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學生道德

學生道德

發布時間: 2020-12-21 01:23:14

A. 小學生道德習慣

小學生如何培養良好的品德及習慣
一、 好品德的培養
(一) 尊敬師長,禮貌待人 教師可以首先通過課堂禮儀來培養學生尊敬師長,禮貌待人的品質。要求學生在老師宣布上課時要迅速地起立,並鞠躬行禮,向老師問好,待老師答禮並說「同學們坐下」時再坐下。但學生遲到時,要求學生應該輕敲教室的前門,並立正喊「報告」,待老師允許時進入教室。在課堂上要積極思考老師的問題,發言時要先舉手。別人發言時,要認真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講話,不做無關的小動作,更不能取笑別的同學。下課鈴響,老師宣布下課時,應端正起立,與老師互道「再見」。離開教室時,讓老師先行。 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經常適時地穿插一些有利於學生形成尊敬師長,禮貌待人品質的內容。告訴他們一個好孩子、好學生見到老師、長輩應該主動打招呼。當在公交車上碰到老年人時應該主動讓座。當別人幫助自己後應該道謝等等。讓學生明白怎樣做才是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二) 愛護公物,勤儉節約 小學生活潑好動,愛好信手塗鴉,因此應教育學生應該愛護公物,不得亂塗、抹、畫、刻課桌、牆壁等公共設施。開門、關門時要輕。一旦不小心損壞東西,主動承認,在走廊、教室不玩球等,以免弄壞玻璃。 培養小學生的勤儉節約的意識也是相當重要的。由於小學生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錢,不懂得節約。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培養他們的節約意識。生活節儉,不擺闊氣、不亂花錢,不能向父母經常要錢來買零食。作業本、筆等學慣用品在使用的時候要節約,不要浪費。
(三) 遵規守紀,熱愛勞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應該告訴學生,學校作為一個集體要有它的規矩,學生是學校的一分子就應該遵守其規定製度。 例如要求學生預備鈴響,要做好課前的准備,並端坐在教室里安靜等待,上課後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各種物品要輕拿輕放,認真做好課堂的筆記。在參加升旗儀式時,要立正脫帽,肅穆莊重,目視國旗行注目禮;唱國歌時要聲音洪亮。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種體育活動和文藝活動,但不允許大聲喧嘩。 現在的家庭里一般都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和長輩都比較溺愛,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分的溺愛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可能使他們養成自私、懶惰等毛病。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自己穿衣、盛飯,主動幫父母收拾房間、洗衣、做飯、洗涮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在學校里要輪流值日,值日生應該認真值日,保持教室和校園的整潔優美。 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勤奮學習等良好品德,同時也需要教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二、 好習慣的培養 現代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小學生的可塑性強,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其良好的習慣,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是好習慣,則會讓人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一輩子。
(一)社會公德的培養 社會公德是一種存在於社會中間的道德,就是人們為了維護我們社會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我們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行為規范。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關於個人修養的研究從古代社會就開始了。古人曾經提出過「修身養性」;近代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時,革除了許多社會陋習,社會面貌煥然一新。新中國把思想品德作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學校是培養人的社會公德的主要場所,特別是小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較弱,需要對其進行培養。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著重培養其以下方面的社會公德。
遵守交通規則,注意交通安全,當過馬路的時候要首先看一下是否是綠燈,再看一下是否有車輛通過,不追逐打鬧,保證自己的安全,過馬路時要走人行橫道。在乘坐公交車時,要主動給老、弱、病、殘、孕婦及師長讓座,不爭搶座位。 遵守公共秩序,購票、購物、乘車時要按順序,不插隊,不擁擠。對營業人員要禮貌。愛護公共設施、愛護花草、數木,保護動物。不要踩踏花草,不要傷害動物。當觀看演出時要做文明的觀眾,結束時要鼓掌致意。在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團結友愛,相互關心,相互幫助。鼓勵小朋友之間要互相幫助,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要主動地伸出援手。比方自己的同學遇到不會計算的問題時,自己可以主動上前熱心地解答等。
(二)注重儀容儀表、儀態的培養 小學生年齡較小,不太注意個人衛生,在儀容儀容方面主要要求其保持整潔干凈,臉、脖頸、手都應洗得乾乾凈凈;頭發按時理、經常洗,指甲經常剪;注意口腔衛生,早晚刷牙,飯後漱口,不能當著客人面嚼口香糖;經常洗澡、換衣服,消除身體異味,使其明白人們都喜歡跟干凈的人在一起工作、學習都討厭邋遢的人。 對於小學生來說,儀態主要指坐、立、行走、讀書、寫字的姿勢。「站如松,行細風,坐如鍾,卧如弓。」 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兩腿間距與肩同寬,不能叉開,雙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體;走路要求挺胸抬頭,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忌諱八字腳、搖搖晃晃,或者坦捏碎步。這對塑造小學生挺拔的身姿很有益處,特別是坐的姿勢會影響他們的脊髓的生長和視力的情況。
(三)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僅使自己終身受益,同時也是自己社會責任心的體現。現代社會由於父母一般都去工作,跟子女交流的時間較少,經常會忽視對孩子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特別是在農村,由於目前衛生狀況相對較差、家長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小學生衛生習慣形成較晚,衛生習慣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如亂丟紙屑、瓜皮果殼,隨地吐痰;亂吃零食以及吃零食後隨手亂扔包裝袋;在牆壁上亂塗亂畫;環保意識薄弱等等。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衛生習慣,首先利用家長會進行衛生防疫知識講座,使家長明確講究衛生的重要意義。和家長協議:在學校里,學生的教育學習是老師的責任;在家裡,孩子的個人衛生是家長的責任。要求家長要注意給孩子講究個人衛生,防止疾病。在學校,老師針對個別嚴重的單獨進行教育。教育時要耐心、細致,對進步的同學要及時地當眾表揚,促進更多的同學向其學習。家長、學校配合教育抓個人衛生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環保意識的培養。結合品德課《環保》一課,教育學生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開展《愛護環境》主題班會,加強思想教育,教育學生反思自己無視校園衛生的不文明行為,提高學生保護環境和保持校園衛生的認識,動員學生做到彎彎腰撿出一個潔凈的校園;要求學生將零食的包裝袋、廢紙、鉛筆屑等東西要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中,避免亂扔垃圾,保持整潔的校園。 小學生年齡小,正在學習階段,什麼東西都會向大人學,特別是自己比較信任的老師。因此教師作為學生的榜樣,首先要是個講衛生、愛清潔的老師,那麼,他的學生們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在個人衛生方面一定會做得很好。
(四)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形成了,以後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多大的改進,所以盡早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學習習慣有好壞之分,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學生學習起來也不會太吃力,以免形成厭學的情緒。如果形成了好的學習習慣會使其受益終身,同時壞的學習習慣到中學後也不太容易改進,所以在小學期間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 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在反復實踐和強化訓練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師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的密切配合,步調一致,否則會降低強化效果,影響良好習慣的形成。要向學生說明應該怎樣學習。首先在上課新課之前應該預習,大致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同時做好標記,看自己那些已經理解了,那些還不是很清楚,那些完全不理解,這樣在聽課的時候就有了目的性。當上課的時候課時,准備好必需的文具。與學習無關的東西不帶到學校來,上課時不擺弄文具。專心聽講,不小聲說話。緊跟老師的思路,積極動腦思考,積極舉手發言,積極思考老師提到的問題,對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要適時地向老師提出,認真做好上課時的筆記以便課下復習時使用。課後要認真完成老師所布置的作業,同時及時復習已經學過的內容。學生有時可能在學習習慣的養成過程中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老師要認真輔導、耐心指導,對預習、認真聽課、作業完成較好的同學給予表揚,也可適當地給予物質的獎勵,促進更多的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思維習慣、禮儀教育、讀書習慣等方面老師也應該適當地引導,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成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好品德、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密切配合,其中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只要各科老師共同努力,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好品德和好習慣,就一定可以培育出一棵棵參天大樹,一位位國之棟梁。
如何培養良好的品德是並不是一個很難的任務,只要抓緊時間,從小培養就可以將孩子塑造成一個優秀的、有良好品德的人。

B. 如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一、建立正確的德育觀,注重德育實效性. 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行為等方面的教育。德育教育必須注重德育的實效性。實效是指實際的效果。實效性是相對於「形式」和「低效率」而言,也就是說通過有效的教育形式、方法、途徑和實實在在的教育內容提高教育的實際效果。德育的實效性是區別於那些「空洞」、「大而泛」的德育教育內容和形式,應根據農村小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情感因素,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挖掘和整合各學科教材德育教育內容,切實做好學校德育教育工作,最大限度、最大效率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思想品德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良好的行為的教育,立足於「德」對學生「人」的關注與發展,使學生生成「道德」的「人」。全面提高農村小學生道德素養,是一動態過程,是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的過程。思想品德教育不僅要重視理論性學習,更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求學生「學以明禮」「學以致用」。 二、品德教育應從低年級抓起 《鄧小平理論》第68頁曾經提到「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的品德,要從小開始培養。一年級是學生的起步階段,在此階段加強高尚道德品質的培養,注意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再在成長中不斷提高理性認識,以理論指導道德行為,並為以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打下基礎。比如在勞動方面:由於一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在一般的情況下,首先讓年齡大的學生來承擔,並給予了表揚,使其起到示範的作用。沒有想到的是,掃了幾次,就有很多的學生積極舉手報名參加衛生的打掃,看到這種場面,不免讓人感動,於是就安排了一些沒有掃過地的同學來打掃。後來家長反映,學生回去把老師安排其掃地的事給他們炫耀了起來。到了這里不盡讓我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教師是文化的知識的傳遞者、學生未來生活的設計者、心理健康的指導者。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一年級做起。 三、教師應以身作則,改變觀念 要求我們老師以身作則處處為學生做好表率,做好榜樣,不能以老師自居,違反自己對學生們的要求,讓自己辛勤的勞動付之一炬。在學生剛入校門不久,我們會對我們的學生提出要求:升、降的時候要立正、脫帽、行注目禮;不能講話、隨意的走動。學生們開始都可以做到的,而且會做的很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的學生就開始講話、調皮了起來,那麼是什麼原因呢?後來才知道在我們這些農村小學校中,升降國旗的時候,我們老師是可以隨意走動的,隨意講話的,也不用立正。學生看見了這樣的情景,就開始跟著老師做,我們平時所講的那些規矩在學生那裡都成了廢話,所以我們教師要以身作則,時時、事事都要嚴格自己。 又如在我們農村平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乏出現許多不遵守紀律、不按時完成作業或總愛遲到的學生,對於這些現象,我們老師一般都是懲罰他們打掃衛生,以作警告。久而久之,就在學生們的思想里形成了:勞動是老師用來處罰犯錯誤同學的一種形式,認為勞動是犯了錯誤的人去做的事,是不光彩的事,大家就都不願意去勞動了,學生們就越來越懶了。因此,我們教師應轉變觀念,不要以勞動來懲罰學生,我們要以「獎」來替代「罰」,在學習生活中多獎學生,少罰學生,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去快樂,讓我們的學生在快樂中形成優良的道德品德。 四、積極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 學校教育對學生思想教育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應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把未成年人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分年級、分層次、有計劃地融入各科教學內之中,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宣傳櫥窗、廣播、板報、少先隊活動等載體對學生進行道德宣傳教育。 以「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活動」為特色,由少先隊積極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實踐活動來培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其主要內容有: 1.成立「學雷鋒」小分隊,走向學校,走向社會,更多的參加公益活動。如幫助孤寡老人掃地、揀柴;幫助清理街道垃圾等,為學生的勞動實踐創造條件。努力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創造意識、效率意識、環境意識和團隊精神、進取精神等,形成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不斷得到提高,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 2.組建學生文藝宣傳隊,慰問敬老院、軍屬、烈屬;放映愛國主義教育專場電影;抓好重要節慶日、紀念日對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利用各種法定節日、傳統節日和重大事件紀念日,集中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有益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增進愛國情感,提高道德素養。 3.舉辦「我身邊的道德細節」知識競賽;開展「文明禮貌月」的評比;邀請當地派出所的同志來校作法制、交通知識教育講座等。 總之,加強和改革我們農村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是我們農村教師一項長期而緊迫的戰略任務,讓我們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觀念,為我們農村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作出應有的貢獻。

C. 學生個人道德品行情況

學生道德品質自我評價
時光如梭,兩年的大學校園生活就如白駒過隙。一學年的學習任務又已接近尾聲,回首過去,感到這一年的學習生活是我人生的一大轉折。因為大二是學習專業知識及提高各方面能力為以後謀生發展的重要階段,雖然這一學期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戰果,但在潛移默化中仍取得了許多不可磨滅的成績。在學期即將結束之時,自我鑒定如下:
一、思想道德素質方面
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道德修養,並有堅定的政治方向.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堅決擁護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遵紀守法,愛護公共財產,團結同學,樂於助人.並以務實求真的精神熱心參予學校的公益宣傳和愛國主義活動. 勇於批評與自我批評,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都以品德至上來要求自己。無論何時何地我都奉行嚴於律己的信條,並切實的遵行它。
二、科學文化素質方面學習方面。
嚴格要求自己,刻苦鑽研,勤奮好學,掌握與專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平時注意各方面知識的擴展,廣泛的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專修計算機專業知識,使我能夠熟練的操作各種辦公軟體,從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質。
三、身體、心理素質方面
在生活上,我崇尚質朴的生活,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派的作風.此外,對時間觀念性十分重視.,和同學團結一道,配合其他學生幹部順利的完成各項工作。敢於拼搏刻苦耐勞將伴隨我迎接未來新挑戰。
大學兩年,塑造了一個健康,充滿自信的我,自信來自實力,同時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自身還有很多的缺點和不足,得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完善自己,學會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
學生道德品質自我評價
本人自入學以來,一直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各方面表現優秀。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工作責任心,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勞,有崇高的理想和偉大的目標,注重個人道德修養,養成良好的生活作風,樂於助人,關心國家大事。
在課余時間,本人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也熱愛勞動,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各項文體活動,參加社會實踐,繼承和發揚了艱苦奮斗的精神,也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豐富了課餘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D. 小學生道德行為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對於兒童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和適應集體生活,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從心理學看來講,人的道德品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道德意識的發展和道德行為的發展。道德意識是掌握首先原則或信念;道德行為是將這些原則和信念在一定場合付諸行動的能力。
一、 道德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掌握道德原則和信念是道德意識形成的標志,從小學階段開始,兒童開始具備了自覺運用道德意識來評價和調節道德行為的能力。小學生道德意識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道德知識的理解上,兒童從比較膚淺的、表面的理解逐步過渡到比較精確的、准確的理解。
2、 在道德品質的評價上,兒童從只注意行為的效果逐步過渡到比較全面地考慮動機和效果的統一關系。
在道德原則的掌握上,兒童的道德判斷從受外部情境的制約逐步過渡到受內心的道德原則或道德信念的制約。
二、 道德行為的發展
小學生的道德行為屬於依從傳統慣例行為型,特點是符合社會提倡的模式,遵從集體的決策,自己很少採取單獨的主張。
在整個小學階段,小學生道德意識與行為基本上是協調的、相稱的。但是其中還有這樣一種規律,即兒童年齡越小,言行越一致;而隨年齡增長,逐步會出現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分析小學生言行不一致的原因,研究者認為,可能是由於模仿、出於無意、在不同人面前有不同行為表現、只會說不會做等等。針對小學生這種言行不一致、言行脫節的問題,教育者應該做到正確了解兒童的內心情況和體驗,針對實際情況,採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不應該一味地責怪、懲罰。

E. 如何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

如何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在一定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約束人們相互關系和個人行為的原則和規范。道德認識就是指人應該認識到什麼才是符合道德的行為習慣。因此,加強對學生的道德認識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的有力保證。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為此,我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
一、利用教材,提高道德認識
以教材施教,就是利用各科教材中有關內容實施德育。在教學中,各門學科不但有助於學生道德品質的認識,而且是各門學科應有的任務。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任何學科的教學,都要對學生教學道德教育。」政治課、歷史課教學實施道德認識教育顯得極為明顯。語文課教學來說,學生的道德認識既寓於課文之中,也寓於整個教學過程中。更為重要的是文學作品教學,文學作品與道德關系密切,因為道德是文學表現的重要主題之一。文學作品是一定歷史時代的反應,積淀了一個民族一定的文化和時代的道德思想。也就是說文學作品永遠不能迴避對道德的描寫,那怕是比較隱諱的;也不能逃避對其描寫對象進行道德價值判斷的,那怕是含蓄的。同時,文學是美的集中體現,「美是道德純潔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斯中學》)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受到美的感染和啟發,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體驗加強,從而,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逐漸提高對道德思想的認識。
二、通過交流,提高道德認識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的中心任務之一就是培養道德的、理性的、審美的高尚情感。」情感教育是各種教育中的一種特殊教育形式,它具有無形的力量。「道德情感是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信念的不要條件,也是產生道德意志和行為的內部動力。」(葉上雄《中學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在現實中,個人的真摯感情最易於打動他人,所表達的思想他人也最易於接受。在教育中,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的道理,每個教育工作者對此都是知道的。「親」就是師生在情感上的融洽。要達到「親」,師生間的情感疏通或交流就顯得特別重要,同時「親」使交流也就顯得更為和諧。學生自覺接近教師,實際上師生關系已達到了融洽。情感是溝通心靈的橋梁。教師以平等的、說理的、平易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使學生在「親其師」中,自覺接受老師的教育,最終達到實現學生對道德的認識。
三、開展活動,提高道德認識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思想道德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發生、發展和形成。活動具有極大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表現出較大吸引力。針對中小學學生的心理特點,把學校、家庭、社會結合起來,形成德育一體化,有的放矢的展開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有趣、不拘一格的活動。通過諸如時事政治教育課、主題班會、知識競賽、講故事,演講會,歌詠比賽,文娛體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活動,營造教育氛圍。在和諧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活動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注重思考和總結。這樣,學生不但體驗到生活的美好與艱辛,通過人際交往,學會辨別是非善惡,而且在活動中受到啟發,道德情感被喚起,更為重要的是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四、利用榜樣,提高道德認識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道德教育中,優秀榜樣的動人事跡、先進的思想,給學生以真實的感受和啟發。學生從豐富的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樣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感受到美好和偉大,認識到崇高與卑賤。從而在思想上得到凈化,道德上得到提升。由於學生受到榜樣的感召,心理和行為受到影響,提高道德認識,自覺形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提高道德認識。這些榜樣重要有一些古今中外的革命者、科學家等,他們的事跡,他們非凡的成就和巨大貢獻,以及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的曲折歷史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會真正感動學生,能使學生認識人生以及人生的價值。出此之外,還有學生身邊的一些先進典型,如,同學、老師等,在某方面作為學生個體某種信念的體現者,也是學生實實在在所見,他們更有助於帶動學生,也具有一定的道德示範作用,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五、注重個體,提高道德認識
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是客觀的,這是不以教育者的意志為轉移的。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具有相對的不平衡性,這主要表現在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情感的體驗上。因而,根據道德教育針對性原則,教育者要注重個體特徵,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同時找出影響學生道德形成因素,諸如不同的脾氣稟性,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不同的成長環境等,這樣,不但允許學生存在道德認識上的差異,而且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特點,採取不同的誘導教育方式,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積極性,逐漸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能力。在教育中,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是非、善惡、美醜觀念,使學生的內部世界和心理品質發生變化,不斷修正自我,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
六、營造環境,提高道德認識
林礪儒說:「道德教育關鍵在社會環境及學校生活訓練。」在教育中,要使學生能夠健康和諧發展,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就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環境可以造就人,感染人。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主張讓學校每一面牆壁都說話,就是讓環境成為隱性教育,發揮潛移默化、影響人、陶冶人的作用。營造良好的環境,就是營造文明美好的校園環境和和諧的人際環境,使學生在團結友愛、積極進取、遵紀守法、愛護公物、健康向上、行為文明等這些環境中受到感染,不但心靈得到凈化,道德認識得到提高,身心得到發展,而且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念,更有助於轉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

總之,在教育中,「沒有在道德上教育不好的學生,而只有教育不得力、不得法、不到位。」(白銘欣《班主任的科學與藝術》華齡出版社)因而,教師要堅持說服教育,找准實施教育的入角點,做到「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運用多種形式,從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道德認識教育,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真正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

F. 如何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一、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心理學認為,自尊心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之一,是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日本教育家天崎仁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成績差的學生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是由於缺乏自信心造成的。現代心理健康理論也認為,精神快樂感、安全感、自信感和充實感是每一位心理健康者必備的四大要素。試想,當一個學生在被橫加職責與體罰中喪失了自尊與自信時,他又怎麼可能會有良好的發展呢?所以,我認為尊重學生,是教師課堂教學中職業道德的情感基礎。 二、要承認學生是富有獨特個性的存在,允許學生有差異地發展。 世界上無法找到兩片完全一樣的葉子,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富有個性的存在。教學的目標和任務不是去磨平學生的差異性和獨特性,而是因勢利導,促進學生生動活潑、豐富多樣地發展。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作為平等者中的首席,一方面教師要盡可能地自我調節,讓自己的教學風格靠近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另一方面,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盡可能地適應教師的教學風格,努力實現師生心靈上的共鳴。 三、要堅持教學民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尊重學生並不是放任學生。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學生搗亂、做小動作等現象,教師應該及時、果斷和正確地處理這些問題。強調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絕不是可以放鬆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也絕不是可以不尊重師長,更不是可以忽視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和合作意識的培養.因此,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的表揚和批評要公正合理,對於一些不那麼討人喜歡和存在問題的孩子,要盡可能地傾注心血和愛心,用師愛去感化他們冷漠的心。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是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奠基工程。 四、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各項素質,言傳身教,為人師表。 教學是充分展現教師素養的特殊社會場景。現在老師們常常在說「現在的孩子一幫不如一幫」「現在的孩子真不好管」,就其內部的本質原因,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們所面對的教育對象變了,「獨生子女綜合症」在他們身上逐漸體現出來,並且只會越來越嚴重,而我們教育學生所採取的手段仍然是以前的方式和方法,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所以造成了我們的方法滯後與我們的學生,才造成了教師當今的無奈。要解決這一問題,只有我們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研究,不斷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的各項工作,豐富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爭取 每個學生都喜歡。

G. 小學生應學習的道德品質有哪些

在古希臘特爾阿波羅神殿牆上,刻有這樣的文字:「了解你自己」。然而千百年來,人們對自身的認識仍然是一個謎。美國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指出:盡管有腦力風暴、心智革命、智商、情商、心理分析和心理健康等人類研究課題風靡全球,但是我們還遠遠做得很不夠。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論述要建設我們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時明確指出:把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顯然,「四有」都屬於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范疇,都屬於道德教育任務,培養中小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特別是在新課改下《思品與社會》教學,談談小學生道德行為培養的幾種途徑。

一、對小學生要重視德性認知教育

加強小學生認知教育是道德行為養成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要形成科學的、系統的現代化德育課程體系,開展德性知識學習活動,做好德育教材建設。當前我們正面臨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此時我們更應該把學生的德育任務擺在首位,從小學到時中學把德育內容注入各學科教學的始終,並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構成完整體系,使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另一方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做好德育認知應與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發展水平相適應,並注重開發和調動學生心理潛能,從而去實現德育的內化。目前,有的教師自身道德素養和業務素質不高,超前、過高、或不按教育規律進行德育,導致學生無法接受、無法承受;有的教師脫離學生生活的環境,脫離現實生活,脫離學生實際,想當然的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只求形式、不講內函。致使學生無法接受,達不到內化的效果,也就取不到培養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目的。

二、增強學生強化與內化統一的自我意識

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是強化與內化的統一,強化包括認知強化,文明行為訓練和良好品德強化。例如:如何使學生學會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熱愛集體,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等,都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尤其要對學生進行行為方式示範,組織示範或模仿性道德實踐,讓小學生在直觀形象地強化過程中,領悟和掌握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示範,達到內化的目的,從而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三、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素材

各學科的教材中,都有向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材料、內容,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有創造性的去挖掘、發現,並及時有效地加以滲透、利用。例如:《思品與生活》、《思品與社會》課是專門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就應充分的把它利用發好,它的育人作用是得天獨厚的。因此,教師應把《思品與生活》和《思品與社會》課的育人作用放在首位,使其充分發揮它的育人作用,而不應把灌輸知識目標、政治常識放在第一位。同樣《語文》課是向學生實施德育的重要學科,其它的一些學科中也蘊含著很多的德育因素,都應把它作為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素材挖掘出來,用於教學之中。

四、加強課外延伸,滲透德育行為

英國學者萊基在《歐洲倫理生活晚》一書中,曾將人的德性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嚴肅德性;第二類是壯烈德性;第三類是溫和德性;第四類是實用德性。尤其是第四類德性,它是促使人們走向事業成功的德性。因此,我們除在學科教育中進行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還應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如:開展課內外活動或各種實踐活動。比如:舉行一次「清潔沱江河——共創美好家園」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社會公德。可能會比一些反復灌輸道德觀念或社會意識的特定課程更能也更好地使學生去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五、重視學生社會公德建設在道德養成中的重要作用

外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人的品格就是人的一連串列為,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藉助矛盾對立的偉大與剛強才能衡量出來。

按照「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規范,去塑造良好文明的社會形象,制定學生道德行為規范和文明語言、文明行為公約等。號召學生開展「與文明握手,告別陋習」、「為貧困學生獻一份愛心」等主題活動,這種延伸於課外的德育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教育性於一體,深受學生歡迎,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六、提高教育工作者德育水平,形成良好育人環境

前蘇聯偉大教育家加里寧說:「教師世界觀,他的一言一行,都會使學生受到那樣這樣的影響。」學博為師,德高是范;教師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它會對學生成長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親其師,信其道」,「身教重於言教」,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師德形象在課堂教學中有著深刻的意義。教師的舉止言行,儀表服飾,神態氣質,甚至習性無一不作為信息傳導給學生的大腦,反饋於教學的過程之中。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規范自己的形象。教師要嚴於律已、率先垂範,帶動學生自我教育和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所以,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就必須努力提高小學教師的道德修養,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七、實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網路德育

如果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標准不統一,則會使受教育者產生許多不必要的倒行心理沖突,增加其混亂性,從而影響小學生的道德品性的養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今天之所以高度重視小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其根本原因在於道德在塑造人的心靈、秩序和人格結構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面對當今社會要盡可能地優化當今的德育環境,去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者有效協調,使小學生成為新世紀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可造人才。當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有的家長為追逐眼前的利益,外出打工,把子女單獨留家就讀或實行隔代管理,給學校管理帶來諸多不便,致使部分學生從小養成不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特別是現代社會的單親子女的增多,給德育工作者增大了教育的難度。為培育合格建設人才,全社會都應動員起來,實行學校、家庭、社會為一體的網路教育。

當然,中小學生道德行為培養的途徑還很多,作為新世紀的德育工作者,應在新形勢下,更新德育理念,努力探索新德育途徑,為培育社會主義事業全格人才而奮斗。

H. 學生學習道德的重要性

你好,學生學習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我們一整個人生的過程當中都內需要道德來作為支撐,然後容去推動我們做很多事情,所以說如果說我們做很多有利於社會的事情,那麼,就是非常有道理。如果說,做一些不利於社會的事情,那就是道德相對來說也比較壞。所以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就是說人的一生當中都應該踐行的非常重要的一項責任,因為在整個社會當中,我們是要為社會的美好添磚加瓦而不是給社會帶來不利的影響,那麼,如果說想要為社會做好的貢獻首先就要樹立良好的道德行為,這種道德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可以推動我們在社會上做出來好的事情。

第二,就是如果說我們沒有樹立良好的道德行為那麼在整個社會當中的行為就會對社會產生不利的影響這種不利的影響如果說放大話來說的話對未來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可能都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所以現在中小學不是都到高中大學都是對道德學習的重要性,非常重視的。

第三,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好好學習,然後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為這個社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謝謝,希望您能夠採納並關注我!

I. 什麼是學生道德行為

學生道德行為是指學生個體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的實踐,是個人道德品質內的外在表現,是衡量容一個人道德品質好壞的客觀標准。研究表明,人的道德行為有三個層次,最低層次是自發道德行為,它需要靠外部強制力量;中間層次是自覺道德行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內在自我監督;最高層次是自動道德行為,即不需外部監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是形成了習慣,這是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評價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如何,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不只看一個人一時一事的行為表現,還要看他各方面的行為和一貫的行為表現。正如黑格爾所說:「一個人做了這樣或那樣一件合乎倫理的事,還不能說他是有德的,只有當這種行為方式成為他性格中的固定因素時,他才可以說是有德的」。我們理解這里「性格中的固定因素」,就是指的道德行為習慣。培根認為「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列寧認為「共產主義道德品質上的突出特點,是他們對人類一切公共的基本准則已經從必須遵守變為習慣於遵守」。

J. 學生的道德品質是什麼

學生的道德品質
(1)愛國奉獻,熱愛黨和祖國,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培養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弘揚愛國奉獻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強精神,是新時期加強我軍思想政治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加強我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如何引導廣大官兵深刻認識愛國奉獻精神的深刻內涵及其對我軍建設的重大意義,熔鑄愛國之魂、報國之志,這是不斷深化愛國奉獻教育的重要課題。我們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棟梁,更應該好好學習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愛國奉獻。在進一步化愛國之情為報國之志,為振興中華而努力。
(2)誠實守信。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千百年流傳下來,亘古不變。對於推動社會主義濟濟的深入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然而一個時期以來,我國社會中的誠信確成為了稀有資源,商業中的欺詐,各種考試的作弊,假幣充斥,騙人的行為隨處可見,擾亂了社會的市場經濟秩序,違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則。大學生的誠信問題也一度出現危機,受到極大關注,這必須引起我們的注意。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則,加強道德修養,養成誠信的品質,對當代的大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當代的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思想道德品質如何不僅關繫到自身的前途與命運,更關系的社會主義的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3)勤勞敬業 。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我們所說的勤勞一般指:巧幹,吃苦耐勞,不畏困難,堅忍不拔,富有智慧和創造力。學生做人的最重要基礎是敬業精神。敬業精神是一種基於責任心對工作、對事業的全身心投入。中華民族有著「仁義濟世」、「敬業樂群」、「忠於職守」、「庄誠恭敬」的優良傳統。現在大學生隨處可見,可是真正作得到勤勞敬業的又有多少個呢?

熱點內容
開江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1-17 05:51:57 瀏覽:470
新婚姻法2015房產 發布:2025-01-17 05:16:48 瀏覽:586
勞動法關於繳保險費 發布:2025-01-17 05:12:03 瀏覽:424
怎樣在勞動法內調動員工工作 發布:2025-01-17 04:23:33 瀏覽:664
設區市政府規章設定行政處罰 發布:2025-01-17 03:53:46 瀏覽:96
法院處置網站 發布:2025-01-17 03:47:13 瀏覽:875
司法局民生 發布:2025-01-17 03:08:59 瀏覽:589
法院怎麼轉賬 發布:2025-01-17 03:06:54 瀏覽:340
從經濟法角度看校園貸 發布:2025-01-17 03:04:44 瀏覽:679
沈陽城市供熱條例 發布:2025-01-17 02:42:54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