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素養演講稿
Ⅰ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演講稿。 快!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有許多行為規范約束著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有一次,我和媽媽到銀行存錢,銀行里人頭攢動,我和媽媽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伍才輪到我們。就在我們走向櫃台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我開始還認為他是有什麼東西丟在那裡要拿回去,可他還沒站穩,就發話了:「請問一下養老保險怎麼取?」
我可不高興了,明明是我們先來了,怎麼讓他先辦起業務呢?而且這么大人了,先來後到這點道理不懂嗎? 可媽媽卻好像讓著他一樣,什麼話也沒說,而且還把身子往一邊讓了讓。 媽媽的舉動,更讓我驚訝和氣憤,難道媽媽也不懂這點道理嗎? 媽媽好象看見了我表情的變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微笑著對我說:「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啊?」我用勁地點了點頭,氣憤地說出了我的想法。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對我說:「你這就不對了。雖然先來後到是規矩,但是他畢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的表現,所以我們必須要讓著他,尊敬他。」我這才點了點頭。媽媽的表情終於由嚴肅化為輕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願意為這么一件小事而和別人爭吵嗎?」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 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經辦好了,正招呼我們過去。他這時向我們解釋:「剛才真對不起,我有點急事,讓你們久等了!」我笑著說:「沒關系!這不算什麼!」 同時,我也看見了媽媽贊許的目光。
可見,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但是社會上還存在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最近,汶川發生了大地震,許多人為次慷慨解囊。但是,我在報紙上看見一條反面的新聞:「某地區奧運火炬手在繞過捐款箱後,把一隻空的手放在箱子邊,什麼也沒捐。」 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沒有錯,他們已經捐過了錢,只是幾位記者沒拍到照片,就讓他們空大波,指責聲,叫喊聲,責罵聲,不絕於耳。經事後調查,火炬手並著手再走了一邊。這件事讓火炬手很郁悶,人民很納悶,也讓社會充滿了疑問,這記者怎麼這樣呢!我則感到很氣憤,媒體本是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更加了解社會,卻報道出這么一條消息,又和報假新聞有什麼區別呢!這是拿災區人們的利益開玩笑,是對火炬手的不尊重,是對社會的形象的嚴重損害!實事求是道德的基本表現,而這家媒體卻連這點道德都做不到,還怎麼再談自己的信譽呢?
這是道德負面的例子,通過這件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是道德的基本表現,我們要遵循它。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這個少~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我們今天不去討論道德和知識誰更重要,但我相信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則。
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三國時期的劉備曾經以此教導過他的兒子。我們如果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於律己,那麼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積跬步,以至千里;匯小溪,以成江海。我們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養自己的道德觀念,必須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統一。不能只講動機不計效果,也不能只根據效果去判斷其善惡。要注重道德認知,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注意實際行為的鍛煉,在實踐中增強道德情感、意志力。
古往今來,滄海桑田。雖然時光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但是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不僅沒有消減,反而與日俱增。我們黨和政府對公民的道德建設十分重視。人們常說: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做道德建設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捍衛者,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Ⅱ 《做個有道德修養的人》演講稿
健康的鑰匙關於甘地 聖雄是一面鏡子,每個人都可以從這面鏡子看到自己的美醜善惡,一旦這面鏡子碎了,他周圍的人們就失 去了一個光輝的真理形象。 ——埃德加�6�1斯諾 甘地是一隻危險的印度狐狸。 面對死亡,一切爭議已不復存在,因為甘地是印度教徒空前的最偉大人物之一。 ——真納瑪哈德瑪——群丐之王聖雄。 他在千萬赤貧之家的茅屋門口佇足,衣著好像他們之中的一員。他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向他們講話。他們終 於聽到了活生生的真理,而不是從書本中引用來的字句。因為這個緣故,印度人民賦予他聖雄的大名,這是他 真正的名字。還有其他什麼人會像他那樣,能感覺到所有印度人就是他本身的血和肉?……當愛來到印度的門 口時,那門已經敞開……在甘地的呼喚之下,印度如花卉盛開般去迎接新的偉大,正如同從前的佛陀時代一 樣,那時佛陀宣揚了一切眾生之間親愛與同情的真理。 ——泰戈爾 甘地長得身材短小、體弱多病,但具有鋼一般的堅強性格、堅如磐石的精神,不管外面的壓力怎樣強大, 總不屈服。盡管甘地貌不驚人,赤著上身,系著腰布,但是他具有高貴和庄嚴的風度,使別人不得不對他表示 尊敬。他有意識地、從容不迫地表現出柔順和謙遜的樣子,但是他很有力量和權威,他自己也知道這一點。他 有時候也非常獨斷專行,發號施令要別人服從。他那寧靜深沉的眼睛能夠吸引住人,慢慢地進行深刻的觀察。 他的聲音清脆能夠沁人心田,引起共鳴。不管聽甘地講話的是一個人或一千人,他們都感到甘地的吸引力,感 到跟甘地息息相通。 甘地雖然喜歡自然美,但對於人造的東西的美感和藝術技巧很少認識。有名的泰姬陵,在甘地看來只代表 強迫勞動而已,此外沒有其他意義。甘地的嗅覺很差,但是他以他自己的方式發現了一套生活藝術,使他自己 的生活富有藝術性。每一個姿態都具有意義、優美而沒有虛偽的氣味。甘地沒有稜角,不露鋒芒,不帶一點兒 庸俗氣味。 不認識甘地本人僅讀過他的著作的人往往以為他有僧侶的派頭,極端拘謹,面孔陰郁,加爾文式的道貌, 好煞風景,有點像「穿著黑道袍各處傳道的僧侶」似的。其實他的著作委屈了他,他本人比他的著作偉大得 多。把他的文章引來加以批評不是完全公正的。他本人同加爾文僧侶的派頭恰恰相反。他笑容可掬,笑聲動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Ye/桌面/甘地論道德、修養以及健康:聖雄修身錄.txt[2010-12-14 16:30:06] 人,他的愉快心情感染了四周。他有一種天真爛漫的態度使他富於魅力。在他走進一間屋子的時候,他帶來了 一陣新鮮的氣息,活躍了屋內的空氣。 ——尼赫魯 健康的鑰匙譯者說明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經濟從復甦走向繁榮,人們對物質的追求越來越旺盛。但當消費主義盛行、 物質一步步豐裕的時候,心靈卻越來越乾涸。越來越多的人感到迷惘和空虛,各種媒體對環境、道德、社會公 平的呼聲雖然高漲,但商業文明擊中我們每個人的弱點——貪圖安逸和享受。 聖雄甘地曾告誡人們,有七樣東西可以使人毀滅——沒有道德觀念的政治、沒有責任感的享樂、不勞而獲 的財富、沒有是非觀念的知識、不道德的生意、沒有人性的科學和沒有犧牲的崇拜。他的著作和言行對於當今 中國社會是一副良葯,渴望心靈的人們會從甘地著作中找到鼓舞,關心農村問題的人們,會從甘地的行動中得 到啟發,熱愛大自然的人們會從中找到力量,尋找真理的人們會追隨甘地的精神走上自己的道路。 甘地一生的著作、文章、信件、演講等,匯集起來有80多卷。他的思想已成為人類精神的寶庫。甘地不僅 在印度本土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愛戴,在西方社會也是影響深遠,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一。本書的翻 譯,主要集中在甘地對於個人修養方面的論述,這對於今天中國的讀者,或許有更多的助益。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巫白惠先生、朱明忠先生、黃心川先生都是我國研究印度哲學的著名老前輩。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有幸得到了他們的指導,巫白惠先生翻譯了書中出現的梵語和印地語人名,朱明忠先生向 譯者推薦、介紹有關印度的哲學,黃心川先生熱情鼓勵譯者宣傳甘地思想。他們給予的無私幫助和關心,譯者 在此深深表示感謝。感謝瀚海沙的思彤女士、湛江師范學院的尚勸余教授,他們不僅校對了全文,而且提出寶 貴的翻譯建議,提供文章的背景資料。 本書的翻譯屬於香港社區夥伴(PCD)資助的瀚海沙心靈環保項目的一部分,正是有了這項資助,譯者才 得以從事甘地著作的翻譯,從中的收獲非三言兩語能夠說盡。
Ⅲ 關於道德的演講稿
也許有人會問,什麼是道德?道德就是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我認為,道德就是愛國愛民團結互助:道德也是勤奮節儉努力上進;道德更是遵紀守法,潔身自好;道德還是文明禮貌自尊自強。
當春回大地的時候,重抬道德的話題,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畢竟,道德在我們生活中與我們緊緊相隨,每時每刻都不曾分離,道德與人類同生,與社會同生。
也許有人會問,什麼是道德?道德就是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我認為,道德就是愛國愛民團結互助:道德也是勤奮節儉努力上進;道德更是遵紀守法,潔身自好;道德還是文明禮貌自尊自強。
人們時常感嘆生命短暫,時光來去匆匆,誰都渴望和平安寧的生活,誰都期待陽光燦爛的景色。然而現實卻難隨人願。走出校園,充滿耳目的常常是暴力、行竊、吸毒、貪污、受賭;弱者無肋,壯力血流;大街污水滿地,人嘴臟話漫天…… 凡此種種,讓人感覺道德巳被扭曲,人進已經喪失。
三月的一天,我親眼目睹了這樣一件事,那是一個烈日炎炎的中午,在我家門口的三岔路口上,兩位滿頭日發的老人攙著一位同樣衰老的病人走來,病中的老人低著頭,垂下的一絲絲白發在風中飄動,兩腳拖在地面,劃出一道道印痕,隨後趕來的一位老婆婆雙手不停揮動,招呼著來往的車輛,喪地呼喊回盪繁體的大街上:「救救他吧!救救他吧!」可是一輛接一輛車從老人身邊絕塵而去。我分明看見,那滿是皺紋的臉上寫滿了悲衰。還有一次在報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南京一時很久未出門的老夫婦興致勃勃來到市區,准備好好看看家鄉這幾年來的變化,怎料因行動緩慢被走在身後的一位年輕市民拳腳踢和辱罵,氣得老大悲憤欲絕,以頭撞牆,走老伴的勸阻下,才顫抖著離開了這傷心之地。令人揪心的一幕幕讓人恐不信吶喊:良知何在?道德何在?
假如長此下去,可以設想:世態炎涼,人間冷淇,社會大亂,人心變態,身臨其境,人人自危。無數先烈壯士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成果將毀於一旦,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善良的眾呼喚著正義現身,呼喚著良知發現,更呼喚著道德回歸。
一位哲人說過:「道德普遍被認為是人類最崇高的目的。」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道德是國家民族興旺的基礎,一個國家應該有一個國家的精神脊樑,一個民族應該有一個民族的孔繁森,李素麗更是道德的表率。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眾展示了忘我為民的風貌,如一縷春風,暖人心。
每一個人都渴望擁有美好的明天,生活在鮮花盛開的大地渴望不是等待,幸福美滿的生活必須創造和擁有以人與人的道德標准為標志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加強法制建設,遵守市民公約,請相信,藍天、白雲、陽光、雨露、幸福。和平將永遠與我們同在。
Ⅳ 以《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提升公民道德素養》為題的發言稿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演講稿
大家好!
從小,家長和老師就教育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麼,怎樣才算是一個
有道德的人呢?
孝敬長輩、尊敬老師,熱愛勞動、勤儉節約,遵紀守法、文明禮貌
……
是做一
個有道德的人必備的條件。
在全球氣溫變暖的今天,
我覺得關愛環境、
倡導低碳
生活,是每一個有道德的人應盡的職責。
那麼,
我們小學生應該怎樣保護環境呢?讓我來告訴你吧。
用紙時,
一面用完
不要扔掉,背面還可以用來打草稿,打完草稿,還可用來折紙,即便是廢紙,還
可以回收到造紙廠進行循環利用。開車也一樣,少開車,多走路,既能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又能鍛煉身體。塑料的危害可大了,所以我們要盡量使用環保袋。
隨手關燈、
隨手擰緊水龍頭、
隨手把垃圾扔進垃圾筒
……
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種
支持,從我做起,從生邊的點點滴滴做起,一根筷子易折斷,那一捆呢?環保也
一樣,光靠幾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要大家一起努力,我們的家園才會更美麗。
同學們,還等什麼,讓我們行動起來,一起保護地球吧!
低碳生活,從我做起
——讀《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發言稿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給大家演講的是《低碳生活,從我做起》。當全世界日益關注地球變
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種滅絕等全人類的環境問題,
「環保」二字就成
了我們的重心。
大家都知道,現在「低碳生活」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我們時常會說要低碳生
活。
那麼什麼是低碳生活?為什麼要提倡低碳生活?我們的生活有沒有做到低碳
了呢?
其實,
低碳生活就是生活作息時所耗用能量要減少,
從而減低碳,
特別是二
氧化碳的排放,
為了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做好環保和節能工作。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
愛護綠化、合理利用能源,循環利用資源,努力降低碳排放量,那麼我們的天會
更藍,草會更綠,空氣會更新鮮。下面我提出幾點建議:
1.
拒絕一次性餐巾紙、
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紙杯,
因為以上紙製品的製造離
不開樹木,這樣做既可以保護森林,又減少能源消耗。
2.
少乘電梯,多走樓梯,家住六層以下的人最好不要乘電梯。
3.
寫過字的紙可以再次利用,把背面用做算草,減少筆記本和紙張的使用。
4.
提醒爸爸媽媽少開私家車,
出行盡量選擇步行或搭乘公交車,
這樣不僅可
以鍛煉身體,也是低碳生活的一種好方式
Ⅳ 30!文明與道德修養,演講稿
《道德的力量》
——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頒獎晚會 9月20日晚播出
由中央文明辦、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部門和單位舉辦的《道德的力量》——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頒獎晚會將於 9月20日,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
此次晚會頒發的獎項是國家對近年來社會上涌現出的一大批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的模範人物所設立
的最高獎項,這些道德模範將進一步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發揮示範引導作用,推動全社會形成學楷模、知榮辱、促和諧的時代風尚。
全國道德模範評選從今年7月開始,分為「助人為樂模範」、「見義勇為模範」、「誠實守信模範」、「敬業奉獻模範」和「孝老愛親模範」五個方面,從中優選出十大模範。 明晚,經過全國各地各界群眾選出的《全國道德模範》代表將到晚會現場。為了更好地表現他們的先進事跡,編導們對晚會進行了精心設計,採取大屏幕播放、主持人訪談、演員表演等形式,充分反映這些模範平凡中的偉大,他們就生活在百姓身邊、是我們的鄰居、同事、同學。晚會的主持人為白岩松,敬一丹和文靜。中央電視台力爭把一台質量高、藝術水準強、製作精美的頒獎晚會奉獻給觀眾。
道德的力量(論文,感想,心得體會,觀後感)
作為普通人,在這里提起「道德」二字,似乎有些不適當,但實際情況卻是,我們的民族對於道德宣傳切已深入人心,包括象我這樣的普通人;再者,道德的約束力對任何人都是存在的。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道德典範,說起來真是如數家珍,各個方面的都有,有崇尚節操的,有勤勞刻苦的,有勇於創造的,有儉約樸素的,有雪中送炭的,有不恥下問的,有助人為樂的,有尊老愛幼的,有相敬如賓的,有相濡以沫的,等等等等,比比皆是,不一而足,其人物古有大禹和孔融等,近有雷鋒和周恩來等。
英籍作家韓素音曾說過:「現在全世界最大的毛病是什麼?是沒有道德。」她在幾十年前就這樣說這個世界了,現在的時代背景等等方面都與那個年代不一樣了,其道德的規范會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不會變的,那就是只要過於注重強調個人的利益而損害別人的利益,這就是不道德的。現在又有幾個人不象她說的那樣都自以為很聰明呢?只知道錢,只知道惟利是圖,為了一己之利,可以不擇手段,甚至不惜害人性命,這是何等的不道德!
我為我們的國民感到羞恥的是,在國外,人家只要法制健全,法律和制度完善就行了,一切的一切都只要靠法律來規范就可以了。而我們國家呢,卻要法德並舉。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有多少人只顧在經濟大潮中作泳,也不顧別人的死活呢?大人物為大物的利,小人物為小人物的私,各為己利,各為己私,管它什麼幾千年來的美好傳統呢,都統統見鬼去吧。你說,象這樣的民族再好又能好到哪兒去?細想一下,真是讓人嚇掉魂一半。可喜的是,代表時代主流者,卻於百亂中窺得仔細,於是及時加以影響,提倡美德,傳頌美好,提出法德並舉,提出「八榮八恥」,真是值得慶幸的時代轉折。
其實,要想護善趨良,說起來,還真不算難,只要我們每個人處在事端的關鍵時刻,能多問一個問題就行了,如問「我這樣做道德嗎?」,能做到時時處處都想著別人,那就是最好不過的了。
要舉起道德的例子,恐怕古今中外實在太多了,不勝枚舉,而且一說到這些,無數人的腦子里就會呈現出無數的例子來,特別是有現代發達的媒體更是有家喻戶曉的感人事跡,這里實在就不用多說了。
總之,要想語言和行為都道德,首先就要從個人做起,從細處做起,從點滴做起,遇到關鍵時刻多問個為什麼就行了。
希望時代主流提出的「八榮八恥」不是「時代造就人才」而讓某些順竿爬,吹牛拍馬者得逞,也不是流於形式,而是希望真正能夠落在每個人的心裏面,發揮起真正的作用,影響著時代里的每一個人。
道德的力量是無窮的。
Ⅵ 以「踐行公民道德提升文明素養」為中心的演講稿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單薄,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麵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嗎?可是,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麵包發起來了么。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新世紀新時代,新國家新文明」,不要讓文明下,不要讓文明只在紙上出現,要讓它活躍在我們當中,讓文明無所不在,讓我們做文明的主人,讓「文明與我同行」!
我們需要文明生活
Ⅶ 道德演講稿
網路雲網盤下載鏈接
Ⅷ 演講稿注重道德修養800字
各位領導,同仁們:
大家好!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習相遠。」人性本善良,人的專差異受後天影屬響非常大。因此,後天的道德修養顯得非常重要。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都認為,人的本性相差無幾,主要是遺傳基因、家庭背景、學校教育、人生經歷和社會環境共同影響造成性格差異。而品德形成與後天修煉關系更密切。下面我說幾種加強修煉品德的幾種方法,與大家共享:
一、學思結合
學習是提高道德認知能力,加強品德修煉的重要途徑。
一個人要脫離無知、愚昧、粗俗和不明事理,總是要與知識、文化相聯系的。而知識文化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因此品德修煉的首要方法是學習。只有學習才能明白為什麼要進行品德修煉,只有學習才能辯明善良和邪惡,只有學習才能清楚道德品質在社會交往、工作創業中的作用和地位,只有學習才能理解社會道德和個人品德之間的關系。
學習要與思考相結合。將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形成高尚的道德意識和強烈的道德情感,並且把這種意識和情感化為道德行為。如果單單學習而不思考,那麼學習的是死知識,不能運用到自己的品德修煉和境界提高上來。
二、自我反省
Ⅸ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演講稿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有一次,我和媽媽到銀行存錢,銀行里人頭攢動,我和媽媽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伍才輪到我們。就在我們走向櫃台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我開始還認為他是有什麼東西丟在那裡要拿回去,可他還沒站穩,就發話了:「請問一下養老保險怎麼取?」 我可不高興了,明明是我們先來了,怎麼讓他先辦起業務呢?而且這么大人了,先來後到這點道理不懂嗎? 可媽媽卻好像讓著他一樣,什麼話也沒說,而且還把身子往一邊讓了讓。 媽媽的舉動,更讓我驚訝和氣憤,難道媽媽也不懂這點道理嗎? 媽媽好象看見了我表情的變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微笑著對我說:「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啊?」我用勁地點了點頭,氣憤地說出了我的想法。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對我說:「你這就不對了。雖然先來後到是規矩,但是他畢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的表現,所以我們必須要讓著他,尊敬他。」我這才點了點頭。媽媽的表情終於由嚴肅化為輕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願意為這么一件小事而和別人爭吵嗎?」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 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經辦好了,正招呼我們過去。他這時向我們解釋:「剛才真對不起,我有點急事,讓你們久等了!」我笑著說:「沒關系!這不算什麼!」 同時,我也看見了媽媽贊許的目光。 可見,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但是社會上還存在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最近,汶川發生了大地震,許多人為次慷慨解囊。但是,我在報紙上看見一條反面的新聞:「某地區奧運火炬手在繞過捐款箱後,把一隻空的手放在箱子邊,什麼也沒捐。」 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沒有錯,他們已經捐過了錢,只是幾位記者沒拍到照片,就讓他們空大波,指責聲,叫喊聲,責罵聲,不絕於耳。經事後調查,火炬手並著手再走了一邊。這件事讓火炬手很郁悶,人民很納悶,也讓社會充滿了疑問,這記者怎麼這樣呢!我則感到很氣憤,媒體本是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更加了解社會,卻報道出這么一條消息,又和報假新聞有什麼區別呢!這是拿災區人們的利益開玩笑,是對火炬手的不尊重,是對社會的形象的嚴重損害!實事求是道德的基本表現,而這家媒體卻連這點道德都做不到,還怎麼再談自己的信譽呢? 這是道德負面的例子,通過這件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是道德的基本表現,我們要遵循它。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社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行為規范,獲得別人信任的一個標准。有些人以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很難,其實只要你去做了,就會發現其實也很簡單,道德就是誠實守信用,不貪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道德就是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幫助他渡過難關。道德其實離我們很近很近,近得觸手可得。 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坐公交汽車去姥姥家給姥姥過生日,我剛找到一個位子坐下來,就看見一個老奶奶顫顫巍巍地走上車來,這時車上已經沒有空位了,老奶奶的臉上露出一絲難色,我心理想:我該不該給老人讓座呢?如果讓了,別人會不會說我出風頭?不讓座,萬一老奶奶站不穩,摔著怎麼辦。我心理就像有一個小天使和小惡魔一樣:小天使說:「快給老人讓座吧,做一個孝敬老人的孩子。」小惡魔說:「別聽她的,萬一讓了座,別人說你出風頭怎麼辦?再說了,坐這兒多舒服呀。」小天使說:「快給老人讓座吧,老師上課時不是經常說要尊敬長輩嗎?」「不讓!」「讓!」「不讓!」「讓!」這時,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那是我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在校園里拾到了一元錢,我便交給了老師,老師誇我是個拾金不昧的孩子,雖然只是一元錢,但是,它在我心裡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記……想到這兒,我便鼓起勇氣對老奶奶說:「奶奶,您坐這里吧。」老奶奶感激的對我說:「真是個好孩子。」我的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 道德需要我們一同去遵守,一同去行動,如果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美好的心靈,那麼這個社會將會多麼美好呀! =================================== 曾經讀過義大利詩人但丁說的一句話:「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這句話讓我明白了知識與道德的關系,也感覺到道德的重要性。記得我剛進小學一年級開始,老師幾乎明天都在對我們說:「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道德,這一詞也時而出現在我們教科書里,它陪伴了我整整5年,我每時每刻都在提醒自己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們倆因此也成了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三國時期的劉備也曾經以此教導過他的兒子。我們如果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於律己,那麼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積跬步,以至千里;匯小溪,以成江海。我們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養自己的道德觀念,必須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統一。不能只講動機不計效果,也不能只根據效果去判斷其善惡。要注重道德認知,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注意實際行為的鍛煉,在實踐中增強道德情感、意志力。 在我們的生活中完全可以去做,往往還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蘊含著道德的真諦。 前些天我乘公交車去外婆家。車至中途,車廂內已座無虛席。此時,又上來一位抱小孩的中年婦女。靠近車門的一位年輕小夥子忙熱情地站起來讓座,只見中年婦女二話沒說,徑直坐下,隨後有說有笑地逗起孩子來。我在對小夥子投以贊許目光的同時,心中也生出一種怪怪的感覺。 小夥子主動給帶小孩的女同志讓座,固然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我總覺得在「理所」與「當然」之間,似乎還少點什麼——中年婦女是否應該向小夥子道謝呢? 付出,不一定渴望得到回報,但人人都希望得到認可,大至社會的認可,小到一個人的認可。假如那名中年婦女對小夥子說上一句感謝的話,相信小夥子心裡會感到一種付出的快樂!芸芸眾生,人人都應時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別吝嗇你的感激;獲得了別人的尊重,也要學著去尊重別人。因為,尊重別人也是一種有道德的體現。 在這段時間里,我的心很沉重,我的眼睛時常濕潤。因為在歷史的旅程中發生了一件讓炎黃子孫銘記在心的事——四川大地震。就是在2008年5月12日這一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瞬間帶走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看著一片片廢墟,一個個孤兒,做為一名中學生,我的心怎能不潸然淚下呢?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獻出我們的一點愛心,溫暖災區人民的心。這時,我放棄了身邊一些美好的事物,拿出了自己一個月的零花錢,捐給了災區人民。是啊,災區需要幫助,災區人民更需要幫助啊!伸出你的援助之手,鑄造愛的橋梁。這難道不能體現我們中華人民的道德高尚嗎? 其實,「道德」就是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在地震中還有些人幸運的活了下來,他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一面。看著一片片廢墟,有人在呼喚著自己的母親,這個時候他的母親或許已不在人世,但他還要對他的母親心懷感恩。在地震的面前,我們中國人並沒有氣餒,面對一片片廢墟,我們仍然努力去尋找生命的光芒。一天,兩天,直到第七天,生命在不斷的出現奇跡。溫總理說的好:「只要有1%的希望,我們就要盡100%的努力。是社會給予了他們,關懷了他們。」看完這個故事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有時在反省自己,是不是該在父母有生之年,多為他們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給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媽媽捧上一杯茶,為學習困難的同學解答一個疑難問題,在公交車上主動為年邁的老人讓座,把被風吹歪了的小樹苗扶正,見到紙屑彎腰撿起等,只要我們從每一件小事做起,我們就會成為有道德的好少年。 古往今來,滄海桑田。雖然時光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但是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不僅沒有消減,反而與日俱增。我們黨和政府對公民的道德建設十分重視。人們常說: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 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做道德建設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捍衛者!
Ⅹ 提升公民道德素養發言稿300字兒只要252字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