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宿命

道德經宿命

發布時間: 2022-02-18 13:57:38

⑴ 為什麼說老子是迦葉尊者

老子-迦葉尊者化身,孔子-水月童子化身,顏回-明月儒童化身

摘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世界成就品第四》
-------------------------------------------------------------------

今天想起來一個中國道教的這公案,來對你們大家講一講。這個公案雖然不是佛教的,但是也沒有跑到佛教外邊去。因為佛教包括一切的宗教,沒有哪一個宗教是在佛教外邊的,都是在佛教裏邊。就是你罵佛教的宗教,毀謗佛教的宗教,都是在佛教里邊包括著,沒有跑到佛教這個教義的外邊去。因為佛教的道理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十方三世。既然這個樣子,那麼無論你信佛不信佛,都在佛教里頭包括了。

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就道教的道理,我們也可以講,尤其道教這個老子。老子你們各位知道是誰呢?老子就是迦葉祖師來的,來做的老子。因為他願意修頭陀行,願意做一個特別的樣子,所以他化身並不是迦葉祖師自己,他化身來做一個老子。那麼這個孔子呢,他是這個水月童子來的,也是佛的一個弟子。那麼顏回啊,都是。

就他們要到中國來開辟中國這個大乘佛教,所以他們幾位先化身來到中國,提倡這個道教的理論,提倡這個儒教的理論,將來好和這個佛教合而為一。所以有的人說儒釋道三教是一家,這也有一種的這麼個理由,但是他們不完全了解,只知道個皮毛。

儒釋道三而一?一而三
摘自《水鏡回天錄白話解.賢聖篇》上宣下化老和尚著述
--------------------------------------------------------------------------------------------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個提倡世間法,一個是出世法;
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間法而達到的,並不是離開世間法而有出世法。
孟子說過:「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法在顯,而求諸密;人在勤,而求諸懶。」後面這兩句是我說的,不是孟子說的。「求諸懶」,懶是懶惰。
孟子是亞聖,以繼孔子之道為志,提倡王道,貶斥霸道。而孔子則是中國空前絕後的大聖人,也可以說是先知先覺者,也可以說他有相當的來歷。孔子為什麼生在中國?本來孔子前生是佛教裏邊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財童子一樣;而中國的老子──道教的祖師,就是佛教老迦葉的化身。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顏回呢,就是佛教裏頭的明月儒童化身。
為什麼迦葉祖師化身成老子?為什麼水月童子化身做為孔子?為什麼明月儒童化身成顏回?這就是因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緣到了中國,所以這一班佛教的菩薩就爭先恐後地到中國,為的就是給佛教開路。他們把佛教的馬路先修好了,那麼等佛教傳到中國,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傳到中國時,一般人也沒有學道教,也沒有學儒教;那麼佛教雖然高深,也沒有人懂,也沒有人接受,是很費力的。於是老迦葉也不辭辛苦,先到中國化身做老子。怎麼叫老子呢?因為他一出生頭發也白了,鬍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經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國來,不斷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說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這麼開了兩條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後佛教傳到中國,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中國的儒教就譬如小學的學生剛剛入學門,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麼以後就升到中學,中國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學的課程。中學讀完了,就要讀大學,那麼佛教的課程就是大學的課程,所以儒、釋、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學是為中學預備的,中學是為大學預備的,大學是為所有想要深造學問的老百姓而預備的,所以有小學、中學、大學。佛教可以說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學。
雖然這所大學在這兒,但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能進大學,還有很多人連字都不認識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認識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麼,也就是這個原因。因為雖有小學也有中學,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進得小學;所有該讀中學程度的學生,也不一定完全會進中學,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在中國來講,儒教是小學的課程,其他的宗教可以說都是中學的課程,而佛教是包羅萬有,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所以說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學。那麼其中不認字的人、不能進大學、不能進中學、不能進小學的人還是很多。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當的智慧,智慧淵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時候有麟吐玉書的祥瑞之相。孔子說: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說我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要學習了生脫死的法,可是雖然有這個志氣,還沒有真正下決心。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歲時,才下了決心,一定要修行了。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歲的時候,他一切的懷疑、疑惑、迷惑都斷了,所以說不惑。不惑就是不動心了,也就是孟子說他四十不動心一樣的道理。什麼事情不動心?財、色、名、食、睡不動心了。財,他也不貪,適可而止;色,他也不貪;名,他也不貪;食,好東西他也不貪;睡,也不貪睡覺。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慧現前了。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歲,真正得到宿命通了。這個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學是什麼;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過去生是怎麼回事。
「六十而耳順」,等到六十歲時,他有耳順的功夫了。耳順,在一般世俗人所講,可以說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說千里眼、順風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七十而從心所欲」,等到七十歲了,他得到了漏盡通。得到漏盡通,那麼這時他的工作完成了。他為了把佛教的路給鋪好,所以要講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八德;又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又講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這三綱領,把佛教的路給開了一半。
格物,什麼叫格物?我們一般老學究、老讀書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慾革去,革除你的習氣毛病,你的妄想。這物慾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東西,這些都是一個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慾,然後你的智慧才能開朗,才能現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誠意;你誠意了,然後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後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誠,心也不能正,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身修,然後家也齊、國也治,這就是孔子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可以說包括世間法和出世法的意義。
不過儒家只知道世間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個小學;它講五倫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倫,八德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就把佛教的路給鋪了一半。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鋪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斷愛,不過沒有像佛教說的那麼肯定,道教說: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無,惟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的這個神是好清凈的,可是人這個心就不老實,像只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說「心馬意猿猴」,心像匹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實的。「人心好靜,而欲牽之」,人這個心是好清凈的,可是慾念在那兒牽著它,叫它不清凈。「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 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等到這個「寂無所寂」了,欲豈能生?你清凈到極點,澄清到極點了,自然就沒有欲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靜」,這就是一個真正的清凈。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個提倡世間法,一個是出世法,這出世法是由世間法而達到出世法,並不是離開世間法而有出世法。
所以一般人都贊嘆孔子,無論是他的學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會人士也好,都說他德配天地、道貫古今,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博學多能,學的也多,能力也廣。
所以各位學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後你對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八日?講於金佛聖寺
那些有德行的祖師大德能說出這個事,肯定不會憑空而說,敢說這個都是有修為的高人.,不憑典籍也有神通可以觀察明了.... 等我們有了五眼六通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不去修行永遠也不會知道.

⑵ 求關於老子和《道德經》的評論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老子是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其代表作《道德經》是中國乃至世界偉大的哲學經典。《道德經》在日本、英國、德國、美國等多個國家翻譯出版,是在全世界擁有讀者最多的中國古代著作,老子被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魯迅更是說,不讀《老子》一書,不知中國文化。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在今天依然不斷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發,研究老子思想尤其是老子的人生觀對現代社會生活是有很大參考價值的。筆者就從解析老子的「無為」思想出發,來談談老子的人生追求。
一、無為――老子人生追求的思想基礎
談到老子,很多人甚至教科書都會將其與「消極避世」相聯系,這是對老子思想的廣泛誤解,而究其根源主要是對老子「無為」思想的誤讀導致對老子思想理解的偏差。「無為」思想時常被誤讀為不作為,因而老子的人生觀被曲解為消極避世,我們要理解老子思想,不能望文生義和斷章取義,通讀《道德經》就會發現,老子對世界的認識是透徹的,老子的「無為」思想是深邃的。
「無為」在《道德經》中的首次出現是第二章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一次出現老子就開宗明義,說「無為」是聖人的處事法則。第三章又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十七章和四十八章都寫道「無為而無不為」,可見老子的「無為」並不能理解為不為,「無為」的結果是無不治、無不為,而「無不」有兩個意思,「有」和「沒有什麼不」,也就是說「無不為」可以理解為有為和沒有什麼不能為兩個含義。如何為呢,老子在第七十七章寫到「聖人為而不恃」,第八十一章寫「為而不爭」,可見「無為」的真正含義是不妄為,不以功利的目的去為,而是依照規律的自然發展,在自然而然中去作為。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把老子的「無為」解讀為「無意於為,沒有自己的目的和追求」,筆者認為這同樣是對老子的誤讀。《道德經》第三章寫到「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在這里就是一種治國的方略,而其目的就是使國家「治」。第二十九章寫「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這里無為是一種做事方式,而「無敗」是其追求。第四十三章則直接說「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老子說「無為」是有其好處的,教導我們要善於利用「無為」的方式去做事。由此可見,老子的「無為」思想非但消極,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積極入世的。
「有無相生」、「無之以為用」、「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無為「思想是老子辯證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體現,做事的時候不一心想著所以達到的目的,心無旁騖把當前的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到極致,不用刻意去追求結果,取得好的結果是自然而然的。「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都是在「無為」中自然成就有為的典範。如果說「無為」是老子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法,那麼老子處無為之事追求的什麼呢?
二、復歸嬰兒――老子人生追求的思想境界
老子主張為「無為」而成其事,功成名就,金錢與權力隨之而來,這就是老子的追求嗎?對此,老子在《道德經》里做了明確的回答:「功成而不居」、「功遂身退」,很顯然金錢與權力並不是老子所追求的,而且老子對利益的態度是十分鮮明的。
《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無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無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認為外在的聲、色、貨、利對人是有害的,無休止地追逐名利,最終,利祿、名聲和權勢必將毒害了自己。所以,他告誡世人不要貪求耳目口鼻等感官慾望的滿足,不要成為慾望的奴隸。
《道德經》第九章又寫到:「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老子認為金玉滿堂,並不能夠長久,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給自己留下禍根。貪慕權位利祿得寸進尺;恃才傲物耀人眼目,這些是應該引以為戒的。否則,富貴而驕,便會招來禍患。過多的財富不但不能長久且對人有害,面對利益,我們要努力做到「見素抱朴,少私寡慾」,以至無知無欲,沒有名、物之知,沒有巧、利之欲。而最能保持這種樸素天性的,就是知欲全無的嬰兒。所以,老子提出「復歸於嬰兒」,像嬰兒一樣保持純潔朴實、恬靜無欲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這不只是老子個人的道德修養之道,也是老子對管理國家提出的治國方略。如果人人都保持自身本來的純朴狀態,內心淳厚無妄念,行為樸素而自然,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沒有巧詐與欺騙,盜賊也就沒有了。
三、道――老子人生追求的終極歸宿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以「道」字開篇,「道」也是其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字眼,可以說整個《道德經》都是圍繞著一個道字展開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才是老子終其一生的追求。那麼,「道」到底是什麼呢。
雖然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道是不可言說的,但是在後面的篇幅里還是為我們竭盡所能的對道作了一番描述。《道德經》第四章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十四章中寫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第二十五章說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存在,它是產生宇宙萬物的總根源,也事物發展的規律,即存在萬物之中又是萬物的根本。道,即抽象又具體,即不可捉摸又有跡可循,老子把道總結為:「玄之又玄,眾秒之門」,道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洞悉宇宙天地萬物變化奧妙的門徑。
道如此高深、玄妙,對道的具體運用老子也舉例作了具體說明,《道德經》第三十二章說:「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第三十七章寫道:「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侯王如果能夠依照「道」的原則為政為民治理天下,百姓們將會自然地歸從於他,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展。「道」存在於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歸流於它,使萬物自然賓服。
那麼如道是如何存在的呢?《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字在這里是效仿的意思,「自然」並非我們今天所說的自然界的自然, 「自然」一詞在《道德經》第十七章就已經出現,「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意思是,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自然」在這里是形容詞,即事物自然而然的存在,自然而然的發展。「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也是同樣的意思,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純然自然,本來如此。道衍生萬物而任其自然發展,並不對萬物妄作干涉,這便是「道」的存在方式「無為」。而正是這種「無為」,使得萬物蓬勃生長,生生不息。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人人都能從老子的《道德經》中學到不同的道的智慧,「身先」、「民治」、「成其私」、「成其大」、「為天下貴」、「為百穀王」,而老子自己所追求的道,卻並不是一個結果,而是而是整個生命過程。見素抱朴、處無為之事,與道法一致,最終達到天人合一。天道長久,不生不滅,將自己化入天道,是一種超越物質而在精神意義上的追求。「道乃久,沒身不殆」,這,正是老子所追求的。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許啟彬.《道德經》的生命倫理精神探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

⑶ 老子與佛教思想

我不知道你怎麼就認為老子的思想會和佛教的思想一樣,你去查閱下<佛說前世三轉經>便會得知,一轉阿含部,主要講四諦,苦,集,滅,道,所謂苦,就是認識到物質,感受,思想,行為,意識都會導致苦,為什麼?因為一切都是因緣和合,都是無常變化的,那怎麼樣才能夠擺脫這樣的宿命?就是涅盤(達到不生不死的本有狀態稱為滅)那怎麼樣達到涅盤,三十七菩提道品包括八正道,七覺支,四正勤等具體的學習和實行。
二轉中觀,主要是講一切存在的都是假有的,沒有個什麼獨立的,永恆的本性存在,都是因緣和合,存在的都是條件的滿足而施設的,強說本性,本性施設為「空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三轉唯識,也是最了義的,為什麼說最了義,因為他是在一切處,一切人,一切時間都成立的,那就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如來藏。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即涅槃證得。
下來在說道教的根本教理及核心信仰,道教認為,老子之道,博大宏深,無所不容,無所不包。以「無為」之治治國,則國泰民安;以「清虛自守,卑弱
自持」則修身;以「致虛極,守靜篤」則「深根固蒂」,「穀神不死」可以長生久視。故此,道教深信人通過一定的方術修煉,是能夠返本還原與大自然之「道」同
一體性而永恆存在。
其實說幼稚點很簡單,總的來說,佛教講究真如本性,是通過將世間一切過度到無的理念,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發現自己,從而發掘出自己內心深處的佛性,再超脫於彼岸,遠離塵世之苦難。而道教則更多的是尋求真理,順其自然之變化,不幹涉,不作為,以期望能看透自然大道的本質,從而能夠於天同道,獲得長生。
所以說,無論是從理念,方式,還是最終目標,佛和道都完全不相同的。

⑷ 老子 莊子 ..誰有研究

我最喜歡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翻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隨無限的知識,不好啊!

莊子主張的消極的人生態度,一種超然的狀態,哈哈。

人生境界——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逍遙游》開宗明義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聖人。單看內七篇,三種人格,代表著三種不同的榮譽。稱號,此三者所以不同。但作為三種人生境界,它們到底有什麼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聖人高明在哪,莊周又未嘗賦予深意。"至人無已",無已便徹底打破了對立面,進入到所謂"吾喪我"(《齊物論》)的超然狀態,由此看來,大約至人的境界最為高了。但是,《大宗師》載女仍講授"聖人"治道的步驟,即"外天下"——"外死生"(生指性)——"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攖寧"。此處說的"不死不生"即指"外死生"(《天下篇》),"攖寧"即指打破了一切對立,這也就是"無己"。可見,"聖人"的境界與"至人"的境界,理論上沒有根本的不同,凡終其天年,視死如歸,打破一切對立面的人,都算修成了正果,只是作為一種榮譽,"至人"、"神人"、"聖人"才表示不同的品位。如宋榮子"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逍遙游》);列子"御風而行,冷然善也"(《逍遙游》);老子"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養生主》);他們分別代表著"聖人"、"神人"、和"至人"。又《大宗師》中還提到過"真人",但關於"真人"的幾段描述,張恆壽先生指出是後人雜人的文字,此說是也。《刻意人》、《秋水》《田子方》、《徐無鬼》、《列禦寇》、《天下》、賭篇均見"真人"一語,但也不象《大宗師》中的"真人"那樣純然是一派神仙方術家之言,《大宗》關於"真人"的幾段文字,當是漢初人所為。

莊子對"聖人"、"神人"、"至人"的描繪,常常給人以神秘之感比如《道遙游》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或調這里的"神人"是氣功師,可是氣功師再高明,也絕對沒有本事去"御飛龍",因為,"飛龍"根本不存在.所以,這一段記載,只可當作神話故事看。但是"物莫之傷,大浸矧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逍遙游》)"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大宗師》)"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關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游無朕"。(《應帝王》)這些話又似乎是認認真真說出來的,不能作神話看。其實,莊子的人生境界,統而言之,即逍遙無待;細分之,則為"無名"、"無功"、"無己"。而逍遙無待,不是指肉體不受物理的、化學的條件限制游天游地,而是說精神上打破了知性的遮蔽,不再受"成心"的限制。"成心"或游於此或游於彼,游於此則非彼,游於彼則非此,這是俗人的境界,至人倒"乘物以游心"(《人間世》)而"順物自然"以應帝王》)。所謂"道遙游",此一"游"字,便是"游心"的省稱。"游心"又特別指游於觀念世界,而不是隨意想像上天入地,白日作夢;游心於觀念世界又特別指不受對立範疇的邏輯限制,打破自我與非我,非我與非我,自我與自我的絕對分界,即是不是、然不然、可不可,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可見,莊子游來游去,無非是破"成心",破獨斷論,毫無神秘和可言。

莊子說的"無名",從人生哲學的角度講,即破自我與非我的對立,洗刷內心中功名利祿的觀念。為別人做了件好事,便覺得自己應該得到什麼,這實際上是把自我與非我對立起來了,即使是以仁義之心愛人利人,莊子也認為是求名利,因為強以仁義繩墨天下就把自我置於天下的對立一方.以已為是.以天下為非.這就叫"哲人"。所謂"無功",即破非我與非我的對立,如日夜、寒暑、水火,本無所謂是,無所謂非,順應了自然規律,無所不是;違反了自然規律,無所不非。故要"乘物以游心",乘物即順應自然,順應規律;游。動即從觀念上打破絕對分界,強調轉化。懂得了日夜。寒暑、水火皆可為我所用的道理,人就活得更自由了。所謂"無己",即破自我與自我的對立。世人遭受"與接為搞,日以心斗"的折磨,主要是因為有個"小我"在。"無己"就是破"小我"。"我"算個什麼呢?"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我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師》)生,時也;死,順也。放養生的目的在以盡天年,不在長生不死。莊子齊死生,並不是說生死無差別,而是視死如歸,客觀地看待生死問題。所以,他既重視養生,又反對厚葬。齊死生是進入理想人生的最一步,過了生死關,便進入"攖寧"(見《大宗師》傷論修道)、"大妙"(《寓言》顏成子游與南伯子聶論修道有此言)的境界。

逍遙無待固然在精神上自由了,但精神自由不能改變客觀規律。"死生,命也淇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大宗師》)自然之變,死生之命不會因你打破了"彼此是非"的觀念遮蔽便失去了自身規定,"游心"僅僅以去"天刑",恢復人的本然面目為終的。人即便修成"至人"的正果,也必然要遭遇到死生、存亡、貧富、窮達,賢與不肖、毀譽、飢渴、寒暑這些現實矛盾,莊周當然不會主觀到以為只要閉上眼睛不去看世界,一切矛盾就會煙消雲散了。但"游心"也不象人們所批判的那樣,純然是在"虛幻"中尋求解脫。首先,"游心"是心理治療的清涼劑,解毒散,人生的喜怒哀樂,固然和個人的遭際有關,但人的主觀"成心"的確是人自苦其苦、自尋煩惱的意識根源。人沉溺於"小我"之見,沉溺於主觀的是非之中,不能豁達、寬容、平等地對待別人,往往被自己所不能把握的東西搞得心煩意亂,而這的確和自我對人生的態度,自我心"是以"順物"為前提的,"游心"打破了知性遮蔽,從而使人體味到事物之間的普遍關系和物極必反、相互轉化的道理,這又反過來有益於客觀地看待矛盾,認識矛盾,把握規律,游刃於矛盾之中而"與物為春"。天有寒暑,人把握了四季變化規律,不以寒為惡,暑為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這就叫"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養生主》)在莊子的人生哲學中,"順物"與"游心"互相依託,評價莊子的人生觀,不能只看其一面。最後,"游心"可以使人高尚其志,道德完美。莊子認為,儒墨的道德哲學用心雖善,但蔽在師心自用,缺乏自然哲學的基礎。而莊子的道德哲學完全和自然哲學打成一片,他的道德可稱之為"不仁之仁"、"不義之義"。莊子反對從愛憎(親親觀念)出發建立道德信仰,要求道德律與自然律統一,故不仁不義,不強調為別人服務的動機,也不強調利他主義的效果,這種動機和效果都是外在的。莊子認為,儒墨愛人利人,這已經先把自我與非我對立了起來,已經違反了自由律;儒墨預先假定了要為別人做好事,這就已經在名利中。所以,最高的動機和效果無須刻意表現出來,聖人"為而不恃",無意插柳柳成蔭,只要客觀上符合了事物的內在尺度應就是人的最高道德。聖人"游心乎德之和"(《德充符》),"游心於淡"(《應帝王》),要作聖人,就必需取消任何價值判斷。所以,死不必壞,如"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齊物論》)這樣的生也未必就好;窮不必就是不幸,富不必就是走運。《山木》載:"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逢系履而過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憊邪?'莊子曰:'貧也,非憊也。上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莊子"游心"於道德,輕視功名利祿,這種人生態度,即使在今天也是十分可取的。它與其說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毋寧說是對獨立人格的追求;它與其說是一曲沒落階級的輓歌,毋寧說是一曲亂世中的知識分子的氣節歌。

《外物篇》記莊子曰:"人有能游,且不得游乎!人而不能游,且得游乎!對有能游是游心,是精神上的自由;人所不能游的,是人置身於自然社會之中,不能不受到客觀法則的限制,這就是自由與必然的矛盾。莊子觸摸到了這個問題,而且提出了在他的時代所能提出來的最好的拯救方案,這個方案若以一言蔽之,即順物——游心。游心不是白日作夢,而是順物以游;順物也絕非羽化飛升,而是以心化物。從客體方面講,"莊周夢蝶"是物化,莊周"栩栩然胡蝶也"(《齊物論》)。從主體方面講,也可以說是化物,從觀念上破除了物物之間的絕對分界。游心和順物兩個方面,是不能分開看的,只有"游心",打破了知性的遮蔽,才能認識必然;而只有"順物",把握了客觀必然,才能賦予自由以現實內容。所以莊子的人生境界,用現代語言表述,即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他所謂的"自然",亦可如斯界定。而他所說的順物——游心,即自然的密意所在。學術界批判莊子,或者說其太宿命,或者說其太虛幻,其實兩種批判都犯了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毛病。莊子既不宿命,也不虛幻,說他不宿命,是因為有游心之意在,說他不虛幻,是因為有順物之意在。人必須服從也不得不服從客觀規律,這絕對不虛幻;而人之為人,不為外物所驅使,不以外物為目的,始終保持著人的尊嚴,"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始終者為友"。如此恢宏的氣勢,如此恣縱的精神,絕不是用"宿命"二字就能掃入"歷史垃圾堆"的。

⑸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至,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禍與福是互相依存的,可以互相轉化。在一定情況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當然好事也可能變成壞事,二者可以相互轉化。

禍:是災難、壞事的意思

福:是好事

依:是依存

伏:是潛伏

出處:《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潛在陰陽相依及轉化,沒有一常不變的。「福」與「禍」繼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對立轉化。福中有禍,禍中有福,得就是失,失就是得,也就是道法自然的深邃哲理。

老子是提醒人們,要認識禍與福是伴隨著人生的,人在禍福面前要清醒,不可被其迷失!

(5)道德經宿命擴展閱讀:

福禍的轉變是沒有時間界定,瞬間便可發生。人的一生中難免有或大或小的不幸與災禍!遇到要坦然面對,切不可受些打擊就自我墜落。

要認識「災難」不會是永遠存在的,災難的背後就是「幸福」的重生。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伸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轉化為壞的意外!

所以人生要學會以平常心態面對禍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得失皆順其自然。把人生中暫時的「無奈」時運、看成是對自己的磨練。

雖然我們沒法改變禍難導致死亡的宿命,但用心領悟老子這句經典,還是可以起到一定自我把控作用,達到延長「福運」,同時、也是縮短人生的無奈周期。

⑹ 請問《道德經》的老子的老婆和兒子的信息介紹

老子古代國思想界位偉人世界上較早提出了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千百年來世人提供了觀察社會、思索人生獨特視角思想構築華文化思想體系重要支柱和組成部分又現實生活位特立獨行奇人人處世卓犖群當時和人心目包裹著濃厚神秘色彩雖歷史己跨越千年老子思想和精神由於早已融入國式生存生活活動里而至今猶有極強穿透力 長期來人們把春秋戰國時期當作國社會結構和華民族精神思想蘊蓄磨礪期現實生活相對混亂動盪、思想領域卻極其活躍繁榮年代流傳至今國式根本道德、思想乃至文化精粹得孕育成形時諸子百家謂種精粹孕育成形過程各種文化思想百川匯流、沖激跌宕時代現象老子、孔子、列子、鬼穀子、荀子、莊子、孟子、墨子、韓非等等燦爛星空相映生輝其老子、列子、鬼穀子等三數人來考證較少尤其老子創道家學派開文化脈澤被千年影響深遠而其人其事僅僅世浩煙海典籍留下星星點點碎片而且其大半還人轉述摘載或者象《神仙傳》之類講仙闡道稗官野史虛幻誇大了老子至今人心目依迷濛著奇幻光彩 也許正此老子才半雲半霧神龍見首見尾令人好奇有代表性記述關於孔子求見老子故事說孔子見老子問道老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淫志皆無益於子也孔子又問仁義老子說:今仁義慘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趨則至矣又何用仁義……夫子乃亂人之性也又說孔子引榮《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藝都因人陳跡了無新意:跡者履之出而跡豈異哉些簡直對儒學理論番鞭辟入裡韃伐與批判孔子默默無言回來三天沒有給學生講課學生怪問孔子慨嘆:我見人做事都能猜測揣度其用意至於龍乘雲氣游太清吾能逐也今見老子其猶龍乎老子使名滿天下孔丘張口結舌神錯而知其所居也(意:失魂落魄)我們且論件事情有多少能性只說老子道法自思想意義實際上直和儒學及來佛學起薰陶冶鑄著國傳統文化早已深遠影響了國傳統哲學、醫學、工程、藝術乃至千百年來無數彪炳代名人人處世、宦海沉浮尤其些著名文人諸屈原、李白、白居易、杜牧、蘇東坡等等影響痕跡更鮮明進而言之也深刻影響了國人特有精神心理素質據傳老子著有《道德經》五千言經考證人或老子同時代稍人根據老子言行編纂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思想《老子》世較近接觸位神秘歷史人物比較明晰途徑 老子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說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據說做過周朝史官退隱蒙山著書立說游歷江南塞北出關赴秦講 學死於扶風孔子學說受老子思想影響也頗多多數世流傳闡釋湮沒了或被故意統儒家學派里了譬忠恕講已所欲勿施於人乃至儒家仁學里許多說法等等代闡揚老子學說有影響人物距老子故鄉遠商丘東北叫蒙地方人莊子使老子道法自理論齊物我、等貴賤、天人合逍遙自彎入了宿命荒野卻也由此走入疲於戰亂天災、等級差別和迷惘非生死紅塵俗世走上切甘於俗世憂患糾葛又企盼脫塵出俗人群心靈祭壇走上影響千餘年國社會左顧右盼、上上下下道家煙霧彌漫空靈蒼穹至高無上地位老子從此成了西方世界耶穌樣三位體三清化神仙鼻祖既俗世人生引導者和解脫者又許多神仙傳說開天闢地老仙國古代泛濫成災傳說故事裡老子都天地間第由人修煉而成神仙;人們來按照俗世社會構架建設了雲霄之上神仙社會至天宮玉闕構想了代表各階層人群意念、成群結隊神聖仙人和三清四帝八洞散仙老子仍居住於三十三天之上高上清宮太上老君 神仙世界既眾多神仙頂禮膜拜神祉和白日升天教引祖宗又無職無權、逍遙自卻具有無上法力天仙紅塵俗世老子更成了些備受階層利益擠軋、疲於生活生理奔命及厭倦名利人頂禮膜拜神祉、竭慮追求偶像成了國至今絕大多數人參悟人生俗世份心情 從古迄今國每時代每種階層每類人群每處地域幾乎都有關於老子與神仙傳說故事們各有盡相似理解老子確實無處因確切說己經成國人傳統精神文化部分而且說國人有了老子才得成國人

⑺ 仙劍奇俠傳三(點視覺),中的名句&有哲理的&文言文的話《道德經》(要全)

一樓正解。你還不如買道德經。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 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 不勤。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 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 亂,有忠臣。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 哉!誠全而歸之。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 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 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 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⑻ 求關於老子和《道德經》的評論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史書關於老子的記載不很清楚。司馬遷的《史記》一說他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問禮的老聃;一說他可能是周烈王時見過秦獻公的周太史儋;又說他可能就是老萊子。教材取前一種說法。老子學說的核心是「道」。他認為「道」就是「無」。這個「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沒有意志、沒有具體形狀、無聲無臭的,是無時無地不在的。「道」既在宇宙萬物的本源。老子猜測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雙方互相依存,相反相成,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而且,事物對立的雙方會互相轉化,「正復為奇(反常),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但是,老子這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存在嚴重的缺陷,他不僅忽略了對立面轉化的必要條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轉化看作是循環的,而不是上升發展的。老子的學說,對後來中國哲學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唯物與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老子思想有消極的一面。老子長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亂,禮壞樂崩,社會正面臨著一場大變革。面對這一切,他消極悲觀,提出一個回復到「小國寡民」的遠古時代的主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他所嚮往的這種理想社會,實際上不過是保留著原始公社遺跡的早期奴隸社會。這顯然是一種開歷史倒車的沒落階級的消極思想。 《道德經》相傳為老子所著,變稱《老子》、《老子五千文》。但從書的思想內容和涉及的某些問題來看,該書大約編定於戰國初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全書5000餘字,是用韻文寫成的哲理詩。分《道經》和《德經》兩部分,故稱《道德經》。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因此又稱《德道經》。道經側重講哲學,德經側重講政治和軍事。 老子,古代中國思想界的一位偉人。他在世界上較早提出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為千百年來的世人提供了觀察社會、思索人生的獨特視角,他的思想是構築中華文化思想體系的重要支柱和組成部分。他又是現實生活中一位特立獨行的奇人,為人處世卓犖不群,在當時和後人的心目中包裹著濃厚的神秘色彩。雖然歷史己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於早已融入中國式的生存生活活動里而至今猶有極強的穿透力。 長期以來,人們把春秋戰國時期當作是中國社會結構和中華民族精神思想的蘊蓄磨礪期。在那個現實生活相對混亂動盪、思想領域卻極其活躍繁榮的年代,流傳至今的中國式的最根本的道德、思想乃至文化精粹得以孕育成形。那時的諸子百家可謂是這種精粹孕育成形過程中各種文化思想百川匯流、沖激跌宕的時代現象。老子、孔子、列子、鬼穀子、荀子、莊子、孟子、墨子、韓非等等如燦爛星空,相映生輝。其中老子、列子、鬼穀子等三數人後來考證較少。尤其老子,創道家學派,開文化一脈,澤被千年,影響深遠。然而,其人其事僅僅在後世浩如煙海的典籍中留下星星點點的碎片,而且其中大半還是他人轉述摘載或者象《神仙傳》之類講仙闡道的稗官野史虛幻誇大了的。老子,至今在後人的心目中依然迷濛著奇幻的光彩。 也許正是如此,老子才半雲半霧,「神龍見首不見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記述是關於孔子求見老子的故事,說孔子見老子問「道」,老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也。」孔子又問「仁義」,老子說:「今仁義慘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趨,則以至矣,又何用仁義?……夫子乃亂人之性也。」又說孔子引以為榮的《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藝」都是因人陳跡,了無新意:「跡者履之出,而跡豈異哉?」這些話簡直就是對儒學理論一番鞭辟入裡的韃伐與批判。孔子默默無言回來,三天沒有給學生講課。學生怪問,孔子慨嘆:我見什麼人做什麼事都能猜測揣度其用意,「至於龍,乘雲氣,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見老子,其猶龍乎!」老子使名滿天下的孔丘張口結舌,「神錯而不知其所居也。」(意:失魂落魄。)我們且不論這件事情有多少可能性,只說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意義,實際上一直和儒學及後來的佛學一起熏陶冶鑄著中國傳統文化,早已深遠影響了中國傳統的哲學、醫學、工程、藝術乃至千百年來無數彪炳一代的名人為人處世、宦海沉浮。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文人,諸如屈原、李白、白居易、杜牧、蘇東坡等等影響的痕跡更為鮮明,進而言之,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特有的精神心理素質。據傳,老子著有《道德經》五千言,但經考證是後人或老子同時代稍後的人根據老子的言行編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是後世較近接觸這位神秘歷史人物一個比較明晰的途徑。 老子是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一說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據說做過周朝的史官,後退隱蒙山著書立說,游歷江南塞北,後出關赴秦講 學,死於扶風。孔子的學說受老子的思想影響也頗多,但多數在後世的流傳闡釋中湮沒了或被故意統一到儒家學派里了,譬如「忠恕」講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乃至儒家「仁」學里的許多說法等等。後代闡揚老子學說最有影響的人物是距老子故鄉不遠的商丘東北一個叫蒙的地方人莊子,他使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論在「齊物我、等貴賤」、「天人合一」的逍遙自在中彎入了宿命的荒野,卻也由此走入疲於戰亂天災、等級差別和迷惘是非生死的紅塵俗世,走上一切不甘於俗世憂患糾葛又企盼脫塵出俗的人群心靈祭壇,走上影響千餘年中國社會左顧右盼、上上下下的道家煙霧彌漫的空靈蒼穹至高無上的地位。老子從此成了一個如西方世界耶穌一樣「三位一體」的「三清化一」神仙鼻祖。他既是俗世人生的引導者和解脫者,又是許多神仙傳說中開天闢地的老仙。中國古代泛濫成災的傳說故事裡,老子都是天地間第一個由人修煉而成的神仙;人們後來按照俗世社會的構架建設了雲霄之上的神仙社會以至天宮玉闕,構想了代表各階層人群意念、成群結隊的神聖仙人和三清四帝八洞散仙,老子仍是居住於三十三天之上最高的上清宮太上老君。 在神仙世界,他既是眾多神仙頂禮膜拜的神祉和白日升天的教引祖宗,又是無職無權、逍遙自在卻具有無上法力的天仙。在紅塵俗世,老子更是成了那些備受階層利益擠軋、疲於生活生理奔命以及厭倦名利的人頂禮膜拜的神祉、竭慮追求的偶像,成了中國至今絕大多數人參悟人生俗世的一份心情。 從古迄今,在中國每一個時代,每一種階層,每一類人群,每一處地域,幾乎都有關於老子與神仙的傳說故事,他們各有不盡相似的理解,但老子確實無處不在,因為他確切的說己經成為中國人傳統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可以說中國人有了老子才得以成為中國人。 我所了解的老子和《道德經》 一、關於老子的生平 對於老子的生平,至今仍然沒有一個統一的觀點。即使是見識淵博的太史公在《史記》中為老子寫傳也只能模稜兩可地採取了很不確定的說法,其中還摻雜了若干不同版本的民間傳說。今天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老子的籍貫在楚國苦縣曲仁里,也就是現在的鹿邑縣,還有就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大約生活在前571至471年之間,可能做過周朝的守藏史,通俗一點地說,他曾經在東周王朝國家圖書館供職,掌管史冊典籍,相信這一段經歷對他思想的完善、人格的升華都有不小的幫助。在中年的時候,他因為受到王朝貴族的迫害,逃居魯國數年,歷史上說的孔子向老子問禮一事,大致發生在這一期間(也有說孔子是到周朝向他請教的)。在天命之年,老子因為戰亂失去官職,離開東周去秦國,西行途中經過函谷關,守令尹喜請求他為自己寫一部書,老子寫下了大約五千字的文章給他,這就是今天的《道德經》,老子西去後,就一直在秦國隱居,不為世人所知。 二、關於「道」 老子哲學的最高范疇和指導思想是道,道本身的意思是道路,引申為方法、途徑、手段乃至規律等等,一般以為,老子的道具有雙重含義--一是指物質世界事物運動發展變化的規律,二則是指物質世界的本體、實質,或者說自然界、宇宙的自身。比如說,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51章》下同),就是說人的活動和自然界的變化都要遵從自然的規律。另外,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可以認為這里所說的道也有宇宙本體的意思。 由此可見,老子的「道」的觀點是具有一定的唯物主義色彩,這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顯然具有相當進步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但是也必須看到,老子對什麼是道,用什麼標准來判斷道,道的表現形式有哪些,並沒有作出一個完整、明確的解釋,這就像一個向導告訴人們要向東走,卻不告訴人們哪裡是東或者如何判別哪裡是東一樣,很容易讓人陷入一種無所適從的混亂狀態,更使自身的學說有被人篡改、利用的危險。當然,這種缺陷的根源不在於老子本身,而是當時的生產力狀況決定的,換成任何人估計也不能作出一個更圓滿的解釋。 老子在《道德經》的一開頭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文中又把「道」描述成「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起後」(14章),一方面承認道是實在的東西,可以迎之、隨之,另一方面又認為道是看不到、聽不見、講不出的東西,本身多少有些矛盾,在承認物質性的同時又帶有不可知論的色彩(這一點被後來的莊子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全篇開頭那一句,既然「道,可以說得出的,就不是永恆存在的道;名,可以叫得出的,也不是永恆存在的名」,那麼,你老子還寫《道德經》做什麼?你在文章中反復論述的「道」究竟是不是道?這本身就是很矛盾的一個問題。 三、關於「無為而治」 這是老子的政治思想的一個總結,他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5章),意思是說,天地對萬物冷漠不仁,無所恩愛,無心干預萬物,任憑他們自生自滅;聖人(一般解釋為執政者)對百姓也沒有什麼恩愛,任憑他們閑散自在,隨其作息。之所以會得出這樣今天看來似乎荒謬的結論,和老子生活的時代不無關系。春秋末年,是我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變革的動盪時期,階級矛盾空前尖銳突出,統治集團內部權利斗爭激化,諸侯之間戰亂無綉無止,所謂「春秋無義戰」,當時戰爭的慘烈、自然災害的頻繁造成人口的極度匱乏,從《詩經》中的一些篇章就可以看出,許多統治者甚至允許青年男女自由在野外結合,生下來的孩子可以由政府撫養,通過這樣的手段來增加人口。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里,老子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小小的官職到最後也被迫失去,淪為庶民,他深切地感受到時代的混亂與黑暗。他認為統治者的強制妄為、為一己私利而不惜加大對下層民眾的剝削掠奪和刑罰鎮壓,無疑造成和激化了社會的各種矛盾和弊病,使民眾生活困苦,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因此老子認為,最好的統治方法是以人道順應天道,修養生息,任百姓自我發展。應該說,這樣的想法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是換成今時今日的市場經濟,那就是國家放任經濟生活不加干預,回到資本主義完全自由競爭的時代,那麼上個世紀20年代的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或者說,國家不管理社會事務,對經濟、社會、文化生活中暴露出的問題不聞不問、裝聾作啞,那麼國家還具有國家的職能么?還能稱之為國家么?從這一點來看,老子的政治、經濟思想還有很不成熟的一面,他追求的是原始社會的生活狀態,看不到階級性的一面,或者說,他只看到百姓困苦是因為統治者的一己私慾造成的,而沒有認識到那是階級壓迫、統治的表現形式,這樣就更談不上找到解決問題的合適方法了。 當然,老子的政治執政理念中也有先進的一面,他曾說「治大國,若烹小鮮」(60章)。在《道德經》里並沒有對這句話做過多的說明倒是在下面找到了解釋--《詩經·檜風·匪風》毛傳:「亨(通「烹」)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亨魚則知治民矣。」意思是說,烹小魚不能老是翻動,翻多了就要碎,治理國家不能頻繁地擾動人民,否則百姓就會混亂。在這里,老子很明確地提出了一個國家政策穩定性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到了穩定與發展的辨證關系--朝令夕改,只能使整個社會陷入一種混亂的境地,使百姓陷入一種盲從的危險。從這一點來看,老子無疑是走在時代前列的。 四、關於老子的認識論 客觀地說,老子受到當時技術條件的制約,是比較輕視感覺經驗和實踐活動對認識過程的重要作用的。他甚至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47章),片面誇大了理性認識的作用。他認為凡事都不必親自體察,完全可以推想而知,實踐多了、久了,只能對人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結果起到負作用,所謂「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走得越遠,知道的就越少。這顯然是荒謬的,即使就老子本身而言,如果沒有那麼多的社會經歷,怎麼可能寫出《道德經》中的許多見地?不經歷戰亂,安知順其自然的重要性?不親歷苛捐雜稅,安知無為而治的重要性?他主張「塞其兌,閉其門」(56章),提倡要塞住察覺外物的耳朵、眼睛等一些感官,禁閉馳向外界的慾望之門,只要靠「致虛」、「守靜」就可以認識道,認識世界,顯然,他把理性認識絕對化了,把感覺經驗排斥到了極其輕微甚至應該扼殺的地位,從而使自己又陷入了唯心主義的境地。事實上,就他自身的活動而言,都沒有完全遵守自己的觀點與要求,甚至可以說是完全違背了,既然要「塞其兌」,那又寫什麼《道德經》?讓後人自己去「致虛」、「守靜」領悟真理好了;既然「其出彌遠,其知彌少「,那又何必千里迢迢移居秦國?既然感覺經驗會起負作用,那乾脆吃啞葯、刺耳目、砍掉手腳做「人棍」好了,豈不是可以一心一意不受外界干擾地去「滌除玄覽」 「致虛」、「守靜」了?

⑼ 男主穿越蠻荒世界修道德經,是水屬性體質,前期有超級勢力叫象谷的小說

都市
作者: 庄游
簡介:
世間萬事皆有著著因果宿命。龍游淺水自然也是因為其太俱傲氣,只是龍若無王者氣概王者傲氣卻又怎麼才能夠獲得驚人的成就。

⑽ 一個女人突然喜歡看佛經道德經之類的書為什麼

是一種精神的寄託,因為從繁重的工作和家庭里漸漸輕松後,情感上的內缺口大了,被容家人忽視後,自己會失落,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里,能靜下心來抄抄經書、焚一柱香,都是難得的清凈和幸福!

所以。在寺廟里,虔誠禱告的往往是女人居多,她們有時自己跪拜,有時指點孩子上香,有時喃喃低語,有時淺笑安然地靜聽鍾聲悠揚,深情里藏著所有過往的日子。

(10)道德經宿命擴展閱讀

一位好久不見的朋友,忽然在朋友圈曬自己抄的心經,佛文。雖不懂,也看到了她的變化。兩年前,也是雄心勃勃,忙於晉升,也有些小脾氣的。再一接觸,更感覺驚訝,言語中頗多佛繫心態,雖不入佛門,卻勤於抄經,常常去寺廟上香靜心。

再看看身邊,的確這樣的女人不少,中年以後,開始不僅僅依靠自己的努力,也感恩命運的眷顧,機會的蒞臨。一位媽媽的口頭禪:「我是有信仰的!」她信人世間冥冥之中有註定,她信許多事情有因果輪回,她更信自己的虔誠會給家庭帶來好運。

熱點內容
經濟法自然人 發布:2025-02-04 15:43:42 瀏覽:739
行政法庭審筆錄 發布:2025-02-04 15:22:21 瀏覽:280
民事訴訟法是民告官嗎 發布:2025-02-04 15:06:06 瀏覽:876
國家法官學院新校區 發布:2025-02-04 14:39:00 瀏覽:126
2014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考試試題 發布:2025-02-04 14:26:57 瀏覽:706
最新勞動法保胎怎麼發工資 發布:2025-02-04 14:12:58 瀏覽:161
兩高司法解釋最新 發布:2025-02-04 13:55:39 瀏覽:682
李榮凱律師事務所法律咨詢 發布:2025-02-04 13:55:26 瀏覽:233
違反工會法的法律責任分為哪幾類 發布:2025-02-04 13:49:52 瀏覽:403
專利壟斷條例 發布:2025-02-04 13:48:26 瀏覽: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