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杜會與法治

杜會與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2-18 13:42:07

① 人治和法制的區別

1、定義不同

人治:是指個人或少數人因歷史原因掌握了社會公共權力,以軍事、經濟、政治、法律、文化、倫理等物質的與精神的手段,對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其他成員進行等級統治的社會體制。人治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的治國理論,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

2、權利不同

人治:是權力一元化的狀態。這是一種單向的、自上而下的、等級森嚴的「線狀」控權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於缺乏平等的利益集團或政治權力與國家權力間的橫向控制,從而滋生「獨裁」與「專制」。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

3、重點不同

人治:強調法律出自君主。正所謂「朕即國家」,「朕即法令」。在人治國家,君主和統治階層既能創生法律,又能超越法律。他們只是用法律管制和鎮壓老百姓,維護自己的統治。

法制:強調權自法出,即所有的公共權力都應當具有合法性根據,沒有合法性基礎便不得行使任何權力,即使人們在法律之外行使了相關權力,也不發生法律效力

(1)杜會與法治擴展閱讀

法制在社會治理功能方面有不同於人治的以下特性:

1、法制具有明確性。法律的規定通過成文法或者判例的形式表現出來,其條文或者內容具有明確性,使人們清晰地知曉自己行為的後果,實現社會的規范和有序,規章制度設立後,人民了解,則方向明確。

而人治是「一人之治」,即完全根據特定個人的判斷、選擇與決定來進行治理,往往由個人的言語發布命令、指令,其最大特點在於個人的隨意性和內容的模糊性。

2、法制具有可預期性。法律必須是明確的、具體的,這樣才能夠使人們預測到自己行為的法律後果,從而更好地發揮法律引導人們行為的作用,這樣也有利於限製法律適用過程中的任意性。

在法制社會中,法律一經公布,就昭示天下,成為人們的行為規則,每個人都可以按照法律的規定去從事各種行為,而不必擔心出現難以預見的後果,因為每個人行為的後果在法律上都已經做出了規定。

而人治則容易朝令夕改,命令的頒布和廢止、更替甚至取決於當權者個人的喜怒哀樂和情緒變化,因此人治之下的規則不具有長遠的可預期性。

3、法制具有科學性。在法制社會,法律的形成與頒布,是眾人參與的結果,立法的過程可以說是集眾人之長,而司法的過程也是職業化、專業化的法官對法律進行適用的過程。

而在人治社會,命令的頒布往往是個別有權者的決定,人的理性是有限制的,這一固有缺陷決定了完全依靠個人能力來治理社會具有巨大的風險。

② 社會與法的宗旨

《社會與法》頻道宗旨:宣傳「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
傳播法的精神,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國民法律素質。
充分滿足社會民眾與公檢法司行業之間的溝通需要。
弘揚正義,增強公民對法制社會的信心。

③ 法治社會與法制社會的區別是什麼

兩個字的意思不一樣,整個詞彙的意思也不一樣,後者重在把法律制定全面,而前者強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差不多後者可以包括前者

④ 人治社會和法制社會相比顯著特徵

劃分人治社會抄和法治社會的標志是社會導向。
人治社會通行的是權力導向,法治社會就是規則導向,這是一個質的區別,也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法治和人治相比,有兩個顯著特徵。第一個特徵是在立法上,它是良法,就是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法律結構科學合理。第二個特徵是在實施上,這種良法能夠得到普遍遵守,法律之上無個人,法律之外無組織,大家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

⑤ 人治社會與法治社會哪個更適合中國社會發展

非洲部落也不用奴隸封建的按部就班。
還有美洲土著,他們只需要學習知識即可成為一個現代人。
知識是保護規則的手段,知識是人類思想的結晶總結,是用無數教訓和鮮血換來的,普世價值觀。

⑥ 社會與法誰是我最愛的人下

社會與法誰是我最愛的人?個人覺得,還是那些在用法律武器,維護公道德,公共權益。秉公執法的與維護法律尊嚴的人們!都是我們最愛的人。

⑦ 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的主要節目

中國中央電視台第十二套節目——「社會與法」頻道的成立,是中央為了落實「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和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而採取的重大舉措。「社會與法」頻道以穩定社會發展、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為己任,適應黨和國家建設與發展的需要、適應公民社會生活的需要。
「社會與法」頻道將努力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努力做到好看、有用。它將依託中央電視台長期積累的傳播資源,以社會、道德、法律等為主要內容,以新聞、專題、訪談、現場直播、電視劇等多樣的節目形態樹立頻道生動活躍的形象,保持頻道引人入勝的魅力。「公民、公正、公益」是社會與法頻道的核心理念和訴求。以社會、道德、法律等為主要內容,以新聞、專題、訪談、現場直播、電視劇等多樣的節目支持整個頻道。
暨2008年12月29日頻道第一次改版後,2011年4月18日,該頻道第二次進行改版,此次改版,新增了《見證》、《一線》、《熱線12》、《夜線》、《普法欄目劇》、《法律講堂(文史版)》、《平安365》、《小區大事》等節目。 《天網》欄目進一步提高社會紀實能力,強化案件的人文解讀和社會背景闡釋。
《道德觀察》欄目在保持已有品牌影響的基礎上,進一步貼近社會熱點,強化權威部門、權威專家的資源開掘。
《法律講堂》改名為《法律講堂(生活版)》,進一步關注百姓身邊的法律話題,普及百姓急需的法律知識。
《懺悔錄》走出「高牆」限制,進一步提高節目的動作感與可視性。更增強節目現場的吸引力。
此外,頻道原有的《平安中國》大型媒體行動、《「12·4」法律服務你》、《綠書簽行動——「4·26」世界知識產權日宣傳周》、《「6·26」禁毒宣傳周》等頻道原有的大型特別節目在原有基礎上繼續播出,並逐步提升特別節目的收視影響力。

⑧ 人治與法治的根本區別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它是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種制度而言的。

法治則是與人治相對的一個概念:主張法治意味著否定人治,贊成人治則意味著反對法治。

法治和人治被人們在對立的意義上加以使用,在中外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中國近代資本主義思想家政治家如孫中山等也倡導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專制政治和人治,並有精闢論述。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任領導人中,也同樣是在與人治相對的意義上運用法治一詞。

⑨ 簡述"法治"和"人治"的區別

法制、法治以及人治是三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

首先,從約定俗成的意義上說,法制和法治兩個概念的用法歷來不同。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它是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種制度而言的。

法治則是與人治相對的一個概念:主張法治意味著否定人治,贊成人治則意味著反對法治。

法治和人治被人們在對立的意義上加以使用,在中外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中國近代資本主義思想家政治家如孫中山等也倡導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專制政治和人治,並有精闢論述。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任領導人中,也同樣是在與人治相對的意義上運用法治一詞。

其次,法制與法治兩個概念的內涵不同。法制的基本內涵是指法律以及與法律的制定和實施相關的各種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法治的基本內涵是與人治不同甚至對立的一種治國理論和治國方略或原則。作為一種治國理論,法治和人治探討的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興旺發達的關鍵問題。「法治論」認為,關鍵在於要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並予以充分實施;「人治論」則相反,認為關鍵在於國家領導人是不是賢明,「法律只能作為辦事的參考".主張法制並不意味著否定領導人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而是認為領導人賢明與否不應成為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所在。作為一種治國原則,「法治論」主張法律應有極大甚至無上的權威,不能聽任個人和組織的權威凌駕於法律之上;「人治論」則相反,它主張或默認組織和個人的權威高於法律的權威,權大於法。

再次,雖然法治與法制具有內在聯系,即實行法治必須要有法制。但我們不能說有了法制就必定有法治。從人類的政治法律實踐看,任何國家在任何時期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法制,但卻不一定是在實行法治,如當年希特勒統治的德國和蔣介石統治的中國也有法制,但都不是在實行法治。

最後,即使在動態意義上理解「法制」,也與現代意義的「法治」相去甚遠。「法制」的動態含義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簡單地說就是有法可依,依法辦事。對此,我們可以提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有什麼法?「惡法"還是「良法」?二是如何才能保證做到「依法」?「依法」的程度如何?顯然,這些都是動態意義上的「法制」概念所不曾也無法回答的。與此不同,現代「法治」與民主政治密切相關,它不局限於形式或邏輯意義上考慮問題,不單純以「有法」、法律完備為滿足,還要求在價值層面上考慮法律的好壞,而且,作為現代「法治」的一個鮮明特徵,它還強調《憲法》和法律應該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因此,現代「法治」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實施的各個環節上貫徹民主原則,實行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的分離和互相制約,嚴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體現法律的正當程序原則。

⑩ 什麼是社會治療法,有哪幾種具體方法

社會治療方法是指根據社會診斷的結果,制定切實可行的社會醫專療計劃、方法,進行社會治療。屬
社會治療法是醫療社會工作的方法之一,具體有以下方法:
1、支持性個案治療法。它是根據不同病人的實際情況,給予心理、精神上的支持,利用各方 面的社會資源協助病人解決因疾病而帶來的某些外在困難,以消除患者的顧慮,保持患者積極面對疾病的勇氣,預防其精神崩潰。
醫療社會工作者可以從三方面為病人提供社會支持:
(1) 疾病知識的支持;
(2)行動決心的支持;
(3)社會環境的支持。
2、開放性團體治療法。它是指醫療社會工作者協助組織同類病人同病房患者及家屬開展小團體活動,組成臨時或較穩固的小團體,促使病人 與病人及其家屬之間形成有利互動營造一個好的社會小團體氛圍,以利於疾病的治療。
醫療社會工作者應扮演好幾種角色:
(1) 團體的顧問;
(2)團體的指導者;
(3)團體的協調者。

熱點內容
刑法宮廷劇 發布:2025-02-04 15:59:01 瀏覽:588
經濟法自然人 發布:2025-02-04 15:43:42 瀏覽:739
行政法庭審筆錄 發布:2025-02-04 15:22:21 瀏覽:280
民事訴訟法是民告官嗎 發布:2025-02-04 15:06:06 瀏覽:876
國家法官學院新校區 發布:2025-02-04 14:39:00 瀏覽:126
2014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考試試題 發布:2025-02-04 14:26:57 瀏覽:706
最新勞動法保胎怎麼發工資 發布:2025-02-04 14:12:58 瀏覽:161
兩高司法解釋最新 發布:2025-02-04 13:55:39 瀏覽:682
李榮凱律師事務所法律咨詢 發布:2025-02-04 13:55:26 瀏覽:233
違反工會法的法律責任分為哪幾類 發布:2025-02-04 13:49:52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