央稅、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和在全國范圍內徵收的地方稅稅法的制定、公布和稅種的開征、停徵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下簡稱「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以下沉穩「黨委會」)。 (2)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全國性稅種可先由國務院以「條例」或「暫行條例」的形式發布施行。經一段時期後,再行修訂並通過立法程序,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正式立法。 (3)經全國從大及其常委會授權,國務院有制定稅法實施細則、增減稅目和調整稅率的權力。 (4)經全國人大及其黨委會的授權,國務院有稅法的解釋權;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稅務主管部門(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有稅收條例的解釋權和制定稅收條例實施細則的權力。 (5)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違背國家統一稅法,不影響中央的財政收入,不妨礙我國統一市場的前提下,開征全國性稅種以外的地方稅種的稅收立法權。稅法的公布,稅種的開征、停徵,由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統一規定,所立稅法在公而實施前須報全國人大黨委會備案。 (6)經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授權,省級人民政府有本地區地方稅法的解釋權和制定稅法實施細則、調整稅目、稅率的權力,也可以在上述規定的前提下,制定一些稅收徵收辦法,還可以在全國性地方稅條例規定的幅度內,確定本地區適用的稅率或稅額。上述權力除稅法解釋權外,在行使後和發布實施前須報國務備案。 地區性地方稅收的立法應只限於省級立法機關授權同級政府,不能層層下放。所立稅法可在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執行,也可只在部分地區執行。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