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療立法
❶ 美國醫療制度
美國當前醫療制度已從管理式醫療轉變為醫療管理。其重心已從僅僅對患者的照顧逐漸傾向於對全民健康的關心。近幾年來,醫療保險不只為受保人服務,還以其全面綜合的服務向醫務工作者提供資料、技術,使其獲得最新科技資訊。奏效的健康計劃鼓勵病人接受檢驗;為慢性病患者設計前所未有的個性化治療方案;為醫生提供最新治療方法;醫療制度在分析信息,管理財政,滿足醫院及醫務人員不斷上升的 信息需求,並協助其作出最佳治療方案方面的作用是無可比擬的。
從以往難以進行監督的一次一付醫療保險及被動的醫療賠償計劃發生轉變,新的制度取得了明顯成果。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體現:
首先,共同參與是保險計劃得以順利進行的必不可少的要素。醫生從而更有效地作出臨床決策;而參保人更清楚如保險計劃的運作,自身如何受益等。
美國醫療保險大致可分三種:
1) 政府保險:政府通過公眾健康服務設施(PUBLIC HEALTH
SERVICE)包括醫療機構(如醫院,醫科院校)和研究機構;
社會保險服務部如執行MEDICARE和MEDICAID計劃的部門實施
醫療保險計劃
2) 商業保險:是一些綜合保險公司
3) 企業顧主支付大部分費用,投保個人支付相應的其餘部分費用
現存醫療計劃種類繁多,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保險計劃才是
最重要。
著名的Blue Cross and Blue Shield 保險公司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來幫助客戶作出選擇:
問題如下(每個問題根據是,中立,否三種情況分別算1,2,3分):
1) 你是否經常旅遊?你是否希望保險計劃能確保你和你的家人出
門在外的安全,如上大學,長途旅行等?
2) 你以前是否患病?
3) 能夠使用一種特殊的處方葯對你來說是否重要?
4) 你覺得能夠在不需要你的醫生推薦的情況下就能得到專家就診
是否重要
5) 是否希望自己選擇醫生或醫院,但可能需要更多的花費
6) 是否希望能為你提供日常保健和預防保健計劃
7) 是否希望每次能為你承擔大部分的醫療費用
你是否願意為了省錢而更換家庭醫生?
客戶可以根據做題得分選擇合適的保險計劃
得分: 8-11 可以選擇HMO醫療保險
得分:12-16 可以選擇POS 醫療保險
得分:17-20 可以選擇PPO 醫療保險
得分:21-24 可以選擇一次一付醫療保險
PPO是什麼
[優待供應者團體](PPO)是專為會員提供醫療費用優惠的醫療保險計劃。會員必須到指定的醫療機構就醫,而這些醫療機構可以是PPO網路的成員,也可以是非成員。
HMO是什麼
HMO 代表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專為那些在特殊地區提供醫療服務的志願人員提供經濟風險和遞送風險,通常回報固定,費用預付.
POS是什麼
POS全名Point-of-service 允許會員自由選擇醫療機構就醫,即可以是組織網內外的所有醫療機構。
什麼是健康服務提供者
健康服務提供者是指醫院,醫療設備,醫生或其他醫療工作者等能提供健康醫療服務的機構或個人。
什麼是PCP(PRIMARY CARE PHYSICAN)
PCP是指在一項醫療保險計劃里最初及主要服務提供者如醫生或醫務專業人士,也叫或PERSONAL CARE PHYSICAN或PERSONAL CARE PROVIDER
總的來說,醫療制度的執行是一項嚴謹的「推薦制度」由PCP到state-of-art治療方案及由所謂「gate-keepers」的評估機構的監督過程組成。醫療經濟學家應該有責任在縮減開支,資源調配和確保醫療保險事業發展方面再作努力。
❷ 美國的醫療保險制度
長期以來,美國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形成「利益共同體」,導致醫療服務價格一路攀升。醫療保險項目監管也有漏洞。
美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分為公共醫療保險和私人醫療保險。公共醫療保險制度主要包括老年和殘障健康保險、醫療補助、兒童健康保險項目及其他保險。其中最重要、惠及面最廣的是老年和殘障健康保險以及醫療補助。
由於醫療保險項目監管的漏洞,有的醫生在被查處之後仍然擁有開具處方的權力。2011年,聯邦參議員奧林·哈奇和湯姆·科本曾向醫療保險和醫療照顧中心提交了一份被判醫療欺詐罪行的醫生名單,名單上的34名醫生被定罪後卻仍然留在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名單上,意味著他們還能正常看病開葯。
(2)美國醫療立法擴展閱讀:
美國醫保改革:
2010年3月2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簽署了醫療保險改革法案,是奧巴馬執政以來最重要的立法成果之一,被稱為美國社會保障體系45年來最大變革,將對個人、企業和政府產生深遠影響。
然而同時該法案也是奧巴馬執政以來最有爭議的一項,自簽署生效以來,醫改法案面臨的法律訴訟接連不斷。美國民眾在醫改問題上也存在嚴重分歧,《紐約時報》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2012年3月26日公布的民調顯示,47%的人支持醫改,36%的人反對醫改。
❸ 美國老人的醫保制度
美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到底有多糟糕?看看中國的醫保體系就知道了。因為國內醫改的最初藍本就是照搬美國那一套。拍《華氏九一一》的那位導演在去年推出了另一紀錄片《sicko》,痛罵了美國醫療體制的痼疾,一經推出,成為美國歷史上最賣座的紀錄片。電影結尾,一個患病前算的上中產的美國老太太啜泣著說,她奮鬥了一輩子都沒能付的起看病的錢,而在古巴,這些可都是免費的。在美國,醫療保險制度是一大「頑症」,已經成為近年來美國民間指責最多的問題。主要問題是醫療費用太高,而且連年飛漲,導致個人醫保負擔越來越重。同時,政府投入越來越多,效果卻不成正比。在布希政府的推動下,美國國會將於下月起討論醫保制度改革問題。醫保改革與移民改革,將成為今年美國國內改革的兩大熱點。馬薩諸塞通過全民醫保法案最近,美國馬薩諸塞州議會以幾乎全票通過一項醫保制度改革的法案,成為美國第一個試圖建立全民醫保制度的州。這一法案強制性地要求僱主和雇員雙方為購買醫保承擔各自的責任:雇員人數超過10人的僱主如果不為所有員工提供醫療保險,將接受每年每個員工295美元的罰款;有能力購買卻沒有購買醫保的居民自2007年1月1日起將面臨稅務懲罰;同時政府將提供補貼,為低收入居民購買醫療保險。馬薩諸塞州議員表示,這一法案實施後,預計到2009年,州內現有的50萬沒有醫保的居民,95%以上都將擁有醫保。這一法案在美國引起很大反響。與大多數西方國家不同,美國沒有一個全民醫療保險體制,二戰以後的幾任總統,從杜魯門、約翰遜到尼克松、柯林頓,都曾試圖建立某種全民醫保體制,但都以失敗告終。美國國內評論對馬薩諸塞州的這一法案見仁見智,意見不一。支持者認為,現在美國越來越多的人沒有醫保,這一法案是解決醫保問題的首次大膽嘗試;反對者認為,強迫個人購買某種保險產品,違背個人選擇和自由經濟原則,可能導致政府權力過度擴張。記者曾經和一位在美國地方政府福利部門工作的官員交談,連他也承認,美國的醫保制度越來越差。他說,20年前,任何人看病或買醫療保險都不用花自己的錢,這20年來一項改革接著一項改革,個人的醫保負擔越來越重。統計資料顯示,美國的僱主越來越不願意為員工買醫療保險,自2001年以來,美國雇員承擔的醫保費用的份額增長驚人:家庭醫保,雇員承擔份額增長了58%;個人醫保,雇員承擔份額增長了63%。現在只有61.9%的人享有僱主提供的醫保,而在1987年為71%。據估計還有4600萬人沒有任何醫療保險。醫療費用太高帶動保費暴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健康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孟英英博士長期從事公共衛生政策研究,她向記者介紹了美國醫保制度改革的背景。美國的醫保制度建立在市場化、私有化的基礎上,政府在這一體制中只是一個買家,向私有的保險公司和醫療服務機構購買服務,政府本身對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的干預能力有限。在這方面,美國與加拿大情況不同。加拿大建立了全民的福利醫保體制,政府掌握巨大的市場資源,因此可以強有力地與保險公司、醫院和葯廠談判,壓低價格。而美國政府只掌握兩個社會福利性質的醫保計劃,一是為老年人提供的「醫療照顧計劃」,二是為低收入或失業人士提供的「醫療救助計劃」。這兩個計劃涉及人數有限,限制了政府的談判能力。同時,受政治文化影響,在美國要建立全民醫保體制很難。任何一種全民醫保體制都會限制個人的選擇權,在美國這個崇尚個人選擇的社會里,要想讓部分公民犧牲一點自由會引起很大的社會反彈。要想不犧牲任何人的選擇權,唯一的辦法就是保持目前這種市場化、私有化的機制。但這套機制現在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失靈情況,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投入的錢越來越多,收到的效果卻不成正比。美國每年的醫療費用在發達國家中居於前列,近年來更是增長迅速。根據美國「公眾福利基金會」今年3月的調查,從1993年到2003年,美國的醫療開支從9000億美元增長到17000億美元,人均開支從每年3354美元增長到5670美元。這兩項指標在西方國家都算是高的,但醫療服務的質量卻並不是最高。根據對德國、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等六國醫療機構的綜合對比,美國醫療服務的總體質量位居最後。造成這一情況的關鍵問題是醫療費用太高,而且連年飛漲,帶動醫療保險的保費也連年暴漲。葯價缺乏制約福利覆蓋有限那麼,政府為什麼不採取行動遏制醫療費用暴漲的趨勢呢?醫療費用漲價的理由是醫療技術、設備不斷更新和新葯不斷面世,特別是葯費,增長尤為顯著。美國醫療費用的價格主要是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制衡的結果,但缺少對葯廠和醫療設備公司的制約。醫院並沒有多收錢,多收錢的是葯廠和醫療設備公司。保險公司與葯廠和醫療設備公司之間沒有直接的經濟關系,不能通過談判壓制這部分漲價的因素。而政府作為向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購買服務的買家,對葯廠和醫療設備公司也沒有直接干預的經濟杠桿。而葯廠和醫療設備公司是美國兩黨政治中最大的資金捐助者,擁有強大的院外活動能力,任何壓制價格的舉動勢必遇到難以想像的阻力。這就造成一個有趣的現象:美國公司出產的葯,在美國賣很貴,在加拿大賣卻被加拿大政府壓得很低。所以有無數美國人涌到加拿大買葯。費用問題之外,醫療保險的覆蓋率也是一個關鍵問題。孟英英博士解釋說,由於美國沒有全民醫保,整個體系建立在市場化、私有化基礎上,造成醫保體系分割、無序的特點。政府和企業的福利覆蓋不了所有人,相當一部分人處在三不管的尷尬中。曾在上海市衛生局工作過的孟英英博士認為,美國的醫保制度走市場化道路,缺乏社會統籌,的確造成了一定的問題;但這種制度也有優勢,即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在市場機制下互相牽制,保險公司要控制費用,同時要保證服務質量,醫療機構要爭取客源,同時要提供良好服務。最理想的醫保制度是市場化和社會統籌的有機結合,但這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改革各行其是難以觸及根本布希總統的改革方法還是自由市場、私有化的思路。他最近提出的「個人健康賬戶」計劃的核心是,個人將稅前工資的一部分存入免稅的「個人健康賬戶」,這一賬戶可以每年遞轉,個人用這個賬戶的錢支付醫療費用,同時購買一種「高抵扣」的保險計劃。「高抵扣」是指,只有當醫療費用達到相當高的金額時,保險公司才支付醫療費用,當然,保費會相當便宜。這一計劃的好處是個人花錢看病時會更加謹慎,同時由於對所有人提供了同等的減稅政策,一部分不買醫療保險的人會加入這一計劃,無醫保問題有望部分解決。但缺點是,它有利於年輕的、健康狀況較好、收入較穩定的人群,對經常要看病的人來說,這一計劃得不償失,而低收入的人根本沒有足夠的錢存入「個人健康賬戶」。所以批評者說,這一計劃造成的後果是,健康的人都加入了「個人健康賬戶」計劃,剩下年老多病和低收入的人留在政府福利體系中,政府醫療賬戶的收入減少,支出卻更多,福利體系的崩潰將更快。美國許多州紛紛考慮繞開聯邦,單獨行動。馬薩諸塞州的改革方案是最早出台的一個,馬里蘭州等20多個州考慮立法強制大企業為員工買保險,堪薩斯、緬因、明尼蘇達等州想設計一種方案讓小企業為員工買保險,佛羅里達州去年開始將醫療福利變成現金發放到個人手中,南卡羅萊納州想把「醫療補助計劃」私有化。可以看出,美國目前醫保改革的方向,從聯邦的層次上,是進一步市場化、私有化,從地方政府的層次上,是各行其是,這勢必加深美國醫保體制分割化的趨勢。而且所有的改革都沒有觸及最根本的問題,即平抑葯價、控制醫療費用的問題,因此很難期望能夠完全解決現存的問題。本報駐美記者徐逸鵬相關鏈接醫保制度問題多《洛杉磯時報》4月3日刊載特別報道,舉例說明了一部分美國人因為醫保問題而面臨的種種困境:有的人要離婚,但為了付醫保費,十多年不能辦離婚手續;有的人奮斗一生,從貧困階層進入中產階層,一場大病又跌回貧困階層,只能靠政府的福利醫保生活;有的人從墨西哥移民來美,工作了20多年,仍然付不起美國的家庭醫保,只能買墨西哥的醫保,看病還得回墨西哥。政府醫保陷困境醫療費用增長使政府難以支持,美國政府的兩個醫保計劃都面臨財政危機。「醫療照顧計劃」主要針對退休人士,2011年後,「嬰兒潮」出生的一批人將逐步退休,會給該計劃帶來很大壓力。加之今年1月,布希總統作為政績工程,推出為退休人士購買處方葯保險計劃。預測說,到2013年,光處方葯計劃一項就將耗資5580億美元,屆時,「醫療照顧計劃」的賬戶可能破產。「醫療救助計劃」是針對低收入和失業人群進行醫療補助的,近3年來救助人數增加了800多萬。美國財政部每年的外債,有相當一部分用於填補該計劃的缺口。此外,美國政府還要負擔所有公立醫院的急診費用。美國法律規定,所有公立醫院遇到急診病人,不管病人有沒有保險,甚至不管他是不是美國合法居民,必須無條件立即救治,醫療費用最後都掛在政府賬單上。每年這筆開銷也很厲害,幾年前,美國公立醫院系統不得不大幅壓縮,關閉了幾十家醫院,裁員上萬人。「管理醫療計劃」面對各種矛盾,美國保險業也在不斷改革,但它所能做的只是與醫療機構談判,共同降低費用。比如「管理醫療計劃」,由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訂立承包性質的合約,醫療機構承包一定人數的醫療服務,保險公司按人數每月支付固定費用,而不管這些人有沒有看病、看多大的病。這樣能有效控制醫療費用,也使醫療機構更注重疾病預防。這一計劃現在越來越普及,但解決不了醫療費用增長的根本問題。美國醫療費用連年高漲,治病越來越貴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❹ 美國的醫療體制
美國的醫療體制
是由許多個合法個體提供的醫療服務業。美國的醫療設施和醫療保險大部分都由私營部門經營,美國政府會提供較為輔助性質的公共醫療保險、醫療輔助計劃、小童醫療保險計劃和榮民(退伍軍人)健康管理。歐盟和美國的葯業組織認為美國是全球醫學研究及推出新型醫術和醫療產品的龍頭國,她們又表示必須依靠美國高昂的醫療開支才能有效推動這些研發的進行。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的世界衛生報告中比較了191個成員國的醫療質素,美國的醫療消費與應變能力都在榜首、總體衛生系統表現排第37位、總體人口健康程度排第72位。2008年美國聯邦基金比較19個已發展國家的醫療系統質量,美國排名榜尾。
在美國,由慈善或宗教團體經營的非牟利醫院佔了主流,其次為地方政府醫院和私營牟利醫院,2003年它們的比重約為62%-20%-18%。聯邦政府本身營運的全國性保健系統並不對外開放,它們分別是由國防部管理的軍用醫療系統及為退伍軍人提供保健服務的榮民健康管理局。印第安人保健服務所(IHS,直屬於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就只提供醫療服務給印第安及阿拉斯加原住民使用,亦會以合約形式僱用私家醫療服務團體專為他們提供保健服務。面向一般民眾的非牟利醫院雖然可以獲得政府免稅,但它們依然會對病人收取高昂的醫療費用,對沒投保健保的病人更甚,亦引起了對這些醫院的經營道德爭議和法律訴訟。
醫院雖然會提供急診和門診服務,但它們都主要為住院病人而設。另類的專科診所有「手術中心」(surgicenter)專為客人提供手術後不需住院療養的即日服務、善終收容所為預計剩餘壽命少於6個月的末期病患者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等。
2006年美國的醫療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大約15到16%,在所有聯合國的成員國中僅次於東帝汶的大約18%;這支出有31%流到住院療養、21%歸內科服務、10%花在購買葯物、8%護老服務、7%屬行政費用和23%歸入其他項目里,包括實驗室診斷服務、制葯業、醫療器具生產商等等。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的會計部比較每年的醫療支出數字,2008年的國民總醫療支出為2.34萬億美元,比較往年增長4.4%,增長速度維持在6%左右的水平,人均醫療開支為7,681美元,醫療支出比GDP為16.2%,年度升幅在0.1%到0.3%之間浮動。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預計若繼續維持2008年的醫療體制,到2017年醫療支出比GDP會上升到19.5%,比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預計的數字要高一點。2010年3月,股神巴菲特就評價過,美國公司為其雇員支付的醫療開支使它們處於競爭劣勢:以GDP的17%消費在保健上但偏低的醫護人員與國民比例,對照其他大部分國家的平均9%而言,就像一條絛蟲蠶食著美國的經濟體系。
❺ 美國醫改是怎麼回事
早在2008年5月總統競選時,奧巴馬競選團隊就提出了醫改方案「健康美國計劃」,後被擴展為「奧巴馬-拜登健康美國計劃」。這份計劃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建立醫療保險交換系統。該系統將把醫保產品像股票一樣投放市場,個人和中小企業可以聯合起來到該體系下擇優選購商業醫保。與此同時,該計劃允許州政府向市場提供「公共醫保選擇」。目前,美國3億多人口中,70%的醫保由私營保險公司提供。此外,除去65歲以上的老人和部分小孩能享受聯邦政府支付的醫保外, 約5000萬人沒有醫保,醫保基本是市場主導。美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總裁貝克(Dean Baker)分析指出,奧巴馬計劃的關鍵就在政府提供「公共醫保選擇」,政府介入,保障了低收入者的醫保,也能通過公私醫保競爭,降低醫療價格。這樣市場便由原先的私營保險企業獨大,變為公私並立。由於「全民醫保」的承諾意味著5000萬人會被納入醫療保險,一開始奧巴馬的醫改計劃對制葯集團存在一定的吸引力。美國媒體2009年8月8日仍然判斷,美國葯物研究和製造商協會的許多注冊企業准備出資1.5億美元幫助奧巴馬推動醫改立法。不過,有保險公司很快讀出了全民醫保方案的另類含義。4月,一份調研報告打破了平靜。列文健康保險政策研究所宣布:如果引入政府公共醫保選擇,目前使用商業醫保的人群中將有五分之二會轉向公有醫保。報告公布一周後,美國醫療保險協會(AHIP)主席伊格納格尼(Karen Ignagni)和斯洛塔聯袂拜見了參議院金融委員會全體成員,反對政府提供公共醫保。 2009年6月,一貫沉默的醫師協會開始發飆,公開反對醫改。醫師協會表示:「為65歲以下的健康人提供公共醫療保險不是擴大醫保范圍、減少開支的最佳辦法,不僅如此,這樣還可能擠垮為70%美國人口提供服務的私營保險業者,致使財政開支擴大,納稅人的負擔也將加重。」不過,奧巴馬在8月依然堅信,「政府推出公共醫保計劃是提供競爭的最佳方法。」為此,他試圖穩住保險公司。在9月9日的演講里,他說:「我可以告訴醫療保險公司,我不是要搶你們的飯碗,因為你們僱傭了很多我們的鄰居和朋友(有利於美國人就業)。」然而,精於計算的保險公司怎會輕易上當。7月15日,參議院健康委員會通過了包含「公共醫保」的草案。此後,保險公司就徹底「翻臉」,在全美宣傳抨擊醫改「增加美國財政赤字」。美國負責任政治中心披露,2009年,保險公司投入10億美元游說資金,狙擊醫改。在醫療利益集團的強大壓力下,美國的民意也開始發生變化。從8月休會開始,原來越多支持醫改的民主黨議員受到輿論圍攻。奧巴馬的醫保改革陣營迅速瓦解。8月,剛剛在眾議院涉險過關的奧巴馬在參議院金融委員會陷入苦戰。民主黨(含獨立黨)在參議院的票數剛夠立法底線——60票,只有團結每一名能團結的議員,法案才能過關。由於這位「公共醫保終結者」的抵抗,2009年12月24日,參議院通過的是沒有「公共醫保」的法案,徹底改變了奧巴馬最初的全民醫保方案。經過一年「戰爭般」的洗禮,奧巴馬成熟了。在《國情咨文》中,他不再給醫改設定最後期限。現在誰也不知道這場改革何時能完成。
❻ 美國眾議院的立法相關
大多數法案會送入國會兩院其中之一。憲法規定『所有將增加歲入的法案應由眾議院首議』。所以參議院無權提案征稅。參議院所無權首議的撥款法案或授權開支聯邦資金的法案,眾議院可自行提出。歷史上,參議院曾論爭此一有利於眾議院的解釋。然而,對參議院所提出的撥款法案,眾議院就是拒絕審理,因此實際上奠定了這項論爭的結果。憲法阻攔參議院討論歲入相關法案是基於英國國會的運作方式,在英國只有英國下議院可行提出該種議案。
雖然不能自行提出歲入法案,參議院仍有權對之修訂或駁回。正如伍德羅·威爾遜所寫道 參議員(對歲入案)的修訂權已達到所能容許的最寬松范圍。上議院可以加入自己喜歡的條文,可以完全與初始提案無關且插入全新的條款,調整開支數目甚至其目的。就從眾望所歸的會議廳所送來的資料而言,他們立下的是全新的法條。 包含歲入法案在內,任何法案都須經參眾兩院認可才能成為法律。兩院必須通過完完全全相同一致的法案版本。若有不同,可召開兩院議員聯席的協商委員會(conference committee)解決。法案通過參議院的流程,請見國會法案(Act of Congress)。 2008年10月4日凌晨1點25分,美國眾議院在剛剛結束的表決中以263票對171票的投票結果通過了經過修改的大規模金融救援方案。
2010年3月21日,眾議院最終以219票對212票批准了參議院醫保改革議案。最終版本醫改法案將使3200萬沒有醫療保險的美國人獲保,從而使全美醫保覆蓋率從85%升至95%左右。同時,法案在生效後第一個10年內有望使美國政府預算赤字減少1380億美元,在第二個10年內減少約1.2萬億美元。法案在生效後第一個10年內將耗資9400億美元。
2013年1月23日,美國眾議院以285票贊成、144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無預算、不得薪」的短期內上調公債議案,允許美國聯邦政府通過財政部發債維持運營至2013年5月19日,為國會長期上調債務上限、避免債務違約爭取斡旋空間。
❼ 美國立法流程急!懸100!
美國的立法程序
美國國會是美國政府的立法機構,故美國的立法程序,實際上就是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美國國會分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院。眾議院議員有435人,每一名議員代表一個國會選區,任期為兩年。眾議院里議員的席次是以每一個州的人口依比例計算,比方說加利福尼亞州人口眾多,選區也多,所以在眾議院里就有53名眾議員代表加利福尼亞州;相反的,懷俄明州雖然面積廣大,但是人口稀少,所以整個州就算一個國會選區,在眾議院里只有一個席位。參議院則不同,不管州的面積和人口多少,每一個州都有兩名參議員,所以參議院里總共有100席位,每一名參議員的任期為六年。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大體如下:
1.立法提案
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從擬定立法草案開始。在美國,任何人都可以擬定立法草案,但是任何新立法只有國會議員可以正式在國會里提出。在通常情況下,立法草案是由國會議員和其助理擬定的,這些議員會在其選區競選期間了解了選民對某些議題的想法,並向選民保證他如果選上將會在國會里提出其選民支持的立法草案。
參議員和眾議員被選民選入國會,其主要職責之一就是制定法律。另外,議員的選民,不管是個人或組織,也可以把擬定的立法草案轉交給代表當地選區的議員。與此同時,美國行政部門,包括美國總統和內閣成員等也可以向眾議院議長或參議院議長提出立法草案。這種立法來源叫做「行政溝通」(Executive Communications)。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必須向國會報告「國家現況」,這就是為甚麼每年總統必須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的原因。總統通常趁這個時候向國會提出法案建議,在國情咨文發表過後,總統會正式把他的立法草案送交給國會有關委員會,委員會主席通常會立刻以原本的形式或修改過的版本向國會提出。
2.提案類型
提案的類型有四種。這四種形式包括法案(Bills)、聯合決議案(Joint Resolution)、共同決議案(Concurrent Resolution)和簡單決議案(Simple Resolution)。在參議院和眾議院里,大部份的立法都是以「法案」的形式提出。比方說,2001年到2002年期間,參眾兩院提出了8948 項法案和178項聯合決議案。在這些法案中,眾議院提出了5767項法案和125項聯合決議案。「聯合決議案」和「法案」兩者沒有很大的不同,兩者都需要經過同樣的立法程序,不過對美國憲法的修正案必須以聯合決議案的形式提出。這種決議案得到眾議院和參議院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後將直接送到總務管理局局長,讓總務管理局局長送交到各州徵求各州批准,不需經過總統批准。聯合決議案成為法律的方式和法案相同。
至於共同決議案和簡單決議案的處理方式則和法案或聯合決議案的方式有所不同。這兩種類型的提案通常和制定美國法律無關,而是和兩院議事規則、運作和表達兩院對事情的看法有關。所以當兩院通過這種類型的決議案後,決議案不會遞交給總統,要求總統批准。
共同決議案無約束力。眾議院提出的共同決議案得到全院通過後將由眾議院議事員簽署後做為記錄,參議院通過的共同決議案將交給參議院秘書簽署,兩院通過的共同決議案都不會遞交給總統採取行動。在國會開會期間,任何議員都可以提出新的立法。眾議院有關單位在收到新的立法後會給這個立法草案一個編號,然後把這個立法提案送交和這個立法有關的委員會(Committee)或小組委員會(Subcommittee),讓小組成員對草案進行審議。
3. 委員會和聽證會
根據國會圖書館的介紹,美國立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可能就是委員會的行動。委員會或委員會小組成員在這個階段對提出的立法草案進行密集的考慮,仔細研究和辯論,如果立法議題有足夠的重要性,委員會會通過舉行公共聽證會,來了解正反兩方對這項立法的意見。接下來,委員會小組成員將對這項新的立法投票,來決定對這項立法採取甚麼行動。委員會成員可以對提出的立法進行修改,委員會成員再投票決定是否贊成這些修改。如果這項立法沒有在委員會審議階段得到批准,這項立法的壽命就在這里結束了。
4. 全院表決到兩院協調
得到委員會多數贊成通過的立法將被送到眾議院全院,在眾議院院會中讓全體議員對立法進行審議,辯論和投票。這項立法通過適當議事程序在眾議院全院表決後,將送到參議院審議。如果參議院對眾議院的立法有修改,這整個修改後的立法必須再送回眾議院審議。眾議院和參議院有時會在同樣一個議題上有不同看法,像最近在美國炒得沸沸揚揚的移民法案問題就是一個例子。
5. 總統簽署
當會議委員會的成員達成共識後,同一個版本的立法草案將會分別在眾議院和參議院表決,如果立法草案在兩院都得到通過,這項草案將送交給總統,請總統簽署,成為法律。
這五個步驟就是美國的基本的立法程序。
❽ 美國軍隊的醫療法律有沒有類似中國有自己的學校
這個情況是確實存在的,PLA是搞社會主義特色的軍隊化,也就是說從培養開始就要讓軍人和非軍人有明顯的區分,要有所為的什麼軍籍,軍隊的各個行業都要有專門的學校從大學開始就培養。而美軍為代表的尤其是西方國家的軍隊,軍隊都是走職業化路線,說白了軍人只是一個略微特殊的職業而已。他們當幾年兵就和與公司簽合同一樣,軍隊給你必備的福利條件,你答應當多少年兵,你要當什麼兵種也是基本根據你自己的興趣來定,他們會考慮你的興趣,而且常規情況下一定會讓你去到你有選擇的去向。而不是中國現階段都是分配為主,走關系為輔。 中國當軍官的基本上都是大大小小的軍校出來,而美國的軍官只有為數不到一半的是軍校培養,而別的大多為ROTC(有點類似於我們國防生,但不是定向培養科技人才,而是和軍校生有一樣的自由選擇權,同時還有給普通大學畢業生開放的OCS等等培訓課程,而上述的方式,都覆蓋了軍隊里頭全部的崗位,因為美軍主要的軍事訓練並不在學校里完成,而是等你已經委任為軍官後,會根據你的去向,去參加專門的培訓課,通常為期半年到一年)。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當軍官,即便是軍事化程度很高的崗位,你很有可能就是大學畢業了念頭一閃去參加個OCS,幾個月後你就是少尉,然後確定你的去向,你的軍事生涯也就可以開始了,順帶一提大多數特種部隊軍官都是OCS或者ROTC出來的,而很少數是正牌軍校。而其他的文職崗位,那門路就更是多了。
❾ 美國的立法權屬於哪個機構
美國的最高立法機構屬於國會。
美國國會的主要和最明顯的任務是立法,制定影響每一個美國人的法律,立法經常需要在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上作出決定,例如醫療保險改革、戰爭、貿易匯率等,法案經過一系列的審議程序後才能成為法律。
(9)美國醫療立法擴展閱讀:
美國三權分立,立法權由國會參眾兩院擬定,獲三分之二票數通過後交由總統簽署。司法權歸聯邦法院,同時美國司法部的任務是保障法律的施行,維護美國政府的法律利益和保障法律對美國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行政權歸聯邦政府及各州政府。聯邦調查局隸屬於司法部的一個機構,有一定的執法權。
❿ 簡要評價美國的醫療體制改革
美國是目前發達國家中唯一沒有實現全民保險制度的國家,但美國也是世界上衛生保健開支最大的國家。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計,若不進行醫療體制改革,至2035 年,全美衛生保健方面的花銷可能達到GDP 的30%,那將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在過去的 20 年,美國的醫療改革一直是政府優先關注的政策。鑒於政府公共債務激增、醫療成本暴漲、覆蓋率較低以及醫療體制運行效率低下等方面原因,醫療改革已極為必要。而美國新醫療體制改革政策旨在向所有國民及其家人提供一份高質量、可承受的保險。
在目前美國全社會衛生支出的構成中,政府負擔的比例不斷增加,而私人部門支出比例有所下降。而從私人消費角度看,個人醫療衛生支出在個人消費支出中的比重近幾年也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可見,不管是政府部門還是私人部門,其醫療保健方面的負擔都日益加重,整個經濟為現有醫療體系承受了過重的負擔,而這種負擔並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
為配合新醫改,政策會隨之出台各種稅務減免措施,以幫助個人和企業為自己及其雇員購買醫療保險。改革終將使高昂的醫療費用得到控制。這意味著家庭、企業和政府都能從真正意義上節省開支。
新醫改的主要阻力,一方面主要來自於既得利益集團的干擾:新醫療體制改革直接損害了保險公司及大制葯集團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對傳統意識形態的一個挑戰:新醫療體制改革強調政府在全民普及醫療保障中的作用,這往往會刺激高度崇尚自由的美國人民神經。
對於新醫療體系改革,總的判斷是,不太可能對勞動力成本帶來巨大影響,但醫療保險范圍的擴大可能會在短期內提高一些僱主的成本,之後這些成本將通過降低工資等方式轉移。預計受新醫改政策影響最大的行業可能是員工工資較低的行業(如零售業和酒店服務業),因為這些行業涵蓋的醫療保險項目最少。
短期內,無論通過增加財政赤字、提高稅收或是直接增加貨幣供給的方式來籌集醫改所需資金,其任何一種方式都將對美國財政帶來負擔,對美元構成向下的壓力;而長期看,醫療體系的梳理改善,將提高醫療系統的效率,降低浪費,並能起到減少政府支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