誹謗罪立法標准
㈠ 新刑法對誹謗罪的處罰標准
新刑法對誹謗罪既遂的處罰標准為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其中因誹謗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當地群眾公憤的、誹謗外國人影響國際關系的,等等,不用遵循誹謗罪的「告訴的才處理」原則,可以由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㈡ 誹謗罪立案標准
誹謗罪立案標準是:行為人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應當立案。本罪是情節犯,行為人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才構成本罪,予以立案追究。誹謗罪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在我國屬於自訴案件,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誹謗行為必須是針對特定的人進行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屬於情節嚴重的才能構成本罪,收集證據,證實名譽被侵害的事實。
誹謗罪的量刑標準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條 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這是關於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的一般規定和名譽概念的規定。根據《辭海》的解釋:名為命名,譽為美譽,有令名始獲美譽,謂令名曰名譽。名譽是一種人格權,是名譽權的客體,是一種良好、客觀的社會評價。名譽權是民事主體對自身名譽享有不受他人侵害的權利,自然人的名譽權是其一種良好、客觀的社會評價。由於涉及到社會評價,因此,名譽權並非與生俱來的自然權利,而是法定權利,需要民事主體經過一定的社會活動後才能夠產生的社會公眾對其的評價,不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及非法人組織,都有其名譽權,例如:法人擁有的商譽權就是其名譽權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 規定侮辱罪、誹謗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㈢ 誹謗罪的最新判刑標準是什麼
誹謗罪,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侮辱罪、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㈣ 誹謗污衊罪的立案標准
在法律上只有誹謗罪和侮辱罪,沒有誹謗污衊罪這一說法。誹謗罪的立案標准:有捏造某種事實的行為;有散布捏造事實的行為;誹謗行為針對特定的人進行的;誹謗行為情節嚴重的。
一、侮辱誹謗罪賠償標准
1、侵害人的錯誤程度。 侵害人的過錯程度是指侵害人進行侵權時的心理狀態。
2、侵害人的利益的情況。 精神損害賠償是對受害者的精神撫慰和精神損失的補償,同時也是對侵害者的懲罰,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法律預防犯罪的目的。
3、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 精神損害賠償是對受害者的精神撫慰和心理補償,也是對侵權者的教育和懲罰。
4、受害者精神受損的程度和後果。 侵權行為給受害者帶來的後果是精神損害賠償額確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誹謗污衊罪的處罰
法律分析:剝奪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政治權利。 誹謗的情況比較嚴重,有可能構成誹謗罪。 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可以構成本罪。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項之罪,雖經教導後處理,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已告知人民法院,但確實難以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可以請求公安機關協助。
但是,認定誹謗罪需要注意誹謗罪與治安違法行為的界限。 構成誹謗罪的誹謗行為應當情節嚴重,違反治安行政法規的誹謗行為還應當限於刑事處罰不充分的。 此外,民事名譽侵權行為不僅違法程度比犯罪行為和違反治安行政法規的誹謗行為輕,也有不同之處。
㈤ 刑法關於微信誹謗罪立案標準是如何規定的
按規定,你要構成誹謗罪的,首先需要滿足下面幾個條件:
1、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一般就是指已年滿16周歲的正常自然人。
2、主觀具有故意,就是你明明知道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虛假事實,明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他人名譽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
3、客觀上實施了捏造並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就是說,你現在的行為已經在給被誹謗人造成一定的傷害。
4、侵犯的是他人的名譽權、人格尊嚴權。如果說你侵犯的不是別人的名譽、人格尊嚴權的話,那麼就不算是誹謗罪,而是要認定其他罪。
㈥ 造謠誹謗罪立案標准
您好,依據最新誹謗罪的構成要件,認定該罪必須有下列方面。須有捏造某種事實的行為;須有散布捏造事實的行為;誹謗行為必須是針對特定的人進行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屬於情節嚴重的。犯本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這里所謂「告訴的才處理」,是指犯誹謗罪,被害人自訴告發的,法院才受理,否則不受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誹謗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當地群眾公憤的;誹謗外國人影響國際關系的,等等,如果受害人不告訴或不能告訴,人民檢察院應提起公訴。不構成:泄露並宣揚他人隱私,給他人名譽造成不良影響的,是侵害名譽權的行為,不構成誹謗罪。法人、團體、組織不能成為誹謗罪的犯罪對象。本罪主觀上必須是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虛假事實,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他人名譽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行為人的目的在於敗壞他人名譽。如果行為人將虛假事實誤認為是真實事實加以擴散,或者把某種虛假事實進行擴散但無損害他人名譽的目的,則不構成誹謗罪。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
【法律依據】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的解釋》誹謗信息被轉發超500次可判刑。行為人不明知而發布轉發的不構成誹謗罪。在網路辱罵恐嚇他人屬於尋釁滋事罪。有償刪帖可被追究刑責舉報部分內容失實但非故意不屬誹謗罪。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犯罪,為其提供資金、場所、技術支持等幫助的,以共同犯罪論處。
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後果的;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此外,一年內多次實施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行為未經處理,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轉發次數累計計算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定罪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