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以法治廉

以法治廉

發布時間: 2022-02-19 08:17:59

A. 關於法治廉政的書法

上次才寫過,是ZF給的題材,據說是掛紀檢委某會議室的:吏肅唯遵法,官清不愛錢。豪強皆斂手,百姓盡安眠。 明 馮夢龍 不知道適合不?

B. 中國如何走向以法治廉 簡介概括

此提問無解!

C. 中國如何走向以法治廉

我國依法治廉很容易。只要把公務員違法所得的物品全部充公。不明財產全部沒收。獎罰得當。我國很容易走向依法治廉的,社會是一步一步走向文明的,社會和萬物一樣不進則退。

D. 法制和廉潔的關系

法制是廉潔的保障,廉潔為法制提供良好基礎

E. 中國古代依法治國的典型事例

1、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申不害提出,韓非加以發展的「術治」

術治的中心思想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韓非子·定法》)。他們認為「法」是公開的,「術」則是藏在君主心中、暗自運用的,君主掌握這種統治術,就可使「群臣守職,百官有常」,鞏固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這是保證「法」的實施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3、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策略,所以治國是無為而治的第一應用。為了貫徹無為而治的方針 ,各級政府官員既要拋棄各種政績主義和形式主義,也要拋棄「為人民謀幸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

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戚,盡量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5)以法治廉擴展閱讀:

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左右,管仲為齊國相,提出了「以法治國」的主張,他說:「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法治的信心。他憑借「以法治國」的治國方略,使齊國大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不僅強調「以法治國」,同時也注意建設道德體系,使法治與道德教化相結合。他以「禮義廉恥」為最基本的道德規范體系,並且上升到關系國家存亡的地位,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從管仲起,到韓非綜合法家思想提出「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歷時已數百年。在這期間,法家的思想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成為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法理學。

網路-商鞅變法

網路-無為而治

網路-術治

F. 社會現象如何讓通過法制解決(依法治國,黨風廉政來談)

天涯不讓發表政治言論啊 來個以古諷今的吧,看看能不能讓你看到 韓非提出了以法治為中心,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法, 就是統治者公布的政策、法令、制度,前期法家代表商鞅首先提出「 法」治的主張。韓非子強調治國要有法治,賞罰都要以「法」 為標准。法是整個社會的行為准則和規范, 任何人都不能獨立於法外。韓非子說:「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 賞善不遺匹夫。」也就是說,在「法」面前, 不存在貴族和平民之分。「術」就是國君駕御群臣的權術, 由國君秘密掌握,使得大臣們摸不清國君的心理,不敢輕舉妄動, 背後搞鬼。「術」最先由申不害提出。但韓非子認為, 申不害重術不講法,往往造成新舊法令相互抵觸、前後矛盾; 商鞅重法不講術,則難於對官吏察辨「忠」和「奸」, 導致國君的大權旁落於大臣之手。所以韓非主張「法」和「術」 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同時,韓非子還認為,「勢」 就是國君占據的地位和掌握的權力, 也是統治者實行統治的必要手段之一。「勢」 的理論最終是由慎到提出的。韓非子吸取了這一理論,他認為, 要推行法令和使用權術,必須依靠權勢;沒有權勢, 既使是堯這樣的賢明君主,連三戶人家也管理不了。因此, 韓非子提出「抱法而處勢」的主張,認為只有穩固地掌握了權勢, 才能有效地推行法和術。 法家主張審時度勢,「法後王」,「法今聖」,而不「法先王」。 商鞅明確提出:「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前世不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這種進化的歷史觀,堅信「當時而言法,因事而制禮」,從而主張「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①。 韓非繼承了商鞅的歷史進化,提出「上古競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謀, 當今爭於氣力」②,認為歷史是不斷變化、不斷進步的。所以,「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而「明據先王, 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③。 那些根本不了解古今治亂變化的人,反而竭力謳歌先王之法, 頌揚先王之書,這只會加劇今世的動亂,絕不會帶來任何益處。 因此,「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是以聖人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④,而是仔細分析研究當代面臨的問題, 根據現實來制定各項措施。 法家崛起於戰國時代。這個時候,「王者之跡息而《詩》亡」, 西周分封制已經崩潰。到戰國初年,周王室早已是形同虛設, 其地位與一般小國無異。春秋時代的一百餘國,這時也僅存十餘國, 整個中國為戰國七雄所主宰。而七雄的大規模兼並戰爭, 也正在推動著中國從封建割據走向封建統一, 在這種不可逆轉的形勢下,維護周制、重建分封, 不但沒有任何可能,而且從根本上說,乃是歷史的倒退。 法家順乎潮流,力倡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 力主普遍推行郡縣制度。商鞅說過:「百縣之治一形,則從; 迂者不飾,代者不敢更其制,過而廢者不能匿其舉。」⑤眾多的縣, 都實行統一的政治制度,就可使人人遵從,奸官就不敢飾非, 替代者就不敢更易制度,因過而貶黜的官吏就不能掩飾其錯誤。 推行縣制,由中央任免地方官員,把縣變成中央的地方行政機構, 而不再是獨立、半獨立的王國, 這樣就把全國的軍政大權集中到了中央, 從而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政體,有利於從劫亂走向安定, 從割據走向統一。韓非又進一步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聖人執要,四方來效。」⑥進一步發展了中央集權的政治理論。 法家主張「一斷於法」,而不論親疏、貴賤、上下、尊卑。《 商君書·賞刑》說道:「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 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 有功於前,有敗於後,不為損刑。有善於前,有敗於後,不為虧法。 」從這里可以看出,法家主張的「刑無等級」有兩大特徵: 第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主不在次列),第二是廢除貴族( 不論舊貴族還是新貴族)的赦免和贖刑特權。 這兩點都是對西周以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徹底否定。 由於破除了貴族人治,代之以國家法治,因而加強了君主集權, 不但大大有助於軍令、政令的統一,而且為後來戰勝山東六國, 實現全國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法家所主張的法治,是將法律公之於天下,「 使天下之吏民無不知法者」,又別置「法官」 作為主管吏民法律的顧問,以使天下吏民知法不犯, 增進國家的安定和統治秩序的穩定。這種法律觀念, 一直為後來歷朝歷代所承襲,對於鞏固國家的統一, 維護社會的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廉吏執法與法制建設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的記載。 清明的吏治是實施法制的必要條件,也是法制建設的內在要求, 它反映了社會政治生活的健康程度。 中國古代許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深深地認識到治吏對推行「法治」 的重要意義。先秦時,法家提出「名主治吏不治民」的論斷, 其實質不在於輕視和否定治民,而在於強調吏治的重要性。孔子「 為政在人」的觀點突出強調了君主與官吏在國家治亂和「法治」 興衰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荀子的「有治人,無治法」, 更明確地闡述了「法」與「人」的關系。他認為作為統治者的「人」 決定著作為國家制度的「法」,法律能有效執行和適應變化, 都離不開「人」的靈活、廉潔和清明。荀子重視人治,並非不要「 法治」,「法者,治之端也」,但發揮法的作用與功能要靠人, 官吏守法和秉公執法是治國之關鍵。唐「貞觀盛世」 的出現是與唐初官吏的清正廉潔,帶頭守法分不開的。 法制歷史深刻地告訴我們:徒法不足以為治,繁法也不足以為治, 制定嚴密完備的法令是容易的, 而真正要使之付諸實施並深入人心則並非易事, 它要通過執法者公平的執法和廣大民眾自覺的守法來實現。因此, 我們說,良法與廉吏是實現法治必不可少的兩個環節, 它們相互聯系,承前接後,內在要求是一致的。在法制建設中, 立法要從實際出發,結合社會現實,根據社會要求, 能夠真正反映社會生活,指導並規范人們的行為。 但是立法只是國家治理的一個前提, 只有依靠秉公執法的官員才能夠使國家立法走向現實, 如僅有善法而不循法,立法則無異於虛設之條文。 四.法治的現代意義 中國古代史上曾經出現過幾次盛世局面,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 貞觀之治、康乾之治等。 盛世所表現出的共同特徵就是社會秩序穩定,吏治清明, 人民生活安定,階級矛盾相對緩和,封建法制相對健全和完善。 良好的法律秩序成為盛世最明顯的標志。法盛則政興, 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現所體現的共同特徵就是:重法、守法, 上自皇帝下至百官百民,自覺或不自覺地服從於封建法律, 不徇私枉法,不枉殺臣民,不僭越法律。 封建「法治」與現代法治有著本質的區別。 封建法律的服務對象是地主階級,其著力維護的是專制主義統治, 法律是皇帝的御用工具,法自君出,皇帝可一言立法, 也可一言廢法,權大於法。盡管如此,封建盛世的出現, 內在地需要「法治」的支持, 封建法制中許多內在規律成為法盛政興的必要條件。深入法制歷史, 分析法制現象,從封建法制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法制經驗和規律, 不失為今天法制建設的有益借鑒。 在法自君出的封建社會里,皇帝一方面凌駕於法律之上, 另一方面在一定條件下也遵循法律的規范。漢文帝以身作則, 奉公守法,才有了張釋之的執法公平;唐太宗有「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的思想, 才有了功臣屈法而下詔治罪之舉。在保證法令順利實施方面, 監察制度在中國古代法制中最有特色並且歷史悠久, 其主要職能是監察百官,糾舉失職,監督司法,以使官吏執法不阿。 中國古代的監察機關在維護皇權的前提下,獨立地行使監察權, 自成體系,不受行政系統的干涉。為充分發揮其職能, 歷代都由皇帝掌握監察御史的任用權。監察御史雖品級不高, 權力卻非常大。也正因為如此,在漫長的中國古代, 監察機關確實起到了應有的法律監督作用, 為封建法制的推行起到了極大的保證作用。在制度建設上,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既有特色,也很有顯示借鑒意義。 依法約束權力,法制就能得以維持,盛世就有出現的可能; 權力超越了法律,社會秩就會混亂,衰世就必然出現。 以法律約束權力是維系法制的根本,古代如此,現代也如此。 法制推動社會的發展,調整社會關系,保證國家的政治制度, 促進社會秩序的穩定,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巨大的影響。 歷史證明,重視法制就會推動社會的發展,使國家昌盛富強; 破壞或淡視法制就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導致政權的衰敗。可以說,「 法治」是盛世的標志之一。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認識到了法治對一個國家盛衰的作用, 開始逐步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確立了「依法治國, 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治國方略。 這就使得民主法制環境大有改觀,司法執法隊伍不斷擴充, 糾正了以往不講法制,強調人治的作法, 司法和執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 我國的司法執法狀況與法治的內在要求仍相距甚遠, 長期以來形成的人治觀念仍然沒有根本消除, 權大於法的現象仍很突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 貪贓枉法的現象仍很普遍。我們知道, 失去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也必然損害法制, 影響法制技術的順利進行。立法定製的根本目的在於實施, 而嚴格高效地實施法律取決於司法執法機關的活動。 依法治國的關鍵之一就是司法和執法的公正, 只有司法機關和執法機關嚴格守法、 依法辦事才能維護法制的尊嚴與權威, 保障社會主義法制技術的順利進行。

G. 以法治國的重要性

已解決問題 收藏 轉載到QQ空間 求教: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原則在現今生活的遺留 [ 標簽:法律 思想,法律,生活 ] 如題。請註明出處,最好能詳細一點。 Gunner鬼見愁 回答:2 人氣:6 解決時間:2009-11-21 22:42 滿意答案 中國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對後世的影響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至少在公元前21世紀左右的夏朝已經建立了國家,形成了法制 .中華法制不僅起源早,而且經過四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一直沒有中斷過,這是在世界文明古國中所僅有的。因此中國法制的歷史沿革非常清晰,無論是某一部法典,還是某一項制度 ,都有清楚的源流關系,形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完整系統。
一。 法制的起源
法制萌生於春秋時期。夏、商、周三代實行的是一種封建制度。國家是在家族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當時的國家的體制是一種家國一體的體制,在社會上是一種宗法制,國家的人際關系都按禮的原則來建立。進入春秋時代以後,封建制開始解體。體現在國家方面就是直接導致了天子、國王力量衰微,諸侯崛起;體現在諸侯國中就是國家內部卿大夫的勢力強大起來,開始控制了諸侯國的權力,接下來開始篡奪君位;體現在封邑層面上,就是家臣凌主;在社會這個層面上,從前維系社會關系的這一套綱紀逐漸失效,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表現在國家方面是諸侯力征,同時大國兼並小國,一方面大國要侵佔更多的土地,侵略小國,小國要自衛,天下混戰,國與國之間沒有基本的規則,無論大國、小國都希望富國強兵。法家適應這一時代的需要,提出了法治的主張,法治的一個基本的東西就是擴張君權,以法治國。公元前536年,鄭國「鑄刑書於鼎」(刑即為法),後來,晉國也「作刑書」。鄭國與晉國先後採取了把刑法鑄在鼎上,制定刑法,公布刑法,推行法治。這在當時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具體體現在:開辟了公布法先河,向民眾公布法律,使得民眾也可按照這種明示的法律來解決社會爭端。而在這以前,法律都有一種隨意性和神秘性。在此之後,法律開始具有公開性。

二。 法家的法治思想

韓非提出了以法治為中心,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法,就是統治者公布的政策、法令、制度,前期法家代表商鞅首先提出「法」治的主張。韓非子強調治國要有法治,賞罰都要以「法」為標准。法是整個社會的行為准則和規范,任何人都不能獨立於法外。韓非子說:「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也就是說,在「法」面前,不存在貴族和平民之分。「術」就是國君駕御群臣的權術,由國君秘密掌握,使得大臣們摸不清國君的心理,不敢輕舉妄動,背後搞鬼。「術」最先由申不害提出。但韓非子認為,申不害重術不講法,往往造成新舊法令相互抵觸、前後矛盾;商鞅重法不講術,則難於對官吏察辨「忠」和「奸」,導致國君的大權旁落於大臣之手。所以韓非主張「法」和「術」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同時,韓非子還認為,「勢」就是國君占據的地位和掌握的權力,也是統治者實行統治的必要手段之一。「勢」的理論最終是由慎到提出的。韓非子吸取了這一理論,他認為,要推行法令和使用權術,必須依靠權勢;沒有權勢,既使是堯這樣的賢明君主,連三戶人家也管理不了。因此,韓非子提出「抱法而處勢」的主張,認為只有穩固地掌握了權勢,才能有效地推行法和術。

法家主張審時度勢,「法後王」,「法今聖」,而不「法先王」。商鞅明確提出:「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前世不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這種進化的歷史觀,堅信「當時而言法,因事而制禮」,從而主張「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①。
韓非繼承了商鞅的歷史進化,提出「上古競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②,認為歷史是不斷變化、不斷進步的。所以,「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而「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③。那些根本不了解古今治亂變化的人,反而竭力謳歌先王之法,頌揚先王之書,這只會加劇今世的動亂,絕不會帶來任何益處。因此,「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而是仔細分析研究當代面臨的問題,根據現實來制定各項措施。 回答人的補充 2009-11-14 22:14 法家崛起於戰國時代。這個時候,「王者之跡息而《詩》亡」,西周分封制已經崩潰。到戰國初年,周王室早已是形同虛設,其地位與一般小國無異。春秋時代的一百餘國,這時也僅存十餘國,整個中國為戰國七雄所主宰。而七雄的大規模兼並戰爭,也正在推動著中國從封建割據走向封建統一,在這種不可逆轉的形勢下,維護周制、重建分封,不但沒有任何可能,而且從根本上說,乃是歷史的倒退。法家順乎潮流,力倡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力主普遍推行郡縣制度。商鞅說過:「百縣之治一形,則從;迂者不飾,代者不敢更其制,過而廢者不能匿其舉。」⑤眾多的縣,都實行統一的政治制度,就可使人人遵從,奸官就不敢飾非,替代者就不敢更易制度,因過而貶黜的官吏就不能掩飾其錯誤。推行縣制,由中央任免地方官員,把縣變成中央的地方行政機構,而不再是獨立、半獨立的王國,這樣就把全國的軍政大權集中到了中央,從而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政體,有利於從劫亂走向安定,從割據走向統一。韓非又進一步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⑥進一步發展了中央集權的政治理論。

法家主張「一斷於法」,而不論親疏、貴賤、上下、尊卑。《商君書。賞刑》說道:「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於前,有敗於後,不為損刑。有善於前,有敗於後,不為虧法。」從這里可以看出,法家主張的「刑無等級」有兩大特徵:第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主不在次列),第二是廢除貴族(不論舊貴族還是新貴族)的赦免和贖刑特權。這兩點都是對西周以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徹底否定。由於破除了貴族人治,代之以國家法治,因而加強了君主集權,不但大大有助於軍令、政令的統一,而且為後來戰勝山東六國,實現全國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法家所主張的法治,是將法律公之於天下,「使天下之吏民無不知法者」,又別置「法官」作為主管吏民法律的顧問,以使天下吏民知法不犯,增進國家的安定和統治秩序的穩定。這種法律觀念,一直為後來歷朝歷代所承襲,對於鞏固國家的統一,維護社會的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 廉吏執法與法制建設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的記載。清明的吏治是實施法制的必要條件,也是法制建設的內在要求,它反映了社會政治生活的健康程度。

中國古代許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深深地認識到治吏對推行「法治」的重要意義。先秦時,法家提出「名主治吏不治民」的論斷,其實質不在於輕視和否定治民,而在於強調吏治的重要性。孔子「為政在人」的觀點突出強調了君主與官吏在國家治亂和「法治」興衰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荀子的「有治人,無治法」,更明確地闡述了「法」與「人」的關系。他認為作為統治者的「人」決定著作為國家制度的「法」,法律能有效執行和適應變化,都離不開「人」的靈活、廉潔和清明。荀子重視人治,並非不要「法治」,「法者,治之端也」,但發揮法的作用與功能要靠人,官吏守法和秉公執法是治國之關鍵。唐「貞觀盛世」的出現是與唐初官吏的清正廉潔,帶頭守法分不開的。

法制歷史深刻地告訴我們:徒法不足以為治,繁法也不足以為治,制定嚴密完備的法令是容易的,而真正要使之付諸實施並深入人心則並非易事,它要通過執法者公平的執法和廣大民眾自覺的守法來實現。因此,我們說,良法與廉吏是實現法治必不可少的兩個環節,它們相互聯系,承前接後,內在要求是一致的。在法制建設中,立法要從實際出發,結合社會現實,根據社會要求,能夠真正反映社會生活,指導並規范人們的行為。但是立法只是國家治理的一個前提,只有依靠秉公執法的官員才能夠使國家立法走向現實,如僅有善法而不循法,立法則無異於虛設之條文。 回答人的補充 2009-11-14 22:23 四。 法治的現代意義

中國古代史上曾經出現過幾次盛世局面,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之治等。盛世所表現出的共同特徵就是社會秩序穩定,吏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階級矛盾相對緩和,封建法制相對健全和完善。良好的法律秩序成為盛世最明顯的標志。法盛則政興,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現所體現的共同特徵就是:重法、守法,上自皇帝下至百官百民,自覺或不自覺地服從於封建法律,不徇私枉法,不枉殺臣民,不僭越法律。

封建「法治」與現代法治有著本質的區別。封建法律的服務對象是地主階級,其著力維護的是專制主義統治,法律是皇帝的御用工具,法自君出,皇帝可一言立法,也可一言廢法,權大於法。盡管如此,封建盛世的出現,內在地需要「法治」的支持,封建法制中許多內在規律成為法盛政興的必要條件。深入法制歷史,分析法制現象,從封建法制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法制經驗和規律,不失為今天法制建設的有益借鑒。

在法自君出的封建社會里,皇帝一方面凌駕於法律之上,另一方面在一定條件下也遵循法律的規范。漢文帝以身作則,奉公守法,才有了張釋之的執法公平;唐太宗有「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的思想,才有了功臣屈法而下詔治罪之舉。在保證法令順利實施方面,監察制度在中國古代法制中最有特色並且歷史悠久,其主要職能是監察百官,糾舉失職,監督司法,以使官吏執法不阿。中國古代的監察機關在維護皇權的前提下,獨立地行使監察權,自成體系,不受行政系統的干涉。為充分發揮其職能,歷代都由皇帝掌握監察御史的任用權。監察御史雖品級不高,權力卻非常大。也正因為如此,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監察機關確實起到了應有的法律監督作用,為封建法制的推行起到了極大的保證作用。在制度建設上,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既有特色,也很有顯示借鑒意義。

依法約束權力,法制就能得以維持,盛世就有出現的可能;權力超越了法律,社會秩就會混亂,衰世就必然出現。以法律約束權力是維系法制的根本,古代如此,現代也如此。

法制推動社會的發展,調整社會關系,保證國家的政治制度,促進社會秩序的穩定,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巨大的影響。歷史證明,重視法制就會推動社會的發展,使國家昌盛富強;破壞或淡視法制就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導致政權的衰敗。可以說,「法治」是盛世的標志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認識到了法治對一個國家盛衰的作用,開始逐步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治國方略。這就使得民主法制環境大有改觀,司法執法隊伍不斷擴充,糾正了以往不講法制,強調人治的作法,司法和執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國的司法執法狀況與法治的內在要求仍相距甚遠,長期以來形成的人治觀念仍然沒有根本消除,權大於法的現象仍很突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貪贓枉法的現象仍很普遍。我們知道,失去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也必然損害法制,影響法制技術的順利進行。立法定製的根本目的在於實施,而嚴格高效地實施法律取決於司法執法機關的活動。依法治國的關鍵之一就是司法和執法的公正,只有司法機關和執法機關嚴格守法、依法辦事才能維護法制的尊嚴與權威,保障社會主義法制技術的順利進行。

注釋:

①《商君書。更法》

②《韓非子。五蠹》

③《韓非子。顯學》

④《韓非子。五蠹》

⑤《商君書。墾令》

⑥《韓非子。揚權》

H. 如何加強反腐倡廉法制教育和依法建章立制規范運行

「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防變必須警鍾長鳴」。反腐倡廉教育是反腐敗的基礎性工作,是黨員幹部拒腐防變的思想保證。普法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質,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198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決定》由此展開了全民普法活動。5年一輪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貫串一根主線即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開展工作。「六五」普法首次把加強反腐倡廉法制宣傳教育作十項主要任務之一,做出了具體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十八屆四中全會首度以「依法治國」作為全會主題,總書記有關法治工作的部署,從「要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到「重大改革要於法有據」,無疑為法治中國建設指明了方向。

I. 我國為什麼堅持反腐倡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規范執法,堅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國與反腐倡廉息息相關。俗話說,那裡有權力,那裡就可能有腐敗。依法治國,首先是以法治吏。黨員領導幹部作為公職人員,國家賦予了一定的執法權力,但權力、責任及其承擔的風險是對等的。權力就是一把「雙刃劍」,更是風險點。使用得好,可以治國興邦,為民造福;用之不慎,也可以身敗名裂、禍國殃民。因此說,黨員幹部必須要嚴格依法辦事,摒棄「人治」思想,牢固樹立「法律至上、依法行政」觀念,深刻認識「依法行政就是保護自己安全」的重要性,處理事務要依法,解決矛盾要合規,堅決杜絕以權壓法、以言代法、隨意執法的行為,堅決打擊吃拿卡要、以權謀私的不良現象,一切行為必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積極營造高壓嚴打態勢,使頂風違紀者收斂、讓亂伸手的人收手,不斷強化「不敢」的氛圍,為「不能」、「不想」准備條件,促使行政管理全面走向法治化軌道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黨的建設的重大任務,也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證。我們唯有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腐敗滋生苗頭和蔓延勢頭;唯有依法行政、廉潔從政,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實現革弊風清,才能以黨風廉政建設的新成效,促進依法治國戰略的新推進。。

熱點內容
公司頒布規章制度後的結束語 發布:2025-02-04 10:37:18 瀏覽:907
上市公司監事會主席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4 10:37:10 瀏覽:358
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確定 發布:2025-02-04 10:35:44 瀏覽:605
招募刑辯法律援助律師 發布:2025-02-04 10:08:03 瀏覽:559
網路輿論與司法審判 發布:2025-02-04 10:02:38 瀏覽:631
2016年訴訟法收費標准 發布:2025-02-04 09:55:14 瀏覽:841
商法之商 發布:2025-02-04 09:23:02 瀏覽:154
工商局合同科向群眾宣傳合同法 發布:2025-02-04 09:09:19 瀏覽:363
疫情防控司法所 發布:2025-02-04 08:50:42 瀏覽:856
法律援助中心特邀監督員 發布:2025-02-04 08:49:16 瀏覽:247