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人與生態環境自然物之間道德關系

人與生態環境自然物之間道德關系

發布時間: 2022-02-18 20:34:59

⑴ 人與其他動物,與自然界之間的道德關系

成群的牛羊為能存活延續,每天想的是-吃草--逃避-交配。
只有不停地吃草,每個個體才能存活;只有不停逃避,才能減少群體數量損失;只有不斷地交配,不斷地幼崽降生,才能增加群體數量損失免於滅種。

猛虎獅子長大都有自己的領地。領地內的牛羊,是自己每天下酒的佳餚。師資也交配,不過好多年,一隻幼子才能長大擁有自己新的領地。

倘若有一天,牛羊不逃避了或不交配生崽了,那就不但是牛羊的噩夢-都被吃光,也是老虎獅子的噩夢-被餓死了。表面相同的是都死了。本質不同的是,前者每個個體完成了自然賦予的使命,後者交了自然考試交了白卷判了零分。

倘若有一天,猛虎獅子改為一年幾胎或牛羊幾年一胎,在猛虎獅子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況下,即使牛羊如何吃如何跑,牛羊和獅子,都將離噩夢得愈來愈近。因為不管怎樣吃吃不過師資的速度,不管如何讓跑,跑不過領地的范圍。

⑵ 保護環境與社會道德健康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保護環境與社會道德健康之間的關系就好比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始終面臨和解決的問題。當今,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出現了緊張和對立,整個生態系統不斷受到破壞。由此,必須要建立人與自然和諧與共的新文明。為保障人與自然的和諧,保護生態平衡,除經濟和法律手段外,還必須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適應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的道德規范,有利於形成人們堅定的內心信念,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
生態環境道德是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這不僅反映了新階段道德建設的客觀實際和規律,也體現了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對於青少年來說,要首先做到:
珍愛生靈。平等對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體,不隨意損害它們,保持生態系統平衡。不踐踏草木,不攀折花葉,不虐待小動物,不吃珍稀動植物等都是珍愛生靈。
節約資源。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資源有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卻不斷增長。節約糧食、節約用水、節約紙張,使用可再生的資源、分類回收廢物,生活簡朴等等,都是節約資源。


植綠護綠。沒有森林和植被等綠色,便沒有人類,沒有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命。多植一棵樹、多種一片草、多養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綠色,都是青少年應盡的義務。
抵制污染。不當的生產生活行為,會帶來很大污染。不亂扔垃圾、不用或少用難降解和難再生的物品、不焚燒秸稈、制止污染等都是抵制污染。

⑶ 人與生態環境,自然物之間有沒有道德關系

當然有,按照生物進化論,人和其他動物一樣共同享有地球的上資源,但是人類卻不斷的擴展壓縮其他動物生存的空間。殺害動物,當然這和人的思想有關,道德是什麼,道德就是人的社會觀,價值觀,人生觀。現代人的社會觀已經變了,所有在道德方面是有缺失的,別的不說,人和動物,環境都是有聯系的,也就是說存在道德的關系,盡管動植物,環境不會說話。

⑷ 如何改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利益關系。自然以它的過程、力量影響社會,直接、間接地由它自身或在人的參與下對社會發生作用。人的生存資料不是從自然界現成得到的,而是通過改造自然對象的活動來獲得。人由於受自身的認識能力和社會條件的限制,造成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人類應該調節自身行為,積極尋找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和途徑,使自然界能長久、充分地為人類的文明進步服務。
長期以來,人們都把道德認識與調節的范圍局限在人與人或人與社會的關繫上。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大增強了人類影響自然的能力,使人與自然的沖突空前尖銳起來。因此,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各國都在日益重視一個新的道德課題——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探討新技術革命條件下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價值,對於我們把握人類道德發展的新趨勢,提高我國人民的道德素養,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人與自然關系道德價值的現實基礎
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價值,是指人們在處理與自然關系問題上人的意識和行為具有的道德意義。從根本上說,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之所以具有道德價值,反映並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之所以有產生和發展的必要和可能,是根源於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關系。
唯物史觀認為,「自然」這一概念有兩個基本含義:廣義上是指萬物,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世界,與物質、宇宙同屬一個概念;狹義上是指與人及人類社會相對應的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自然物質條件。「人」這一概念,是指處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實踐活動的具體的人及人的總體「人類」。人既是「自然的直接存在物」,又是「社會的存在」物,我們是從這兩者的統一,並著重從人的社會屬性來探討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價值的。
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關系表現在哪裡呢?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必須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參加自然界的生活」①。而人要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就必須服從自然規律,在自然界中確定自己的恰當位置。
第二,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影響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條件中,不論是對整個人類歷史發生永久作用的自然因素(如宇宙現象、地理、氣候和生態平衡等),還是在人類歷史的不同時期以不同的效能發生作用的自然因素(如礦產、燃料、水資源等),都對人類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起著重要作用。自然條件首先是以它的過程、現象、力量來影響社會,直接間接地由它們本身或在人的參與下對社會發生作用,自然界為人類的生產勞動和文明進步提供所需要的資源,保證社會能夠長期存在和發展。在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積極的方面永遠是人,是人以自己的活動決定著這種相互關系的性質。例如,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正按照自己的目的越來越有效地利用太陽能、引力、潮水漲落等,對礦產、燃料、動植物資源的利用程度越來越高。社會的進步是與社會對自然現象利用的不斷增加相聯系的。但是,這本身也就增加了人對自然條件(如儲藏的煤、石油、金屬、保存完整的生物層等等)的依賴。因而,在社會進步的條件下,人們能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自然環境,如生態平衡、自然資源等,對人類社會長久存在和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離開這些必要的自然條件,人類社會便無法生存和發展。
第三,人通過自己的勞動與自然界發生聯系,並協調與自然的關系。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首先必須能夠生活,而為了生活必須進行物質生產勞動來滿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需要。人類是從自然界獲得自己生存資料的。不過許多重要的資料不是從自然界現成得到的,必須以改造自然對象的活動,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來獲得。因而,生產勞動是人作用於自然界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影響和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
但是,人們在具體條件下的生產勞動,由於受自身的認識能力和社會條件的限制,往往存在著只顧追求眼前利益,忽視人類長久利益,盲目損壞和浪費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造成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當代社會人與自然沖突的情況就證明了這一點。這就要求人們在生產勞動,乃至全部社會生活中,應當有意識地控制自己對待自然的盲目行為。牢記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明確提出過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要進行「合理調節」的重要思想:「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把它置於他們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交換。」
人與自然的利益關系,不僅表現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且表現為人類通過勞動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促進人類與自然界的互補。人類的生產勞動,創造了「人化自然」,推動了自然界的進化,這種進化又反過來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但是,不論人類社會進步到什麼程度,科學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人類必須保護或再現人的生命所需要的多樣化的自然條件,必須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這就要求我們合理調節人類自身對待自然的態度和行為。在社會生活中,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加以「合理調節」的方式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道德調節。「人—自然」道德就是在上述人與自然關系與人類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在人類生產力還不十分發達的情況下,人們對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的利益關系的認識具有歷史的局限性,對「人—自然」道德還處在比較零碎的、朦朧的認識中。 20世紀以來,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人的活動范圍和影響自然的能力空前擴大了,促進了人與自然之間利益關系的深化,使「人-自然」道德最終形成。當代科學技術革命時代的到來,把以往人與自然之間潛在的利益關系更充分地顯露出來,賦予人們對人與自然、勞動與道德、科學與倫理的關系以全新的目光,使人們更自覺地認識到,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一種新的和諧關系的迫切性,從而把道德調節的范圍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人與自然關系道德的特點和社會職能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積極的、佔主導方面的是人。道德活動的主體是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具有合理調節相互關系的全部責任和義務。在人與自然發生沖突時,人類不能把責任推給沒有知覺、沒有靈性的自然界,只能發揮人特有的主觀能動性,用積極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尋找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和途徑。
由於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是社會道德的一部分,它如同整個道德一樣,受社會精神生產一般規律的支配,使處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自然」道德觀念,受一定社會經濟、文化條件的制約,從而使人們的「人—自然」道德觀念受到一定的社會或階級利益的羈絆。但是,「人—自然」道德畢竟與一般社會道德或階級道德有區別,它比現有一切其他社會道德更具有人類共同性。第一,它合理調節人類自身的行為,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當今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共同道德責任。第二,「人-自然」道德所反映的現實關系,是人類在發展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發生沖突並加以調節的反映。第三,「人-自然」道德所反映的現實關系,要人們調節和維護的是「人類共同利益」。
「人—自然」道德的人類共同性,不僅表現在它所反映的人與自然關系中人類共同利益上,而且具體表現在它的共同道德准則、規范、戒律上。在「人-自然」道德准則、規范的共同性中,體現了人類在認識自然規律基礎上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生存智慧」。「人-自然」道德是人類用精神的形式認識和把握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方法,反映了人類認識和改造人與自然關系的智慧。「人-自然」道德總是從個人對他人、個人對社會整體的責任和利益關系,來認識人與自然交往過程中的利益關系和對人們行為的特定要求,並藉助於一定道德觀念來表達認識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人與自然交往的社會實踐是「人-自然」道德認識職能的基礎。「人-自然」道德的確立,把人與自然交往中的行為,區分為有利的和有害的、善的和惡的、應該的和不應該的。「人-自然」道德從實踐的意義上幫助人們認識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價值,以選擇正確的行為和文明發展的道路,一個人認識了「人-自然」道德的合理性 ,就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是非作出正確的判斷,並按照從善避惡的原則,在自己的實踐中為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和完善的自我人格而努力。
「人—自然」道德調節職能的實現,需要社會的整體活動,更需要社會個體的活動,並通過社會和個人的努力,成為人們的內心信念和外在行為。「人-自然」道德調節職能是通過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以及傳統習慣的力量來實現的。社會輿論是影響和調節人們對待自然行為的外在力量,它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鼓勵或抑制人的行為方向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一個人的行為符合「人-自然」道德的要求,有益於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發展時,社會輿論就會激勵他保持和發揚這種行為;反之他的行為就會受到來自社會乃至全世界的批評和譴責,促使其糾正不道德的行為,重新認識和選擇合乎道德要求的行為,從而實現調節職能。人們在與自然交往中形成的內在道德信念,是基於個人對道德義務真誠的信服和強烈的責任感。個人深刻的道德認識, 灼熱的道德情感,頑強的道德意志鑄成的比較穩固的道德信念,是人們在與自然交往中據以進行道德行為選擇的內在動力,也是人們在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中,評價自己和他人對待自然行為善惡的尺度。
「人—自然」道德還具有教育激勵的職能,它能通過「人-自然」道德的教育、評價、激勵等方式,樹立人與自然交往的行為標准和理想人格範型,形成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社會道德風尚,培養人們在與自然交往中應有的道德意識、行為和品質。「人-自然」道德的教育激勵職能,是在對人們對待自然的行為態度進行調節的過程中實現的。其目標,是使人們在與自然的交往中,超越自私或淺近的視野,以社會集體和全人類的長遠利益判斷行為價值,作出合理而高尚的自我選擇。
「人—自然」道德的教育激勵作用,在於它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喚醒並引起作為歷史主體的人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育人們懂得什麼是善德,什麼是惡行,什麼是有害的,什麼是有益的,分清是非美醜,自覺按照一定的善惡標准來調節自己的行為。充分發揮「人-自然」道德的教育激勵作用,有利於使人們揚善棄惡,積善成德,自覺成為大自然的善良公民。�
三、保護大自然是人類共同的道德責任
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是人們處理與自然關系過程中應當遵守的基本行為准則。
第一,熱愛大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自然界一切對人類社會生活有益的存在物,如山川草木、飛禽走獸、大地河流、空氣給養、物蓄礦產等等,都是維護人類「生命圈」的重要資源。對大自然的熱愛,實質上是對人類生命本身的熱愛。對大自然的愛護,實質上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愛護。
第二,愛惜動植物,保護生態平衡。人類只有保證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能生存和發展,才能保證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旦地球上的動植物遭到盲目的毀損,人類就會失去維護生命所必需的物質交換對象和自然環境。
第三,優化生產方法,防止環境污染。為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必須克服在生產中急功近利、只顧追求眼前利益而不考慮環境污染給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不道德行為。我們應當運用一切科學技術和工藝手段,努力減少並制止對環境污染。
第四,發展科學技術,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科學技術,並在正確的價值觀念的指導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一項帶根本性的使命。為了使人類社會持續向前發展,要求人們在發展科學技術和生產勞動中盡可能節約自然資源,特別是合理利用那些「不可再生產的資源」(如煤、石油、金屬、礦藏等)。
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更高發展階段的開端。面對人與自然的沖突,人們不應我行我素,也不必悲觀失望。人類的未來,取決於人類自身的選擇。道德,是人類文化和智慧的結晶,是人們走向更高文明殿堂的精神階梯。在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繫上,道德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人—自然」道德的使命,是以自己的精神-實踐手段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使自然界能夠長久地、充分地、盡可能完善地為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服務。

⑸ 人類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21世紀是人類充滿希望的新時代,自1972年6月5日聯合國斯德哥爾摩召開了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會議發表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並且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後,在這種世界性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口號聲中保護、改善和優化環境問題已逐漸成為人類在21世紀的首要命題。保護人類的生活環境、順應和保護自然生態、創造適宜人類生存與行為發展的物質環境、生物環境和社會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具有迫切性的問題。人類對生態和環境的研究,既是生態學(包括社會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與建築環境科學交叉滲透的產物,又是自然科學的多學科和社會科學如美學、歷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更大規模結合的產物。
一、我國目前的現狀與發展生態環境學意義
我國目前仍處於第二產業發展階段,城市人口比重約30%,低於發達國家的70%—80%的水平,但人口密集於少數大城市的趨勢更為嚴重。城市仍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近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很快,已經產生了環境問題和生態平衡的失調,目前某此城市出現交通擁擠、人口過多、經濟緊張、就業困難、環境污染、水土資源和能源的緊缺,綠化不足,氣候異常等等。某些城市和建築環境已嚴重失調。特別是小城市的建設中普遍缺乏生態觀念,如佔用糧田、山區不利用坡地、水網地區填河、濫用材料和技術,景觀單一貧乏……等等。肓目的開發與建設發展下去,勢必加劇環境質量的衰退和生態平衡的破壞。
積極研究和發展生態學建築環境學,不但能逐步完善城市環境,特別是對正在崛起和未被開發的小城鎮或鄉村建築更具有重要意義,積極地有計劃地發展小城鎮,建立衛星城等,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完善中小型生態聚落環境的發展亦有深刻的歷史意義。當前第四產業革命是以電子工業、遺傳工程等新興工業為基礎,它的發展主要取決於知識和信息,其特徵是人類聚落環境及企業趨向於多樣化、個人化和小型化,這必將促進「大城市的解體」,使大量的中小城鎮、衛星城和小村鎮躍居重要地位。無論現在還是長遠,研究和發展生態環境學,吸取發達國家的歷史教訓,針對我國國情,在建築環境發展中,合理利用保護環境,協調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完善生態環境,使子孫後代的生活環境更適宜人類的生存與行為發展。
二、生態平衡與生態化生存環境
(一)生態平衡與生態建築環境
生態系統是由生物及棲息地(環境)組成的復雜系統,它的內部結構與秩序必須依靠與外界的能量、物質交換才能維持。生態系統內部的元素和子系統的相互關系,生態系統與外界的能量流、物質流與信息流必須建立一定的秩序,相互之間在數量、位置、先後等方面有一定的限度,在這個限度內具備一定的穩定性,就是生態環境。

1、能量流、物質流是生態建築環境設計的主要問題
每一生態系統都有自己的結構及相應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方式和途徑,但能量流量和物質環境的規律卻是一切生態系統存在與發展的基本規律。自然生態系統的能量來自太陽輻射能,通過光合作用進入生態系統,最終以「廢能」形式散發出去達到熱的動態平衡。在人工生態系統中,增加了非食物能量,也是人和其它動物在能量流的獲取儲存與利用方面的根本區別。人類不僅要吃,還有衣、食、住、行以及其它社會活動,都需要能量,非食物能量佔有較大部分。能源技術變革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人工生態環境變化與發展的根本動力。人類大量開發自然資源,不可更新的資源如煤和石油等石化燃料,也給人類生存與行為發展的前景蒙上了陰影。能源問題是生態建築環境設計涉及的重要問題。
生態系統的物質運動是以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形式實現的。對生態系統影響最大的營養循環、水循環、CO2和O2循環。生態系統的物質流的組合與循環路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物棲息環境的物理化學因素(非生物因素)如溫度、光、土壤特性、水資源等等。每種動植物都必須適應它所生活的地區的非生物因素,但人則具有創造適應和順應自然生態條件。保護合理利用水、土等自然資源,對完善生態平衡環境,提高物質環境的完整性,保護生態平衡,有重要意義。物質循環路徑的完整是生態系統保持長期穩定的一個重要條件。自然生態系統是建立在物質再循環基礎上的,而人工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則不同,大量人工合成物質的產生加速了許多物質的運動並使循環變得不完全,甚至「無循環」。人工環境的建設對水、土地、生物、礦產等資源過度不合理開發和使用,加劇了物質循環路徑的不完善,同時在建設和使用過程中有毒物質還污染了環境,危害人和其它動植物。從生態學的角度看,這種傾向會釀成災難性的後果,隨著大量人工製品取代天然製品,大量廢物污染環境,因此,建築材料的選擇和使用是生態建築環境設計的重要問題。對於建築環境這一特定的人工生態系統,要在生態學原理的指導下,解決好能源問題、土地使用、建築材料以及具體設計、規劃手法等問題。
2、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與傳統民居的價值再開發
中國古代的宇宙觀就是以「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為代表。風水學又稱陰陽學,起於八卦,源出易經,其原理廣博,不外時間與空間,時間是主觀條件,空間是客觀條件。陰陽代表自然界萬物的概括。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充分順應和利用地理條件、自然資源和地方材料等,並融合了習俗、愛好和審美、改造環境,建設自己的家園,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和傳統民居。如江南水鄉,乾旱地區的平頂土屋,黃土高原的窯洞及地下村莊,西南的干闌建築等。其中有許多方面充分展示了這一樸素思想的深刻內涵,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如何保護生態環境的啟示,有很深的生態學價值,值得進一步發掘、研究和借鑒。
(二)能源與生態建築環境
1、能源問題與建築耗能
能源問題實質上是人類過度依賴、消耗不可更新的有限的能源——石油、天然氣和煤等所面臨的能源危機和由此而產生的環境問題。地下礦產資源有限,而且短期內不能再生。本世紀初世界能源需求量約50年增加一倍,其後15至20年再增加一倍,現在倍增的時間還在加速,意味著人類活動有使地球上能量交換失去平衡的危險。不僅面臨「能源危機」,也對生態環境平衡產生了破壞。建築環境這一特定的人工生態系統其能量流的組成十分復雜,不外乎生產、交通運輸和建築耗能三種主要形式。其中建築耗能主要由建築生產用能、施工用能和日常用能三部分組成,日常用能占絕大部分。建築耗能在國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總能耗量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建築耗能的不斷增長是人類能源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城市是巨大的能源消耗點,釋發大量的熱能及有毒有害氣體和顆粒物。同時城市化也改變了環境的物理形態結構,塊石、水泥、瀝青、玻璃和金屬人工表面,把太陽輻射能反射到近地面層空氣中。密集的建築群使地面的粗糙度增大,市內風速減低,使城市的氣溫高於周圍環境。當城市上空有逆溫層時,使城市上空的污染形成一個幕罩,甚至建築群和小建築都可產生夜間熱島。尋求相應的對策成為生態建築學的迫切任務。
2、發展途徑
大力發展和利用新的能源技術,利用太陽光、風力、水力、地熱等可更新能源和核能等。太陽能的利用有著無限廣闊的前景,不僅可用來發電,還可用於加熱和冷卻,太陽能建築的產生是對普通建築的一種改進,有良好的能源、環境和社會效益。被動式太陽能建築是利用建築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達到節能的目的。諸多尋求建築節能的途徑中,巧妙地順應自然環境條件,利用有利的自然資源和材料,合理的規劃設計,創造良好的生態建築環境,就要在建築師手中解決能源問題。
3、在規劃師和建築師手中解決能源問題
通過規劃和設計的方法節約能源,創造適宜的建築氣候環境,要考慮地區氣候特點,如太陽輻射、溫度、濕度、風、降水等的形成及變化規律。建築要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造其不利因素,同時因地制宜地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就地取材。圍護材料的選擇影響室內微氣候和建築節能。合理利用植物綠化系統的調節作用對改善建築環境也很重要。建築反映氣候特點,對繁榮建築文化,創造地方性、民族性等方面亦有意義。我國許多地方的傳統居民和自然村落布局的原則和方法有深刻的生態建築價值。
(三)土地資源與生態建築環境
1、可更新資源與建築的土地使用
可更新資源指通過天然作用和人工經營能為人類反復利用的各種自然資源,主要是土地資源、水資源、節能資源、生物資源等,其中土地資源佔有重要地位。土地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場所,是地質、地貌、氣候、植被、土壤、水文和人類活動各種因素相互合作下組成的綜合的自然經濟系統。可更新能源並不是用不完的資源,更新明顯地受自然生態過程的限制。土地是人類需要和活動的核心,城市建設改變了土地表面的組成和性質,影響到城市氣候環境和大氣的物質狀況,對土壤、水資源和生態資源都有影響。在擴大人工環境與維持水資源的量與質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矛盾。城市化也嚴重地破壞了生物資源,改變了生物環境的組成和結構。土地資源是十分有限的,在建築環境的開發、建設和改變中,合理利用調整土地使用方式,擴大綠地面積,保護土壤和水資源,是生態建築環境的形成與發展的根本保證。
2、拓展空間的途徑
未來可向外層空間和其它星球擴展,向海洋索取空間,但重要的途徑是土地的綜合利用。即以地下空間,以低層的形式沿地表現向四周蔓延發展的多層、高層建築向地表上空發展來擴展地表建築空間。
3、開發地下空間、發展覆土建築
地下空間和覆土建築由於對土內空間的利用,充分發揮了土壤的物理性能,可有效地防禦了或減弱不利的氣候因素,室內微氣候穩定,產生負離子條件好、耐久等優點。地下空間和覆土建築是突破常規的新概念,不但是恰當地利用本地資源、建築材料的範例,也是對所在環境的極好調節,解決現代社會城市化所面臨的各種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地下空間和覆土建築的優點和長處舉不勝舉,最適於惡劣氣候地區。隨著社會發展,技術的進步和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地下空間與覆土建築的開發和建設將得到迅速發展,其環境也更加適合於人類的生存與行為發展。

⑹ 人與其他動物,與自然界有沒有道德關系

有道德關系,建議您看些環境倫理學書籍即可

⑺ 如何看待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以自然為中心;承認客觀事實。
以人為一本;
因為,自然界為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所有物種提供了競爭發展的舞台,每一種生物都要為自己在自然界的生存而抗爭。任何一種生物,如果不是考慮自身的生存,而首先是為了其他物種的生存的話,那麼它就無疑會被自然界淘汰。源於生存的本能。

但人是已知具有道德與理性的物種,對自然的消耗也較大,應承擔更多對於自然的責任。同時將其理性和道德的對象擴展至所有存在物。

以自然為二本;
人出於自然,自然提供給了人類生存的條件,使我們得以生存、發展。當然,這里也有人類自己的不斷努力的很大原因,但我們仍應懷著感恩與敬重的心態來面對自然。畢竟,自然創造了我們。我們也應該用自己的理性、道德來反饋於自然。

隱藏在本能中的某種東西加以理性的修飾便成為某種道德。
當來自本能的慾望大於來自本能的約束,我們便需要道德來轄制自己。

結論:在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所努力的同時,我們應對自己做於某種限制,避免造成對人類自己有利而對自然無利的巨大破壞。我們並不能夠靠本能來約束自己,因而我們需要用人類理性道德去衡量人與自然的關系。但一切為了保護自然、改造自然的行為的真正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改善人類自己的生存狀況,從道德的意義上講,另外一個目的是為了以行動實現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來自人類本能的一種感恩的道德。

以人為本:承認人類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時堅持為了人的目的能動的改造自然,人類改造自然的目的不是為了征服自然,而是為了更好的在自然界中生存、發展。這就叫「以人為本」

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只有人類才具有內在價值,只有人才有資格獲得倫理關懷,人作為理性存在物,是唯一的道德代理,其道德地位優越於其他物種,其他存在物都無內在價值,只具有工具價值,它們存在於人類道德共同體范圍之外。人類中心主義可分為強式人類中心主義和弱式人類中心主義。前者主張人是一種具有自在的目的的最高級的存在物,其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都應得到滿足。後者則試圖對人的需要作某些限制,承認自然的精神價值,認可人對自然的責任。

自然中心主義:認為並非只有人類才具有內在價值,動物、植物、物種,甚至河流、岩石、生態系統及自然本身都具有內在價值,它們也是道德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和成員,是否具有理性和具有某些生物學特徵並不能成為「有資格獲得道德關懷」的必要條件。生物、物種在道德地位上是平等的,人類中心主義表現出人類這一物種的偏見,是物種歧視主義和人類沙文主義。生態中心主義主張把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也納入倫理調整的范圍,人類的倫理規范應擴展到調整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即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視為一種由倫理原則來調節和制約的關系,把道德關懷的對象擴展至所有存在物,人類由自然的主人變為自然的普通成員和普通公民。

⑻ 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道德規范是指社會公德,對嗎

對的
《公民道來德建設實施自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⑼ 人與動物,自然界有沒有道德關系

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是人有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規范,而動物沒有。

關於人與動物的區別,曾有一種觀點:人能製造和使用工具,而動物不能。此論似是而非。實際上許多動物也可以製造簡單的工具,並具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意識。但因持此工具決定論者是官方意識形態所推崇的,所以在國內就成為主導觀點。

實際上人與動物的主要區別在於道德。人能識道、體道,並以德從之。而動物只有本能和慾望。動物沒有道德意識和道德約束,因此它受本能和慾望的驅使,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而對於人來說,雖然同動物一樣也具有本能和慾望,但其本能和慾望的滿足往往受情禮、法律、道德的約束,人的行為往往要考慮行為的後果,及其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因此人的行為更應具有理性。

(9)人與生態環境自然物之間道德關系擴展閱讀

對於動物來說,其生存適用於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而對於人來說,恃強凌弱、強取豪奪是不道德的行為。

對於動物來說,可以隨時隨地發情交配,而沒有羞恥感。而人則具有一定的性道德約束,「男女授受不親」,而且在性活動中講含蓄、責任、義務,講用情專一,不能隨意用情濫交。

儒家講,人性本善,但環境教化可以使人變惡。佛家講人既有佛性,也有魔性。我們也常說人既有人性,也有獸性。好的道德教化可以抑制人的獸性,發揚人性中善的一面。而佛家和所有正的宗教都是要發揚人的佛性,去除人的魔性,發揚人性中善的一面,去除人性中的惡的一面。

因此人一旦失去道德的約束,那就與動物無異了。用佛家的語言,那就是魔了。人的行為就等同於禽獸行為。人就會蛻化為可怕的獸,甚至比獸更可怕。因此人們往往把道貌岸然而沒有道德的人稱之為「衣冠禽獸」。把歹毒兇狠的人比喻為「毒如蛇蠍狠如狼」。把奸詐的人稱之為「狡猾的狐狸」。把嚴重缺德、踐踏人類道德規范的人說成是「禽獸不如」。

任何一個政府都有責任和義務維護人類道德,宏揚人性中善的一面,抑制人性中惡的一面。歷代明智的統治者治理國家都十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上古時是以道治世,以德輔之。等而下之是以德治世,而以法律輔之。「畫地為牢」當屬此階段。

再等而下之,那就是以法治世,以德輔之。當道德淪喪殆盡時,那就是所謂的以法治世。而法的制定者和執行者無道德約束時,那就是惡法橫行,人的行為純粹就是圍繞金錢、權力並用以滿足無度的慾望的狂亂獸行了。

當人類社會道德大面積滑坡時,那麼這個社會就無異於誰都沒有安全感、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或動物王國,其統治者就是一個純以奸詐權謀和血腥暴力統治獸民的「獸王」。在這樣的社會里,統治者自身也是毫無安全感可言了。

熱點內容
兩高司法解釋最新 發布:2025-02-04 13:55:39 瀏覽:682
李榮凱律師事務所法律咨詢 發布:2025-02-04 13:55:26 瀏覽:233
違反工會法的法律責任分為哪幾類 發布:2025-02-04 13:49:52 瀏覽:403
專利壟斷條例 發布:2025-02-04 13:48:26 瀏覽:192
事業單位臨聘人員適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5-02-04 12:46:29 瀏覽:281
銀行放貸合同法 發布:2025-02-04 12:02:27 瀏覽:172
出售非賣品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4 11:24:23 瀏覽:189
公司頒布規章制度後的結束語 發布:2025-02-04 10:37:18 瀏覽:907
上市公司監事會主席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4 10:37:10 瀏覽:358
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確定 發布:2025-02-04 10:35:44 瀏覽: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