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坦誠
㈠ 道德經愛情經典名句
除非能去兩端而去其中,我就是你的溫度,我是你的溫度,你同樣是我的溫度。
我太愛聯想,從道家式的科學類比到道家式的愛情,「道家式」,哦,我發現我是骨子裡的道家的葬品,我認同,認同倒把自己融掉。
所謂「無為而無不為」,我沒有能力解釋,也許正應了「道可道,非常道」,不過又是讓我這只瞎貓撞到了。「無為」的愛情是我理想的愛情。「無為」不是我不在乎,我不關心,請不要混淆!「無為」的愛是全身心的感受,心甘情願的接受,隨遇而安的灑脫,完全的包容。
可以反對我的想法,但必須澄清,「無為」並非一切的無條件,並非消極的無主見,「無為」是愛到深處我心的真實流露。我雖不敢說這種自新超脫了世俗,但的的確確是升華,是真我的升華。
可以說我的想法虛妄,因為「道家式」的觀點本身就讓人摸不到頭腦,況且純粹的愛情誰曾經歷,又有誰來相信?我並非崇尚柏拉圖式的愛情。愛情很豐富很復雜也很無奈,(當然無奈的不是愛情本身,而是無人理解愛情的無奈。)那一點點精神可能是愛情的核心,卻不是全部。愛情,無為的愛情不存在定勢,不能描述,不是因為我淺薄兒無法描述,盡管我的確淺薄,但再高深的人哪一個又能描述清楚呢?
很多東西都非言語所能及,愛情便是其一。不急功近利,不苛求完美,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愛的不是理想,愛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也許愛的人不被別人愛,也許愛的人別人爭著搶著愛;也許愛的人很愛很愛你,也許愛的人從沒愛過你;但只要愛就沒有這些念頭,愛到忘記自我才是真正的自我。不用問你愛不愛我,不用甜膩膩的情詩,如果你喜歡我的坦誠,我從沒有過欺騙;如果你喜歡我的純真,我從沒有過猜忌;如果你喜歡我的才華,我從沒有過無聊,如果你喜歡我的財富,我從沒有過貪欲自私;如果你喜歡我的身體,我會讓你來享受。但也許你不喜歡我的一切,哦,那好吧,愛沒有消失,但我也不會強求,也不會因你而改變,只是保留一份赤子之心。
㈡ 《道德經》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其虛言哉!誠全而歸之.」最後一句作何解釋
「誠全而歸之」.這句話可以作兩種解釋.一種是說:「曲則全」最重要,人生最偉大的作為,不必要求成功在我,無論在道德學問上的成功,或是事業上的成功.如果「功成、身退而不居」,一切付之全歸,這赤裸裸的坦誠,就是「曲則全」的大道,這才是人生的最高藝術.「誠」字,可以把它作動詞用,說明實在要走「曲則全」的道理,才能夠得上為天下之所歸,眾望之所屬.另外的一種解釋是:「誠」字下面加一標點,構成「誠,全而歸之」.這樣一來,便是說明如何做到「曲則全」的真正條件,那隻有一個「誠」字才可.絕對不能把「曲則全」當做手段,要把它當做道德,要真正誠誠懇懇地去做.如果知道「曲則全」的名言,卻把它當成手段去做,那就「不誠無物」,完全不對了.所以,也可以讀成「誠,全而歸之」.
㈢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是什麼意思
得之坦然:獲得東西要正大光明,無愧於心。
失之淡然:萬事萬物有得必有失,塞翁失馬,版焉知非福權,不要為失去的東西耿耿於懷。
以上兩者又可稱為「不可患得患失」,對待得失要有平常心,要減少對外物的執著。
爭其必然:是指我有必然之理才可以去堅持,也就是說可以使我爭論堅持的唯有真理。不要去強辯,不要無理爭三分。為人應堂堂正正,有理則維護,無理則承認,虛心聽取道理。
順其自然:是說萬物自有其理,世事不可強求,很多時候謀事在人,而成事在天。只要自己盡力而為,沒有什麼可愧對的。對於很多經歷與結果,要用達觀豁然的心情去面對,時時刻刻抱有一顆平常心。
這四個成語,實則是在告知世人對待事物的態度,不患得患失,萬事不強求,要有豁達的心態。
(3)道德經坦誠擴展閱讀
描寫人應具備內心修養的詩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賞析:春夏秋冬即是一年的四季,人生之中也有四季,四季之中有美好也有凄苦與寒冷,無論是一年的四季還是一生的四季,只要有好的心態四季均是好時節,不要因為一些的瑣事阻礙我們欣賞生活的美麗,五味俱全才是人生,寥寥數語已看出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理解層度與思想境界。
㈣ 老子的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可用於學習么
得到榮譽坦然面對,失去了一些東淡然處之,原則問題爭其必然,人生的榮華富貴就應該順其自然,我想這可以作為人生信條來學習。
㈤ 《道德經》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其虛言哉!誠全而歸之。」最後一句作何解釋
這里的關鍵在於「誠全而歸之」該如何解釋?
說實話,這五個字雖然簡單,但還真是很少有令人信服的解釋,包括一些國學名家。
比如,任繼愈老先生把它翻譯為:「確實能使人圓滿成功。」把「誠」解釋為「確實」,「全」解釋為「圓滿」,都說得過去。但把「歸」和「之」解釋為「能使人成功」,實在是莫名其妙。
再如,台灣大學教授傅佩榮把它解釋為「真的能使人得到保全,善度一生」,比任先生的解釋稍稍合理一些,但把「歸之」解釋為「善度一生」,也是牽強得很。好像人們實施「曲折全」的策略,就是為了苟全性命而已,這也太小氣了,與道家的理想也是不符合的。道家向來追求的是「長生久視」之道,而不僅僅是「善度一生。」
網上有人把這里的「誠」理解為「不誠無物」,個人覺得也說不過去。「不誠無物」出自《中庸》,是地地道道的儒家思想,跟道家思想不相容。道家講「無為」,講「道法自然」,不會刻意地教大家去「誠」或者「不誠」。因為這兩者都屬於「有為」,屬於刻意,跟「道法自然」的原則相違。
那麼,「誠全而歸之」究竟該如何解釋呢?為了方便,我們先把《道德經》第22章整篇原文貼出來: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以上「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論點,「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是論據,證明前面的論點。而「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是對全文的總結,歸結到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核心思想上。所以,個人覺得,「誠全而歸之」可以解釋為:「確實能使人得到保全,回歸大道的根本(無為、自然)。」這里把「歸」解釋為「回到大道的根本」,依據的是《道德經》第16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在老子的語系裡,「歸」就是「歸根」的意思——這種以經解經的方法,個人覺得最為科學。
至於句末的「之」,是虛用,無所指。類似的用法,如「久而久之」。
本人店鋪有道德經名家註解大全,歡迎光臨~店鋪地址在我個人資料裡面
㈥ 老子的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是什麼意思
得之坦然:獲得東西要正大光明,不愧對他人,不損人利己。 失之淡然:物有得必有失,不要內為失去東容西耿耿於懷。 以上兩者又可稱為「不可患得患失」,對待得失要有平常心,要減少對外物太過執著的慾望。 爭其必然:是指我有必然之理才可以去堅持,也就是說可以使我爭論堅持的唯有真理。不要去強辯,不要無理爭三分。為人應堂堂正正,有理則維護,無理則承認,虛心聽取道理。 順其自然:是說萬物自有其理,世事不可強求,很多時候謀事在人,而成事在天。只要自己盡力而為,沒有什麼可愧對的。對於很多經歷與結果,要用達觀豁然的心情去面對,時時刻刻抱有一顆平常心。 其實這四句都是在講人應具備內心修養,面對紛繁復雜的外部世界如何更好的調整自身。 送你一首詩,意思差不多: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還有就是要記住處之泰然
㈦ 老子「道德經」全文,你看過嗎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可以用言語描述的道,就不是恆久不變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恆久不變的名。有了空間,才開始呈現出天地;有了根源,才開始孕育萬物。所以,如果一個人經常保持寧靜無欲的心態,就可以深入觀察到天地萬物的微妙之處;如果常存慾望,就只能看到天地萬物表層的東西。空間與物質同時出現而有不同的稱謂,它們都很神秘。那神秘又深遠的極處,便是產生天地萬物之所在。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譯文:辦事追求圓滿完美, 不如及時停下。刀刃打磨的鋒芒畢露,其銳利卻不能長久。金玉滿堂,沒有人能守得住。富貴而驕橫,會自取惡果。功成名就後隱退,是合乎自然規律的。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譯文:是身體和靈魂合為一體,能夠做到不相分離嗎?專一精神以達到一種柔弱狀態,能夠像嬰兒一樣恬淡嗎?清除心靈的疑惑妄見,能夠不再執迷嗎?愛民治國,能夠做到不運用心智嗎?在大自然的無窮變化之中,能夠安居於柔弱的狀態嗎?明白通達,能夠做到清凈無為嗎?大自然養育萬物,但生養了它們卻不佔為己有,幫助了它們卻不依賴它們,成就了它們卻不去支配它們。做到這一切,便是具有了最高尚的品德。
㈧ 道德經老子對愛情的看法
老子主:「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老子這個話是什麼意思?老子說,古往今來,凡是得一的人處處美妙。你看,天得一能夠清,青天;地得一能夠安寧;神得一能夠靈驗;山谷得一能夠充盈;他說,萬物得一能夠生長;侯王得一能夠做一個君王。「一」是什麼東西?「一」就是老子所說的「道」。得了「一」,得了這個「道」,就會完美。之所謂「道生之,德畜之」那我們就來分別看看老子所說的「一」和「道」是怎樣的?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老子所說的「一」,愛情的「得一」是真情,因為真情相愛,才會情真意切;那真情的「得一」有是什麼?真情的「一」就是一顆愛心。因為只有愛心的真愛,才會心愛,心與心不相愛,哪裡還有什麼真情。記得有這樣一首詩:「萬物生輝,最是愛心光熠熠;陽春布澤,當然孝道普天下」。
我們再從「道生之,德畜之」來說,「萬物尊道而貴德」。這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說,天下的萬物都是由道生出來的,所以叫「道生之」,由道產生出來的。道分化成為萬物,這就是叫德,萬物要靠內在的德性來畜養,萬物都尊崇道,而貴重德,愛情和婚姻不也就是這樣嗎?有一個例子很具有說服力,這個例子就是一部電影《我的野蠻女友》,剛開時我和那電影的男主人角的看法一樣,以為這個女主人角整天都過這喝酒的生活,還一股的蠻氣,但經過他們的相互交流,最後那男主人角明白了,原來那女主人角的喝醉酒是有原因的:她的前男友死了,她為了把自己德培育出來的愛情永遠不忘掉,所以她始終把那個男孩給她的一個項鏈掛在頸子上,心中永遠是懷念著那個男孩,就是因為她藏著一份真誠的愛情。到最後,她發覺不對,為什麼不對呢?心中人死了,就讓他死去吧!我還年輕,我總不能因為他一輩子耽誤我的青春啊!「道生之」,道又生出來一段新的愛情,讓我接受他吧。所以她想通了,想通以後把這個鏈條甩到河裡,他接受那男主人角,終於轉變了,之後真誠地愛上了那個男孩。這個事例很好的符合了老子的「道生之,德畜之」。
㈨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順其自然,爭其必然
得之坦然:獲得東西要正大光明,不愧對他人,不損人利己。
失之淡然:物有得必有失,不要為失去東西耿耿於懷。
以上兩者又可稱為「不可患得患失」,對待得失要有平常心,要減少對外物太過執著的慾望。
爭其必然:是指我有必然之理才可以去堅持,也就是說可以使我爭論堅持的唯有真理。不要去強辯,不要無理爭三分。為人應堂堂正正,有理則維護,無理則承認,虛心聽取道理。
順其自然:是說萬物自有其理,世事不可強求,很多時候謀事在人,而成事在天。只要自己盡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