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勞動法學科

勞動法學科

發布時間: 2022-02-18 17:45:56

Ⅰ 《勞動法》的學科地位

中華人抄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一章總襲則
第二章促進就業
第三章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
第四章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第五章工資
第六章勞動安全衛生
第七章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
第八章職業培訓
第九章社會保險和福利
第十章勞動爭議
第十一章監督檢查
第十二章法律責任
第十三章附則
其實就是各章標題

Ⅱ 哪個學校勞動法博士點好考

1,中國人民大學,全國第一,有獨立的知識產權法和勞動法,但09年的錄取人數不知
2,北京大學,全國第二,有獨立的知識產權法,09年錄取人數是4人,但沒有勞動法專業,而且,同等學力考生須在法學核心期刊上發表兩篇以上論文
3,中國政法大學,全國第三,,有獨立的知識產權法,錄取人數是42人,但是勞動法不是獨立的
4,清華大學,不知有沒有知識產權法和勞動法,所有信息都不知
5,北京師范大學,所有信息不知道,(沒有知識產權)
6,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有知識產權但是不獨立(民商法學一個研究方向招生人數: 7 報考人數: 38 最低錄取分數: 335 錄取比例: 18.4 % )
7,南開大學,有不獨立的知識產權,人數不知
8,吉林大學,有不獨立的知識產權和不獨立勞動法,人數不知
9,武漢大學,有不獨立的勞動法,人數不知,知識產權好像沒有,不確定。
10,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有獨立的知識產權,人數不知,好像沒有勞動法,不太確定
11,華東政法大學,有獨立的知識產權,人數22人,有不獨立的勞動法,人數不知
12,復旦大學,有不獨立的知識產權,人數不知 13人
13,南京大學,有不獨立的知識產權和不獨立的勞動法,人數不知
14,蘇州大學,知識產權,不獨立
15,山東大學,沒有知識產權
16,中國海洋大學,沒有知識產權
17,社科院
上海大學,知識產權,不獨立
廈門大學,知識產權,不獨立 招生240,
上海交通大學,知識產權,不獨立
華中師范大學,知識產權,不獨立

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是北大,人大,中國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但是北大太難,競爭比較激烈,而且師資也不是很強,不建議報考,本人傾向於人大,法大,中南財經,華東政法相對來說要弱一點,但是應該比較好考!
同時有勞動法和知識產權的是人大,法大,華東政法,南京大學,從法學實力來說。還是人大和法大!如果你還沒決定考知識產權或者是勞動法,你可以同時關注人大和法大,華東政法待定!
從地位上來看,你個人應該比較傾向於北京或者上海,北京有北大,人大,法大,幾乎都是強勢學科。總體來說很好,上海有復旦,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大學,但是總體實力不如北京!武漢有中南財經和武大,中南財經的知識產權是個獨立學院,單從知識產權來說,全國應該是數一數二的,不過武漢你應該不會習慣,武大法學不怎麼樣,而且沒有知識產權,勞動法還不獨立!山東大學和中國海洋是你們山東的吧,不過兩個專業都沒有,呵呵!江蘇有南京大學和蘇州大學,個人建議只考慮南京大學,不過專業也都不獨立!
總體來說,你這17所學校里,只建議考慮人大,北大,法大,南開,武大,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復旦,南京大學!其他的大學基本上沒有實力,還不如你自己考南開呢。

我給你排序吧:
第一等:人大,法大,中南財經
第二等:北大,華東政法,復旦
第三等:南開,武大,南京大學

Ⅲ 勞動社會學的學科發展

勞動社會學的前史,是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對勞動社會問題的研究。為這門學科做出過奠基性貢獻的學者有K.馬克思和F.恩格斯,德國的M.韋伯,法國的É.迪爾凱姆,美國的T.B.凡勃倫、F.W.泰勒和G.E.梅奧等。馬克思的《資本論》、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5)、迪爾凱姆的《社會分工論》(1893)、韋伯的《經濟與社會》(1921~1922)、凡勃倫的《有閑階級論》(1899)、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1911)、梅奧的《工業社會中人的問題》(1939)和《工業文明中的社會問題》(1945)等,是勞動社會學研究的重要文獻。
勞動社會學在西歐、美國和日本起步較早,發展迅速。在大多數歐美國家,這門學科往往與「工業社會學」、「企業社會學」、「職業社會學」等名稱混用。比較有影響的著作有美國社會學家W.E.穆爾的《勞資關系與社會秩序》(1946)、D.C.米勒與W.H.福姆的《工業社會學》(1951)、E.V.施奈德的《工業社會學,工業及其群體中的社會關系》(1957)、T.卡普洛的《職業社會學》(1954)、聯邦德國R.達倫多夫的《工業—經營社會學》(1956)、法國G.弗里德曼與P.納維爾60年初主編的《勞動社會學文集》、日本萬成博、杉政孝主編的《產業社會學》(1967)。
70、80年代,蘇聯、東歐也相繼出版了一批勞動社會學著作,影響較大的有:民主德國R.施托伯格的《勞動社會學》(1978)、蘇聯瓦·彼·馬赫納雷洛夫的《勞動社會學》、南斯拉夫M.馬爾科維奇的《勞動社會學》(1981)。
對勞動問題的社會學研究在中國早已開始。20世紀20年代,出版了李劍華的《勞動問題與勞動法》(1928),陳達的《中國勞工問題》(1929)等一系列專門著作。80年代以來,中國勞動社會學研究又逐步活躍起來。1984年,出版了趙履寬、王子平合著的《勞動社會學概論》。

Ⅳ 勞動法應是法律什麼專業

勞動法作為部門法,屬社會法學科。
由於社會法學家把研究的注意力從立法轉向了司專法,加上他們屬強調法與社會的關聯,所以他們很重視法的實現問題,即法的實際運行的過程、程度和結果,這就構成了他們研究的第二個方面,即法的事實或實際方面。它包括兩個方面:
其一,是法律的實際運行問題,包括運行的過程及其規律,影響法律運行及其結果的各種因素等。
其二,是法律在社會中的實際目的和效果。社會法學家重視法律的實際還表現在,他們特別重視法律實際上對社會所產生的效果。

Ⅳ 有關《勞動法學》的學科論文

居於現代勞動法學中心地位的基石范疇是勞動權利與勞動義務,它應當貫穿於勞動關 系調整的全過程。然而,在勞動權利、勞動義務背後起作用的是勞動者的利益。隨著市 場經濟的發展,勞動者的利益可以從四個方面認識: 第一,「利益對立」的認識。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是在「利益共同」 基礎上,以「利益對立」為特徵的。作為社會生產的要素,不僅生產資料存在著歸屬問 題,勞動力同樣也存在著歸屬問題。這兩個要素所形成的產權與勞權作用方向並不總是 一致的:前者要求利潤最大化;後者要求工資最大化。兩者存在著利益差別甚至於利益 對立。 第二,「利益失衡」的認識。勞動關系建立時具有財產關系與平等關系的屬性,建立 後轉化為人身關系與從屬關系,這種轉化使「利益失衡」。勞動力供大於求又加劇了這 種失衡。工會則正是作為平衡因素,加入到勞動關系的調整中來;國家也以一定的方式 干預勞動關系。 第三,「利益協調」的認識。「利益對立」決定了以「等量勞動相交換」為原則的「 利益協調」。由此,也決定了我國勞動關系的調整中,需要融進「私法因素」:「勞動 關系協調合同化」的調整原則,展開為任意性法律規范;通過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等約 定的權利義務,落實在勞動法律關系中,形成主觀權利、義務的對稱結構;勞動關系采 用調解、仲裁等方式進行保護;對於違約主要追究民事責任。 第四,「利益保護」的認識。「利益失衡」決定了以「保護勞動者」為原則的「利益 保護」。由此,也決定了勞動法中仍需保留強烈的公法因素:「勞動條件基準化」的調 整原則,展開為強制性法律規范;通過勞動基準等法定內容,將勞動者的利益規定為主 觀義務;勞動關系採用勞動監察等方式進行保護;對於違法主要追究行政責任。 可見,在上述勞動權利、勞動義務從「法規權利義務」到「主觀權利」再到「權利的 保護」中,始終將勞動者利益作為一種社會利益來加以關注。依筆者看來,隨著市民社 會與政治國家的相互滲透,某些私人利益受到普遍的公共利益的限制而形成社會利益, 社會利益可以說是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整合出來的一種特殊而又獨立的利益。 社會利益就其本性而言,並不是一種公共利益,而是一種私人利益。但私人利益的過 分張揚,往往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秩序的破壞。法律的利益平衡功 能表現在對於各種利益的重要性作出估量,並為協調利益沖突提供標准和方法,從而使 利益得以重整。原本是私人利益的勞動者利益正是在這種重整過程中,被社會關注而提 升為社會利益。 現代勞動法學應劃清與傳統勞動法學等的界限 作為建立現代勞動法學的一項基礎工作,應當劃清兩方面的界限:一是與「傳統勞動 法學」的界限;二是與「現代民法學」的界限。 「現代勞動法學」首先是堅持國家本位觀念的「傳統勞動法學」相對應。我國20世紀 八十年代,形成了以司法部統編教材為代表的傳統勞動法學,但其所有的重要范疇幾乎 均照搬於原蘇聯的20世紀五十年代的勞動法學,只能與高度集中統一管理體制相適應。 這些年,我國經濟體制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我國勞動法學中一些與市場經濟發展不 相適應的舊觀念卻並未得到根本清除。在當前,受傳統勞動法學影響,一些地方以保護 勞動者為借口,來抬高勞動基準,強化行政管理。因此,「現代勞動法學」的觀念只能 建立在對傳統勞動法學重新進行梳理的基礎上。 「現代勞動法學」也不能與「民法學」的「個人本位」觀點相混淆。一些「現代民法 學」著作往往直接將勞動關系作為民法學說分析的例證,給人一種似乎勞動法只是民法 的組成部分,可以用民法理論來替代勞動法理論的印象。但是,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 系中,勞動法是一個重要的獨立的法律部門。勞動法的調整對象、調整方法均不同於民 法,勞動法學存在一系列特有的「范疇」,因此,「現代勞動法學」的觀念也必須與「 現代民法學」界定邊緣。 現代勞動法學與三元法律結構相聯系 深一步的研究可以看到,要想劃清「現代勞動法學」與傳統勞動法學、民法學(無論是 傳統的還是現代的)的界限,必須研究三種學說所依據本位思想的歷史淵源。從法律思 想和法律制度的歷史演變來看,存在著國家本位、個人本位、社會本位。與三種本位思 想相對應,在法律結構上存在著一元法律結構、二元法律結構和三元法律結構。 一元法律結構與國家本位。一元法律結構,即公法上的權力滲透到社會一切領域的一 種法律結構。這種法律結構往往是與一種封閉式經濟,而且是全社會范圍內的封閉相適 應。國家不僅幾乎壟斷著全部的社會資源,而且直接介入資源的動員與配置,從事資源 的直接管理和經營。一元法律結構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剝削階級統治為特徵的一 元法律結構,另一種以無產階級專政為特徵的一元法律結構。原蘇聯和東歐國家以及改 革開放以前我國都屬於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以國家為本位的一元法律結構。在這種法 律結構中,勞動關系也納入了高度集中統一的一元法律結構,從而形成「國家本位」的 觀念。 二元法律結構與個人本位。二元的法律結構是以公法與私法的區分為特徵的法律結構 .私法以個人為本位,其本質是保障權利。公法雖以國家為本位,但其本質則轉為限制 權力。二元法律結構表現為保障權利和限制權力的功能,這也是私法與公法區別的價值 意義。歷史上勞動關系也曾納入民法調整,從而形成「個人本位」的法律觀念。 三元法律結構與社會本位。權力和權利的結構分化一旦完成,在經濟社會生活中就形 成了權力和權利的二元並存局面。這時,法律面臨著一個更棘手的問題:如何協調權力 和權利二者間的關系?就西方國家而言,市場機制由於內在構成的不穩定性和市民社會 無力自我彌補,出現了國家無法再充當「守夜人」角色的情況。這時,如果過分強調國 家權力的無限性,脆弱的權利必將萎縮甚至重新為權力所吸收;如果片面強調權利的絕 對性,忽視權力在市場經濟中的能動作用,不僅會阻礙社會經濟總量結構優化,而且會 導致社會公平和效率之間的緊張關系。最佳的方式是為私法與公法相結合劃出一塊相對 獨立的領域,這就是第三法域。在第三法域,國家利用「有形之手」來矯正市場機制的 內在缺陷,在市場失靈時,越過「公域」的界限,介入「私域」。私法由於「公法化」 、「社會化」而成為「社會法」。社會法是國家和社會團體為保障社會福利和國民經濟 正常發展,通過加強對社會生活干預則產生的一種立法。三元的法律結構是指公法、私 法與社會法並存的法律結構。公法以國家利益為本位;私法以個人利益為本位;社會法 以社會利益為本位。現代勞動法從屬於社會法,兼有公法和私法的性質。 在我國,最近二十年的改革歷程,經歷了從集權控制到市場競爭的過程。這是一個「 公法私法化」的過程。正是這種歷史演進的復雜性,使我國在勞動法的認識上,同時存 在著三種本位思想。但從上面論述可以看出,現代勞動法學的建立,必須在堅持三元法 律結構的基礎上,以社會本位為基本觀念,既要與一元法律結構的國家本位思想劃清界 限,也與二元法律結構的個人本位思想劃清界限。

Ⅵ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屬於什麼法

《中華抄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屬於社會法。

社會法旨在保障社會的特殊群體和弱勢群體的權益的法律,是中國近年來在完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法律門類和法律學科。

中國現行的社會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工會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礦山安全法》、《紅十字會法》、《公益事業捐贈法》、《職業病防治法》。

(6)勞動法學科擴展閱讀:

勞動法的社會法性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勞動法的立法宗旨是勞動者保護與勞動管理的統一。

2、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和內容涉及的社會主體和社會生活廣泛而復雜。

3、勞動合同是以國家意志為主導、以當事人意志為主體的特殊合同。

4、勞動爭議案件的處理與管轄具有特殊性。

5、勞動監察是以保護勞動者個人利益為主要目標的具體行政行為。

Ⅶ 勞動法算是一個專門的學科嗎

勞動法狹義的專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廣義的指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勞動法學才是一個專門的學科。

Ⅷ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課程講什麼內容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是法學學科重要的部門法。本課程內容分為勞動法和社會保版障法兩大部分權。勞動法部分主要講解勞動法的基本知識和原則,勞動者在就業中、用人單位在招工中應當遵守的法律規定,勞動合同在訂立中應當注意的法律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方式,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合同的法律責任。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工資的內容、工資支付中引發勞動爭議的問題,事故的預防和責任及處理方式。職業病的責任承擔女工的「四期」保護及其相關待遇。勞動爭議處理的一般程序,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在勞動爭議處理中應當注意的事項。社會保障法部分主要講解學習社會保障的必要性和意義,了解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社會優撫的內容,重點講解社會保險中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的法律制度。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全面准確地掌握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律制度,能夠勝任司法實踐和用人單位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事務。

Ⅸ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屬於什麼法比如合同法屬於民法

合同法是民法的范疇。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版、權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民法在學術上有兩種觀點,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我國現行立法採取民商合一的立法觀點,認為《民法通則》是民法這個法律部門的基本法,《合同法》、《物權法》、《公司法》等民事、商事法律均屬於大民法的范疇。

熱點內容
事業單位臨聘人員適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5-02-04 12:46:29 瀏覽:281
銀行放貸合同法 發布:2025-02-04 12:02:27 瀏覽:172
出售非賣品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4 11:24:23 瀏覽:189
公司頒布規章制度後的結束語 發布:2025-02-04 10:37:18 瀏覽:907
上市公司監事會主席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4 10:37:10 瀏覽:358
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確定 發布:2025-02-04 10:35:44 瀏覽:605
招募刑辯法律援助律師 發布:2025-02-04 10:08:03 瀏覽:559
網路輿論與司法審判 發布:2025-02-04 10:02:38 瀏覽:631
2016年訴訟法收費標准 發布:2025-02-04 09:55:14 瀏覽:841
商法之商 發布:2025-02-04 09:23:02 瀏覽: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