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院王禹
① 閻述詩的人物生平
1923年,在北平匯文中學(現北京匯文中學)及燕京大學讀書期間,他對中外音樂進行了廣泛接觸。他用歐美曾經流行的譜,十分工整地抄寫了歐美著名歌曲,如亨德爾的《彌塞亞》、《夏天最後一朵玫瑰》及中國傳統音樂《高山流水》、《漁翁樂》、《梅花三弄》、《西宮怨》等,並匯編成《藏譜集》。放暑假他從北京回家時,總要帶回些樂譜、唱片,並且買了一台落地式手搖唱機,每天欣賞世界名曲。在這一年裡,他的第一部作品四部合唱《陰》於1923年誕生了。
1925年,他在北京創作了四部合唱《愁》、《水濱》。1926年夏從北京燕京大學肄業回到沈陽,在文化中學教數學。在此期間,他在李蔚衡、劉進之、高春甫、韋夢令等人的贊助下,組成了諧和歌詠團(後改稱「諧和音樂團」),成員都是愛好音樂的教師和學生。他們利用教堂排練、演出中外合唱曲,如《哈里路亞》、《旗正飄飄》及由閻述詩本人收集改編的歌曲,更多的是演唱閻述詩用古典詩詞和他自己作詞作曲的歌曲。閻述詩是這個業餘音樂團體的組織者、創編者、排練者、指揮者。他在教課之餘刻印樂譜,為排練提供方便。自1925年夏到1926年底,他創作的歌曲有《落花》、《春水》、《餞春》、《淚》、《水仙》、《唐古歌》、《秋怨》、《感舊》、《桃花溪》、《蘇武廟》等。
1927年,演出了他自己創作的第一部歌劇《高山流水》(取材於《今古奇觀》第十九卷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這部歌劇,把希望東北人民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統治壓迫,寓意在樵夫的知音高尚情操中。閻述詩自演劇中的鍾子期,這種邊唱邊表演,別開生面的演出,獲得很大的成功。對此,《盛京日報》連續六天發表評論文章。他們的演出給沈陽文化生活帶來了新鮮氣息。同時,他又創辦了音樂刊物《遏雲》,共出版兩期,刊登了由他收集、整理、加工改編和創作的獨唱曲和合唱曲。他自編自寫,自行設計刊頭、描圖,自籌資金印刷。這個刊物受到音樂愛好者的熱烈歡迎。這一年,他創作了《秋獵》、《梅花》、《秋夜》等歌曲。
1928年創作了三幕歌劇《夢里桃源》,此劇還為某小學修建校舍進行募捐演出。這個劇是描寫一個青年痛恨當時黑暗社會,嚮往一個平等自由、沒有剝削、沒有戰亂的極樂世界。豐富的構思,夢幻的場景,華麗的服裝,激情的語言,使這部歌劇極富浪漫色彩。閻述詩演劇中主角青年寄萍。《夢里桃源》的演出轟動了沈陽。第二年(1929年),又一次在沈陽青年會公演,場內座無虛席,連地板上也坐滿了觀眾。當全劇即將結束,大合唱「桃源在人間」的歌聲響起時,滿場飛舞綵帶和鮮花,把人們帶進了一個美好的世界。觀眾非常興奮,大人和孩子的歡呼聲響徹大廳。這一年四月,將《遏雲》改刊名為《白雪》,共出三十期。他還創作了《春怨》、《木蘭還鄉》、《新晴》、《暮春》、《微風》、《闌干》、《愁雲》、《畢業歌》等歌曲。
1929年春,舉辦第五次國際音樂聯歡會演出(自諧和音樂團成立後,每年都舉行一次這樣的演出)。諧和音樂團的節目得到報界的關注,報紙介紹說:「多由團中天才作曲家閻述詩、劉仲宜自製曲譜。」他們的節目應北平廣播電台邀請,由沈陽廣播電台轉到北平廣播電台播放。這一年,還創作了三幕歌劇《瘋人淚》。作者在這部歌劇里,以悲憤的心情,藉助「瘋人」的話,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的罪惡社會,表現出反抗的聲音。《瘋人淚》上演後,報紙評論說這部歌劇針砭社會,諷刺社會,比《夢里桃源》更為尖銳。這一年他又創作了合唱曲《秋深》、《秋聲》、《狂風》、《感懷》等歌和小歌舞。
1930年,閻述詩在完成教學工作之餘,除組織諧和音樂團的活動外,又創作了歌劇《孤島鍾聲》和《憶江邊》。這兩部歌劇都是控訴社會的黑暗和嚮往光明的未來的。
1931—1934年,日本侵略者佔領沈陽。時局的變化,使各種活動遭到限制和破壞,具有愛國思想和民族正義感的閻述詩沒有沉默。1933年,日本侵略者策劃成立了偽政權「滿洲國」。當國聯「李頓卿調查團」到沈陽時,他曾同友好人士聯名上書調查團,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同時,又參加了由一個秘密抗日組織發起的為支援東北義勇軍的一分錢捐獻活動。他在同澤女子中學作班主任時,創作了歌曲《又一次落去了太陽》,並翻譯改編了一些外國歌曲,如《馬莎睡在冰冷的地方》。把這些歌曲教給學生,向她們灌輸愛國主義思想,激發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仇恨,教育學生不要忘記苦難中死去的同胞,要永遠懷念自己的祖國。1934年,該班的一名女生,在演習歡迎日本天皇弟弟秩父宮訪沈儀式時,因俯首不夠深,被監視的日本人打傷。面對這一罪行,憤激的閻述詩當場痛斥了日寇的奴役政策,遭到日本人的仇視。這一年秋天,為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閻述詩不顧生命危險,寫下了最後一部歌劇《風雨之夜》。當在東關禮拜堂公演時,場外伏有敵特監視閻述詩,幸虧友人報信,在散場時化妝脫險。自此,潛離沈陽到了北平,在流亡到北平的東北大學法學院任教,並教過音樂。閻述詩在同澤女子中學任教時,還創作了《校歌》、《班歌》、《人在碧雲深處》(古詞)、《無題》,同時為幼兒創作了《幼兒進行曲》、《鍾聲》、《,星星》、《烏鴉》、《努力向前》、《月亮》等。
1935年,舉世聞名的一二·九運動爆發。12月16日,學生為反對當天偽政權的建立,發動了更大規模的示威遊行。閻述詩曾在北平宣外菜市口,目睹了這一愛國運動被殘酷鎮壓的情景。當一位學生拿著一首《五月的鮮花》歌詞請他譜曲時,盡管他不知道詞作者是誰,但那悲壯昂奮的歌詞和他當時的感情產生了共鳴。這樣,歌曲《五月的鮮花》誕生了。(注)
1936年,東北大學遷至西安。閻述詩隨東北中學赴湖北雞公山任教。他教三角課,課余組織合唱隊,教唱《松花江上》等救亡歌曲,並創作了歌曲《風雨替花愁》(古詞)、《東北中學校歌》。
1937年夏回北平度假,正值盧溝橋事變發生。閻述詩想潛往後方參加抗戰,但遇阻未能成行。因不願為敵偽工作,開始研究攝影,並自籌一個家庭照相館(海鷗照相館)。他自己拍攝、洗印,其藝術照相馳名北平。此間,他大量收集世界著名音樂唱片,並編目立卡,熟悉了幾乎所有的著名古典音樂作品,包括交響樂、歌劇、協奏曲、奏鳴曲,又閱讀了大音樂家的傳記。這樣的生活一直延續到抗戰勝利。
抗戰勝利後,閻述詩應中正大學之聘來沈陽任教。此時,諧和音樂團也恢復了活動。沈陽解放前夕,閻述詩又前往北平。1948—1952年間,在北京第三中學等校任教,又開設了沙鷗照相館。
1952年,關閉了照相館受聘北京二十六中學任數學教師,直到1963年11月病逝前,他一直在北京二十六中學任教。其間,曾兩度被抽調到北京廣播函授學校。他的教學堪稱為科學和藝術的結合:端莊謙和的教學態度,通俗生動、富有節奏感的語言,藝術品般的板書,科學的思維方法,注重啟示的教學方法,自製精美絕倫的立體教具,嚴格准確的時間觀,以及對青年教師的楷模作用——這一切都得到廣大師生的高度贊賞。為此,1959年他參加了周總理邀請的國慶十周年紀念會,1960年又出席了全國群英會。1962年應吳晗市長的邀請,參加了國慶觀禮。閻述詩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給予他的崇高榮譽,他的心和黨更加貼近了。1959年他提出入黨要求,1960年和1961年兩次遞交入黨申請書。這期間,他不僅收集音樂珍品,而且深入領略不同演奏家的風格,給同學們講柴可夫斯基及其作品《悲愴交響曲》,用小提琴演奏《小夜曲》,用鋼琴演奏貝多芬《第五交響曲》中的片斷。然而,他從來沒透露過,自己便是著名愛國歌曲《五月的鮮花》的曲作者。
1963年夏,一直拖延沒去治療的疾病惡化了。在醫院的病榻上,他仍在關心學校的工作,逝世前一周,在床前用筆寫一字條:「遵遺囑,勿與病人談。」在悄然無聲的病室中,閻述詩靜靜卧在病床上,聆聽肖邦著名的《葬禮進行曲》。1963年11月23日,在寂靜的深夜裡,閻述詩伴隨著音樂,默默地離去了,終年五十八歲。安葬在北京八寶山人民公墓,墓銘:「三十年辛苦育英才堪為師表,《五月》歌聲鼓鬥志永留人間。」 從中國古代音樂史可以看到,中國傳統的歌曲創作方式有兩種:一是在已有的樂曲和固有的曲牌上填詞,一是根據詩詞制曲。這不僅在中國是如此,在歐洲巴羅克時期,蒙泰韋爾迪對歌曲的表現手法也認為:第一種表現手法是音樂支配歌詞,第二種表現手法則是歌詞支配音樂。正是由於在歌曲的創作模式上,中國和歐洲有其共性,加之閻述詩在音樂實踐的最初階段里,同時接受中國和歐洲傳統音樂的影響,所以閻述詩歌曲的最基本的特點是,採用歌詞支配音樂的表現手法。
歌詞這一支配主體,在閻述詩的歌曲中多以五律、七律詩體出現。無論是選取的還是他自己寫的,從風貌上可以看到有詠懷、詠物、懷古,即事、即景詩等。
描寫大自然,是他歌詞中的主要內容。歌詞中所呈現的自然景物並不是純然的客體,其中熔鑄了閻述詩本人的強烈感情,因此它們不僅是描寫的對象,同時也是他「自我表現」的對象。由於閻述詩把自我融化到自然中去,在他描寫自然的歌詞中就閃現出強烈的生命力,和細膩的感情以及奮力的抗爭精神。
在藝術上,歌詞的特色是較濃的浪漫主義。在歌詞中,他借大自然中的景和物去狀寫生活,依照自己的主觀想像去追求理想和未來,在表現手法上,運用豐富的想像和別具一格的構思,以及形象的誇張等浪漫主義手法,表現出閻述詩的激情和嚮往。此外,文言與白話的並用,舊體詩與自由體詩的結合,以及為表現感情所需要的復句、疊句、排句、等句型,都構成了特有的藝術風格。這些風格是在五四精神和中外優秀詩人的影響下,經過閻述詩本人的特有創作氣質形成的。
旋律這一被支配的客體,在閻述詩的歌曲中融會了中西的旋律手法,呈現出中國傳統的線性旋律思維。使用,即音的流動和節奏組合,為裝飾、渲染、深化歌詞,泛出高低起伏、急緩相宜的由點連成線的旋律軌跡。在這些軌跡中可以看到「少中有多」、「靜中有動」的思維特點。
在閻述詩的歌曲創作中,「基礎音型」(音與節奏的組合)的使用較為精煉,一首歌曲中,往往以一個基礎音型為核心延伸出連綿的旋律。他所使用的手法:1. 基礎音型不拘一格地在旋律中經常出現,如《長相思》、《秋思》。這樣的「基礎音型」通常是較有特性的,作者把音型中的節奏和音的流向視為最能表達歌詞意境,也最符合自我心理審美要求,所以是他經常慣用的。2. 基礎音型的稍加變化,如《暮春》、《感懷》。這種變化是在原音型的基礎上,只音符和節奏略有變動,其他形態不變。3. 基礎音型的變形展開,如《餞春》、《春興》。這種變化較大,音的流向較遠,節奏暫時脫離原形卻很快又復原。這些都是受歌詞支配而變化的,但還可以看到基礎音型的蹤跡。
閻述詩的歌曲使用了中西結合的七聲音階。中國的五聲是他歌曲的骨幹,而「三音列」則組成了他的基礎音型。由於傳統的三音列不時出現,並由此為核心構成旋律,形成了以少量的音符繁衍出眾多音符的「少中有多」的思維特點。
在閻述詩的歌曲中,音流的動勢有其鮮明的特點,即音流無稜角、無突變,在略有幅度的平穩中蜿蜒流淌。究其原因,是受歌詞風格意境所制約的,更主要的是由閻述詩本人性格氣質所決定。在以五聲為骨乾的基礎上歌曲使用的手法是:1. 回繞式進行。為染演歌詞意境,按照聲韻變化把歌詞在某一音的周圍做二、三度音階式的流動,形成微波。2. 變化音的使用。不拘形式地多次使用變化音,意在誇大裝飾歌詞的語氣而充分抒情。骨幹音下方小二度的變化音出現,構成又一種形式的「微波」。3. 緩急相間的節奏。此種方法多用在「基礎音型」的變化中,往往是相同的音流,節奏由緩漸急,形成動力感。從以上三種手法所表現出的音流動勢,總的感覺是靜的,但靜中有動,形成又一創作思維特點,如《春水》、《淚》、《水仙》。
閻述詩歌曲的曲式較為自由。他不拘泥於詞句式的約束,經常出現復句、疊句、排句,所以每句歌詞的小節數不等,也不為奇數和偶數所限。一段歌詞的旋律無明顯的上下樂段之分,漸次地連綿婉轉直至結束。
綜觀閻述詩歌曲的旋律,有優美、抒情、流暢的特點,尤有陰柔之美。他的旋律頗受西歐古典歌曲的影響,但更明顯的卻是繼承中國古典音樂的傳統,他的線性旋律思維,是中國歌曲創作在20世紀20年代成功的嘗試。
合唱曲是閻述詩音樂創作刻意追求的一部分。他的合唱曲的和聲語言,宏觀的看是從西歐傳入的功能體系和聲,音響觀念及和聲語言的邏輯具有強烈的功能性。然而從微觀來看,卻有別於西歐傳統的合唱曲。他把民族風格特點的旋律,揉進功能和聲中的各個聲部,運用復調手法縱橫交錯,體現了形象性的合唱創作思維。
自然音響音樂化並富有立體感,這是他形象性合唱創作思維的特點之一。在合唱曲《陰》、《狂風》、《秋聲》中,利用級進式音型形成回繞流動的旋律,把自然中的形聲音樂化,繼而把這些音律錯落有致地分配在各個聲部上。由於男女聲不同音區、不同音色的藝術表現,使得全曲既有層次又有立體感,無論是「陰雲密布」、「狂風怒號」,還是「秋聲凄凄入洞庭」,都栩栩如生地展現於眼前。
各聲部的多線條流動在同一時空交相輝映,是他形象性合唱創作思維的另一特點。在《水濱》、《微風》、《感懷》等合唱曲中,為突出意境和形象,橫向看各聲部旋律流動急緩相同,縱向看則運用復調手法構成節奏差,形成裝飾、襯托、對比等形態的有機織體。《水濱》是一首表現「春水溶溶,波也玲瓏,過橋攜筇人在鏡中」的優美歡快的三拍子合唱曲,女聲為旋律,男聲兩個部時而以三拍舞曲的節奏出現,烘托全曲歡樂愉快的氣氛,時而又以卡農的手法交替出現富有特性的音型,使「笛聲淙淙錚錚」的意境更為動人。在《微風》、《感懷》中,男聲兩個聲部以短促的節奏和少量的音符,與女聲兩個聲部的婉轉旋律形成鮮明的對比,分別深化了「微風」的「微」及「感懷」中的惆悵心理。上述這些表現手法,在他的合唱曲中使用的較為普遍,他通過不同的聲部對比,透過純凈和諧的音色組合,構成了完整的、井然有序的、富有立體感的藝術傑作。
總的來看,閻述詩的合唱曲,已大大超越了前人的支聲部音樂,從觀念上明晰了合唱所具備的要素及完美合唱的表現手法。閻述詩的形象性合唱創作思維,能在20世紀20年代剛剛萌起的合唱形式中確立其主導地位,這對奠定合唱藝術的基礎,和拓展合唱表現領域,都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閻述詩的音樂創作是沿著歷史傳統走來而又融進了時代意識。在他的作品裡無處不顯現出他那流暢、質朴、優美的旋律風格;立體多線條的合唱思維方式,在清新、連綿的音樂律動中,展現了他的性格,憂傷、追求,淡淡的卻又是深深的。在鮮明的音樂造型里閃爍著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光華。
[注]關於《五月的鮮花》的創作過程,據北京中學校友會會長王振乾回憶:1936年2月為慶祝東北大學成立學生會,同學們選光未然的劇本《阿銀姑娘》排演,因有詞無曲。由王明新同學(即王禹明)請閻述詩譜的《五月的鮮花》。
② 王禹的介紹
王禹,男,出生於1965年,副教授,畢業於解放軍軍醫進修學院醫學博士
③ 王禹強老師的詳細介紹
王禹強 俗家本名 王佳輝 字禹強 ,法名:圓善師父 中華易學名家。中華易學泰斗張志哲先生入室弟子。
榮譽:上海交通大學國學文化傳承人、全國專業人才儲備工作委員會國學專家、中華易經科學院國學專家,金牌預測師,風水師、中國吉林大學企業管理學碩士、中國易學萬福門現代風水創始人、八卦數字能量導師、中國易經數字能量研究會副會長、北京企業家易數能量研究會名譽會長、遼寧省柏元軒易數文化金牌講師、哈爾濱柏元軒環境能量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
④ 王禹的個人簡介
姓名:王禹
職務: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院系:法學院(Faculty of LAW)
學歷(Academic Qualification):
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2003年
北京大學法學院碩士,2000年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學士,1996年
⑤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的師資力量
所屬學院 姓名 性別 職稱 財
經
學
院 張愛玲 女 教授 常向東 男 教授 劉凱英 女 副教授 郭廣忠 男 副教授 韓曉麗 女 副教授 牛翠蘭 女 副教授 龐曉玲 女 副教授 陶小雲 女 副教授 孫俊芳 女 副教授 殷永昌 男 副教授 田計林 女 講師 常文英 女 講師 高瑞 女 講師 王國偉 男 講師 張建江 男 講師 梁曉峰 女 講師 張琪 女 王曉娟 女 史紅 女 基
礎
部 張耀斌 男 教授 秦振澤 男 教授 王惠書 女 副教授 杜民蓉 女 副教授 孔永紅 女 副教授 劉秀琴 女 副教授 劉逸農 女 副教授 裴曉瓊 女 副教授 楊海燕 男 副教授 張富強 男 副教授 霍璟蘭 女 副教授 白國儒 男 副教授 宋晚生 男 副教授 張玉蘭 女 副教授 周崇信 男 副教授 荊明 男 副教授 李愛萍 女 講師 李焱 女 講師 李玉紅 女 講師 牛沈明 男 講師 王禹琦 女 講師 王卓婭 女 講師 賈志泉 男 講師 呂士丁 男 講師 荊媛 女 助教 楊萍 女 助教 理
工
學
院 傅月晟 男 副教授 吳斌 男 副教授 楊紅梅 女 副教授 杜駿震 男 副教授 閻偉林 男 副教授 孫王保 男 副教授 武繼靈 女 副教授 胡慶蓮 女 副教授 李偉藝 女 副教授 劉惠青 女 副教授 蘇彤 女 副教授 王惠蘭 女 副教授 白學義 男 副教授 馬雙虎 男 講師 景鵬 男 講師 趙懷陽 男 講師 吳曉光 男 講師 江昊 男 助教 陳瑞 男 助教 張俊龍 男 農
學
院 王愛蓮 女 副教授 高創傑 男 講師 黃路茵 女 講師 郝衛紅 女 文
法
學
院 王瑞芬 女 副教授 王勇強 男 副教授 馬妍柳 女 副教授 蘇煒 女 副教授 張景 女 副教授 馮建明 男 副教授 霍慧玲 女 副教授 劉育紅 女 副教授 盧佩玲 女 副教授 王青竹 女 副教授 楊勇 男 副教授 王中蝶 女 副教授 張永強 男 副教授 王寶蘭 女 副教授 於琳 女 講師 彭志遠 男 講師 劉光 男 講師 李建平 男 講師 楊濤 女 講師 方筱霞 女 講師 丁民選 男 講師 李志陵 男 講師 王彤梅 女 講師 鍾曉玲 女 助教 袁鷹 男 助教 王爽 女 何麗萍 女 潘麗娜 女
⑥ 張翔的學術簡介
著作獨著:《基本權利的規范建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主編:《德國憲法案例選釋 第一輯 基本權利總論》,法律出版社2012年8月版。
權威期刊論文1.《財產權的社會義務》,《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9期。2.《形式法治與法教義學》,《法學研究》 2012年第6期。3. 《基本權利的雙重性質》,《法學研究》2005年3期。(《高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3期轉載。)4.《基本權利的受益權功能與國家的給付義務》,《中國法學》2006年1期。5.《兩種憲法案件:從合憲性解釋看憲法對司法的可能影響》,《中國法學》2008年第4期。
核心期刊論文6. 《憲法文本下的價值沖突與技術調和》,《讀書》2012年第12期。7. 《基本權利的體系思維》,《清華法學》2012年第4期。8.《憲法解釋方法的運用——以德國艾爾弗斯案為例》,《學習與探索》2011年第3期。9.《憲法學:法學方法與政治判斷》,《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10.《基本權利限制問題的思考框架》,《法學家》2008年第1期。11.《憲法文本研究的自覺與反思》,《法學家》2008年第1期。12.《學術自由的組織保障》,《環球法律評論》2012年第4期。13. 《合憲性解釋的兩個面向》,《浙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15.《祛魅與自足:政治理論對憲法解釋的影響及其限度》,《政法論壇》2007年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6期轉載。)15《憲法學:法學方法與政治判斷》,《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16.《基本權利在私法上效力的展開――以當代中國為背景》,《中外法學》2003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第3期轉載,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2004年第3期全文轉載。)17.《憲法學為什麼要以憲法文本為中心》,《浙江學刊》2006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年第4期轉載。)18.《基本權利沖突的規范結構與解決模式》,《法商研究》2006年4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6年第10期全文轉載。))19.《功能適當原則與憲法解釋模式的選擇》,《學習與探索》2007年第1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2007年第10期全文轉載。)20.《論基本權利的防禦權功能》,《法學家》2005年2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2005年第7期全文轉載。)21.《公共利益限制基本權利的邏輯》,《法學論壇》2005年1期。22.《美國憲法解釋理論中的原旨主義》,《山東社會科學》2005年第7期。23.《分權制衡原則與憲法解釋——司法審查與憲法法院制度下的經驗與理論》,《法商研究》2002年第6期。24.《試論憲法解釋的界限》,《法學評論》2001年第1期,與韓大元教授合作。(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全文轉載。)25.《試論憲法解釋的客觀性與主觀性》,《法律科學》1999年第6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全文轉載。)
其他論文26.《論基本權利的限制》,載莫紀宏主編《人權保障法與中國》,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27.《憲法解釋方法與憲法教義學》,載許崇德、韓大元主編《中國憲法年刊2010》,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28.「文西德爾裁定——僅僅針對納粹言論的法律是否違憲?」,載韓大元主編《中國憲法事例研究》第5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29. 「盜竊犯許霆可否被特赦?」,載韓大元主編《中國憲法事例研究》第4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30.「『饅頭案』中的基本權利沖突與競合」,載韓大元主編《中國憲法事例研究》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學位論文1.博士學位論文:《論國家對公民基本權利的義務》,北京大學法學院2004年6月,肖蔚雲教授指導。2.碩士學位論文:《憲法解釋界限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2001年6月,韓大元教授指導。
參與的主要著作與教材1.《現代憲法解釋基本理論》,作者之一,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2.《憲法學參考資料》,肖蔚雲 王禹 張翔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3.《憲法學》,韓大元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4.《比較憲法學》(第二版),韓大元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現代憲法學基本原理》,徐秀義 韓大元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6.《人權保障法與中國》,莫紀宏主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7.《憲法學原理與案例教程》,胡錦光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8.《人權法原理》,徐顯明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獨立主持項目(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財產法中的基本權利問題研究》(2)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項目《基本權利的規范建構》(3)中國法學會項目《我國憲法解釋機制完善研究》(4)司法部項目《憲法中基本權利條款的司法適用》(5)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基本權利的理論體系》(6)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青年科學研究項目《基本權利限制問題研究》(7)澳門基金會項目《澳門基本法保障制度研究》
⑦ 王禹的教學成果
教學科目(Teaching Area):
中國憲法
憲法與基本法
外國憲法
研究方向(Research Area):
憲法與基本法
公法理論
工作經驗(Working Experience):
2003年至今 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
學術成果(Academic Publication):
著作類作品:
《一國兩制憲法精神研究》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8年11月
《授權與自治》 濠江法律學社 2008年9月
《中國憲法司法化:案例評析》(編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9月
《我國村民自治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
《村民選舉法律問題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
專業學會資格 Professional Society Membership
中國憲法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