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斌案法治在線
Ⅰ 念斌案那個臭名昭著的翁其鋒受到處理了嗎
賠償應收法官及公安辦案人員承擔,說不定真凶買通了相關辦案人員
Ⅱ 如何實現和保護依法治國結合念斌案
「念斌被判無罪,這個判決只表明,現有的證據不能證明殺人的是念斌。至於到底是不是他乾的,除了他自己,誰也不知道。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有媒體歡呼什麼「遲到的正義」雲雲,這是已經事先假定就不是念斌乾的。如果從這個意義上理解「疑罪從無」,那可太低級了。」
「好多人誤解重申一下:1、疑罪從無不等於疑罪即無,此宣判只表明現有證據無法證明念斌是兇手;2、疑罪從無本身就是正義,不需要用疑罪即無,所謂「冤案昭雪」來論述;3、即便將來發現新的證據證明念斌就是兇手,今日的宣判也是對的,而且念斌也不該再受到司法追訴。認識到這三點,才算理解了程序正義。」
再解釋一下:
第一、法律事實不等於客觀事實。事實上,我們人類根本無法完全認知客觀事實,尤其是涉及到刑事犯罪,我們只能通過證據和訴訟制度,在法律框架下,尋找或者確認法律事實,而非真的在客觀事實層面確認是誰乾的。所謂的判決,是指法律事實,而非客觀事實。換言之,法院宣判念斌無罪,只是在法律事實上確認了念斌無罪,而非在客觀事實上確認了不是念斌投的毒。這就是疑罪從無不等於疑罪即無的含義。
念斌是公安部門走訪排查之後確定的最大嫌疑人,許多網友有意無意無視了這個前提。本案的終審宣判意味著,現有的證據到這種程度,不管念斌是不是兇手,在法律層面上,只能認定為不是。「疑罪從無」,「超越合理懷疑」的刑事定案標准,目的是為了保障公民權利,盡可能不受國家機關侵害。但「疑罪從無」只是指法律上無罪,而事實真相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第二、「疑罪從無」本身就蘊藏著獨立的公正價值,這一制度設計的初衷,是一般刑事犯罪對公民權利的侵害,較之於國家司法機器對無辜者的侵害,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結果,它體現了對國家權力的限制,從而體現了對人權的保障。念斌案宣判後,很多媒體人歡呼「冤案昭雪」,我認為這種表述是錯誤的。念斌案不是佘祥林案,也不是趙作海案,那兩個案子都是因為死者死而復生,而確鑿無疑地屬於冤案。但念斌案,僅僅是「證據不足,事實不清」,根據「疑罪從無」原則判定的無罪案件,並不一定就是事實上的「冤案」。如果讀過本案的終審判決書就知道,念斌案大量的證據存疑,很多是當年公安機關在偵查取證過程中存在瑕疵,有的是技術問題,有的是程序問題,導致這些證據的證明力不足,最終沒有被法院採信。如果當初這些證據在取證過程中嚴格合規合法,本案的結論並不一定就是如此。
破破的橋說本案是「非法證據排除」問題,因為此前念斌的供述都是刑訊逼供的產物,而非「疑罪從無」。這個說法不對。非法證據排除,只是審判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念斌被列為犯罪嫌疑人,並未只有口供,物證也一大堆。法庭不可能僅僅根據「非法證據排除」就來定案,還是要根據檢方提供的證據,究竟能否「超於合理懷疑」的標准來判決。
破破的橋還提供了另外一些「證據」,比如警方威脅念斌的妻子,還有念斌本人沒有作案時間、和律師的之間的有罪供述有警察在場等等,自我看來,這些證據也並非擁有不證自明的權利,同樣需要法庭的質證方能現實其證明力。不能憑借這些沒有經過質證的單方「證據」,就簡單認定警方在羅織證據有意「陷害」念斌。
第三條不太好理解,刑訴法上叫「禁止雙重危險」。在刑訴法修改的過程中,我們參與修法的專家,權衡再三,這一條都沒敢提出來,因為感覺太超越中國的國情了。從微博上的罵聲上看,也差不多的確如此。但那些法學大家們都知道,這是爭取的目標,沒有這一條,刑訴法距離保障人權的目標就還有相當的距離。
禁止雙重危險,「即指當一件事情已經完全地和公平地經過了訴訟,其決定應當是對該問題永久性的解決。」此亦提示我們,刑事審判的正義,體現在程序的正當和公平,而非結果。只要一個人經過了正當公平的審判,這個結果就該被尊重。而國家沒有權利無休止地將個人置於追訴的危險之下。
所以,對於念斌案而言,有了今日之判決,即便明日就發現新證據,念斌也不該再受到追訴了。當然這只是我們的理想,還不是中國的司法現實。中國的所謂錯案追究制度本身很有問題,它將結果正義至於程序正義之上。用結果來評判法官的審判行為對錯,將導致無人敢從事司法審判。同時也是違背「禁止雙重危險」的人權保障原則。
最後,我想說說媒體該如何報道念斌案。不出意外,大量的報道都是從事實層面,採用楊乃武和小白菜的模式報道。我只能說,這種報道模式很業余。看過前面三點解釋的,應該能部分理解我的觀點了。需要補充的是,事實層面的敘述風險很高,因為法律並沒有認定念斌在客觀事實層面不是兇手,如果你言之鑿鑿確認這一點,萬一將來有了新證據,你今日的報道如何回望?我一直認為,好的報道,即便將來事實大反轉,都不影響別人對你報道的評價。新聞盡管是歷史的草稿,但也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其次,媒體從法律層面上關注念斌案,才可能將本案的個案價值上升到整個司法制度以及人權保障層面的分析和反思,這比念斌個人到底是不是兇手,要
Ⅲ 念斌案,丁雲蝦是受害者,家裡死人了,有人受傷了,但也是施害者,丁雲蝦打傷念斌家人,燒念斌房子,是
暫時沒有抓到真凶以前,我感覺追究責任不現實,我也關注了這個案子,確實念斌很冤枉,這就是中國法律的不健全,一些人徇私枉法,豬狗不如,如果是找到真凶了,追究責任是成立的,但是我感覺念斌不會追究了,丁家也是受害者,這個事放到誰的身上,都不能接受的,目前丁家人還認為念斌是兇手,念斌現在可能是不敢出來,那家人還不可能相信念斌不是兇手,只有抓到兇手,真正的還念斌個清白,那樣丁家才能放棄對念斌的仇恨,你要站到雙方的角度去看這個冤案!最應該追究責任的是政府,是公安部門,他們要有個說法對念斌!
Ⅳ 佳點人物念斌案這樣的冤案怎麼可以放過那些嚴刑逼供的人,太不公平
不公平的事,自古就有,以後還會有的!
Ⅳ 念斌案為什麼能翻案
三大疑點幫念斌翻案
2008年2月3日,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投放危險物質罪判處念斌死刑,然而面對案件中不斷出現的疑點,念斌的姐姐念建蘭始終堅信,自己的弟弟應該是無辜的,絕望之中,念建蘭決定更換律師。黑暗之中,念建蘭希望能夠看到一點光亮。2008年2月,念建蘭在北京第一次見到了律師張燕生。
念建蘭:「張律師看了一下起訴書,就說水壺有沒有檢,我說前前後後見了那麼多律師,沒有一個人告訴我說抓到一個核心問題,水壺有沒有檢。」
張燕生發現,檢方提供的證據中,前後矛盾的還不止這一處。而這些矛盾之處,也成為念斌案最終逆轉的關鍵。
疑點一:可疑的視頻「剪接點」
在福州警方提供的審訊視頻中,念斌曾親口供述自已的投毒過程。
念斌翻供之後,檢察院便將當時審訊的視頻提交給了法庭,以此證明念斌當時並沒有遭到刑訊逼供,而是自願承認。與這份視頻同時提交給法庭的,還有一份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的鑒定報告,證明視頻完整沒有經過剪接。
在這份視頻里,確實看不到念斌被刑訊逼供的畫面,但是卻有一個明顯的剪接點,而就在這個剪輯點前後,念斌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從不承認作案到對投毒供認不諱。
然而法院的最終判決,並沒有提到這個細節,而是最終認定,視聽資料記錄了念斌「作有罪供述時的神態自如、環境寬松」,念斌關於被刑訊逼供的辯解不能成立。
疑點二:「早產」的檢測報告
據念斌對投毒經過的供述,他於2006年7月27日凌晨1點左右把鼠葯投放在了水壺內。據此,公安機關的起訴書認定,水壺的水含有氟乙酸鹽是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原因。但據念斌律師張燕生的說法,在公安機關提供的物證中卻沒有看到水壺被檢出毒物的報告。
張燕生發現,檢方提供的證據中,前後矛盾的還不止這一處。其中鐵鍋的送檢時間明明是2006年8月1號,而檢驗報告卻在7月31號就已經得出。
還有,關於毒物的來源,檢方指控念斌是從一個姓楊的老人那裡購買的氟乙酸鹽鼠葯,然而當張燕生去調查時,這名姓楊的老人卻表示不記得見過念斌。
隨著疑點的不斷增多,一些毒物專家也被邀請加入了念斌的案件,專家們發現,根據警方提供的檢驗報告,在死者的心血、尿液和嘔吐物中都檢出了氟乙酸鹽,然而在胃和肝里卻沒有檢測到,這有悖常理。
在投毒案中,死者的中毒原因、嫌疑人的投毒方式以及毒物的來源都是定罪量刑的關鍵,然而辯護方提出的種種疑點,卻讓檢方的這些證據看起來並不是那麼無懈可擊。
疑點三:「完美」的質譜圖
質譜圖是廣泛應用於各個學科領域中通過制備、分離、檢測氣相離子來鑒定化合物的一種專門技術。比如,在一起毒品案中,公安機關要通過一種技術手段證明繳獲的「大麻」就是大麻,質譜法便是現在普遍運用的一種方法。在念斌案中,警方便是運用質譜的檢驗方法,認為死者系氟乙酸鹽中毒,進而鎖定投毒者為念斌。然而,不同中毒的原因,在質譜圖上就會有不同的波形表現。對於投毒案來說,質譜圖就是支持警方鑒定結論的最原始的信息。
張燕生律師一直要求調取本案的質譜圖,但都被以「內部機密」為由拒絕提供。直到2013年7月庭審時才被警方遞交給了法庭,這也成為全案被推翻的一個關鍵。
經過對質譜圖的分析,專家發現,死者俞悅尿液的質譜圖竟然與機器檢測時使用的標准參照圖譜一模一樣。俞悅竟然能尿出一個氟乙酸鹽的標准樣品來,這是荒唐無比的。更令人震驚的是律師的第二個發現:被害人俞潘的嘔吐物和俞潘的心血竟然來自於一個檢材。
經過仔細研究,專家最後得出結論,根據現場物證的檢驗結論,應該皆未發現氟乙酸鹽,本案件並沒有任何證據支持氟乙酸鹽曾被使用過,也就是說,警方認為兩名孩子死於氟乙酸鹽中毒的結論不能成立。
最高法收回死刑核准權保住了念斌的命
2008年12月18日,福建省高院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將念斌案發回重審。那一刻,念斌似乎看到了回家的希望,然而事實上,此時距離他最後回家,還有漫長的六年時間。
2009年4月29日,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念斌案再次開庭審理,辯護方提出的種種疑點依然沒有被採信。兩個月後,念斌再次被判處死刑,念斌不服再次提出上訴。
2010年4月7日,福建省高院做出終審裁定,駁回念斌的上訴,維持原判。案子被送到最高法復核,念斌的死刑隨時都有可能執行。
對未來失去希望的念斌,此時並不知道,他的命運早在第一次被判處死刑之前,就與我國的司法改革進程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2006年10月,我國的人民法院組織法進行修改,明確規定,從2007年1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統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權。原則上都要提訊被告人,當面聽取被告人的意見。對證據有疑問的,要對證據進行調查核實,必要時到案發現場進行調查。
2010年10月28日,最高法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不核准念斌死刑,將案件發回福建省高院重新審判。
帶著這些疑問,2014年3月15日,念斌的律師團又召集國內多名毒物專家,對26張質譜圖逐一進行分析。經過仔細研究,專家最後得出結論,根據現場物證的檢驗結論,應該皆未發現氟乙酸鹽,本案件並沒有任何證據支持氟乙酸鹽曾被使用過,也就是說,警方認為兩名孩子死於氟乙酸鹽中毒的結論不能成立。
(5)念斌案法治在線擴展閱讀
案件經過
2006年7月27日夜,福建省平潭縣澳前村17號兩戶居民,丁雲蝦家和房東陳炎嬌家一同吃晚飯;到了晚上10點,丁雲蝦10歲大兒子俞攀和8歲的女兒俞悅,相繼出現腹疼、頭疼、嘔吐和抽搐等症狀,被診斷為食物中毒,經醫生搶救無效死亡。警方在接報報警後即到達現場,宣布該案系「人為投毒」,於當日刑事立案。
2006年7月30日,警方從死者的心血和嘔吐物中檢驗出「氟乙酸鹽」有毒成份,認為死者系氟乙酸鹽中毒死亡,並認為其鄰居念斌存在重大作案嫌疑。
據警方提供的案卷資料,念斌投毒動機是,2006年7月26日晚,一名顧客來買香煙,被丁雲蝦招呼到她的店裡(兩者同開雜貨店),搶了念斌生意,因懷恨在心,想教訓丁雲蝦。遂於次日凌晨將鼠葯投入鄰居家的鋁壺中,造成了2死4傷。
這就是福建省「念斌投毒案」。念斌被逮捕,提起公訴。 後該案歷時8年10次開庭審判,4次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2010年10月最高法院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發出不核准死刑的裁定書,並撤銷原判發回福建省高院重審。
2011年5月5日,福建省高院也撤銷了福州市中級法院對念斌的死刑判決,該案件發回福州中院重新審判。2011年9月7日,該案在福州中院再次開庭審理,再次對念斌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2014年8月22日,福建高院作出終審判決:
一、撤銷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1)榕刑初字第104號刑事附帶民事判決。
二、上訴人念斌無罪。
三、上訴人念斌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Ⅵ 念斌案的真凶還能抓到嗎
事情已經過去了這么多年,相關的證據早已滅失,早就過了最佳偵破的時間了,如此懸案,要偵破只怕是沒什麼可能了。我不能說完全沒有偵破的可能(畢竟幾百年前的開膛手傑克案都可以在近期偵破),但是這種可能性小得可以忽略不計。
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就盲目地、倉促地把念斌推上被告席,一方面是對念斌的不公平,另一方面也因此錯過了繼續偵破案件、揭開真相的最佳時機,這不能不說是低能的公安辦案機關製造出的一個永遠的遺憾!
Ⅶ 念斌案當年負責人現在都受到處罰了嗎都有哪些人,受到什麼懲罰
福建念斌案近況:
2014年8月23日,福建省福州市,無罪釋放的第二天念斌接受記者拍攝。 澎湃新聞記者 王辰 圖
「(念斌)涉嫌什麼罪名你們難道不清楚嗎?」2014年11月24日,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公安局法制大隊負責人這樣回復念斌的姐姐念建蘭。
此前,念斌曾兩次因「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辦理護照遭拒,出入境管理部門回應稱,平潭縣公安局已於9月份對他重新立案偵查。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洪道德認為,對無罪釋放人員重新立案偵查並不違反法律規定,但要有新的證據。不過,在第一次與犯罪嫌疑人接觸之前,偵查機關並沒有告知立案依據的義務。
「涉嫌什麼罪名你們難道不清楚嗎?」
2014年11月14日,念斌在福州市出入境管理局辦理護照時,因身份信息在出入境管理系統中顯示為「犯罪嫌疑人」遭拒,曾為弟弟奔走8年的念建蘭不得不重新四處「要說法」。
念建蘭一度相信,發生上述情況可能是因為「信息更新滯後」。2014年11月22日,念建蘭和念斌再次來到福州市出入境管理局,念斌「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信息依然沒有改變。
念建蘭稱,第二次去福州市出入境管理局時,一位陳姓科長告訴念斌,今年9月平潭縣公安局對念斌重新立案偵查,將他列為「犯罪嫌疑人」,目前是布控對象,依法不允許出境。
為此,念建蘭在11月22號晚上給平潭縣公安局局長陳昌平打電話,電話錄音顯示,陳昌明回應,「電話里不能說,周一聯系。」
11月24日(周一)下午,念建蘭再次致電陳昌平,陳昌平又稱:「正要出差,相關情況和平潭縣公安局法制大隊溝通。」
念建蘭接著致電平潭縣公安局法制大隊負責人,詢問「公安局什麼時候對念斌立案?他涉嫌什麼罪名?」該負責人回復:「我們公安局既然作出這個決定肯定是有依據的,對任何人、任何事情我們都是按程序來辦。」
念建蘭追問:「念斌到底涉嫌什麼罪名?」上述負責人回復:「涉嫌什麼罪名你們難道不清楚嗎?電話里不要談這些,我們當面說。」
最終,雙方約好11月26日下午在平潭縣公安局當面溝通,念建蘭提出要律師和記者陪同,對方回應:「只接待家屬。」
11月24日下午,澎湃新聞分別致電平潭縣公安局局長陳昌明和上述平潭縣公安局法制大隊負責人,兩人均拒絕了電話采訪。
專家:重新立案要有新的證據
2006年7月27日夜,福建省平潭縣澳前村17號兩戶居民家中多人出現中毒症狀,兩人經搶救無效死亡。警方經過偵查,很快確定是人為投入氟乙酸鹽鼠葯所致,認為其鄰居念斌有重大作案嫌疑。此後該案歷時8年10次開庭,念斌四次被判死刑。
2014年8月22日,福建省高院再審宣判念斌無罪。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洪道德告訴澎湃新聞,如果是法院宣告無罪以後,公安機關又對念斌限制出境,意味著公安機關對念斌重新啟動了立案偵查程序,「法律沒有規定宣告無罪的公民不能成為新的偵查對象,但列為犯罪嫌疑人要有新的證據」。
洪道德說,在第一次進行訊問或採取強制措施之前,偵查機關沒有義務告知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或者立案調查的依據。
曾參與念斌案的律師公孫雪認為,對當年平潭縣的中毒死亡案件重新立案偵查,首先要查明死者的死因,排除意外或者誤食等情況,然後才能確定是否為刑事案件。而對念斌的無罪判決已經寫明「被害人死於氟乙酸鹽鼠葯中毒的依據不足,投毒方式依據不確實,毒物來源依據不充分」。
「無罪判決說明偵查機關的立案依據就存在問題。念斌8月份被無罪釋放,9月份被重新立案偵查,8年沒查清楚的案子,如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有了新的證據?」公孫雪說。
據了解,念斌已准備申請國家賠償,對於被列為犯罪嫌疑人是否會影響國家賠償的申請,洪道德說,申請國家賠償的程序可以正常進行,除非公安機關掌握了充分的證據,念斌重新進入刑事訴訟程序,法院才有可能暫時不受理國家賠償。(一號專案)
Ⅷ 念斌案辦案警察刑訊逼供難道不處理嗎
2014年12月26日,念斌已經向福建省檢察院提交控告書,控告8年前辦理念斌投毒案的平潭公安局民警翁其鋒、游經飛。念斌要求,對被控告人翁其鋒、游經飛在念斌案中涉嫌刑訊逼供罪、徇私枉法罪、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的犯罪行為立案調查,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福建省檢察院已經受理念斌的控告。
案件正在調查之中。
以上內容來自鏈接:https://www..com/link?url=3jUwo4dmZvsgbPTk7--4_ZcrXUrPrEnUxpRKq&wd=&eqid=
Ⅸ 以念斌案為例,談如何推進依法治國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以執政黨最高政治文件和最高政治決策的形式,對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引導和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法治軌道上積極穩妥地深化各種體制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製度化、法治化的引領、規范、促進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我國憲法規定,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目標,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基於「沒有法治,就沒有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思維,基於依法治國「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新認識,基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的新判斷,基於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的新理念,我們必須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高到落實黨和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總抓手的新高度來把握,把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納入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范疇中來,把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保障憲法法律實施置放到維護國家治理權威、夯實黨的執政基礎、保障人民基本權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大格局中來落實,把建設法治體系、發揮法治功能的基本要求貫徹到引領深化改革、促進全面發展、構建有序社會、保證長治久安的具體實踐中來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新形勢下發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依法治國的要義是,通過反腐治權、依法治官和監督制約公權力,通過尊重保障人權和基本自由,實現人民民主。因此,發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作為國家和社會主體的政治地位和主權權利,必然是依法治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對依法治國的新期待,不僅表現或者停留在公民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依法享有管理權、知情權、參政議政權、監督權等政治民主和政治權利方面,的是表現在對社會民主與社會權利,如自我管理、社會保障、醫療養老、住房就業、教育衛生、公共服務等;經濟民主與經濟權利,如參與經濟決策和管理、獲得財產或企業股份、參加工會、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帶薪休假、適當生活水準權、安全生產等。廣大人民群眾不僅需要抽象的民主政治權利、民主政治參與,更需要具體實在可參與、被尊重、平等公正的民主政治權利;不僅需要玻璃天花板上可望而不可及的民主政治權利,更需要兌現實在實惠實用的人身財產權利、經濟社會權利、環境生態食品安全權利等具體權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反腐治權的治本之道。權力腐敗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死敵,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最大障礙。應當更加重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把權力放進法律制度的籠子里,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反腐治權,切實從體制、機制和法治上遏制並解決權力腐敗問題。腐敗現象千變萬化,腐敗行為林林總總,但歸根結底是公權力的腐敗,因為權力不受制約必然產生腐敗、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所以各法治國家要依法分權和治權。公權力腐敗的表現形式五花八門,公權力腐敗的原因不盡相同,但歸根結底是權力尋租,是掌握和行使公權力的各類主體的腐敗,而這些主體基本上都是政府官員和公職人員,所以各法治國家不僅要依法治權,而且要依法治官、從嚴治吏。在我國,依法治權、依法治官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法治思維下反腐治權的必然要求。反腐必須治權,治權必靠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